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喷射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21例

高频喷射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21例

一、高频喷射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21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振[1](2021)在《29例婴儿脑脓肿的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婴儿脑脓肿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婴儿脑脓肿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自2003年5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9例脑脓肿患者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并发症、治疗及预后。结果:1)29例婴儿男女比例相似,以新生儿为主,出生平均胎龄38.3±2.9周(30+6-40+3周),出生体重3087.5±523.7g(1900-3900g)。2)婴儿脑脓肿临床表现不典型,且部分患儿血常规及炎症指标正常,导致诊断及治疗延迟。及时完善脑脊液检查及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脑脓肿。3)婴儿脑脓肿以血源性多发性脑脓肿为主,多位于额叶、枕叶及颞叶,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患儿从出现症状到抗感染治疗平均间隔时间为4天(范围1-30天),抗感染平均持续时间为19.9天(范围1-69天)。手术治疗患儿平均持续时间为43天(范围13-130天)。具体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除术3例,玛雅囊植入术1例,脑室外引流术1例,硬膜外引流术1例。5)脑脓肿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以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呼吸机参数低,呼吸支持时间短,控制性过度通气可缓解呼吸衰竭及颅内高压。结论:1.婴儿脑脓肿临床表现不典型,且部分患儿炎症指标正常,及时完善脑脊液检查及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脑脓肿。2.婴儿脑脓肿以血源性传播导致的多发性脓肿为主,主要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部分脑积水严重患儿手术切除脓肿或进行脑室外引流。部分患儿口服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3.脑脓肿合并呼吸衰竭患儿,控制性过度通气可缓解呼吸衰竭及颅内高压。

匡仕鑫[2](2021)在《高频通气手术系统在咽喉气管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频通气手术系统在咽喉气管手术(Laryngopharyngeal and tracheal surgery)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中的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咽喉气管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HFJV)组(H组)和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组(I组)各30例。H组借助高频喷射呼吸机行高频喷射通气,I组通过小口径气管导管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在麻醉前(T0)、支撑喉镜放置成功后(T1)、通气5min后(T2)及支撑喉镜取出5min后(T3)各时间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0、T2和T3各时间点测量动脉血气指标,同时记录平均气道压、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手术视野质量、总出血量、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对比2组方案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相比,H组的平均气道压和平均出血量明显更低(P<0.01),并且H组的平均手术视野质量明显更好(P<0.05),但对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等指标的影响与I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高频通气手术系统可有效地应用于咽喉气管手术,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手术视野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朱柳杰[3](2020)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索两种不同无创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进一步探索无创通气失败预测因素及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为NRDS患儿寻找更好的通气方案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NICU收治的148例NRDS患儿,排除出生48小时内无创通气失败44例,最终纳入104例NRDS患儿。根据不同通气策略,将104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NIPPV+NCPAP组50例和NCPAP组54例,比较两组患儿在一般情况、缓解呼吸窘迫、改善氧合、减少无创通气失败和重新上机率、减少通气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有无差异。2.回顾148例NRDS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无创通气结局将全体患儿分为无创通气失败组44例和无创通气成功组104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并发症之间有无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无创通气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预测指标截断值。3.对NRDS患儿住院期间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NIPPV+NCPAP组平均气道压(MAP)显着高于NCPAP组(P<0.05),而两组间性别、生产方式、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通气初始1、6、12小时,NIPPV+NCPAP组在降低患儿呼吸频率、乳酸值及升高氧分压等方面均明显优于NCPAP组(均P<0.05);而无创通气初始1、6小时,两组间0I值均无明显差异,但NIPPV+NCPAP组在无创通气12小时,0I值明显低于NCPAP组(P<0.05)。2.NIPPV+NCPAP组通气失败率、重新上机率、脱离无创后单独吸氧时间均明显低于NCPAP组(均P<0.05),而两组间无创通气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NIPPV+NCPAP组呼吸暂停次数明显低于NCPAP组(P<0.05),而两组间使用水合氯醛镇静次数、喂养不耐受、NEC、BPD、败血症、PDA、IVH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不同无创通气结局分析方面,患儿无创通气失败时间集中分布在出生后前10小时内,无创通气失败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明显低于无创通气成功组,而患儿入院MAP、FIO2、乳酸值、有核细胞百分比、CK-MB、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通气失败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颅内出血(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均P<0.05),而两组间败血症及呼吸暂停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胎龄、吸入氧浓度(FIO2)、MAP、有核红细胞百分数是无创通气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94,1.124,1.237,52.254,均P<0.05)。ROC曲线显示FIO2、MAP、有核红细胞百分数对无创通气失败预测效果较好,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2、0.901、0.728,截断值分别为34.5%、6.80mmHg、5.6%。5.NRDS患儿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痰液,且无创通气失败组痰液培养出病原菌几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P<0.05)。总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总数58.7%,无创通气失败组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P<0.05),检出率最高为表皮葡萄球菌。而无创通气成功组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感染率相对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等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分别占90%、70%、70%。而粪肠球菌对红霉素耐药性较高,耐药率62.5%。结论:1.使用NIPPV联合NCPAP无创通气策略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2.无创通气失败会导致BPD、喂养不耐受、NEC、IVH、PDA发生率增加,而MAP、FIO2、有核细胞百分比对无创通气失败有较好的预测价值。3.痰液培养仍是NRDS患儿病原菌取样培养的主要途径,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是NRDS患儿易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性较高,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选择抗菌药物。

刘淑可[4](2020)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在新生儿难治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t Oscillation Ventilation,HFOV)联合一氧化氮吸入(Inhaled Nitric Oxide,i NO)治疗在新生儿难治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08-01至2020-01-01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新生儿科就诊的难治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出生至生后28天内的新生儿且胎龄>34周、体重>1500g;(2)经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治疗24小时后效果不佳,仍有难治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患儿;其中以CMV联合i NO患儿为对照组(16例,男:8例;女:8例),以HFOV联合i NO患儿为实验组(16例,男:10例;女:6例)。动态监测:(1)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及治疗后24小时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pired Oxygen,Fi O2)、经皮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 O2)、动脉氧分压(Partial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Pa 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a CO2)、PH、乳酸(Lactic acid,Lac)和呼吸功能: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Pa O2/Fi O2变化情况。(2)分别统计两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长及i NO使用时长。两组样本均使用SPSS21.0软件对所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F检验进行比较,两种检验均以双侧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儿的性别、日龄、出生体重属于正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形式描述,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性别、日龄、出生体重的比较上P均>0.05,患儿日龄、性别及出生体重的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即患儿日龄、性别及出生体重不影响两组实验数据对比的结果。(2)实验组(HFOV联合i NO治疗)与对照组(CMV联合i NO治疗)中,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均采用t检验。其数据对比结果显示:(1)HFOV联合i NO治疗2小时后、24小时后Pa O2较CMV联合i NO治疗明显上升、Pa CO2明显下降,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关于PH及Lac的数据结果显示P均>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患儿在进行HFOV联合i NO治疗2小时后、24小时后较对照组OI明显下降、Pa O2/Fi O2明显升高,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呼吸机使用时长及i NO使用时长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对照组患儿CMV治疗2小时后、24小时后分别与CMV联合i NO治疗2小时后、24小时后血气指标进行分析,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实验组患儿CMV治疗2小时后、24小时后分别与HFOV联合i NO治疗2小时后、24小时后血气指标进行分析,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HFOV联合i NO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氧合状态和呼吸功能。(2)HFOV联合i NO治疗也可明显缩短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长及i NO使用时长。

乃依曼·迪力木拉提[5](2020)在《两种无创通气模式在新生儿RDS有创通气撤机后呼吸支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和无创双水平通气(non-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Bi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有创呼吸支持撤机后呼吸支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治疗的中重度RDS患儿共68例纳入本研究,在有创通气撤机拔管前1小时,通过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nHFOV组(观察组),和nBiPAP组(对照组)。其中nHFOV组33例,nBiPAP组35例。两组患儿除呼吸支持方式外,其他治疗保持一致。比较两组撤机后无创呼吸支持6-24h时二氧化碳分压(PaC02)、氧分压(PaO2)、有创撤机后7天内无创支持失败再重新插管率、无创呼吸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儿无创通气6-24h时,PaO2对比,nHFOV组>nBiPAP组[(89.36±23.22)mmHg比(76.29±17.10)mmHg](P<0.05);PaCO2对比,nHFOV组<nBiPAP组[(31.39±5.74)mmHg比(41.83±10.10)mmHg](P<0.05);OI值对比,nHFOV组>nBiPAP组[(265.14±88.48)mmHg比(219.21±74.52)mmHg](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PH值上无差异(P>0.05);2)nHFOV组和nBiPAP组,撤机后无创失败重新插管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3比16/35,P<0.05)]、无创通气时间短[(5.97±4.71)天比(13.17±12.52)天,P<0.05]、住院时间缩短[(22.39±11.45)天比(34.66±18.89)天,P<0.05];3)两组患儿并发症对比,生后28天BPD发生率对比,nHFOV组低于nBiPAP组[21.2%比45.7%,P<0.05],其他并发症其他并发症如气胸、颅内出血、鼻压伤、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血流动力学改变显着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呼吸暂停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DS早产儿撤机后使用nHFOV和nBiPAP均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nHFOV能更快更有效的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提高氧分压,更有利于氧合功能的改善,并且可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成功率,减少重新插管率,减少无创通气时间,减少在NICU住院时间。减少BPD的发生,其他并发症未见明显增加,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无创通气模式。

闫旭[6](2019)在《两种机械通气方式在治疗极/超低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及安全性比较》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高频振荡通气(HFO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在极/超低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方面的差异,客观评价HFOV的疗效及其肺保护性作用,为极/超低体重儿临床应用呼吸机治疗提供更加详尽的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01月~2019年01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进行治疗的体重<1500g,胎龄<34周的120例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呼吸机治疗模式不同分为2组,HFOV组60例和SIMV组6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如产前糖皮质激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咖啡因等。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段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酸碱度(PH)、氧指数(OI)值;比较两组之间治疗前、治疗后1h、6h、12h、24h、48h的PaCO2、PaO2、PH、OI值;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组一般情况(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产式、1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上机治疗前PaCO2、PaO2、PH、OI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与治疗前比较显示,PH、PaO2在上机治疗后1h、6h、12h、24h、48h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2、OI在上机治疗后1h、6h、12h、24h、48h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之间在治疗后各个时间段比较显示,HFOV组在上机治疗后1h、6h、12h后PaCO2、OI下降程度大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CO2、OI在上机治疗24h、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在上机后1h、6h后PaO2上升程度高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2在上机治疗12h、24h、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上机1h、6h、12h、24h、48h的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FOV组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HFOV组死亡率为3.3%,SIMV组死亡率为5%,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HFOV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5%)、气胸发生率(1.7%)、肺出血发生率(0%)低于SIMV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16.3%)、气胸发生率(13.3%)、肺出血发生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3.3%)、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1.7%)和SIMV组颅内出血发生率(25%)、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3.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FOV和SIMV对于极/超低体重儿NRDS的治疗都是有效的。(2)HFOV较SIMV改善氧合更快。(3)HFOV在减少肺损伤的发生上优于SIMV,并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孔萤[7](2019)在《无创高频通气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衰竭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新生儿呼吸衰竭(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NRF)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致使循环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的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危急重症。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有创及无创呼吸机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一氧化氮的吸入及体外膜肺技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仍是各种有创及无创辅助通气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有创机械通气常常能挽救呼吸衰竭患儿的生命,但它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声门下狭窄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儿的远期生活质量。目前的研究显示,无创辅助通气可以减少或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故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创高频通气(nasal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 ventilation,nHFOV)是一种新型的呼吸支持模式,该模式通过经鼻通气管、面罩或鼻咽管将振荡压力波作用于肺部而发挥呼吸支持作用。近年来国内也陆续有n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湿肺、撤机后支持的研究,但鲜有应用nHFOV作为初始辅助呼吸模式来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尤其是早产儿的报道。本文对呼吸衰竭患儿使用nHFO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初始治疗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客观的评价nHFO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确诊为呼吸衰竭,同时需要无创通气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参考合《实用新生儿学》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出生胎龄≤34周,临床诊断符合新生儿呼吸衰竭;(2)需要行无创辅助通气。排除标准: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膈疝、腭裂等先天畸形,重度窒息,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以及入院24小时内死亡的情况。2.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共入选患儿4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nHFOV组和nCPAP组,其中nHFOV组:男15例,女7例,胎龄(30.3±2.1)(28-32)周,体质量(1.62±0.34)(1.28-1.96)kg,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呼吸暂停4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2例;nCPAP组:男14例,女6例,胎龄(31.2±2.4)(28-34)周,体质量(1.84±0.41)(1.43-2.25)kg,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呼吸暂停5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3例。两组病例的胎龄、出生体重、阿氏评分和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儿基础治疗相同,包括置暖箱保暖、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防治感染及出血、部分患儿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保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4.无创通气:(1)nHFOV组的无创呼吸机应用采用德国medin-CNO新生儿无创高频呼吸机,输出氧浓度范围21%-100%,配有原厂进口的婴儿专用各种型号的硅胶鼻塞。初始参数:平均气道压(MAP)8cmH2O,频率9Hz,振幅以看见胸廓起伏为准,吸入氧浓度(FiO2)0.4。根据血气分析及经皮血氧饱和度调节参数,FiO2每次调整0.05,MAP每次调整1cmH2O,频率每次调整1Hz,维持SpO290%-94%,目标血气PaO2>50 mmHg,PaCO2<50 mmHg。当参数调至MAP<6 cmH2O,FiO2<0.3,患儿SpO2>90%,无明显呼吸暂停,则改为头罩吸氧(空氧混合仪控制FiO2<0.4,流量5L/min)。(2)nCPAP组的无创呼吸机应用采用德国斯蒂芬双鼻塞CPAP机,输出氧浓度范围21%-100%,配有原厂进口的婴儿专用各种型号的硅胶鼻塞。初始参数: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流量4-8L/min,吸入氧浓度(FiO2)0.4,根据血气分析及经皮血氧饱和度调节参数,FiO2每次调整0.05,PEEP每次调整1cmH2O,维持SpO290%-94%,目标血气同nHFOV组。当参数下调至PEEP≤3 cmH2O,FiO2<0.3,患儿SpO2>90%,无明显呼吸暂停,则改为头罩吸氧(空氧混合仪控制FiO2<0.4,流量5L/min)。5.监测指标:通气后0、3、12、24小时氧合指数及血气中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通气期间常规监测患儿心率、呼吸、血压;检测以下并发症的发生:气胸、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6.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的计量数据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准概率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生命体征指标:nHFOV及nCPAP在呼吸衰竭患儿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气指标:治疗开始前两组患儿均存在呼吸衰竭,且血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HFOV组治疗后3小时监测PaO2从(41.8±4.4)mmHg升至(55.2±3.4)mmHg,PaCO2从(63.1±11.3)mmHg降至(54.6±3.7)mmHg,OI从(156±24)mmHg升至(181±28)mmHg,与nCPAP组相比较PaO2、PaCO2和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38、P=0.033);治疗后12小时监测PaO2升至(63.9±4.8)mmHg,PaCO2降至(52.2±3.8)mmHg,对比nCPAP组,OI升至(197±31)mmHg,与nCPAP组相比较PaO2、PaCO2和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8、P=0.004);治疗后24小时监测PaO2升至(64.4±5.3)mmHg,PaCO2降至(48.9±3.9)mmHg,OI升至(199±23)mmHg,与nCPAP组相比较PaO2、PaCO2和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00、P=0.033)。3.临床转归及并发症:nHFOV组通气时间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HFOV组改为有创通气3例,nCPAP组改为有创通气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两组并发颅内出血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且两组均未并发气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论nHFOV能有效的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并提高氧分压,迅速地缓解呼吸衰竭;并可缩短无创通气的时间;且没有增加颅内出血、气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因此,nHFOV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无创通气模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边静,杨云成,张昆[8](2017)在《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g ventilation,HFOV)与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nchanical ventilation,CMV)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疗效,寻找更适合与优越性的通气方法。方法选取新生儿病房在2013年10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气胸新生儿。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对照组40例则采用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在不同时期的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恢复时间,两组患儿治疗疗效与有无并发症。结果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及原发病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4、8、12、24、48h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时段PaO2值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PaCO2值较治疗前下降(P<0.05);OI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APO2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观察组治疗4、8、12、24、48h时后PaO2、PaCO2、OI、a/APO2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机平均使用时间为(3.7±1.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1±1.8)/d(P<0.05)。观察组X线胸片恢复时间为(4.1±1.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5±2.3)/d(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无明显并发症情况发生(P>0.05)。结论 HFOV和CMV两种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均有明显效果,但HFOV的临床治疗疗效更好,检测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改善更明显,且安全性更高,无明显并发症,更适合治疗新生儿气胸。

郭梅[9](2014)在《高频振荡通气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和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行住院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112例,分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组(HFOV组)和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CMV组)。两组患儿在给予相同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和传统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种方法治疗6h、12h、24h后患儿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和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PaO2)的差异,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高频振荡通气和传统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儿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无显着的改变(P>0.05);与治疗前相比,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组和机械通气治疗组治疗后氧分压(PaO2)和氧饱和度(SaO2)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相比,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氧分压(t=2.97,P<0.05)和氧饱和度(t=2.66,P<0.05)升高更显着,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两种方法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且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相比,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更显着(t=4.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和传统机械通气治疗后呼吸衰竭患儿肺氧合功能的比较发现,治疗前两组患儿在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和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PaO2)方面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传统机械通气治疗后6h氧浓度(FiO2)降低(P<0.05),12h、24h后降低效果更显着(P<0.05),呈现时间依赖性;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降低更明显(P<0.05),且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相比,在治疗后同一时间高频振荡通气组氧浓度(FiO2)较低,6h、12h、24h两组比较分别为(t=5.04,P<0.05)、(t=5.6,P<0.05)、(t=6.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传统机械通气治疗后6h氧合指数(OI)明显降低(P<0.05),12h、24h后降低更显着(P<0.05),呈现时间依赖性;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降低更明显(P<0.05),也呈现时效依赖关系,且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相比,在治疗后同一时间高频振荡通气组氧合指数(OI)较低,6h、12h、24h两组比较分别为(t=3.35,P<0.05)、(t=4.56,P<0.05)、(t=5.4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传统机械通气治疗后6h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 PaO2)明显升高(P<0.05),12h、24h后升高更显着(P<0.05),呈现时间依赖性;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升高更明显(P<0.05),也呈现时效依赖关系,且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相比,在治疗后同一时间高频振荡通气组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PaO2)较高,6h、12h、24h两组比较分别为(t=7.82,P<0.05)、(t=3.69,P<0.05)、(t=2.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组和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在并发颅内出血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相比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组,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气胸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振荡通气治俞率明显高于传统机械通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机械通气,高频振荡通气改善肺通气、肺换气以及氧合功能效果更明显,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崔兆芳[10](2013)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高频振荡通气时机及早期氧合参数监测意义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HFOV)的治疗时机选择对新生几呼吸衰竭(Neonate respiratory failure, NR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10年1月-2012年9月应用HFOV治疗的新生儿43例及烟台市毓璜顶医院NICU2010年8月-2012年12月应用HFOV治疗的新生儿31例。根据是否首先选用HFOV治疗,分为首选HFOV组和非首选HFOV组,搜集入选患儿的基本资料、评估患儿应用HFOV前的疾病严重程度、记录呼吸机使用情况,记录患儿应用HFOV前及治疗后2、6、12、24h的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参数并计算氧合参数,观察并记录患儿的并发症、治愈率、死亡率、两组治愈患儿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应用HFOV治疗的新生儿共74例,其中首选HFOV组22例,非首选HFOV组52例。两组应用呼吸机的原发病情况及应用HFOV治疗前的疾病严重程度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首选HFOV组吸入氧浓度(FiO2)>0.6上机持续时间、上机总持续时间、撤HFOV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无创通气时间、撤机后吸氧时间均比非首选HFOV组短,差异有显着性(t分别为-3.78、-2.87、-3.47、-2.03、-2.40,P均<0.05)。两组患儿应用HFOV治疗后氧分压(Pa0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7.59、34.98、25.14,P均<0.05),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均好转,差异有显着性(F分别为32.54、41.09、25.89,P均<0.05),平均气道压(MAP).Fi02下调顺利,有显着性差异(F分别为12.17、21.10,P均<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选HFOV组比非首选HFOV且气胸发生率低,差异有显着性(X2=4.05,P<0.05),在肺出血、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脑室周白质软化(PVL)等并发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首选HFOV组22例,治愈14例(63.64%),死亡7例(31.82%);非首选HFOV组52例,治愈23例(44.23%),死亡14例(26.92%),两组在死亡率上无差异。首选HFOV组比非首选HFOV组治愈患儿的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差异有显着性。结论1.首选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总上机持续时间短,撤HFOV后的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减少了高浓度吸氧时间及撤机后吸氧时间。2.首选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降低气胸发生率。3.首选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以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的呼吸衰竭新生儿24h内动态氧合参数的变化及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2010年1月-2012年9月应用HFOV治疗的新生儿43例及烟台市毓璜顶医院NICU2010年8月-2012年12月应用HFOV治疗的新生儿31例。评估患儿应用HFOV治疗前及治疗后6、12h的呼吸窘迫评分。记录患儿应用HFOV前及治疗后2、6、12、24h的PH值、PaO2、PaCO2、MAP、FiO2,并计算各时段的a/A、OI、A-aDO2。结果共收集应用HFOV治疗的患儿74例,生存组53例,死亡组21例。两组应用HFOV治疗前呼吸窘迫评分无显着性差异,生存组治疗后6、12h呼吸窘迫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性(t=10.82、14.51,P值均<0.05),死亡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HFOV后6、12h,生存组呼吸窘迫评分比死亡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5、-6.31,P<0.05)。生存组HFOV治疗24h内PaO2、PaCO2、 PH、OI、a/A、A-aDO2明显改善,均较治疗前比较有差异(F分别为80.70、31.77、38.08、69.48、84.46、68.79, P均<0.05),MAP、FiO2治疗后24h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亦明显改善,有显着性差异(F分别38.99、56.80,P<0.05)。虽然死亡组中应用HFOV2h后,PH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P<0.05),应用HFOV6h后,PaC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性(t=8.43,P<0.05),应用HFOV6、12h后,MA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性(t=5.00、5.47,P值均<0.05),但是死亡组应用HFOV后24h内,PaO2、PaCO2、PH、OI、a/A、A-aDO2、MAP、FiO2较治疗前无明显好转,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FOV治疗的新生儿呼吸衰竭24h内动态氧合参数的监测可以帮助判断预后,但仍需结合临床实践。

二、高频喷射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2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频喷射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21例(论文提纲范文)

(1)29例婴儿脑脓肿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2)高频通气手术系统在咽喉气管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频通气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进展
    2. NCPAP模式
        2.1 NCPAP的作用机制
        2.2 NCPAP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2.3 NCPAP在NRDS的临床应用
    3. NIPPV模式
        3.1 NIPPV的作用机制研究
        3.2 NIPPV的主要参数设置及调节
        3.3 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研究
        3.3.1 NIPPV对减少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影响
        3.3.2 INSUR技术的应用
        3.3.3 NIPPV作为拔管后的呼吸支持
        3.3.4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
        3.4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研究
        3.5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性研究
    4. SNIPPV模式
        4.1 SNIPPV设备及机制研究
        4.2 S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
    5. BiPAP模式
        5.1 BiPAP作用机制
        5.2 BiPAP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5.3 Bi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
    6. HHHFNC模式
        6.1 HHHFNC作用机制
        6.2 HHHFNC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6.3 HHHFNC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
    7. 其他模式
        7.1 NHFOV模式
        7.2 NNAVA模式
        7.3 经无创通气技术吸入一氧化氮
    8. 小结
第二章 两种不同无创通气策略治疗NRDS疗效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
        2.3 两种不同通气策略
        2.4 重新上机指征及定义
        2.5 猪肺磷脂注射液应用指征
        2.6 观察指标
        2.7 研究仪器及操作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患儿基础临床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儿氧合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儿无创通气疗效比较
        3.4 两组患儿通气相关并发症比较
    4. 讨论
第三章 无创通气治疗NRDS失败预测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材料及操作
        2.1 无创呼吸机
        2.2 有创呼吸机
        2.3 床边血气分析仪
        2.4 床边免疫定量分析仪
        2.5 猪肺磷脂注射液
        2.6 气管插管主要设备及操作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呼吸机参数设置
        3.3 观察指标
        3.4 结局与判断指征
        3.5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4.2 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
        4.3 无创通气通气失败时间分布
        4.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无创通气失败的危险因素
        4.5 无创通气失败相关预测指标分析
    5. 讨论
第四章 NRDS患儿相关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观察指标
        2.3 标本采集
        2.4 标本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NRDS患儿病原菌来源
        3.2 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随机分组过程
    附录3: NRDS前瞻性研究数据收集表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附录5: 研究伦理审批书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件

(4)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在新生儿难治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机械通气及一氧化氮吸入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应用
    1 CMV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2 HFOV在 NRF中的应用
    3 两种呼吸机在治疗NRF时的比较
    4 呼吸机使用的注意事项
    5 iNO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5)两种无创通气模式在新生儿RDS有创通气撤机后呼吸支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3.1 盲法
        3.2 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的标准化
        3.3 其他治疗及评估保持无差异
    4 观察指标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两种机械通气方式在治疗极/超低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及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无创高频通气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衰竭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1.2 方法
        1.2.1 治疗仪器
        1.2.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儿原发病构成比较
0.05),见表3。'>2.3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前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机械通气治疗后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PaO2值比较
    2.5 机械通气治疗后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PaCO2比较
    2.6 机械通气治疗后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OI值比较
    2.7 机械通气治疗后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a/APO2值比较
    2.8 两组患儿平均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间及胸片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2.9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
    2.1 0 并发症
3 讨论
4 结论

(9)高频振荡通气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高频振荡通气时机及早期氧合参数监测意义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课题简介
第一部分 高频震荡通气时机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效果的影响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应用HFOV前的疾病严重程度
        2.3 应用呼吸机情况的比较
        2.4 血气分析、氧合参数及呼吸机参数的比较
        2.5 并发症及转归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早期氧合参数在预测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新生儿预后中的意义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2.1 呼吸窘迫评分的比较
        2.2 氧合参数变化的比较
        2.3 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的比较
        2.4 呼吸机参数变化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高频喷射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2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29例婴儿脑脓肿的临床特征[D]. 陈振.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高频通气手术系统在咽喉气管手术中的应用[D]. 匡仕鑫.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D]. 朱柳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在新生儿难治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研究[D]. 刘淑可.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两种无创通气模式在新生儿RDS有创通气撤机后呼吸支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研究[D]. 乃依曼·迪力木拉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两种机械通气方式在治疗极/超低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及安全性比较[D]. 闫旭.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无创高频通气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衰竭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D]. 孔萤.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8]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对照研究[J]. 边静,杨云成,张昆. 西部医学, 2017(05)
  • [9]高频振荡通气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比较[D]. 郭梅.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3)
  • [10]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高频振荡通气时机及早期氧合参数监测意义的探讨[D]. 崔兆芳. 青岛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高频喷射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2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