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

一、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柴文宇,林思雨,钟章队[1](2021)在《5G在智慧轨道交通中的创新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印发实施,我国轨道交通从快速建设阶段正式转入智能化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5G 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及商用助力我国智慧轨道交通的创新应用。文章在系统阐述智慧轨道交通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 8 个基于 5G 技术与智慧轨道交通建设路径融合的"5G + 智慧轨道交通"重点应用场景,以及智慧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 5G 技术需要面临的4项技术挑战,最后提出 5G + 智慧轨道交通的技术架构,并对未来智慧轨道交通的发展进行展望。

夏佳,郑晏群[2](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市轨道交通正常化运行的保障。文章对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进行研究,指出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开放性的原则,并对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无线指挥系统进行组网架构。本论文的研究对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帆[3](2021)在《基于全IP的新型列控系统数据传输实时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优化,基于车车通信、全IP化架构和云计算技术的新型列控系统被提出,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城轨交通的主要发展方向。新型列控系统在简化了整体结构的同时,也对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实时性有了更高要求,并且由于城轨列车在行进过程中会频繁地触发越区切换,严重影响实时性,而现有等重传间隔的重传方式只会进一步加剧网络拥塞,因此,采用新的传输结构和重传方式改善系统在越区切换等通信降质情况下的实时性十分关键。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均在推进将云计算融入列控系统中,不同云平台的效率和与本地的数据传输实时性是急需实验验证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新型列控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以此总结其在数据传输方面的特点,同时,阐述LTE无线通信技术,重点分析LTE网络覆盖下越区切换对时延的影响,表明越区切换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数据传输实时性的主要原因。之后提出基于通信控制器的分布式数据传输结构,并阐述了使用该结构的新型列控系统在云计算部署方面的优势。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实时性,本文借鉴时间触发的思想,提出采用变重传间隔时间触发方式来降低系统在发生越区切换时的传输时延,并采用随机网络演算对车载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场景进行建模,将等重传间隔方式和变重传间隔时间触发方式进行对比,分别分析正常业务流的到达曲线和服务曲线并推导时延边界。仿真结果表明,变重传间隔时间触发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时延边界值。最后,基于实验室平台对实时性进行验证。采用MAX10 FPGA和W5500以太网控制器对主机与通信控制器的硬件组成进行设计,并编写相应的代码实现主机对通信控制器的逻辑控制功能和通信控制器的外部通信功能。同时,利用软件对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场景进行模拟,分别测试两种重传方式作用下系统的传输时延。实验结果表明,在100ms传输周期下,变重传间隔方式可以将系统在越区切换时的传输时延降低6.85%,能够达到改善实时性的目的。接下来搭建Openstack虚拟机和Docker容器两种云平台,分别测试本地设备与云上设备的数据传输实时性,并与物理服务器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显示,容器方式在实时性方面优于虚拟机方式,是更适合新型列控系统使用的云计算实现方式,但两者均与物理服务器有较大差距。此外,本文根据物理服务器的测试结果,对裸金属服务器的实时性进行了合理推测,认为裸金属服务器在实时性和效率方面存在显着优势。图55幅,表5个,参考文献67篇。

赵军辉,张丹阳,贺林[4](2021)在《智慧城轨交通通信技术的分析与展望》文中提出为解决由城轨环境特殊性导致的通信可靠性、时延性能降低以及运营效率瓶颈等问题,首先从整体运营控制的角度分析了城轨通信需求。结合新型智能运行控制技术及T2T(train to train,列车到列车)通信、5G、人工智能、移动边缘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对城轨通信关键技术进行梳理、总结与展望;然后提出了一种新型城轨通信网络架构,最后探讨了智慧城轨通信技术的研究方向与面临的挑战,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王天怡[5](2020)在《LTE技术在长春城市轨道交通PIS系统车地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发展方向看,PIS(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乘客信息系统)系统起推动作用。目前,很多城市PIS系统都采用WLAN(Wake on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技术作为车地信息通信技术,不过当列车高速运行会出现较大的控制信息开销,越区切换频繁、区间设备多等情况,这对车地无线的技术选择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实时性、安全性和抗干扰性的无线接入技术手段,能够在列车高速运行时,保障PIS系统的无线传输满足需求的足够带宽、优质的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和网络可靠性,无线设备切换机制与其他机制对比较为周全。是一种高效的新型车-地无线通信传送的关键技术。本文以基于LTE技术的PIS系统车地无线通信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详细的分析。本文首先对车地无线通信宽带承载需求进行分析,对带宽进行统计,对业务承载方案进行比选,提出由PIS进行综合承载。分析车地无线通信可选择的技术,提出LTE技术适用于车地无线通信系统。重点研究LTE的技术原理、两大关键技术,得出LTE技术在应用中的优势。从理论角度分析LTE技术对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促进作用和功能,更能满足双向视频传输。其次,针对基于LTE技术由PIS系统进行车地无线通信的综合承载开展相应的应用研究与网络设计。分析PIS系统构成及功能,对LTE车地无线系统从总体设计、无线网络设计、接口设计等方面入手,细致分析LTE技术在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具体设计方案,并提出资源共享建议,降低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从而节省投资,优化维护部门人力资源分配。最后以长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为例,从实际工程项目环境出发,分析长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车地通信系统的构成、车地无线设备的技术参数要求、无线覆盖设计、系统切换设计等,通过获取站点信息、测试结果等数据,有效验证LTE在长春城市轨道交通PIS系统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可以达到各项性能指标标准,从而为将LTE应用于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架构和覆盖设计等提供科学的参照。以此作为验证目的开展验证方案,以此确保LTE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发挥良好效果。本文的研究为LTE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PIS系统车地无线通信提供了一定的应用参考。

郭凯利[6](2020)在《LTE-M接口及网络性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LTE-M正逐渐取代WLAN成为我国CBTC车地无线通信技术的首选。LTE-M系统承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安全业务和其它业务,是CBTC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LTE-M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定期对通信网络进行效能评估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顺利开通和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照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LTE-M系列标准对LTE-M系统性能的具体要求,设计并实现了LTE-M接口及网络性能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对LTE-M系统的CBTC业务数据和LTE-M信令进行监测,并通过监测数据对LTE-M通信网络进行性能评估。本文的工作内容和贡献主要包括:(1)详细介绍了LTE-M系统的网络架构、网元功能、接口功能和综合承载的各项业务,论述了接口监测系统的用途和必要性,并分析了选择SGi和S1接口作为监测接口的原因。(2)结合LTE-M系统的特点以及LTE-M系统在运行和维护时进行实时监测、故障分析和通信网络性能评估等方面的系统需求,详细分析了接口监测系统的设计要求。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将复杂的接口监测系统分解为数据采集模块、实时监测模块、离线分析模块、网络评估模块和支撑模块,实现了LTE-M接口及网络性能监测系统以下功能:1)高效采集并解析SGi和S1接口的数据,实现了数据的采集、过滤与存储功能。2)统计相邻数据包的传输间隔进行CBTC业务的实时监测,并通过存储于车地两端的相同数据的时间戳和数据内容,实现了CBTC业务的离线分析功能。3)从TAU获取列车的物理小区标识,建立列车位置与时间戳的映射实现对LTE-M系统的故障小区定位。4)通过分析信令流程的特点实现了信令的分析和同终端多信令合成功能。5)通过TEID建立CBTC信息与信令的关联,再结合同终端多信令合成功能,实现了数据与信令的一对多关联功能。6)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了LTE-M系统通信网络的效能评估功能。(3)在实验室和大兴国际机场线对系统的各项功能和可靠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接口监测系统各模块工作正常、性能稳定,实现了接口监测系统的设计目标。目前本系统已实际应用于大兴国际机场线,为线路的顺利开通和安全运营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晓轩[7](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分析及优化》文中认为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CBTC)是城市轨道交通使用最广泛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通过大容量双向无线通信实现车地间的连续信息交互,保证列车安全高效地运行。CBTC的安全苛求特征使得以列车为代表的用户对无线通信系统所承载的安全苛求信息有着严苛的品质需求。然而,无线通信所固有的不稳定性,例如信道衰落所导致的传输质量下降以及随机性的网络攻击等,会对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造成影响,降低安全苛求信息的品质,使其无法满足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需求,进而降低CBTC系统的运行效率,甚至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行。因此,提升CBTC无线通信系统的可信性,降低无线通信系统扰动对其可信性造成的影响,保障经过传输后的安全苛求信息品质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是目前CBTC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中用户对安全苛求信息品质的完整性、时效性、真实性、可用性需求为基础,阐述了研究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能力的必要性,分别从四个方面定义了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之后利用信息新鲜度(Age of Information,Ao I)理论对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进行了量化分析,描述了不同扰动对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带来的影响。之后,本文基于对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的特点分析,以长期演进-车联网(Long Term Evolution-Vehicle to Everything,LTE-V2X)技术为基础,建立了基于长期演进-车车通信(Long Term Evolution-Train to Train,LTE-T2T)的列车中心CBTC无线通信系统。为了进一步对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进行优化,本文提出了适用的资源分配与安全检测方案,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计算最优的系统行为策略,提高了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最后,本文基于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 Control System,NCS)建立CBTC列车控制模型,量化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扰动对CBTC系统中列车运行的影响,在对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了数据信息的可用性,提升了CBTC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根据系统可信性的基本概念,从可信性属性、阻碍、保障手段三个方面分析了工程计算领域系统可信性的理论框架,描述了系统可信性与可信通信的研究现状。基于CBTC系统中安全苛求信息的特点与用户对安全苛求信息的可信品质需求,从完整性、时效性、信息安全、系统安全四个方面对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理论架构进行了定义与分析。利用Ao I理论对CBTC无线通信系统的可信性进行了量化,将整体Ao I、均值Ao I、峰值Ao I作为量化的系统可信性指标,分析了CBTC无线通信系统性扰动对其可信性造成的影响。2.从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的特点入手,基于LTE-V2X理论,建立了基于LTE-T2T的列车中心CBTC无线通信系统模型。以优化CBTC无线通信系统完整性与时效性为目的,提出了分布式半持续资源分配策略,提高了数据信息传输的效率与稳定性。将量化可信性中的Ao I指标作为优化目标,使用Q-learning算法对LTE-T2T系统中的资源选择策略与资源预留策略进行优化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分布式半持续资源分配策略的LTE-T2T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CBTC无线通信系统的可信性,保障了用户对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与时效性需求。3.针对CBTC无线通信系统中Sybil攻击带来的威胁,提出了本地安全认证方案与协作式安全检测方案,对CBTC无线通信系统的信息安全性能进行改善与提升。论文通过本地安全认证方案,提高了列车在建立无线通信链路时的安全性,通过协作式安全检测方案,利用轨旁基站的辅助与三阶段检测,最大程度保护列车免受Sybil节点的攻击。利用A3C异步强化学习算法,对列车的安全检测决策与链路选择进行优化,降低安全检测的误激活率,提高检测的成功率。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协作式安全检测方案可以有效地对Sybil攻击进行检测与防御,优化了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保障了用户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需求。4.针对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扰动对CBTC系统带来的影响,使用NCS方法建立考虑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的CBTC列车控制模型,量化了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扰动对CBTC系统中列车运行的影响。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设计以CBTC系统列车控制收益与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扰动误差为对象的综合收益函数,通过计算适用的通信策略、安全检测策略、链路选择策略,优化联合目标函数,降低了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扰动对CBTC系统的影响。最终的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经过对适用行为策略的选择与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的优化,可以降低无线通信系统扰动对CBTC系统产生的影响,提高CBTC系统的整体性能。

陈一峰[8](2020)在《面向地铁乘客信息系统的网络选型与优化》文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下称PIS系统)主要由中央级-车站级有线网络和车-地无线通信网络组成,通过设置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站厅、站台、出入口、电客车客室的显示终端,让乘客或公众人士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列车的运营信息和公共媒体信息。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PIS系统的数据应用与资源开发日益加剧,一些建设年份较早的地铁PIS系统所能承载的信息传输效率、播放效果已经不理想,网络负荷压力与日俱增,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有线网络的稳定性、延迟率、清晰度等指标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电客车内无线网络覆盖、车内PIS显示终端配置、抗干扰能力、流畅度等不能满足媒体广告商、电视台的稳定直播条件等。本文主要从城市轨道交通主流PIS系统有线骨干网和车地通信无线网络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现场添乘体验、系统后台数据整理、客户访谈、咨询业内专家等形式,结合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现代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工程课程中网络拓朴模型、802.11n/ac空间传播模型等相关知识和在职工作经验,针对既有地铁线路的PIS系统网络组网进行选型和优化。有线网络优化具体包括既有系统MSTP(多生成树协议,Multiple Spanning Tree Protocol,以下简称MSTP)内嵌RPR(弹性分组环,Resilient Packet Ring,以下简称RPR)网络与RPR、RRPP(快速环网保护协议,Rapid Ring Protection Protocol,以下简称RRPP)骨干网组网进行对比,从环网拓扑结构、可行性、解决问题能力、成本、可靠性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终选择出一种更符合既有线路(MSTP内嵌RPR)PIS系统改造条件的有线网优化方案,解决车站直播切录播和车载视频无法正常上传的问题。无线网络优化具体包括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基于5GHz频段WLAN和TD-LTE网络对比与选用,对信号衰减、传播速率等因素的分析,提出无线AP(无线访问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以下简称AP)布点优化、频率规划、信道优化、组播实施、Mesh(无线网格网络)建立、链路切换优化等思路,进行模拟测试。重点解决既有无线通信系统平均传输速率低无法满足PIS多媒体业务的问题,对后续新线建设、老线升级维护PIS系统具有一些参考作用和实践意义。

李阳[9](2020)在《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行阶段弱电系统服务质量改进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飞速发展,私人汽车保有量飞速提升,城市路面交通压力正日趋增大。此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安全、稳定、环保等特点正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已建立起数十条线路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洛阳、乌鲁木齐、兰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也已走上日程。2019年6月23日,甘肃省内首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完成综合联调,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距离正式开通运营不足三月时间。在试运行过程中,一号线一期工程各系统运行平稳、有序,已达到相关验收标准,但距离完全满足乘客出行体验,还有不小的差距与短板。为确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试运行过程中,邀请广大市民试乘试坐,并提出意见。本文运用系统论、服务质量理论、SERVQUAL模型等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从兰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获得一手数据,结合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现有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问题,着重对试运行过程中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弱电系统中通信子系统、自动售检票子系统与火灾自动报警子系统等三方面问题展开研究。其中利用鱼骨图、逻辑树等分析工具探究上述问题的主要成因,最后提出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行期间服务质量提升的具体方案,以期为保障今后兰州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的服务质量、提高乘客满意度提供借鉴。

敖斌[10](2020)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不断扩张,城市居民出行对地铁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列车运行的安全、准点、舒适等要求也愈来愈高,而网络控制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指挥控制中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因设计经验不足、运营检验不够等原因,南昌地铁1号线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出现了模块损坏、端口繁杂、主机宕机、传输受阻等缺陷问题,且当前车载通信网络很难满足未来列车数据传输的需求。本文首先介绍了南昌地铁1号线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和车载通信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并就MVB总线和以太网总线的技术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深入研究了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典型缺陷问题,查阅同行类似工程案例,利用技术手段分析和验证,从安全可靠、方便检修的角度逐一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综合考虑缺陷解决方案及运营大数据传输需求,提出了采用工业以太网和MVB总线融合,并嵌入无线传输系统的改进型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方案,以期应对未来地铁运营对大带宽、高稳定、标准化及高效性的要求。随着南昌地铁后续线路的陆续建设,会有越来越多的列车投入使用,为保证后续列车的设计更合理、维护更方便、稳定性更高,以及故障处置更及时,对目前已经开通运营3年多的南昌地铁1号线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可以为后续采购列车的设计统型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具有比较现实可行的推广意义。

二、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5G在智慧轨道交通中的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智慧轨道交通国内外发展现状
3 5G + 轨道交通应用场景
    3.1 智慧建造
    3.2 智能调度
    3.3 智能组织
    3.4 智能作业
    3.5 智慧物流
    3.6 智慧车站
    3.7 智慧票务
    3.8 智慧接驳
4 5G + 智慧轨道交通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
    4.1 多天线技术
    4.2 物联网
    4.3 边缘计算
    4.4 网络切片
5 智慧轨道交通技术架构
6 总结与展望

(2)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原则及目标
    1.1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原则
    1.2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目标
2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方案
    2.1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整体设计
    2.2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具体规划
        2.2.1 公务电话系统规划
        2.2.2 专用电话系统规划
        2.2.3 视频监控系统规划
        2.2.4 无线指挥系统规划
3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的意义
    3.1 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管水平
    3.2 促进城市智能化发展
4 结语

(3)基于全IP的新型列控系统数据传输实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1.2.2 列控系统全IP通信研究现状
        1.2.3 列控系统与云计算融合研究现状
        1.2.4 数据传输实时性研究现状
        1.2.5 网络演算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
2 新型列控系统理论基础和建模方法介绍
    2.1 新型列控系统
        2.1.1 新型列控系统基于车车通信的组成结构
        2.1.2 新型列控系统基于车车通信的工作原理
        2.1.3 新型列控系统数据传输特点
    2.2 LTE无线通信技术
        2.2.1 LTE技术优势
        2.2.2 LTE网络架构
        2.2.3 LTE-M网络覆盖下城轨无线通信情况
    2.3 随机网络演算
        2.3.1 网络演算的主要优势分析
        2.3.2 确定网络演算
        2.3.3 随机网络演算
    2.4 本章小节
3 新型列控系统数据传输场景建模与仿真分析
    3.1 新型列控系统数据传输体系结构
        3.1.1 新型列控系统信号设备数据传输需求分析
        3.1.2 基于通信控制器的分布式数据传输结构
    3.2 基于时间触发的实时性改进方案
        3.2.1 时间触发的基本思想
        3.2.2 基于时间触发的数据传输方式
        3.2.3 变重传间隔时间触发方式
    3.3 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的数据传输场景建模与仿真分析
        3.3.1 新型列控系统数据传输场景模型分析
        3.3.2 数据传输模型的到达曲线和服务曲线
        3.3.3 正常业务流时延边界模型
        3.3.4 两种重传方式下正常业务流时延边界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节
4 新型列控系统数据传输实时性验证
    4.1 基于通信控制器的数据传输实时性验证
        4.1.1 主机与通信控制器硬件设计
        4.1.2 硬件功能实现和通信环境模拟
        4.1.3 两种重传方式下数据传输实时性测试
    4.2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传输实时性测试
        4.2.1 Openstack虚拟机实时性测试
        4.2.2 Docker容器实时性测试
        4.2.3 裸金属服务器的实时性推测分析
    4.3 本章小节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智慧城轨交通通信技术的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智慧城轨通信发展需求
    2.1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驱动下的通信需求
    2.2 万物互联与海量数据监控驱动下的通信需求
    2.3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通信需求
3 智慧城轨通信关键技术
    3.1 承载列控的通信关键技术
        3.1.1 车-地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3.1.2 车-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3.2 移动边缘计算技术
    3.3 人工智能与列车编队技术
4 技术与挑战
    4.1 无线通信覆盖
    4.2 协同控制与互联互通
    4.3 安全与效率
5 结束语

(5)LTE技术在长春城市轨道交通PIS系统车地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需求分析及 LTE 技术
    2.1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宽带需求
        2.1.1 CBTC 系统
        2.1.2 CCTV 系统
        2.1.3 PIS 系统
        2.1.4 带宽统计
        2.1.5 承载业务方案
    2.2 车地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2.2.1 无线局域网技术
        2.2.2 超高速无线通信技术
        2.2.3 长期演进技术
        2.2.4 车地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2.2.5 结论
    2.3 LTE 技术原理
    2.4 LTE 技术特征
        2.4.1 MIMO 技术
        2.4.2 OFDM 技术
    2.5 LTE 技术优势
第3章 PIS 系统车地无线通信的应用研究与网络设计
    3.1 PIS系统构成及功能
        3.1.1 系统构成
        3.1.2 系统功能
    3.2 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3.2.1 架构设计
        3.2.2 承载业务设计
    3.3 LTE无线网络设计
        3.3.1 无线频点设计
        3.3.2 无线覆盖设计
        3.3.3 链路预算设计
        3.3.4 抗干扰设计
        3.3.5 车地无线安全设计
    3.4 接口设计
        3.4.1 业务系统接口设计
        3.4.2 车辆专业接口设计
        3.4.3 土建专业接口设计
    3.5 资源共享建议
        3.5.1 PIS系统编播中心共享
        3.5.2 其他系统的终端资源利用
        3.5.3 与无线共漏缆方案
第4章 LTE在长春城市轨道交通PIS系统车地无线通信的应用测试及方案验证
    4.1 长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应用
        4.1.1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构成
        4.1.2 车地无线通信设备技术参数
        4.1.3 无线覆盖设计应用
        4.1.4 系统切换设计应用
    4.2 车地无线通信测试数据
        4.2.1 站点信息
        4.2.2 测试结果
    4.3 长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PIS系统建设方案验证
        4.3.1 验证目的
        4.3.2 验证方案
        4.3.3 验证内容
        4.3.4 验证结果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LTE-M接口及网络性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基于WLAN的车地无线通信子系统
        1.1.2 基于LTE-M的车地无线通信子系统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LTE-M系统介绍
    2.1 LTE-M系统及主要接口介绍
        2.1.1 LTE-M系统网元功能介绍
        2.1.2 LTE-M系统接口介绍
    2.2 LTE-M车地通信综合承载介绍
        2.2.1 业务信息介绍
        2.2.2 QoS介绍
        2.2.3 LTE-M综合承载性能需求
    2.3 本章小结
3 接口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与结构设计
    3.1 接口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
    3.2 接口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3.3 接口监测系统的逻辑架构设计
        3.3.1 数据采集模块
        3.3.2 实时监测模块
        3.3.3 离线分析模块
        3.3.4 网络评估模块
        3.3.5 支撑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接口监测系统各模块设计
    4.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1.1 数据获取子模块
        4.1.2 时钟同步子模块
        4.1.3 TAU交互子模块
        4.1.4 数据存储子模块
    4.2 实时监测模块设计
        4.2.1 LTE信令监测子模块
        4.2.2 CBTC业务监测子模块
        4.2.3 网管子模块
    4.3 离线分析模块设计
        4.3.1 CBTC车地对比子模块
        4.3.2 用户面与控制面联合分析子模块
    4.4 网络评估模块设计
        4.4.1 FTP离线下载子模块
        4.4.2 数据统计报表子模块
        4.4.3 模糊综合评价法子模块
    4.5 支撑模块设计
        4.5.1 通信子模块
        4.5.2 运行保障子模块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功能测试
    5.1 测试环境介绍
    5.2 系统测试
        5.2.1 数据采集、过滤与存储功能测试
        5.2.2 实时监测功能测试
        5.2.3 离线分析功能测试
        5.2.4 网络评估功能测试
        5.2.5 可靠性测试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城市轨道交通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CBTC系统介绍
    1.3 CBTC无线通信系统介绍
        1.3.1 CBTC系统对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
        1.3.2 CBTC无线通信系统
    1.4 CBTC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5 CBTC无线通信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可信性指标引入CBTC无线通信系统
    1.7 选题意义及目的
    1.8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2 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定义与量化研究
    2.1 可信性框架与概念
        2.1.1 系统可信性的基本定义与理论框架
        2.1.2 可信性研究现状
    2.2 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研究
        2.2.1 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定义
        2.2.2 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量化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车车通信的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优化
    3.1 引言
    3.2 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中心CBTC无线通信系统
        3.2.1 列车中心CBTC系统基本架构
        3.2.2 LTE-T2T无线通信技术特点
    3.3 基于LTE-T2T的半持续资源分配策略与系统可信性分析
        3.3.1 分布式半持续资源分配策略
        3.3.2 不同CBTC无线通信技术的系统可信性分析
    3.4 基于机器学习的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优化
        3.4.1 状态与行为
        3.4.2 奖励函数
    3.5 仿真结果与讨论
        3.5.1 仿真场景与仿真参数
        3.5.2 不同资源分配策略对系统可信性的影响
        3.5.3 分布式半持续资源分配策略对系统可信性的提升
    3.6 仿真结果与讨论
4 基于信息安全防护的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优化
    4.1 引言
    4.2 CBTC无线通信系统的信息安全威胁
        4.2.1 CBTC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的信息安全攻击分类
        4.2.2 CBTC无线通信系统中面临的Sybil攻击
    4.3 基于LTE-T2T的协作式信息安全检测方法
        4.3.1 基于LTE-T2T的本地信息安全认证方案
        4.3.2 基于LTE-T2T的协作式信息安全检测方案
    4.4 基于信息安全防护的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分析
        4.4.1 考虑Sybil攻击的系统可信性分析
        4.4.2 考虑协作式信息安全检测方案的系统可信性分析
    4.5 基于A3C异步强化学习的系统可信性优化
        4.5.1 A3C异步强化学习
        4.5.2 行为决策
        4.5.3 状态转移概率
        4.5.4 奖励函数
    4.6 仿真结果与讨论
        4.6.1 仿真场景与仿真参数
        4.6.2 协作式安全检测方案对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提升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优化的CBTC系统性能提升
    5.1 引言
    5.2 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扰动对CBTC系统性能影响
        5.2.1 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扰动分析
        5.2.2 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扰动对CBTC系统性能的影响
    5.3 考虑无线通信可信性的列车中心CBTC系统控制模型
        5.3.1 列车中心CBTC系统控制模型
        5.3.2 考虑无线通信可信性扰动的列车中心CBTC系统控制模型
    5.4 基于Q-LEARNING算法的列车中心CBTC系统性能提升
        5.4.1 状态与行为
        5.4.2 奖励函数
    5.5 仿真结果与讨论
        5.5.1 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测试结果
        5.5.2 仿真场景与仿真参数
        5.5.3 CBTC系统性能提升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面向地铁乘客信息系统的网络选型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
    1.3 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现有问题探究
        1.3.2 理解模型特点
        1.3.3 组网选型分析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式
        1.4.3 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1.5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既有PIS系统现状概述与问题分析
    2.1 既有PIS系统架构
    2.2 有线传输子系统构成
    2.3 车一地无线通信子系统构成
    2.4 终端设备
        2.4.1 车站级终端
        2.4.2 车载级终端
    2.5 需求分析
        2.5.1 现有PIS业务发生的问题
        2.5.2 改善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线网络选型
    3.1 PIS系统有线网组网形式优化
        3.1.1 RPR环网模型
        3.1.2 RRPP环网模型
    3.2 RPR与RRPP网路选型对比分析
    3.3 改造后的功能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网络优化
    4.1 车-地无线通信技术
        4.1.1 基于802.11ac协议的5GHz频段WLAN网络的分析
        4.1.2 基于TD-LTE的无线通信网路的分析
    4.2 WLAN与TD-LTE网络性能对比与选择
    4.3 基于5GHz频段WLAN网络的设计与布署
        4.3.1 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4.3.2 无线AP布置分析
        4.3.3 无线AP布点设计
        4.3.4 频率规划设计
        4.3.5 列车折返信道切换设计
        4.3.6 组播实施方案
        4.3.7 无线通道优化
        4.3.8 链路切换优化
    4.4 基于5GHz频段WLAN网络干扰分析
        4.4.1 既有线干扰
        4.4.2 信号系统干扰
        4.4.3 蓝牙干扰
        4.4.4 雷达干扰
    4.5 模拟测试
        4.5.1 信噪比与场强测试
        4.5.2 时延与丢包率测试
        4.5.3 传输速率测试
        4.5.4 视频传输效果观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行阶段弱电系统服务质量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工具和方法
        1.4.1 鱼骨图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逻辑树分析法
        1.4.4 SERVQUAL模型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2.1.2 地铁系统
        2.1.3 城市轨道交通弱电系统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服务质量理论
第3章 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弱电系统试运行现状分析
    3.1 兰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简介
    3.2 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概况
    3.3 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弱电系统概况
        3.3.1 弱电系统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功能
        3.3.2 通信系统的功能与试运行现状
        3.3.3 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功能与试运行现状
        3.3.4 自动火灾报警系统的功能与试运行现状
    3.4 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弱电系统试运行中发现的问题
        3.4.1 通信系统中发现的问题
        3.4.2 自动售检票系统中发现的问题
        3.4.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发现的问题
    3.5 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3.5.1 通信系统问题的成因分析
        3.5.2 自动售检票系统问题的成因分析
        3.5.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4章 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弱电系统改进方案设计
    4.1 设计目标、思路与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思路
        4.1.3 设计原则
    4.2 具体方案
        4.2.1 通信系统改进方案
        4.2.2 自动售检票系统改进方案
        4.2.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改进方案
    4.3 预期效果评估
第5章 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弱电系统改进方案的实施保障
    5.1 实施难点
        5.1.1 施工周期
        5.1.2 现有技术水平
        5.1.3 预算成本
    5.2 保障措施
        5.2.1 组织保障措施
        5.2.2 制度保障措施
        5.2.3 流程保障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兰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行期间访谈记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1.2.2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3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介绍
    2.1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概况
    2.2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结构与功能
        2.2.1 系统结构组成
        2.2.2 系统设计功能
    2.3 车载通信网络结构与功能
        2.3.1 网络结构组成
        2.3.2 网络设计功能
    2.4 两种现场总线技术对比
        2.4.1 MVB技术特性
        2.4.2 以太网技术特性
第三章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缺陷研究
    3.1 集成化程度不高
        3.1.1 缺陷描述
        3.1.2 分析与解决
    3.2 维护端口不统一
        3.2.1 缺陷描述
        3.2.2 分析与解决
    3.3 VCMe抢主宕机
        3.3.1 缺陷描述
        3.3.2 分析与解决
    3.4 故障信息无法远程接收
        3.4.1 缺陷描述
        3.4.2 分析与解决
    3.5 显示屏易误触发
        3.5.1 缺陷描述
        3.5.2 分析与解决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优化方案
    4.1 系统设计功能
    4.2 系统拓扑结构
        4.2.1 第一种优化方案系统结构
        4.2.2 第二种优化方案系统结构
        4.2.3 无线传输系统结构
    4.3 系统性能优势
        4.3.1 主控模块网络负荷计算
        4.3.2 网络延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5G在智慧轨道交通中的创新应用[J]. 柴文宇,林思雨,钟章队.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1(11)
  • [2]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规划研究[J]. 夏佳,郑晏群. 长江信息通信, 2021(11)
  • [3]基于全IP的新型列控系统数据传输实时性研究[D]. 张帆.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智慧城轨交通通信技术的分析与展望[J]. 赵军辉,张丹阳,贺林. 电信科学, 2021(04)
  • [5]LTE技术在长春城市轨道交通PIS系统车地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 王天怡. 吉林大学, 2020(03)
  • [6]LTE-M接口及网络性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凯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城市轨道交通CBTC无线通信系统可信性分析及优化[D]. 王晓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面向地铁乘客信息系统的网络选型与优化[D]. 陈一峰.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9]兰轨一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行阶段弱电系统服务质量改进方案研究[D]. 李阳.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研究[D]. 敖斌.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