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髋螺钉治疗粗隆间骨折28例报告

动力髋螺钉治疗粗隆间骨折28例报告

一、动力髋螺钉治疗粗隆间骨折2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薛铭,尹菲,刘洪艳[1](2021)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法纳入2013年10月~2020年11月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前者采用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后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应激反应水平、生活质量(SF-36)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总出血量少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AngⅡ水平、SOD水平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较动力髋螺钉对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更好,应激反应更小,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可优先选择。

魏啸[2](2020)在《使用移动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随访分析》文中认为背景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相关疾病日益严峻。2019年底,中国全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近2.54亿人,占中国总人口比重达到18.1%;65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超过1.7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2.6%,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骨质疏松症及其发展所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骨质疏松症(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性骨折为在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上发生的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为其中一大代表,其导致生活质量差、骨质加速流失、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的问题渐渐被临床所关注。信息化社会带给我们很多便捷,医疗软件、平台在新本次新冠肺疫情让很多人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在网上咨询、就诊、开药,移动医疗的强大的功能、覆盖面及便捷度日渐显露,越来越多临床信息化研究着手于临床大数据分析,为临床的工作提供指引。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移动医疗平台对本院股骨粗隆间骨折(TIF)患者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两种术式术后进行随访观察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因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手术治疗后的病人21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DHS组及PFNA组,患者入院后即绑定我科室移动医疗医患平台,获取患者临床评分数据;随后通过平台后台数据对接医院数据库,获取患者门诊及住院信息,综合分析移动医疗的优势及两种术式的各因素的情况对比,为临床随访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平台共对接病例总数15351例,符合ITF诊断且行内固定术后患者总数276例,患者绑定平台参加随访且符合本课题病例纳入标准的病例235例,完成随访病例210例,最终脱落率10.64%。对比A(平台随访组)、B(平台随访脱落组)、C(人工随访组)三组患者情况,对自身疾病了解情况:A>B=C;按时复查X线情况:A>B=C;1年内复查X线次数:A>B=C,口服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A>B>C;入院进一步抗骨质疏松治疗:A>B>C。DHS组完成随访患者111例,平均年龄83.53±0.477岁(71-93),平均骨密度T值﹣2.99±0.033,DHS组术前住院时间5.01±0.285d,术后住院时间15.10±0.831d,总住院时间20.13±0.857d,手术时间平均98.17±2.48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32.43±15.761m L,手术平均切口长11.99±0.126cm,平均总住院费用65704.13±2402.25元。DHS组患者术后出现术后断钉2例,切口感染5例,术后再发骨折0例,骨折不愈合3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例,内固定松脱2例。DHS组病例术前1天、术后1天、1周、2周、1月、2月、3月、6月、9月、1年随访VAS评分分别为7.91±0.067、5.50±0.089、3.72±0.092、2.34±0.072、1.39±0.074、1.01±0.055、0.47±0.064、0.45±0.066、0.28±0.57、0.27±0.60;随访Harris评分分别为0.05±0.020、23.01±0.437、49.45±0.593、53.54±0.456、63.04±0.131、67.45±0.179、79.07±0.190、84.32±0.197、85.21±0.174、86.53±0.206。PFNA组完成随访患者99例,平均年龄82.80±0.55岁(70-97),平均骨密度T值﹣2.96±0.034,PFNA组术前住院时间4.68±0.293d,术后住院时间14.29±1.013d,总住院时间18.97±1.083d,手术时间平均89.39±4.16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4.14±8.027m L,手术平均切口长5.97±0.292cm,平均总住院费用46654.86±1624.60元。PFNA组患者术后出现术后断钉2例,切口感染0例,术后再发骨折4例,骨折不愈合1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内固定松脱3例。PFNA组随访VAS评分分别为7.75±0.056、5.20±0.093、3.33±0.092、2.33±0.070、1.47±0.069、1.00±0.061、0.58±0.075、0.45±0.071、0.32±0.066、0.24±0.059。随访Harris评分分别为0.07±0.026、22.90±0.622、54.06±0.514、58.11±0.485、64.26±0.168、68.34±0.177、79.39±0.244、84.26±0.221、85.19±0.198、86.34±0.244。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其中在住院总天数、术中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总住院费用、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再发骨折、术后第1天及第1周的VAS评分、术后第1、2周及第1、2月的Harri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移动医疗是一个良好的临床宣教、随访、科研大数据收集统计的工具2、DHS、PFNA两种内固定方式均可有效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减轻患者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3、PFNA术相对于DHS内固定术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少、住院费用低的优势,并能早期取得术后疼痛缓解及髋关节功能恢复,但最终效果两术式无明显差异。4、PFNA术较DHS术总并发症少,但PFNA内固定术造成股骨再发骨折的风险高。5、PFNA术较DHS术对A3型ITF疗效好,对A1、A2型ITF疗效相当。

齐昊[3](2019)在《PFNA治疗老年性外侧壁骨折型或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性外侧壁骨折型与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应用PFNA治疗老年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否受外侧壁完整这一因素的影响,深入了解股骨粗隆外侧壁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用PFNA治疗的老年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74例,根据骨折类型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A组(原发外侧壁骨折型)和B组(外侧壁危险型);其中A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67-95岁,平均82.6±8.1岁;B组49例,男15例,女34例,年龄66-93岁,平均80.7±7.4岁。再根据术后X线片将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B1组(术中医源性外侧壁骨折)和B2组(术中外侧壁未骨折);其中B1组9例,男3例,女6例,年龄67-93岁,平均78.8±8.7岁;B2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66-93岁,平均81.2±7.1岁。比较A、B两组间性别、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骨折复位质量、TAD、手术之后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丢失、偏心距短缩、术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之间的差异;比较B1、B2两组间性别、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骨折复位质量、TAD、手术之后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侧壁厚度、颈干角丢失、偏心距短缩、术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骨折复位质量、TA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长(99.8±27.5)min、术中出血量(233.6±56.1)ml、住院时长(21.0±5.8)d;B组手术时长(66.2±9.1)min、术中出血量(184.9±25.9)ml、住院时长(15.9±3.3)d;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手术时长(69.8±10.6)min、术中出血量(190.6±40.7)ml、住院时长(16.0±3.6)天;B2组手术时长(65.4±8.6)min、术中出血量(183.6±21.9)ml、住院时长(15.8±3.3)天;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部分负重时间(10.6±1.9)周、完全负重时间(13.7±1.8)周、骨折愈合时间(16.2±1.6)周;B组部分负重时间(8.5±1.4)周、完全负重时间(11.5±1.3)周、骨折愈合时间(14.4±1.2)周;两组患者手术后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部分负重时间(9.9±1.2)周、完全负重时间(12.8±1.2)周、骨折愈合时间(15.4±1.1)周;B2组部分负重时间(8.2±1.2)周、完全负重时间(11.2±1.1)周、骨折愈合时间(14.3±1.1)周;两组患者手术后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外侧壁厚度(21.52±3.23)mm;B2组外侧壁厚度(27.02±4.24)mm;两组患者外侧壁厚度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干角丢失(3.88±0.93)°、偏心距短缩(5.60±2.33)mm;B组颈干角丢失(2.33±1.27)°、偏心距短缩(3.71±1.78)mm;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颈干角丢失(3.33±1.23)度、偏心距短缩(5.11±1.76)mm;B2组颈干角丢失(2.10±1.17)度、偏心距短缩(3.40±1.65)mm;两组患者颈干角丢失度、偏心距短缩距离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2.0%、91.8%,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B2两组术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7.8%、95.0%,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性外侧壁骨折型或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PFNA治疗疗效满意,但外侧壁的骨折会削弱其治疗效果,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优于外侧壁骨折型患者;对于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风险受外侧壁厚度及骨折分型的影响,术前应对骨折进行分型并常规测量外侧壁厚度,术中应注意保护外侧壁,防止发生医源性外侧壁骨折。

佟训哲,赵小林,高茂龙[4](2019)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接受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螺钉的不同分为动力髋螺钉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动力髋螺钉组短,出血量较动力髋螺钉组少,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髋关节功能差异无显着性(χ2=0.051,P=0.822);治疗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有显着性(χ2=4. 000,P=0.046)。治疗后3个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有显着性(P<0. 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着性(χ2=39.810,P=0.07)。结论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改善髋关节功能和预后。

黄伟彦,彭杰威,万明,郑晓明,王康振[5](2019)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动力髋螺钉、Gamma钉4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式引起的并发症类型及恢复情况各不相同,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方法缺少系统全面的总结。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动力髋螺钉和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7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n=41)、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n=44)、动力髋螺钉组(n=48)和Gamma钉组(n=45)。收集整理每组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术中及术后情况,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术后疗效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3组(F=87.741,P=0.000),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其他3组(F=650.796,P=0.000),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其他3组(F=1890.363,P=0.000;F=452.550,P=0.000),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其他3组(F=24.731,P=0.000);(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χ2=4.571,P=0.033)、动力髋螺钉组(χ2=3.928,P=0.047)和Gamma钉组(χ2=4.398,P=0.036);(3)术后3个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Harris评分高于其他3组(F=24.842,P=0.000),疗效优良率高于其他3组(χ2=12.363,P=0.006);(4)结果表明,4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均较满意,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愈合快的优点,且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于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动力髋螺钉、Gamma钉等内固定方式。

王伟东[6](2017)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劣差异》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优良率为72.00%显着优于对照组的56.00%(P<0.05),且研究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选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术中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张坡[7](2017)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与动力髋螺钉(DHS)联合防旋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与动力髋螺钉(DHS)联合防旋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骨科自2014年0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住院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79例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PFNA-Ⅱ组33例和DHS联合防旋钉组46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两组术前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2、3个月每月,以后每3个月一次随访。评估影像学资料、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切口长度:PFNA-Ⅱ组为(7.7±0.7)cm,DHS联合防旋钉组为(12.2±1.2)cm(P<0.05);术中出血量:PFNA-Ⅱ组为(181.8±82.7)ml,DHS联合防旋钉组为(377.1±201.3)ml(P<0.05);术后下地时间:PFNA-Ⅱ组为(7.6±1.0)天;DHS联合防旋钉组为(25.0±3.6)天(P<0.05)。本组7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1224(平均16.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PFNA-Ⅱ组为(10.6±1.3)周,DHS联合防旋钉组为(13.7±1.4)周(P<0.05);术后3个月随访Harris评分:PFNA-Ⅱ组为(83.0±4.1)分,DHS联合防旋钉组为(73.1±6.3)分(P<0.05);末次随访Harris评分:PFNA-Ⅱ组为(90.4±2.6)分;DHS联合防旋钉组为(88.5±6.5)分(P>0.05)。术后PFNA-Ⅱ组发生股骨颈短缩1例,泌尿系感染1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失血性休克1例;DHS联合防旋钉组发生髋内翻2例,褥疮1例,下肢血栓2例,退钉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两者相比,PFNA-Ⅱ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并且能早期下床活动。虽然DHS联合防旋钉术后远期疗效与PFNA-Ⅱ相当,未增加手术难度,易于基层推广,但治疗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仍有一定失败率,临床应慎重选择。

沈炜[8](2016)在《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中十分普遍的一种疾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住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接近一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都是关节囊外骨折,且与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有密切联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手术后恢复并且可以尽量回复到骨折前的肢体功能,但我们对于影响手术后恢复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因素却知之甚少。目的:通过此研究,我们想要调查分析出: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们术后究竟可以恢复的骨折前肢体功能的程度。方法:所有的患者(年龄大于65岁,非病理性骨折,数量为104例)都于2007年至2015年之间于我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从医疗记录中,我们收集了患者的骨折前的身体情况以及手术情况诸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清钙浓度、血清磷浓度、吸烟史、酗酒史、慢性基础疾病、基础用药、股骨粗隆间骨折类型、手术方式(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植入物的数量和大小型号、总住院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后住院时间。我们使用总住院时间和手术后住院时间来评估患者的手术后早期功能恢复的情况。我们通过电话访问来收集患者的术后随访信息,随访的时间至少为术后6周,最多的达到术后7年。收集的随访信息包括健康状况、手术后关节疼痛情况、手术后行动能力及手术后的恢复情况。我们使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来评估患者的长期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恢复术前肢体运动功能的程度。结果:年龄小于70岁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平均值显着高于那些年龄大于80岁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0.05)。在Evans-Jensen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中,我们发现稳定型骨折相比起非稳定型骨折来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更高和住院时间更短(p<0.05)。手术方式的术后随访数据显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比起动力髋螺钉固定的手术方式来说,可以给我们带来明显更短的总住院时间和更短的手术后住院时间(p<0.001)。在72小时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显着缩短患者的总住院时间(p<0.05)。而对于数据的分析则表明并未发现体重指数、吸烟史、酗酒史和慢性基础疾病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总住院时间和手术后住院时间之间有明确关系。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骨折类型(稳定型骨折或非稳定型骨折)和手术方式(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稳定型骨折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要明显好于非稳定型骨折,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要明显好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其他的因素诸如年龄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也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有一定的影响。年龄相对较小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要明显好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骨折至手术之间的时间短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和预后要明显好于骨折至手术之间的时间长的患者。其他研究数据研究显示:未发现体重指数、吸烟史、酗酒史和慢性基础疾病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总住院时间和手术后住院时间之间有明确关系。本研究中,大多数的患者只得到了勉强尚可接受的手术后恢复(76.9%),而在手术后恢复进程中还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间。背景介绍:现今对于大多数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医生们都倾向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的方式进行手术,但有些医院在PFNA手术中使用骨科牵引床辅助,而有些医院则不使用。PFNA手术中使用骨科牵引床是否必要,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手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又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现在仍未有公认的结论。目的:通过此研究,我们想要调查分析出:在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时,使用骨科牵引床是否必要,是否对于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有益处。方法:所有的患者(年龄大于65岁,非病理性骨折,数量为68例)都于2013年至2015年于我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并且在手术过程中未使用骨科牵引床辅助复位和进钉。其中21名男性患者,47名女性患者,年龄最小的65岁,最大的96岁,平均为80.74岁。根据Evans-Jensen分型,其中I型9例,II型14例,III型17例,IV型13型,V型11例,R型4例。根据AO分型,其中,A1.1型9例,A1.2型10例,A1.3型5例,A2.1型7例,A2.2型11例,A2.3型22例,A3.3型4例。从医疗记录中,我们收集了患者的骨折前的身体情况以及手术情况诸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酗酒史、慢性基础疾病、基础用药、股骨粗隆间骨折类型、总住院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后住院时间。我们使用总住院时间和手术后住院时间来评估患者的手术后早期功能恢复的情况。我们通过电话访问来收集患者的术后随访信息,随访时间至少为术后6周,最多的达到术后12个月。收集的随访信息包括健康状况、手术后关节疼痛情况、手术后行动能力及手术后的恢复情况。我们使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来评估患者的长期术后恢复情况。并与国内外使用相同的评价体系的、且都使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作为评价标准但在进行PFNA手术时使用骨科牵引床进行辅助复位和进钉的其他中心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出在进行PFNA手术中使用骨科牵引床进行辅助复位和进钉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的手术后恢复情况是否有较大影响。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9.4个月(最短6周,最长12个月)。平均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0.4(最低61,最高92)。平均的总住院时间为10.65天(最短6天,最长24天)。平均的术后住院天数为5.35天(最短2天,最长19天)。结论:对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中骨科牵引床的使用与否,本研究显示,骨科牵引床的使用与否对于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和预后并无显着影响。但对于手术时间的影响和对于某些BMI较高的以至于难以进行骨折复位和进钉的肥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响仍然无法确定。

李兴艳[9](2016)在《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领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统计比较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是以双击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代表)手术方法的手术出血量、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切口大小、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14天、3个月、9个月髋关节功能、术中透视次数。运用spss软件统计法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随访时间2个月至3年不等,平均12个月。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均能顺利完成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髓外固定手术时间短,髓内固定髓手术时间长,三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最多,手术切口较大,髓内固定手术术中出血少,切口小,三种手术方法术中出血、手术切口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5天左右患侧肢体完全负重,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14天和术后三个月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与髓内固定、髓外固定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比较,髓内固定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快,术后三个月随访,髋关节功能较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9个月后人工关节置换、髓内钉内固定组和髓外钉固定组分表有27例、25例和23例获得随访,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均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三种手术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髓内固定、髓外固定技术治疗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人工关节置换术(双击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获得即时的良好的关节功能,术后1周左右患肢可完全负重,能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护理困难,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良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杜国聪,李启中,杨朝华,吴坚[10](2016)在《DHS、PFNA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系统(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拟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50例,按手术内固定方法将其分为DHS组、PFNA组和LPFP组,每组各5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近期和远期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DHS组和LPFP组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近期和远期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FNA组比较,DHS组和LPFP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较长,术中出血量则较多,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Harris评分及Harris评分优良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的30 d死亡率和1年死亡率分别为2.00%和6.00%,均明显低于DHS组的16.00%和22.00%及LPFP组的16.00%和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较DHS、LPFP等其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更佳,可更好地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和改善近期和远期预后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二、动力髋螺钉治疗粗隆间骨折2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力髋螺钉治疗粗隆间骨折2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2)使用移动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入组标准
    2.治疗方法
    3.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
    4.统计分析
结果
    1、平台随访情况
    2、DHS组及PFNA组一般情况比较
    3、DHS组及PFNA组住院及手术情况比较
    4、DHS组及PFNA组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讨论
    一、移动医疗的分析
    二、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分析。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四、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PFNA治疗老年性外侧壁骨折型或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
    2.2 骨折复位质量
    2.3 尖顶距(TAD)
    2.4 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
    2.5 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2.6 外侧壁厚度
    2.7 颈干角丢失度、偏心距短缩距离
    2.8 术后1 年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
    2.9 典型病例
3、讨论
    3.1 股骨粗隆部基本特征
    3.2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损伤机制
    3.3 股骨粗隆外侧壁的作用及意义
    3.4 股骨外侧壁的完整性与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3.4.1 外侧壁与髓外钉板系统
        3.4.2 外侧壁与髓内固定系统
4、小结
5、课题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动力髋螺钉、Gamma钉4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4 对象
    1.5 方法
        1.5.1 术前准备
        1.5.2 手术方法
        1.5.3 术后处理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图 见图1。
    2.3 基线资料比较
    2.4 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2.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6 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及骨折疗效比较
3 讨论Discussion

(6)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劣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7)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与动力髋螺钉(DHS)联合防旋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解剖特点、分型方法及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附图
英文缩略语与中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8)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1
Abstract 1
中文摘要2
Abstract 2
中文部分
    第一部分 影响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恢复的主要因素
        1. 绪论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治疗
        2.3 数据采集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病人
        3.2 影响因素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中骨科牵引床的使用对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恢复的影响
        1. 绪论
        2. 材料与方法
        2.1 对象
        2.2 治疗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治疗
        2.3 数据采集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Part 1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Post-operatively of theSenil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1. Introdunction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Subjects
        2.2 Treatment Methods
        2.2.1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2.2.2 Surgical Methods
        2.2.3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2.3 Data collection
        2.4 Statistical analyses
        3. Results
        3.1 Patients
        3.2 Influence factors
        4. Discussion
        5. Conclusion
    Part 2 Influence of Using The Traction Table in PFNA to The Post-operativeRehabilitation of The Senil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1. Introduction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Subjects
        2.2 Treatment Methods
        2.2.1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2.2.2 Surgical Methods
        2.2.3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2.3 Data collection
        2.4 Statistical analyses
        3. Results
        4. Discussion
        5. Conclusion
    Overall Conclusion
    References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1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

(9)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设方法
        1.1.2 研究时间及地点
        1.1.3 研究对象
        1.1.4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
        1.1.5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6 致伤原因
        1.1.7 骨折分型
        1.1.8 合并基础疾病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操作
        1.2.2.1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1.2.2.2 髓内钉固定(PFNA)
        1.2.2.3 Gamma-3固定方法
        1.2.2.4 髓外固定(PF-LCP)
        1.2.2.5 髓外固定(DHS)
        1.2.3 术后处理
        1.2.3.1 术后一般处理
        1.2.3.2 术后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1.4 结果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术中手术时间
    2.2 三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2.3 三组手术伤口大小比较
    2.4 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分
        2.4.1 术后14天髋关节Harris标准评分
        2.4.2 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
        2.4.3 术后9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2.5 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2.6 术中透视
    2.7 手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行走的时间比较
    2.8 住院时间比较
    2.9 术后卧床时间比较
    2.10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骨折修复生物学
    3.2 股骨粗隆解剖学、骨折移位力学分析
    3.3 股骨粗隆间骨折流行病学调查
    3.4 股骨粗隆间骨折现病史问诊
    3.5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机
    3.6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3.7 髓内钉固定系统
        3.7.1 Gamma钉内固定术
        3.7.2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内固定术
        3.7.3 髓内钉固定手术操作技巧
        3.7.4 Gamma钉与PFNA比较
    3.8 髓外固定
    3.9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应用
        3.9.1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原因分析
        3.9.2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适应症
        3.9.3 全关节置换或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选择问题
        3.9.4 股骨假体选择
        3.9.5 股骨大小粗隆、股骨距的重建
        3.9.6 股骨颈前倾角
        3.9.7 恢复下肢长度
        3.9.8 股骨颈截骨
        3.9.9 股骨端扩髓
        3.9.10 关节囊的修复
        3.9.11 并发症和缺点
        3.9.12 关节置换术的优点
    3.10 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3.11 内固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顶尖距(TAD)
    3.12 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方式选择
    3.13 结果数据分析
        3.13.1 手术时间、术中失血以及手术伤口大小比较分析
        3.13.2 术后并发症、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分析
4 结论
5 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前言
    1、保守治疗
    2、内固定手术治疗分为髓内和髓外
        2.1 髓外固定治疗
        2.1.1 加压空心螺钉
        2.1.2 外固定支架
        2.1.3 截骨+Jewett钉
        2.1.4 多枚针钉类
        2.1.5 角钢板
        2.1.5.1 动力髋螺钉
        2.1.6 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2.1.7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ur anatomy-type plate LPFP)
        2.1.8 经皮加压钢板(PCCP percutaneous compress ion Plate)
        2.1.9 股骨远端骨折的微创治疗内固定系统(LISS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system
        2.2 髓内钉内固定技术
        2.2.1 联合交锁髓内钉(Joint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sI RIN)
        2.2.2 Gamma钉
        2.2.3 股骨近端髓内钉(PFN Proximal femoral intramedullary nail)
        2.2.4 股骨近端髓防旋髓内钉(PFN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2.2.5 Inter Tan钉
    3、髋关节置换置换术
    4、电子计算机辅助的骨科手术(CAOS COMPUTER-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
    5、3D打印技术
    6、总结
    7、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注册、随访
    8、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文章

(10)DHS、PFNA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动力髋螺钉治疗粗隆间骨折2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J]. 薛铭,尹菲,刘洪艳. 中国当代医药, 2021(17)
  • [2]使用移动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随访分析[D]. 魏啸.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3]PFNA治疗老年性外侧壁骨折型或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齐昊.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4]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J]. 佟训哲,赵小林,高茂龙.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04)
  • [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动力髋螺钉、Gamma钉4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 黄伟彦,彭杰威,万明,郑晓明,王康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12)
  • [6]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劣差异[J]. 王伟东. 中国医学创新, 2017(29)
  • [7]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与动力髋螺钉(DHS)联合防旋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D]. 张坡. 苏州大学, 2017(04)
  • [8]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D]. 沈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D]. 李兴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10]DHS、PFNA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比较[J]. 杜国聪,李启中,杨朝华,吴坚. 中国医学创新, 2016(05)

标签:;  ;  ;  ;  ;  

动力髋螺钉治疗粗隆间骨折28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