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建安七子的议论文

写建安七子的议论文

问:简述建安七子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
  1. 答:“建安七子”之称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以下七人: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瑀、应旸、刘桢。他们都是汉末建安时期有较高文学成就的作家。 孔融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散文,代表作是《荐称衡表》; 陈琳的诗深刻反映现实,代表作是《饮马长城窟行》; 王桀在七子中成就最高,能诗善赋,代表作是《七哀》、《登楼赋》; 徐干是学者,曾著代表作是《中论》室思》; 阮瑀的代表作是《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与《驾出北郭门行》; 应旸的诗多半描写飘零失所的沧桑,成就较低; 刘桢以诗歌建长代表作是《赠从弟》三首。
问:曹丕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以及后人对“建安七子”的评价
  1. 答:建安七子,首见於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与“三曹”往往被视作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常常与建安七子「行则连舆,止则接席」,孔融被曹操杀后,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广徵孔融的文章。
    在散文方面,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的书记,徐
    □、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
    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
    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2. 答:总体:于学问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没有借用别人的,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
    【我的理解,就是写东西不会出BUG,木有抄袭,不佩服对方,或者可以理解为:认为自己最好?】
    分别评论:
    1.王粲擅长于辞赋。
    2.徐干的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意思为比较温婉河蟹嘛?】
    3.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是当今特出的。【个性突出的】
    4.应旸文章平和但气势不够雄壮【在说人家娘?】
    5.刘桢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再说人家是大老粗?】
    6.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据说这人擅长写讽刺~】
    后人:
    1.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2.今人: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情~前期文风积极,偶尔有点庸俗
问:如何评价曹魏时代的“建安七子”?
  1. 答:建安七子指的是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之中除了孔融因为政治理念和曹操不和被曹操杀了之外,其他的最后都投奔了曹操,也都获得了安定富裕的生活,且政治经济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东汉末年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儒学的思想在两汉时期占据统治地位,导致当时很多的文学作品多是以教化为中心,虽然当时的文学作品在政治、伦理和现实的关系等一些方面研究得比较多比较深,但是也相对地忽略了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建安七子和曹操三父子构成了东汉末年文学艺术创作的主力,对诗、赋、散文等文学类型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宝藏。
    建安七子都受过东汉末年局势动荡的流离之苦,因此他们的作品有很多描写当时的记录,比如王粲《七哀诗》吟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把在乱世的经历见闻,融入于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实的记录。
  2. 答:建安七子生活在东汉末年。在儒家经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两汉时代,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多是“依经立义”以教化为中心,重在对文学与政治、伦理及现实的关系等外部规律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文学的艺术特质及内部创作规律的研究。
    不过,儒家思想本不废文学,且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儒学在争夺正统的斗争中也表现出某些进步因素,故儒学在汉代较为自由发展时就也提出了一些对文学的看法,接触到文学的特质问题。
    此外,道家异端思想在汉代也在不间断地发展着,在经学思想统治较为松弛或逐渐衰微时,一些学者受道家思想影响提出了对文学更有价值的看法。文人作家在创作中对文学的抒情或娱乐性质也逐渐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这里所说的“文学精神的复苏”,就是指文人学者们对文学自身价值和特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开始自觉以文学创作抒情言志、表达一己情怀或以之作为精神自娱手段的状况。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1]曹丕常常与建安七子“行则连舆,止则接席”,孔融被曹操斩杀后,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广征孔融的文章。
    “建安七子”与“三曹”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王粲在诗赋上的成就高于其他六人。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作品最能表现哀思,其代表就是《七哀诗》与《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王粲《七哀诗》吟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把在乱世的经历见闻,融入于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实的记录。
  3. 答: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4. 答:“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代表了曹魏时政下的文学风骨。值的现代人仿古效今。
  5. 答:建安七子,是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经典复刻!航海王手游平民也能逆袭,吊打土豪
    广告
    经典复刻!航海王手游平民也能逆袭,吊打土豪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写建安七子的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