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修辞学的多维研究方法

英语修辞学的多维研究方法

一、论英语修辞的多维研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鞠红[1](2020)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低调陈述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解决社会中遇到的语言实际问题为目标的适用性语言学理论,能够有层次、有系统和全面地描写和解释运用中的低调陈述。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元功能和语言层次性框架为参照,分析低调陈述修辞语言使用者作出的选择,可以考察低调陈述修辞话语的动态特性,论证低调陈述不仅反映人类经验,还映射权力与控制等社会关系。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框架和文化语境框架为参照,可以考察低调陈述修辞语言表达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以及与使用环境如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论证低调陈述可以反映和建构客观和内心世界,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还可以反映人类在怎样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使用低调陈述来识解经验、表达并创造意义。

孙莹[2](2020)在《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俄汉科技翻译作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桥梁,也格外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科技翻译离不开修辞,修辞始终是决定语言运用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更清晰地了解文本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形”与“神”。本论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出发,以现代语言学成果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归纳法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修辞的定义、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描述功能、指示功能、陈述功能)、修辞与科技翻译的关系、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与科技翻译中的修辞、俄语科技文本的词汇修辞特点(科技术语、前置词、连接词、代词)和语法修辞特点(动词和形容词名物化、二项式被动语态、静词性语法结构、复杂单句、复合句、非省略句)、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原则(科普性、简洁性、准确性、形象性)和修辞手段(隐喻、拟人、夸张、修饰语、对照、排比)等问题,通过俄汉科技翻译的实例分析,旨在凸显修辞在科技俄语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构建俄汉科技翻译修辞体系。科技翻译修辞研究有助于丰富翻译理论与实践,扩大科技翻译的研究视野,为其他研究者带来方法论的启示,提高科技翻译工作者对相关研究问题的关注度,并且推动和加强科技翻译人才在中俄科技领域的沟通与交流。

孙吉娟[3](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认为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李芙蓉,陈坚林[4](2019)在《建构主义视域下写作课程的混合教学研究——以慕课和批改网平台为例》文中认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利器。慕课由于其注册免费、资源丰富、终身学习、开放共享等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欢迎。文章以《英语修辞与写作》慕课的设计框架、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源、课程迭代产生的数据和学习者在线提交的作文为数据素材,分析了慕课学习和在线写作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意义,为提升混合学习效率提供了思路和实施途径。

郑广元[5](2019)在《特朗普执政后《纽约时报》官网涉华报道分析》文中认为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中美两国的关系进入了新的时期。《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一直是美国涉华报道的重要阵地。本文将《纽约时报》作为研究对象,一能准确分析和把握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和趋势,二可以研究出其在涉华报道下呈现的中国形象。在此基础上对《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研究,对于我国采取措施应对国际舆论挑战和树立积极负责的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此背景下,选取《纽约时报》官网2017年至2018年间483篇涉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宏观层面从报道的数量、体裁、议题等角度分析其涉华报道的总体特点与趋势;微观层面从报道的标题、引语、数据、用词等角度分析其新闻文本特点。通过两方面的分析,对《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下呈现的中国形象进行总结。本文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负面报道仍占据大部分比例,内容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领域,新闻话语注重冲突性,其展现的中国形象带有偏见且与实际不符。另一方面,《纽约时报》增加了对华的正面报道,并且对中国在环境治理、科技创新等领域持认同态度,其报道原则注重客观性与公平性。最后笔者就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部分思考,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经验积累。

赵勇,赵伟成[6](2018)在《英语辞格上下义和部整义的认知研究》文中提出辞格上下义和部整义是言语修辞学研究的一部分,涉及语言上下义和语言部整义的言语表征以及它们的言语建构两个方面。从涉及上下义和部整义的修辞格内部的各种语义结构方面分析了辞格上下义和部整义的分布特点。辞格义是以修辞关系为纽带的结果和建构言语义的一种手段,修辞与语义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叶艳[7](2018)在《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助力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莫言小说的译介研究引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情,莫言翻译研究已经成为显学。借助可视化科学计量统计工具,可以看出目前现阶段莫言小说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译者惯习、翻译与改写、翻译与意识形态等相关论题,更加倾向于探讨对文化、社会等“文本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而忽视“文本内”资源的挖掘,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亟待寻找新的理论阐释空间。本研究以中国本土修辞学理论——广义修辞学为总体理论框架,辅以巴赫金的对话、复调、狂欢理论,主要以莫言的六部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进行对比分析,探析莫言小说的系统性修辞特征,构建其原文和英译文中的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在分析英译者对不同修辞采取的翻译方法的同时,亦深入分析原文的修辞建构对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提出的认知要求。笔者在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层级选取明喻、通感、超常规句式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莫言的明喻本体呈现肉体化、自然化、有灵化、魔幻化、动物化的倾向,喻体的选择呈现陌生化、游戏化、动物化、粗鄙化的特征,葛浩文主要采取了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莫言的通感修辞具有修辞、认知、哲学三个维度的意义,其建构映证了乌尔曼(Ullman)所进行的大规模通感隐喻调查结果,葛浩文的通感修辞翻译实现了与莫言原文的通感同构,体现了哲性维度的审美共通感。莫言文本中的超常规句式主要体现为超长句和超短句,其英译文体现了异化翻译策略。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分为杂语修辞、戏仿修辞、民间诗学(猫腔叙事及类书场文本建构)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语言杂多”是巴赫金文论中的核心概念,用来描述社会语言的多样性、多元化现象,莫言小说文本富含杂语特征,包含着作者对于文革话语、詈骂语、谚语、成语、古诗仿写等语言形式的混杂性使用,创造了戏谑、幽默的效果,降格了政治语言的政治性和严肃性,但阅读杂语文本需要调动读者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记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杂语修辞的理解和认同上具有重要意义。戏仿修辞是莫言小说的主导话语策略,是一种体现作者反讽意图的游戏性文本建构,戏仿历史语境中的崇高话语并将之置于荒唐的语境,是作者游戏精神的体现,是狂欢化思想在叙事层面的映射。仿拟可分为词语、短语、句子、风格、篇章五个层面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仿拟的生成、翻译、译文接受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认知建构、解构、再建构,仿拟文本在原文文本到译本读者的心理文本之间经历了二次变形,译者“咀嚼”了一次原文文本,译文读者再进行二次“咀嚼”,因为文化、心理空间的不同,译者和译本读者或完全丢失原文本的仿拟元素,或在理解中添加新元素。仿拟修辞的建构是否成功及是否成功翻译,不仅取决于译者这个“接生婆”的翻译成功与否,它对译文读者的语言记忆、文学记忆亦发出了强烈的召唤,仿拟修辞的互文性、杂语性、游戏性亦是莫言小说语言不可译性的动因之一。莫言的民间诗学可以从猫腔叙事建构和类书场文本建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莫言小说语言“民间性”的异质性存在能够体现作者莫言文学书写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但同时因为域外译本读者对于文学书写的不同规约和期待,亦是中国文学外译接受障碍的原因之一。最后,笔者以反讽哲学为突破点来探析莫言小说的修辞哲学,具体体现为言语反讽、叙事反讽、总体反讽,其中叙事反讽分为戏仿性反讽、结构性反讽、语态性反讽、视点性反讽四种形式。在翻译中,英译者葛浩文在言语反讽层面忽略了原文中有些反讽话语的反讽意图,改写结尾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对人性的反讽,通过改写或删减原文中的“不可信叙述”的元话语策略可以大大拉近反讽间距。本研究使用了广义修辞学来探讨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一方面深入挖掘莫言作品文本,继续推进莫言翻译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本土修辞学资源的一次有益实践,有利于促进翻译学与修辞学、叙事学、文艺学等之间的跨学科性研究,同时对译者批评和中国当代文学外译效果的评估亦提供了新的思路。

唐丽君[8](2018)在《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重心研究领域。综观相关研究,借助中介语对比方法和对比修辞学分析方法研究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亦取得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未能充分梳理其理论渊源;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写作特征偏向于罗列式的浅显分析,未能全面分析背后的多维原因;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词汇或语法层面的探讨,缺乏对写作中的语篇结构和语用功能的综合挖掘;对于实践应用层面亦未进行深层性探究。基于此,从修辞结构理论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母语者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二者异同点,揭示了两类语篇各自怎样的语篇风格和结构特点,对于当前语篇分析、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混合的方法,从修辞关系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RST)的理论基础、对比修辞学方法论、中美语篇修辞特征对比、特征差异解释、理论反思构成“五位一体”的研究框架,更系统、更全面地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母语者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的异同点,旨在回答以下4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英语议论文总体语篇修辞特征有无差异?呈何种功能特点?(2)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英语议论文在宏观修辞特征上有无差异?具体表现为何?(3)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英语议论文在中观修辞特征上有无差异?呈何种功能特点?(4)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英语议论文在微观修辞特征上有无差异?呈何种功能特点?研究发现:(1)总体上,学习者语篇在修辞关系类型上多于母语者语篇,在单核关系频率和总频率上远高于母语者语篇。功能上,两类语篇都采用概念关系、人际关系和语篇关系,且主导语篇修辞关系类别为概念关系,母语者语篇多于学习者语篇,其语篇修辞关系的信息传递功能较强。学习者语篇使用人际关系频率远高于母语者语篇,原因在于其较多使用引述、评论、评价、动机、解答、修辞问句关系等,其劝说功能较强。(2)在整体结构的宏观修辞关系上,学习者语篇标题部分更侧重使用证据关系;而母语者语篇更侧重准备关系。两者在引入部分都侧重证据关系,主体部分侧重并列关系比较相同点或不同点。学习者语篇侧重结尾部分使用动机关系,母语者语篇侧重使用总结关系。(3)在整体结构的中观修辞关系上,学习者语篇使用关系类型、单核关系频率和总频率超过母语者语篇,但在多核心关系频率上又稍低于母语者语篇。功能上,两类语篇都使用了概念关系、人际关系和语篇关系,且主导关系类别为概念关系,母语者语篇多于学习者语篇,而学习者语篇人际关系使用频率高于母语者语篇。学习者语篇偏爱使用非意愿性原因、非意愿性结果、平行、解答、评论、评价、动机、结论关系等;而母语者语篇偏爱使用比较、详述-一般-具体、总结关系等。相比之下,母语者语篇更注重客观事实的陈述,信息性较强。但学习者语篇更侧重于读者的互动,较多表达主观态度、观点和推断,增加英语议论文语篇的说服力。(4)在整体结构的微观修辞关系上,两类语篇都使用了单核关系、内置关系和多核心关系三类,但学习者语篇在微观关系类型、单核关系频率和总频率都超过母语者语篇,又明显过少使用内置关系。功能上,两类语篇都使用了概念关系、人际关系和语篇关系,且主导关系类别为概念关系,母语者语篇多于学习者语篇,表明更倾向于事实和信息的呈现;而学习者语篇人际关系使用频率比母语者语篇高,表明更倾向于与读者的互动。学习者语篇偏爱使用平行关系、引述关系等,而母语者语篇偏爱使用详述-物体-属性关系、比较关系等修辞关系。此外,本文从文化价值观的多维视角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母语者在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的差异原因,主要包括:社会认知观、读者期待观、教育价值观、哲学认知观、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整体上而言,本文从语篇修辞视角,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展开的语篇修辞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拓展和应用价值,验证了在修辞结构理论的理论框架下,可以顺利开展和指导英语议论文微观、中观和宏观语篇修辞模式研究,探讨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点的异同。但由于语料的特殊性,有些问题尚需要不断加强后续研究,而且由于理论本身的问题也导致了议论文中语篇修辞实际应用中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指出了修辞结构理论存在的四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对于语篇修辞研究、二语写作教学、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测试和批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于促使教师更好地采用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大国[9](2016)在《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释义是词典编纂和研究的核心,有关词典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释义而展开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作为词典家族的重要一员,其释义理论和实证研究相对薄弱。释义理论繁杂、解释力有限是过去词典释义研究的普遍现象。以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视角研究释义的成果不多,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定义及多义词语义衍生等方面,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研究之间契合点不多。缺少以原型理论视角对词典释义进行一以贯之的解释和建构的研究成果。本文即在此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力图以原型理论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体系进行重构,并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作出统一解释,以原型理论贯穿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的始终,从而为最终编纂出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提供指导。相关概念的界定成为本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本文在分析、评判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释义的定义。释义不等同于对应词,释义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意义综合体,词典中的所有信息都是释义。笔者还对原型理论框架进行了重新界定,与多数学者对其的狭义理解不同,笔者对其持广义理解。狭义的理解认为,原型理论主要处理一个范畴内的成员关系,而广义的原型理论既涉及到范畴内的成员关系,也涉及到不同范畴所构成的范畴体系内的典型性(基本层级)问题,还涉及到其外部认知框架,因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理论。这一理论框架具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解和表述语义的潜力。系统化的结构模式使释义与原型理论具有了契合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综合实证研究和使用者现状调查的结果建构原型释义模式。首先,在基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原型释义模式的理论框架。笔者在Rosch、Taylor、Ungere&Schmid所建构的具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原型理论结构框架外,加入了具有原型效应的事件域框架,使原型理论成为多维、立体的框架结构,笔者称其为广义的原型理论。把广义的原型理论用于词典释义,即形成了原型释义模式的基本框架。原型释义模式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原型释义模式有内外之别、纵横之分,语词的释义构成一个多维度、相互联系的原型范畴体系,每一维度上都有原型与非原型的区分。原型释义模式宏观上的构建主要涉及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块的完整性,这一模式与传统释义研究仅关注横向维度释义特征的倾向明显不同,它开始从纵向语义类聚层面以及语词与其环境相互交流信息的内外层面综合考察语词的意义,体现了原型释义的体系性和动态性特点。微观上,原型理论对每一释义模块进行建构,重视原型特征和非原型特征、原型样例与非原型样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原型理论不仅能较好地指导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如何下定义、解释多义语词的语义衍生机制,而且对词典其他释义模块具有普遍的建构力和解释力。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原型释义模式的基本框架仅提供了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应该构建哪些释义模块,仅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对于释义模块(尤其是横向的意义模块)内的具体内容安排还应该参照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实践,吸收其经验教训。同时原型释义模式的具体构建还需要可资对比的样本。因而对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现状开展实证研究就成为本文的必备内容之一。同时作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而言,不可能不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查阅状况。这些因素都将作为重要的变量参与到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对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现状的调查发现,尽管学习词典近年积极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语词的释义上有一系列的革新,也不乏一些闪光之处,但是由于缺乏连贯系统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其释义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释义模块缺失、处理不到位和顾此失彼。而且,以不同的理论支配释义的不同模块,使释义显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完整连贯的实体,会扰乱学习者对词典释义的完整认知,从而不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查阅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实际状况也是原型释义模式的内在要求。原型成员与非原型、原型特征与非原型特征、范畴基本层次等的提出和区分不仅强调词典释义过程中要善于抓重点,讲究有的放矢,而且重视使用者的实际状况,强调语言的习得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过程。通过对高阶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和回访发现符合原型释义要求的释义方法普遍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同时还发现,学习者对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的严重依赖和使用严重不足的悖论。一方面应该改变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方式、方法,加强其系统性,为学习者提供用户友好的认知语境,在满足其解码要求的同时不断增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在编码方面的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学生开设词典学课程的急迫性。最后,是原型释义模式的具体建构过程。以原型释义模式框架为指导,综合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现状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查阅状况的实证研究,构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构建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区分出六大释义模块,分别为横向的形态意义模块、概念意义模块、语法意义模块、语用意义模块,纵向的语义场意义模块和外部结构框架事件域意义模块。从微观看,则涵盖各释义模块基于原型释义模式的建构。两者共同烘托,形成连贯、多维的释义体系,原型理论成为贯穿整个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体系的主线。其中概念意义模块处于释义范畴内纵横两个维度的原型成员地位,因此也成为构建的重点。在构建各释义模块的过程中,突出强调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编码功能,如表达时的形式化框架和内容框架的提出。通过本研究发现原型释义模式具有综合性和框架性特点,与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体系具有高度的同构性。由于原型释义模式直接来源于原型理论,因而同时具备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同时还发现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有利于为学习者建构积极的认知语境,更适合现代英语学习者的要求。本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建构了系统化的原型理论框架;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作出一致性解释;批判性地审视了家族相似性原理;以原型释义视角重新审视“属”加“种差”的释义模式;建构了用户友好的认知语境;扩展了释义研究的范围;构建了语义场意义模块和事件域意义模块。在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笔者还提出了多项有创见性的意见和主张,如认为语词“属”的最高层级是其词性标示,语词的定义是“属”与“种差”的配合关系,而不是经典范畴理论的“充分必要条件”;多义词的语义衍生应该从基本层级(或本词层,即把语词看作是一个整体)开始,在“实体”框架中考察其语义变化等。总而言之,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开创了以单一理论解释和建构词典释义体系的新尝试,完全符合认知语言学所提倡的以“统一的认知方式”解释语言各层面语言现象的主张。区别于传统静态、条块分割的词典研究模式,有效弥补了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的诸多不足。本文不仅对原型理论进行了解构、也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本文在认知语言学和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启了学习词典释义研究的新视角,拓展了词典学的研究视野,对未来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黄月华,刘叶红[10](2015)在《透过“混沌”现象看英语修辞》文中研究指明混沌学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世界图像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既是确定性的,又是随机性的;既是稳定的,又是不稳定的;既是完全的,又是不完全的;既是自相似性的,又是不自相似性的。英语修辞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从混沌学上看,英语修辞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

二、论英语修辞的多维研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英语修辞的多维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低调陈述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低调陈述修辞研究理据与路径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低调陈述修辞研究理据
    (二)低调陈述修辞研究的语境分析框架
    (三)低调陈述修辞研究的元功能分析框架
    (四)低调陈述修辞研究的语言层次性分析框架
二、低调陈述修辞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一)低调陈述修辞研究的纯理功能分析框架
        1.概念功能
        2.人际功能
        3.语篇功能
    (二)低调陈述修辞研究的文化语境分析框架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低调陈述信息状态研究
    (一)交际动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
    (二)主位推进程序(thematic progression)
    (三)语法隐喻
四、结 语

(2)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本课题研究的国外现状
        1.2.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修辞与科技翻译
    2.1 修辞的定义
    2.2 修辞在科技俄语中的功能
        2.2.1 定义功能
        2.2.2 分类功能
        2.2.3 描述功能
        2.2.4 指示功能
        2.2.5 陈述功能
    2.3 修辞与科技翻译的关系
    2.4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与科技翻译中的修辞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语科技文本的修辞特点
    3.1 词汇修辞
        3.1.1 科技术语
        3.1.2 前置词
        3.1.3 连接词
        3.1.4 代词
    3.2 语法修辞
        3.2.1 动词和形容词名物化
        3.2.2 二项式被动语态
        3.2.3 静词性语法结构
        3.2.4 复杂单句
        3.2.5 复合句
        3.2.6 非省略句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原则和修辞手段
    4.1 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原则
        4.1.1 科普性
        4.1.2 简洁性
        4.1.3 准确性
        4.1.4 形象性
    4.2 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手段
        4.2.1 隐喻
        4.2.2 拟人
        4.2.3 夸张
        4.2.4 修饰语
        4.2.5 对照
        4.2.6 排比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例证来源
致谢

(3)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4)建构主义视域下写作课程的混合教学研究——以慕课和批改网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3.慕课的教学模式分类
4.《英语修辞与写作》的混合教学实施途径
    4.1问题的提出
    4.2课程的设计
        4.2.1设计原则和思路
        4.2.2受试对象
        4.2.3以如何撰写信函为例的混合教学实施过程
    4.3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4.3.1控制班学生样文(见图2至图4)
        4.3.2控制班学生作文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4.3.3实验班学生样文(见图6至图8)
        4.3.4实验班学生作文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5.结语

(5)特朗普执政后《纽约时报》官网涉华报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一、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阐释
        1.特朗普执政与涉华报道
        2.形象与国家形象
        3.修辞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二、《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内容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2.类目建构
        3.信度检测
    (二)《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定量分析
        1.报道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2.报道篇幅以中长篇报道为主
        3.新闻来源突显多样化特点
        4.报道体裁以深度报道为主
        5.报道议题以政经类为主,科技文化类比重上升
        6.报道倾向以负面为主,正面报道增多
    (三)《纽约时报》涉华报道文本分析
        1.标题特点:以隐喻修辞传递负面暗示
        2.引语特点:缺少中国官方消息源
        3.数据特点:客观数据的反面解读
        4.正文用词特点:激烈的负面语言为主
三、《纽约时报》中国形象的呈现
    (一)《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呈现的特点
        1.覆盖全面,报道内容多元化
        2.刻板印象仍在,正面倾向报道提升
        3.新闻话语注重冲突性,新闻观点强调差异性
    (二)《纽约时报》呈现的中国形象
        1.中国的政治形象:国际大国,但民主人权问题不断
        2.中国的经济形象:经济高速增长,威胁美国利益
        3.中国的社会形象:城市化飞速发展,但社会问题重重
        4.中国的文化形象:传统文化独具魅力,现代文化不断进步
四、《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思考
    (一)《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变化的影响因素
        1.意识形态的差异
        2.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
        3.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4.文化差异的影响
    (二)对今后特朗普时期《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预测
        1.《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指涉将更为直接
        2.《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内容将出现波动性与跳跃性
        3.《纽约时报》将逐步成为美国战略传播的重要阵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英语辞格上下义和部整义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修辞上下义与辞格上下义
    (一) 提喻上下义
    (二) 转喻上下义
二、修辞部分-整体义与辞格部分-整体义
三、修辞与语义关系的关系
四、结语

(7)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创新点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莫言小说译介现状梳理
        2.1.1 莫言小说译介语种概览
        2.1.2 基于OCLC的收藏莫言小说英译本的全球图书馆数量
        2.1.3 基于亚马逊网站评论的一般读者接受现状
    2.2 文献综述
        2.2.1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综述
        2.2.1.1 莫言小说翻译的总体研究趋势
        2.2.1.2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分析
        2.2.1.3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关键词网络图谱
        2.2.1.4 莫言小说翻译为论题的硕博士论文概览
        2.2.2 莫言小说修辞翻译研究综述
    2.3 理论基础
        2.3.1 修辞学理论
        2.3.1.1 域外修辞学研究演变
        2.3.1.2 中国修辞学发展流变
        2.3.1.3 广义修辞学理论
        2.3.2 巴赫金理论
        2.3.2.1 巴赫金语言哲学——对话主义
        2.3.2.2 历史诗学——复调诗学
        2.3.2.3 文化诗学——狂欢化诗学
        2.3.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型
第三章 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及其英译
    3.1 莫言的文学修辞思想
    3.2 莫言小说明喻修辞及其英译
        3.2.1 《红高粱家族》明喻本体的特征
        3.2.2 《红高粱家族》明喻喻体的特征
        3.2.3 《红高粱家族》明喻的英译
    3.3 莫言小说通感修辞及其英译
        3.3.1 莫言文学中的通感修辞建构
        3.3.2 通感修辞的定义及属性
        3.3.2.1 通感的修辞维度
        3.3.2.2 通感的认知维度
        3.3.2.3 通感的哲学维度
        3.3.3 通感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及其翻译
        3.3.4 葛浩文与莫言的审美共通感
    3.4 莫言小说超常规句式及其英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及其英译
    4.1 杂语修辞及其英译
        4.1.1 杂语修辞
        4.1.2 杂语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
        4.1.3 杂语修辞在英译文中的翻译
    4.2 戏仿修辞
        4.2.1 莫言小说文本中的游戏性戏仿建构
        4.2.2 仿拟修辞的定义
        4.2.3 仿拟的基本属性及心理认知过程
        4.2.4 仿拟和互文性
        4.2.5 莫言小说仿拟修辞在译文中的翻译和建构
        4.2.5.1 词汇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2 短语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3 句子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4 风格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5 篇章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6 仿拟修辞的认知诗学建构与翻译
    4.3 民间诗学
        4.3.1 猫腔叙事及其英译
        4.3.1.1 开章引子中的猫腔及其英译
        4.3.1.2 正文中的猫腔唱段及其英译
        4.3.1.3 猫腔叙事在译文中的修辞建构
        4.3.2 莫言文本的类书场叙事及其英译
        4.3.2.1 莫言的类书场文本建构概述
        4.3.2.2 《天堂蒜薹之歌》类书场歌谣的英译
        4.3.2.3 《酒国》类书场文本建构及其英译
        4.3.3 莫言民间诗学的异质性与可译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莫言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5.1 修辞哲学研究的重要性
    5.2 莫言小说的反讽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5.2.1 反讽及西方反讽理论体系
        5.2.2 反讽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5.2.3 反讽在莫言文学中的建构及英译
        5.2.3.1 言语反讽
        5.2.3.2 叙事反讽
        5.2.3.2.1 戏仿性反讽
        5.2.3.2.2 结构性反讽
        5.2.3.2.3 语态性反讽
        5.2.3.2.4 视点性反讽
        5.2.3.3 总体反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局限
    6.3 展望与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简历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8)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全文布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篇分析术语界定
        2.1.1 语篇定义
        2.1.2 语篇结构定义
        2.1.3 语篇分析定义
        2.1.4 语篇修辞定义
    2.2 修辞结构理论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对比修辞学研究现状
        2.3.1 理论研究
        2.3.2 实证研究
    2.4 英语议论文写作
        2.4.1 相关定义
        2.4.2 研究综述
    2.5 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2.5.1 存在问题
        2.5.2 解决办法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Mann和Thompson修辞结构理论
        3.1.1 修辞结构理论概述
        3.1.2 语篇结构基本设想
        3.1.3 修辞结构理论术语与描写机制
        3.1.4 修辞结构理论基本评价
    3.2 研究框架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语料
        4.2.1 语料来源
        4.2.2 语料收集
        4.2.3 语料选择
        4.2.4 语料预处理
    4.3 研究工具
        4.3.1 标注工具
        4.3.2 频数检验工具
    4.4 数据分析步骤
        4.4.1 基本语篇单元切分
        4.4.2 核心结构段确定
        4.4.3 修辞关系确定
        4.4.4 修辞关系标注
        4.4.5 样本分析
        4.4.6 数据统计
        4.4.7 频数差异显着性检验
    4.5 小结
第五章 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总体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5.1 修辞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5.1.1 总体特征对比分析
        5.1.2 单核关系特征分析
        5.1.3 多核心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5.2 关系功能特征对比
        5.2.1 总体功能特征对比
        5.2.2 概念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5.2.3 人际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5.2.4 语篇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5.3 小结
第六章 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宏观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1 标题部分与正文部分之间修辞特征分析
        6.1.1 标题命名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1.2 标题部分与正文之间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2 引入部分和主体部分之间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3 主体部分之间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3.1 总体特征对比分析
        6.3.2 具体特征对比分析
    6.4 结尾部分和主体部分之间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6.5 宏观语篇特征图式对比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中观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7.1 修辞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7.1.1 总体特征对比分析
        7.1.2 引入部分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7.1.3 主体部分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7.1.4 结尾部分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7.2 关系功能特征差异对比
        7.2.1 总体功能特征差异对比
        7.2.2 概念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7.2.3 人际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7.2.4 语篇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7.3 小结
第八章 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微观修辞特征对比分析
    8.1 修辞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8.1.1 总体特征对比分析
        8.1.2 单核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8.1.3 内置修辞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8.1.4 多核心关系特征对比分析
    8.2 关系功能特征差异对比
        8.2.1 总体功能特征差异对比
        8.2.2 概念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8.2.3 人际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8.2.4 语篇关系功能差异对比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讨论
    9.1 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差异原因分析
        9.1.1 社会认知观
        9.1.2 读者期待观
        9.1.3 教育价值观
        9.1.4 哲学认知观
        9.1.5 人际关系价值取向
    9.2 修辞结构理论在英语议论文语篇中运用讨论
        9.2.1 修辞关系分类体系
        9.2.2 关系结构、整体结构和句法结构关系
        9.2.3 修辞结构和语篇连贯问题
        9.2.4 修辞结构理论在英语议论文中可移用性
    9.3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启示
        10.2.1 理论启示
        10.2.2 方法论启示
        10.2.3 应用启示
    10.3 研究不足
    10.4 后续研究方向
    10.5 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校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9)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转向
        1.1.2 传统释义理论的局限性
        1.1.3 英汉学习词典编纂和研究的滞后性
        1.1.4 中国词典用户研究的必要性
        1.1.5 词典编纂理念与视角的转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原型释义研究述评
    2.1 相关概念
    2.2 国外语言学家原型释义理论研究
        2.2.1 Wittgenstein论家族相似性
        2.2.2 Rosch等对原型理论的论述
        2.2.3 Langacker等的双重结构理论
        2.2.4 Armstrong的原型理论与经典理论结合说
        2.2.5 Kleiber的原型语义学
    2.3 国外词典学家原型释义研究
        2.3.1 Wierzbicka等的自然语义元语言说
        2.3.2 Apresyan的过渡词元说
        2.3.3 Re-Debove的词典释义原型说
        2.3.4 Mel’cuk的词典释义综合论
    2.4 国内词典原型释义研究
        2.4.1 国内汉语界词典释义研究
        2.4.2 国内外语界词典释义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原型理论框架概述
        3.1.1 原型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
        3.1.2 原型理论框架的基本结构
    3.2 原型释义模式
        3.2.1 原型释义模式的内外之别
        3.2.2 原型释义模式的纵横之分
    3.3 原型和非原型的含义
        3.3.1 原型的含义
        3.3.2 非原型的含义
    3.4 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的相互关系
    3.5 原型释义的基本特征
        3.5.1 完型性
        3.5.2 整合性
        3.5.3 框架性
        3.5.4 动态性
        3.5.5 认知模糊性
        3.5.6 认知经济性
        3.5.7 认知优先性
    3.6 小结
第四章 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
    4.1 形态意义模块
        4.1.1 收词
        4.1.2 注音
    4.2 概念意义模块
        4.2.1 定义
        4.2.2 多义词义项排序
        4.2.3 对应词
        4.2.4 词源
        4.2.5 插图
    4.3 语法意义模块
        4.3.1 词法层面
        4.3.2 句法层面
        4.3.3 章法层面
    4.4 语用意义模块
        4.4.1 语词层面
        4.4.2 语句层面
        4.4.3 篇章层面
    4.5 小结
第五章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使用现状调查
    5.1 研究目的和方法
        5.1.1 调查对象及问卷
        5.1.2 调查的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
    5.2 用户持有和使用词典现状分析
    5.3 用户对英汉学习型词典的查阅习惯
        5.3.1 词典用户的查阅目的
        5.3.2 词典用户的查阅内容及选择策略
    5.4 用户对改进英汉学习型词典的建议
        5.4.1 词典内容
        5.4.2 词典排版
    5.5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使用现状的词典学意义
    5.6 小结
第六章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
    6.1 形态意义模块
        6.1.1 收词
        6.1.2 注音
        6.1.3 构词法信息
    6.2 概念意义模块
        6.2.1 词目定义
        6.2.2 词目翻译
        6.2.3 多义词义项的衍生和呈现方式
        6.2.4 插图
        6.2.5 词源
    6.3 语法意义模块
        6.3.1 词缀、词层面的语法信息
        6.3.2 句子层面的语法信息
        6.3.3 章法层面的语法信息
    6.4 语用意义模块
        6.4.1 语词层面
        6.4.2 语句层面
        6.4.3 篇章层面
    6.5 语义场意义模块
        6.5.1 近义替换
        6.5.2 语义网络的构建
        6.5.3 辨义
    6.6 事件域意义模块
    6.7 小结
    6.8 余论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主要贡献
    7.3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7.3.1 研究的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参考词典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参与的项目
致谢

四、论英语修辞的多维研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低调陈述修辞研究[J]. 鞠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研究[D]. 孙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4]建构主义视域下写作课程的混合教学研究——以慕课和批改网平台为例[J]. 李芙蓉,陈坚林.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 2019(02)
  • [5]特朗普执政后《纽约时报》官网涉华报道分析[D]. 郑广元.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6]英语辞格上下义和部整义的认知研究[J]. 赵勇,赵伟成. 文山学院学报, 2018(02)
  • [7]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D]. 叶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8]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对比研究[D]. 唐丽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9]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D]. 李大国. 苏州大学, 2016(11)
  • [10]透过“混沌”现象看英语修辞[J]. 黄月华,刘叶红. 考试周刊, 2015(85)

标签:;  ;  ;  ;  ;  

英语修辞学的多维研究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