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数字地图与城镇管理

大型数字地图与城镇管理

一、大比例尺数字地图与城镇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1](2021)在《明清以来大同城市形态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选择明清以来的大同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为研究个案,运用城市历史形态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对相关文献资料和较为细致的图上复原,力图深化明清以来大同城市实体平面格局复原的研究。本文第一部分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先将大同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并厘清大同城市的发展脉络,从中汇总提炼相关的城市建设变迁的信息,进行论述分析。第二部分以方志资料为基础,以近现代实测地图为底图,沿着由今及古的时间线,回溯复原民国、清代、明代三个时间段大同城市的不同格局并还原其历史风貌。具体方法为将明清至民国以来的大同城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图上复原,由此梳理出历史时期大同古城发展变迁的脉络。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分析大同城市形态变迁的特点,并且对现代大同城市具体历史景观的保护提出相关建议。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观察到大同古城由明清至民国的发展脉络较为清晰,并且通过较为细致的图上复原,我们可以明晰现今大同古城内部分古建地物的复原并未完全依照历史事实而修旧如旧,反而弱化了复原古建的原真性,对古城整体的复原复建产生不良影响,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应及时反思和纠正这种现象,维持古城保护和发展的动态平衡。

张萍[2](2021)在《西北城市古旧地图谱系及其价值与利用》文中指出西北城市古旧地图开发较早,唐都长安城图是目前中国存世最早的城市地图之一,明清以后,西北地区开始形成系统、多层面的城市地图。明代,方志城池图是西北城市地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西北城市地图进入多元发展时期,大批地方志城池图之外,存世的还有部分单幅彩绘城图。光绪时期,会典舆图的绘制使西北城市地图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民国时期,测绘机构开始建立,大比例尺城市地图的绘制增多,往往配有地形图,精度高、复原价值大,对学术研究帮助更大。利用GIS技术提取相关数据开发系列古旧地图,对建立长时段、系统的城市地理剖面具有重要价值。

王浩[3](2020)在《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以其实时性高、机动灵活、数据获取精度高的优势逐渐成为现代测绘技术的重要手段,在测绘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方案的设计主要依赖人工,未通过系统设备进行辅助完成,自动化程度较低,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方案的技术方法。在无人机航摄之前根据航区设计结果及相关航摄参数制定一份方案设计书,航摄人员可依据任务书的相应设计开展航空摄影测量工作,同时也方便工作人员对无人机飞行作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理论验证,为开展摄影测量工作提供技术和安全保障。本文对传统航空摄影测量在高山、丘陵等地形高程起伏变化较大地区执行任务的局限性作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优化,实现了依据航区地物高程差异进行航摄区域分区,保证了航摄工作的精度。同时,本文结合地理数据及无人机的具体航摄参数(包括无人机飞行高度、测图比例尺、航线间距、重叠度等),建立了一套精细化、规范化、统一的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书模板,研发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航摄方案的软件系统,基本实现了精细化、规范化的航空摄影测量方案的设计及输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摄影测量的基础理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进行阐述,归纳总结航摄标准及相关航摄参数的计算与应用。(2)研究顾及航摄区域内地形地貌高程起伏变化的航区自动分区的方法。根据航区内地物高程统计比较的结果,实现对航摄区域的分区;在航区分区的基础上,对航区内的航线进行规划,完成无人机航摄任务区域的设计。(3)建立航空摄影测量任务实施方案的表达模型。依据所设计的航区,结合相关参数,建立一套精细化、规范化的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书模板并能实现设计书的输出。(4)利用C#语言结合Arc GIS Engine 10.2等开源组件搭建人机交互平台,严格依据相关航摄规范的要求进行系统开发,将航摄方案设计书模板内置于系统中,实现无人机航摄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输出。基于以上研究内容研发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设计了规范的、统一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方案设计书模板,并以云南省某区域为实例应用区域,严格按照航摄要求进行了规范化的航摄方案设计。验证结论为:本系统能够严格按照《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等行业标准的要求完成航摄方案的设计,基本满足航空摄影测量方案设计的功能需求,所生成的航摄方案设计书基本满足实际航摄工作的需求,可极大地提高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的自动化过程,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冉智敏[4](2020)在《基于多级控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制图综合研究》文中认为土地利用数据是反映土地的地理位置、数量、空间分布结构及其利用情况等的数据资料,是相关部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制定各种发展计划的科学依据。只是不同的部门通常需要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图,这样就一定会涉及到土地利用数据的制图综合。目前,针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制图综合有着大量的研究,也有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制图综合侧重单要素的综合,即面向要素的制图综合,研究内容集中在对某要素进行操作的算法选取与改进上。本文从面向地图的角度出发,以土地利用数据的制图综合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分别以属性控制、图形控制、拓扑控制对综合后地图要素分布、地图图形精度以及要素拓扑关系进行控制。属性控制分为两级,第一级控制为级别控制,是为了保证综合结果主题内容的正确性,满足行业需求与标准;第二级控制为地类重要性控制,它是在图形综合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控制,该级控制是为了保证地图表达内容的完整性,维持区域地理特征综合前后的一致性。图形控制采用控制点的方式进行实现,分为两级,一级控制对整个图幅形成均匀控制,确保综合后图形的位置精度;第二级是对单个要素的控制,保证综合前后图形的基本形状保持一致。拓扑控制,是为了保证综合前后地图要素拓扑特征的正确性及多要素之间拓扑关系的一致性,使用拓扑点的方式来实现控制。研究以咸丰县1∶1万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将其综合至1∶5万,并从综合后地图内容图形精度、属性精度以及拓扑精度进行综合质量的全面评价。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图形控制对于图斑图形的位置、基本形态的控制效果显着,能够有效地控制误差的累积传播,使新编地图上要素整体位置变化细微,整幅地图有较高的位置精度;2、属性控制保证了地图表达内容的正确性,对于保持地类结构相似与布局稳定效果良好,综合效果满足要求;3、拓扑控制能够保证单一图层内部拓扑关系的正确性,同时能够维持多要素之间在综合前后需要保持的一致性关系。

张栩晨[5](2019)在《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重庆城市历史景观层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条件的提升与全球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历史城镇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既有保护体系和思路的指导下,整体多元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面临被侵蚀、被割裂的困境,现有保护思路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表现在要素识别、价值认知和保护方法等各方面。传统保护规划理念普遍强调历史城镇客观静态的价值,忽略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探寻,缺乏对动态发展价值的考虑。城市历史景观(HUL)是新时代背景下历史城镇保护的新思路,不仅对整体性保护的范围进行了扩展和更新,还强调各项历史景观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强调历史城镇动态发展过程中多元价值的“层积性”,有助于对历史城镇的全方位认知。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城市历史景观的理念出发,结合历史地图的数字化技术,构建历史景观的层积分析框架,以“关联性”内涵指导历史景观要素的识别转译,以“层积性”内涵指导历史景观价值的动态认知,并以重庆历史城区为例进行实证转译和层积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历史地图转译和层积分析的系统性方法,详细分析和探讨了重庆历史城区的景观层积过程与规律,初步建立了重庆历史城区景观要素数据库,并对历史景观层积演进的影响因素和模式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基于层积分析的整体性保护方法。具体来讲,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提出问题与理念启示。首先,阐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并梳理了城市历史景观、历史地图转译与应用、重庆历史城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然后,对既有历史城镇保护规划体系与理念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展开分析,发现传统规划理念对新时期历史城镇保护的适用性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理念,对其发展历程、理念内涵、要素类型与构成、空间载体四方面内容进行剖析,并总结出该理念对于历史城镇保护的启示:包括关联识别与层积分析。第二部分(第3章):方法探索。首先,对历史地图的发展历程、特征与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总结;然后,从城市历史景观理念对历史城镇保护的启示出发,结合其要素类型构成、空间载体形式,构建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历史景观层积分析框架,包括以历史地图为基础的要素关联转译、基于空间载体的叠图分析两个板块,并分别就具体的历史地图转译方法和层积分析方法进行阐述,为下文对重庆历史城区的地图转译和层积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第4章):重庆历史城区地图的具体转译过程。首先,梳理了重庆历史城区的发展历程;然后,按照上文提出的历史地图转译方法,对重庆历史城区九个时期的历史地图依次进行转译,内容组织分为重庆历史地图的收集与转译准备工作、开埠前的历史地图转译、开埠到民国时期的历史地图转译、解放后的历史地图转译四个板块。第四部分(第5章):重庆历史城区景观层积研究。基于第三部分得到的数字化历史地图以及城市历史景观数据库,从城镇格局、道路街巷、特色场所、地标建筑四类空间载体出发,对重庆历史城区的层积过程与规律进行分析。基于此,总结出历史景观层积演进的影响因素与模式,并从上述四类空间载体出发提出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方法。

郭沛沛[6](2017)在《道路网约束下城市大比例尺地图上的建筑物和兴趣点综合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图自动综合一直以来都是地图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学者设计了大量的算法与模型对点、线、面要素进行综合,这些算法大多基于单一要素进行处理,没有把自动综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众多的综合算法只能处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问题,缺少支持自动综合操作的数据结构和模型。随着制图综合理论的深入和制图生产的发展,基于地理特征约束的自动综合逐渐成为制图综合研究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本文对城市道路约束下的大比例尺兴趣点综合方法和建筑物综合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支持自动化综合过程的数据结构研究自动化制图综合中,制图综合的规则和专家知识必须转换为对地理要素几何信息、属性信息、拓扑信息的处理规则才能在计算机中完成。本文提出了包含丰富语义信息的拓扑结构和三角网结构,对自动化综合过程提供支持。数据结构在自动化制图综合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对地理要素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描述和表达;对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描述和表达;完成基本的几何变换,支持综合操作的实现。(2)城市道路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道路网对城市结构的形成起到骨架支撑的作用,在其他空间数据综合过程中起到约束空间分布、空间数据分割、空间障碍等作用。需要对道路数据做预处理,为后续约束条件下兴趣点、建筑物综合算法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从几何特征、拓扑特征、语义特征三方面对道路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道路网对城市空间其他地理要素综合过程的约束作用;研究道路数据结构化方法,提出道路三角网结构,道路拓扑结构、道路stroke结构3种结构化方式;提出相关的道路数据预处理算法,包括:基于三角网数据结构的道路中心线提取和优化算法,实现道路的降维;基于stroke数据结构的道路智能评价模型,实现道路网的自动化选取;建立道路数据的点线拓扑结构,提出空间特征智能识别与约束的道路化简算法。并以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实验和分析。(3)道路网约束下城市兴趣点综合方法研究总结了城市兴趣点与普通点群数据在数据特点、综合理论等方面的异同,指出现有点综合算法不适用于城市兴趣点;从地图认知的角度出发,分析分布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城市兴趣点在全局聚类层次、局部结构层次、单个要素层次三个层次上空间信息表达的特征;在聚类基础上,对呈线性分布、簇状分布、离散分布三种分布模式的城市兴趣点数据分别提出沿道路网络间隔选取法、加权V图选取法、显着性选取法三种选取方法,形成道路约束下的城市点数据选取模型;对道路和兴趣点的空间冲突情况做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以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实验和分析。(4)道路网约束下城市建筑物综合方法研究对城市建筑物的数据特点和综合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城市道路在建筑物综合过程中的数据分块和空间障碍影响,提出道路约束下城市建筑物的合并方法。首先根据道路网将建筑物数据分块,实现大范围变小区块;然后对每个数据块内的建筑物提出三角网数据结构为基础的建筑物合并方法:以道路为空间障碍,使用6种度量参数对约束Delaunay三角网中的三角形进行排除和修复筛选操作,探测建筑物之间的邻近关系;自动识别保留三角形的外轮廓作为合并建筑物之间的桥接部分,并对其进行直角化处理;最终,通过桥接部分和建筑物面的融合实现保持直角化特征的建筑物合并。以实际数据为例对算法有效性进行实验和分析。论文在对制图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理论和空间冲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阐述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之间空间关系智能表示及识别方法,提出泛化的空间要素拓扑结构和三角网结构,实现大比例尺城市地理空间环境中道路约束下的兴趣点和建筑物综合。本文研究内容丰富了大比例尺城市地理要素自动综合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图自动综合的实用化进程。

荆长伟[7](2013)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指出土壤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管理土壤资源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数字土壤”是土壤学融合现代地学和信息科学的产物。建设“数字土壤”是国情所需,也是教学、科研以及农业、国土、水利、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迫切要求。从目前我国土壤信息化的发展状况看,土壤数据库建设是我国数字土壤急需优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及相关资料为基础,建立覆盖浙江全省的大、中、小系列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并对当前土壤数据库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包括土壤图的数字化修复与更新、不同土壤分类体系的参比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分别对土壤分类多样性及景观格局特征、土壤可蚀性K值及分布特征、城区扩张和土壤资源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建立浙江省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大部分。空间数据库包含1:100万、1:50万、1:25万和1:5万四种比例尺。属性数据库中包含全省2677个剖面数据及表耕层数据。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成实现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浙江省“数字土壤”的基础。(2)传统土壤图的数字修复与更新基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后期完善更新的需要,针对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图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修复和更新传统土壤图的研究。1)传统土壤图修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数学基础修复解决原有土壤普查图件坐标缺失问题;图斑要素修复是通过判读历史遥感影像解决要素模糊、图件破损、要素编绘不合理等问题:符号注记修复是解决图例符号陈旧和不规范问题。2)土壤图更新从三个方面进行:数学基础更新是将图件地理参考从北京54坐标更新到西安80或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以匹配测绘、国土等行业空间数据;行政区划更新是将土壤普查图件按现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满足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和使用的需要;图斑要素更新是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或土地利用图对土壤普查图件中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包括水系、交通、建设用地等要素进行更新。从而,保持土壤图斑的现势性。(3)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参比利用浙江省1:5万土壤详查数据库,对土壤发生分类土种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类进行参比,编制土壤系统分类亚类分布图。结果表明,发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归属较为清楚,但高级单元关系较为复杂。99个土属有62个参比归属唯一,277个土种有252个参比归属唯一。通过土壤分类系统参比,将大比例尺土壤普查成果转换成系统分类体系是可行的,可以满足1:10万的系统分类亚类制图要求。浙江省土壤参比后归属于8个土纲,以雏形土土纲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3%;人为土土纲次之,占总面积的21.4%,有机土土纲面积最小,土壤区域分布规律较为明显。这些结果对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省域范围的系统分类制图与应用提供了范例。(4)浙江省土壤多样性研究以全省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多样性分析理论与方法,对浙江省不同地市范围的土壤多样性、土壤类型景观分布格局特征、普查土种的稀有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分类单元级别是影响土壤多样性评价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区域土壤多样性的评价必须明确土壤分类级别;2)在土种层次,浙江省11个市的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绍兴、台州、宁波、杭州、金华、湖州、舟山、温州、衢州、丽水、嘉兴;3)在全省的10个土类中,红壤面积最大,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水稻土图斑个数最多,占全省图斑总数的51.3%;黄壤平均图斑面积最大,约为2.85km2;各土类形状指数仍属简单;4)根据斑块个数、分布面积及分布多样性指数分别评选出20个代表性土种及稀有土种,相关结果可作为土壤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依据。(5)浙江省土壤可蚀性利用EPIC模型估算了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土壤可蚀性K值,编制了全省30m格网分辨率的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结果表明,1)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可蚀性K值变化范围为0.116-0.425;2)红壤可蚀性K值与有机碳含量、砂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黏粒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3)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以中低侵蚀、中可蚀为主,其土壤面积分别占浙江省土壤总面积的64.2%和26.4%。(6)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历史遥感影像和1:5万土壤数据库,对浙北平原区1969-2009年间,20个城市的主城区扩张占用土壤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浙北平原主城区面积由1969年的165km2增加到2009年的1171km2,年均扩张25.8km2;2)不同阶段的扩张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1995-1999年是谷点,1999年至2005年扩张最快,此6年期间扩张面积占总扩张面积的42.7%;3)1987-2009年间,城区扩张导致土壤资源面积缩减835.6km2,侵占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113个土种遭受侵占,乌潮土、乌松土和黄松土三个土种消失,不同阶段和不同城市侵占的土壤类型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证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在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限于时间等因素,在土壤数据库的更新,特别是土壤图斑属性的更新,以便保持数据的现时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土壤数据库的应用也是极为广泛的。本论文仅尝试了在土壤多样性、土壤可蚀性和土壤资源动态等三个方面的应用,还有其他众多领域、学科和部门亟需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

杨文华[8](2012)在《多分辨率数字地图在城乡地籍一体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主要研究,建立多分辨率数字地图时地图坐标系不同;位置精确程度不同;地图表达方式不同;地图符号大小不同;等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通过建立多分辨率数字地图,作为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的地理底图,解决将不同区域纳入同一个系统管理,满足不同区域对于地籍详细程度及位置的精确程度的不同要求。

高惠君[9](2012)在《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处理与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需求,运用GIS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技术,分析空间数据的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规律,探索现有的地图综合理论和方法以及空间数据挖掘算法在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尺度推绎上的适用性,建立适宜有效的多尺度数据转换模型,使城乡规划空间数据资料可以在多尺度环境下动态可视化自适应地表达。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论述多尺度处理地图自动综合的定义、理论及可视化方法等的基础上,把空间认知和不确定性原理引入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处理与表达研究。根据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库数据的来源、组成以及多尺度特征,提出了基于通比例尺思想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库组织方法;基于电子云理论研建了点元分布模型,使城乡规划编制成果能够在比例尺放大过程中近似地确定点元的位置;通过软件可视化理论结合城乡规划语义规则,解决了因比例尺放大引起的位置不确定性以及可视化问题,实现了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可视化表达。

陈芳[10](2011)在《移动测量系统在城镇大比例尺地图快速测量和更新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村镇规划,但缺少现势性强,精度高、数字化的大比例尺基础图件。目前以GPS、RS、GIS为代表的“3S”技术已应用于宏观层面的城镇土地利用监查和土地调查工作,但由于技术的专业性较强,目前适合村镇规划需要的大比例尺快速成图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因此迫切需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开发一种成本低廉、作业速度快、精度高、信息丰富、兼容性高、适于基层城镇规划使用的大比例尺快速成图技术,从而解决城镇规划数据现势差,数据不准确的技术难题。传统的大比例尺成图技术有:平板仪测图、经纬仪法测图、全站仪数字测图。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相继出现并应用于测绘领域。又出现了GPS-RTK测图和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法测图。这些测图技术都能够应用于城镇的大比例尺测图中,精度也能够满足要求。但它们各有优缺点,常规法测图方案工作量大、精度偏低,信息量少、周期长,航空摄影测量则适用于大面积的作业范围。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是近年出现的集成激光扫描仪和定位定姿系统的高技术数据采集系统。利用它进行数据采集时,无需建立图根控制,无需人工外业采集特征点坐标,实现自动采集目标物坐标数据。数据处理时无需构建立体模型,数据导入后可直接提取特征信息编绘地图。具有作业机动灵活、精度高、速度快、工作量小、成本低等优点,非常适合城镇等小范围大比例尺地图快速测量和更新。移动测量系统交付使用时,已对系统参数进行了精确标定。但随着长距离运输、使用后,系统参数会发生一些变化,为保证系统的测量精度,需要定期对系统参数进行修正。本文通过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参数与点云坐标间的关系,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快速精化系统参数的方案,保证了系统的测量精度。移动测量系统是新出现的测量设备,人们对它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结合此项技术,对其在大比例尺快速成图中的应用展开研究。设计了整个生产地图的工作方案,总结了作业流程,利用示范区实现了小范围的测图作业试验。本文创新点为:1.利用往返扫描的数据精化系统参数。2.系统在大比例尺测图和更新中应用方案、流程和步骤的设计与总结。

二、大比例尺数字地图与城镇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比例尺数字地图与城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以来大同城市形态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目的及意义
    学术史回顾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现状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现状
        大同城市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时期大同的筑城史
    第一节 大同自然地理概况及建制沿革
        一 大同历史自然地理概况
        二 大同建制沿革
    第二节 明代大同城墙的增筑
        一 明清以前大同筑城史
        二 明初大规模的筑城
        三 明中期增筑城墙及小城
    第三节 清初大同城市形态的变化
        一 明末清初大同城市形态的因袭
        二 清初大同代王府的毁坏
    小结
第二章 清至民国时期大同城市的复原
    第一节 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
        一 方志资料
        二 地图资料
    第二节 关于50年代末制的大比例尺《大同市旧城地形图》
        一 《大同市旧城地形图》的绘制背景
        二 《大同市旧城地形图》的具体利用
    第三节 清至民国时期大同城市的复原
        一 民国时期大同城市的复原
        二 清代大同城市的复原
    小结
第三章 明代大同城市的复原
    第一节 明代大同城市城墙及街巷的复原
        一 明代大同城墙的复原
        二 明代大同街巷的复原
    第二节 明代大同地物的复原
        一 通光寺的复原
        二 府城隍庙及太宁观的复原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研究
        1.2.2 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理论
    2.1 摄影测量方法简介
    2.2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简介
    2.3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要求
    2.4 无人机航摄参数计算
    2.5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需求分析
        3.1.2 功能设计
        3.1.3 系统框架
        3.1.4 模块设计
        3.1.5 流程设计
    3.2 航区分区设计
        3.2.1 航区范围采集
        3.2.2 分区方法阐述
    3.3 航线规划设计
    3.4 航摄方案设计书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开发及实例应用
    4.1 系统开发环境
        4.1.1 系统硬件环境
        4.1.2 系统软件环境
        4.1.3 系统相关技术
    4.2 系统功能实现
        4.2.1 地理数据加载
        4.2.2 系统用户界面
        4.2.3 系统操作介绍
    4.3 实例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实例应用所得航摄方案设计书)
    附录B(系统部分代码)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基于多级控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制图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普通地图制图综合研究现状
        1.2.2 土地利用制图综合研究现状
        1.2.3 现有制图综合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基本理论
    2.1 土地利用数据说明
        2.1.1 土地利用数据特点
        2.1.2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2.2 制图综合理论
        2.2.1 制图综合概念
        2.2.2 制图综合影响因素
        2.2.3 制图综合基本内容
    2.3 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
        2.3.1 土地利用制图综合的目的
        2.3.2 土地利用制图综合的特点
        2.3.3 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基本原则
        2.3.4 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主要内容
3 多级控制体系构建
    3.1 多级控制体系
    3.2 属性控制
        3.2.1 级别控制
        3.2.2 重要性控制
        3.2.3 面积控制
    3.3 图形控制
        3.3.1 格网法
        3.3.2 特征点法
        3.3.3 图形控制的实施
    3.4 拓扑关系控制
4 试验与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区位与自然条件
        4.1.2 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
    4.2 制图综合实践
        4.2.1 制图综合各项参数选择
        4.2.2 制图综合结果
    4.3 综合成果分析
        4.3.1 图形精度分析
        4.3.2 属性精度分析
        4.3.3 拓扑精度分析
    4.4 综合结果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重庆城市历史景观层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解析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历史景观(理念视角与实体对象)
        1.2.2 历史地图转译(基础方法)
        1.2.3 重庆历史城区(研究区域)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城市历史景观相关研究综述
        1.3.2 历史地图转译与应用相关研究综述
        1.3.3 重庆历史城区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理念启示:从保护规划传统理念走向城市历史景观
    2.1 既有历史城镇保护理念与体系
        2.1.1 国际历史城镇保护发展历程概述
        2.1.2 当前我国历史城镇保护体系概述
    2.2 既有体系下我国历史城镇保护的困境分析
        2.2.1 要素识别较为孤立,对地域背景的关注不足
        2.2.2 价值认知较为片面,对多元文化的挖掘不够
        2.2.3 保护方法较为单一,对当代发展的融入不佳
    2.3 城市历史景观的理念引入与内涵剖析
        2.3.1 城市历史景观的理念与发展
        2.3.2 城市历史景观内涵剖析:层积性与关联性
        2.3.3 城镇历史景观要素类型与构成: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与人文要素
        2.3.4 城镇历史景观空间载体:城镇格局、道路街巷、特色场所、地标建筑
    2.4 城镇历史景观对历史城镇保护的启示:关联识别,层积分析
        2.4.1 引入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理念的必要性:层积研究的重要性
        2.4.2 引入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理念的现实意义
        2.4.3 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分析新趋势:以历史地图的数字化转译为基础
    2.5 本章小结
3 方法探索:历史地图转译与历史景观层积分析框架
    3.1 历史地图的特征与研究理论基础
        3.1.1 历史地图的产生与发展
        3.1.2 历史地图的特征描述
        3.1.3 相关理论基础
    3.2 城市历史地图的空间转译方法
        3.2.1 城市历史地图转译的原则与难点
        3.2.2 城市历史地图转译的总体思路:“自然-人工-人文”要素的关联转译
        3.2.3 城市历史地图转译的前期准备
        3.2.4 城市历史地图转译的中期过程
        3.2.5 城市历史地图转译的后期表达
        3.2.6 小结
    3.3 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分析框架
        3.3.1 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分析的总体思路:基于空间载体的叠图分析
        3.3.2 城镇格局的层积分析方法
        3.3.3 道路街巷的层积分析方法
        3.3.4 特色场所与地标建筑的层积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案例转译:重庆历史城区地图的数字化转译
    4.1 重庆历史城区的发展历程
        4.1.1 开埠前的封建历史时期
        4.1.2 开埠后的城市近代化时期
        4.1.3 解放后的城市现代化时期
        4.1.4 小结
    4.2 重庆历史地图的收集与转译准备工作
        4.2.1 资料收集情况
        4.2.2 重庆历史地图转译的准备工作
    4.3 重庆开埠前的历史地图转译(1891 年以前)
        4.3.1 秦朝到清中期: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庆城图》(1761 年)
        4.3.2 清末开埠前:张云轩《重庆府治全图》(1886-1890 年)
    4.4 开埠到解放前的历史地图转译(1891-1949 年)
        4.4.1 民国三年《重庆街道新图》(1914 年)
        4.4.2 民国十八年《重庆市区地形图》(1929 年)
        4.4.3 民国二十六年《重庆市街道图》(1937 年)
        4.4.4 民国三十五年《重庆市街道详图》(1946 年)
    4.5 解放后的历史地图转译(1949 年以后)
        4.5.1 西南大区时期之后:《重庆市区街道略图》(1959 年)
        4.5.2 改革开放之后:《重庆市中区交通图》(1981 年)
        4.5.3 重庆直辖之后:2012 年现状矢量地图
    4.6 本章小结
5 层积研究:重庆历史城区的景观层积过程与规律分析
    5.1 重庆历史城区景观层积过程分析
        5.1.1 城镇格局层积分析
        5.1.2 道路街巷层积分析
        5.1.3 特色场所层积分析
        5.1.4 地标建筑层积分析
        5.1.5 小结:不变法则,适变规律
    5.2 历史景观层积演进的影响因素
        5.2.1 自然地理因素
        5.2.2 政治政策因素
        5.2.3 经济技术因素
        5.2.4 文化习俗因素
    5.3 历史景观层积演进的模式总结
        5.3.1 持续模式
        5.3.2 覆盖模式
        5.3.3 拼贴模式
        5.3.4 延展模式
        5.3.5 小结
    5.4 基于层积分析的历史城镇整体性保护方法刍议
        5.4.1 城镇格局的完整性保护
        5.4.2 道路街巷的整体性延续
        5.4.3 特色场所的精神重塑与再造
        5.4.4 地标建筑的意义强化与传承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论文总结
        6.1.1 主要结论或创新点
        6.1.2 研究不足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本文涉及的重庆历史城区图片与文字资料一览表
    B.重庆历史城区已消失重要历史景观一览表(不完全统计)
    C.解放后各时期历史景观要素对应名称一览表
    D.重庆历史城区古城门古城墙相关重要历史事件一览表
    E.重庆历史城区道路名称层积属性表
    F.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G.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实际项目与课题
    H.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道路网约束下城市大比例尺地图上的建筑物和兴趣点综合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2 空间关系理论与空间数据结构
    2.1 空间关系
    2.2 空间冲突
    2.3 拓扑结构
    2.4 三角网拓扑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道路数据预处理方法
    3.1 城市道路
    3.2 道路数据结构化
    3.3 道路数据预处理
    3.4 实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道路网约束下的城市兴趣点数据选取方法
    4.1 城市兴趣点
    4.2 兴趣点综合现状与问题分析
    4.3 兴趣点空间信息表达特征
    4.4 顾及道路网影响的兴趣点选取方法
    4.5 实验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道路网约束下的城市建筑物综合方法
    5.1 城市建筑物数据分析
    5.2 建筑物综合现状与问题分析
    5.3 DELAUNAY三角网结构的度量特征
    5.4 道路约束下的建筑物的合并
    5.5 实验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工作与学习经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表目录
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数据库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
    2.1 区域概况及数据基础
        2.1.1 浙江省概况
        2.1.2 基础图件和数据
        2.1.3 技术路线
    2.2 土壤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2.1 底图扫描预处理
        2.2.2 图件几何配准
        2.2.3 数字化采集
        2.2.4 空间数据检查与入库
    2.3 土壤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2.3.1 数据搜集与整理
        2.3.2 属性数据采集
        2.3.3 属性数据入库
        2.3.4 元数据库建设
    2.4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介绍
        2.4.1 浙江省小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4.2 浙江省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4.3 浙江省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土壤图的数字化修复与更新
    3.1 引言
    3.2 土壤图修复
        3.2.1 数学基础修复
        3.2.2 图斑要素修复
        3.2.3 符号注记修复
    3.3 土壤图更新
        3.3.1 数学基础更新
        3.3.2 行政区划更新
        3.3.3 图斑要素更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现行土壤分类
        4.2.2 土壤分类参比
        4.2.3 土壤分类转换
        4.2.4 土壤图制图综合
    4.3 结果分析
        4.3.1 基层分类单元参比
        4.3.2 高级分类单元参比
        4.3.3 土壤系统分类制图评价
        4.3.4 土壤系统分类单元空间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浙江省土壤多样性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基础
        5.2.2 计算指数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行政区域土壤多样性比较
        5.3.2 土壤类型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5.3.3 稀有土壤和优势土壤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研究
    6.1 引言
    6.2 数据基础
    6.3 研究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
        6.4.2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图编制
        6.4.3 市县区域土壤可蚀性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7.1 引言
    7.2 区域概况
    7.3 数据基础及研究方法
        7.3.1 数据基础
        7.3.2 研究方法
    7.4 结果分析
        7.4.1 不同阶段城市扩张变化
        7.4.2 浙北平原土壤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7.4.3 城区扩张侵占土壤资源时空变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构建
        8.1.2 传统土壤图的数字修复与更新
        8.1.3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8.1.4 浙江省土壤多样性分析
        8.1.5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分析
        8.1.6 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8)多分辨率数字地图在城乡地籍一体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理底图
2 多分辨率数字地图
    2.1 编制多分辨率数字地图的要求
    2.2 多分辨率数字地图的编制
3 总结

(9)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处理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选题的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城乡规划体系及其多尺度空间数据特征
        1.3.2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多尺度转换的理论基础
        1.3.3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转换模型
        1.3.4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可视化表达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达及可视化研究综述
    2.1 面向多尺度处理的自动综合
        2.1.1 自动综合的相关定义
        2.1.2 自动综合的理论及方法
        2.1.3 多尺度空间信息的自动综合
        2.1.4 制图综合约束条件
    2.2 空间数据的多重表达与可视化
        2.2.1 空间数据的多重表达
        2.2.2 多尺度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2.2.3 多尺度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2.3 多尺度空间数据的一致性
        2.3.1 空间数据多重表达中的几何一致性
        2.3.2 空间数据多重表达中的语义一致性
    2.4 空间数据多尺度研究存在的问题
        2.4.1 空间数据的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
        2.4.2 数字环境下空间信息的综合及尺度变换
    2.5 本章小结
3 空间数据的多尺度特征及其形式化描述
    3.1 地理空间与城市地理信息
        3.1.1 地理空间与地理空间实体
        3.1.2 空间信息与城市地理信息
    3.2 空间数据及其不确定性
        3.2.1 空间数据及其主要特征
        3.2.2 空间数据的地图约束性
        3.2.3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
    3.3 地理信息的空间认知
        3.3.1 地理空间的认知
        3.3.2 地图空间认知
    3.4 地理信息的尺度特性
        3.4.1 广义尺度概念
        3.4.2 空间信息的多尺度特性
    3.5 地理信息的空间尺度变换
        3.5.1 空间尺度内涵与地理细节层次
        3.5.2 尺度效应与尺度依赖
        3.5.3 尺度行为与尺度过程
    3.6 智能化空间信息多尺度处理流程
    3.7 本章小结
4 多尺度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处理
    4.1 城市规划与城乡规划体系
        4.1.1 城市与城市规划
        4.1.2 城乡规划体系
        4.1.3 城乡规划的制定
        4.1.4 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
        4.1.5 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4.2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库的组成及其来源
        4.2.1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简述
        4.2.2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
        4.2.3 城乡现状调查数据
        4.2.4 城乡规划编制成果数据
        4.2.5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数据
    4.3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4.3.1 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多源异构性
        4.3.2 城市规划编制成果的多尺度特点
        4.3.3 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尺度推绎的双向性
        4.3.4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多尺度转换需要考虑的问题
    4.4 基于语义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多尺度转换
        4.4.1 语义与地理信息语义
        4.4.2 城乡规划空间信息的语义关系
        4.4.3 城乡规划空间信息分类体系
        4.4.4 基于语义关系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尺度转换
    4.5 基于通比例尺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组织
        4.5.1 GIS对空间数据的无缝组织要求
        4.5.2 通比例尺空间数据组织方法
        4.5.3 基于通比例尺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库
    4.6 本章小结
5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与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达
    5.1 不确定性原理
        5.1.1 不确定性概念
        5.1.2 不确定性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5.1.3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研究
    5.2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处理理论
        5.2.1 传统误差理论
        5.2.2 数据场理论
        5.2.3 云理论
    5.3 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5.3.1 空间数据模型及表达
        5.3.2 电子地图的可视化技术
        5.3.3 空间数据及符号可视化机制
        5.3.4 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过程
    5.4 基于不确定性原理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尺度转换
        5.4.1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位置不确定性分析
        5.4.2 基于云理论的点元位置变换
        5.4.3 基于语义规则的点元位置修正
    5.5 基于软件可视化理论的空间数据表达
        5.5.1 软件可视化理论
        5.5.2 多尺度缩放条件下的软件可视化过程
    5.6 实验案例-宁波市三江片油气站的规划
        5.6.1 规划概况
        5.6.2 比例尺放大及可视化
    5.7 本章小结
6 空间数据多尺度研究在宁波市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6.1 宁波市城乡规划概况
        6.1.1 城市概况
        6.1.2 宁波市基础测绘概况
        6.1.3 宁波市城乡规划概况
        6.1.4 宁波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概况
    6.2 宁波市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数据库建设
        6.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概况
        6.2.2 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数据库建设
        6.2.3 基础地理信息应用库的数据建设
        6.2.4 基础地理信息应用库的数据更新机制
        6.2.5 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可视化表达
    6.3 宁波市城乡规划专题数据库建设
        6.3.1 城乡规划专题数据概况
        6.3.2 城乡规划专题数据库建设
        6.3.3 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
    6.4 应用系统建设
        6.4.1 宁波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6.4.2 宁波市区两级空间数据库一体化管理平台
        6.4.3 宁波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6.4.4 城乡规划信息综合管理平台
        6.4.5 宁波市地理信息共亨服务平台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移动测量系统在城镇大比例尺地图快速测量和更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地图测绘发展历程
        1.2.1 模拟缩绘法
        1.2.2 全数字法
        1.2.3 航空摄影测量法
    1.3 移动成图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结构编排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大比例尺成图方法比较
    2.1 平板仪测图
        2.1.1 平板仪测图原理
        2.1.2 平板仪测图流程
        2.1.3 平板仪测图优缺点
    2.2 经纬仪法测图
        2.2.1 经纬仪法测图原理
        2.2.2 经纬仪法测图优缺点
    2.3 全站仪数字测图
        2.3.1 数字测图原理
        2.3.2 数字测图优缺点
    2.4 GPS-RTK 测图
        2.4.1 RTK 测图原理
        2.4.2 RTK 测图优缺点
    2.5 航空摄影测量在测图中的应用
        2.5.1 航空摄影测量原理
        2.5.2 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测图的优缺点
    2.6 测图方法比较
3 移动测量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3.1 系统构成
        3.1.1 激光扫描仪
        3.1.2 组合导航POS 系统
        3.1.3 里程计
    3.2 系统工作原理
        3.2.1 时间同步系统
        3.2.2 各传感间数据流转关系
        3.2.3 数据采集
        3.2.4 数据解算
        3.2.4.1 坐标系
        3.2.4.2 点云大地坐标解算数学模型
    3.3 小结
4 移动测量系统标定参数的精化
    4.1 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1.1 线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1.2 角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1.2.1 翻滚夹角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1.2.2 俯仰夹角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1.2.3 航向夹角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2 系统标定参数精化
        4.2.1 翻滚夹角参数精化
        4.2.2 俯仰夹角参数精化
        4.2.3 航向夹角参数精化
        4.2.4 线参数的精化
    4.3 小结
5 移动测量系统在大比例尺地图测量和更新中的应用
    5.1 系统在大比例尺地图测量中的应用
        5.1.1 试验测区基本情况
        5.1.2 数据采集
        5.1.3 点云数据的解算
        5.1.3.1 数据准备与处理
        5.1.3.2 坐标转换
        5.1.3.3 大地定向
        5.1.4 地图生产
        5.1.4.1 点云工作站介绍
        5.1.4.2 特征地物提取与编绘
        5.1.4.3 调绘与修编
    5.2 系统在大比例尺地图更新中的应用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研究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中文详细摘要

四、大比例尺数字地图与城镇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以来大同城市形态变迁研究[D]. 王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西北城市古旧地图谱系及其价值与利用[J]. 张萍. 安徽史学, 2021(01)
  • [3]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D]. 王浩.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基于多级控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制图综合研究[D]. 冉智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5]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重庆城市历史景观层积研究[D]. 张栩晨. 重庆大学, 2019(01)
  • [6]道路网约束下城市大比例尺地图上的建筑物和兴趣点综合方法[D]. 郭沛沛.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2)
  • [7]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 荆长伟. 浙江大学, 2013(05)
  • [8]多分辨率数字地图在城乡地籍一体化中的应用[J]. 杨文华. 硅谷, 2012(24)
  • [9]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处理与表达研究[D]. 高惠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5)
  • [10]移动测量系统在城镇大比例尺地图快速测量和更新中的应用[D]. 陈芳.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大型数字地图与城镇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