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概念的教学探讨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概念的教学探讨

一、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概念的教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洁[1](2021)在《大一工科学生《大学物理》课程的深度学习研究 ——以热力学部分为例》文中提出

陈思羽[2](2021)在《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教育现代化,更新教育理念。学习进阶能够架起一座连接学生学习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桥梁,保证课程内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热力学是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查阅文献发现,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应用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开发模式,构建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理论模型,描述不同阶段学生的对核心概念理解的发展过程与思维路径。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习进阶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和分析,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基于化学热力学学科知识本体、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角度(课程标准、教科书)、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的结构图。依据ChemQuery评价系统对学生概念理解的层次划分(观念、识别、形式化、建构、生成)编制测量工具,经过两轮试测利用各指标参数对测量工具进行修正。利用开发的测量工具,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对于化学热力学的概念理解能力逐渐提升,高二年级学生能力约在水平2,高三年级学生能力约在水平3;不同年级学生对于不同子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高三年级学生对“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理解水平较高,高二年级学生对“吸、放热反应”、“盖斯定律”理解水平更好;通过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进阶研究,对教学实践提出了三点启示,即利用学习进阶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学习进阶优化教学目标、利用学习进阶指导教学评价。

段秀芝,户立春,徐园园,王莉芳[3](2021)在《熵及其拓展的探讨》文中认为熵的概念最初以热力学熵的形式出现在了物理学科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将熵的概念逐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本文首先阐述了热力学熵的起源、概念及本质,在此基础上,对熵的概念拓展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体现出了研究熵的意义和价值。

张保雷,胡家光[4](2021)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问题串”教学设计》文中认为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利用"问题串"搭建合理台阶层进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乃至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把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

刘万强,刘奕,陈述,张杰,焦银春,彭斌[5](2021)在《物理化学在线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热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提出在线课程应立足于对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的疏导、梳理、凝练和升华,并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热机"在线课程为例进行介绍。采用问题链形式引导学生从卡诺热机推导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阐明了卡诺热机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强调了卡诺对于热力学的重要贡献,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学科素养。为在线课程提供了教学案例和设计思路。

马峥[6](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叶梦颖[7](2020)在《信息概念的再诠释:论布鲁塞尔学派耗散结构理论对香农信息论的补充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复杂性和复杂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科学正在兴起,其超越传统科学的思维范式逐渐影响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此同时,由于数字网络及新媒体的发展,人类正步入信息社会。作为传播学核心概念的“信息”,正重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议题。然而,传播学对“信息”概念的研究依旧停留在香农的信息论,主流传播学需要新的思维范式和理论指导为“信息”概念作出适应于新时代的补充和修正。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学科的横向视角以及历史的纵向视角出发展开研究,以期能在“信息”的概念研究方面对传播学研究者、学习者有参考意义。在理论层面,本研究首先对传播学中的“信息”概念进行重新审视,深入梳理了香农信息论中的“信息”概念及传播学对其引介行为的学术发展脉络。其次,本研究聚焦分析了复杂性科学研究三个阶段的相关理论对信息论的反思。作为复杂性科学主流研究阶段之一的布鲁塞尔学派,本文对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内涵和哲学价值进行了梳理和提炼。以布鲁塞尔学派代表性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对“信息”概念进行反思和重构:耗散结构理论的非线性系统视角加深了信息功能的相对性认知,涨落推动系统演化的发展视角表明信息的“噪声”因素具有相对性,系统必然分岔和选择的规律视角拓宽了信息概念“选择”的内涵和外延,熵变理论的开放交流视角为信息的“信息熵”概念增加了动态特征。本研究最后尝试对传播学视域下的“信息”概念进行全新的诠释:信息是一个处于开放交流环境下,具有非线性相干作用,遵循选择规律的相对性的自组织系统。在实践层面,本文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信息传播为例,初步展现了以布鲁塞尔学派思想体系重构的“信息”概念是如何为网络传播应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研究框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本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孙晓慧[8](2020)在《中德初中物理教科书“能量”比较研究 ——以北师版和KPK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科书既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能量”作为课程内容的三个主题之一,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的教科书内容各有千秋,德国卡尔斯鲁厄物理课程(简称KPK)中以能量、信息和它们的携带者这些实物型物理量为中心概念,以它们在相应的“势差”的作用下的流为课程结构。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迁移机制和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北师版和德国KPK的初中物理教科书的“能量”主题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对KPK教科书形成整体认识,然后依据课标中教科书编写原则从“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和例题、习题”四个方面对两版本教科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比较。两版本教科书在“能量”部分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例题和习题上均存在差异。内容选择上,北师版教科书知识内容浅显易懂同时涉及的范围小;KPK教科书所包含的内容更全面,也更深入。内容组织上,北师版教科书多注重概念介绍,少原理讲解;而KPK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用原理来理解生活现象,或是通过实例解释物理规律。呈现方式上,版式不同,北师版教科书非常重视配色,栏目之间有很强的层次感;而KPK教科书幽默性词语和过渡性语言的使用更出色。对于插图,北师版教科书更注重通过实物图和人物肖像图来呈现物理情境;KPK教科书更看重示意图和坐标图表类。例题和习题上,两版本教科书的例题都很基础,功能相似,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的应用。习题数目一样,但种类不尽相同,北师版教科书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由易到难;KPK教科书习题开放性更强。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教科书的编写者和使用者提出以下建议:增加章节栏目设置,增强“能量”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当代科学技术的关联性;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适当拓展初中物理“能量”知识点;加强“能量”部分各章节之间的关联性;针对“能量”部分的内容,建议加强科学史的介绍、职业导向、热爱家乡及种族平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加图表坐标类插图的比例,增加幽默性词语和过渡性语言的使用,习题中加入开放性题目。为了降低学生对“能量”知识的理解难度,建议在例题中适当加深规律或公式的难度。

刘运航[9](2020)在《教师课堂话语对高中生“熵”学习的影响研究 ——以课堂专注力为中介变量》文中认为教师课堂话语是教师在课堂输出知识的主要载体。基于LCT理论的4个维度及各维度分别对应的语码指标修订《高中教师课堂话语量表》用于测量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及资优生对高中化学教师课堂话语认知水平。课堂专注力是指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上的能力。基于Knudsen提出的课堂专注力成分模型修订《高中化学课堂专注力量表》用于测量学生课堂专注力。《“熵”的概念及应用知识测验》用于测量资优生群体“熵”的学习成果。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目的是探究教师课堂话语、学生课堂专注力和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制定的《教师课堂话语与学生课堂专注力访谈提纲》用于对教师课堂话语和学生课堂专注力进行个案访谈、验证模型路径。本研究成果如下:(1)资优生对教师课堂话语的认知水平具有性别和竞赛背景差异。男性被试对符号型、抽象型和理论型话语理解显着优于女性被试。拥有竞赛经历的被试抽象型话语理解能力更强。(2)资优生课堂专注力具有性别和竞赛背景差异。男性被试刺激过滤和竞争选择更占优势。竞赛经历对专注力成分由刺激过滤转化为工作记忆有影响。(3)资优生课堂专注力在教师课堂话语和“熵”的学习成果间具有中介作用。符号型话语可正向影响“熵”的学习成果,抽象型和碎片型话语可负向影响“熵”的学习成果。(4)教师可通过改进课堂话语成分,借助辅助措施,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力。

王静[10](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思考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STSE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nd Environment”(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英文缩写,是一门新兴起的研究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交叉学科。STSE教育和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教育一样也是当今国际理科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STSE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本文首先在研读STS教育、STSE教育以及物理等学科教学中开展STSE教育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STSE教育进行了文献梳理和重要性探讨,讨论了STSE教育和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在联系;其次在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探讨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四大原则,分别是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全程性原则;第三,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最新课标教材,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路径进行了探讨;第四,结合有关教学设计理论,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力、热、光、电、原子物理几个角度,每个角度选择某一具体章节进行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并给出了做教学设计时具体的实施建议。

二、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概念的教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概念的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大概念
        (二)学习进阶
        (三)化学热力学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的模型建构
    一、Chem Query评价系统的研究
        (一)观念框架
        (二)Chem Query评价系统水平划分
    二、化学热力学结构图的构建
        (一)化学热力学核心概念的解构
        (二)化学热力学结构图水平描述
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测量工具的开发
    一、测量工具的编制
    二、初测工具质量分析
        (一)整体质量分析
        (二)各项目拟合及误差分析
        (三)单维性检验
        (四)项目被试对应分析
        (五)测量工具的修正
    三、第二次测试工具质量分析
        (一)整体质量分析
        (二)各项目拟合及误差分析
        (三)单维性检验
        (四)项目被试对应分析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结果
        (一)样本整体数据分析
        (二)不同年级学生能力水平比较
        (三)不同主题项目难度水平比较
    四、教学启示
        (一)利用学习进阶设计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习进阶优化教学目标
        (三)利用学习进阶指导教学评价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构建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框架较为合理
        (二)编制的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性能指标
        (三)不同年级学生处于不同进阶水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熵及其拓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2 熵的起源、概念和本质
3 熵的拓展
    3.1 在数学模型上的应用
    3.2 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3.3 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3.4 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应用
    3.5 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3.6 在哲学中的应用
4 结语

(4)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问题串”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思路
2 教学目标
3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
4 教学过程
    4.1 复习提问
    4.2 新课教学
        4.2.1 有序和无序宏观态和微观态
        4.2.2 气体向真空的扩散
        4.2.3 熵(板书:熵)
        4.2.4 拓展
        4.2.5 课堂小结
5 结束语

(5)物理化学在线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热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主题内容及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主题内容
    1.2 教学现状分析
2 教学思想与创新点
3 教学目标
4 教程流程
5 教程实录
    5.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和解析
    5.2 从卡诺热机的热温商之和为零推导出任意可逆循环的热温商之和
    5.3 从任意可逆循环到熵的定义
    5.4 从卡诺定理到克劳修斯不等式——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5.5 小结
6 反思和总结

(6)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信息概念的再诠释:论布鲁塞尔学派耗散结构理论对香农信息论的补充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2 传播学中信息概念的溯源:对香农信息论的引介
    2.1 香农信息论中对信息概念的诠释
    2.2 传播学对香农信息概念的引介
    2.3 传播学中信息概念的发展现状
3 复杂性研究主流阶段思想及其对信息论的反思
    3.1 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对信息论的反思
    3.2 布鲁塞尔学派的理论思想体系
    3.3 以布鲁塞尔学派思想发展传播学“信息”概念的适用性
4 布鲁塞尔学派思想的传播学引入及对信息概念的发展
    4.1 耗散结构理论的系统视角对信息概念功能视角的认知深化
    4.2 耗散结构理论的发展视角对信息概念噪声因素的理论思辨
    4.3 耗散结构理论的规律视角对信息概念选择本质的理论补充
    4.4 熵变理论的交流视角对信息熵概念的理论拓展
5 信息概念的反思与重构——以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传播为例
    5.1 信息功能的相对性与信息选择的反向性
    5.2 噪声因素的相对性与信息选择的适当性
    5.3 网络的全链路结构与信息选择的有效性
    5.4 交流机制的开放性与信息系统的动态有序化
6 结论和建议
    6.1 信息概念的再诠释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中德初中物理教科书“能量”比较研究 ——以北师版和KPK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教科书
        2.能量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德国KPK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中德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3.初中“能量”有关的相关研究
三、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学习迁移机制
    (三)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论
四、德国KPK教科书简介
    (一)立足于物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
    (二)用实物型量的流构建课程
    (三)追求知识处理上的统一性
五、两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能量”部分比较
    (一)内容选择的比较
        1.机械能
        2.内能
        3.电磁能
        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二)内容组织的比较
        1.章节编排结构的比较
        2.“能量”整体编排结构的比较
        3.“能量”具体章节编排结构的比较
    (三)内容呈现的比较
        1.版式比较
        2.阐述知识的语言风格比较
        3.插图的比较
    (四)例题、习题比较
        1、例题
        2、习题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内容选择
        2.内容组织
        3.呈现方式
        4.例题和习题
    (二)研究建议
        1.对我国教科书编写的建议
        2.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教师课堂话语对高中生“熵”学习的影响研究 ——以课堂专注力为中介变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综述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教师课堂话语的相关研究
        1.2.2 课堂专注力的相关研究
        1.2.3 教师课堂话语、课堂专注力与学习成果的关系研究
        1.2.4 熵的概念与课堂教学研究
        1.2.5 文献研究小结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流程
3 资优生高中化学教师课堂话语调查研究
    3.1 研究问题
    3.2 课堂话语概况
    3.3 研究过程与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量表建构流程
    3.4 研究结果
        3.4.1 研究工具质量检验
        3.4.2 资优生高中化学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及话语认知水平
    3.5 分析与讨论
    3.6 小结
4 资优生高中化学课堂专注力调查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过程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实施测量
    4.3 研究结果
        4.3.1 研究工具质量检验
        4.3.2 高中化学课堂专注力特征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5 教师课堂话语、学生课堂专注力与“熵”的学习关系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过程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实施测量
    5.3 研究结果
        5.3.1 研究工具的质量检验
        5.3.2 教师课堂话语、学生课堂专注力与“熵”的学习成果关系
    5.4 分析与讨论
    5.5 小结
6 教师课堂话语与学生课堂专注力访谈研究
    6.1 研究问题
    6.2 研究过程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访谈实施
    6.3 学生视角的访谈成果
        6.3.1 “熵”的知识话语认知深度探析
        6.3.2 学生课堂专注力探究
    6.4 教师视角的访谈成果
        6.4.1 “熵”的知识话语建构与改进
        6.4.2 课堂专注力的反思与提升
    6.5 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工具的编制
    7.2 研究结论
    7.3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课堂教师话语量表
附录2 高中化学课堂专注力量表
附录3 “熵”的概念及应用知识测验
附录4 教师课堂话语与资优生课堂专注力访谈提纲
附录5 资优生“熵”的概念及应用教学设计
致谢

(10)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思考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开展STSE教育的理论探讨
    2.1 STSE教育
        2.1.1 STS与 STS教育
        2.1.2 STSE与 STSE教育
    2.2 人本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
        2.2.1 人本主义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STSE教育
        2.3.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3.2 STSE教育在高中物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中的独特重要性
    2.4 STSE教育与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2.4.1 课程理念体现了STSE教育思想
        2.4.2 课程目标融合STSE教育理念
        2.4.3 课程内容包含STSE教育内容
        2.4.4 课程评价渗透STSE教育思想
第3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原则与实施路径
    3.1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原则探讨
    3.2 高中物理渗透STSE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路径
        3.2.1 2017版课标下高中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内容分析
        3.2.2 高中物理教学渗透STSE教育的实践路径
第4章 高中物理渗透STSE教育的教学设计案例与实施建议探讨
    4.1 高中物理渗透STSE教育的教学设计概述
        4.1.1 教学设计的含义
        4.1.2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教学设计
    4.2 渗透STSE教育的教学设计案例
        4.2.1 宇宙航行教学的设计
        4.2.2 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的设计
        4.2.3 全反射教学的设计
        4.2.4 电能的输送教学的设计
        4.2.5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教学的设计
    4.3 高中物理渗透STSE教育的教学实施建议与评价探讨
        4.3.1 具体实施建议
        4.3.2 教学实践效果评价建议探讨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STSE教育资源的梳理
致谢

四、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概念的教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一工科学生《大学物理》课程的深度学习研究 ——以热力学部分为例[D]. 陈玉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D]. 陈思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熵及其拓展的探讨[J]. 段秀芝,户立春,徐园园,王莉芳. 中国设备工程, 2021(06)
  • [4]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问题串”教学设计[J]. 张保雷,胡家光.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21(01)
  • [5]物理化学在线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热机为例[J]. 刘万强,刘奕,陈述,张杰,焦银春,彭斌.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02)
  • [6]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7]信息概念的再诠释:论布鲁塞尔学派耗散结构理论对香农信息论的补充与发展[D]. 叶梦颖. 暨南大学, 2020(04)
  • [8]中德初中物理教科书“能量”比较研究 ——以北师版和KPK为例[D]. 孙晓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教师课堂话语对高中生“熵”学习的影响研究 ——以课堂专注力为中介变量[D]. 刘运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思考与设计[D]. 王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概念的教学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