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常见干扰现象的原因及排除方法一览表

有线电视常见干扰现象的原因及排除方法一览表

一、有线电视常见干扰现象原因及排除方法一览表(论文文献综述)

张楚渝[1](2020)在《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LED控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人们对未来智慧城市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的高中低压电力网络线路资源,进一步实现对占据城市20%左右电力资源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照明系统和各种户外室内大屏LED广告系统的数据传输、实时通信、监控管理和信息推送,已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在当前普遍应用的低电压电力通信典型设备模型中,进一步寻求更优化的信号调制解调算法和耦合方式,努力实现电力载波通信末端抗干扰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智慧城市交通路况实时监控系统和LED可见光无线通信系统的推广应用做准备。(1)本文在研究目前城市建设中在用的主流LED路灯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在实验室中搭建了简化过后的通用电力线载波控制的LED模型,并探索了通过改进传输算法来提高极限数据传输量和降低误码率的路径。在实验室中模拟LED路灯监控系统通过电力线载波对终端实施远程控制的过程,对改进后的算法进行了极限数据传输测试,与改进前的算法测试结果对比,优化算法后系统信道的误码率由14.8%降低至10.7%,信道可以承受的瞬时最大传输数据量由13638字节提升至18833字节。(2)本文研究了载波信号在电力线信道传输过程中的控制算法。通过详细推导信号在目前电力线载波通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系统中的传输过程,并结合当前主流的载波芯片中采用的LS算法、MMSE算法、LMMSE算法和线性插值等子信道抗干扰算法,以电力线载波通信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智能电网系统末端信道为仿真模型,在使用MATLAB仿真综合比较各类信道估计算法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子载波中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方法,结合LS导频信道估计算法优化系统整体抗干扰能力的方法。并在完整的OFDM通信系统仿真模型中与主流的线性插值结合LS信道估计算法进行仿真对比。通过调取数据计算得出,在不同信噪比下,本文提出的拉格朗日插值信道估计算法的误码率比起主流线性插值信道估计算法误码率降低了30%,可以看出拉格朗日插值对于整体信道估计算法优化明显。(3)为进一步验证优化改进后的拉格朗日插值信道估计算法在实际电网末端信道远程抄表这一场景中对载波通信抗干扰能力的提升情况,本文采取实验室模拟场景硬件测试和实地硬件测试两种实验方式,使用实际电网系统中评判远程抄表结果好坏的丢包率作为主要性能指标,用于检验加载优化后算法的载波芯片在各种实际应用和比较极限的噪声环境中的数据传输表现、性能指标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同步设计了使用原有算法载波芯片的设备组,使两组不同算法芯片的设备在同样的安装条件、同样的噪声环境、同样的传输信道、同样的时间节点下进行数据采集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室环境下使用优化后算法的设备组总丢包次数仅为使用原载波芯片设备组的58%;实际应用环境下使用优化后算法的设备组的总丢包次数仅为使用原载波芯片设备组的77.34%。与MATLAB中仿真出来的对比结果也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提出的拉格朗日插值法优化后的算法对低压电力线缆上噪声尤其是突发脉冲噪声的抗干扰能力比起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几种信道估计算法有较大提升。

尹新[2](2019)在《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为例,围绕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和功能发展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贯穿了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建设和后续使用中的运营及节能特征研究,最后提出了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意义。从时间维度阐述了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现阶段比赛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从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将具体研究对象锁定于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宏观层面对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布局和总体空间布局分类特征及演进历程。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及建设对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观层面探求驱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索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利用模式。建筑单体层面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及后续使用情况作为案例研究,对其从功能发展、运营、节能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功能发展是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场馆管理者的访谈,呈现了场馆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状况,对其在功能复合化、赛事功能的转换、观演功能的强化、全民健身功能的强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体育场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以及赛后指引三个方面提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反思场馆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在设计阶段阐述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功能发展、节能和运营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赛后指引主要从实施角度提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模型体系,以期对体育场馆决策、建设、设计及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俞灵灵[3](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认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程瓯[4](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陈义东[5](2016)在《C传媒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演进,以及新的舆论引导格局的出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事关各传统媒体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越来越注重自身在新媒体方面的发展,纷纷成立了能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媒体公司,并将自己能给予的广播电视内容资源、牌照或经营许可资源、多年积淀下来的新媒体硬软件设施均投入到公司,企图以这种方式来做大自己的新媒体,进而带动自身转型,最终使自身与新媒体实现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肩负这一重大使命的广电新媒体企业若想达到预期效果,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准确把握企业未来的经营态势和环境变化,提高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能力,促进自身做大做强。本文在对企业战略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对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C传媒公司的发展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SWOT框架分析和波士顿矩阵,对C传媒公司的竞争战略、业务经营战略作了研究。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竞争战略宜选择差异化战略;业务经营战略则包括IPTV业务、手持电视业务、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业务、互联网技术开发和运营业务的战略选择;支撑性战略包括财务、技术、人力资源、创新驱动、战略联盟等,并给出了相关实施建议。在广播电视行业内部,与C传媒公司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它们都拥有类似的成立背景和资源禀赋,肩负着发展广电新媒体的使命,面临着迅速做强做大的压力,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里,它们都应加强企业战略研究,努力适应竞争环境变化,切实认清企业自身的内部资源和能力,抢抓发展机遇,推动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C传媒公司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工作,已做了相关谋划和准备。因此,对其竞争战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孙晓峰[6](2014)在《麦积山石窟第127窟研究》文中指出公元535年,随着北魏政权正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长安成为西魏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麦积山石窟所在的秦州成为西魏政权的战略后方,是控制陇右、巴蜀和西域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同时,西晋至南北朝以来,秦州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高僧帛远、竺法护、玄高等先后在此弘法传教,以道安和鸠摩罗什为首的长安僧团对这一地区佛教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南北朝时期秦州地区胡汉杂居的特点也促进了当地佛教活动的兴盛和繁荣,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麦积山石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逐渐发展成陇右地区最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它在整个北朝时期,先后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等三个开窟造像的高潮阶段。其中,西魏时期麦积山石窟的营建与西魏皇室有密切关系,由于西魏文帝前皇后乙弗氏的到来,使北魏末年以来饱受战乱影响的麦积山石窟再次迎来发展楔机,掀起了新一轮开窟造像高潮。本文通过对麦积山127窟的综合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解读,认为127窟开凿于西魏初年,是当时秦州刺史、武都王元戊为其母亲,被废黩至麦积山出家为尼的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而开凿的功德窟。无论是窟龛形制、造像特点,还是壁画内容等都表现出一种与此前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充分吸纳地域造像艺术特征的同时,更多体现出当时长安、南朝以及东部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特点,对于认识和了解北朝晚期以来关中及西北地区佛教艺术、佛教思想和佛教图像的发展、演变规律很有价值。127窟所采用仿帷帐式结构是北朝时期麦积山新出现的一种窟龛样式,系摹拟自佛殿建筑,是当时东部地区石窟寺和造像碑所盛行的仿帷帐式窟龛影响的结果,也是外来佛教窟龛建筑与中国古代传统居室文化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方式,对麦积山北周时期窟龛样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27窟造像在延续麦积山北魏以来形成的三壁三佛组合样式的同时,在造像特点和风格方面充分继承和融合了当时南朝及洛阳、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特征。127窟壁画内容丰富、场面宏大,集中展现了北魏晚期以来北方地区盛行的以涅盘、维摩、弥陀、七佛信仰等为主的大乘佛教思想,特别是西方净土图像和地狱图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北朝晚期中原和长安地区民间关于这类信仰的兴起、发展和传播过程的缺憾和不足。以睒子孝行和舍身饲虎为代表的本生故事不仅是当时释迦崇拜盛行的具体反映,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忠君思想。在对127窟形制、造像和壁画内容解读的同时,本文对其所蕴含和体现的佛教思想传承、佛教图像来源、造像与壁画艺术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做了相应探讨和研究。并就其与其它地区造像艺术之间的关系专门进行了初步分析。文章最后对127窟所涉及的宋代重塑的一佛二菩萨像、北魏法生造像碑、影塑造像等内容从重修时间、艺术特点、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与梳理,并提出了新的看法。

吴信训,吴小坤,高红波,王建磊,李珠,靳子亭,江凌,宋超[7](2011)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现阶段主要反映在三大核心领域:一是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趋势;二是数字报刊与传统报刊的融合趋势;三是手机电视、手机报纸呈现的媒体融合趋势——亦即"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本文即就此分三篇及结语共四个部分,对当前的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进行论述。

任宁宁,王丽,罗松[8](2009)在《有线电视网的干扰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和模拟测试的方法,研究有线电视信号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有关干扰的问题。对有线电视网中对信号产生干扰的各种因素及其方式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方式对有线电视网的干扰问题进行模拟测试、数据分析,总结出在有线电视网中不同频段下的干扰情况及干扰判断的方法,更好地指导有线电视测量工作的进行。

骆永民[9](2009)在《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在提高国家生产能力的同时,还改善着居民的生活水平,是一国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日趋完善,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们却仍旧生活在严重匮乏基础设施的境地之中。为此,本文提出应当以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现有成果作为参照,来努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城乡居民能共享国家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即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某种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一说并非本文独创,中央政府的多个政府文件均明确指出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基础设施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此同时,国内也涌现出大量关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将对象局限在公共医疗卫生、义务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较少描述基础设施这种公共服务。其原因不外乎如下三点:其一,基础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相比十分特殊,其他公共服务都是针对于个体消费而言的某种消费品,而基础设施却同时承载着生产和消费两种功能,因城乡有着完全不同的生产模式,从而对基础设施也有不同的需求,故而难以定义一个“均等化”;其二,其他公共服务是可以独立到某个消费者个体的,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可分性,而基础设施一经提供就注定是针对于群体的,不具备可分性,所以其他公共服务可以强调“人人均等”,而基础设施却难以从“人人均等”入手;其三,国内的相关研究将此“均等化”较集中地定义为数量和质量的“结果均等”,此定义一经提出,即注定基础设施的均等化研究将无法展开。于是,尽管政府和学术界都提出国家要致力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在基础设施领域却留下了尴尬的理论空白。这促使本文在更加广泛的概念环境中去探寻城乡间的公共服务,究竟要实现一个怎样的均等化状况,即抽象出一个含义更为宽泛的均等化概念。那么,本文的“均等化”是如何定义的呢?我们知道,任何公共政策的实施,总是为了追求某种价值目标的实现,即努力实现政府所认同的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于是如果我们确立了这个价值目标,就可以遵循其要求定义出我们要实现怎样的一个“均等化”状态。那么城乡基础设施的均等化乃至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政策,又是为了实现哪种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即价值目标)呢?不同学派基于其自身的认知,给社会福利函数总结出完全不同的含义,这些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又各自要求社会实现福利均等、机会均等、最大最小原则下的结果均等、功利主义均等、资源均等、能力均等、权利均等等等“均等化”。我们应当选择其中哪一个呢?或者是否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均等化概念呢?本文最终选定以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即本文是依据功利主义所提倡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含义的。作为一个农民占国民一半以上比例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更好的社会福利函数比功利主义思想更能彰显农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性。而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和生产性特征,也只有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才能总结出更加贴切并且具有明确政策含义的“均等化”概念。文中第三章将本文选择功利主义思想的原因归结为六条。依照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本文认为城乡基础设施的均等化要遵循如下两条:其一,均等地看待每一个人的福利函数,即在社会福利函数中,赋予每一个人均等的权重,这是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即是要求城乡基础设施分别给城市福利函数(城市居民福利之和)和农村福利函数(农村居民福利之和)带来的边际福利均等,这样就能保证作为两者之和的全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上述两条由功利主义福利函数所引申的均等化要求,很难在现实中得到确切的衡量指标,既难以辨识城乡基础设施是否实现了均等化,更难以衡量偏离均等化的程度(即非均等程度)。为此,我们将上述两条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以便于找到合适的衡量指标。由于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要求城乡基础设施给城乡居民带来的边际福利均等化,而基础设施通过直接和间接这两种方式作用于居民的福利水平,所以本文认为城乡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应尽可能实现直接边际福利和间接边际福利这两个方面的均等化。所谓直接边际福利,就是指城乡居民由于直接消费基础设施而得到的边际福利。间接边际福利是指由于基础设施的提供而产生的生产水平提高、消费空间扩大等变化而带来的边际消费,并由此边际消费带来的边际福利。城乡基础设施的直接边际福利均等化体现为,衡量居民消费基础设施难易程度的基础设施“普及率”或者“覆盖率”,在城乡间应当均等。城乡基础设施的间接边际福利均等化体现为,城乡基础设施给城乡居民带来的边际消费应当均等。依照上述讨论,本文第三章给出了一个衡量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程度的指标体系。随后的第四、五、六章便以上述思想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城乡基础设施的非均等状况、成因以及经济效应。第七章描述了影响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福利的多种因素,最后第八章主要描述了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途径。现将全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本文的正文共有8章,第1章是引言,第2章是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第3章到第8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第3章首先指出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即功利主义思想所要求的价值目标,而后分六个方面阐述了选择这一价值目标的原因。接着,本章在第二小节中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衡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并在第三小节中阐述了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前提条件和几个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本章的最后建立了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用以讨论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背景下,相关因素对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政策的影响力。第4章着重分析了我国城乡基础设施的非均等问题,也即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问题。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衡量标准是本文在第三章确定的指标体系。于是,本章首先重点分析了我国建国后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演进简史。而后分别就基础设施的直接边际福利差距和间接边际福利差距对照于第三章所列的种种指标进行了城乡比较,最终得出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仍十分巨大的结论。在得到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这一结论后,本文的第5章和第6章分别就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巨大差距以及这一差距会带来哪些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在第5章中,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造成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原因所在。这三个方面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差距、基础设施建造效率的城乡差距以及基础设施维护力度的城乡差距。在第6章中,本文使用因素分析法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对拉大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差距并减小农民获取工资收入机会这四个经济效应的作用力情况。在第7章中,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福利的多种因素。而由于农民从消费基础设施中得到的福利水平十分难以计量,故而采用了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进行指代。依据山东省214个行政村670份调查问卷所得到的调查数据,本章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了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大小问题。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除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外,以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距离县城较远的村庄以更多的投入、给非乡镇驻地以及非城郊的普通农村以更多的投入、更加关注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较低家庭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都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总体的福利水平。在进行完第7章的分析后,本文已对开展如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研究积攒了足够的知识。于是本文的第8章就着重分析了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途径。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本章首先给出了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后,针对本文第5章描述的城乡基础设施在投资、建造效率以及维护力度方面的差距,提出了旨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种种途径。但上述分析都是针对所有种类基础设施的共性而提出,没有专门针对各种基础设施的个性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此,本章最后还针对各类基础设施提出了一些“个性化”的均等化发展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这一领域中,首次以功利主义的均等化思想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使用了因素分析法和空间计量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3.在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反哺农村的理论假设上,构建了一个讨论城乡基础设施政策安排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4.通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多种因素影响农民福利(由消费农村基础设施而来的福利)的作用力大小。

任宁宁,罗松[10](2008)在《有线电视网的干扰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和模拟测试的方法,研究有线电视信号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有关干扰的问题。对有线电视网中对信号产生干扰的各种因素及其方式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方式对有线电视网的干扰问题进行模拟测试、数据分析,总结出在有线电视网中不同频段下的干扰情况及干扰判断的方法,更好地指导有线电视测量工作的进行。

二、有线电视常见干扰现象原因及排除方法一览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线电视常见干扰现象原因及排除方法一览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LED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LED控制系统中数据传输的研究
    2.1 LED控制系统的设计背景
    2.2 LED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2.2.1 系统整体框架
        2.2.2 终端控制模块
        2.2.3 数据传输模块
    2.3 传输算法改进
        2.3.1 通信协议
        2.3.2 传输算法优化
    2.4 硬件模拟测试
        2.4.1 测试系统搭建
        2.4.2 测试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智能电网系统中末端信道噪声研究和算法改进
    3.1 系统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智能电网系统末端信道特性分析
        3.2.1 末端信道阻抗特性分析
        3.2.2 末端信道信号衰减特性分析
        3.2.3 末端信道信号噪声特性分析
    3.3 智能电网系统末端信道模型建立
        3.3.1 常见载波传输系统
        3.3.2 频分复用与正交的频分复用系统
    3.4 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离散实现
        3.4.1 OFDM系统的原理
        3.4.2 OFDM系统的数字实现
    3.5 OFDM系统模型结构
        3.5.1 常见的信道编码形式
        3.5.2 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
        3.5.3 同步技术
    3.6 常用的信道估计技术
        3.6.1 信道估计概述
        3.6.2 导频信道估计
    3.7 基于拉格朗日插值的信道估计算法改良
        3.7.1 主流导频信道估计算法仿真对比
        3.7.2 基于拉格朗日插值法优化的子载波信道估计算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和结果分析
    4.1 测试流程和系统搭建
        4.1.1 系统网络结构
        4.1.2 可视化系统控制软件
        4.1.3 集中控制单元
        4.1.4 末端用户单元
        4.1.5 信号调制解调模块
    4.2 模拟场景硬件测试
    4.3 模拟场景硬件测试结果分析
    4.4 实际应用场景硬件测试
    4.5 实际应用场景硬件测试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回顾
        2.1.1 旧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1.2 新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2 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
        2.2.1 注重群众健身需求
        2.2.2 注重合理的功能定位
        2.2.3 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
        2.2.4 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当前我国全运会场馆使用问题
        2.3.1 建设投入高,收益低
        2.3.2 “建与养”矛盾突出
        2.3.3 忽视大众需求
        2.3.4 赛后维护长期亏损
        2.3.5 附属空间利用不充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的可持续探求
    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总体情况概述
        3.1.1 经济与财政状况
        3.1.2 食宿与接待能力
        3.1.3 气候适宜
        3.1.4 赛制与场馆设置
    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特征
        3.2.1 全省“分散化”布局
        3.2.2 注重分层次统筹配置
        3.2.3 注重服务半径的选址规划
        3.2.4 注重“利导改造”的理性调控
        3.2.5 “以商养体”较为普遍
    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协调发展
        3.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作为大众体育体系中的节点
        3.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空间相互契合
        3.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环境共鸣设计
    3.4 可持续探求的具体化——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
        3.4.2 分类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分析与城市发展研究
    4.1 布局特征
        4.1.1 布局依据
        4.1.2 场馆分类
        4.1.3 宏观布局特征
    4.2 布局选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
        4.2.1 与城市休闲公园结合
        4.2.2 与文化中心结合
        4.2.3 与学校结合
        4.2.4 与商业结合
        4.2.5 与办公结合
    4.3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分类及特征
        4.3.1 单一式布局
        4.3.2 集中式布局
        4.3.3 自由分散式布局
    4.4 总体空间布局演进契合城市发展
        4.4.1 山东省体育中心
        4.4.2 皇亭体育馆
        4.4.3 历城体育中心
    4.5 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的影响
        4.5.1 全运会举办前济南体育设施发展及布局概况
        4.5.2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现状特点
        4.5.3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
        4.5.4 布局层面制约济南市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利用方法探究
    5.1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5.1.1 设计依据与原则
        5.1.2 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5.1.3 强调建筑形象的个性化创作
        5.1.4 强调功能合理性与灵活性
        5.1.5 强调理性的功能流线设计
        5.1.6 强调采用最新节能技术
    5.2 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5.2.1 与城市功能复合
        5.2.2 修缮保护
        5.2.3 适应性改造
        5.2.4 临时设施的运用
        5.2.5 综合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视角
        6.1.1 发展背景
        6.1.2 场馆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
        6.1.3 场馆运营的研究视角
        6.1.4 场馆节能的研究视角
    6.2 省属体育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
        6.2.1 场馆概况
        6.2.2 赛时设计特征
        6.2.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2.4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2.5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2.6 小结
    6.3 市属体育场馆——济南奥体中心
        6.3.1 城市发展与奥体中心的互动作用
        6.3.2 场馆概括
        6.3.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3.4 现状功能构成
        6.3.5 建筑空间多功能使用
        6.3.6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3.7 小结
    6.4 区属体育场馆——历城体育中心
        6.4.1 场馆概括
        6.4.2 赛时设计
        6.4.3 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现状
        6.4.4 可持续利用策略
        6.4.5 小结
    6.5 高校体育场馆——山东交通学院体育馆
        6.5.1 场馆概况
        6.5.2 赛时设计
        6.5.3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5.4 小结
    6.6 专项体育馆——山东省射击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6.6.1 场馆概况
        6.6.2 自行车场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3 射击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4 小结
    6.7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情况一览表(表6-33)
    6.8 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
        6.8.1 演变特征
        6.8.2 可持续利用特征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全运时期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与反思
        7.1.1 对体育场馆建设启动新区开发的反思
        7.1.2 对选定中标规划方案论证不充分的反思
    7.2 设计阶段与场馆可持续发展
        7.2.1 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2 基于功能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3 基于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4 基于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3 赛后可持续指引研究
        7.3.1 建立评价模型
        7.3.2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3 综合得分分析
        7.3.4 模型实例——济南市奥体中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济南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 C—专家问卷
    附录 D—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4)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自然垄断理论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2.2 规制理论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2.2.2 规制俘获理论
        2.2.3 规制经济理论
    2.3 产业组织理论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5)C传媒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框架及思路
    1.3 研究方法及相关说明
        1.3.1 研究方法
        1.3.2 相关说明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 C传媒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3.2.1 公司资源情况
        3.2.2 公司能力状况
        3.2.3 公司核心能力
4 C传媒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4.1 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4.2 竞争性分析
        4.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4.2.2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4.2.3 替代产品的威胁
        4.2.4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4.2.5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5 C传媒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5.1 SWOT矩阵
    5.2 公司的战略选择
        5.2.1 总体战略的选择
        5.2.2 竞争战略的选择
        5.2.3 主要业务经营战略的选择
        5.2.4 支撑性战略的选择
6 C传媒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6.1 主要业务经营战略实施建议
        6.1.1 IPTV业务经营战略实施建议
        6.1.2 手持电视业务经营战略实施建议
        6.1.3 网络台(视界网)业务经营战略实施建议
        6.1.4 互联网技术开发和运营业务经营战略实施建议
    6.2 支撑性战略实施建议
        6.2.1 财务战略实施建设
        6.2.2 技术战略实施建议
        6.2.3 人力资源战略实施建议
        6.2.4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建议
        6.2.5 战略联盟实施建议
    6.3 行业内其他公司提升竞争战略的相关建议
    6.4 党委和政府助推广电新媒体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7 结束语
    7.1 总结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麦积山石窟第127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北魏晚期以来秦州境内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北魏时期秦州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秦州行政建置的变化
        二、北魏政权对秦州地区的统治
        三、西魏政权对秦州地区的统治
    第二节 北魏晚期以来佛教在秦州的传播与发展
        一、北魏晚期至西魏初期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二、北魏晚期至西魏初期的秦州佛教
        三、秦州周边地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章 麦积山127窟的开凿与营建
    第一节 窟龛位置及其与毗邻窟龛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关于窟龛工程量等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127窟蕴含的功德主信息
    第四节 127窟开凿年代与功德主推定
        一、关于麦积山127窟开凿年代
        二、关于127功德主身份推定
第三章 127窟的形制、造像与壁画
    第一节 窟龛形制的探讨与分析
        一、127、133、135窟形制的探讨与分析
        二、帷帐的历史及其在佛教图像中的运用
        三、127窟仿帷帐式窟型的样式来源
    第二节 造像题材的探讨与分析
        一、127窟造像题材与内容
        二、关于127窟三佛造像身份的讨论
    第三节 壁画内容的探讨与分析
        一、127窟壁画内容简介
        (一)、涅盘变
        (二)、维摩诘变
        (三)、西方净土变
        (四)、七佛与地狱变
        (五)、萨埵那太子本生
        (六)、睒子本生
        (七)、帝后升天图
        二、相关壁画内容讨论与分析
        (一)、127窟壁画所体现的佛教思想综述
        (二)、正壁涅盘图像分析与研究
        (三)、左壁维摩诘图像分析与研究
        (四)、右壁西方净土图像分析与研究
        (五)、前壁上方七佛图像分析与研究
        (六)、前壁下方地狱图像分析与研究
        (七)、顶部萨埵那太子本生图像分析与研究
        (八)、顶部前披睒子本生图像分析与研究
        (九)、顶部正中帝后升天图分析与研究
第四章 127窟图像内涵及教化功能
    第一节 127图像蕴含和宣扬的佛教思想
        一、127窟正壁造像和壁画的图像学含义
        二、127窟左壁造像和壁画的图像学含义
        三、127窟右壁造像和壁画的图像学含义
        四、127前壁及顶部壁画的图像学含义
    第二节 127图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绚丽、精美的壁画丰富了中国北朝绘画艺术
        二、壁画内容蕴含着中国传统孝道和忠君思想
        三、《维摩诘变》展现了南北朝士族文人的精神生活
        四、《地狱变》是当时儒、释报应观念融合的例证
    第三节 关于麦积山127窟性质的思考
第五章 127窟图像来源及与陇右石窟寺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麦积山127窟图像来源
        一、长安和洛阳造像艺术的影响
        (一)、两地之间窟龛、造像的比较分析
        (二)、两地之间佛教造像装饰的比较分析
        (三)、两地之间造像题材和相关佛教思想的比较
        二、南朝造像艺术的影响
        (一)、127窟造像与南朝造像艺术的比较分析
        (二)、127窟壁画与南朝绘画艺术的比较分析
        三、青州及太原一带造像艺术的影响
        (一)、与青州地区造像艺术的比较分析
        (二)、与太原地区造像艺术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与陇右地区佛教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与炳灵寺造像艺术之间的关系
        二、与凉州、敦煌造像艺术之间的关系
        三、与陇东地区石窟寺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127窟壁画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
    第一节 127窟壁画体现出的中国北朝绘画艺术成就
    第二节 127窟壁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一、是外来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典范之一
        二、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变和本生故事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充分体现出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理论和思想
第七章 余论
    第一节 关于127窟的宋代造像
    第二节 对127窟内发现的法生造像碑及影塑造像的看法
        一、北魏法生造像碑
        二、北魏影塑供养人头像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附图

(9)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1.2.1.基础设施概念的界定
        1.2.2.基础设施的特征及其在研究中的意义
    1.3.其他重要概念说明
    1.4.文章的结构、创新与不足
        1.4.1.文章的结构
        1.4.2.文章的创新和不足
2.文献综述
    2.1.基础设施与居民福利关系的理论分析
        2.1.1.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2.1.2.凯恩斯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分析
        2.1.3.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2.1.4.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2.1.5.评论
    2.2.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力的实证分析
        2.2.1.针对国外基础设施的实证分析
        2.2.2.针对中国基础设施的实证分析
        2.2.3.评论
    2.3.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的选择
        2.3.1.政府单一主体提供论
        2.3.2.政府-市场的双主体提供论
        2.3.3.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三主体提供论
        2.3.4.评论
    2.4.有关平等和均等的理论评述
        2.4.1.古代圣哲的均等观
        2.4.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均等化思想
        2.4.3.福利经济学中的均等化理论
        2.4.4.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2.4.5.评论
3.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3.1.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目标
    3.2.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内涵及衡量指标
        3.2.1.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内涵
        3.2.2.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衡量指标
    3.3 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前提及已有经验
        3.3.1.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前提条件
        3.3.2.发达国家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经验
    3.4.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政策的敏感性分析
        3.4.1.经济描述
        3.4.2.经济运行即基本函数情况
        3.4.3.模型求解
        3.4.4.基于数值模拟的比较静态分析
    3.5.本章小结
4.我国城乡基础设施的非均等状况分析
    4.1.建国后城乡基础设施非均等发展史回顾
    4.2.直接边际福利非均等状况分析
        4.2.1.我国城乡交通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
        4.2.2.我国城乡通讯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
        4.2.3.我国城乡能源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
        4.2.4.我国城乡供水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
        4.2.5.我国城乡环保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
    4.3.间接边际福利非均等状况分析
        4.3.1.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原理简介
        4.3.2.空间相关性检验和模型选择的依据
        4.3.3.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4.3.4.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4.4.本章小结
5.我国城乡基础设施非均等的成因
    5.1.成因Ⅰ: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差距
        5.1.1.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5.1.2.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差距的成因
    5.2.成因Ⅱ:基础设施建造效率的城乡差距
        5.2.1.城乡基础设施建造效率差距的实证分析
        5.2.2.城乡基础设施建造效率差距的成因
    5.3.成因Ⅲ:基础设施维护力度的城乡差距
        5.3.1.城乡基础设施维护力度差距的实证分析
        5.3.2.城乡基础设施维护力度差距的成因
    5.4 本章小结
6.我国城乡基础设施非均等的经济效应分析
    6.1.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
        6.1.1.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
        6.1.2.城乡生活水平差距
        6.1.3.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差距
        6.1.4.农村居民获取工资收入的机会
    6.2.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因素分析
        6.2.1.因素分析法简介及数据选取
        6.2.2.因素分析法的分析结果
    6.3.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6.3.1.以工农业产出率差距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
        6.3.2.以生活水平差距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
        6.3.3.以社会性基础设施差距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
        6.3.4.以农民获取工资收入机会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
    6.4.本章小结
7.影响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福利的多因素分析
    7.1.研究设计与计量方法的选择
        7.1.1.研究设计
        7.1.2.计量方法选择
    7.2.基于SEM模型的实证分析
        7.2.1.指标的选择与模型初步设计
        7.2.2.模型的最终确定及其估计结果
    7.3.本章小结
8.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实现
    8.1.实现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基本原则
        8.1.1.优先提供生产生活中最为紧缺的基础设施
        8.1.2.优先提供影响范围广的基础设施
        8.1.3.首先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稳步发展
        8.1.4.允许地域差异的长期存在
    8.2.总体视角下的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途径
        8.2.1.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途径
        8.2.2.基础设施建造方面的途径
        8.2.3.基础设施维护方面的途径
    8.3.各种基础设施的城乡均等化途径简析
        8.3.1.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
        8.3.2.城乡供水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
        8.3.3.城乡能源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
        8.3.4.城乡通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
        8.3.5.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
    8.4.本章小结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有线电视网的干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有线电视网中传输信号的干扰
3 有线电视信号干扰因素和方式
    3.1 有线电视干扰条件的分析
    3.2 有线电视网的主要干扰方式
    3.3 常见干扰源
    3.4 干扰的表现
4 有线电视网传输信号的干扰分析模拟实验
    4.1 实验环境
    4.2 实验步骤
    4.3 实验数据
    4.4 结果分析
5 结束语

四、有线电视常见干扰现象原因及排除方法一览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LED控制算法研究[D]. 张楚渝.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尹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4]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5]C传媒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陈义东. 重庆师范大学, 2016(10)
  • [6]麦积山石窟第127窟研究[D]. 孙晓峰. 兰州大学, 2014(05)
  • [7]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A]. 吴信训,吴小坤,高红波,王建磊,李珠,靳子亭,江凌,宋超. 《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七辑, 2011
  • [8]有线电视网的干扰分析[A]. 任宁宁,王丽,罗松.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一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 2009
  • [9]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D]. 骆永民. 山东大学, 2009(05)
  • [10]有线电视网的干扰分析[J]. 任宁宁,罗松.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8(10)

标签:;  ;  ;  ;  ;  

有线电视常见干扰现象的原因及排除方法一览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