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职业经理人在哪里找

医院职业经理人在哪里找

一、医院 职业管理者何处寻(论文文献综述)

周珊伊[1](2021)在《新时期知青文学“外来者”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知青作家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独特的写作群落,他们在文化荒芜的时代环境中徙居乡土,渡过了自己的青春年代。人生经历的相似与知青身份的认同使其心理与思想相近,并在新时期迅速崛起,形成了新时期文学重要的写作群体。而正是城乡间漂泊的青春经历使他们形成了“外来者”的身份体认。他们在新时期与文学主潮积极呼应、不断重新追索盘问自身的历史、执着于寻觅精神原乡的不同姿态,都源于“外来者”的身份体认生成的心理基点。“外来者”形象在他们的文学世界中不断复现,隐含着知青作家的自我投射,成为知青作家盘问历史与追问自我的独特方式。知青作家的城乡经验也成为了他们新时期文学书写的重要资源,延续着百年文学中“外来者”形象的谱系,共同表现了新时期的现代性话语诉求。因此,本文即从新时期的文学语境入手分析知青文学的“外来者”叙事。并从叙事学角度,探究知青文学中的“外来者”叙事的叙事功能与审美效果,以期为知青文学研究激活新的研究视点。第一章主要研究知青文学“外来者”叙事的策略。新时期知青文学在和伤痕、反思文学交构互动中呈现了动态的变迁,深刻地记录了新时期以来城乡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与互动。该章从叙事结构的渐次延展、叙事人称的有意选择及叙事声音的多元复杂三个方面入手,集中探析了新时期知青文学中“外来者”故事的叙事策略。意在揭示特殊话语年代下知青文学主题的演变与深化。并通过新时期知青文学“外来者”叙事对叙事人称有意味的选择,透视其背后潜隐的内在“视点”与主体意识,为知青文学研究中“话语权”的论争提供新的阐释。第二章主要探究了知青文学“外来者”叙事的动因。该章主要通过知青作家独特的“外来者”身份认同、共有的“原乡”情结及参与新时期现代性话语实践对知青文学创作的影响,揭示知青作家在新时期普遍出现的以“外来者”叙事模式结构故事的内、外在原因。重点表述了知青文学不同于新时期其他写作群落的特质,并揭示其城乡象征意义以及形象符码是如何进入中国以城市为导向的现代话语机制中,如何为现代性话语建构提供资源的。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知青文学“外来者”叙事的效果。现有的对“外来者”叙事的研究普遍忽视了其在叙事学方面的意义。该章从创设冲突与叙述张力、政治转喻与性别隐喻、距离审美与移情效果三个方面入手,集中论述了知青文学“外来者”叙事产生的叙事作用与审美效果,以此来探讨“外来者”叙事对知青作家文本生成的重要价值,生成了“外来者”叙事研究的新视点。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成军[3](2020)在《昆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研究 ——以三所民办园为例》文中提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十项意见”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并取得长足的进步,基本解决了“入园难”的历史遗留问题。然而,不同社会群体所接受的学前教育质量仍存在差距,尤其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资本相对薄弱,加之学前教育资源结构性供给不够合理,其子女在入园选择时显得颇为被动,出现“入民办园贵、入公办园难”,退而选择“无证园”的现象。“无证园”无法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对其未来发展埋下隐患。无论社会的哪一类群体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稳定的应有之义。然而,我国目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选择问题的关注度不高,相关研究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问题的解决,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本研究以昆明市三所民办园中农民工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入园选择”这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旨在客观把握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现状,分析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探索化解问题的方法、路径。研究以布迪厄社会资本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为依据,采用访谈法、问卷法、入户访谈等研究方法。首先,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预调研搜集到的一手资料,初步设计完成《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调查问卷》,通过施测对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和修订形成正式问卷,并对三所幼儿园家长做问卷调查;其次,通过入户访谈对三所民办园及样本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总结,深入把握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时家庭资本制约情况;最后,运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入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家庭资本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经调查发现:家庭经济资本是制约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首要因素,家庭文化资本间接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家庭社会资本对入园选择的影响程度较小;此外,即使学前教育资源选择空间小,保教质量始终是农民工家长的最终诉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政府、幼儿园、社区和家长四个层面提出建议:一是发挥政府职能,统筹规划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公平;二是提升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为农民工随迁子女选择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三是整合社区资源,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提供多方支持;四是唤醒主体精神,提升综合能力,实现农民工家庭资本的再积累。

邢琪[4](2020)在《晚清民国时期文学生态研究 ——以青岛为中心(1898~1937)》文中指出作为民国时期典型的现代都市,青岛的现代转型一向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论题。自1898年德占胶澳始,青岛从僻处海隅的蕞尔渔村逐渐发展成现代大都市。经济、交通、文化、教育与公共卫生等各方面建设的现代化推进,使青岛成为山东省内甚至国内重要的经济与贸易中心,一跃成为远负盛名的国际大都市。与青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中国文学亦处于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中,呈现出相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形成独具特色的青岛文学生态。以逊清遗民群体和大学教授作家群为代表的外来文人,与青岛本地文艺界,共同组成了晚清民国时期青岛的文学生态。学界往往专注于外来的新文学作家的活动与影响,反而忽视了本地文学生态的价值与意义。在现代文学转型的过程中,本地文人作家与儿童创作者亦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成长与蜕变创造了独具青岛特色的文学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证明上述结论,本文分为以下四章分别阐述:第二章聚焦于逊清遗民在青岛的各项活动,试图阐述逊清遗民对青岛文学生态的构建的重要作用。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青岛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与德人庇护等有利条件,吸引逊清遗老前往寓居,如劳乃宣、刘廷琛、周馥和王垿等。在西方文化与古典文化的碰撞下,前清遗臣在去向的抉择上出现分歧。部分遗民致力于恢复清室,使青岛成为政治复辟活动的中心;置身于深受西方思想与文化影响的现代化都市,部分遗老选择从事中西交流的文化活动,在促进儒学经典的海外传播的同时,亦开启了思想的开化;部分寓公或将青岛作为“中转站”,出仕中华民国政府,或隐居海滨,不问世事。第三章综合分析由教授作家群的文学教育与文艺创作活动,和学生文艺活动两部分共同构成的青岛大学文学生态。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后,杨振声任校长,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继任校长。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吴伯箫、老舍和洪深等文人作家,先后前往青岛任教。两任作家校长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新月派”教授作家群的新文学创作与教育活动,推动了校园内学生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学生们的文艺社团活动,与教授作家一并构成了大学校园内的文学生态,活跃了青岛本地的文艺气氛,为青岛文学生态的建构贡献了力量。第四章试图呈现以报纸文艺副刊与刊物为载体的青岛本地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与文艺副刊的编辑活动。学界研究一向关注于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作家群的文艺创作,却忽视了本地文人对青岛文艺发展的意义与作用。在大学校园之外,青岛本地文人是如何通过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编辑文艺副刊等来建构青岛本土文艺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论题。作为本地市民文学的载体,文艺副刊与文学刊物,见证了本地文人的成长,是青岛城市文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专注于考察集中为儿童发声的青岛本地儿童文学副刊与独具青岛特色的儿童文学的萌孽。20世纪30年代,《小朋友》和《儿童乐园》,是青岛各文艺副刊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刊物,专以刊登儿童的文学作品为主,辅以成人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外国着名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两个副刊尤其重视儿童话语的表达,成为儿童充分表达自我的重要场域。儿童文学副刊上发表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民国时期青岛文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创作的繁荣与儿童话语受到社会成人重视,离不开青岛市政府对儿童的重视,对初等教育推动,与社会慈幼事业的进步。

曾君[5](2019)在《她们如何应对挑战? ——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女教师作为中国职业女性中素质和地位较突出的一个群体,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她们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女教师有权利、能力以及机遇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社会观念和女性自身特质的影响下,她们又不得不为家庭做出牺牲和让步。可以说,独立又有思想的高校女教师必定会遇到重重挑战,她们在经历挑战的“洗礼”后生长出的经验是值得人们探究的宝贵财富。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了中南地区X省的H大学中四位有代表性的高校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对其进行多次访谈和观察,还对其学生和同事等周边人员进行采访,并在访谈和采访过后撰写反思记录。笔者通过对访谈资料、反思记录及实物的分析与重组,提炼出高校女教师们应对挑战的宝贵经验,并结合生态学视角归纳出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保障条件。本研究首先以叙事的方式重现四名高校女教师在专业发展历程中遇到的挑战,并总结出她们各自应对挑战的态度,分别是尽力而为、率性而为、随心而动和先公后私。其次,对女教师们应对挑战的个人反思进行归纳,提炼出她们应对挑战的宝贵经验:完善自我——积极应对环境、重视家庭——理智投入工作、教研相长——保持平稳节奏和师生共进——携手共同成长。最后,以生态学视角分析四位女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遗憾,总结出强大的行政力量、繁琐的工作事务、沉重的家庭责任和无限的追求完美为制约女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总结出保障女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行政”与“学术”各司其职、高校完善管理体系保证女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社会提供相关支持缓解女教师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以及相关部门组织教师培训与进修促进女教师专业发展。

甘宜真[6](2019)在《基于日常生活的跑马山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与控制引导》文中研究说明山体作为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丰富市民休闲娱乐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目前国家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服务理念的背景下,以日常生活为出发点,探求公共空间使用中的居民需求和空间设计引导。首先,梳理国内专家所着的山体周边公共空间相关文献,建立传统视角下的山体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体系。其次,采用实地踏勘、问卷、访谈等方式对镇江跑马山周边公共空间展开调研,提出日常生活视角下居民关注的“山体台阶缓坡、遮阳避雨设施、商业设施及互动设施”4个要素并展开分析。进而对比传统视角与日常生活视角的关注要素,指出两者间存在核心关注要素错位等差异。最后,以居民日常活动特征与需求为基础,结合传统视角已有相关成果,形成日常生活视角下针对跑马山周边公共空间4个关注要素的设计引导,并就其在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

高斯琦[7](2019)在《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为研究视角,探究唐卡的属性问题。唐卡属于宗教艺术范畴,以艺术的形式展现藏传佛教的信仰、哲理、佛本生故事等,“神圣性”是其根本属性。藏族唐卡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走向大众视野,一方面让唐卡在濒危的传承状态中得到恢复,并且振兴;一方面在商业的推动下唐卡的属性逐渐从神圣性转向了世俗性,出现被歪曲、被商品化、被同质化和去语境化等现象,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初衷相背离。本文以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为题,探讨唐卡神圣性的建构因素和解构的原因,以及解构后的唐卡形态。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内容,提出“神圣性”应作为唐卡保护原则中的“本真性”,是唐卡在传承中不发生嬗变,并且能够在时代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再创造”的重要依据。

朱浏琳[8](2019)在《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的多元供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建立、健全托育服务工作管理的体制机制。目前,上海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供给来源多元,但是低幼龄儿童的托幼服务仍然供不应求,存在很多问题。论文对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的多元供给情况展开研究分析。这对解决上海托幼服务发展的困境,引导托幼服务多元供给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准公共产品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结合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搜集、分析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的各种相关资料,以及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相关主体的方法,对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首先是通过理论研究,理清托幼服务的属性。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上海市托幼服务的供需结构关系,找出托幼服务的供需矛盾。第三步是分析研究现阶段托幼服务多元主体参与托幼服务的路径方法,结合实践案例和调研访谈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找到影响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多元供给体系真正构建的因素。最后给出上海市关于构建完善的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多元供给体系的对策与建议。论文通过研究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对于有家庭以外托幼方式选择来说,主要受限于当前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供不应求,解决重点就是提高托幼服务供给,构建稳固的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多元供给体系。第二影响家庭托幼方式选择的最大因素是对机构托幼方式的不信任。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全力解决托幼机构存在的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隐患,重构民众对托幼机构的信心;另一方面,加大宣传教育,让民众理性托幼方式。

王茹男[9](2018)在《改善养老机构护理员职业倦怠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国家对养老行业逐渐重视,人们对养老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面临着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薪资水平低、社会地位低下、社会保障缺失的困境,这导致职业倦怠的问题频频发生,从而使住养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下降。政府、社会与机构应该对养老护理员群体给予关注,针对其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有效介入,在社会保障、行业标准与机构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养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作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学科和一个职业,社会工作更应在缓解养老护理员群体的职业倦怠上发挥其专业优势,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立足社会工作视角,对昆明市B机构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参与观察与问卷调查,了解B机构内养老护理员群体的生活现状和职业特点,调查他们的职业倦怠情况与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针对职业倦怠问题较显着和服务需求较突出的两位养老护理员进行介入,二者分别代表新进与资深员工,评估其职业倦怠程度。基于对案主产生职业倦怠的具体原因与服务需求的分析和对她们自身与外部环境中所拥有的资源的了解,制定个案工作计划,开展个案服务,记录个案过程,结束后进行个案工作效果评估。以上述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改善的社会工作介入实务为基础,本研究探讨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改善的可能方法与途径,以期降低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倦怠、提高其对于老年护理工作的热情,提升机构内养老护理员的凝聚力与职业荣誉感,使他们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也使老年人群体获得更有保障的照料护理服务。

刘军[10](2017)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人着述中的川滇形象》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从而加紧了对海外市场的争夺。而同期的中国其综合实力进一步衰落,列强随即掀起了瓜分狂潮,并将目光转向川滇地区。因此,许多身份各异的西方人先后进入川滇游历考察,并留下大量着述,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信息作了详尽记载,这些资料无论是对今天的历史研究与民族交往,还是对文化交流以及中华民族的自我认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探讨外国人着述中的川滇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对当时川滇社会真实状况的认识,而且可以为今天川滇地区的发展及形象塑造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选取对这一时期川滇地区社会发展概貌进行详实记述的英国人莫理循的《中国风情》、法国人亨利·奥尔良的《云南游记》以及日本人山川早水的《巴蜀》作为分析文本,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他们眼中所见历史场景的还原和分析,探讨他们认识川滇社会的立场并对其眼中的川滇形象进行评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多重视角探究世纪之交外国人描绘川滇形象的影响及启示,一方面,阐述外国人的着述之间以及与中国国内的相关着述相比所具有的特征。另一方面,分析外国人关于川滇形象的描绘,指出其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消极的影响。最后指出川滇形象是中国形象的一部分,当时外国人关于川滇形象的描绘在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并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对今天川滇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树立在“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带上的良好形象,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二、医院 职业管理者何处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 职业管理者何处寻(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知青文学“外来者”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及综述
第一章 知青文学“外来者”叙事的策略
    第一节 叙事结构的渐次延展
        一、“居在——离去”的叙事结构
        二、“离去——归来”的叙事结构
        三、“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叙事结构
    第二节 叙事人称的选择性
        一、“冷眼旁观”的第三人称叙事
        二、“痛陈自我”的第一人称叙事
    第三节 叙事声音的复杂性
        一、作者声音的干预
        二、叙述“声音”与“眼光”的错位
第二章 知青文学“外来者”叙事的动因
    第一节 “局外身份”的悬浮与焦虑
        一、“乡村外来者”的冷眼旁观
        二、“城市多余人”的迷惘犹疑
        三、“代际幸存者”的自我建构
    第二节 “原乡情节”的执着与失落
        一、“借问乡愁何处寻”的失落与悖论
        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找寻与建构
    第三节 “现代表述”的承继与沿革
        一、空间书写的对峙与交融
        二、启蒙话语的嬗变与重构
        三、性别政治的延续与寓指
第三章 知青文学中“外来者”叙事的效果
    第一节 创设冲突与叙事张力
        一、冲突对峙间的叙事张力
        二、新城市经验及文化空间的生成
    第二节 政治转喻与性别隐喻
        一、政治话语对女性身体的征用
        二、经验表述对性别符号的运用
    第三节 距离审美与移情效果
        一、“他者”视野的理性外审
        二、“成长”叙事的感性自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昆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研究 ——以三所民办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
        二、相关政策不配套、落实不到位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问题难以解决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机会不平等导致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难以化解
        四、个人的研究兴趣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流动儿童教育选择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内容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第一节 问卷编制前的基线调研
        一、拟定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基线调研
        三、资料的编码与整理
    第二节 预问卷的编制与修定
        一、预问卷的编制
        二、预问卷的施测
        三、预问卷信效度分析
    第三节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实施
        一、正式问卷的形成
        二、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三、正式问卷的实施与回收
第三章 昆明市三所民办幼儿园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调查结果及说明
    第一节 三所民办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一、T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二、X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三、O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分析
        二、样本家庭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整体状况及差异分析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整体状况
        二、不同性质幼儿园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差异分析
第四章 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结果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结果的多因素分析
        一、多因素分析模型的建构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结果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二节 家庭经济资本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质幼儿园家长在月收入上的卡方分析
        二、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家长在产权上的卡方分析
        三、不同性质幼儿园家长在教育投入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第三节 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家长在父母学历上的卡方分析
        二、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家长在教育期望上的卡方分析
        三、不同性质幼儿园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第四节 家庭社会资本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家长在父母职业上的卡方分析
        二、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家长在来昆途径上的卡方分析
        三、不同性质幼儿园家长在信息获取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第五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家庭经济资本是制约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首要因素
        一、家庭的经济条件直接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
        二、幼儿园的附加费用间接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园选择
    第二节 家庭文化资本是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间接因素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行为依附于家庭活动
        二、农民工对孩子的教育期待呈现局部两极性特点
    第三节 家庭社会资本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有一定影响
        一、农民工家长的社会资本拥有量既先天不足,又缺乏统筹运用能力
        二、农民工家长缺乏运用“关系”到入园选择行为中的主动性
    第四节 教育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空间不足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纵向选择无果,横向选择同质
        二、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与农民工家庭经济资本拥有量不匹配
    第五节 保教质量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最终诉求
        一、在适当的经济承受范围内愿意付出较高保教费选择优质幼儿园
        二、多子女家庭统筹资本为子女选择优质幼儿园
第六章 走向公平: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入优质园愿景的思考
    第一节 发挥政府职能,统筹规划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的能力
        一、财政投入——重心持续向弱势群体倾斜
        二、资源配置——实现优质普惠性幼儿园的合理布局
        三、政策支持——增强农民工自身的“造血”能力
    第二节 提升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一、公办领办——实现优质资源的时空转移
        二、内涵发展——打造优质灵活的服务团队
        三、全纳教育——保障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整合社区资源,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提供多方支持
        一、文化建设——营造多元群体共生环境
        二、信息共享——建立农民工入园选择透明机制
        三、多方参与——共建农民工入园选择补充性机构
    第四节 唤醒主体精神,提升综合能力,实现农民工家庭资本的再积累
        一、经济基础——开启“发展—经济”模式
        二、文化教育——实现农民工文化资本二次累积
        三、主动融入——加快“内市民化”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晚清民国时期文学生态研究 ——以青岛为中心(1898~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旨趣
    二、研究成果述评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四、论文架构
第一章 青岛城市的现代化与文学生态
    第一节 青岛城市的现代化
        一、经济的现代化
        二、文化的现代化
        三、教育的现代化
        四、公共医疗卫生的现代化
    第二节 文学现代化与青岛的文学生态
    小结
第二章 逊清遗民在青岛
    第一节 青岛:清遗民的主要聚集地
    第二节 寓青遗民的政治复辟活动
        一、复辟的组织和谋划
        二、清遗民复辟活动归于失败的原因
        三、复辟失败后青岛诸遗老的命运
    第三节 清遗民在青岛的文化活动
        一、尊孔文社与藏书楼的建立
        二、“十老会”:清遗民之“真率会”
    小结
第三章 国立青岛/山东大学:青岛新文学活动的中心
    第一节 校长的现代办学理念
    第二节 大学内的文学教育与创作
        一、教授作家群的文学教育活动
        二、“新月派”教授作家群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大学内学生文艺社团与文学刊物
        一、海鸥剧社与《青大海鸥社公演特刊》
        二、征程文艺社与《征程》周刊
        三、文刊编辑社与《文刊》
        四、刁斗文艺社与《刁斗》季刊
        五、国立山东大学话剧社与《山大剧社第一次公演特刊》
        六、《中庸》周刊
        七、国文学会
        八、新文艺学会与《新地》周刊
    小结
第四章 青岛本地文人的创作尝试——基于1930年代青岛文艺副刊
    第一节 1930年代青岛文艺副刊
    第二节 30年代青岛文艺副刊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青岛诗坛的繁荣:以诗歌副刊与期刊为中心
        一、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的成立
        二、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与青岛诗歌文艺副刊的繁荣
    第四节 《避暑录话》:国立山东大学作家群与青岛本地文艺界的联结
        一、《避暑录话》的创刊与由来
        二、《避暑录话》作者与内容
        三、《避暑录话》的地位与意义
    小结
第五章 儿童副刊与青岛儿童文学的萌蘖(1930~1937)
    第一节 青岛的儿童副刊
        一、青岛儿童副刊三种
        二、副刊编者的现代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第二节 成人话语下的儿童文学
    第三节 儿童的文学创作与现代意识觉醒
        一、发现自我
        二、关注国家与社会
    第四节 政府、社会与青岛儿童文学的繁荣
        一、政府与初等教育的现代化
        二、“儿童节”、“儿童年”活动与提高儿童地位
        三、青岛现代慈幼事业的推进
    第五节 青岛儿童文学的独特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她们如何应对挑战? ——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二、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
        三、当前缺乏关于高校女教师的叙事研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教师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三、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忆往昔:她们经历了哪些挑战?
    第一节 尽力而为的L老师
        一、工科跨教育学何其难
        二、革新遭遇阻碍
        三、专业团队何处寻
    第二节 率性而为的O老师
        一、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身无分文来异乡
        三、我只想好好教学
    第三节 随心而动的V老师
        一、重压之下高质量完成学业
        二、靠自己摸索的路好漫长
        三、“忘我”地精益求精
    第四节 先公后私的E老师
        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二、肩上的担子重
        三、再累也要做科研
第二章 观今朝:她们应对挑战的宝贵经验
    第一节 完善自我——积极面对环境
        一、敞开心扉沟通
        二、无形的榜样力量
        三、加入正能量团体
    第二节 重视家庭——理智投入工作
        一、家庭是最坚实的后盾
        二、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
        三、不要过分看重“利益”
    第三节 教研相长——保持平稳节奏
        一、找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
        二、长期专注一个领域研究
    第四节 师生共进——携手共同成长
        一、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二、教书育人彰显自我价值
        三、彼此尊重,相互成就
第三章 深反思: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保障条件
    第一节 制约女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强大的行政力量
        二、繁琐的工作事务
        三、沉重的家庭责任
        四、无限的追求完美
    第二节 保障女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行政”与“学术”各司其职
        二、高校完善管理体系保证女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
        三、社会提供相关支持缓解女教师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四、相关部门组织教师培训与进修促进女教师专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6)基于日常生活的跑马山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与控制引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城市山体周边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1.2.2 日常生活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分析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概念解析与研究内容
        1.4.1 概念解析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传统视角下山体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的建构与分析
    2.1 传统视角内涵
    2.2 山体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建构方法与步骤
        2.2.1 关注要素获取方法
        2.2.2 关注要素统计步骤
    2.3 山体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内容
    2.4 山体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分析
        2.4.1 属性要素层面
        2.4.2 基础要素层面
        2.4.3 综合层面
第三章 日常生活视角下跑马山周边公共空间调研与关注要素分析
    3.1 日常生活视角下跑马山周边公共空间调研组织
        3.1.1 日常生活的内涵
        3.1.2 调研对象
        3.1.3 调研方法
        3.1.4 调研安排
    3.2 寻特征:跑马山周边公共空间日常活动情况调研分析
        3.2.1 活动人群
        3.2.2 活动时间
        3.2.3 活动类型
        3.2.4 活动可达性
        3.2.5 相关思考
    3.3 探原理:跑马山及周边公共空间日常使用情况问题探寻
        3.3.1 活动需求调查和问题探寻
        3.3.2 登山难于上青天?——关于山体台阶的利用
        3.3.3 大雨倾盆无处躲?——关于遮阳避雨设施的配建
        3.3.4 便利商业何处寻?——关于商业设施的配建
        3.3.5 步憩路线无可游?——关于山体步道的互动性
第四章 基于日常生活的跑马山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思考与引导
    4.1 传统视角与日常生活视角下山体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的对比分析
        4.1.1 传统视角与日常生活视角关注要素的差异
        4.1.2 关注要素差异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
    4.2 基于日常生活的跑马山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设计引导
        4.2.1 设计背景
        4.2.2 设计目标
        4.2.3 设计引导
    4.3 跑马山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运营与管理
        4.3.1 政府、开发商、社区及设计方的关系
        4.3.2 问题与潜力
        4.3.3 运营管理引导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图表来源及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传统视角下属性要素数量统计)
附录 Ⅱ(传统视角下基础要素数量统计)
附录 Ⅲ(问卷调查表)
附录 Ⅳ(访谈记录表)
作者简介
致谢

(7)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文献综述
    四、田野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探究
    第一节 《公约》语境下的唐卡保护
        一、唐卡保护的现状分析
        二、对唐卡“大热”的思考
    第二节 唐卡的“神圣性”与《原则》中的“本真性”
第二章 唐卡的属性解析
    第一节 唐卡的精神母题
        一、藏传佛教与密宗
        二、唐卡图像的出处
        三、唐卡圣像的意义
    第二节 佛像的意义
    第三节 作为宗教艺术的唐卡
        一、宗教艺术的界定
        二、宗教艺术中的神圣性
        三、以唐卡为例的宗教艺术保护
第三章 唐卡“神圣性”的建构
    第一节 佛的骨骼
        一、唐卡的量度概述
        二、量度对唐卡神像的建构
        三、量度之美
    第二节 佛的身色
        一、画佛的“技艺”
        二、唐卡色彩的神圣性象征
        三、唐卡图像中的神圣“符号”
    第三节 绘画唐卡的仪式
        一、绘画中的仪轨
        二、画师、仪式与图像的转换
        三、仪式在唐卡绘画中的意义
    第四节 被膜拜的唐卡
        一、作为“装藏”的圣物
        二、开光与供奉
第四章 唐卡“神圣性”的解构
    第一节 解构之因
        一、藏族社会的现代化变迁
        二、淡化的宗教信仰
        三、画师身份的变化
    第二节 “被歪曲”的唐卡
        一、画面形态的变化
        二、仪式的隐退
    第三节 “商品化”的唐卡
        一、“供与施”的精神交换
        二、唐卡的“象征性价值”
        三、唐卡的商品化
    第四节 唐卡的世俗化——写实唐卡的个案分析
        一、安多强巴与“写实唐卡”
        二、唐卡的“创新”
        三、唐卡的“边界”
第五章 唐卡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唐卡在当代的传承
        一、保有“神圣性”的传承
        二、对唐卡“文化空间”的重建
    第二节 唐卡“社区”身份的重构
        一、“社区”的释义
        二、唐卡社区的职责
        三、社区在唐卡实践中的意义
    第三节 对唐卡嬗变问题的探讨
    第四节 唐卡的发展
        一、神圣性的旨归
        二、神圣性的存续与再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的多元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多元供给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低幼龄儿童
        2.1.2 托幼服务
        2.1.3 托幼服务多元供给
    2.2 理论基础
        2.2.1 准公共产品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3 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的属性特征梳理
        2.3.1 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2.3.2 需求层次理论下托幼服务多元供给
第三章 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的供需现状
    3.1 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多元供给
        3.1.1 总体供给情况
        3.1.2 总体托幼服务需求情况
    3.2 托幼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分析
        3.2.1 多元托幼主体的分类
        3.2.2 政府机构
        3.2.3 市场营利性组织
        3.2.4 社会组织
第四章 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供需情况的实证分析
    4.1 调研设计及数据采集
        4.1.1 调查目的
        4.1.2 问卷与访谈内容的设计
        4.1.3 调研数据的基本描述
    4.2 调查结果分析
        4.2.1 问卷调查结果
        4.2.2 访谈结果分析
    4.3 结论
        4.3.1 明确托幼服务理念
        4.3.2 发挥社区在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中的作用
        4.3.3 建立监测评价制度并加强监督力度
第五章 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5.1 托幼服务多元供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 家长对优质托幼资源的追捧
        5.1.2 幼儿家长对托幼服务的误解
        5.1.3 托幼服务从业人员数量和专业性不足
        5.1.4 托幼机构安全卫生存在问题
    5.2 托幼服务多元供给发展的困境
        5.2.1 主体间责任关系亟待厘清
        5.2.2 政府财政支出能力有限
        5.2.3 托幼服务公平性难以保障
        5.2.4 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运行不畅
第六章 影响托幼服务多元供给发展的因素分析
    6.1 影响托幼服务多元供给发展的原因
        6.1.1 托幼服务需求的改变
        6.1.2 托幼服务从业人员管理存在问题
        6.1.3 托幼服务政策的碎片化问题
        6.1.4 家长与托幼机构之间缺乏互动的反馈沟通机制
    6.2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分析
        6.2.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和步骤
        6.2.2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6.2.3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第七章 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多元供给体系的构建
    7.1 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多元供给体系的构建目标
        7.1.1 保障服务的基本供给
        7.1.2 制度体系稳定可持续
    7.2 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多元供给体系的基本原则
        7.2.1 法制化、规范化原则
        7.2.2 保证基础性托幼服务需求原则
        7.2.3 重视需求的差异性原则
        7.2.4 公平性原则
    7.3 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多元供给发展的路径选择
        7.3.1 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
        7.3.2 低幼龄儿童基础性托幼服务适度普惠
    7.4 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供给体系配套制度
        7.4.1 国家健全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
        7.4.2 规范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供给内容
        7.4.3 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供给体系的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7.4.4 拓宽低幼龄托幼服务的经费来源渠道
第八章 完善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多元供给的对策建议
    8.1 托幼服务工作监督考核制度化
        8.1.1 制度建设思路
        8.1.2 制度建设的具体工作内容
    8.2 健全多元化的低幼龄托幼服务办学体制
        8.2.1 做好多元主体参与托幼服务办学的规划
        8.2.2 办学体制的具体内容
    8.3 构建多方协同参与机制
        8.3.1 家庭
        8.3.2 社区
        8.3.3 政府
        8.3.4 社会力量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上海市 0-3 岁儿童托幼服务现状调查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改善养老机构护理员职业倦怠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现实背景
        2.理论背景
        3.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四) 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2.研究进展与文献综述
    (五)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1.研究方法
        2.资料收集技术
二、理论基础
    (一) 认知行为理论
    (二) 社会交换理论
    (三) 生态系统理论
三、B机构养老护理员概况
    (一) 机构概况
    (二) B养老机构护理员概况
        1.B机构接受调查养老护理员的物质生活状况
        2.B机构接受调查养老护理员的心理压力状况
        3.B机构接受调查养老护理员的社会支持状况
    (三) B机构接受调查的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状况
        1.B机构接受调查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倦怠状况
        2.B机构接受调查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四、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
    (一) 个案工作方法的确定
    (二) 个案服务对象的确定
    (三) 个案工作过程
        1.H护理员的个案工作过程
        2.Z护理员的个案工作过程
    (四) 个案工作效果评估
        1.H护理员的个案工作效果评估
        2.Z护理员的个案工作效果评估
五、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与介入策略
    (一) 两个个案的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1.新进与资深养老护理员职业倦影响因素的相同点
        2.新进与资深养老护理员职业倦影响因素的差异
    (二) 新进、资深养老护理员个案介入的策略对比分析
        1.介入的共同点
        2.介入的不同点
六、总结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局限
    (三)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人着述中的川滇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三、研究目的、思路、拟解决的问题及存在的难点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研究框架
    五、相关问题的界定和说明
第一章 外国人描绘川滇形象的相关背景
    第一节 近代英法日的崛起
        一、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的形成
        二、法国高利贷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日本的明治维新
    第二节 近代中国成为英法日争夺市场的目标
        一、英法对中国的觊觎
        二、中日关系的逆转
    第三节 英法日抢夺市场的目光向川滇聚拢
        一、中国北部及东部地区被瓜分殆尽
        二、川滇的优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英国人着述中的川滇形象------以《中国风情》为中心
    第一节 莫理循与《中国风情》
        一、莫理循的旅行目的及路线
        二、莫理循对四川城镇的印象及感受
    第二节 莫理循对四川社会现象的考察
        一、鸦片
        二、传教
    第三节 莫理循对中国人性格的观察
        一、中国妇女
        二、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第四节 莫理循对官场及法度的考察
        一、腐败的官场
        二、严酷的法令
    第五节 莫理循的云南印象
        一、贫穷的云南
        二、莫理循眼中川滇之间的差别
    第六节 莫理循对云南社会现象的考察
        一、杀婴的真实情况
        二、当地人的迷信
        三、中国人的自杀
    第七节 关于莫里循眼中川滇形象的评析
        一、莫里循观察川滇的视角
        二、对莫里循眼中川滇形象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人着述中的川滇形象------以《云南游记》为中心
    第一节 亨利·奥尔良与《云南游记》
        一、亨利·奥尔良的旅行目的及路线
        二、亨利·奥尔良对云南城镇的印象及感受
    第二节 亨利·奥尔良对云南地理概况的考察
        一、奇特的地形地貌
        二、优美的自然景观
        三、良好的气候与变化莫测的天气
    第三节 亨利·奥尔良对云南社会状况的观察
        一、特色的民族服饰及习俗
        二、社会生产及传统工艺
        三、当地人的迷信
        四、建筑风格
    第四节 亨利·奥尔良对云南的经济、政治、文化概况的观察
        一、集市及商贸状况
        二、政治管理状况
        三、艺术
    第五节 关于亨利·奥尔良眼中云南形象的评析
        一、亨利·奥尔良观察云南的视角
        二、对亨利·奥尔良眼中云南形象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人着述中的川滇形象------以《巴蜀》为中心
    第一节 山川早水与《巴蜀》
        一、山川早水的旅行目的及路线
        二、山川早水对四川城镇的印象及感受
    第二节 山川早水对四川社会经济的考察
        一、民生状态
        二、经济作物生产
        三、德国商贸在四川的成功
    第三节 山川早水对四川政治管理的考察
        一、与沿途官员的交往
        二、满汉的隔离
        三、巴塘事件
        四、梦幻的川汉铁路
    第四节 山川早水对四川文化及蜀人性格的考察
        一、四川的教育
        二、发展落后的报刊及杂志
        三、蜀人的性格
    第五节 山川早水对四川名胜古迹的考察
        一、成都城内古迹
        二、四川省内古迹
    第六节 山川早水对在四川的外国人及日本人情况的考察
        一、在四川的外国人
        二、在四川的日本人
    第七节 关于山川早水眼中四川形象的评析
        一、山川早水观察四川的视角
        二、对山川早水眼中四川形象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纪之交外国人描绘川滇形象的影响及启示
    第一节 世纪之交外国人记述川滇形象着述的特征
        一、外国人着述各自的特征
        二、外国人着述较国内着述所具有的特征
    第二节 世纪之交外国人描绘川滇形象的影响
        一、外国人在川滇考察活动的时代特征
        二、外国人记述川滇形象的影响
    第三节 外国人描绘川滇形象的当代价值及启示
        一、外国人记述川滇形象的当代价值
        二、外国人记述川滇形象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医院 职业管理者何处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知青文学“外来者”叙事研究[D]. 周珊伊.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昆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选择研究 ——以三所民办园为例[D]. 张成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4]晚清民国时期文学生态研究 ——以青岛为中心(1898~1937)[D]. 邢琪.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5]她们如何应对挑战? ——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 曾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基于日常生活的跑马山周边公共空间关注要素与控制引导[D]. 甘宜真. 东南大学, 2019(05)
  • [7]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研究[D]. 高斯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8]上海市低幼龄儿童托幼服务的多元供给研究[D]. 朱浏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9]改善养老机构护理员职业倦怠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D]. 王茹男. 云南大学, 2018(01)
  •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人着述中的川滇形象[D]. 刘军. 云南大学, 2017(12)

标签:;  ;  ;  ;  

医院职业经理人在哪里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