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分析

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分析

一、老年性脑卒中患者伴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加倩[1](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2](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唐玉婷[3](2020)在《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构建预防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探讨方案应用的效果,以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优化PSD预防的护理管理流程,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第一部分: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1.现况调查明确循证问题。2.成立多学科合作小组。3.证据的获取及质量评价。4.专家评定,选择与方案应用相关的利益人群,对方案进行评定和修改,以确立PSD的循证护理方案。5.针对方案中的推荐条目,由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制定质量审查指标,并确定每条审查指标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工具,进行现状审查,明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确立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第二部分:循证护理实践方案临床应用的实验性研究。选择安徽省蚌埠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3月-2019年8月入院的86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脑卒中护理,研究组患者按照方案内容进行干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在患者入院时进行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简易智力调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于患者入院时、卒中后4周和12周时分别评估患者的抑郁情况,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平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对结果中的计数资料比较使用x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有效控制研究质量,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神经内科10名护士,使用预防及管理PSD的知识测验问卷,在方案实施前、培训结束后评估护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根据方案中确立的最佳条目,制定相应的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了解护士方案实施前后循证实践依从性的变化。结果:1.构建了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包括团队管理、筛查和评估、药物预防、社会心理干预、康复训练、健康教育6大类别共19条推荐意见,其中14条强推荐,5条弱推荐。2.护士预防和管理PSD的知识水平:培训结束后,护士预防和管理PSD的知识水平得分(91.60±5.42),显着高于培训前得分(69.20±8.05),有统计学差异(t=-8.791,P<0.05)。3.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方案实施前,通过现状审查了解到护士对各个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较低,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的审查指标执行率分别为70%、50%、30%,剩余各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为0%。方案实施后再次对护士循证实践的依从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各个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明显提高,第10条审查指标的执行率为95%;第6、7条审查指标的执行率为80%;其余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提高为100%,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提高。4.PSD发生率:两组患者干预前HAMD评分均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HAMD评分≤7分),干预后4周时,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45.23%,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27.50%,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852,P<0.05);干预后12周时,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45.24%,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17.50%,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896,P<0.05)。5.HAMD评分:(1)组间比较: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干预前HAMD评分无显着差异(z=-1.268,P=0.205,P>0.05)。干预4周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193,P<0.05),干预12周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173,P<0.05);(2)组内比较:干预前、干预4周和12周时,对照组和研究组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Barthel指数评分:(1)组间比较:经非参数检验,干预4周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1.801,P>0.05),干预12周后,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z=-2.001,P<0.05)。(2)组内比较:干预前、干预4周和12周时,对照组和研究组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MMSE评分:(1)组间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z=-0.622,P=0.534,P>0.05)。干预4周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z=-0.468,P>0.05),干预12周时,两组MMSE评分较之前均有所提高,但两组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z=-1.347,P>0.05)。(2)组内比较:干预前、干预4周和12周时,对照组和研究组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是基于最佳证据,结合具体临床实际、专家评定及现状审查而形成,可以为PSD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2.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能够预防或减少PSD的发生,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卒中患者的预后。3.该方案可以提高护理人员预防和管理PSD的知识水平以及循证实践依从性。

陈君臻[4](2019)在《基于中医“五神”理论卒中后抑郁魂要素异常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魂要素异常对于卒中后抑郁关联强度,统计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数据信息,统计分析卒中后抑郁魂要素分布规律,进一步完善中医病因学。分析卒中后抑郁与五神魂要素异常病理联系,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中医“五神”之“魂”异常三个层次(“魂用过亢”、“魂体不足”、“魂机惑乱”)分布及联系规律。为脑卒中后抑郁的五神辨治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扩展五神辨证适用范围,为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文以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调查研究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与15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病历资料的基础上,统计抑郁组及非抑郁组不同患者的数据信息,对卒中后抑郁中医五神魂要素分布规律进行初步探究,并引入SPSS22.0统计软件来处理本次研究所构建的数据库内各项信息,依托卡方检验、t检验、logistic回归试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本次收集的150份卒中后抑郁患者,男性73例,女性77例。在性别分布上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0,P<0.01)魂用过亢状态的男性比例(35.62%)明显多于女性(12.99%),魂体不足状态的女性比例(46.75%)明显多于男性(28.77%)。年龄构成方面,本次调查150例患者中,在年龄分布上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4.686,P>0.05)。魂正常、魂体不足、魂机惑乱及魂用过亢状态均在城乡分布上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4.078,P>0.05)。魂体不足状态在初中及以下比例(37.50%)最多,魂体惑乱状态在大专、本科及以上比例(50.00%)明显最多。魂用过亢状态在高中及中专比例(35.53%)明显较多。抑郁组以轻度抑郁状态及中度抑郁状态为主。魂正常、魂体不足、魂机惑乱及魂用过亢状态均在抑郁状态分布上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745,P>0.993)。抑郁组男性73人,女性77人;非抑郁组男性45人,女性35人。两组性别分布经卡方检验,P=0.273>0.05,两组在性别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201,P=0.273)。抑郁组初中及以下学历40人,高中及中专学历76人,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34人;非抑郁组初中及以下学历32人,高中及中专学历30人,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18人。两组性别分布经卡方检验,P<0.05,两组在受教育程度上比较统计学意义(χ2=17.216,P=0.000)。魂体不足OR值为3.571,魂机惑乱OR值为2.521,魂用过亢OR值为2.256。结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试验患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与生物、社会、心理等多因素相关。卒中后抑郁的发病与“魂体不足”异常关联性较强,“魂机惑乱”、“魂用过亢”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为中等强度关联性。

何民富[5](2019)在《抑郁在中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病是当前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对公共卫生造成巨大挑战。慢性病伴随的精神冲击、躯体症状、生命质量下降、工作能力受限,以及医疗费用支出,都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抑郁的风险升高。另一方面,抑郁导致的负性认知及行为改变反过来可能会对患者生命质量、疾病预后、就医行为等产生负面影响,增加疾病负担。由于慢性病患者数量巨大,对任何影响其疾病负担的因素进行研究,都具备显着的公共卫生价值。【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描述中国慢性病人群中抑郁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预后、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预防抑郁发生,改善预后和生命质量为目的提出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的综合性对策建议,为卫生资源配置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2011年基线调查和2013年随访调查。选择2011年基线问卷调查中,所有自我报告患有问卷所列慢性病中至少一种,且抑郁、年龄和性别信息非缺失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基线调查信息,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分析慢性病人群中抑郁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然后利用基线调查收集的抑郁状态和影响因素,以及随访调查收集的结局信息,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分析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预后以及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抑郁影响因素包括社区环境因素、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健康行为及状态。生命质量包括生理状态(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睡眠)、心理状态(认知)、社会功能状态(社会活动参与度),以及主观判断和满意度(自评健康、生活满意度)。预后包括总体健康状况变化、身体机能改变(呼吸功能、握力、平衡能力、步行速度、站起能力)、病情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心脏病发作、中风复发)和患者死亡。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指住院和门诊就诊情况以及相应费用。使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多重填补(Multiple imputation)的方法对相关变量存在缺失值的研究对象数据进行预处理。描述性分析中,分类变量采用构成比(置信区间),数值变量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或分位数表示。两组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频数分布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抑郁的影响因素以及抑郁对生命质量、预后、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因变量是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时分别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生存资料的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学检验显着性水平设定为0.05。【结果】整体慢性病患者中,抑郁检出率为40.3%(95%CI,38.7-41.9%);同时患2种、≥3种慢性病的患者抑郁风险分别是患1种慢性病者的1.24倍(PR1.24,95%CI 1.17-1.31)和1.55倍(PR 1.55,95%CI 1.47-1.64)。多因素分析显示,中部和西部社区抑郁风险高于东部社区;女性高于男性;教育水平高中或中专者低于初中及以下者;家庭人均年收入位于第4四分位区间者低于第1四分位区间者;从事农业工作、退休、失业/从未工作者均高于从事非农业工作者;未婚/离婚/分居和丧偶者均高于已婚或同居者;过去一个月参加社会活动者低于未参加者;超重和肥胖者均低于正常体重者;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和身体疼痛均增加抑郁风险。其它比较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状态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2.1%和21.1%,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29%(RR 1.29,95%CI 1.12-1.49);疼痛发生率分别为24.6%和39.3%,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26%(RR 1.26,95%CI 1.14-1.40);无抑郁者随访时睡眠时间未减少,有抑郁者减少0.4小时,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减少0.3小时(95%CI 0.2,0.5)。心理状态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认知功能电话调查量表评分分别下降0.2和0.6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6分(95%CI 0.4,0.7);字词回忆评分分别上升0.1分和下降0.2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3分(95%CI 0.2,0.4);绘图测试失败率分别为24.1%和32.9%,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32%(RR 1.32,95%CI 1.15-1.50);认知功能总体评分分别下降0.3分和0.9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7分(95%CI 0.5,0.9)。社会功能状态方面:基线调查时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慢性病患者中,无抑郁和有抑郁者随访调查时未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例分别为27.2%和34.9%,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不参加社会活动的风险高10%(RR 1.10,95%CI 1.00-1.20,P=0.045)。主观判断和满意度方面:基线无抑郁者随访时健康状况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的比例分别为5.0%、11.0%、56.8%、22.7%和4.5%,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3.2%、8.0%、50.2%、30.5%和8.0%,有抑郁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风险升高18%(OR 1.18,95%CI 1.06-1.32);无抑郁者随访时生活满意度为极其满意、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一点也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5%、20.9%、65.1%、8.7%和1.8%,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2.9%、16.9%、61.2%、14.1%和4.9%,有抑郁者生活满意度较差的风险升高41%(OR 1.41,95%CI 1.25-1.58)。总体健康状况变化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自我报告总体健康状况变差的比例分别为43.3%和57.9%,有抑郁者健康变差的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4%(RR 1.14,95%CI 1.09-1.19)。身体机能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呼气峰值流速分别上升11.7升/分和下降4.3升/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11.9升/分(95%CI5.9,17.9);无抑郁者握力上升0.1千克,有抑郁者握力下降0.8千克,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7千克(95%CI 0.2,1.2);无抑郁和有抑郁者平衡能力测试失败率分别为18.1%和24.6%,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18%(RR 1.18,95%CI 1.06-1.32);无抑郁和有抑郁者步行速度分别提升4.5米/分和2.7米/分,有抑郁者提升量比无抑郁者少1.7米/分(95%CI-3.1,-0.4);无抑郁者站起测试用时减少0.6秒,有抑郁者站起测试用时增加0.1秒,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增加0.6秒(95%CI 0.3,0.9)。病情控制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高血压患者随访时自我报告血压未得到控制的比例分别为16.2%和24.8%,有抑郁者风险比无抑郁者高29%(RR 1.29,95%CI 1.12-1.48);无抑郁和有抑郁的糖尿病或血糖升高患者血糖未得到控制的比例分别为23.6%和33.7%,有抑郁者风险比无抑郁者高40%(RR 1.40,95%CI1.12-1.75);无抑郁和有抑郁的心脏病患者发作的比例分别为31.2%和41.3%,有抑郁者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9%(RR 1.19,95%CI 1.02-1.39);无抑郁和有抑郁的中风患者复发的比例分别为12.5%和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患者死亡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038.7/10万人年和1456.6/10万人年,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住院治疗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者随访前一年内住院率分别为15.2%和19.9%,有抑郁者住院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2%(RR 1.12,95%CI 1.00-1.24,P=0.041);无抑郁者一年内住院1次、2次和≥3次的比例分别为10.7%、2.7%和1.7%,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13.3%、3.8%和2.7%,有抑郁者住院次数增加的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4%(OR 1.14,95%CI 1.01-1.29);有抑郁与无抑郁者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门诊就诊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者随访前一月内门诊就诊率分别为23.9%和31.5%,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门诊就诊风险高10%(RR 1.10,95%CI 1.01-1.20);无抑郁者一月内门诊就诊1次、2次和≥3次的比例分别为12.6%、4.9%和6.3%,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14.8%、6.9%和9.7%,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门诊就诊次数增加的风险高13%(OR 1.13,95%CI 1.02-1.26);有抑郁与无抑郁者门诊总费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结论】(1)慢性病患者中抑郁比较普遍;慢性病共患病数量与抑郁风险呈正相关关系。(2)抑郁风险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的风险可能受社区环境(地理位置)、人口学特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职业状态、家庭人均年收入)、社会支持(婚姻状态、社会活动参与度)、健康行为及状态(体重、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身体疼痛)的影响。(3)抑郁可能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有负性影响:抑郁可能对慢性病患者生理状态(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睡眠)、心理状态(认知)、社会功能状态(社会活动参与度),以及主观判断和满意度(自评健康、生活满意度)均有负面影响。(4)抑郁可能增加慢性病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抑郁可能对慢性病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变化、身体机能改变(呼吸功能、握力、平衡能力、步行速度、站起能力)、病情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心脏病发作)均有不良影响。(5)抑郁可能增加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但对医疗费用影响不明显:抑郁可能增加慢性病患者住院和门诊服务利用,但对相应的住院和门诊费用无显着影响。

罗辉[6](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李静[7](2019)在《成都市社区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跌倒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居住于成都市社区超过6个月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跌倒发生情况,探讨跌倒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基本情况、疾病相关情况、辅助器具使用情况、平衡能力、运动功能状况、跌倒恐惧和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脑卒中患者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为一体的跌倒预防体系提供参考,为促进我国建成以医院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家庭为重点的卒中康复养老服务新体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居住于成都市青羊区、武侯区、锦江区、成华区和金牛区内共计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且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the modified fall efficacy scale,MFES)、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下肢Fugel-meyer评定量表(FMA)进行调查和评定。利用Epidata3.1录入数据,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D)、跌倒相关因素探讨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跌倒发生率:本次调查纳入样本729例,男性459例占63.0%,女性270例占37.0%,发生过跌倒案例234例,跌倒率为32.1%,所有跌倒者中发生过一次跌倒为84例,占35.9%;发生两次跌倒为37例,占15.8%;发生3次跌倒为52例,占22.2%;发生4次及以上跌倒为61例,占26.1%;2.跌倒地点分布:跌倒地点发生在厕所75例占32.1%,发生在厨房30例占12.8%,发生在客厅63例占26.9%,发生在卧室35例占14.8%,发生在户外102例占43.6%;3.跌倒伤害:跌倒者中未造成损伤132例占43.3%,发生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84例占27.5%,引发脑外伤36例占11.8%,造成骨折53例占17.4%;4.跌倒影响因素:通过SPSS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指出造成脑卒中患者跌倒因素是多样性的,导致脑卒中患者跌倒的独立影响因素及其OR和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睡眠障碍9.723(1.881-50.261)、合并高血压0.162(0.039-0.672)、合并听力障碍9.963(25.009-75.445)、合并视力障碍17.788(5.789-54.660)、合并骨关节系统疾病7.525(14.877-28.427)、卒中后残留肢体功能障碍0.003(0.000-0.030)、残留认知功能障碍10.798(0.919-6.857)、残留感觉功能障碍3.240(4.413-7.165)、存在平衡功能障碍0.962(0.335-2.768)、ADL依赖7.769(2.674-22.574)、害怕跌倒8.795(4.141-7.568)、跌倒效能得分0.166(0.049-0.555);卒中患者跌倒的保护因素及其OR和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使用拐杖0.040(0.008-0.195)、家庭安装扶手0.000(0.000-0.007)、家庭安装座便器0.000(0.000-0.005)、接受跌倒知识培训0.123(0.011-1.318)。.结论:1.造成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跌倒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其中主要因素为平衡功能障碍、运动功能减退、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依赖、害怕跌倒、睡眠障碍、合并高血压、合并视力障碍和合并骨关节系统等2.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干预有助于减少跌倒发生,选择适合的拐杖、使用恰当的辅助器具如安装适合的扶手及坐便器、进行跌倒知识培训均属于跌倒的保护性因素,有助于减少跌倒发生。3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发生率较高达32.1%,因跌倒造成的损伤如骨折、脑外伤等再发伤害较一般老年人群严重,值得引起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关注。4.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主要发生于室内如厕所、卧室、客厅等狭窄且障碍物较多地点,患者在生活中发生一次跌倒后再发跌到的概率相对较高,应预防跌倒的发生和再发。

黄庆嘉[8](2018)在《益肾解郁方治疗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益肾解郁方对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肾解郁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HAMD、MESSS、BI评分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AMD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AMD评分下降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ESSS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MES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MESSS评分下降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I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呈上升趋势,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I评分增加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比较:试验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解郁方能够降低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好。

彭玉[9](2016)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发抑郁状态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40例,病程14d-180d,其中包括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120例为观察组(A组),不伴有吞咽障碍的120例为对照组(B组)。观察组(A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吞咽功能评分和抑郁量表的评定。根据抑郁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正常组(<8分)和抑郁组(8-35分),统计A组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率,比较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伴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并将抑郁组患者分为轻度抑郁组(8-20分)、中度抑郁组(21-35分)和重度抑郁组(>35分),分析患者抑郁程度与吞咽功能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照组(B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评价患者的抑郁状态,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正常组(<8分)和抑郁组(8-35分),统计B组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A组)PSD发生率为70.83%,较对照组(B组)的发病率(40.83%)高。观察组(A组)中轻度抑郁(15.8%)、中度抑郁(34.7%)、重度抑郁(15.2%)。2、吞咽功能2级-5级的总抑郁病例数分别为11、16、23和36例,其中重度抑郁的例数分别为3、4、8和14例,即吞咽障碍级别越高,抑郁发生率越高。3、对伴有抑郁和不伴有抑郁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病史等方面进行了单因素的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糖尿病史(P=0.036)、脑干卒中(P=0.021)、有并发症(P=0.046),性格特点(急躁)(P<0.001)、照顾者类型(非固定)(P=0.032);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是:年龄(P=0.25)、性别(P=0.92)、婚姻状况(P=0.202)、居住状况(P=0.89)、职业状况(P=0.794)、医疗保险类型(P=0.876)、文化程度(P=0.857)、卒中类型(P=0.899)等。抑郁组中有并发症,有糖尿病史、性格急躁和无固定照顾者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组。4、 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为独立危险因素的有:性格特点为急躁型:偏回归系数B=0.851;标准差S=0.084;Wald=7.537;自由度Df=1;相对危险度OR=2.341;95%CI置信区间95%CI(1.985,2.761),P=0.006。照顾者不固定:偏回归系数B=0.704;标准差S=0.067;Wald=4.982;自由度Df=1;相对危险度OR=0.4951;95%CI置信区间95%CI(0.433,0.564),P=0.026。合并糖尿病:偏回归系数B=0.842;标准差S=0.049;Wald=7.011;自由度Df=1;相对危险度OR=2.321;95%CI置信区间95%CI(2.11,2.554),P=0.008;有并发症:偏回归系数B=1.066;标准差S=0.125;Wald=8.063;自由度Df=1;相对危险度OR=2.903;95%CI置信区间95%CI(2.273,3.708),P=0.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抑郁状况较普遍,约70%以上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抑郁,其PSD的发生率高于脑卒中无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患者抑郁状态程度与吞咽障碍级别呈正相关。性格急躁型、合并糖尿病、有并发症是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固定照顾者是抑郁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第二部分抑郁程度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影响目的探讨抑郁状态程度对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60例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分为分为4组:A无抑郁组(共15例)HAMD总分<8,B为轻度抑郁(共16例)HAMD总分8-20分,C中度抑郁组HAMD,总分21-35分为(共16例),D重度抑郁HAMD,总分>35分为(共13例),分别分析各组患者在吞咽康复治疗前和治疗后30天吞咽功能评分情况。结果1、A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吞咽功能评分为2.88±0.63,经过30天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为:9.24±-0.35,治疗前后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吞咽功能评分为2.87±0.65,经过30天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为:7.21±0.36,治疗前后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吞咽功能评分为3.36±0.58,经过30天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为:3.66±0.40,治疗前后比较(P=0.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吞咽功能评分为2.75±0.63,经过30天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为:3.05±0.35,治疗前后比较(P=0.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无抑郁组和轻度抑郁状态组吞咽功能评分分别与中、重度抑郁状态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四组患者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SWAL-QOL评分分别为92.18±17.55,92.17±18.15,93.05±17.86,93.15±17.56,治疗30天后分别为158.15±19.65,155.45±18.65,115.56±17.58,105.56±17.58,治疗前四组患者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抑郁组及轻度抑郁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度抑郁组及重度抑郁组治疗后与治疗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无抑郁组及轻度抑郁组与中度抑郁组及重度抑郁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重度抑郁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有明显负面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第三部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重度抑郁状态的干预措施的研究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并发中重度抑郁状态的有效干预措施,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入选的伴有中度以上抑郁的65例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共22例),B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组(共21例),C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共22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12周后进行抑郁状态程度评分及床旁吞咽功能评分,电视荧光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同时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性质、病变部位等情况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者HAMD评分结果:3组治疗前HAMD评分分别为33.4±2.2,33.54±2.3,34.8±2.1;治疗后2周、4周和12周A组分别为:29.8±2.1,28.6±2.1,27.8±2.1;B组分别为:29.8±2.1,26.8±2.1,25.8±2.0;C组分别为是18.2±2.2,15.2±2.2,5.66±0.40,治疗前与3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12周A、B组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12周C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4、12周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患者床边吞咽功能评分结果:3组治疗前分别为2.78±0.53,2.87±0.65,2.78±0.58,治疗2周时为3.15±0.45,3.35±0.45,3.86±0.56,治疗4周时为3.69±0.60,3.85±0.58,8.81±0.62,治疗12周时为4.65±0.45,4.55±0.55,9.24±0.55。治疗前、治疗2周A、B、C 3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12周A、B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P>0.05,A、B组间相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12周C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同时间点的A、B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三组患者电视荧光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结果:三组治疗前评分分别为2.14±1.55,2.17±1.65,2.15±1.56,治疗2周时为3.15±-1.65,3.25±1.65,3.56±1.58,治疗4周时为5.59±1.60,5.98±1.58,8.81±1.62,治疗12周为6.63±1.45,6.85±1.56,9.24±1.55。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A、B、C组3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12周C组患者VFS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B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12周C组分别与A、B组比较,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三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MBI评分分别为48.14±1.55,48.17±1.65,47.35±1.56,治疗2周为58.1.5±1.65,62.25±1.65,68.56±1.58,治疗4周65.79±1.60,69.98±1.58,88.81±1.62,治疗12周为78.83±1.45,80.85±1.56,92.24±1.55。其中治疗前,A、B、C组3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12周A、B、C组3组患者的MB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4、12周,A、B组患者的MBI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4、12周C组分别与A、B组患者的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治疗前三组患者SWAL-QOL评分分别为82.14±19.55,82.17±18.65,83.15±17.56,治疗2周为95.15±19.65,101.25±18.65,115.56±17.58,治疗4周为119.79±10.60,125.98±1.58,180.81±1.62,治疗12周129.83±1.45,-35.85±1.56,195.24±1.55,治疗前、治疗2周A、B、C组3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3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12周A、B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12周C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12周C组分别与A、B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患者抑郁状态程度、吞咽功能改善的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的改善程度之间均具有显着相关性。结论实施心理联合抗抑郁药物的干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中重度抑郁状态患者的抑郁程度,并有助于吞咽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心理治疗组。

岳秀宁[10](2016)在《甘肃省精神科医师对老年抑郁症的认知状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甘肃省精神科医师对老年抑郁症的认知状况,分析不同因素对该疾病认知的影响,为今后老年抑郁症相关预防与治疗的拓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设计《老年抑郁症综合防治需求调查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采用普查的方法向甘肃省兰州、白银、平凉、定西、陇南、武威等共14家医院发放调查问卷212份,实际收回174份,回收率为82.08%,剔除1份无效问卷,实得有效问卷173份,有效率为99.43%。录入数据利用Epidata软件,并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的比较利用?2检验。结果:共调查精神科医师173人,工作5-10年的占45.66%(79/173),初级职称占53.18%(92/173),本科学历占53.76%(93/173)。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精神科医生认为15种抑郁症伴发疾病中,最难治且常见的分别为睡眠障碍伴抑郁、痴呆(主要指阿兹海默或帕金森)伴抑郁及慢性肾病或长期透析患者伴抑郁,这三种疾病在相应的疾病组中被认为最难治且常见的比例分别为43.93%(76/173)、42.78%(74/173)及53.18%(92/173)。不同职称及工龄的精神科医师对睡眠障碍伴抑郁、脑卒中伴抑郁、恶性肿瘤伴抑郁、痴呆伴抑郁、冠心病伴抑郁及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抑郁的认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学历的精神科医师对睡眠障碍伴抑郁、慢性哮喘伴抑郁、脑卒中伴抑郁、高血压伴抑郁、心力衰竭伴抑郁及慢性肾病伴抑郁的认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单位性质的精神科医师对睡眠障碍伴抑郁、消化系统疾病伴抑郁、痴呆伴抑郁、恶性肿瘤伴抑郁、慢性肾病伴抑郁、高血压伴抑郁、冠心病伴抑郁及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抑郁的认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睡眠障碍伴抑郁、痴呆伴抑郁及慢性肾病伴抑郁的治疗中,精神科医师认为相应最有效且最安全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米氮平、西酞普兰及路优泰,这三种药物在对应疾病的治疗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7.23%(99/173)、49.13%(85/173)及49.71%(86/173)。不同职称及工龄的精神科医师对中医、米氮平、奥氮平三种治疗措施治疗睡眠障碍伴抑郁,西酞普兰及路优泰两种治疗措施治疗痴呆伴抑郁,护理及心理治疗两种治疗措施治疗慢性肾病伴抑郁的疗效确定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学历及单位性质的精神科医师对中医及米氮平两种治疗措施治疗睡眠障碍伴抑郁,西酞普兰及路优泰两种治疗措施治疗痴呆伴抑郁,护理治疗措施治疗慢性肾病伴抑郁的疗效确定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甘肃省精神科医师对常见老年抑郁伴发的躯体疾病的认识及相应治疗的选择上不一致;不同职称、工龄、学历及单位性质的医师在一些老年抑郁伴发的躯体疾病的认识及相应的治疗选择上存在差异。

二、老年性脑卒中患者伴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性脑卒中患者伴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2)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3)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文献回顾
        2.1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
        2.2 脑卒中后抑郁界定
        2.3 脑卒中后抑郁的评估工具
        2.4 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2.5 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措施
    3 理论依据
        3.1 脑卒中三级预防
        3.2 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
    4 研究意义
        4.1 理论意义
        4.2 实践意义
    5 相关概念
第一部分 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1 现况调查
    2 多学科合作小组的成立
    3 证据的获取及质量评价
        3.1 检索策略
        3.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质量评价
    4 专家评定
    5 现状审查
        5.1 审查对象
        5.2 审查结果
        5.3 拟定与修订方案
第二部分 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应用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具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2.2 护士一般资料情况
        2.3 护士层面
        2.4 患者层面
讨论
    1 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2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应用效果
        2.1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对PSD发生率及HAMD评分的影响
        2.2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对Barthel指数评分的影响
        2.3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对MMSE评分的影响
        2.4 循证护理方案对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的影响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1 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研究工具
    附录C 个人简历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E 综述
        参考文献

(4)基于中医“五神”理论卒中后抑郁魂要素异常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方法
        3.2 质量控制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4.2 抑郁组与魂要素关联性研究
讨论
    1 五神“魂”要素病理联系
    2 魂”要素辨治卒中后抑郁心理行为异常可行性分析
    3 卒中后抑郁五神辨证临床背景及意义
    4 试验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五神“魂”要素异常辨治卒中后抑郁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文章

(5)抑郁在中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慢性病的患病和死亡现状
    1.1.2 抑郁的评估、疾病负担及影响因素
    1.1.3 抑郁在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1.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现状
    1.1.5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现状
    1.1.6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影响的研究现状
1.2 已有研究的不足
    1.2.1 慢性病患者抑郁检出率
    1.2.2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
    1.2.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1.2.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1.3 理论基础
    1.3.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3.2 应激-抑郁理论
    1.3.3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1.3.4 生命质量理论
    1.3.5 认知行为理论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数据来源
    2.1.2 样本选择
    2.1.3 样本量
2.2 研究方法
    2.2.1 总体设计
    2.2.2 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2.2.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2.2.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2.2.5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2.3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2.3.1 慢性病
    2.3.2 抑郁
    2.3.3 结局变量
    2.3.4 协变量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1 总体思路
    2.5.2 缺失值的多重填补
    2.5.3 关联强度指标
    2.5.4 协变量筛选
    2.5.5 一般统计方法
    2.5.6 多水平模型
    2.5.7 统计分析程序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抑郁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3.1.2 慢性病患病情况
    3.1.3 社区水平特征
    3.1.4 个体水平特征
3.2 抑郁检出情况
    3.2.1 抑郁总体检出情况
    3.2.2 不同共患病数量群体中抑郁的检出情况
3.3 抑郁的影响因素
    3.3.1 社区水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2 个体水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3 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4.1 抑郁对BADL的影响
    4.1.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1.2 协变量对BADL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1.3 抑郁对BADL的影响
4.2 抑郁对身体疼痛的影响
    4.2.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2.2 协变量对身体疼痛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2.3 抑郁对身体疼痛的影响
4.3 抑郁对睡眠的影响
    4.3.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3.2 协变量对睡眠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3.3 抑郁对睡眠时间的影响
4.4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TICS评分
    4.4.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4.2 协变量对TICS评分下降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4.3 抑郁对TICS评分下降的影响
4.5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字词回忆评分
    4.5.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5.2 协变量对字词回忆评分下降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5.3 抑郁对字词回忆评分下降的影响
4.6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绘图测试
    4.6.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6.2 协变量对绘图测试结果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6.3 抑郁对绘图测试结果的影响
4.7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总体评分
    4.7.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7.2 协变量对认知功能总体评分下降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7.3 抑郁对认知功能总体评分下降的影响
4.8 抑郁对社会活动参与度的影响
    4.8.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8.2 协变量对社会活动参与度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8.3 抑郁对社会活动参与度的影响
4.9 抑郁对自评健康的影响
    4.9.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9.2 协变量对自评健康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9.3 抑郁对自评健康的影响
4.10 抑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10.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10.2 协变量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10.3 抑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5章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5.1 抑郁对总体健康状况变化的影响
    5.1.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1.2 协变量对总体健康状况变化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1.3 抑郁对总体健康状况变化的影响
5.2 抑郁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5.2.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2.2 协变量对呼气峰值流速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2.3 抑郁对呼气峰值流速的影响
5.3 抑郁对握力的影响
    5.3.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3.2 协变量对握力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3.3 抑郁对握力下降的影响
5.4 抑郁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5.4.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4.2 协变量对平衡能力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4.3 抑郁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5.5 抑郁对步行速度的影响
    5.5.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5.2 协变量对步行速度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5.3 抑郁对步行速度测试成绩提升的影响
5.6 抑郁对站起能力的影响
    5.6.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6.2 协变量对站起用时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6.3 抑郁对站起用时的影响
5.7 抑郁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
    5.7.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7.2 协变量对血压控制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7.3 抑郁对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
5.8 抑郁对糖尿病或血糖升高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
    5.8.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8.2 协变量对血糖控制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8.3 抑郁对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
5.9 抑郁对心脏病患者发作情况的影响
    5.9.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9.2 协变量对心脏病发作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9.3 抑郁对心脏病发作情况的影响
5.10 抑郁对中风患者复发情况的影响
    5.10.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10.2 协变量对中风复发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10.3 抑郁对中风复发情况的影响
5.11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死亡的影响
    5.11.1 总体死亡情况
    5.11.2 协变量对慢性病患者死亡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11.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死亡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6章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6.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6.2 抑郁对住院的影响
    6.2.1 协变量对住院率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6.2.2 抑郁对住院率的影响
    6.2.3 抑郁对住院次数的影响
    6.2.4 抑郁对住院总费用的影响
6.3 抑郁对门诊就诊的影响
    6.3.1 协变量对门诊就诊率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6.3.2 抑郁对门诊就诊率的影响
    6.3.3 抑郁对门诊就诊次数的影响
    6.3.4 抑郁对门诊总费用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7章 讨论
7.1 抑郁在慢性病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
    7.1.1 流行情况
    7.1.2 影响因素
7.2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7.2.1 生理状态
    7.2.2 心理状态
    7.2.3 社会功能状态
    7.2.4 主观判断和满意度
7.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7.3.1 总体健康状况
    7.3.2 身体机能
    7.3.3 病情控制
    7.3.4 患者死亡
7.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7.4.1 住院
    7.4.2 门诊就诊
    7.4.3 医疗费用 第8章 慢性病人群抑郁防控的对策与建议
8.1 健全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机制
    8.1.1 完善政策和行动计划
    8.1.2 丰富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
    8.1.3 加强多部门合作
8.2 强化社区在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中的职能
    8.2.1 建立社区支持环境
    8.2.2 打造多部门合作平台
    8.2.3 加强慢性病管理能力
8.3 建设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8.3.1 以家庭作为健康干预单元
    8.3.2 加强慢性病患者家庭支持
    8.3.3 家庭成员参与健康管理
8.4 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项目实施
    8.4.1 建立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团队
    8.4.2 创建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档案
    8.4.3 心理健康及危险因素现状分析
    8.4.4 制定慢性病人群抑郁的防控方案
    8.4.5 慢性病人群抑郁防控的措施
    8.4.6 干预措施效果评估 第9章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社区调查表
附录二 :个人调查表
附录三 :体检调查表
附录四 :血样采集、运输与储存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成都市社区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跌倒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脑卒中患者跌倒影响因素及千预策略研究新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8)益肾解郁方治疗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观察病例标准 4
    研究方法 5
    评价标准 6
    观察方法 7
    疗效评定标准 8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临床资料分析 2
    研究结果 3
    安全性分析 4
    病例脱落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2
    中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3
    临床疗效及观察指标分析 4
    益肾解郁方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理论基础 5
    益肾解郁方方药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率及其因素分析
    引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抑郁状态的程度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康复影响
    引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重度抑郁状态的干预措施的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表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评估和综合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甘肃省精神科医师对老年抑郁症的认知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精神科医师对老年抑郁伴有的躯体疾病的认识状况 3.3
    精神科医师对常见老年抑郁伴有躯体疾病的治疗的选择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精神科医师对老年抑郁伴有的躯体疾病的认识状况 4.2
    精神科医师对常见老年抑郁伴有躯体疾病的治疗的选择情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与展望 5.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老年性脑卒中患者伴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唐玉婷. 蚌埠医学院, 2020(03)
  • [4]基于中医“五神”理论卒中后抑郁魂要素异常分布规律研究[D]. 陈君臻.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抑郁在中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D]. 何民富. 吉林大学, 2019(10)
  • [6]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成都市社区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跌倒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静.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8)
  • [8]益肾解郁方治疗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庆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研究[D]. 彭玉. 武汉大学, 2016(08)
  • [10]甘肃省精神科医师对老年抑郁症的认知状况调查[D]. 岳秀宁. 兰州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