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研究贡献者须知

细胞研究贡献者须知

一、Notice for Contributors of Cell Research(论文文献综述)

邱春美[1](2021)在《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台湾屏东内埔的陈硕仟家族为对象,进行田野调查与访谈,并以小区域地方往上追溯到大的时空,如何由内埔到竹田之陈氏来台祖为核心,往上追溯到粤、闽、赣;并对陈硕仟家族在台湾文化的价值提出新的论点。为探讨家谱祖系的发展,本文提出家族研究的创新理论“气根雁行说”,说明来台祖陈硕仟先生的名字、生卒年、官职生涯、来台原因等,并就其家族后裔代表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考。包括对于颍川堂、栋对、祖牌、后裔作品等用字的辨析;以及对陈氏相关拓垦、义民精神、祭祀公业(“公尝”、“尝会”)进行厘清与分析等等。依据本研究的分析,印证了两岸血缘密切,确实无法切割,并且彰显家族研究对后代子孙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方面,包括:一、敬祖崇宗,流传祖德,如何让家族组织对族人感受到温暖与爱;二、观古鉴今,感恩惜福;三、家族与祭祀公业的永续经营;四、家训传家与数据库建立。这些方面对未来的家族研究均极具挑战性,并值得后续的关注。

孙立[2](2021)在《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是指1912-1949的一段时期,此段时期虽然只短暂的持续了 38年,但是期间伴随着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革,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剧烈碰撞,使得该时期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中国社会的改变一脉相关。中医妇科学在民国时期的发展也受到了政权变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东西方思想碰撞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大量妇产科书籍的编着呈现出中西医结合乃至全盘西化的特点,这些着作在近代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期也是我国由传统妇科理论向现代妇科理论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深入发掘研究该时期的书籍文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的相关材料,以《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国医籍通考》《民国时期总书目》(自然科学·医药卫生)《中国近代中医书刊联合目录》《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中医文献》等中医学目录书着录的书籍信息为线索,详细考察民国数据库以及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目录书中记载的民国时期妇科着作进行考察,纠正其着录错误的相关信息,补入漏载的民国时期妇科书籍。在此基础上,同时运用目录学、版本学等文献学的方法,对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的现存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出真实可靠的妇科着作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材料基础。民国时期的妇科着作在编撰形式、出版发行等方面都较有特色,本文在广泛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中医妇科书籍的编写、出版、发行、影响等方面。站在史学的角度,以时期特点为背景,介绍了民国时期妇科学的发展及着作相关情况。汇总编纂者相关信息,对其学术传承方式及学术背景、生平经历进行介绍,总结出妇科着作的类型特点,归纳妇科着作发行信息及发行特点,概括其中畅销着作的共性,为学界对民国时期妇科学着作的特点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文章同时对民国时期代表性妇科着作的类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挖掘其学术思想及特点。对于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在病因病机、疾病诊断、治疗原则、中西汇通、临床用药等方面的理论创新进行梳理研究,简要探讨了此时期研究的热点问题,概括此时期中医产科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其在后世的影响方面做出了初步的评判。通过对民国妇科着作的整体性分析,力求呈现出民国中医妇科学着作更加真实具体的一面。

任艳青,翁彦琴,靳炜,王雪峰,张恬[3](2021)在《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现状调研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指明调研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出版伦理建设现状,包括期刊出版伦理声明、期刊制定的与作者/同行评审/编辑相关的伦理规范、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规定及流程。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正处于成长阶段,对标国际出版伦理规范和最佳实践,建议参考国际通用出版伦理声明设置,细化对作者署名及责任,科研数据、图像采集/处理/使用的期刊政策,科学合理地制定重复出版等期刊出版伦理政策,落实利益冲突声明政策。

张功[4](2020)在《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归纳总结温疫学派对温疫的认识、温疫辨证体系、治法、方药特色以及对当代传染病的防治启示,以期对现当今时代重大流行病、传染病的预防与辨治有所启迪,促进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传统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于“理、法、方、药、防”等方面梳理总结温疫学派学术特色,深入挖掘防疫治疫的主要方法以及主要特色,从而探究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研究结果:明清温疫学派有丰富的防疫治疫理论,对疫病发生、治疗、愈后有独特的认识,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内容,对当今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以及应对公共卫生挑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1.综合探讨温疫学派对温疫发病的认识是:疫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结果,体现“天-地-人”三才发病观。2.归纳总结温疫学派辨证体系是融汇多种辨证方法于一体以适应疫病特殊性的结论。3.总结温疫学派治法特色为:截—疏,截断病势,疏利透达;导—下,予邪出路,下法新篇;和—解,多法调和,重视清解;时—位,因时制宜,注重阶段;升—降,调畅气机,注重肺肠;攻—养,祛邪扶正,攻即是养;内—外,内化外解,特色外治。4.归纳温疫学派方药运用特色:用药精专,专方专药;辟秽化浊,宜施芳香;重视性味,注重配伍;药物法象,选药新法;用药宜忌,谨遵禁忌。5.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当代防疫治疫的启示为:中医治疫别具特色,以因势利导予邪以出路为原则,重视五运六气在中医防疫治疫的应用,立足中医“治未病”学说,培护正气,避其邪气,集中体现在温疫学派护窍思想。同时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是精髓。防治疫病总的原则,在于随机而变圆机灵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6.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探讨温疫学派学术思想的实践应用,以“天地人”三才发病观探究新冠肺炎的发病,立足“时-位”“和-解”等治法思想探究在此次新冠肺炎中的应用与不足,同时提出“大疫良方,专方专药”,治疫要“守正创新”的观点。研究结论:明清温疫学派医家丰富的防治疫病的经验,为当今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中医药在当今时代防治疫病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水梦竹[5](2020)在《真空冷冻干燥和复水处理对松露关键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松露(Tuber sinensis),白松露(Tuber sinoalbidum)和母松露(Tuber sinoexcavatum)是中国云南产区三种独具代表性的新鲜成熟松露。目前国内大部分菌农和生产商对松露仅仅是简单原始的开采和粗加工,对于松露品种选择、采收、分选、运输贮藏、风味研发等都不甚了解。近年来,菌农的早采滥采大面积破坏了松露的生长环境,导致松露产量骤降,品质偏低,在国际市场价格低迷。本课题从松露风味的角度出发,全面详细地研究了三种新鲜成熟松露的呈味物质(可溶性糖及糖醇、有机酸、游离氨基酸、5’-核苷酸和多肽分子质量分布)和呈香物质(醛类,醇类,酮类,酸类,酯类,含氮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筛选和验证影响三种松露的关键性风味物质并对其进行真空冷冻干燥的处理,进一步研究干燥和复水处理后松露中关键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趋势和还原可逆性,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热水浸提超声辅助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云南新鲜松露的呈味物质进行分析。云南新鲜松露的含水量较高为83.39-85.93%,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别占干重的23.62-26.46%和63.23-64.74%。黑松露(BT)的可溶性糖和糖醇含量最高,白松露(WT)的含量最低;母松露(MT)的有机酸含量最高,BT的有机酸含量最低;呈味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除了MT的谷氨酸TAV值为1.4以外,其余三个品种的TAV计算值均小于1,在滋味方面没有太大贡献。对三种松露的滋味分别进行电子舌和感官小组的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在甜味,咸味和苦味的差距最大,MT最咸,BT最甜,WT最苦,这也和之前的呈味物质的仪器检测结果基本一致。(2)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C-O),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对三种新鲜松露的呈香物质进行分析。在三种新鲜松露中共检测出51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鉴定出12种含氮含硫香气化合物,通过计算香气活力值(OAV)结合感官评价筛选出关键性香气物质21种,建立了松露的七个感官属性(蘑菇,坚果麦芽,脂肪青香,花甜香,汽油霉味,烤土豆和烂白菜甜玉米)和关键香气物质之间的相关性。其中BT表现出脂肪青香和强烈的玉米糖浆的甜香;WT更偏蘑菇味、汽油的硫化味和霉味;MT中则是有麦芽坚果、花香味和烤土豆味。(3)选用风味物质损失较小,低温干燥效果较佳的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对松露进行干燥,干燥之后进行复水处理,研究三种松露的风味变化趋势。滋味方面,BT样品的可溶性糖及糖醇的含量在干燥和复水后,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小,WT的损失最大,仅为新鲜状态时的18.19%;BT样品的有机酸在复水后含量有所上升,增加了23.10%,WT和MT的样品在复水后分别损失了54.32%和61.72%;干燥后鲜味,苦味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且部分TAV值大于1;呈味核苷酸在干燥和复水后的TAV值依然都小于1,无滋味贡献。香气方面,真空冷冻干燥对三个品种的松露香气影响不同,但干燥后酸类物质和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都大幅上升,而一些醇类物质和酮类物质在干燥后大量损失。BT样品在复水处理后能较好地恢复至新鲜松露的香气,而WT和MT松露在复水后与新鲜状态时的香气有很大的差异,醇类和酮类香气物质损失严重,酸类物质大量上升。结合仪器分析,对三种松露干燥和复水后进行感官评价,BT样品在复水后的滋味和香气轮廓与新鲜时较为相近,WT的滋味和香气损失最大且复水后不可逆,MT样品介于BT和WT之间。总的来说,WT和MT松露样品中的风味物质对干燥处理过程较为敏感,损失严重,然而BT样品松露在干燥后仍能保持主要的风味物质稳定,基本能恢复新鲜状态下的风味指纹图谱。

董庆进[6](2020)在《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形成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的中国,在西学盛行的大背景下,术语的创制和传播工作成为知识概念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与其他学科术语系统的发展相比,我国植物学在术语创制和发展演变过程中,因其本草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植物学碰撞时术语系统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现代植物学术语在晚清前后形成了两个系统——“英源系统”和“日源系统”,每一阶段的术语系统都根据术语的来源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两个术语系统的历时演变中,我们可以勾勒出清末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嬗变过程。从清末科学术语和植物学的研究现状来看,词汇学史和术语学史对此段时期的重视程度不高,零星的研究也都是浅尝辄止,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发展历程继《植物学》着作中的术语传播后,又经历了日本外来术语的洗礼,而这对现代植物学术语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段历史却鲜有人揭示。本文将清末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嬗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词汇学的眼光来审视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发展脉络,以其不同时期的代表着作《植物学》和《最新植物学教科书》为例,在收集整理相关植物学着作并制作成术语语料库后,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两个共时植物学术语系统中成员的数量等信息,阐述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整体面貌特征和发展演变规律,对比前后时期术语系统成员的异同,分析差异产生原因,最后以历时的视角概括例析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并简要描述研究内容,明确《植物学》和《最新植物学教科书》的版本源流、价值和概貌。第一章是对植物学术语系统的英源系统时期进行共时分析和考察,主要以《植物学》一书为中心,对其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大框架和具体术语层级分别进行整理和列举,通过图表数据明确该时期植物学术语系统的面貌。第二章是对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日源系统时期进行共时分析和考察,主要以《最新植物学教科书》为中心,对其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大框架和具体术语层级分别进行整理和列举,通过图表数据明确该时期植物学术语系统的面貌。第三章是对两个时期植物学术语系统特点的分析对比,根据前面的数据和特征,从术语成员、层级、功能等方面对比分析两个术语系统的异同,并基于社会背景和术语系统特点对产生差异原因进行探讨,主要从术语的来源和传播途径等方面讨论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是以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中的植物学着作以中心,从历时角度对其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框架和成员面貌进行阐述,并以其中的代表性植物学术语例析,从而描绘出一条较为清晰的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的发展脉络。同时阐述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后续发展,从清末两个术语系统的作用出发,叙述客观上后续阶段植物学术语的规范、审定过程及植物学术语系统框架和术语的发展。最后是结语,总结前文对于两个时期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描述和特点、差异的分析,并对英源植物学术语系统和日源植物学术语系统的贡献和价值做出评价。

韩云[7](2020)在《钱穆宗教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生着述宏富、学贯东西,堪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文学者。“钱穆热”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而兴起,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对钱穆学术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其宗教观的系统性研究比较罕见。本文以钱穆的着作为主要依托,在对其中有关宗教的内容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梳理,并在旁参其他学者观点论证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钱穆宗教观的五大特征及其内在逻辑,对钱穆晚年最后彻悟的天人合一观亦作了进一步阐发。本文框架由导论、结语、主体部分四章即六大板块构成。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起、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以时间为序概述了钱穆的生平事略,包括家风祖训、师门传承、学界行谊、新亚书院的筹建、耕耘的过程等,重点介绍了钱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其品性、情操、学养的影响,良师益友如钱伯圭、吕思勉、华紫翔等对其治学路径、方向、风格、宗旨的影响,与着名学者汤用彤、冯友兰、熊十力之间的切磋交流,对中西教育理念的领悟与实践,对宗教现象的感性认知、切身体验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影响钱穆宗教观之形成、特征、逻辑的直接或间接因素。第二章主要是辑录一手材料后,按照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中国的道教、民间宗教信仰的区隔,对钱穆论诸教之观点展开的述评。其中禅宗、慧能、法门是其论佛教的关键词,佛教与理学的关系则是其关注点,对道教尤其是新道教的选择性评述凸显了其一贯固有的本位、立场、蕲向,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乃至于佛教皆被钱穆视为西方宗教,这三大宗教的教主、教徒则被分别比附于中国的孔子、读书人,而在佛道教人物之钩稽、学术史意义上教理之争的着墨中则可见其特有的史心、史识。第三章是以萌发于近世、影响至今的几个有关宗教学术的争议,即宗教有无论、宗教替代说、宗教性以及宗教、哲学、科学之间的关系为主题,分别就相关概念、提出的背景、民国学者的回应、未来前瞻等作了界定、辨析、论证或阐发,钱穆对此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其宗教观在对这些命题的评判中亦得到了浓缩而集中的展示。本章与第二章形式上是并列的关系,内容上则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即一者关系具体的宗教、一者关系宗教理论,共同构成了本文的中心。第四章是对前三章的涵化(糅合、提炼),提出了钱穆宗教观的五大特征,即以天人合一为最高蕲向、以儒教(儒家、儒学)为本位,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融合、认识论与实践论上的知行合一以及史地结合分析的路径,并尝试探索了钱穆对宗教之具体与体系的认知逻辑即以心为其宗教观基本观念之内核,以精神不朽沟通神圣与世俗两极端,以知行合一的践履不断契合天人合一境界的思路历程。结语部分则是联系当下世界尤其是西方面临的困境,对天人合一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宗主地位、心教等堪为钱穆宗教观或文化观中之灵魂与核心的要点作了进一步发挥,总结归纳了本文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并提出了吁请与展望。本文从钱穆卷帙浩繁的着述中凝练出近世以来宗教学术界争议、影响比较大的命题对其宗教观进行了集中的揭示,并将其论宗教的具体内容按照派别不同分置在诸教之中,构筑了由具体而抽象,具体与抽象结合统一的框架层次。同时亦借鉴了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寓理于事、寓事于人,在行文中尽量避免受西方学术范式影响而形成的就理论谈理论、就事论事、空对空的弊病,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故致力于从钱穆的生平事略中发掘出影响其宗教观的因素。联系实际,对钱穆宗教观中蕴藏的学术观点、倾向、宗旨等作了一定的引申与阐发。

王睿[8](2019)在《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而无德,行之不远”。道德对于国家生存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道德的根基在于养成,而道德养成之难以至于中外先贤都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以试图破解这一难题,也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德养成思想与实践智慧,它为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历史经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宋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是继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是中国教育思想与文化奔流涌动的黄金时代。其中,宋代理学家“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道德养成思想是这一时代教育思想丰赡发展的成果和重要标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为宋代乃至之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主体思想与道德言说,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修身立德的文化信仰,是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历史样态。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回顾、意义澄清和现代价值转化,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的本土创生、德育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历史依据,是对新时代德育工作新要求的时代回应,是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提升教育理论话语权、坚定教育自信的必然选择,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现状仍然差强人意:在价值定位方面,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常被冠以“以理杀人”的帽子,被当做中国文化难以现代转化的原罪;在研究视角方面,鲜见有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当做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作为学界广泛使用的术语,没有获得准确定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独特性、时代性有待进一步挖掘;在研究结论方面,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如何从儒家学者对理想人格的设计转化成普罗大众普遍认同、易知易行的教育实践的这一中间环节阐述语焉不详,这些不足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创新的空间,这也是本研究的学术价值所在。本研究的创新在于:一是在研究视角方面,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展开研究,注重其整体性、独特性的同时聚焦其历史意蕴和现实价值的挖掘;二是提出一种观点,即认为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实施与传播是儒家思想从书斋到民间,从思想到实践的过程,它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与民族特性;三是以古鉴今,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生命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和合理转化,为当下德育理论的完善与创新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与理论支撑,挖掘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立德树人”智慧,以回应新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主要围绕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一反道德滑坡、势力浇漓之乱象,成功实现“尽人情之美”、风敦俗睦的同时汇聚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修身立德的文化信仰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回答“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这些被广泛使用却含义不清的概念进行学理分析,确定道德养成的特征与内涵。采用思想史、专题史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张栻、陈亮、叶适等宋代理学家的道德养成思想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回答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从中发现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总体趋势。第二部分回答“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必要与可能”的问题。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进行分析,以期描绘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创生环境的宏大画卷,进而揭示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产生的历史合理性。其次,分析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对宋代社会的深刻影响,阐述其时代影响和历史意蕴。最后回答“新时期的道德养成何以可能”问题。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虽存在历史局限性,但仍然饱含立德树人智慧,为当今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关注人生根本问题的道德养成可以很好的解决和回答现今德育针对性不强、方法陈旧刻板等问题;德育应该兼顾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性与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性的双重功效;道德养成在倡导内省修身、道德践履的同时不应排斥以道德理想为价值导向的功利追求,而应该将二者整合为一;道德养成过程中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道德养成应该是“道德的实践”与“实践的道德”之统一;道德养成必须坚持民族特色与文化立场。

闫子越[9](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保长制度与群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3年底,伴随着保甲制度在陕西的正式实施,保长群体随之诞生。保长是保甲制度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负责着保甲制度的顺利实施,也寄托着政府对于整顿基层秩序的美好期望。随着陕西保甲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保长的选拔以及训练也从之前的杂乱无章逐渐走上正规化、有序化的道路。这一群体开始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并且在基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面抗战的爆发以及陕西作为西北大后方的重要地位使得保甲制度成为国民政府在基层发动人力物力的重要保障。作为保甲制度的衍生品,保长群体义不容辞,开始担负起越来越多的职责,作用愈发凸显。这一群体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在陕西的基层社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保长的职责涉及到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协助政府编查户口、征发赋税、兵源,同时维护基层治安,捉奸捕盗,在稳定乡村秩序方面也有所作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基层建设方面也为民众提供了服务,试图将国民政府关于管、教、养、卫的政策融入到乡村之中,重新建设乡村。然而,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以及国民政府试图进一步加强对于乡村的控制,使得保长群体逐渐陷入到一个尴尬的境地之中。一方面,作为政府管理之下的基层公务执行者,保长需要配合政府,完成政府的政令从而维护政权的稳定,为国民政府发动内战提供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民国时期乡村经济脆弱,而抗日战争以及全面内战的爆发使得乡村经济更加艰难。战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乡村如此无休止的掠夺,无疑会引起基层民众的不满以及愤怒。而民众的怒火往往是直接由保长这种基层干部来承担。这就使得保长在执行命令之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基于对自身以及民众利益的维护,使得保长不能过分牺牲本保利益来满足政府的要求。所以保长在面对政府不合理的政令之时,又会与民众站在一起,维护地方利益。而拒绝执行政府的命令自然会引起政府的不满,这使保长陷身于民众与政府的夹缝之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一切的根源是由于保甲制度而造成,抗战的结束并没有缓解这一切,国民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失败使得社会秩序动荡不安,保长的尴尬处境只能继续下去。随着国民政府1949年在大陆统治的终结,保甲制度在大陆土崩瓦解,宣告失败。而保长群体作为保甲制度的衍生品,其悲剧性似乎也成为必然。

胡小京[10](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认为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二、Notice for Contributors of Cell Research(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otice for Contributors of Cell Research(论文提纲范文)

(1)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名词释义与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陈硕仟家族之时空溯源
    第一节 客家民系之主要脉络嬗变
    第二节 陈硕仟远祖、上祖祖系史略
    第三节 陈硕仟相关族谱系略
    第四节 提出气根雁行说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陈硕仟人物考及家族来台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以来对台湾之移民变迁
    第二节 陈硕仟辨考及其家族来台拓垦
    第三节 陈硕仟家族之支派系谱、祭祀公业
    第四节 参与伯公祭祀以祈福敬祷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陈硕仟祖堂创建、重修与维护
    第一节 陈硕仟家族祖堂
    第二节 陈氏祖堂堂号、栋对之辨析
    第三节 陈氏祖堂碑文、祖牌与画像
    第四节 陈氏祖堂重建、倾颓管理之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台湾陈硕仟家族的重要活动
    第一节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第二节 后裔之生命书写与传播
    第三节 家族记忆的内涵传承
    第四节 海内外社会之流衍与挑战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陈氏家训家风
    第一节 义门陈、台湾陈之家训
    第二节 受莆田陈俊卿、陈文龙之影响
    第三节 对台湾陈城富、陈明富之熏陶
    第四节 后裔认知及社会名流之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概况
    1 民国妇科学学术史研究
    2 民国妇科学着作及代表医家类研究
    3 民国妇科及中医药文献类研究
    4 民国妇科学教育及期刊类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范围
    3 研究方法
    4 技术路线
    5 创新之处
    6 预期成果
第一章 现存民国妇科学着作考察
    第一节 《总目》等目录书对民国妇科着作的着录考察
        1 所载书籍实际未藏
        2 书名及人名讹误
        3 年份讹误
        4 书籍版本信息漏载
        5 小结
    第二节 新补入的民国妇科着作探析
    第三节 目录书籍误收西医妇科学着作订正
        1 中医妇科学着作之定义
        2 《总目》所误收西医妇科学着作
        3 《总目》误收西医妇科着作原因分析
    第四节 民国时期现存中医妇科着作简目
第二章 民国妇科学书籍的编纂与发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的类型特点
        1 民国妇科医籍内容倾向性与时期特点相符合
        2 中医妇科学传统传授模式的探讨及转变
        3 中医妇科着作与读者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4 经典中医妇科专着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5 胎产生殖类书籍广为流传
        6 中医妇科学与儿科相携发展
        7 小结
    第二节 民国妇科着作的编撰者特点
        1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编纂者信息总结
        2 编纂者之间的关系及学术传承
        3 编纂者的学术背景及生平经历
        4 以集体形式出现的编纂者
        5 小结
    第三节 民国中医妇科着作的发行特点
        1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的发行信息总结
        2 妇科着作的发行特点
        3 妇科着作的发行者特点
        4 民国妇科畅销着作特点
        5 小结
第三章 民国中医妇产科着作的理论成就
    第一节 妇科理论的发展
        1 病因病机
        2 疾病诊断
        3 治疗原则
        4 中西汇通
        5 临床用药
        6 天癸诸论
        7 小结
    第二节 妇科研究热点探讨
        1 关于月经病的探讨
        2 关于带下病的探讨
        3 关于产后诸疾的探讨
        4 小结
    第三节 民国中医产科的发展概况
第四章 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妇科学着作
    第一节 医家思想及经验介绍类
        1 严鸿志《女科三种》
        2 彭逊之《竹泉生女科集要》
        3 陈稚泉《妇科心得》
        4 小结
    第二节 中西合参临床治疗类
        1 时逸人《中国妇科病学》
        2 顾鸣盛《中西合纂妇科大全》
        3 小结
    第三节 妇科理法方药介绍类
        1 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2 杨志一《妇科经验良方》
        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现状调研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现状调研结果
    1.1 科技期刊出版伦理政策声明
        1.1.1 重复出版
        1.1.2 数据政策
        1.1.3 共享与发布
        1.1.4 保密性
        1.1.5 伦理审查要求
    1.2 作者相关出版伦理规范
        1.2.1 原创性要求
        1.2.2 作者署名及变更
        1.2.3 致谢
        1.2.4 利益冲突声明
    1.3 同行评审相关出版伦理规范
    1.4 编辑相关出版伦理规范
    1.5 学术不端事件处理规定及流程
2 中国科技期刊加强出版诚信建设的建议
    2.1 期刊出版伦理声明的内容要点设置建议
    2.2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的增强点
        2.2.1 细化期刊对不同作者类型署名的规定及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加强审查
        2.2.2重视科研数据,细化期刊对数据的可用性、透明度等方面的要求
        2.2.3 制定细致的图像采集、处理和使用的行为规范,以防范图片学术不端
        2.2.4 科学、合理地制定“重复出版”政策,明确期刊的收稿范围
        2.2.5 严格执行利益冲突声明政策
3 结语

(4)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温疫探赜
    1.温疫概念
        1.1 疫的内涵
        1.2 温与瘟辨
    2.疫病探索
第二部分 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探究
    1.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概述
        1.1 创立戾气学说,启温疫学派
        1.2 别诸家立医林,治疫家荟萃
    2.温疫学派“天-地-人”三才发病观
        2.1 天运时气异常,特异因素发病
        2.2 人烟稠密酿疫,正气损而发病
        2.3 地理方位特异,环境恶浊发病
    3.温疫学派辨证体系研究
        3.1 伤寒温病,首辨阴阳
        3.2 疫邪见症,不出表里
        3.3 虚实之辨,尤为重要
        3.4 洞悉寒热,务须辨明
        3.5 疫病辨证,在乎气血
        3.6 温疫六经,殊与伤寒
        3.7 卫气营血,温疫可参
        3.8 温疫发展,三焦辨证
    4.温疫学派治法研究
        4.1 “截—疏”截断病势,疏利透达
        4.2 “导—下”予邪出路,下法新篇
        4.3 “和—解”多法调和,重视清解
        4.4 “时—位”因时制宜,注重阶段
        4.5 “升—降”调畅气机,注重肺肠
        4.6 “攻—养”祛邪扶正,攻即是养
        4.7 “内—外”内化外解,特色外治
    5.温疫学派方药特色探究
        5.1 用药精专,专方专药
        5.2 辟秽化浊,宜施芳香
        5.3 重视性味,注重配伍
        5.4 药物法象,选药新法
        5.5 用药宜忌,谨守禁忌
第三部分 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当代防治疫病理念的启示
    1.“治未病”,培护正气
        1.1 未病先防,培护正气
        1.2 早期干预,重视隔离
        1.3 善后调理,引起重视
    2.避其疫毒气,护窍思想
        2.1 邪从口鼻入,护口鼻
        2.2 周身血脉和,护毛窍
        2.3 肠通而腑畅,重下窍
    3.防疫新方案,五运六气
    4.重辨证施治,随宜变通
        4.1 注重体质,三因制宜
        4.2 因发知受,辨证论治
        4.3 知要守一,随宜变通
    5.对中医防治新冠肺炎全过程的思考
        5.1 “天-地-人”三才发病观
        5.2 温疫学派治疫思想应用
        5.3 大疫良方,专方专药
        5.4 中医治疫,守正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5)真空冷冻干燥和复水处理对松露关键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松露简介
    1.2 松露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1.2.1 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
        1.2.2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
    1.3 松露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4 松露干燥方法的研究进展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品种云南松露特征滋味成分比较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样品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基本成分测定
        2.3.3 可溶性糖及糖醇的测定
        2.3.4 有机酸的测定
        2.3.5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2.3.6 5’-核苷酸测定
        2.3.7 多肽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
        2.3.8 电子舌不同味觉传感器的检测
        2.3.9 味觉TAV值的计算
        2.3.10 感官评价方法
        2.3.11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松露的基本形体特征及基本成分
        2.4.2 可溶性糖及糖醇含量的测定结果
        2.4.3 三种松露有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2.4.4 三种松露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结果
        2.4.5 三种松露核苷酸的测定结果
        2.4.6 三种松露多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结果
        2.4.7 电子舌的评价结果
        2.4.8 感官评定的评价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品种云南松露特征香气成分比较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样品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云南松露中香气物质的萃取
        3.3.2 气相色谱-嗅闻(GC-O)
        3.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3.3.4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联用(GC-FPD)
        3.3.5 建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标准曲线
        3.3.6 云南松露香气活力值(OAV)的计算
        3.3.7 感官评价
        3.3.8 香气重组与遗漏实验
        3.3.9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三种松露GC-O嗅闻结果
        3.4.2 三种松露挥发性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及OAV值的计算
        3.4.3 感官分析
        3.4.4 PLSR的相关性分析
        3.4.5 香气重组
        3.4.6 香气遗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真空冷冻干燥及复水后松露风味物质的变化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样品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真空冷冻干燥
        4.3.2 复水比的测定方法
        4.3.3 可溶性糖测定
        4.3.4 有机酸测定
        4.3.5 游离氨基酸测定
        4.3.6 核苷酸测定
        4.3.7 多肽分子质量的分布测定
        4.3.8 电子舌不同味觉传感器检测
        4.3.9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
        4.3.10 风味感官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干燥后复水比计算结果
        4.4.2 可溶性糖及糖醇检测结果
        4.4.3 有机酸检测结果
        4.4.4 游离氨基酸检测结果
        4.4.5 核苷酸检测结果
        4.4.6 三种松露新鲜,干燥和复水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变化
        4.4.7 三种松露新鲜,干燥和复水后的滋味感官评价
        4.4.8 三种松露新鲜,干燥和复水后的香气感官评价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6)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形成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植物学》所示英源植物学术语系统研究
    第一节 “内体”术语
    第二节 “外体”术语
        1.根
        2.干
        3.枝
        4.叶
        5.花
        6.果
        7.种子
第二章 《最新植物学教科书》所示日源植物学术语系统研究
    第一节 “植物形态学”术语
        1.胚
        2.根
        3.茎
        4.芽
        5.叶
        6.花
        7.果实
        8.种子
    第二节 “植物解剖学”术语
        1.植物原器
        2.根
        3.茎
        4.叶
    第三节 “植物生理学”术语
    第四节 “植物分类学”术语
第三章 两部着作所示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比较与差异原因探讨
    第一节 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比较
    第二节 植物学术语系统差异原因探讨
第四章 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历时演变概述和发展
    第一节 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历时演变的重要着作梳理
    第二节 部分植物学术语演变例析
    第三节 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钱穆宗教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钱穆生平事略
    第一节 家世简介
        一、钱氏溯源
        二、祖训家风
    第二节 师门传承
        一、少遇名师
        二、及门弟子
    第三节 学界行谊
        一、北平时期
        二、执教西南
        三、滞留退居
    第四节 新亚岁月
        一、筹备初衷
        二、艰难耕耘
        三、功成身退
    第五节 轶闻异事
        一、道听途说
        二、切己体验
第二章 钱穆论诸教
    第一节 论佛教
        一、辨析禅宗与理学的关系
        二、评述禅宗思想与法门
        三、教理之争的学术史意义
        四、对佛教人物的钩稽
    第二节 论道教
        一、新道教
        二、道家与道教
        三、道教与自由
    第三节 论民间信仰
        一、民间信仰之界定
        二、魂魄论
        三、鬼神论
    第四节 论其它教派
        一、论基督教
        二、论伊斯兰教
第三章 钱穆对几个宗教问题的回应
    第一节 宗教有无论
        一、提出背景
        二、宗教概念
        三、争论与回应
    第二节 宗教替代说
        一、问题的提出
        二、民国学者的主张
        三、钱穆本人的观点
    第三节 关于宗教性
        一、宗教与宗教性
        二、儒(教、家、学)的宗教性
        三、钱穆的相关表述
    第四节 宗教、哲学、科学
        一、词源语义
        二、三者关系
        三、未来前瞻
第四章 钱穆宗教观特征与内在逻辑
    第一节 钱穆宗教观特征
        一、以天人合一为最高蕲向
        二、以儒(教、家、学)为本位
        三、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
        四、知行合一的认识与实践论
        五、史地结合分析的路径
    第二节 钱穆宗教观的内在逻辑
        一、钱穆对宗教的具体认知逻辑
        二、钱穆宗教观体系内含的认知逻辑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一)当代中国道德伦理重建之需要
        (二)宋代理学家教育思想内在价值之体现
        (三)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之诉求
        (四)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之旨归
    二、研究综述
        (一)有关道德养成的相关研究
        (二)有关宋代理学家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
        (三)有关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相关研究
        (四)相关研究呈现的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问题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是什么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必要与可能
        (三)新时代的道德养成何以可能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价值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道德养成的学理审视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与“理学”
        (二)宋代理学家
        (三)道德养成
    二、道德养成思想的基础与依据
        (一)哲学基础:道德可教
        (二)心理学基础:习惯可成
        (三)历史依据:思想渊源
    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划分依据
        (一)以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依据
        (二)以学派主张或地域为依据
        (三)以宋代理学思想发展阶段为依据
第二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奠基塑型
    一、一理二气,五行分合:周敦颐道德养成思想
        (一)“自太极论始”的哲学基础
        (二)“顺万物化万民”的教育目的
        (三)以“诚”为主的教育内容
        (四)“主静”“行之”的原则方法
        (五)“穷禅客”真儒家:周敦颐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二、以物观物,体四用三:邵雍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即物穷理”为哲学基础
        (二)“以道尽人”“正人”“效我”的教育目的与作用
        (三)以儒家典籍为主要内容
        (四)“循理”“润心”“慎独尚行”的原则方法
        (五)“以物观物”的“异数”:邵雍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三、民胞物与,礼以持性:张载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气本论与人性二元论为哲学基础
        (二)“变化气质”,“敦本善俗”的教育目的
        (三)“民胞物与”,“尊礼贵德”的教育内容
        (四)“养正于蒙”、“事中明理”的原则方法
        (五)“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四、养正于蒙,敬义兼持:二程道德养成思想
        (一)“人与天地一物”的哲学基础
        (二)“醇教化”“尽人情之美”的教育目标
        (三)“九德”“六艺”的教育内容
        (四)“敬义兼持”“习而后能安”的原则方法
        (五)“德性宽宏”“文理密察”:二程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五、性情一也,陶冶成之: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
        (一)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基础
        (二)“仁者圣之次也,智者仁之次也”的教育目标
        (三)“德以仁为主”“德以礼为体”的教育内容
        (四)“振民育德”“风俗法度”的原则方法
        (五)“经世致用”“知命厉节”: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大成分化
    一、去欲存理,易知易行:朱熹的道德养成思想
        (一)“君子务本,本立道生”的教育目标
        (二)“尊德性,道问学”的教育内容
        (三)“知行相须”,“整齐严肃”的践履举措
        (四)“去欲存理”,“易知易行”的思想特质
        (五)“穷理禁欲”:朱熹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二、明理立心,代天理物:陆九渊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心即理”为哲学基础
        (二)“君子”、“存心”的教育目的
        (三)“仁义者,仁之本心也”的教育内容
        (四)陆九渊道德养成方法体系
        (五)“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陆九渊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三、其为有渐,其进有序:张栻道德养成思想
        (一)“性,天下之大本也”的哲学基础
        (二)“尽仁道者圣人”,“传道济民”的教育目的与作用
        (三)“礼俗”、“伦纪”的教育内容
        (四)“知行互发”“其为有渐,其进有序”的原则方法
        (五)“只说践履而不务穷理”:张栻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四、重实际、讲实用、务实效:浙东学派道德养成思想
        (一)兼顾内外,本末并举:吕祖谦道德养成思想
        (二)复正情性,义利双行:陈亮、叶适道德养成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
        (一)经济环境:富庶繁荣,一道德以同俗
        (二)政治环境:内权集上,外权不竞
        (三)文化环境:多元圆融,返之淳正
        (四)科技环境:嘉惠学林,公诸同好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社会的互动
        (一)义利相辨: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经济之互动
        (二)才资德帅: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政治之互动
        (三)教化人伦: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文化之互动
        (四)格物致知: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科技之互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历史经验与现实观照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经验
        (一)哲学基础:关注道德人格尊严,“参赞天地之化育”
        (二)目标定位:以内圣外王为旨归
        (三)内容选择:“身心”“内外”“知行”与“纲常名教”
        (四)原则方法:“躬行”、“事上磨练”的实践品格
        (五)思想传播:构建多元化、多途径的传播体系
        (六)文化立场:兼顾文化继承与文化互鉴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评价之依据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局限
    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现实观照
        (一)准确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民族特色与文化立场
        (二)目标设计: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兼顾个人修养提升与社会能力增强
        (三)内容选择:聚焦人生根本问题,精选道德榜样
        (四)原则方法:内在超越与外在约束并举,坚守实践品格
        (五)实施基础: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为道德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保长制度与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陕西省保甲制度的推行
    第一节 保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陕西保甲制度概况
第二章 保长的选拔及训练
    第一节 保长的选举资格
    第二节 保长的产生
    第三节 保长的训练
第三章 保长的职能
    第一节 清查户口,编组保甲
    第二节 征税与征丁
    第三节 维护地方秩序
    第四节 其他职责
第四章 保长的群体分析
    第一节 保长的规模与性别
    第二节 保长的年龄与籍贯
    第三节 保长文化程度及社会成分
    第四节 保长的待遇、抚恤及奖惩
    第五节 保长的辞职
第五章 两难的处境
    第一节 保长的地位
    第二节 保长与政府
    第三节 保长与民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三) 《女铎》杂志研究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四、概念的界定
        (一) 《女铎》
        (二) 女性角色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一) 研究理论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铎》杂志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一) 依托宗教平台
        (二) 借助上海地势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一) 主编
        (二) 撰写人员
        (三) 读者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一) 编辑要旨
        (二) 栏目内容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一) 布道征文
        (二) 编读互动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婆媳关系
        (四) 主仆关系
        (五) 新式社交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Notice for Contributors of Cell Research(论文参考文献)

  • [1]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D]. 邱春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D]. 孙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现状调研及发展建议[J]. 任艳青,翁彦琴,靳炜,王雪峰,张恬. 编辑学报, 2021(01)
  • [4]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D]. 张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真空冷冻干燥和复水处理对松露关键性风味物质的影响[D]. 水梦竹.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6]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形成过程研究[D]. 董庆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钱穆宗教观研究[D]. 韩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D]. 王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保长制度与群体研究[D]. 闫子越.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细胞研究贡献者须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