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区苦瓜栽培技术

合肥地区苦瓜栽培技术

一、合肥地区苦瓜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1](2021)在《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材是关系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战略资源之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中医及中药相关事业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本文基于种植成本、种植效益理论,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花园、永明等11个乡镇实地调研,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核心数据;引用PEST与SWOT分析针对川麦冬种植业当前所处于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引用线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针对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川麦冬种植业具有鼓励与支持的政治环境,广阔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成熟的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政策科技支撑、品牌优势给川麦冬种植业带来了政策与市场机遇;同时存在新品种研发和更新换代缓慢、农户参与绿色标准化程度不高、专用配套机械亟待优化等劣势,面临着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挑战。农户以麦冬鲜货出售每亩会有12375元的收入,扣除8530元成本,净利润3845元;采收初加工后干货销售每亩收入可达14000元,扣除成本8960元,净利润可达4570元;农户的平均成本收益率达到70%以上,2018-2020年农户成本收益率整体增加了5.09%;种植成本持续在增长,每亩从5810元增长至6450元;成本构成因素所占总成本的比例来看,人工成本平均占67.66%,其中比重最大的是采收人工费占31.60%;经济效益与产量、销售价格之间回归系数系数的t值分别为127.44,79.37,P值均为0.000<0.01,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影响种植成本的15种因素最终体现在5个公共因子上,表明成本影响因素有显着的聚合特征,影响程度为:人的行为>人工投入>物质与服务投入。高产优质良种、立体复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的潜力较大,为了促进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提高种植效益,建议政府应加强川麦冬种子种苗质量检测和种植生产、市场流通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合理降低种植成本;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并大力推广良种种植;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川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等。

丁潇颖[2](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陈中钐[3](2020)在《苦瓜耐热性综合评价及耐热杂交组合的选育》文中提出夏季高温是影响苦瓜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高温胁迫引起苦瓜生长发育受阻、抗病性减弱、畸形瓜增多、生育期缩短,严重影响苦瓜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20个苦瓜自交系为材料,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苦瓜苗期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耐热性评价数学模型,筛选出苦瓜苗期耐热性鉴定指标,运用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软件分析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并开展耐热苦瓜杂交组合评比试验,筛选耐热苦瓜杂交组合,以期为苦瓜种质资源耐热性鉴定和评价、探究苦瓜耐热遗传机理及耐热苦瓜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苦瓜苗期耐热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测定高温胁迫下苦瓜幼苗叶片POD、SOD、CAT、Chl、MDA、REC、Pro、O2·-、H2O2、Pn、F0、Fv/Fm、ΦPSⅡ等13项生理生化和光合特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20个苦瓜自交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苦瓜耐热性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3个生理生化和光合特性单项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积贡献率87.258%,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20个苦瓜自交系按照耐热性强弱划分为强耐热、中耐热、弱耐热3种类型,筛选出T9、T10、T13、T14、T17等5个强耐热类型苦瓜自交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苦瓜耐热性评价回归方程:D=-0.650+0.143SOD+0.352Chl+0.088MDA-0.149REC+0.102 H2O2+0.846Fv/Fm,回归方程平均估计精度为96.92%,筛选出SOD、Chl、MDA、REC、H2O2、Fv/Fm等6个指标,可用于苦瓜苗期耐热性鉴定。2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分析以耐热苦瓜自交系‘0974’、不耐热苦瓜自交系‘1590’为亲本,构建6个世代遗传群体(P1、P2、F1、F2、B1、B2),运用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软件分析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是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模型),一阶、二阶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得出,控制苦瓜苗期耐热性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8468、-0.5033,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0992和-0.4517,上位性效应以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为主,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世代中分别为65.71%、61.2%、71.58%,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因此应在早期世代对分离材料进行人工定向选择,选择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小区环境的一致性,降低环境影响。3耐热苦瓜杂交组合筛选调查50个苦瓜杂交组合物候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抗病性等指标,结果表明,K38、K48采收期最长,K7、K30、K38、K39、K43、K48、K50的生长势和分枝能力均表现强,K38、K48、K40的产量排名前3名,折合667m2产量分别为3297.9kg、3112.8 kg、3011.3 kg,分别较CK增产28.15%、20.96%、17.01%,差异极显着,10个组合对霜霉病的抗性表现为抗病,通过综合评比,筛选出4个(K7、K38、K39、K48)表现生长势强、抗病、采收期长、产量高、商品性好的耐热杂交组合。

颜羽珩[4](2019)在《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与研究 ——基于城市屋顶农场为主题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屋顶农场”是以屋顶绿化为依托,结合农业种植生产的新型绿化模式。屋顶农场相继在欧洲、北美等国家发展起来,人们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屋顶开辟田地,种植蔬菜、瓜果,让城市中的人群体验参与农业种植,观赏农业景观。在我国,屋顶农场处于新兴发展阶段,理论研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主要从城市屋顶农场的研究课题出发,选取三个屋顶农场的案例进行评价分析,然后以合肥花果山屋顶农场为基地,结合相关指标及运营模式,总结农场之前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重新规划。最后以这四个屋顶农场案例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屋顶农场的综合质量评价研究出发,探讨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可靠性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城市屋顶农场的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发展研究动态进行概述。(2)剖析了城市屋顶农场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研究方法。(3)选取布鲁克林屋顶农场、南京水游城魔豆天空、合肥花果山屋顶农场为研究对象。基于上述调研案例的分析,结合国外城市屋顶农场的运营模式,对合肥花果山屋顶农场场地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主要从农作物选择配置、功能空间设置、养护管理、运营模式等方面,为合肥屋顶农场的建设和推广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参考意见。(4)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评分标准,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对屋顶农场进行综合评价,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合肥花果山屋顶农场(改造后)综合质量为II级(较好),评价综合得分85.1547;布鲁克林屋顶农场综合质量为II级(较好),评价综合得分84.2003;南京水游城魔豆天空综合质量为Ⅲ级(一般),评价综合得分77.5707;合肥花果山屋顶农场(改造前)综合质量为Ⅳ级(较差),评价综合得分67.8844。屋顶农场的评价指标得到了充分的量化。

张百慧[5](2019)在《城市既有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生产性潜力测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环境、能源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城市内部土地存在多层次潜力有待挖掘,为了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未来亟需全新的、可量化的可持续空间规划手段。与此同时,生产性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全面评估社区自身的农业环境及空间潜力,是将生产性城市概念落到实处,从而推动生产性社区系统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步骤。本文旨在提出一套普适性、可复制的城市社区农业环境评估和生产性潜力计算方法框架,能对既有社区农业规划和改造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定量评估。本论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通过总结国内外社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案例,梳理社区农业的类型、技术、功能,指出我国发展社区农业的优势与挑战。(二)构建社区生产性环境评估框架,对既有社区农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从政策环境、居民认知意愿、宏观气候环境、微气候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利用问卷调查、摄影测量、空间计算、环境模拟分析工具等全面评估特定社区的农业可行性,基于环境特征结合人居条件、农作物生长习性提出社区作物品种选择依据。(三)在前述总体框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空间地理信息采集和空间分析的统计方法,以及城市社区复杂环境中进行空间评估的实施策略,用于快速准确便捷地清查既有社区的农业空间,并根据统计结果从量化角度阐述社区农业在经济、生态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的潜在效益计算方法。(四)既有社区实例推演,利用评估框架中的方法,对天津市某代表社区的生产性环境及潜力进行计算评估,从而验证了评估框架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总结归纳新的社区空间规划手段的切入点、实施流程和基本作业框架,使得这一新手段成熟化并能够融入城市规划、社区管理之中,未来伴随相关软硬件的普及应用,能够进一步协助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充分认识城市自身农业发展潜力,将社区农业科学合理地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框架,使城市农业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更为综合和高效。

薛彦斌[6](2019)在《中国古代苦瓜史考略》文中认为苦瓜原产亚洲热带地区,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地区,而东印度和东南亚栽培历史最为悠久。北宋时期苦瓜由东印度和东南亚一带传入中国,历经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至今,在中国至少有1 000年的栽培历史,在中国园艺史和食品史上留下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并经由中国,约在14世纪末或江户时代传入日本。

李猛,吕亭辉,邢巧娟,齐红岩[7](2018)在《瓜类蔬菜耐低温性评价与调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种子活力、苗期形态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综述了瓜类蔬菜耐低温性评价的研究现状,进一步论述了瓜类蔬菜耐低温的生理基础和功能基因的鉴定,并从育种、农艺措施和外源物质施用等方面论述了提高瓜类蔬菜耐低温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建立瓜类蔬菜耐低温性科学快速的鉴定体系和解决生产中低温冷害问题提供参考。

陈杰[8](2018)在《西瓜耐涝砧木筛选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为筛选出西瓜耐涝砧木,本研究在华东地区搜集11份不同种类的西瓜砧木基础上,采取人工模拟淹水环境,通过综合比较筛选出耐涝西瓜砧木。然后利用筛选出的西瓜砧木,以‘早佳8424’为接穗进行嫁接,自根苗作为对照组。研究砧木对嫁接西瓜苗的生长发育、光合参数、矿物质吸收、生理特性、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在西瓜砧木幼苗期耐涝鉴定中,以根长、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作为耐涝鉴定综合指标较好。通过隶属函数法对1 1种砧木进行综合评价,‘雪松’的隶属函数值最高,耐涝性最好,而‘砧王’的隶属函数值最低,其耐涝性最差,南瓜砧木比葫芦砧木的耐涝性更强一些。2、在淹水胁迫下,西瓜嫁接苗耐涝性均强于对照处理。通过砧木嫁接西瓜,不仅保持较好地根系形态结构,并且显着提高嫁接西瓜幼苗根系活力、叶片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含量;进而降低了淹水胁迫对细胞膜的损伤,提高西瓜幼苗的耐涝性。通过砧木嫁接西瓜还增加了幼苗N、P、K、Ca、Mg等矿物元素含量,其中以‘雪松’为砧木嫁接西瓜幼苗耐涝性最强,其次为‘强根’和‘合力’砧木嫁接的西瓜幼苗。3、与自根苗果实相比,嫁接不仅提高了西瓜果实产量,而且还增加果皮厚度,并且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番茄红素和Vc含量,进而提升了果实营养品质。南瓜砧木嫁接西瓜比葫芦砧木嫁接增产显着,但是在品质方面用葫芦砧木嫁接西瓜风味更佳。通过隶属函数法分析发现‘强根’作为耐涝砧木嫁接的品质最佳,其次是‘雪松’、‘砧王’,而‘合力’在涝害下果肉品质比自根苗差。

唐媚媚[9](2018)在《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文中指出王世懋是我国明代的一位热爱园艺的文学家。他生于江苏太仓的名门望族,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始任南京礼部主事,曾在陕西、江西、福建等地方当官,累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他好学,擅长诗文,其生平着述以文学创作居多,也有部分涉农着述。他兴趣爱好广泛,擅长书法,爱好鉴藏书画,喜欢旅游,热爱园艺。在晚年时期,他以病疾为由,辞官归隐,在家乡太仓筑建了私家园林“澹园”。他在澹园选育了各种植物,包括有花、果、蔬、瓜、豆、竹等。后来,他以澹园的园艺植物为研究对象,于1587年撰写了《学圃杂疏》一书,这是王世懋涉农着述的代表作。目前,学术界对《学圃杂疏》一书的看法与评价不一,若要科学地评价它的农学与园艺学价值,必须要对它所记载农业科学技术与园艺经验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探索处该书所蕴含的农学与园艺学思想,并综合判定其农学地位与其现代意义所在。《学圃杂疏》阐释了多种园艺植物,而全书的侧重点则在于阐释花卉。尽管它篇幅不长,仅有七千余字,但它内容丰富。该书中记载了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园艺观赏与食用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王世懋的农学与园艺思想。同时,该书所蕴藏的农业科学技术与园艺技巧对明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世懋及其《学圃杂疏》作学术史回顾,探求该课题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此作为下文分析的背景。第二,扼要地介绍王世懋生平与着述,从整体上来掌握他的作品情况,为下文对其《学圃杂疏》的具体论述做好铺垫。第三,分析《学圃杂疏》的写作题材来源、版本与编写体例,以便在下文对该书的内容进行全面地展开与论述。第四,从农学、园艺学角度分析《学圃杂疏》的内容,详细地分析该书所记载的植物栽培技术、园艺观赏与食用功效,从而,揭示书中所蕴含的农学与园艺思想。第五,结合文章对王世懋及其《学圃杂疏》的分析,再从王世懋所在的时代背景、其饮食习惯与闲暇生活来看晚明士人闲暇文化。最后,通过对全文的分析,综述《学圃杂疏》的学术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回应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此外,希望能借此为园艺事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农业的推进提供一点启示与借鉴。

李静华[10](2018)在《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蔬菜的栽培利用及蔬食文化研究》文中认为饮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诸多食材中,蔬菜所占比重极大。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已经采集草类植物进行果腹充饥。后来随着人类逐渐定居,人们便开始驯化出专供食用的蔬菜。在太湖地区,唐代以前是有人工栽培蔬菜的,加工方式主要有作菹、作羹、吴酸调制等加工手法。在宋元时期,关于蔬菜栽培利用方面的记载颇多,新的蔬菜品种从其他地方引种,并出现专门出售腌藏蔬菜的门店。不同的蔬菜品种已形成不同的加工方式。宋元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加工方式已经非常多样,有作齑、作羹、作鲊、槽食、酱食、蒜食、作干、盐腌菜、磨粉、作饼等,这些蔬菜加工方式为明清时期蔬菜加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为蔬菜栽培技术成熟期,蔬菜从育种、施肥、到灌溉形成体系。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从生产安排、栽培步骤,都因地制宜的进行生产,此外人工干预蔬菜生产,培育成功新的蔬菜品种,以及新传入的蔬菜品种逐渐适应太湖地区的环境。在延长蔬菜供应上,白菜可达到一年三熟,并油菜青菜不会变种。太湖地区蔬蔬菜品种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葵菜等蔬菜品种地位下降,而白菜类蔬菜和芥菜类蔬菜在蔬菜结构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明清太湖地区蔬菜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蔬菜品种增多,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新的蔬菜品种走进人们的生活,不仅促进了富有太湖地域特色的菜品的开发,也为人们的饮食生活添加更多滋味,同时还改善了人们冬春缺乏蔬菜可食的饮食状况,为灾荒时人们的饮食生活提供保障,维持了人们的基本生活。人们对蔬菜的消费又进一步促进蔬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太湖地区经济的发展。蔬菜区域化生产收益颇丰,太湖地区的民众将蔬菜进行加工生产,从而获取收益,新传入蔬菜对太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太湖地区蔬菜加工方式在此阶段也有新的发展。不同蔬菜加工时候的处理方式不同,同时加工细节趋向精细化,加工程序不断创新并趋于复杂化。而新增加的蔬菜品种民众根据以前的经验对它们进行加工创新发展。在历史发展中,太湖地区的民众对蔬菜的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并形成体系,使得人们的饮食不断得到丰富。而共同的蔬菜栽培加工与味道体验成为了太湖地区民众的集体的文化,随着时代发展,成为人们的集体饮食文化记忆。蔬菜的饮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从简单的食材,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构成了内涵丰富的蔬菜饮食文化。太湖地区蔬菜种类增加不仅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生活,而且蔬食文化也逐渐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同时太湖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种植文化与其他区域相比,沾染了太湖的文化精神,成为太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地区的蔬食文化在节俗、宗教祭祀、生产生活中都有涉及。而且太湖地区着名风物对太湖文化产生重要影响。鲈鱼莼菜成为思乡的代名词,笋成为性灵洁净之物,对文人诗画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灵感与素材。

二、合肥地区苦瓜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肥地区苦瓜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麦冬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
        1.1.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药材种植的研究进展
        1.3.2 关于中药材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1.3.3 关于其他农产品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1.3.4 农产品成本收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4.1 种植效益的基本概念
        1.4.2 种植成本理论
        1.4.3 种植效益理论
    1.5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主要内容
        1.5.4 研究技术路线
    1.6 课题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本研究课题创新之处
        1.6.2 本研究课题不足之处
2 川麦冬种植业PEST与 SWOT分析
    2.1 川麦冬种植业概述
    2.2 川麦冬种植PEST分析
        2.2.1 政治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川麦冬种植业SWOT分析
        2.3.1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优势分析
        2.3.2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劣势分析
        2.3.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机遇分析
        2.3.4 川麦冬种植业挑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川麦冬种植效益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
    3.3 川麦冬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3.3.1 川麦冬种植单位面积成本分析
        3.3.2 麦冬种植单位面积产出概算分析
        3.3.3 种植经济效益构成及变动分析
    3.4 川麦冬种植社会效益分析
        3.4.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强化了经济基础
        3.4.2 增加种植农户纯收入,降低了农村恩格尔系数
    3.5 生态效益分析
        3.5.1 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3.5.2 提高生态品质,促进了绿色生态相关产业
        3.5.3 生态立体复种模式综合效益突出
    3.6 本章小结
4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4.1 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分析
        4.1.2 种植成本构成因素分析
        4.1.3 种植成本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4.2 社会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激励政策与资金投入
        4.2.2 产业体系建设与科研投入
        4.2.3 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体系完善
    4.3 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农户对生态品质优质优价的认知
        4.3.2 农户生态保护意识
        4.3.3 质量检测与监督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川麦冬种植效益提高的潜力因素分析
    5.1 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5.2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生产资料成本
    5.3 积极推进生态种植技术应用,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
    5.4 合理配置种植模式,促进当地农业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5.5 以全产业链思维,健全市场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川麦冬种植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6.1.2 川麦冬种植效益明显
        6.1.3 川麦冬种植成本持续加
        6.1.4 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
        6.1.5 采取适度规模,标准化生态种植方式是必由之路
        6.1.6 高效体复种模式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川麦冬质量检测和生产、市场管理与监督
        6.2.2 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
        6.2.3 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合理降低种植成本
        6.2.4 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大力推广良种种植
        6.2.5 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
        6.2.6 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6.2.7 加大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
        6.2.8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
致谢
附录 A-麦冬种植调查问卷
附录 B-表1-1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2)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苦瓜耐热性综合评价及耐热杂交组合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1.1 高温胁迫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 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3 高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1.4 高温胁迫对植物酶促防御系统的影响
        1.5 高温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 植物耐热性鉴定与评价
    3 植物耐热性遗传规律研究
    4 耐热苦瓜品种选育
    5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苦瓜苗期耐热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处理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生理指标测定
        1.3.2 光合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单项指标的耐热系数及相关性分析
        2.2 主成分分析
        2.3 综合评价
        2.3.1 隶属函数分析
        2.3.2 权重确定
        2.3.3 综合评价
        2.4 不同苦瓜自交系耐热性聚类分析
        2.5 逐步回归分析及耐热性鉴定指标的选择
    3 讨论
第三章 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群体构建
        1.2.2 试验处理
        1.2.3 性状测定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世代热害等级次数分布
        2.2 遗传模型选择及适应性检测
        2.3 遗传参数估算
    3 讨论
第四章 耐热苦瓜杂交组合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调查内容
        1.3.1 物候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
        1.3.2 抗病性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苦瓜苗期蔓枯病发病情况
        2.2 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
        2.3 果实性状
        2.4 产量性状比较
        2.5 霜霉病抗病性比较
    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1.1 苦瓜苗期耐热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1.2 苦瓜苗期耐热性遗传规律分析
        1.3 耐热苦瓜杂交组合筛选
    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4)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与研究 ——基于城市屋顶农场为主题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相关概念及定义
        1.1.1 屋顶绿化
        1.1.2 都市农业
        1.1.3 屋顶花园
        1.1.4 城市屋顶农场的定义
        1.1.5 屋顶花园与屋顶农场的相互关系
    1.2 城市屋顶农场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研究
        1.2.1 城市屋顶农场在国外的理论及实践发展
        1.2.2 城市屋顶农场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城市屋顶农场案例研究
    3.1 布鲁克林屋顶农场
    3.2 南京水游城魔豆天空
    3.3 合肥花果山屋顶农场
    3.4 案例小结
第四章 合肥市花果山屋顶农场的规划实践研究
    4.1 项目背景
    4.2 现状总结
        4.2.1 区位总结
        4.2.2 基地外部环境
        4.2.3 基地内部环境
    4.3 设计指导思想
    4.4 设计构思
        4.4.1 室内空间设计
        4.4.2 室外空间设计
    4.5 总体规划
        4.5.1 规划平面
        4.5.2 功能布局
        4.5.3 植物种植设计
        4.5.4 节点设计
        4.5.5 规划效果
第五章 城市屋顶农场的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5.1 国外屋顶农场的运营模式
    5.2 对于我国城市屋顶农场运营模式的探讨与启示
        5.2.1 商业运营模式
        5.2.2 政府投资运营
        5.2.3 集体主导运营
第六章 城市屋顶农场的评价体系研究
    6.1 城市屋顶农场评价方法
        6.1.1 层次分析法
        6.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6.2 城市屋顶农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城市屋顶农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6.2.2 城市屋顶农场的评价内容
        6.2.3 城市屋顶农场评价指标的构建
    6.3 AHP法测定各级指标权重
    6.4 评价指标权重值分析
    6.5 模糊综合评价法
    6.6 评价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城市屋顶农场调査问卷
作者简介

(5)城市既有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生产性潜力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耕地减少、能源环境问题突出
        1.1.2 城市农业场地潜力巨大且利用率低
        1.1.3 社区自发农业未纳入统一管理
    1.2 国内外社区农业潜力评估相关研究现状
        1.2.1 社会认知及行为意愿研究
        1.2.2 精确农业品种推荐研究
        1.2.3 城市农业空间潜力清查研究
        1.2.4 潜在效益评估研究
        1.2.5 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学科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问题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社会调研法
        1.6.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6.4 跨学科研究
    1.7 研究创新点
    1.8 小结
第2章 生产性社区农业概述
    2.1 都市农业与生产性城市
    2.2 社区农业与生产性社区
    2.3 社区农业的分类
        2.3.1 按照归属关系分类
        2.3.2 按照种植地点分类
        2.3.3 按照种植形式分类
    2.4 社区农业的发展现状
        2.4.1 国外发展现状
        2.4.2 国内发展现状
    2.5 社区农业技术与资源技术
        2.5.1 农业技术
        2.5.2 资源技术
    2.6 国内现有社区农业的行为实例
        2.6.1 居民自发型种植实例
        2.6.2 组织主导型实例
    2.7 国内社区农业发展中的优势与问题
        2.7.1 社区发展农业的优势
        2.7.2 社区发展农业的问题
    2.8 小结
第3章 城市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作物品种选择
    3.1 农业环境评估
        3.1.1 社会环境分析
        3.1.2 自然环境评估
    3.2 社区作物品种选择
        3.2.1 因人而异
        3.2.2 因地制宜
        3.2.3 农作物习性
        3.2.4 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3 小结
第4章 城市既有社区生产性潜力测算
    4.1 生产性空间潜力测算
        4.1.1 空间地理信息采集方法
        4.1.2 三维模型重建
        4.1.3 生产性潜力空间提取计算
        4.1.4 生产性空间潜力测算
    4.2 社区生产性规划潜在效益计算
        4.2.1 经济效益潜力
        4.2.2 生态效益潜力
        4.2.3 社会效益潜力
    4.3 小结
第5章 既有社区实例推演
    5.1 案例选址
    5.2 社区三维模型重建
    5.3 农业适应性环境评估
        5.3.1 宏观气候分析
        5.3.2 微观自然环境评估
    5.4 生产性空间潜力评估
        5.4.1 点云分割提取
        5.4.2 生产性空间潜力测算
    5.5 种植品种选择
    5.6 生产性规划效益潜力测算
        5.6.1 经济效益潜力
        5.6.2 生态效益潜力
        5.6.3 社会就业岗位潜力
    5.7 社区农作物管理APP设计
        5.7.1 功能框架图
        5.7.2 原型设计图
    5.8 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社区居民农业认知与种植意愿调查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中国古代苦瓜史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苦瓜名称由来
    (一)宋代
    (二)元代
    (三)明代
    (四)清代
二、苦瓜的起源
三、苦瓜的传播

(7)瓜类蔬菜耐低温性评价与调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瓜类蔬菜耐低温性评价
    1.1 种子活力鉴定
    1.2 苗期形态鉴定
    1.3 苗期生理生化指标鉴定
2 瓜类蔬菜耐低温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
    2.1 生理基础
        2.1.1 膜系统组分变化
        2.1.2 内源激素/信号物质调动
        2.1.3 活性氧清除系统启动防御
        2.1.4 渗透调节物质积累
        2.1.5 低温诱导蛋白形成
    2.2 耐低温功能基因鉴定
3 调控瓜类蔬菜耐低温的途径和措施
    3.1 育种途径
    3.2 施用外源物质
    3.3 农艺措施
        3.3.1 低温锻炼
        3.3.2 嫁接
        3.3.3 增施磷钾肥、微量元素和CO2气肥
        3.3.4 添加益生菌群
4 展望

(8)西瓜耐涝砧木筛选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嫁接的亲和性机理
        1.2.2 嫁接对植株的影响
        1.2.3 砧木的筛选与嫁接方法
        1.2.4 嫁接对逆环境的影响
        1.2.5 嫁接与根系特征
        1.2.6 嫁接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1.3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瓜砧木苗期耐涝性鉴定及指标选择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对西瓜砧木幼苗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2.3.2 对西瓜砧木幼苗生长和光合参数分析
        2.3.3 对西瓜砧木幼苗生长及光合参数因子的筛选
        2.3.4 对西瓜砧木幼苗耐涝性的分类
        2.3.5 对西瓜砧木幼苗耐涝指标筛选及综合评价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对西瓜嫁接幼苗生理特性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淹水胁迫对西瓜嫁接幼苗生物量和根系形态结构的影响
        3.3.2 淹水胁迫对西瓜嫁接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3.3 淹水胁迫对西瓜嫁接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3.4 淹水胁迫对嫁接西瓜幼苗叶片、根系中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对西瓜嫁接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3.4.2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对西瓜嫁接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4.3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3.4.4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对西瓜嫁接幼苗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点
        4.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产量的影响
        4.3.2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4.3.3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的营养品质影响
        4.3.4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果实营养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
    4.4 讨论与结论
        4.4.1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嫁接对西瓜产量的影响
        4.4.2 淹水胁迫下不同砧木对嫁接西瓜品质的影响
        4.4.3 淹水胁迫下不同种类砧木对嫁接西瓜果实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实践研究成果
致谢

(9)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学界对王世懋的研究
        1.2.2 学界对《学圃杂疏》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论文的基本框架
2 王世懋生平及着述考略
    2.1 王世懋生平述略
    2.2 王世懋着述述要
        2.2.1 王世懋着述概况
        2.2.2 王世懋涉农着述
3 《学圃杂疏》写作特色
    3.1 《学圃杂疏》写作题材来源
    3.2 《学圃杂疏》的版本与体例
4 《学圃杂疏》内容分析
    4.1 《学圃杂疏》记载之栽培技术
        4.1.1 高效栽培技艺调控生长发育
        4.1.2 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4.1.3 施肥和浇水的技巧必不可少
        4.1.4 做好防寒措施以安全越冬
        4.1.5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壤
    4.2 《学圃杂疏》记载之园艺观赏
        4.2.1 以形态为佳的园艺植物
        4.2.2 以色彩为美的园艺植物
        4.2.3 以香味为上的园艺植物
        4.2.4 以花期为胜的园艺植物
    4.3 《学圃杂疏》记载之食用功效
        4.3.1 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
        4.3.2 具有养生功效的植物
        4.3.3 具有药用功能的植物
    4.4 《学圃杂疏》的农学与园艺思想
5 从王世懋及《学圃杂疏》看晚明士人闲暇文化
    5.1 王世懋所在的时代背景
    5.2 王世懋养成的饮食习惯
    5.3 王世懋追求的闲暇生活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学位论文相关成果
    附录 B相关图片
    附录 C江苏省太仓市实地调查之访谈记录

(10)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蔬菜的栽培利用及蔬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中国古代蔬菜栽培利用史研究
        (二) 关于太湖地区蔬菜栽培利用史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资料来源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 创新之处
        (二) 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明代以前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利用概述
    一、先秦到唐五代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利用
        (一) 先秦到唐五代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
        (二) 先秦到唐五代太湖地区的蔬菜加工利用
    二、宋元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利用
        (一) 宋元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
        (二) 宋元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加工利用
第二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引种栽培
    一、太湖蔬菜栽培生产的发展
        (一) 蔬菜生产安排
        (二) 蔬菜栽培过程
        (三) 新品种培育与新传入蔬菜的栽培
        (四) 延长蔬菜供应
    二、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品种及其变化
        (一) 几类主要蔬菜的栽培品种
        (二) 太湖地区的蔬菜品种结构的变化
    三、太湖地区蔬菜引种栽培的社会影响
        (一) 影响人们的饮食生活
        (二) 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加工利用
    一、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的加工利用
        (一) 叶菜类蔬菜的加工
        (二) 根菜类蔬菜加工
        (三) 薯芋类蔬菜加工
        (四) 其他蔬菜的加工
    二、明清太湖地区蔬菜加工的发展
        (一) 加工方式精细化发展
        (二) 加工步骤出现新的流程
        (三) 探索新入传蔬菜的加工方式
第四章 太湖地区“蔬食文化”的形成及影响
    一、“蔬食文化”的形成
    二、太湖地区的蔬食文化的表现
        (一) 蔬菜与年节食俗
        (二) 蔬菜与宗教祭祀活动
        (三) 蔬菜与生活生产
    三、太湖地区蔬菜文化的意义
        (一) 成为了地域文化象征
        (二) 丰富了地域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合肥地区苦瓜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3]苦瓜耐热性综合评价及耐热杂交组合的选育[D]. 陈中钐.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4]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与研究 ——基于城市屋顶农场为主题的研究与实践[D]. 颜羽珩.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城市既有社区农业环境评估与生产性潜力测算研究[D]. 张百慧. 天津大学, 2019(06)
  • [6]中国古代苦瓜史考略[J]. 薛彦斌. 古今农业, 2019(01)
  • [7]瓜类蔬菜耐低温性评价与调控研究进展[J]. 李猛,吕亭辉,邢巧娟,齐红岩. 园艺学报, 2018(09)
  • [8]西瓜耐涝砧木筛选及其应用研究[D]. 陈杰. 安徽科技学院, 2018(05)
  • [9]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D]. 唐媚媚.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蔬菜的栽培利用及蔬食文化研究[D]. 李静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合肥地区苦瓜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