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县生产农药中毒管理模式

盐都县生产农药中毒管理模式

一、盐都县生产性农药中毒防治管理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吴芝花[1](2019)在《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文中提出粮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水稻作为南方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单产量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其生产不仅关乎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关乎国家粮食稳定与安全。病虫害防治是水稻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劳动强度最大、用工最多、风险系数最大的环节。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经商,滞留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妇女和老人,这类农业生产主体不仅受教育程度低,而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更缺乏病虫害防治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其病虫害防治效率低、效果差。尤其是当前水稻品种、农药品种的不断更新以及异常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害种类、种群及其发生规律出现较大变化,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化、复杂化,防治压力越来越大。因此,病虫害防治也就成了当前农业生产遭遇的一大难题。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一种组织方式和服务方式,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环节。南方稻作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域,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本文通过对南方稻作区的典型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农户的调研,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病虫害防治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71%的农户有采纳意愿;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水稻种植面积、水稻种植年限、对专业化统防统治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9个因素对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有显着影响;男性、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水稻种植面积越大、水稻种植年限越长、对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了解程度越高、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和环境影响越大的农户,其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也越强。其次,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38.7%的农户采纳了专业化统防统治;户主文化程度、务农人数、水稻种植面积、对专业化统防统治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7个因素对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务农人数越多、水稻种植面积越大、对专业化统防统治越了解、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和环境影响越大的农户,越会采纳专业化统防统治。再次,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差异性:在有采纳意愿的491户农户中,有45.4%的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存在差异;其中,户主文化程度、务农人数、水稻种植面积、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7个因素对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有显着负向影响;户主文化程度越低、务农人数越少、水稻种植面积越小、对专业化统防统治越不了解、没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和环境影响越小的农户,其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越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1)加大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宣传力度。(2)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健全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制度。(3)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4)加大对农民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培训力度。(5)密切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人员与农户的联系。(6)推进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健康发展。推进出台水稻暴发性病虫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鼓励专业化防治组织为机防人员购买人身意外等商业性保险,加大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资金扶持。

黄小权[2](2013)在《江苏大丰地区棉花种植的几个问题研究(1950-1980)》文中研究说明大丰生产棉花最早始于民国8年,大丰盐垦公司试种0.4万顷棉花,开了大丰植棉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前,棉花生产发展相对缓慢。根据当时资料统计,直到解放前,历年棉花波动面积较大,年平均每公顷产皮棉只有56.25公斤。新中国成立后,棉花生产发展加快,逐步成为大丰支柱产业。棉花良种选育推广是在大丰县政府的主持下展开。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政府不断调整棉花良种选育推广方式,以适应棉花生产形势的需要。棉花良种选育推广调整了3次,依次建立了棉花良种管理区、农社留种田与县棉花良种场育种、特约公社大队繁殖、生产队建立种子田紧密结合的良种选育推广方式。研究每次调整发现,政府都建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重点抓棉花良种保纯及良种区的虫害防治,并将所育棉花良种推广于民,进一步提高了棉花良种质量和推广速度,这为棉花良种选育推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每次棉花良种选育推广方式的变化,都使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产量迅速增加。棉花种植形式主要是粮棉间套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随着土壤的不断改良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从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出发不断改革耕作制度。改变过去粮、棉单作,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实行粮棉间套作,一年两熟,取得粮棉双丰收的良好效果。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粮棉间套作经历了2次变化。第1次是棉麦套作,第2次是棉花和玉米间作。研究这2次变化的历史背景都能发现,棉花种植形式变化跟粮食需求有密切联系。粮食需求的变化对于棉花种植的影响很大。粮棉间套作可以说是解决粮棉冲突的好办法,但是,粮棉套作带来的虫害问题一直困扰着棉农,影响了棉花生产。棉花虫害防治,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研究发现,主要经历了人工防治、农药防治、综合防治的3次变化。新中国刚成立后,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棉农对虫害防治主要是人工捕捉、点灯诱蛾、烟草水治蚜等土办法。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农药化工的发展,有机合成农药大量问世,有害生物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也带来了很多副作用。70年代开始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深入研究有害生物的发展规律,推广“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综防技术,取得了虫害下降、农药中毒下降、农药成本下降的良好效果,并积累了很多经验。结语部分主要对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大丰棉花种植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升华,提出借鉴意义。

黄振华[3](2013)在《中国农户:功能变迁与政府介入 ——以龙村8户调查为基点》文中提出本文以农户为考察基点,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农户家庭功能变迁与政府介入的互动关系。作为一项相关性研究,农户家庭与国家政权是笔者考察的中心变量,同时构成本文叙述的基本主体。通过此项研究,笔者力图从农户家庭功能变迁的视角揭示政府介入乡村的动力机制和基本途径,并尝试建构不同于以往的政府与农民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式。农户家庭是本文研究的中心。为此,笔者不仅选择赣南龙村作为基本的田野调查区域,同时挑选了8户农民作为本文研究的调查基点(参见第一章)。本文所呈现的几乎所有研究内容最初都源于对这些重点农户的一系列深度访谈。在叙述逻辑上,本文以农户功能的多重性理论为基础,沿着“生育—生产—消费—赡养—教育”的研究逻辑展开。在农户生育层面,笔者重点讨论了农户生育功能变迁中政府介入行为的两面性:一方面,出于完成计划生育工作的行政性指令,政府强力介入并努力控制农户的生育冲动,促使农户生育功能长期处于弱化状态;另一方面,面对农户家庭提高生育质量的内在需要以及农民保障能力的不足,政府通过“接生革命”、计划免疫等途径适时介入到农户生育过程当中(参见第二章)。在农户生产层面,笔者以上世纪90年代为分界点,重点讨论了农户家庭生产从土地约束型向劳力约束型的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土地的集中化还是生产的社会化,都反映了传统家庭生产方式的式微以及农户生产过程中一系列公共需求/社会风险的增长。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社会风险,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并没有沉默,而是通过多种生产支持政策逐步介入其中(参见第三章)。在农户消费层面,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农民正日益进入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社会当中,家庭消费的持续扩张产生了诸如公共性依赖、货币支出压力、消费安全等公共需求/社会风险。这些公共需求/社会风险是以往农民不曾遇到或者很少遇到,但随着农户消费的不断扩张却愈益强烈,从而对政府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参见第四章)。在家庭赡养层面,笔者着重讨论了当前农村老人生活的基本境况与现实压力。无论是赡养的阶段性、倒逼式养老抑或子女在赡养老人上的卸责态度,都反映了当下农村孝道的衰弱与家庭养老的困境。伴随家庭赡养功能的持续弱化,作为赡养对象的老人和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均行动起来以应对可能的赡养危机(参见第五章)。在家庭教育层面,由于双系教育结构的弱化、家庭教育价值的消解、教育方式的异化以及代际隔阂的冲击等原因,农户家庭教育功能日趋弱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农户家庭中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反哺”现象以及国民教育(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更替过程(参见第六章)。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传统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家户主义传统的国家,传统中国农户功能极为完备,农民绝大多数社会需求(生育、生产、消费、赡养、教育等)大体都可以在家庭组织中得到满足,对外部社会的依赖很小,相应对政府介入的需求也很低;然而,伴随新政权的建立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户功能呈现出不断弱化的总体趋势,农民个体需求越来越难以在家庭组织中得到满足,对外部社会的依赖相应大幅增加,并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更多的公共需求/社会风险,这些公共需求/社会风险的产生促使政府日益深入的介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参见第七章)。以农户功能变迁视角下政府介入行为的考察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提出并建构了一种新的政府与农民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式,即适应性政府介入模式,或者称为政府介入的适应模式。适应性政府介入模式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1)遵循农民本位主义的政府介入原则,以农民需求为基本出发点;(2)政府介入过程中个体农民的自主性和自愿性:(3)政府与农民的利益相容性,农民是政府介入的受益人,并对政府报以政治认同。从理论内涵来看,适应性政府介入模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强制性政府介入模式的新理论模式,它重构了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政府行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参见第七章)。

蔡书凯[4](2012)在《农户IPM技术采纳行为及其效果分析 ——基于安徽省水稻种植户调研数据》文中提出IPM技术强调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通过各种防治手段的协调,以控制作物病虫害。已有的研究表明IPM技术可以降低传统化学农药施用措施的环境影响,但对于农户IPM技术采纳行为决定因素、及其IPM技术效果研究却相当缺乏。在给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那些因素影响了农户IPM技术采纳行为?IPM技术的农户生产成本、农药节约、农民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如何?如何提高IPM技术的推广效率?以上内容对于中国病虫害防治技术改进与推广意义重大。国内相关文献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本文基于安徽省芜湖市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以农户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以下几个问题:(1)水稻种植户IPM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2)IPM技术采纳对农户农药施用成本的影响;(3)IPM技术采纳对农户施药健康成本的影响;(4)IPM技术采纳对农户粮食产量的影响;(5)农户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以上5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首先,水稻种植户IPM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386个样本农户中,分别有64.77%、12.95%和35.75%的农户采纳化学防治型技术、物理防治型技术和生物防治型技术;户主性别、户主文化水平和农民田间学校显着影响农户各项IPM技术的采纳,显着影响农户化学防治型IPM技术采纳的因素还有:户主是否兼业、农业劳力数、耕地规模;显着影响农户物理防治型IPM技术采纳的因素还包括:收入结构、耕地规模;显着影响农户生物防治型IPM技术采纳的因素还包括:户主是否兼业、农业劳力数、收入结构、耕地规模、耕地块数。其次,IPM技术显着降低了农户施药成本。研究显示,农户采纳化学防治型IPM技术显着减少了施药成本,采纳物理防治型IPM技术显着降低了晚稻施药成本。显着影响农户农药施用成本的因素还包括:商品化率、收入结构、耕地规模、雇工施药、施药设备等。再次,农户采纳IPM技术显着降低了农药施药的健康成本。研究表明,农民施药健康成本为74.46元/年·人。农户采纳IPM技术显着降低了农药施药的健康成本。影响农药施用农民健康成本的因素还包括施药者年龄、施药者受教育年限、农民采取的防护措施、农药施用频次、每次花费的时间、种植面积、施药工具、到诊所(医院)距离以及是否是农药标签文盲。第四,农户IPM技术采纳提高了农户粮食产量。实证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传统病虫害防治方式,采纳化学防治型IPM技术可以显着增加早稻粮食产量;采纳化学防治型IPM技术和生物防治型IPM技术能够显着增加晚稻产量。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还表明,种子越贵、户主为男性、户主文化水平越高、耕地规模越大的农户,其作物产量也越高。最后,农户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有一定的需求意愿。实证分析发现,有22.02%的农户愿意实行“代防代治”,12.44%的农户愿意参加“承包防治”;计量结果表明:显着影响农户“代防代治”服务需求意愿的因素包括户主年龄、户主非农就业难度、家庭农业劳力数、耕种面积、耕地距离和是否种植双季稻;显着影响农户“承包防治”服务需求意愿的因素包括:户主非农就业难度、农业劳力数、耕种面积、是否种植双季稻和收入结构。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1)相关主体应积极推广IPM技术,发挥其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效应。为了引导农户的微观选择,充分利用社会化小农经济所特有的高效率配置资源优势,实现社会最优的宏观行为,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度支持农户采纳IPM技术的集体行动:加大农民IPM技术的培训力度,促进IPM技术扩散;政策支持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和土地流转,降低耕地细碎化水平;同时根据IPM技术特点,分类推广IPM技术。(2)综合各种措施降低农户施药成本:从信息角度看,积极健全公益性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传播体系;从激励角度看,发展基于病虫害控制和残留的粮食市场;从科技角度看,应加大植保机械研发和补贴力度,为农户IPM技术采纳提供经济激励;(3)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农民施药健康成本:微观上亟需加强农民安全施用农药培训、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宏观上进一步加强IPM技术推广、提供方便便宜的防护设备、完善病虫害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国家对相关项目服务的补贴力度。(4)通过机制创新挖掘、释放潜在和隐藏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需求;相关服务主体应采取差异化推广策略和服务形式,提高政策措施效率。

郭金龙,侍爱邦,蔡长庚,仇贵才,冯正娣,丁大见,陈志元[5](2010)在《关于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盐城市县(区)、镇(乡)、村3级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成特点、服务模式以及通过专业化防治取得的"三提高"、"三降低"、"三安全"的效果,并提出了今后建议。

邹珺[6](2003)在《合作医疗的制度分析 ——90年代以来中国江苏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机制,合作医疗是研究的主要部分。研究包括理论部分和经验部分。如果加以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的经验研究对象是中国江苏省两个地区的两个乡镇90年代以来的合作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变迁和运行。这两个地区的合作医疗,一个地方有最悠久的传统并一直坚持下来:另一个地方80年代中断之后,在90年代重新举办。从现象上看,两地90年代的情况,前者更像诱致性制度变迁,后者更像强制性制度变迁,然而,同样都面临着危机。 在研究两地的具体情况之前,我们首先“飞到高处片刻以便更清楚地观察社会世界的某个事情。” “高处”有各种似乎相关的理论和研究,但是没有一种成型的农村医疗保障的社会学理论。要系统地解释调查显现的合作医疗的制度变迁和运作,有时不得不借鉴经济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如果把“社会学”的特点看作是综合性、实证性,本研究是一项社会学研究。 如果按照博弈论的说法,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参与各方重复博弈的结果。我们因此对参与的主要三方(农村居民、乡村医生、合管所)分别进行调查。因为现有的合作医疗多少讲究“自愿原则”,经验研究的重点放在需方的调查研究上;然后,在供方的制度环境和治理机制的约束下,给出一个制度实施状况的博弈论分析。相对而言,供方的分析份量轻一些。理论上,也相应做了这样的调整。 这个论题涉及的领域很多,但是,研究聚焦于社会保障(保险)方面,其他方面则是背景,或者解释项。本文将90年代江苏的合作医疗看作一种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初级形式,首先从制度分析和医疗社会保险的理论研究出发,为分析医疗保障制度做准备;在考察农民、保险和农村保险、医疗保险的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分析合作医疗的基本观点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需求的决策模型(包括经验主义理性预期观点、风险剩余假设、交易成本假设、替代效应假设和挤出效应假设)。这样就从各个角度逼近我们的主题。然后,在一个合作医疗制度的总体分析框架下,一方面描述和分析两个地方的情况,另一方面部分检验我们提出的观点和假设。 研究和写作的特点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经验、从制度到行为。 第一章,介绍研究的背景、动态、目的、方法、可能的意义,实质是开题报告基础之上的增补、修改。第二章,介绍研究的问题、分析的概念基础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分析框架,这形成了这项研究的总体框架。第三章,制度分析的基本理论研究,试图将制度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为分析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服务。这一章费力最多,但可能问题还是最大。第四章,研究社会保险的原理、沿革、运行条件,从社会保险角度看合作医疗,将之看作一种应该具备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其中对社会保险的社会性、强制性、充分性的看法,有一定的新意。第五章,研究医疗保险的需求原理,将之与农民的行为特点结合起来,提出四个基本的分析观点和农民医疗保险决策的投资模型。 以上主要是理论和资料部分,下面章节是经验研究。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研究了盐都县大冈镇(朱杨村)和常熟市东张镇的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对前文的观点和假设的检验做出解释,这就是本文的第八章。其中,对合作医疗制度的博弈分析颇有新意。

于伟[7](2001)在《土地退化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退化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土地退化既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目前我国尚缺乏从社会经济角度对土地退化进行研究。 土地退化的作用对象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土地退化的形成具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土地退化产生的危害主要是一种对社会经济的危害。因此,土地退化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土地退化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要求我们从社会经济角度研究土地退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土地退化的社会经济本质和特性,把握土地退化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规律,形成土地退化防治正确的社会经济理论和指导思想,进而提出防治土地退化的有效社会经济对策。 “土地退化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正是在上述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土地退化的社会经济成因。土地退化既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土地退化的形成既有自然生态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是一个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联系,以人为活动为诱导因素,以潜在的自然因素作为其发生发展的基础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过程,是人们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客观地分析土地退化的杜会经济成因,探讨土地退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形成机制,如人口压力(人口增长与农业扩张)、市场失灵(利益冲突与制度障碍)、政策失误(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政策取向)等对土地退化作用的基本过程或作用机理,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土地退化的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规律,从而为土地退化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土地退化的社会经济后果。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命运不可避免地与自然环境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土地退化对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国民经济(农业、水利、交通和城建等)及生态环境(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诱发自然灾害、人民健康)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的土地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已构成了环境灾害,其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负面影响已远远超过一般自然灾害,对我国有特别严重的危害,这种危害性目前是经济性的,最终将是社会性的;土地退化的后果具有生态经济性质,既表现为较为明显的直接损失形式,也可通过较为复杂形式反映出间接和潜在的风险。只有提高对土地退化社会经济后果严重性的认识,才有可能树立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意识。 3.土地退化微观经济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为了应付土地退化的挑战,需要制定各种土地退化防治的对策,而这首先需要从定量水平上把握各个地区已经发生的土地退化事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损失,并尽可能与土地退化的技术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土地退化微观经济评估的问题,具体包括评估原则、指标体系、方法和模型、经济评估与技术评价的结合途径。 4.土地退化宏观核算的理论和方法。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土地资源的退化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对土地退化进行宏观经济核算,以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保护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在二十一世纪向持续发展转变的一项重大举措。土地退化宏观经济核算包括土地退化的宏观经济成本核算,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土地资源辅助核算,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建立起土地资源社会再生产的经济补偿机制。 5.土地退化防治的社会伦理意识。开展土地退化防治并永久保持一个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系统都需要以提高全民的土地利用伦理(Ethical Land Use)意识为前提;土地利用伦理的研究包括其内涵和社会意义,我国传统上地利用伦理观,现代土地利用伦理学的发展,土地利用伦理选择的现实环境,土地利用伦理的运行机制等。 6.土地退化防治的立法与行政。人类活动总是在广泛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经济和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防治土地退化会面临各种利益的冲突,需要立法与行政来解决个人和社会利益产生矛盾的问题;土地退化防’治需要充分发挥立法与行政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作用,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立法与行政现状的分析评价,提出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职能措施,使防治,行动得以有序的组织、引导、执行和调整。 7.土地退化防治的成本效益分析。土地退化防治的成本效益分析是对土地退化防治方案或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经济分析和评价,为投资决策和政策制订提供依据。根据分析的角度不同,成本效益分析可以分为财务分析和费用效益分 2析。财务分析是从某个经营者角度出发,分析某个具体方案或项目对其本身收入支出的影响,即能否赢利;费用效益分析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方案或项目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二者出发点不一致,在评价方法、内容和目的上存在若干区别,如财务分析只考虑经营者自身的直接收入和支出,不考虑由经营者行为引起的外部?

朱晓玲[8](2001)在《江苏盐都县1994~1999年农村农药中毒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周华[9](2001)在《盐都县生产性农药中毒防治管理模式》文中认为 搞好农村生产性农药中毒防治工作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农林、卫生等各个主管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够将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为广大农民健康服务,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于1996年总结了一套我县生产性农药中毒防治工作管理模式。从1997年起,我县严格按照模式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无集体性生产性农药中毒事故发生,且中毒病例无1例死亡;通过问卷调查,农民的治虫防毒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实践证明在目前生产性农药中毒防治无专项经费的情况下,运用此模式在我县是行之有效的,现简述如下。

彭天杰[10](1987)在《论人类生态环境大系统的多目标控制》文中认为 我从事环境科研已整整13年了,正值我国刚开始全面抓环境保护工作,加上多年来我侧重在宏观研究方面,因而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环境科技的全过程有较多的亲身体会和了解,对世界环境问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亦比较关心。由于这个缘故,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国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固然不

二、盐都县生产性农药中毒防治管理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都县生产性农药中毒防治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创新
        1.5.2 可能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专业化统防统治
        2.1.3 采纳意愿
        2.1.4 采纳行为
        2.1.5 意愿与行为偏差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户农药施用状况的研究
        2.3.2 农户IPM等农业新技术采纳研究
        2.3.3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研究
        2.3.4 文献述评
3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机理与理论框架
    3.1 农业服务社会化视域中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两大关键特征
        3.1.1 社会化特征:社会上的共存性与共生性
        3.1.2 专业化特征:技术上的可分性与可外包性
    3.2 行为机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逻辑
        3.2.1 “发生学问题”的领悟:农户决策行为问题的再认知
        3.2.2 研究视角:专业化分工理论视角
        3.2.3 行为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
        3.2.4 行为机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逻辑
    3.3 理论框架: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理论
        3.3.1 农户理性: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理性认知
        3.3.2 心智模式: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农户意愿
        3.3.3 决策行为: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策略性选择
        3.3.4 理论框架: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理论
    3.4 本章小结
4 调研设计与数据来源
    4.1 调研过程
    4.2 调研内容和调研农户的选择
        4.2.1 调研内容
        4.2.2 调研农户的选择
        4.2.3 样本户的基本情况
    4.3 样本地区介绍
        4.3.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4.3.2 社会经济条件
        4.3.3 农业发展概况
    4.4 本章小结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及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
    5.1 水稻种植情况
    5.2 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5.3 水稻病虫害防治情况
        5.3.1 分散的病虫防治
        5.3.2 专业化统防统治
    5.4 本章小结
6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分析
    6.1 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
    6.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
    6.3 采纳意愿分析
        6.3.1 总体情况分析
        6.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6.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6.4 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相关性分析
        6.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分析
    7.1 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
    7.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7.2.1 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取
    7.3 采纳行为分析
        7.3.1 总体情况分析
        7.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7.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7.4 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4.1 相关性分析
        7.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8.1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8.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8.2.1 模型构建
        8.2.2 变量选取
    8.3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分析
        8.3.1 总体情况分析
        8.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8.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8.4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8.4.1 相关性分析
        8.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8.4.3 稳健性检验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2)江苏大丰地区棉花种植的几个问题研究(1950-198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棉花良种选育推广的演变
    一、良种管理区阶段
        (一)良种管理区建立的背景
        (二)良种管理区设置及采取的措施
        (三)良种管理区的成效
        (四)良种管理区推广的问题
    二、农社留种田阶段
        (一)农社留种田建立的背景
        (二)农社留种田的设置及基本概况
        (三)农社留种田的成效
        (四)农社留种田的问题
    三、“县育、社繁、队推”阶段
        (一)县育、社繁、队推的背景
        (二)县育、社繁、队推基本概况
        (三)县育、社繁、队推的成效
        (四)县育、社繁、队推的问题
第二章 棉花种植形式的演变
    一、棉麦套作阶段
        (一)棉麦套作的背景
        (二)棉麦套作的主要方式
        (三)棉麦套作的成效
        (四)棉麦套作的问题
    二、棉花和玉米间作阶段
        (一)棉花和玉米间作的背景
        (二)棉花与玉米间作的主要方式
        (三)棉花与玉米间作原则
        (四)棉花和玉米间作成效
        (五)棉花和玉米间作带来的虫害问题
第三章 棉花虫害防治方法的演变
    一、人工防治阶段
        (一)人工防治的背景
        (二)人工防治的基本概况
        (三)人工防治成效
    二、农药防治阶段
        (一)农药防治的背景
        (二)农药防治基本概况
        (三)农药防治成效
        (四)农药防治的问题
    三、综合防治阶段
        (一)综合防治背景
        (二)综合防治基本概况
        (三)综合防治成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中国农户:功能变迁与政府介入 ——以龙村8户调查为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费孝通命题”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困惑
    三、研究视角及其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五、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六、几点说明
第一章 村庄概述与农户背景
    一、赣闽粤边区与村庄地理
    二、宗族源流与聚落形成
    三、村政变迁与村庄经济
    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五、8个农户家庭的观察
第二章 生育变迁与政府介入
    一、传统家庭生育形态
    二、计划生育:政府介入与农户抵制
    三、“生男偏好”:农户抵制的动因分析
    四、选择性更替:生育观念的变迁及其机制
    五、生育质量:农户需求与能力的倒挂
    六、生育质量的政府保障
    七、生育:从自发到保障
第三章 生产弱化与政策扶持
    一、实践中的家庭生产方式
    二、家庭生产:国家介入及其后果
    三、家庭生产:打工经济的冲击与重塑
    四、生产弱化的效应分析(一):规模经营的张力
    五、生产弱化的效应分析(二):社会化及其风险
    六、生产弱化中的政府扶持
    七、生产:从自主到扶持
第四章 消费扩张与公共保障
    一、被生产束缚的消费
    二、消费国家化与糊口经济的延续
    三、乡村经济的勃兴与消费的扩张
    四、消费扩张中的公共性依赖
    五、消费的货币化与压力感
    六、消费安全观的出现
    七、基于生活消费的政府保障
    八、消费:从自足到补足
第五章 养老困境与赡养的国家化
    一、家庭赡养的社会基础
    二、家庭赡养的弱化:基于老人生活的维度
    三、家庭赡养的弱化:倒逼式养老的产生
    四、赡养困境(一):公开的理由
    五、赡养困境(二):隐秘的机制
    六、破解困境:父母们的防老策略
    七、赡养责任的国家化:价值与限度
    八、赡养:从家庭到国家
第六章 家庭教育的式微与国民教育的兴起
    一、家庭教育弱化(一):双系结构的松弛
    二、家庭教育弱化(二):内在价值的消解
    三、家庭教育弱化(三):家长心态的转换
    四、家庭教育弱化(四):代际隔阂的冲击
    五、文化反哺:逆向家庭教育的凸现
    六、公共教育需求与国民教育的兴起
    七、教育:从家庭到学校
第七章 理论回应与模式建构
    一、回应“费孝通命题”
    二、政府介入:从强制到适应
    三、适应性介入:模式建构与理论启示
    四、适应性介入:实践困境与约束条件
    五、强制与适应:解释政府行为的两个面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问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农民萧文枫的百年家史
附录C 四户农家2011年家庭收支明细汇编
致谢

(4)农户IPM技术采纳行为及其效果分析 ——基于安徽省水稻种植户调研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技术扩散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户施药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2.2.2 农药施用负面影响
        2.2.3 农药施用负面影响控制措施
        2.2.4 农户IPM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
        2.2.5 IPM技术采纳效果评价
        2.2.6 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相关研究
    2.3 简要评述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3 调研设计
    3.1 研究背景
        3.1.1 水稻种植情况
        3.1.2 水稻病虫害情况
        3.1.3 农药施用情况
    3.2 数据获取
        3.2.1 调查点选择
        3.2.2 调研过程
        3.2.3 调研内容
        3.2.4 样本基本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农户IPM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引言
    4.2 农户IPM技术采纳影响因素
        4.2.1 理论分析
        4.2.2 影响因素
    4.3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4.3.1 模型构建
        4.3.2 变量选取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1 IPM技术采纳情况
        4.4.2 变量基本统计特征
    4.5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IPM技术采纳的农户农药施用成本影响
    5.1 引言
    5.2 分析框架
        5.2.1 理论基础
        5.2.2 影响因素分析
    5.3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5.3.1 模型构建
        5.3.2 变量选取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1 农户农药施用概况
        5.4.2 农户IPM技术采纳情况
    5.5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IPM技术采纳的农民施药健康成本影响
    6.1 引言
    6.2 农民农药接触现状:描述性分析
    6.3 农药施用健康成本测度
    6.4 IPM技术采纳的农户施药健康成本影响
        6.4.1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6.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IPM技术采纳的粮食产量影响
    7.1 引言
    7.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7.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农户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需求意愿研究
    8.1 引言
    8.2 影响因素分析
    8.3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8.3.1 模型构建
        8.3.2 变量选取
    8.4 描述性统计分析
    8.5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8.6 进一步分析
    8.7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启示
    9.3 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9.3.1 可能的创新
        9.3.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关于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成特点
    1.1 植保机构
    1.2 农药 (械) 生产企业
    1.3 农药经营组织
    1.4 媒体
    1.5 植保机防专业队
2 植保社会化服务模式
    2.1 县、镇 (乡) 植保专业合作社模式
    2.2 村级植保机防专业队模式
    2.3 组级植保专业户代治模式
3 植保社会化服务成效
    3.1 提高防治效果
    3.2 降低农药成本
    3.3 省工省时, 提高工效
    3.4 提高农产品质量
    3.5 保护农民身体健康, 减轻环境污染
    3.6 提高作物产量
    3.7 增加机手的经济收益
    3.8 辐射及带动效应明显
4 建议

(6)合作医疗的制度分析 ——90年代以来中国江苏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的原因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的背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的考虑
第二章 问题和分析的基础
    一、 问题
    二、 理论分析的基础
    三、 社会保障机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制度系统的多维分析
    一、 制度的概念和制度分析
    二、 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视野的制度分析
    三、 有关中国的制度变迁的分析
    四、 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
第四章 从社会保险制度看合作医疗
    一、 社会保障的制度类型
    二、 社会保险: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制度
    三、 社会保险制度的沿革
    四、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条件和改革方向
第五章 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需求
    一、 医疗保险的需求理论
    二、 谁是农民?
    三、 农民合作医疗保险的需求分析
第六章 市场化对“三位一体”的全面挑战:--盐都县大冈镇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机制的个案研究
    一、 供方所讲的故事:“三位一体”的成功经验
    二、 乡村医生的看法:垄断与形式主义
    三、 村民的保障机制
第七章 合作医疗的沿革--常熟市东张镇合作医疗的制度分析
    一、 制度环境的分析
    二、 制度供给的历程
    三、 制度需求方的声音
第八章 两地比较和结论
    一、 两地居民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
    二、 合作医疗制度变迁的博弈论解释
    三、 假设和观点的检验
参考文献
后记

(7)土地退化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目录
图表索引
中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依据和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土地退化的社会经济成因
    2.1 风蚀荒漠化的社会经济成因
    2.2 水土流失的社会经济成因
    2.3 土壤盐渍化的社会经济成因
    2.4 土地污染的社会经济成因
    2.5 其他退化类型的社会经济成因
    2.6 土地退化的社会经济机制
3 土地退化的社会经济后果
    3.1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3.2 土地退化对土地资源的危害
    3.3 土地退化对国民经济的危害
    3.4 土地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3.5 土地退化社会经济后果的严重性
4 土地退化微观经济评估
    4.1 土地退化经济评估的概念和作用
    4.2 土地退化经济评估的基本原则
    4.3 土地退化经济评估指标体系
    4.4 土地退化经济评估的方法和模型
    4.5 经济评估与技术评价的结合途径
5 土地退化微观经济评估实例研究
    5.1 土地污染的后果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研究地区和研究事件的基本情况
    5.3 运用市场模型评估直接经济损失
    5.4 运用规划模型评估间接经济损失
    5.5 评估结果的说明
6 土地退化宏观经济核算理论
    6.1 土地退化的宏观经济成本核算
    6.2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卫星核算体系的提出
    6.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土地资源核算
    6.4 土地资源的价值理论
    6.5 土地资源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7 土地退化宏观经济核算方法
    7.1 土地资源核算的基本框架设计
    7.2 土地资源质量体系划分和价值量核算
    7.3 土地资源的退化、占用和补偿
    7.4 建立土地资源核算帐户体系
    7.5 将土地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
8 土地退化防治的社会伦理意识
    8.1 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土地退化的主体
    8.2 土地利用伦理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8.3 我国传统土地利用伦理观
    8.4 现代土地利用伦理学的发展
    8.5 土地利用伦理选择的现实环境
    8.6 土地利用伦理的运行机制
    8.7 土地伦理意识的现状调查
9 土地退化防治的立法与行政
    9.1 国家在土地退化防治中的作用
    9.2 我国环境资源法律体系的现状和评价
    9.3 我国土地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和评价
    9.4 土地退化防治的具体管理措施
    9.5 完善相关立法与行政的建议
10 土地退化防治的成本效益分析
    10.1 土地退化防治的财务分析
    10.2 土地退化防治的费用效益分析
    10.3 生态农业推广中财务分析与费用效益实例分析
11 土地退化防治的政策激励
    11.1 土地退化防治中提供政策激励的必要性
    11.2 影响土地退化防治行为的各项经济政策分析
    11.3 为土地退化防治提供经济激励的政策建议
12 土地退化防治的社会组织
    12.1 在土地退化防治中社会组织的必要性
    12.2 国内外土地退化防治的社会组织形式
    12.3 土地养护的组织体系和实施程序
    12.4 我国土地退化防治的社会和产业组织发展对策
13 土地退化防治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13.1 土地退化防治观念的更新
    13.2 土地退化防治措施的耦合和制度创新
    13.3 土地退化防治模式的变迁
    13.4 建立土地退化的综合性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博士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盐都县生产性农药中毒防治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管理系统
2 信息反馈系统
3 效果
4 小结

四、盐都县生产性农药中毒防治管理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D]. 吴芝花.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2]江苏大丰地区棉花种植的几个问题研究(1950-1980)[D]. 黄小权.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05)
  • [3]中国农户:功能变迁与政府介入 ——以龙村8户调查为基点[D]. 黄振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 [4]农户IPM技术采纳行为及其效果分析 ——基于安徽省水稻种植户调研数据[D]. 蔡书凯. 浙江大学, 2012(07)
  • [5]关于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 郭金龙,侍爱邦,蔡长庚,仇贵才,冯正娣,丁大见,陈志元.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3)
  • [6]合作医疗的制度分析 ——90年代以来中国江苏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机制的研究[D]. 邹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7]土地退化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D]. 于伟. 浙江大学, 2001(01)
  • [8]江苏盐都县1994~1999年农村农药中毒情况分析[J]. 朱晓玲. 劳动医学, 2001(01)
  • [9]盐都县生产性农药中毒防治管理模式[J]. 周华. 职业与健康, 2001(01)
  • [10]论人类生态环境大系统的多目标控制[J]. 彭天杰. 环境科学丛刊, 1987(10)

标签:;  ;  ;  ;  ;  

盐都县生产农药中毒管理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