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岩山区几种成功的造林模式

石灰岩山区几种成功的造林模式

一、石灰岩山地几种成功的造林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曦雨[1](2021)在《济南市小北山山体公园提升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进程中,由于对山体资源的过度开采,遗留下大量受损情况较为严重的破损山体,这些山体地貌遭到严重破坏,以致水土流失情况加剧,出现山体坍塌、滑坡等一系列问题。山体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与景观风貌也相应受到影响,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破损山体修复问题亟待解决,山体治理工作刻不容缓。随着人们对于破损山体修复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对绿地空间有了更高追求,如何将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结合起来,构建兼具生态性与景观性的自然环境,是当前的一项研究课题。本论文运用了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破损山体和公园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归纳总结出国内外采石废弃地景观改造的研究进展,并通过对徐州邱山山体改造、法国Biville采石场、日本国营明石海峡三个案例的背景、设计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一般实践经验与做法。通过对破损山体修复相关理论技术和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策略的研究,为济南市小北山山体生态修复和公园设计改造打下理论基础。结合济南市自然条件、文化条件和场地现状,对小北山山体公园的山体生态修复与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总结,发现小北山山体公园存在植物群落结构单一、景观独特性不足、遗留碎石坡、采石坑、废弃厂房等未能合理利用、地域文化未体现、功能分区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并针对各个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根据破损山体修复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筛选出适合小北山边坡类型的修复方法及植物配置模式,提出小北山山体生态修复的改进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小北山山体公园进行绿化提升改造,探索利用小北山破损山体资源,使其具有资源、精神、文化等层面更加深层的价值与作用,通过对公园整体布局、结构、元素等的相互融合,设计出兼具娱乐性和休闲性的山体公园。小北山山体公园设计以“尊重自然、弘扬文化”为理念,在尊重小北山原有景观特征和现状地形的基础上,寻求可以体现旧景观内涵的新的景观表达形式。公园以“山与石”为主题,向游人展现济南市多年来开山采石的历史,并通过泉水、荷花等元素的表达弘扬济南市地域文化。小北山山体公园设计在原有地形和景观节点基础上进行合理改进,因地制宜,将全园规划为“两轴、两环、八区、多节点”的景观布局。公园划分为游客服务与入口景观区、体育活动区、少年儿童活动区、漫步观光区、老年人活动区、密林游憩区、采石纪念花园区和农田科普体验区八个功能分区,以及阳光草坪、露天剧场、观景台、旱溪、观景楼和采石文化主题广场等一系列景观节点。最后,从竖向、植物、雨洪系统、照明、公共设施几个方面对小北山山体公园进行了专项设计。通过公园全面设计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可以亲近自然、休闲娱乐、了解采石活动与济南地域文化的绿色山体公园环境。

夏志宇[2](2020)在《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研究 ——以无为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经营是森林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森林经营规划是指导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依据,为落实《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推进建立全国、省、县三级森林经营规划体系。本文以无为县为研究对象,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及其补充调查数据、DEM高程数据为基础数据,按照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规范,利用GIS技术对县域内林地质量等级、森林经营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森林经营规划中森林类型划分、森林经营分类、作业法设计、功能区划分、森林抚育等各个主要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科学指导全县森林经营工作。论文研究对无为县森林质量提升,建立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为县规划区内林地面积为30192.39hm2,II级林地面积4337.87hm2,占总面积的14.38%,Ⅲ级林地面积20558.58hm2,占总面积的68.09%,Ⅳ级林地面积5266.33hm2,占总面积的17.44%,Ⅴ级林地面积29.61hm2,占总面积的0.10%,Ⅲ级林地占优势地位。针对不同质量等级的林地,分析其与森林生长之间的关系,提出森林培育规划与经营利用方向,为无为县科学合理地利用林地提供了参考。(2)根据无为县森林起源、树种组成、近自然程度、林分特征和经营特征等,将全县森林类型划分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混交林、人工阔叶纯林和人工针叶纯林。(3)依据森林主导功能和经营目的,综合考虑森林类型、保护等级和立地条件等因素,将无为县森林经营类型划分为多功能经营的兼用林以及集约经营的商品林2类。(4)全县森林作业法分为杉木皆伐作业法、松类皆伐作业法、人工硬阔叶纯林皆伐作业法、阔叶混交林择伐作业法、针阔混交林择伐作业法、杨树人工林皆伐作业法、竹林作业法以及经济林作业法8种。制定了每种作业法造林、抚育等全周期经营关键技术。(5)全县划分为西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林兼经济林经营区、中部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林兼用材林经营区、东部沿江平原防护林兼用材林经营区;分析了各经营区森林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制定了经营分析、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

薛颖[3](2019)在《《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融资研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英汉翻译项目实践报告,项目文本选自《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和融资研究》项目报告。笔者负责第三章第一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翻译内容,并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该节项目报告对世行在华项目进行总结,对比分析中国营造林的现状问题,总结改进策略。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以动态对等理论的“忠实通顺”和“功能对等”作为总体翻译原则,探讨了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汉语长句和无主句的翻译策略。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翻译任务介绍,包括背景介绍,文本特征分析,项目意义和要求。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的描述,主要是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校。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案例分析。笔者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分类,分别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来分析。最后一章为翻译实践总结,包括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思考和对将来相关工作的启发。作为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希望通过总结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能够对林业工作者,以及从事林业科技类翻译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如明[4](2019)在《鲁中南石灰岩山地侧柏混交林蓄水保土及景观效益AHP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选择具有良好防护功能与景观效果的林分类型,探索鲁中南石灰岩山地森林质量升级改造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了鲁中南石灰岩山地8种5a侧柏混交林,以侧柏纯林作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增加土壤饱和贮水量、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时间、土壤减蚀量和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速效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共10项指标,从侧柏混交林林分土壤水文效益、土壤减蚀效益、改良土壤效益共3个方面研究其蓄水保土效益;采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同时结合前人研究,选取季相变化、观赏价值、树形、覆盖度、冠幅、树高共6项指标,从侧柏混交林林分色彩、结构、生长状况3方面研究其景观效益。同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对侧柏混交林林分的蓄水保土效益和景观效益进行评价,并联合两个方面共16项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选择防护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目标林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分土壤水文效益方面,在增加土壤饱和贮水量,提升土壤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时间中,以侧柏苦楝混交林最大,侧柏刺槐混交林次之,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差;土壤减蚀效益方面,不同混交林类型与侧柏纯林相比,减少的土壤侵蚀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侧柏黄栌混交林减蚀量最大,为23.70 t·hm-2·a-1,侧柏苦楝混交林次之,为22.46 t·hm-2·a-1,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小,为21.81 t·hm-2·a-1;改良土壤效益方面,在改善土壤容重表现中,侧柏刺槐混交林最佳,侧柏苦楝混交林次之。在提高土壤总孔隙度中,以侧柏苦楝混交林最大,侧柏刺槐混交林次之,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小。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中,以侧柏苦楝混交林最大,侧柏山杏混交林最小。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侧柏混交林林分的蓄水保土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侧柏黄栌混交林和侧柏连翘混交林以及侧柏刺槐混交林蓄水保土效益表现优良。(2)林分色彩方面,侧柏黄栌混交林效果最佳,侧柏五角枫混交林和侧柏臭椿混交林次之;景观结构方面,表现最好的是侧柏苦楝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次之;生长状况方面,侧柏刺槐混交林生长最好,侧柏苦楝混交林次之,侧柏连翘混交林偏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侧柏混交林林分的景观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改善森林的景观效果来看,侧柏黄栌混交林和侧柏五角枫混交林表现优良。(3)联合侧柏混交林林分的蓄水保土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共16项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AHP)原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侧柏黄栌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表现优良,是兼具蓄水保土及景观效益较好的混交林类型,应优先考虑作为升级改造传统侧柏纯林的混交林林分类型。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石灰岩山地生态环境,提升石灰岩山地森林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森林景观的向往,对于更好的发挥森林多功能效益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王江南[5](2018)在《赣西北石灰岩山地植物对降水脉动的水分适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脉动理论是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水分适应机制的成功范式。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壤干湿交替频繁,土壤水分脉动强烈,植物只有拥有完善的资源脉动适应机制才能适应喀斯特这种脉动强烈的异质生境。本文选择赣西北地区石灰岩山地开展研究,以该地区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和伴生种山胡椒(Lindera glauca)、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实验对象,通过测定植物叶水势、枝条导水率、边材导水率以及土壤含水率在降水高频期和降水低频期的变化,分析石灰岩山地植物对不同降水脉动的水分生理调节机制,深入理解不同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水分生理适应机制,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石灰岩生境土壤含水率在降水高频期波动范围为32.91±7.61%40.68±6.98%,35.7 mm的降雨使石灰岩生境的土壤含水率升高了8%;在降水低频期,前期大的降水事件(7.6 mm和4.1 mm)使土壤含水率从16.08±4.33%升高到17.62±2.23%,而后期的小降水事件对土壤含水率没有明显影响,土壤含水率依旧持续下降至8.58±2.62%,该时期土壤含水率降低了8%;非石灰岩生境中的土壤含水率不论在降水高频期还是降水低频期,均高于石灰岩生境土壤。在降水高频期,非石灰岩生境与石灰岩生境土壤含水率相差25%,而在降水低频期,非石灰岩生境土壤含水率基本高于20%,石灰岩生境则基本低于20%,尤其在有较大降水4.1 mm时,非石灰岩土壤含水率上升了约16%,是石灰岩生境土壤累积量的2倍多。(2)不论在降水高频或降水低频期的日间,石灰岩山地不同植物叶水势都对降水响应快速,叶水势迅速升高趋近于0 Bar;并对次日午间叶水势有明显提高。在降雨连续的脉动期,植物叶水势波动范围分别为:淡竹,-0.27±0.03 Bar-0.65±0.29Bar;油茶,-0.38±0.10 Bar-0.55±0.19 Bar,山胡椒:-0.31±0.10 Bar-0.53±0.24Bar,均低于-1 Bar;在降水脉动间期,植物叶水势呈V型日变化,淡竹叶水势最低,山胡椒次之,油茶叶水势最高;非石灰岩生境的淡竹叶水势略高于石灰岩生境的淡竹;午后的降雨会使植物叶水势迅速从最低值升高到趋近凌晨叶水势值或高于凌晨叶水势值。因此,降水会引起石灰岩山地植物叶水势的升高,2种植物中,淡竹反应最为敏感,山胡椒次之,油茶最慢。(3)石灰岩山地植物在不同时期的水力导度有差异,不同植物水力导度对降水脉动的响应也不同。3种植物在降水高频期的水力导度高于降水低频期植物的水力导度,低至23倍,高至10倍以上。在降水高频期的脉动间期,淡竹导水率日变化呈V型,而在降水低频期的脉动间期,淡竹导水率日变化呈U型;山胡椒在两个时期的脉动间期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日变化趋势,其导水率最高的时间是早上8点;油茶在脉动间期导水率日变化较稳定。在降水连续的脉动期,山胡椒和油茶导水率日变化波动变化大,淡竹则先随降水的增大升高,它们的边材比导率则变化较稳定。在有午后降雨的时期,淡竹导水率和边材比导率因降水而升高,而油茶导水率和边材比导率则不受降雨的影响。在一个完整脉动周期内,降水高频期的降水会引起淡竹水力导度的迅速升高,油茶反应较淡竹慢,山胡椒反应最慢;在降水低频期,山胡椒和油茶导水率逐渐降低,而边材比导率变化较稳定,且油茶水力导度高于山胡椒,大降水7.6mm会引起淡竹和油茶导水率的升高,山胡椒反应较慢,小于5 mm的降水对植物水力导度没有明显改变,多次的小降水会引起植物水力导度再次升高。(4)不同生境中的淡竹对降水的响应一致,即降水会引起淡竹叶水势和水力导度升高。但是,在有降水的时候,石灰岩生境的淡竹水力导度高于非石灰岩生境的淡竹,尤其是在连续降雨的脉动期,非石灰岩生境的淡竹水力导度呈V型变化,而石灰岩生境的淡竹会因降水强度的增大而升高。在降水低频期,石灰岩生境淡竹水力导度处于不断波动起伏状态,而非石灰岩生境则变化较稳定,在有午后降雨的时期,非石灰岩生境的淡竹导水率波动小,基本呈直线变化,导水率变化范围为0.11±0.090.22±0.18 g·m·MPa-1·min-1,在降水之后,导水率上升幅度小;而石灰岩生境中淡竹的导水率从凌晨0.86±0.34 g·m·MPa-1·min-1下降至14点最低为0.11±0.15g·m·MPa-1·min-1,而后受到降水的影响,导水率升高至0.72±0.29 g·m·MPa-1·min-1。综上所述,石灰岩山地石灰岩生境土壤水分脉动强烈,尤其是降水低频期,使石灰岩生境植物面临土壤干旱的威胁。不同植物对不同降水脉动的生理响应不同,淡竹比其他植物更具有适应强烈水分脉动的石灰岩生理机制,它在降水脉动间期通过降低水势、导水率和边材比导率,缓解植物体内水分亏缺,维持自身水分平衡;在降水脉动期,植物叶水势反应快速,淡竹对降水响应最为敏感,其水力导度响应最快,山胡椒则反应滞后,油茶变化不明显;且不同生境中的淡竹其水分生理适应机制有差异,石灰岩生境中的淡竹水力导度变化范围大,反映出淡竹对降水脉动响应的生理可塑性,这是淡竹成为石灰岩山地优势种的生理基础。

费世民,蒋俊明,张旭东,周金星[6](2016)在《再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文中指出本文在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技术提出的基础上,以干热河谷的自然植被演替、土壤水分承载力、立地异质性为依据,从系统化、定量化的研究角度,在林分结构(微观)上探讨了造林"适度"密度,在区域景观尺度(宏观)上探讨植被恢复的群落"适度"配置,旨在进一步阐明"适度"造林技术与理论,以期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黄文庆[7](2014)在《苏北石灰岩山地不同造林模式土壤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苏北石灰岩山地4种混交林及对照林地(侧柏纯林)共5种造林模式,分别为侧柏黄栌栾树混交林(CHL)、侧柏青桐混交林(CQ)、侧柏枫香混交林(CF)、侧柏纯林(C)和侧柏女贞混交林(CN)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土壤酶活性分布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状况;分析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各造林模式的土壤肥力;以探讨不同造林模式的土壤效应,为研究区最佳造林模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SMBC)、易氧化碳(ROC)、水溶性碳(WSOC)含量均表现为混交林高于侧柏纯林。5种造林模式下TOC含量高低顺序为CF>CN>CQ>CHL>C;SMBC含量为CN>CQ>CF>CHL>C;ROC含量为CQ>CF>CN>CHL>C;WSOC含量为CF>CQ>CN>CHL>C。(2) SMBC、WSOC、ROC含量均随季节变化表现出显着差异性。5种造林模式下SMBC、WSOC含量年度变化规律均一致,SMBC含量总体表现为春、夏较高,秋、冬两季较低;WSOC含量总体上表现为秋季较高,夏、冬较低,春季居中。在不同造林模式下,ROC含量季节变化规律不相一致,但总体表现为夏季ROC含量较高,春、秋、冬季含量较低。(3)5种造林模式下土壤酶活性有差异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低顺序为CF>CQ>C>CN>CHL;脲酶活性顺序为CQ>CHL>CF>C>CN;土壤蔗糖酶活性依次为CQ>CF>CN>CHL>C;土壤磷酸酶活性顺序为CN>CF>C>CQ>CHL。(4)土壤酶活性因季节变化表现出显着差异性,且各土壤酶因林分不同季节变化规律有所区别。5种造林模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与磷酸酶季节变化规律均一致,总体规律均表现为秋、冬两季活性较高,春、夏偏低。5种造林模式下土壤蔗糖酶活性季度变化规律一致,总体表现为冬季最强,春、秋最弱,夏季居中。CHL、CQ、C林分下脲酶活性季度变化规律一致,秋季酶活性最高;CF下脲酶活性冬季最高;CN下脲酶活性夏季最高。(5)4种混交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效果均强于侧柏纯林。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各造林模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可知,5种造林模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得分大小顺序为CF>CQ>CN>C>CHL,侧柏枫香混交林土壤肥力最强。(6)土壤蔗糖酶活性与磷酸酶、脲酶活性均有显着相关性。土壤酶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相关性,说明可以用酶活性来反映土壤肥力状况。土壤总有机碳与各活性有机碳之间以及各活性有机碳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

蒋丹丹[8](2014)在《苏北石灰岩山地人工风景林生态效应及林木生长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女贞林、侧柏黄栌林、侧柏青桐林、侧柏枫香林和侧柏纯林这5种林分模式为研究对象,同时设置空地为对照样地,研究和比较不同模式林分土壤理化性质、小气候效应、植被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乔木光合蒸腾特性和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1)侧柏女贞林土壤中有机质、有效P含量最高,其值分别为68.09g/kg、0.89mg/kg;侧柏黄栌林土壤中速效K含量最高,为201.55mg/kg;侧柏枫香林土壤中水解N含量高达360.31mg/kg。土壤容重、pH和全N三者之间达到极显着相关水平,全N与水解N相关性也达到极显着水平。(2)造林能够显着降低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4种混交林小气候指标值差异不大。各样地四季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纯林<空地,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混交林>纯林>空地。混交林与纯林四季光照强度有显着差异,春季和夏季气温有显着差异,四季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明显,且混交林稳定气温和土温的能力比纯林好。(3)林分中草本层植物种类比乔木层和灌木层多,侧柏、石楠和狗牙根是石灰岩山地的优势物种,其重要值分别为4.0057、1.8801、1.0739。纯林中灌木层最高,为117.8cm,侧柏黄栌林中灌木层生物量最大,为209.1kg/hm2。混交林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物种丰富且分布均匀,纯林中物种多样性较差,物种不丰富,分布不均匀。(4)5种乔木日均净光合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女贞>枫香>黄栌>青桐>侧柏,日均蒸腾速率由小到大依次为:青桐<侧柏<黄栌<枫香<女贞。日均气孔导度女贞最大,青桐最小。日均水分利用率女贞最大,侧柏最小。此外,气孔导度对5种树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比较明显,空气相对湿度对女贞、青桐和侧柏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5)青桐胸径和侧柏树高年增长量最高,分别为0.67cm、0.33m。各样地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由大到小顺序为:侧柏女贞林>侧柏青桐林>侧柏枫香林>侧柏黄栌林>侧柏纯林,侧柏青桐林乔木生物量年增长量最大,为3.001t/hm2,侧柏纯林乔木生物量年增长量最小,仅为1.092t/hm2。侧柏生物量年增长量在1.092~1.906t/hm2之间,女贞、黄栌、青桐和枫香年生物量增长量分别为0.82t/hm2、0.59t/hm2、1.095t/hm2、0.261t/hm2。(6)5种林分平均单株乔木生物量由大到小顺序为:侧柏黄栌林>侧柏纯林>侧柏枫香林>侧柏青桐林>侧柏女贞林,生物量年增长量由大到小顺序为:侧柏青桐林>侧柏女贞林>侧柏黄栌>侧柏纯林>侧柏枫香林,侧柏青桐林中侧柏比纯林中侧柏单株生物量年增长量高0.66kg。

燕坤蛟[9](2013)在《石灰岩山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及其景观优化构建 ——以济南南部山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济南市南部山区石灰岩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石灰岩山地的人工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生态功能效应的调查分析研究,探讨了济南市石灰岩山地最佳植被恢复群落类型,并根据调查对适应性树种进行合理配置,提出相应的植被景观优化方案,旨在为石灰岩山地生态林营造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构建生态效益高、物种多样性丰富、结构合理的植被群落以及为丰富南部山区山体景观、繁荣山区生态旅游提供新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济南南部山区石灰岩山地主要林分类型中乔木层共有18科27属,灌木层中共有18科22属,出现植物属较多的科是榆科和漆树科;在主要林分类型中,灌木和乔木层中的植物几乎都是阳性树种,乔木层中黑松、侧柏目前是林分中的重要优势树种,灌木层中黄荆占绝对主体地位,草本层中建群种主要有黄背草、细秆羊胡子和荆条幼苗等。(2)根据调查情况济南南部山区石灰岩山地植被群落可分为四种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草丛。物种总数呈现灌草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的规律。但就各层次而言针阔混交林的乔木层物种数最多,阔叶林各层物种数均最低。灌草丛灌木物种和草本物种最为丰富。(3)济南南部山区石灰岩山地四种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综合度指数比较表现为:针阔混交林>灌草丛>针叶林>阔叶林;丰富度表现为针阔混交林>灌草>针叶林>阔叶林丛。均匀度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草丛>阔叶林。综合来说,针阔混交林的群落特征值均为最高,灌草丛次之,针叶林、阔叶林的各项指数明显降低,与灌草丛相差不大。(4)济南南部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在生态服务功能上针阔混交林综合评价指数最高,最低的为灌草丛,阔叶林小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是群落演替的较高阶段。(5)综合考虑济南南部山区石灰岩山地对济南市社会发展整体影响,以及南部山区目前植被状况,在植被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生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五种石灰岩山地植被群落景观优化方案。

郝岩松[10](2013)在《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墨西哥柏(Cupressus lusitanica Mill.)具有耐干旱瘠薄、耐寒和病虫害少等优良特性,并且对石灰岩山地适应性强,可作为我国低、中海拔地区石灰岩山地困难立地造林先锋树种,是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树种之一。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酸雨对不同种类植物生理学特性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而有关酸雨对引种植物墨西哥柏生理学特性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研究外来植物在我国南方酸雨胁迫区的引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H3.0、pH4.0和pH5.0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均抑制了墨西哥柏幼苗的光合速率,且模拟酸雨的pH值越低,其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也越强。墨西哥柏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与大气温度(AT)、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面饱和水汽压亏缺(Vpdl)、太阳辐射强度(PA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呈显着线性相关关系(P<0.05),说明墨西哥柏幼苗Pn的日进程与Gs、Ci、Tr、Vpdl、PAR、WUE等指标关系密切。(2)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均导致墨西哥柏幼苗光补偿点(LCP)升高,并且暗呼吸速率增大,表明酸雨胁迫增加了墨西哥柏幼苗对光合产物的消耗,降低了其对弱光的利用能力。(3)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对墨西哥柏幼苗光饱和点(LSP)和表观光量子效率(AQE)没有显着性影响,但其最大净光合速率显着下降,表明酸雨胁迫能够降低墨西哥柏幼苗对强光的利用能力。(4)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由Rubisco限制的潜在CO2同化速率(Wc)、由RuBP限制的潜在CO2同化速率(Wj)及由TPU限制的潜在CO2同化速率(W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三种模拟酸雨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墨西哥柏幼苗的Vcmax、Jmax和TPU,表明模拟酸雨处理对墨西哥柏幼苗的光合-CO2响应产生了一定的抑制。(5)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的表观羧化效率(CE)显着降低,表明酸雨胁迫显着降低了墨西哥柏幼苗对CO2的利用能力,且pH值越低其抑制作用越强。(6)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均未对墨西哥柏幼苗的CO2补偿点和光呼吸速率产生显着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墨西哥柏幼苗对酸雨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7)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的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pH5.0>CK>pH4.0>pH3.0,说明轻度酸雨胁迫促进了墨西哥柏幼苗蒸腾速率的提高,而中度和重度酸雨胁迫会抑制墨西哥柏幼苗的蒸腾速率。(8)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的Fv/Fm值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与对照处理相比,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表明酸雨胁迫对墨西哥柏幼苗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的Fv’/Fm’均表现出增大趋势,表明酸雨促进了光下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的提升。同时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ΦPSII、ETR、qP、NPQ的变化并无一致规律性,表明墨西哥柏幼苗对酸雨胁迫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综上所述,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的光合生理特性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了对光合作用的抑制,可能会影响引种植物墨西哥柏在酸雨胁迫区域生产潜力的下降,但同时也反映了墨西哥柏在酸雨胁迫区域具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我们的研究可为墨西哥柏在我国南方酸雨沉降区的引种栽培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二、石灰岩山地几种成功的造林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灰岩山地几种成功的造林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小北山山体公园提升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案例与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案例
    2.2 相关理论综述
3 济南市城市概况与场地现状
    3.1 城市概况
    3.2 上位规划
    3.3 场地现状
4 济南市小北山山体公园提升改造设计
    4.1 设计理念
    4.2 设计依据
    4.3 山体的生态修复
    4.4 公园设计原则
    4.5 总体设计
    4.6 专项设计
    4.7 园区技术经济指标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及主要实践情况

(2)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研究 ——以无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森林经营规划编制意义
    1.2 国内外森林经营理论
    1.3 国外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进展
    1.4 国内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进展
2 引言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水系
    3.4 土壤
    3.5 气候
    3.6 植被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基础数据来源
    4.2 林地质量等级评价
        4.2.1 评价因子指标体系
        4.2.2 各指标因子的获取
        4.2.3 林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
    4.3 森林经营与作业法划分
        4.3.1 森林经营分类方法
        4.3.2 森林作业法划分方法
    4.4 森林经营功能区划分方法
        4.4.1 森林经营分区方法
        4.4.2 森林经营区命名方法
        4.4.3 森林经营区分析
    4.5 外业调查法
    4.6 技术路线
5 结果与分析
    5.1 森林资源现状与经营评价
        5.1.1 森林资源现状
        5.1.2 主要存在问题
        5.1.3 生态建设状况
        5.1.4 森林经营的政策环境
        5.1.5 经营方式
        5.1.6 技术体系和人才队伍
    5.2 森林经营条件分析
        5.2.1 森林经营的有利条件
        5.2.2 森林经营的制约条件
        5.2.3 森林经营的必要性
    5.3 林地质量等级评价
        5.3.1 各评价因子分布状况
        5.3.2 林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
        5.3.3 不同立地质量等级林地经营利用方向
    5.4 森林类型划分与森林经营分类
        5.4.1 森林类型划分
        5.4.2 森林经营分类
    5.5 森林作业法设计
        5.5.1 杉木皆伐作业法
        5.5.2 松类(马尾松、湿地松)皆伐作业法
        5.5.3 人工硬阔叶纯林皆伐作业法
        5.5.4 阔叶混交林择伐作业法
        5.5.5 针阔混交林择伐作业法
        5.5.6 杨树人工林皆伐作业法
        5.5.7 竹林作业法
        5.5.8 经济林作业法
    5.6 森林经营功能区划分
        5.6.1 西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林兼经济林经营区
        5.6.2 中部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林兼用材林经营区
        5.6.3 东部沿江平原防护林兼用材林经营区
    5.7 森林抚育规划与退化林修复规划
    5.8 造林与更新造林规划
    5.9 规划目标
        5.9.1 近期规划目标
        5.9.2 中期规划目标
        5.9.3 远期规划目标
    5.10 森林经营效益分析
        5.10.1 森林总量和质量显着提高
        5.10.2 林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5.10.3 森林生态功能显着提高
        5.10.4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显着提升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融资研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介绍
    1.1 背景介绍
    1.2 文本特征分析
    1.3 项目要求
    1.4 项目意义
第二章 翻译实施方案
    2.1 译前准备
        2.1.1 阅读源文本
        2.1.2 收集背景资料
        2.1.3 准备翻译工具
    2.2 译中实施
        2.2.1 翻译任务进度安排
        2.2.2 翻译策略
    2.4 译后审校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语的翻译
        3.1.1 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
        3.1.2 增词
        3.1.3 动词转名词
    3.2 句子的翻译
        3.2.1 汉语长句的英译
        3.2.2 汉语无主句的英译
    3.3 语篇的翻译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经验与收获
    4.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术语表
附录B 原文及译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鲁中南石灰岩山地侧柏混交林蓄水保土及景观效益AH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灰岩山地混交林造林研究
        1.2.2 混交林蓄水保土效益研究
        1.2.3 防护林景观评价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混交林蓄水保土效益分析评价
        2.2.2 不同混交林景观效益分析评价
        2.2.3 不同混交林蓄水保土及景观效益综合分析评价
    2.3 研究方法
        2.3.1 技术路线
        2.3.2 评价指标的构建
        2.3.3 样地布设及指标测定
        2.3.4 数据标准化处理
        2.3.5 蓄水保土及景观效果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蓄水保土效益评价分析
        3.1.1 土壤水文效益指标分析
        3.1.2 土壤减蚀效益指标分析
        3.1.3 改良土壤效益指标分析
        3.1.4 蓄水保土效益AHP评价
    3.2 景观效益评价分析
        3.2.1 景观色彩指标分析
        3.2.2 景观结构指标分析
        3.2.3 景观生长状况指标分析
        3.2.4 景观效益AHP评价
    3.3 蓄水保土及景观效益综合AHP评价分析
4 讨论
    4.1 综合评价的方法
    4.2 混交林蓄水保土效益分析与评价
    4.3 混交林景观效益分析与评价
    4.4 石灰岩山地混交林营建树种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赣西北石灰岩山地植物对降水脉动的水分适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喀斯特生境
        1.1.1 喀斯特生境特点
        1.1.2 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1.2 喀斯特植物研究
    1.3 降水脉动与植物的适应
        1.3.1 资源脉动理论
        1.3.2 降水脉动理论研究
        1.3.3 降水脉动对喀斯特地区的影响
    1.4 植物对水分的生理适应
        1.4.1 植物的水分运输机制
        1.4.2 植物木质部结构与水分运输的关系
        1.4.3 植物木质部的耐旱性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1.7 创新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降水脉动时期划分
        2.3.2 环境因子的监测
        2.3.3 植物水力导度测定
        2.3.4 叶片水势
    2.4 统计分析
3 石灰岩山地植物对高频降水脉动的生理响应
    3.1 脉动周期的植物午间水分生理特征
    3.2 脉动周期植物日间水分生理响应
        3.2.1 脉动期
        3.2.2 脉动间期
    3.3 讨论
        3.3.1 石灰岩山地土壤水分脉动的变化与响应特征
        3.3.2 高频将水脉动期3种植物对降水脉动的水分生理响应
    3.4 小结
4 石灰岩山地植物对低频降水脉动的生理响应
    4.1 植物对低频降水脉动的周期性响应
    4.2 脉动周期植物的日间水分生理响应
        4.2.1 脉动期
        4.2.2 脉动间期
    4.3 讨论
        4.3.1 低频将水脉动期石灰岩山地土壤水分脉动特征
        4.3.2 低频降水脉动期3种植物对将水脉动的响应
    4.4 小结
5 不同生境淡竹对降水脉动的生理响应比较
    5.1 不同生境淡竹对高频降水脉动的水分生理响应
        5.1.1 脉动周期淡竹水分生理特性比较
        5.1.2 不同生境淡竹脉动期的水分生理日变化比较
    5.2 不同生境淡竹对低频降水脉动的水分生理响应
        5.2.1 脉动周期淡竹的午间水分生理特性比较
        5.2.2 不同生境淡竹脉动期水分生理日变化比较
    5.3 讨论
        5.3.1 石灰岩山地不同生境土壤水分差异性比较
        5.3.2 不同生境淡竹叶水势的比较
        5.3.3 不同生境中淡竹水力导度的差异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再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度”造林的背景
2 “适度”造林的理论依据
    2. 1 自然植被演替
    2. 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与林分稳定性
    2. 3 立地异质性
3 “适度”造林密度
    3. 1 土壤水分供应能力
    3. 2 植物耗水量的计算
    3. 3 “适度”造林的密度
4 植被恢复的“适度”配置
    4. 1 从植被景观的多样性探讨区域植被群落分布的“适度”格局
    4. 2 从立地条件的空间异质性探讨区域植被群落的“适度”配置
5 结果与讨论

(7)苏北石灰岩山地不同造林模式土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石灰岩山地造林技术
    1.3 土壤酶活性研究
        1.3.1 土壤酶研究简史
        1.3.2 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1.3.3 土壤酶作用
    1.4 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
    1.5 森林土壤养分研究
    1.6 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壤样品采集
        2.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3 土壤酶活性测定
        2.2.4 土壤活性有机碳测定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主要研究内容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造林模式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
        3.1.1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
        3.1.2 土壤微生物量有机碳含量
        3.1.3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
        3.1.4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3.2 不同造林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
        3.2.1 土壤微生物量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
        3.2.2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
        3.2.3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
        3.2.4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
    3.3 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酶活性
        3.3.1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3.3.2 土壤脲酶活性
        3.3.3 土壤蔗糖酶活性
        3.3.4 土壤磷酸酶活性
    3.4 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
        3.4.1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
        3.4.2 土壤脲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
        3.4.3 土壤蔗糖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
        3.4.4 土壤磷酸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
    3.5 不同造林模式土壤理化性质状况
        3.5.1 不同造林模式土壤物理性质
        3.5.2 不同造林模式土壤化学性质
第四章 相关性分析
    4.1 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4.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4.3 土壤酶活性与活性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
    4.4 土壤活性碳之间的相关性
    4.5 不同造林模式土壤肥力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含量
        5.2.2 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活性碳季节动态变化
        5.2.3 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状况
        5.2.4 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规律
        5.2.5 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
        5.2.6 相关性分析
        5.2.7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8)苏北石灰岩山地人工风景林生态效应及林木生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混交林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1.3 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3.1 小气候研究
        1.3.2 生物多样性研究
        1.3.3 光合蒸腾作用研究
        1.3.4 生物量研究
    1.4 人工林经营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
        2.3.1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2.3.2 林分小气候研究
        2.3.3 生物多样性研究
        2.3.4 乔木光合蒸腾特性研究
        2.3.5 乔木生物量研究
    2.4 研究方法
        2.4.1 地形因子调查
        2.4.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4.3 林内外小气候观测
        2.4.4 生物多样性研究
        2.4.5 乔木光合蒸腾指标测定
        2.4.6 乔木生物量计算
    2.5 数据处理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2 林分小气候效应分析
        3.2.1 林内外光照强度比较
        3.2.2 林内外气温比较
        3.2.3 林内外空气相对湿度比较
        3.2.4 林内外土温比较
        3.2.5 林内外土壤含水量比较
    3.3 生物多样性分析
        3.3.1 林分物种组成和结构特征
        3.3.2 植被的生长状况
        3.3.3 植物多样性特征
        3.3.4 植物多样性与其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3.4 乔木光合蒸腾特性分析
        3.4.1 气象因子日变化
        3.4.2 不同树种生理指标日变化
        3.4.3 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
    3.5 林分生物量分析
        3.5.1 不同模式林分胸径与树高年变化
        3.5.2 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年变化
        3.5.3 平均单株乔木生物量年变化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9)石灰岩山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及其景观优化构建 ——以济南南部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域概况
        1.5.1 地理位置及范围
        1.5.2 地质地貌
        1.5.3 气候水文
        1.5.4 土壤植被
        1.5.3 社会经济概况
    1.6 国内外发展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济南南部山区石灰岩山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被群落各层植被重要值
        2.3.2 物种多样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济南南部山区石灰岩山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区域概况
    3.3 试验设计
    3.4 分析方法
        3.4.1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4.2 枯落物持水性能的测定
        3.4.3 枯落物蓄积量的测定
        3.4.4 不同植被类型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
        3.5.2 枯落物积蓄量及持水性能的分析
    3.6 不同植被类型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分析
        3.6.1 隶属函数法评价指标的确定
        3.6.2 隶属函数法评价不同植被类型
    3.7 小结
第4章 济南南部山区石灰岩山地植被群落景观优化构建
    4.1 植被现状存在的问题
        4.1.1 植被覆盖度低
        4.1.2 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4.1.3 群落功能差异大
        4.1.4 人为干扰频繁
    4.2 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4.2.1 符合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4.2.2 考虑景观艺术的需要
        4.2.3 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满足植物生态要求
    4.3 石炭岩山地的植被景观优化设计分析
        4.3.1 植被恢复模式物种的确定
        4.3.2 石灰岩山地植被群落景观优化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10)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酸雨的形成及主要危害
    1.2 酸雨对植物叶片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1.2.1 酸雨对植物叶片物理组织的影响
        1.2.2 酸雨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3 酸雨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1.2.4 酸雨对植物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1.2.5 酸雨对植物叶片代谢的影响
        1.2.6 酸雨对植物叶片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1.3 酸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酸雨对植物花结构的影响
        1.3.2 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3.3 酸雨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1.3.4 酸雨对植物生殖生长的影响
        1.3.5 酸雨对植物矿质营养代谢的影响
        1.3.6 酸雨对植物逆境生理的影响
    1.4 酸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实验处理
    2.4 实验数据测定
        2.4.1 光响应曲线测定
        2.4.2 CO_2响应曲线测定
        2.4.3 光合、蒸腾日进程测定
        2.4.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CO_2响应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CO_2响应的影响
        3.3.2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CO_2响应特征参数的影响
        3.3.3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 CO_2补偿点的影响
        3.3.4 不同模拟酸雨处理下墨西哥柏幼苗表观梭化效率的影响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光响应的影响
        4.3.2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影响
    4.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作用日进程的影响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5.3.2 墨西哥柏幼苗光合速率与大气温度日变化的关系
        5.3.3 墨西哥柏幼苗 Pn 与 Gs、Ci、Tr、Vpdl、PAR、WUE 的关系
    5.4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6.1 前言
    6.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6.3.2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的影响
    6.4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7.1 前言
    7.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7.3 研究结果
        7.3.1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 Fv/Fm和 Fv'/Fm'的影响
        7.3.2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ΦPSII和 ETR 的影响
        7.3.3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 qP、qN 和 NPQ 的影响
    7.4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日进程的影响
        8.1.2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8.1.3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CO_2响应特性的影响
        8.1.4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8.1.5 酸雨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8.2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四、石灰岩山地几种成功的造林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小北山山体公园提升改造设计研究[D]. 王曦雨.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2]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研究 ——以无为县为例[D]. 夏志宇.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3]《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融资研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薛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鲁中南石灰岩山地侧柏混交林蓄水保土及景观效益AHP分析[D]. 张如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赣西北石灰岩山地植物对降水脉动的水分适应机制研究[D]. 王江南.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6]再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J]. 费世民,蒋俊明,张旭东,周金星. 四川林业科技, 2016(01)
  • [7]苏北石灰岩山地不同造林模式土壤效应研究[D]. 黄文庆.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8]苏北石灰岩山地人工风景林生态效应及林木生长特性研究[D]. 蒋丹丹.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9]石灰岩山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及其景观优化构建 ——以济南南部山区为例[D]. 燕坤蛟. 山东建筑大学, 2013(10)
  • [10]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D]. 郝岩松.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石灰岩山区几种成功的造林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