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F-100水分测定仪测定丁二烯中痕量水的条件

KF-100水分测定仪测定丁二烯中痕量水的条件

一、应用KF-100水分测定仪测定丁二烯中微量水的条件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KAUST-8膜的制备及其对低碳醇/水体系分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和利用新型的优质能源对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甲醇与乙醇作为公认的具有优质性能的液体燃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工业上通常采用精馏来提纯甲醇与乙醇,但此类工艺存在高能耗等局限性,尤其是乙醇与水在乙醇质量分数为95.6%?时会形成共沸物,难以通过常规精馏分离。因此开发一种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分离方法尤为重要,膜分离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技术能耗低、无污染,尤其适用于共沸物的分离。本论文对KAUST-8晶体粒径进行调控,制备出KAUST-8纳米晶体。以α-Al2O3作为载体,采用自制的KAUST-8晶体作为晶种通过二次生长法制备出KAUST-8膜。并考察了KAUST-8晶种粒径(10μm、300 nm)及晶种的分散介质种类(纯水、SDBS水溶液)对晶种层及膜质量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TG)、粒度及Zeta电位等分析手段对晶体及膜材料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KAUST-8膜对甲醇/水体系和乙醇/水体系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调控晶化时间、合成液浓度、晶化方式以及醇类封端剂种类来调控KAUST-8晶体的粒径,以制备高质量的晶种层。结果发现:通过缩短晶化时间(24 h~18 h)、增大合成液浓度(合成液各组分摩尔比n(Ni2+)∶n(Al3+)∶n(pyr)∶n(HF)∶n(H2O)=1∶1∶8∶12∶298以及1∶1∶8∶12∶159)及变温晶化(100℃下成核6 h,70℃下生长18 h)等方法对KAUST-8晶体粒径进行调控后,晶体粒径与文献报道相比虽略有减小,但仍是微米级别(5μm)。而向合成液中添加醇类物质(乙醇或正丁醇)作为封端剂则有效地调控了KAUST-8晶体尺寸。当合成液各组分摩尔比为n(Ni2+)∶n(Al3+)∶n(pyr)∶n(HF)∶n(H2O)∶n(乙醇)=1∶1∶8∶29∶63∶209时,85℃下晶化24 h,可以获得500 nm左右的KAUST-8晶体;将乙醇替换为正丁醇,KAUST-8晶体的粒径进一步减小至约300 nm。(2)以纯水为分散介质,采用粒径为10μm的KAUST-8晶体作为晶种,制备出的晶种层不连续。该晶种层二次生长得到KAUST-8膜,膜层不致密,有针孔等缺陷存在,N2单组份渗透通量为1.9×10-6 mol/(m2·Pa·s);采用300 nm的KAUST-8晶体作为晶种制备出的晶种层对载体覆盖度较高,生长出的KAUST-8膜致密、连续,N2单组份渗透通量为8.32×10-8 mol/(m2·Pa·s)。以SDBS水溶液代替纯水作为分散介质,采用300 nm的KAUST-8晶体作为晶种制备出的晶种层连续、完全覆盖载体,生长出的KAUST-8膜致密性更好,N2单组份渗透通量为4.45×10-8 mol/(m2·Pa·s)。(3)在以纯水为分散介质制备的KAUST-8膜上,对于水含量为5 wt.%的甲醇/水体系,随着操作温度从25℃升高到60℃,总通量、水通量、甲醇通量同时增大,分离因子降低。在25℃时,分离因子为15.9,此时总通量为404.3 g/(m2·h)。对于水含量为4.4wt.%的乙醇/水体系,随着操作温度从25℃升高到75℃,通量和分离因子与分离甲醇溶液时变化趋势一致。在25℃时,分离因子为17.2,此时总通量为281.44 g/(m2·h)。25℃下,对于甲醇/水体系,当原料侧中水含量从5 wt.%增加至20 wt.%,总通量从404.3g/(m2·h)增大到509.8 g/(m2·h),分离因子从15.9增加至22.3。对于乙醇/水体系,当原料侧中水含量从4.4 wt.%增加至20 wt.%,总通量从281.44 g/(m2·h)增大至362.2 g/(m2·h),分离因子从17.2增加至30.5。(4)在以SDBS水溶液为分散介质制备的KAUST-8膜上,对于水含量为5 wt.%的甲醇/水体系,当操作温度从25℃升高到60℃,总通量、水通量、甲醇通量同时增加,分离因子减小。在25℃时,分离因子为25.1,此时总通量为365.26 g/(m2·h)。对于水含量为4.4 wt.%的乙醇/水体系,随着操作温度从25℃升高到75℃,通量和分离因子与分离甲醇/水体系时变化趋势一致。在25℃时,分离因子为31.2,此时总通量为208.38g/(m2·h)。25℃下,对于甲醇/水体系,随着原料侧中水含量从4.4 wt.%增加至20 wt.%,总通量从365.26 g/(m2·h)增加至457.3 g/(m2·h),分离因子从25.1增大到39.3。对于乙醇/水体系,当原料侧中水含量从4.4 wt.%增加至20 wt.%,总通量从208.38 g/(m2·h)增大至298.7 g/(m2·h),分离因子从31.2增加至50.2。

王娜[2](2019)在《PVA/PVP共混交联膜制备及其对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脱水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随着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等领域对无水级有机溶剂需求的日益增长,有机溶剂的脱水变得至关重要。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作为一种新型工业溶剂,被认为是四氢呋喃和二氯甲烷的优良替代品。然而,它与水易形成恒沸物,采用精馏的传统方法脱水存在困难。渗透汽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具有节能、高效、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易与其它过程耦合等优点,在有机物脱水领域正逐步兴起。本论文采用共混交联法制备PVA/PVP共混交联膜,将该膜材料和商业PVA 4155复合膜用于脱除2-MeTHF溶液中的水。详细考察了2-MeTHF溶液中水含量、循环流速、膜厚度及操作温度等条件对膜脱水分离性能的影响;并探索了膜材料对2-MeTHF溶液的连续分离过程。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接触角测量仪(CAM)和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MCEUTM)等手段对膜材料进行了表征。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商业PVA 4155复合膜分离2-MeTHF溶液。考察了2-MeTHF溶液中水含量(1.903.90 wt%)、循环流速(1555 L/h)和操作温度(2668℃)等条件对膜脱水分离性能的影响。发现PVA 4155复合膜的渗透总通量、水通量和渗透侧水浓度均随着2-MeTHF溶液中水含量、循环流速和操作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分离因子却随着2-MeTHF溶液中水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循环流速和操作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当2-MeTHF溶液中水含量为3.90 wt%,循环流速为55 L/h,操作温度为68℃时,该膜的渗透总通量和分离因子分别可达848.47 g/(m2·h)和513.37。对水含量为3.90 wt%的2-MeTHF溶液进行连续脱水,操作运行30个小时后,可将2-MeTHF溶液提浓至98.84 wt%。2.采用共混法制备出一系列PVA/PVP共混膜,用于分离2-MeTHF溶液,根据膜的脱水分离性能筛选出共混膜中的最佳PVA和PVP含量(VPVA:VPVP=8:2)。之后,采用共混交联法,将交联剂马来酸酐直接加入上述最佳含量的PVA和PVP共混液中制备出PVA/PVP共混交联膜,继续用于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的脱水。考察了2-MeTHF溶液中水含量(2.103.90 wt%)、循环流速(1555 L/h)、膜厚度(3070 um)和操作温度(2668℃)等条件对膜脱水分离性能的影响。发现PVA/PVP共混交联膜的渗透总通量、水通量、渗透侧水浓度和分离因子均随着2-MeTHF溶液中水含量、循环流速和操作温度的增加而增大;渗透总通量和水通量却随着膜厚度的增加而减小,渗透侧水浓度和分离因子随着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当2-MeTHF溶液中水含量为3.90 wt%,循环流速为55 L/h,膜厚度为60 um,操作温度为68℃时,该膜的渗透总通量和分离因子分别可达431.64 g/(m2·h)和272.96。对水含量为3.90 wt%的2-MeTHF溶液进行连续脱水,操作运行30个小时后,可将2-MeTHF溶液提浓至97.90 wt%。3.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静态接触角测量仪(CAM)及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MCEUTM)等手段对膜材料进行了表征。发现PVP以VPVA:VPVP=8:2的比例掺入PVA基质中,制备的膜材料均匀致密,结晶度明显降低,接触角减小,亲水性显着增强,机械强度也得到提升;交联剂马来酸酐的加入,对膜材料的结晶度影响不明显,亲水性略微增强,机械强度显着增大。

朱亮[3](2015)在《碳四烯烃高选择性分离再回炼增产丙烯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混合碳四中烯烃资源由于缺少有效的烷烃、烯烃分离方法而难以高效回收利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首先进行烷烃、烯烃高选择性分离,然后依托炼厂催化裂化装置回炼烯烃组分高效生产丙烯等低碳烯烃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仲丁醇等碳四烯烃中间转化物裂解生产丙烯工艺的可行性,并用流程模拟软件对工艺方案进行了模拟优化。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以仲丁醇、烷基醚为裂解原料,不同催化裂化反应温度、催化剂(USY分子筛催化剂、不同硅铝比ZSM-5分子筛催化剂)条件下,裂解生产丙烯等低碳烯烃的效果,验证仲丁醇、烷基醚裂解增产丙烯工艺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仲丁醇、烷基醚在催化裂化条件下与碳四烯烃直接裂解生产丙烯效果相当,在较优的实验条件下,仲丁醇、烷基醚等碳四烯烃转化物裂解反应单程转化率可达100%,气体产物中丙烯含量达42%,碳有效利用率大于85%,催化剂结焦量极低,对催化剂裂解性能几乎无影响。仲丁醇、烷基醚等碳四烯烃中间转化物完全可以作为催化裂解增产丙烯的原料。通过比较不同混合碳四分离工艺的最小分离功以及不同仲丁醇生产工艺数据,确定了间接水合并用氮气汽提分离仲丁醇和硫酸的工艺方案,避免了传统间接水合工艺水解气提过程中再生硫酸的稀释问题,省去了稀硫酸浓缩过程。采用ASPEN模拟软件对新仲丁醇生产方案进行模拟优化,确定工艺参数。相比当前常用碳四萃取精馏分离工艺,新工艺能耗降低70%以上,混合碳四烯烃高选择性分离再回炼增产丙烯工艺节能优势明显。

李晨[4](2011)在《甲基丙烯酸甲酯阴离子聚合的研究及副反应的控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阴离子溶液聚合法,以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四氢呋喃(THF)为极性调节剂,引入一种具有较大空间位阻和特定结构的P配合物作为抑制剂,实现了苯乙烯(St)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嵌段共聚合。采用GPC、FT-IR、1H-NMR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及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高温(80℃)耐压釜中添加P配合物可以有效抑制MMA中酯羰基的副反应,所得共聚物各链节的分子量与设计分子量接近,分子量分布系数<1.1。适宜的P配合物与引发剂摩尔配比为1.5:1。中低温(0℃和40℃)玻璃三口烧瓶中共聚反应副反应无法完全消除,聚苯乙烯(PS)链段设计分子量大小对PS活性链能否顺利与MMA进行嵌段共聚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空间位阻较大的1,1-二苯基己基锂(DPHLi)作为引发剂,THF为极性调节剂,继续添加P配合物作为抑制剂,在0℃下玻璃三口烧瓶中进行了MMA的阴离子均聚合。采用GPC、FT-IR、1H-NMR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及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P配合物与DPHLi配合可以有效抑制MMA中酯羰基的副反应,所得聚合物分子量接近设计分子量且呈理想的单峰分布。体系中微量水份等质子杂质的存在确实是导致转化率不高的原因之一,精制方法优化后单体与溶剂(THF除外)中水含量均可达到文献所要求的5-10ppm以下,并因此可以得到高转化率的PMMA均聚物。P配合物与引发剂的摩尔配比以2:1最佳,此时转化率达到95%。

张红霞[5](2009)在《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星形梳状高支化聚合物的研究》文中提出高支化聚合物作为树枝形聚合物家族中继树形和超支化聚合物之后的新成员,由于其兼具有树形聚合物的迭代增长和超支化聚合物的支链无规分布的特点,并拥有以聚合物链为接枝单元,反应步骤少可合成高分子量且窄分子量分布(MWD<1.50)的高支化聚合物的优势,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活性阴离子聚合是实现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最为精确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其对杂质极其敏感,用来合成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难度较大。将活性阴离子聚合和偶联反应技术相结合来合成结构可控的高分子量的高支化聚合物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通过偶联法来合成的高支化聚合物一般是以线形聚合物为基质的,其分子拓扑结构比较单一。本文采用活性阴离子聚合和偶联反应技术合成了星形液体聚丁二烯,通过原位过氧甲酸法环氧化反应并精制得环氧化星形液体聚丁二烯偶联剂,以此新型环氧化物偶联剂进行偶联反应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星形梳状聚合物,并已形成专利技术;以环氧化星形液体聚丁二烯为偶联剂,制备了新型的星形梳状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其冲击性能十分优异,并已形成专利技术。本文始终贯穿高分子设计思想,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环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极性添加剂、环氧化物为偶联剂,立足于三种大宗单体一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采用环氧化反应-偶联反应迭代增长技术合成了线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和星形梳状高支化聚异戊二烯,并采用环烷酸镍/三异丁基铝催化体系对G0-G4代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进行加氢反应得到G0-G4代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乙烯,同时对高支化聚合物的分子参数、支化参数和热性能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纵观全文,主要结论如下:采用活性阴离子聚合技术设计合成线形和星形液体聚丁二烯,通过原位过氧甲酸法环氧化反应制备环氧化线形和星形液体聚丁二烯,精制后得可用于阴离子聚合体系的不含卤原子的环氧化线形和星形液体聚丁二烯偶联剂。以星形聚丁二烯为基质,以环氧化聚丁二烯为偶联剂,采用环氧化反应-偶联反应的迭代增长技术首次合成拓扑结构新颖的G0-G4代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分级后G0-G4代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均具有对称的单峰且为窄分布(MWD<1.23),其分子量和支化度随着代数增加而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支化因子随着代数的增加,逐渐变小;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的分子拓扑是密实的球形结构。G4代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的分子量分布仅为1.17,重均分子量(Mw)高达1.4×107,其支化度(fw)高达3700,支化因子(g’)仅为0.0040。采用环烷酸镍/三异丁基铝催化体系对分级后的G0-G4代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氢化反应,首次制备了高支化的G0-G4代星形梳状聚乙烯,其加氢度均大于99.0%,并具有一定结晶性和极性,是一类良好的模型聚乙烯。G4代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为G0-G4代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中分子量最高且支化程度也最高的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Mw=1.8×107,fw=6790),其加氢难度也最大,氢化G4代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的加氢度也高达99.5%;高度支化的氢化G4代星形梳状聚丁二烯的熔点和结晶温度均较低,且其结晶度仅为22.2%,但其耐热性比加氢前有了显着提高。以星形聚异戊二烯为基质,以环氧化聚异戊二烯为偶联剂,采用环氧化反应-偶联反应的迭代增长技术,首次合成了拓扑结构新颖的G0-G4代星形梳状高支化聚异戊二烯:随着代数的增加,其分子量和支化度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支化因子随着代数的增加,逐渐变小;星形梳状高支化聚异戊二烯的分子拓扑是疏松的球形结构。G4代星形梳状高支化聚异戊二烯的重均分子量高达3.6×106,其支化度为765,而支化因子仅为0.0091。以环氧化星形液体聚丁二烯为偶联剂合成了结构新颖的星形梳状丁苯嵌段共聚物,其缺口冲击强度高达216J/m,且为冲击不断的材料。

李亮[6](2009)在《接枝二茂铁HTPB分析方法标准的制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接枝二茂铁HTPB燃速催化剂(二茂铁丁硫醇:端羟基聚丁二烯=4:10)的应用实验研究发现,该催化剂具有高效的燃速催化性能,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等优点,并克服了其他类似燃速催化剂迁移和挥发的缺陷,可望在多种型号的导弹中得到应用。为确保该燃速催化剂的产品质量,本文合成了该燃速催化剂的主要原料二茂铁丁硫醇,对其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并对接枝二茂铁HTPB(二茂铁丁硫醇:HTPB=4:10)的铁含量、羟值、水质量分数、数均分子量(VPO)、挥发物质量分数和粘度等几项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制定了分析方法标准。

李卫坤[7](2008)在《离子液体在萃取分离乙醇—水中的绿色应用》文中提出无水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和溶剂,有着广泛的用途。而离子液体较传统有机溶剂相比具有蒸汽压低、不易挥发、较宽的温度稳定范围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本文针对乙醇-水共沸体系,研究了四种离子液体作为溶剂用于萃取精馏的可行性。应用新式双循环沸点仪测定了常压下乙醇-水-[CH2CH2OHMIM][BF4]([CH2COOHMIM][BF4]、[CH2COOCH3MIM][BF4]、[CH3CH2CH2CH2MIM]Cl)三元体系在离子液体质量含量为30%时的T,x,y数据,得到了挥发性组分的活度系数和相对挥发度,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团的阴、阳离子取代基的离子液体对乙醇-水体系的作用效果为:[CH3CH2CH2CH2MIM]Cl>[CH2CH2OHMIM][BF4]>[CH2COOCH3MIM][BF4]>[CH2COOHMIM][BF4]用NRTL方程关联了实验数据,关联效果良好,可用于指导工程设计。应用ASPEN软件以[CH3CH2CH2CH2MIM]Cl为萃取剂,在原料不同的进料位置和不同的回流比下对萃取精馏塔进行模拟,塔顶产品乙醇含量均能达到99.56%以上。萃取精馏的小试实验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塔顶产品乙醇含量最高能达到99.49%,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证明[CH3CH2CH2CH2MIM]Cl是一种有前途的萃取精馏分离乙醇-水的萃取剂。

林涛,吴一弦,叶晓林,张来宝,黄启谷,武冠英[8](2008)在《TiCl4共引发异丁烯正离子聚合合成反应活性聚异丁烯》文中研究说明由H2O/TiCl4/甲醇或乙醚体系引发异丁烯在二氯甲烷与己烷混合溶剂中进行正离子聚合,探讨甲醇用量、聚合时间等因素对正离子聚合以及产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末端基结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TiCl4共引发混合C4馏分中异丁烯选择性正离子聚合以制备活性聚异丁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含氧试剂对聚合反应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可适当稳定碳正离子活性中心,降低链增长速率,降低聚合产物的分子量(Mn=16004600),使分子量分布明显变窄(Mw/Mn=1.352.05),并可调节大分子链末端基结构及其含量.降低聚合体系中微量单体浓度以及适当延长聚合反应时间,均有利于提高聚异丁烯大分子链末端α-双键结构含量.通过TiCl4共引发异丁烯正离子聚合制备出末端α-双键含量可以达到70%以上的低分子量高反应活性聚异丁烯.此外,该引发体系还可引发混合C4馏分原料中异丁烯进行高选择性正离子聚合,得到Mn=2000、Mw/Mn=2.59、端基α-双键含量为38.9%的聚异丁烯.

刘迅[9](2006)在《Al系共引发合成异丁烯和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文中指出聚(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SIBS)三嵌段共聚物是一种新型的热塑性弹性体,由于其中间段聚异丁烯是饱和段,具有高度的氧化、化学及热稳定性,良好的气体阻隔性、抗震性及生物相容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次以对—二枯基氯(DCC)/AlCl3为引发体系,在CH2Cl2/n-Hex(40/60,v/v)混合溶剂中,添加给电子试剂情况下,采用两步单体加料法合成SIBS三嵌段共聚物。 首先我们进行了IB均聚反应的研究,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共引发剂用量、陈化方式、给电子试剂(ED),如:三苯胺(TPA)、2,6-二甲基吡啶(DMPy)对异丁烯正离子聚合转化率、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当聚合反应体系中不加入DCC时,体系中微量水与AlCl3共同作用产生活性中心,引发异丁烯进行传统的不可控正离子聚合,聚合速率极快,反应瞬间完成,分子量分布宽。 (2)当聚合体系中加入高活性引发剂DCC时,DCC与微量水可与AlCl3产生络合竞争,并形成两种不同结构的活性中心,两者产生竞争引发,得到聚合产物的GPC谱图呈双峰分子量分布,通过增加DCC用量来提高DCC引发和减少微量水引发,但即使DCC/H2O=5.3时也难以完全消除或抑制微量水引发,且所得聚合物分子量低,分子量分布偏宽。

孙向东[10](2006)在《MC尼龙的合成、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就MC尼龙研究和生产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合成了MC尼龙和改性MC尼龙,并通过多种研究手段对它们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它们的聚合-结晶,结构-性能关系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用CH3ONa取代传统的NaOH催化己内酰胺(CL)聚合合成MC尼龙。,催化剂CH3ONa主要影响CL的聚合反应速度,而活化剂则控制了转化率。为保证MC尼龙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催化剂用量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活化剂用量是提高MC尼龙抗冲击强度的有效途径。 介绍了异辛酸稀土改性剂的制备方法,研究了异辛酸稀土改性MC尼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异辛酸稀土的加入,可使MC尼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得以提高,并能提高制品的热稳定性。 对磨碎玻璃纤维填充MC尼龙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磨碎玻璃纤维改性MC尼龙复合材料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优良,当磨碎玻璃纤维加入10%时,制品的收缩率下降,热变形温度提高20℃,制品具有填料分布均匀、外观光泽优良等优点;制品的拉伸强度比基体提高26%,弯曲强度提高13%,压缩强度提高了36%。 考察了超细滑石粉的加入对MC尼龙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填料分布以及增韧剂对超细滑石粉增强MC尼龙复合材料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滑石粉与MC尼龙复合,显着的改善了制品的收缩率、吸水率,热变形温度提高24℃。制品具有填料分布均匀、外观光泽优良等优点。同时,加入滑石粉,还可以降低MC尼龙制品的成本,而且还能够适应MC尼龙成型工艺。实验中使用的硅烷偶联剂,可以增加滑石粉与MC尼龙基体的相容性,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对空心玻璃微珠填充MC尼龙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心玻璃微珠改性MC尼龙复合材料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优良,当空心玻璃微珠加入10%时,制品的收缩率下降,热变形温度提高20℃,制品具有填料分布均匀、外观光泽优良等优点。与末活化的玻璃微珠相比,填充活化玻璃微珠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约15.7%、12.2%,和246%。空心微珠的粒径愈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愈好。 对陶瓷微珠填充MC尼龙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陶瓷微珠改性MC尼龙复合材料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优良,当陶瓷微珠加入10%时,制品的收缩率下降,热变形温度提高20℃,制品具有填料分布均匀、外观光泽优良等优点;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都有所提高,其中弯曲强度提高15%以上,冲击强度也提高了7%以

二、应用KF-100水分测定仪测定丁二烯中微量水的条件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KF-100水分测定仪测定丁二烯中微量水的条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KAUST-8膜的制备及其对低碳醇/水体系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渗透汽化技术概论
        1.2.1 渗透汽化技术的原理
        1.2.2 影响渗透汽化膜的因素
        1.2.3 渗透汽化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1.3 渗透汽化膜分类
        1.3.1 无机膜
        1.3.2 有机膜
        1.3.3 混合基质膜
        1.3.4 金属有机骨架膜
    1.4 MOF膜的合成方法
        1.4.1 载体未经修饰的原位合成法
        1.4.2 载体修饰后的原位合成法
        1.4.3 二次生长法
        1.4.4 反向扩散法
        1.4.5 电化学法
        1.4.6 层层沉积法
        1.4.7 微波加热沉积法
    1.5 晶体粒径调控方法
        1.5.1 加速成核
        1.5.2 添加封端剂
        1.5.3 配位调节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KAUST-8 晶体粒径调控方法与KAUST-8 膜制备工艺
        2.2.1 KAUST-8 晶体粒径调控原理图
        2.2.2 二次生长法合成KAUST-8 膜的制备流程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粒度分析
        2.3.4 热重(TG)
        2.3.5 N_2物理吸附表征
    2.4 实验方法
        2.4.1 膜致密性检测
        2.4.2 渗透汽化实验装置及流程
        2.4.3 水含量分析方法
        2.4.4 渗透汽化膜的性能评价
        2.4.5 吸附性能测试
第3章 KAUST-8 晶种的制备及其粒径调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KAUST-8 晶体制备及其粒径调控
        3.2.4 吸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RD分析
        3.3.2 SEM分析
        3.3.3 粒径分析
        3.3.4 不同尺寸的KAUST-8 晶体对纯水的吸附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次生长法制备KAUST-8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膜材料的制备
        4.2.4 KAUST-8 膜的N_2单组份渗透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α-Al_2O_3载体的表征
        4.3.2 KAUST-8 晶种的表征
        4.3.3 晶种粒径对晶种层及膜质量的影响
        4.3.4 分散介质种类对晶种层及膜质量的影响
        4.3.5 KAUST-8 膜的N_2单组份渗透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KAUST-8 膜分离低碳醇/水体系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渗透汽化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以纯水为分散介质制备的KAUST-8 膜渗透汽化性能
        5.3.2 以SDBS溶液为分散介质制备的KAUST-8 膜渗透汽化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PVA/PVP共混交联膜制备及其对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脱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基础理论
        1.2.1 发展历史
        1.2.2 过程概述
        1.2.3 传质模型
        1.2.4 工艺特点
    1.3 渗透汽化膜研究进展
        1.3.1 渗透汽化膜分类及特点
        1.3.2 .渗透汽化膜制备方法
    1.4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应用
        1.4.1 有机物回收
        1.4.2 混合有机物分离
        1.4.3 有机溶剂脱水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主要试剂及规格
        2.1.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1.3 实验所用进料液
    2.2膜材料制备方法及溶胀实验
        2.2.1 膜材料制备方法
        2.2.2 膜材料溶胀度测定
    2.3 表征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2 X射线衍射仪(XRD)
        2.3.3 静态接触角测量仪(CAM)
        2.3.4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MCEUTM)
    2.4 膜材料分离性能测试
        2.4.1 操作流程及实验装置
        2.4.2 水含量测定方法
    2.5 活化能在渗透汽化膜分离中的应用
第三章 膜材料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膜材料制备
        3.2.1 纯PVA膜制备
        3.2.2 PVA/PVP共混交联膜制备
    3.3 溶胀实验
    3.4 膜材料表征
        3.4.1 微观形貌分析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3.4.3 接触角测试分析
        3.4.4 机械性能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A4155复合膜对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脱水分离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的连续膜分离过程分析
    4.3 操作条件对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膜脱水分离性能影响
        4.3.1 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中水含量对膜脱水分离性能影响
        4.3.2 循环流速对膜脱水分离性能影响
        4.3.3 操作温度对膜脱水分离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VA/PVP共混交联膜对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脱水分离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PVA和PVP含量对共混膜分离性能影响
    5.3 操作条件对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膜脱水分离性能影响
        5.3.1 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中水含量对膜脱水分离性能影响
        5.3.2 循环流速对膜脱水分离性能影响
        5.3.3 膜厚度对膜脱水分离性能影响
        5.3.4 操作温度对膜脱水分离性能影响
    5.4 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的连续膜分离过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碳四烯烃高选择性分离再回炼增产丙烯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碳四烯烃生产丙烯工艺
        1.2.1 C4烯烃裂解制丙烯工艺
        1.2.2 C4烯烃歧化制丙烯工艺
        1.2.3 催化裂化增产丙烯工艺
    1.3 混合碳四分离工艺
        1.3.1 混合C4精密精馏技术
        1.3.2 混合C4萃取精馏技术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仲丁醇、烷基醚裂解规律实验研究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设备
        2.1.3 检测仪器
    2.2 数据处理分析
        2.2.1 数据处理
        2.2.2 物平分析及配比原则
    2.3 催化剂对裂解结果影响
        2.3.1 催化剂对产物中低碳烯烃含量影响
        2.3.2 催化剂对气体中干气含量影响
        2.3.3 催化剂积碳含量分析
    2.4 反应温度对裂解结果的影响
        2.4.1 裂解气体产物中C4烯烃含量考察
        2.4.2 裂解气体产物中乙烯、丙烯含量考察
        2.4.3 裂解气体产物中干气含量考察
        2.4.4 裂解气体产物中烷烃含量考察
        2.4.5 催化剂积碳状况与温度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仲丁醇水合工艺设计
    3.1 工艺方案的选择
        3.1.1 硫酸间接水合工艺
        3.1.2 固体酸直接水合工艺
        3.1.3 不同工艺最小分离功对比
    3.2 仲丁醇生产工艺流程改进
        3.2.1 新工艺的提出
        3.2.2 新工艺的模拟优化
    3.3 新工艺流程方案
        3.3.1 新工艺流程说明
        3.3.2 两工艺能耗比较
        3.3.3 新工艺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甲基丙烯酸甲酯阴离子聚合的研究及副反应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概述
    1.2 活性聚合
    1.3 阴离子聚合的研究进展
        1.3.1 非极性单体的阴离子聚合
        1.3.2 极性单体的阴离子聚合
    1.4 (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阴离子聚合研究现状
        1.4.1 单体与溶剂的精制
        1.4.2 引发剂
        1.4.3 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1.4.4 添加剂的影响
    1.5 试剂水份含量分析
    1.6 目前极性单体阴离子聚合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1.7 本工作的研究思想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高温阴离子嵌段共聚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分析仪器设备
        2.2.4 实验装置
        2.2.5 仪器设备的使用前处理
        2.2.6 氩气的处理
        2.2.7 单体与溶剂的精制
        2.2.8 聚合反应步骤
        2.2.9 分子量的设计及转化率的计算
        2.2.10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机理
        2.3.2 副反应
        2.3.3 MMA单体纯度分析
        2.3.4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3.5 P配合物的作用机理探讨
        2.3.6 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中低温下的阴离子嵌段共聚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2.2 实验装置
        3.2.3 仪器设备的使用前处理
        3.2.4 单体与溶剂的精制
        3.2.5 聚合反应步骤
        3.2.6 分子量的设计及转化率的计算
        3.2.7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机理及副反应
        3.3.2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3.3.2 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体与溶剂精制方法的优化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仪器设备
        4.2.2 精制方法优化前MMA气相色谱分析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MA的精制
        4.3.2 溶剂的精制
        4.3.3 P配合物中的溶剂置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阴离子均聚合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仪器设备
        5.2.2 甲基丙烯酸甲酯均聚合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机理
        5.3.2 副反应
        5.3.3 DPE的作用机理
        5.3.4 P配合物的作用机理
        5.3.5 甲基丙烯酸甲酯均聚物的结构表征
        5.3.6 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星形梳状高支化聚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支化聚合物的分类
    1.2 活性聚合
    1.3 简单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3.1 梳形聚合物
        1.3.2 星形聚合物
        1.3.3 星形梳状聚合物
    1.4 高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4.1 偶联法
        1.4.2 引发法
        1.4.3 大单体法
    1.5 高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1.6 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2 环氧化液体聚丁二烯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线形液体聚丁二烯的设计与合成
        2.3.2 星形液体聚丁二烯的设计与合成
        2.3.3 环氧化液体聚丁二烯的制备与表征
        2.3.4 环氧化液体聚丁二烯环氧度的影响因素
        2.3.5 环氧化反应的重现性
    2.4 本章小结
3 环氧化液体聚丁二烯偶联丁二烯均聚物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环氧化线形液体聚丁二烯对丁二烯均聚合偶联反应的研究
        3.3.2 环氧化星形液体聚丁二烯对丁二烯均聚合偶联反应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线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丁二烯的聚合反应
        4.3.2 聚丁二烯的环氧化反应
        4.3.3 偶联反应
        4.3.4 线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和聚乙烯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测试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丁二烯的聚合反应
        5.3.2 聚丁二烯的环氧化反应
        5.3.3 偶联反应
        5.3.4 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的研究
        5.3.5 氢化星形梳状高支化聚丁二烯的研究
        5.3.6 氢化星形梳状聚丁二烯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星形梳状高支化聚异戊二烯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原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测试与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异戊二烯的聚合反应
        6.3.2 聚异戊二烯的环氧化反应
        6.3.3 偶联反应
        6.3.4 星形梳状高支化聚异戊二烯的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星形梳状丁苯共聚物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主要原料
        7.2.2 实验方法
        7.2.3 测试与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星形丁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7.3.2 星形丁苯嵌段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创新点摘要
致谢
作者简介

(6)接枝二茂铁HTPB分析方法标准的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分析的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二茂铁丁硫醇的合成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硫代乙酸酯水解法制备二茂铁丁硫醇
    2.2 波谱分析
    2.3 气相色谱分析
        2.3.1 前处理
        2.3.2 分析
        2.3.3 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2.3.3.1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确定
        2.3.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 接枝二茂铁HTPB分析方法标准的制定
    3.1 铁含量的测定
        3.1.1 仪器
        3.1.2 试剂、溶液
        3.1.3 测定步骤
        3.1.4 结果计算
        3.1.5 结果分析
    3.2 羟值的测定
        3.2.1 方法原理
        3.2.2 仪器和设备
        3.2.3 试剂和溶液
        3.2.4 测定步骤
        3.2.5 结果计算
        3.2.6 结果分析
    3.3 水质量分数的测定
        3.3.1 方法原理
        3.3.2 仪器
        3.3.3 试剂、溶液
        3.3.4 测定步骤
        3.3.5 结果计算
    3.4 数均分子量的测定
        3.4.1 仪器
        3.4.2 试剂、溶液
        3.4.3 实验步骤
        3.4.4 结果计算
        3.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挥发物质量分数的测定
        3.5.1 方法原理
        3.5.2 仪器和设备
        3.5.3 操作步骤
        3.5.4 结果计算
    3.6 粘度的测定
        3.6.1 仪器
        3.6.2 方法原理
        3.6.3 操作步骤
        3.6.4 测试结果
        3.6.5 结果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7)离子液体在萃取分离乙醇—水中的绿色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化工分离技术新进展及共沸体系概述
        1.1.1 化工分离技术的重要性、多样性、复杂性
        1.1.2 共沸体系概述
        1.1.2.1 共沸体系简介
        1.1.2.2 共沸物的判别
        1.1.2.3 共沸体系分离简介
    1.2 萃取精馏技术
        1.2.1 萃取精馏的工艺流程图
        1.2.2 萃取精馏的分类
        1.2.2.1 连续萃取精馏(CED)
        1.2.2.2 间歇萃取精馏(BED)
        1.2.3 萃取精馏中溶剂作用的微观机理
        1.2.3.1 物理作用
        1.2.3.2 氢键
        1.2.3.3 络合作用
        1.2.4 萃取精馏溶剂选择的依据
        1.2.4.1 溶剂选择性
        1.2.4.2 溶剂溶解性
        1.2.4.3 溶剂沸点
        1.2.4.4 其它因素
        1.2.4.5 混合溶剂
        1.2.5 萃取精馏溶剂选择的方法
        1.2.5.1 实验方法
        1.2.5.2 性质约束方法
        1.2.5.3 计算机优化方法
    1.3 离子液体概述
        1.3.1 离子液体的发展历史
        1.3.2 离子液体的种类
        1.3.2.1 AlCl_3型离子液体
        1.3.2.2 非AlCl_3型离子液体
        1.3.2.3 其他特殊离子液体
        1.3.3 离子液体的性质
        1.3.4 离子液体的制备
        1.3.4.1 一步法
        1.3.4.2 两步法
        1.3.4.3 微波合成法
    1.4 离子液体在萃取精馏中的应用优势
        1.4.1 盐效应机理及常见溶剂缺点
        1.4.2 离子液体作溶剂的优势
    1.5 离子液体用于分离的研究现状
        1.5.1 离子液体在分离共沸体系中的应用
        1.5.2 含离子液体体系相平衡计算与活度系数模型研究
    1.6 汽液平衡测定方法
    1.7 汽液平衡数据关联和预测方法
        1.7.1 Wilson活度系数模型
        1.7.2 NRTL活度系数模型
        1.7.3 UNIQUAC活度系数模型
        1.7.4 本文所用关联方法
    1.8 选题背景
第二章 含离子液体体系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2.1 实验药品
    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2.2.1 实验装置图
        2.2.2 中间体的制备
        2.2.3 最终离子液体制备
        2.2.4 讨论
        2.2.4.1 溶剂的影响
        2.2.4.2 温度的影响
        2.2.4.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2.4.4 洗涤试剂的影响
    2.3 分析仪器及方法
    2.4 实验装置
    2.5 配置液相组成计算
    2.6 实验过程
第三章 汽液平衡数据的处理与关联
    3.1 相对挥发度及活度系数的计算
    3.2 实验数据的关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萃取精馏计算机模拟与实验
    4.1 精馏计算机模拟简介
        4.1.1 模拟操作条件
        4.1.2 模拟流程图
        4.1.3 模拟结果
        4.1.4 模拟结果讨论
    4.2 小试实验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步骤
        4.2.3 离子液体的回收
        4.2.4 实验结果
        4.2.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TiCl4共引发异丁烯正离子聚合合成反应活性聚异丁烯(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化学试剂
    1.2 聚合反应
    1.3 测试及产物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异丁烯在溶剂中的正离子聚合
        2.1.1 MeOH用量对IB聚合及产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2.1.2 聚合时间对IB聚合及产物PIB末端结构的影响
        2.1.3 含氧试剂对IB聚合和产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2.2 H2O/TiCl4/MeOH体系引发混合C4中异丁烯正离子聚合制备反应活性聚异丁烯的初步探索

(9)Al系共引发合成异丁烯和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异丁烯的活性阳离子聚合
    1.2 苯乙烯的活性阳离子聚合
    1.3 聚苯乙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1.3.1 活性阳离子法合成聚苯乙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
        1.3.2 活性阳离子法与其它活性聚合方法结合合成聚苯乙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
    1.4 课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聚合反应
    2.4 测试与表征
        2.4.1 水含量的测定
        2.4.2 转化率的测定
        2.4.3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4.4 核磁共振波谱测试
        2.4.5 紫外光谱测试
        2.4.6 相差显微镜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H_2O/AlCl_3体系引发IB正离子聚合
    3.2 DCC/H_2O/AlCl_3体系引发IB正离子聚合
    3.3 DCC/H_2O/AlCl_3/DtBP体系引发IB正离子聚合
    3.4 DCC/H_2O/AlCl_3/ED体系引发IB正离子聚合
        3.4.1 陈化方式对IB正离子聚合反应的影响
        3.4.2 ED对DCC引发效率的影响
        3.4.3 ED对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4.4 同时提高DCC用量和引入适量的ED对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的影响
        3.4.5 两种ED调节作用的比较
        3.4.6 同时增加AlCl_3及TPA用量对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的影响
        3.4.7 在单体溶液中补加ED对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的影响
        3.4.8 末端基结构分析
        3.4.9 小结
    3.5 DCC/H_2O/AlCl_3/TPA体系合成三嵌段共聚物的探索
        3.5.1 加入方式对嵌段共聚物合成的影响
        3.5.2 第一段IB反应时间对嵌段共聚物合成的影响
    3.6 DCC/H_2O/AlCl_3/TPA/DMP体系合成三嵌段共聚物的研究
        3.6.1 IB聚合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6.2 补加共引发剂AlCl_3对嵌段反应的影响
        3.6.2 在St单体溶液中补加DMP对嵌段反应的影响
    3.7 共聚产物的表征
        3.7.1 核磁表征
        3.7.2 相差显微镜表征
        3.7.3 透射电镜(TEM)表征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MC尼龙的合成、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MC尼龙的合成原理
        1.2.1 MC尼龙的聚合机理
        1.2.2 MC尼龙的结晶行为
        1.2.3 尼龙6阴离子聚合的动力学
        1.2.4 MC尼龙的性能及加工方法
    1.3 MC尼龙生产技术难题和应对方案
        1.3.1 阻聚问题
        1.3.2 增韧问题
        1.3.3 减摩耐磨问题
        1.3.4 气孔问题
        1.3.5 耐热性问题
    1.4 MC尼龙及其改性产品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减少摩擦.增加耐磨性和自润滑性
        1.4.2 增加强度、改进尺寸稳定性和耐热性
        1.4.3 增加韧性,提高抗冲击性
        1.4.4 抗静电、阻燃改性
    1.5 纳米材料改行尼龙的进展情况
    1.6 课题的主要内容
        1.6.1 MC尼龙的合成
        1.6.2 MC尼龙的填充改性
        l.6.3 有机稀土改性 MC尼龙
        1.6.4 油尼龙的制备
        1.6.5 应用
第二章 材料的制备、试验及分析方法
    2.1 试验材料的制备
        2.1.1 原材料
        2.1.2 TDI的精制
        2.1.3 制备聚合活性料的装置
        2.1.4 制备工艺
    2.2 材料力学性能的测定
        2.2.1 测试样品的制备
        2.2.2 材料性能的测定
    2.3 样品的分析与表征
        2.3.1 物理性质的测定
        2.3.2 材料的表征
第三章 甲醇钠催化制取 MC尼龙
    3.1 前言
    3.2 利用金属钠制备甲醇钠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讨论
    3.3 甲醇钠催化制取 MC尼龙
        3.3.1 MC尼龙的合成
        3.3.2 有关性能的表征方法
        3.3.3 聚合条件对合成及结构的影响
        3.3.4 聚合条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5 热处理对 MC尼龙性能的影响
        3.3.6 MC尼龙的吸水性
        3.3.7 吸水性对 MC尼龙性能的影响
        3.3.8 两种制备工艺条件的比较
        3.3.9 两种制备工艺产品性能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改性 MC尼龙
    4.1 前言
    4.2 异辛酸稀土改性剂的制备
        4.2.1 反应原理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3 异辛酸稀土对 MC尼龙制备的影响
        4.3.1 异辛酸稀土改性 MC尼龙合成方法的选择
        4.3.2 工艺流程
        4.3.3 以异辛酸稀土为改性剂制备 MC尼龙工艺
    4.4 稀土改性 MC尼龙的合成及力学性能
        4.4.1 稀土用量对 MC尼龙的合成的影响
        4.4.2 力学性能
    4.5 稀土改性 MC尼龙的物理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磨碎玻璃纤维在 MC尼龙中的应用研究
    5.1 前言
        5.1.1 纤维复合材料的种类及特点
        5.1.2 纤维复合材料的增强机理
        5.1.3 磨碎玻璃纤维的物理性能及长径比的选择
        5.1.4 磨碎玻璃纤维增强 MC尼龙
    5.2 材料的制备
        5.2.1 磨碎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
        5.2.2 材料的制备
    5.3 聚合温度对成品相对分子质量影响
    5.4 HPT对磨碎玻璃纤维改性 MC尼龙力学性能的影响
    5.5 磨碎玻璃纤维增强 MC尼龙与普通 MC尼龙性能对比
    5.6 磨碎玻璃纤维增强 MC尼龙的物理性能
    5.7 磨碎玻璃纤维对热性能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细滑石粉改性 MC尼龙的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的制备
        6.2.1 滑石粉的预处理
        6.2.2 MC尼龙的制备
    6.3 超细滑石粉表面处理的影响
        6.3.1 增容原理
        6.3.2 硅烷类偶联剂 KH-550的增容机理
    6.4 超细滑石粉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4.1 超细滑石粉加入量的影响
        6.4.2 超细滑石粉表面处理的影响
    6.5 滑石粉改性 MC尼龙与普通 MC尼龙的力学性能比较
    6.6 超细滑石粉增强 MC尼龙的物理性能
    6.7 制品收缩率
    6.8 耐化学药品性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空心玻璃微珠改性 MC尼龙
    7.1 前言
    7.2 材料的制备
        7.2.1 原材料
        7.2.2 主要设备
        7.2.3 空心微珠的预处理
        7.2.4 MC尼龙的制备
        7.2.5 性能测试
    7.3 空心玻璃微珠对结晶形态的影响
    7.4 空心玻璃微珠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7.4.1 空心玻璃微珠在 MC尼龙中垂直分布状况
        7.4.2 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
    7.5 空心玻璃微珠增强 MC尼龙的物理性能
        7.5.1 尺寸稳定性和收缩率及其影响因素
        7.5.2 MC尼龙的主要物理性能
        7.5.3 MC尼龙的粘度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陶瓷微珠改性 MC尼龙
    8.1 前言
    8.2 材料的制备
        8.2.1 原材料
        8.2.2 主要设备
        8.2.3 MC尼龙的制备
        8.2.4 性能测试
    8.3 结果讨论
        8.3.1 陶瓷微珠在 MC尼龙中垂直分布状况
        8.3.2 陶瓷微珠增强 MC尼龙与普通 MC尼龙性能对比
        8.3.3 物理性能
        8.3.4 MC尼龙的热分析
        8.3.5 MC尼龙/陶瓷微珠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含油 MC尼龙
    9.1 前言
    9.2 合成磺酸钙清净剂的合成研究
        9.2.1 中碱值合成磺酸钙清净剂的合成研究
        9.2.2 高碱值合成磺酸钙清净剂的合成研究
    9.3 苯三唑脂肪胺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9.3.1 苯三唑脂肪胺的合成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
        9.3.2 Mannich反应制备苯三唑脂肪胺衍生物及其性能的研究
    9.4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亚铜的研制
        9.4.1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亚铜(CuDDP)的作用机理
        9.4.2 实验部分
        9.4.3 测试结果与讨论
    9.5 MC油尼龙的制备
        9.5.1 实验部分
        9.5.2 结果与讨论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及发明专利等

四、应用KF-100水分测定仪测定丁二烯中微量水的条件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KAUST-8膜的制备及其对低碳醇/水体系分离性能研究[D]. 李楠.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PVA/PVP共混交联膜制备及其对2-甲基四氢呋喃溶液脱水性能研究[D]. 王娜.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3]碳四烯烃高选择性分离再回炼增产丙烯工艺研究[D]. 朱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4]甲基丙烯酸甲酯阴离子聚合的研究及副反应的控制[D]. 李晨.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5]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星形梳状高支化聚合物的研究[D]. 张红霞.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6]接枝二茂铁HTPB分析方法标准的制定[D]. 李亮. 内蒙古大学, 2009(03)
  • [7]离子液体在萃取分离乙醇—水中的绿色应用[D]. 李卫坤. 浙江工业大学, 2008(11)
  • [8]TiCl4共引发异丁烯正离子聚合合成反应活性聚异丁烯[J]. 林涛,吴一弦,叶晓林,张来宝,黄启谷,武冠英. 高分子学报, 2008(02)
  • [9]Al系共引发合成异丁烯和苯乙烯嵌段共聚物[D]. 刘迅. 北京化工大学, 2006(11)
  • [10]MC尼龙的合成、改性研究[D]. 孙向东. 东北大学, 2006(12)

标签:;  ;  ;  ;  

KF-100水分测定仪测定丁二烯中痕量水的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