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2+)沉淀-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测定甘草酸

Ca~(2+)沉淀-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测定甘草酸

一、Ca~(2+)沉淀-原子吸收光度法间接测定甘草酸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石敏健[1](2014)在《甘草酸制剂主成分异构体含量差异分析及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甘草酸制剂主成分异构体含量差异进行了分析,对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一章:(1)介绍了甘草酸异构体的研究进展,以及甘草酸及其异构体的分离检测方法,阐明了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介绍了中药牛黄的研究进展,并对牛黄中胆红素的国内外检测方法做了综述,阐明了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甘草酸单铵盐制剂中主成分异构体及有关物质的新方法,与中国国家药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考察了流动相的组成、柱温及流速对各组分分离度及灵敏对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建立的方法能够实现对主成分异构体的有效分离,并能真实、准确的检测各有关物质的含量,方法精密度、重现性良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甘草酸单铵盐原料药及其不同剂型制剂的检测分析及质量控制。第三章:采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上市四代甘草酸制剂中主成分18α-甘草酸、18β-甘草酸及有关物质进行了含量测定;对同一代制剂不同剂型、不同代制剂同一剂型中各成分含量差异与变化趋势、组成比例、以及进口与国产等各制剂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考察了甲醇浓度、超声时间对甘草酸制剂中主成分溶出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样品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甘草酸制剂不同,各成分含量以及主成分所占比例各不相同。本实验建立的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可为临床用药选择、控制药品质量、开发新的甘草酸制剂,为现有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中对其原料药和不同制剂质量标准的增补与修订提供参考。第四章:建立了测定牛黄中胆红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HPLC色谱条件和样品预处理条件,以及2010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样品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采用HPLC法和UV法对中药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进行测定,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以及对不同产地、不同种类、采用不同粉碎方法处理的天然牛黄及培育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HPLC法准确可靠;不同种类、不同来源、以及采用不同粉碎方法处理牛黄样品时,使得其中胆红素含量不同;本实验研究方法为质量标准的建立,临床用药选择,制药业对牛黄种类的选择、以及在生产环节进行原料和制剂工艺的选择,资源开发以及新的牛黄制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林瑜[2](2014)在《金属离子为媒介的光谱法进行药物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应用的现状和发展,尤其是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进行了调研。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利用含有N、O、S等配位元素的药物分子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特点,研究和建立了一系列以金属离子为媒介并结合光谱技术对药物含量进行测定的新方法。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在pH为5.80的醋酸-醋酸钠溶液中,布洛芬与Cu2+结合生成2:1难溶于水的络合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分离后,通过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萃余液中剩余的Cu2+吸光度,发现其吸光度A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减小。据此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Cu2+络合萃取FAAS法间接测定布洛芬,并对方法的最佳测定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表明:在最佳条件下,空白液与萃余液中Cu2+的吸光度之差和药物浓度在20.6μg—mL-1~103μg·mL-1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8,检出限为15.3μg·mL-1,RSD为2.18%,本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布洛芬样品的测定,回收率在97.62-101.2%,结果令人满意。2.萘普生是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在中性介质能与Ni2+能形成络合物,通过乙酸乙酯将该络合物萃取分离,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萃取后水相中剩余Ni2+的吸光度A,实验发现,试剂空白与萃余液的Ni2+吸光度之差△A与萘普生的含量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FAAS间接测定萘普生的新方法。优化条件后,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1.45μg·mL-1~331.6μg·mL-1,R2=0.9970,检出限是18.4μg·mL-1,RSD为1.06%。用该方法测定不同厂家的萘普生样品,结果与标示量相符,回收率在95.95-103.2%之间。3.氨苄西林是半合成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能被降解,降解产物在氨水介质中能与Ni2+形成配比为2:1的络合物,研究发现,该络合物在269nm处有特征吸收峰,摩尔吸光度系数最大值为为4.28×103L.moll-1·cm-1,络合物稳定常数为5.95×109,络合物的吸光度与氨苄西林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一种基于Ni2+络合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来间接测定氨苄西林。在17.47μg·mL-1~69.88μg·mL-1线性范围内,回归方程A=0.0124ρ氨苄西林+0.0053,R2为0.9990,检出限为0.52μg·mL-1,精密度为0.61%。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试,回收率为98.68-102.7%,SD在0.7-1.7之间,结果令人满意。4.研究发现在氨水介质中,羧甲司坦与Cu2+可以形成配比为2:1的稳定络合物。该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为4.98×109,在237nm处有最大吸收,且吸收强度与溶液中羧甲司坦浓度成正比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基于Cu2+络合定量测定羧甲司坦的新方法。在最佳的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7.9~71.7μg·mL-1,R2为0.9957,RSD为2.16%,检出限为0.74μg·mL-1。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不同药厂样品的定量分析,结果与标示量相符,回收率为96.84-103.1%之间,SD在0.5~1.5之间。5.甲状腺素在弱碱性条件下能与Cu2+反应生成络合物,该络合物在270nm处有特征吸收。吸收强度随甲状腺素浓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强,据此建立了一种新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状腺素。实验表明,在最佳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77.69~310.8μg·mL-1,相关系数为0.9976,检出限为7.55μg·mL-1,RSD为0.36%。应用于市售甲状腺片的含量测定,其回收率在97.83~101.9%之间,SD在0.6~1.4之间。进一步探讨机理,得到络合物中甲状腺素与Cu2+的组成配合比为2:1,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为6.70×1011,摩尔吸光系数(ε)为1.29×103L·mol-1·cm-1。

王改香[3](2009)在《RP-HPLC法测定化妆品中黄芪、甘草、丹参有效成份的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化妆品的发展趋势是倡导绿色、环保和安全并追求功效,近年来,以作用温和又具有一定功效的中草药提取物为天然添加剂应用于化妆品中已成为新产品开发的热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化妆品的质量管理,仅限于对化妆品的安全性方面的检测,而对中草药化妆品有效成份的定性定量分析,尚属空白。本文利用衍生化试剂,对于黄芪主要功效成份—黄芪甲苷和甘草的主要功效成份—甘草酸进行了柱前衍生,首次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化妆品中黄芪甲苷、甘草酸、丹参酮ⅡA(丹参功效成份)的方法。详细考察了衍生化反应及色谱分离分析的最佳条件。通过单因素分析,讨论了衍生化试剂的用量、衍生化反应时间、衍生化反应温度对衍生化反应效果的影响,优化了最佳衍生化反应条件;通过对流动相、流速、柱温及检测波长的研究,优化了最佳色谱分离分析条件。在最佳衍生化和色谱条件下,建立了黄芪甲苷、甘草酸和丹参酮ⅡA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考察了所建方法的线性范围、精密度、检出限和准确度,并将所建方法用于三种草药提取液和含三类草药化妆品中相应功效成份的分析,研究了所建方法的可行性。同时考察了所建方法用于实际样品测试的重现性。对于黄芪甲苷,以3,5-二硝基苯甲酰氯为柱前衍生化试剂,Phenomemex C18(5μm,4.6mm×150mm)柱分离,甲醇:0.01mol·L-1磷酸二氢钾(H3PO4调节pH=3.5)=60:40(v/v)洗脱,紫外(230nm)检测。所建黄芪甲苷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100.0μg·mL-1,回归方程为y=478944+2132x(其中y为衍生物的峰面积,x为黄芪甲苷的浓度),相关系数R=0.9986,精密度为1.56%(c=40.0μg·mL-1,n=6),检出限为1.2μg·mL-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6%。对于甘草酸,用对硝基溴化苄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PhenomemexC18(5μm,4.6mm×150mm)柱分离,乙腈:3%冰醋酸=60:40(v/v)为流动相,紫外(290nm)检测。柱温为室温,流速为1.0mL·min-1。所建甘草酸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0~100.0μg·mL-1,回归方程为y=4032x+269413(其中y为衍生物的峰面积,x为甘草酸的浓度),相关系数R=0.9951,精密度为1.67%(c=10.0μg·mL-1,n=6),检出限为1.5μg·mL-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7%。对于丹参酮ⅡA,本文采用Phenomemex C18(5μm,4.6mm×150mm)柱分离,甲醇:水=85:15(v/v)洗脱,紫外(270nm)检测,柱温为30℃,流速为1.0mL·min-1。所建丹参酮ⅡA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0μg·mL-1和10.0~10.0μg·mL-1,回归方程分别为y=280591+72704x和y=81572+97483x(其中y为色谱峰面积,x为丹参酮ⅡA的浓度),相关系数R均为0.9992。

宁美珍[4](2007)在《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药物分析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传统的分析方法,由于其灵敏、简便、快速、准确和选择性高,使其在金属元素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但其不能直接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测定,这就限制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范围。本文研究建立了流动注射-在线固相萃取-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药物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分析测定条件,并应用于药物制剂等样品的测定,获得满意的结果。本研究论文内容包括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综述对近年来所发表的有关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了详细的综述。内容包括: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流动注射-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与发展,原子吸收联用技术的发展展望。第二部分:研究报告1流动注射-在线固相萃取-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药物中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含量本文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检测药物制剂中盐酸左氧氟沙星含量的流动注射-在线固相萃取-火焰原子吸收间接测定法。该方法是基于左氧氟沙星与Fe(Ⅲ)在线定量连续生成阳离子络合物后,再与离子对试剂NH4ClO4中ClO4-结合形成中性离子对缔合物,由于C18对反应生成的离子对缔合物有吸附,而对剩余未反应的Fe(Ⅲ)无吸附,因此可将二者分离,然后用乙醇溶液(60%)洗脱吸附的离子对缔合物,以FAAS法测定洗脱液中离子对缔合物中Fe(Ⅲ)的含量来间接测定左氧氟沙星的含量。当吸附时间为60s,采样速率为8.0mL·min-1时,左氧氟沙星浓度在0.2-10.0μg·mL-1范围内与原子吸收的吸光度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0,检出限为0.08μg·m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c=5.0μg·mL-1左氧氟沙星,n=11)。该方法应用于药物制剂中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2流动注射-在线离子对固相萃取-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药物中加替沙星的含量提出了一个流动注射在线离子对固相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分析加替沙星的测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加替沙星在适当的酸度条件下与Fe(Ⅲ)形成2:1的阳离子络合物,再与离子对试剂ClO4-结合形成中性离子对缔合物,通过C18固相萃取柱吸附反应生成的离子对缔合物,剩余未反应的Fe(Ⅲ)用水清洗后,再用乙醇、水和乙腈的混合液(48:32:20)洗脱吸附在C18固相萃取柱上的离子对缔合物送至原子吸收检测器中加以测定。在最优化条件下,当反应萃取时间为60s时,加替沙星浓度在0.05-12.50μg·mL-1范围内与原子吸收的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2μg·mL-1,采样频率为24次/小时,对5.0μg·mL-1的加替沙星进行11次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该方法用于胶囊和片剂中加替沙星含量的测定,其结果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一致,回收率为95%-106%。

崔朝亮[5](2007)在《甘草酸的清洁生产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膜分离技术对甘草酸的传统生产工艺进行了清洁生产改造,对甘草酸的检测、提取、分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分离膜选择、工作特性、清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1.建立了甘草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确定了色谱条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0.999903,重复性实验标准偏差为0.3886,相对标准偏差为0.42%,准确度高,可靠性强。2.对浸提甘草酸时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工艺参数,实验条件下甘草酸的提取率为2.90%。3.对甘草酸浸提液膜除杂、浓缩工艺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不同分离膜对浸提液除杂、浓缩的效果,对于不同要求的产品确定了三套不同的膜处理工艺。一级膜工艺得到与传统工艺纯度相当的产品,得率为2.82%,比传统工艺有明显提高;二级膜工艺得到纯度为42.12%的产品,得率为2.75%,纯度和得率都比传统工艺有所提高;三级膜工艺得到纯度高达60.92%的产品,比传统工艺有较大提高,得率为2.63%,比传统工艺略有下降。三套工艺的硫酸消耗量分别为传统工艺的20.75%、18.07%、和16.21%,产生的废液量分别为传统工艺的9.53%、9.53%和8.82%,都大为减少。4.对酸沉上清液膜处理回用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电渗析前絮凝法回收带电性物质,降低电导率和硫酸根浓度的工艺条件;确定了上清液经絮凝剂处理后,电渗析脱盐工艺的工艺参数;确定了电渗析淡水浓缩用膜和工艺参数。5.对实验中用到的无机膜和有机膜的清洗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配制化学清洗剂的方法和清洗时的工作条件。实验表明,使用复合清洗剂在实验条件下对被污染的膜进行清洗,能使其纯水通量较好地恢复到接近新膜的水平。本研究通过使用分离膜对甘草酸浸提液进行除杂、浓缩,显着提高了产品的纯度和得率,大大降低了耗酸量,并通过脱盐、浓缩工艺使酸沉上清液获得了回用,通过喷雾干燥工艺回收了其他固形物成分。整套工艺不产生三废污染,从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的产生,进行源头治污,真正做到了清洁生产,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响应了国家清洁生产促进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刘涛[6](2006)在《麻杏石甘汤质量控制方法与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止咳平喘名方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苦杏仁、甘草和石膏四味中药组成。本文以麻黄碱、伪麻黄碱、Ca2+、苦杏仁苷和甘草酸为评价指标,对麻杏石甘汤的提取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小鼠氨水引咳试验和豚鼠离体气管容积试验为评价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手段,探讨了麻杏石甘汤的配伍规律。为优化提取工艺,首先考察不同提取溶剂对指标成分提取效率的影响,在确定最佳提取溶剂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提取时间(A)、提取次数(B)和溶剂用量(C)3个影响指标成分提取效率的因素进行优化。提取溶剂的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当采用水为提取溶剂时,麻黄和石膏两味药材具有较高的提取效率,而当采用55%乙醇时,四味药材均具有较理想的提取效率,经综合考虑,本实验选择55%乙醇为提取溶剂。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提取次数对方中各指标成分提取效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提取时间对方中除石膏外其它指标成分提取效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溶剂用量对方中石膏提取效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确定采用A2B2C2为提取工艺,即以8倍量5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45min。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相关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建立了麻杏石甘汤中麻黄、苦杏仁和甘草的薄层鉴别方法。本研究着重考察了样品预处理方法,采用氨水碱化样品溶液,以乙醚提取样品,以麻黄碱为对照鉴别麻黄药材;用乙醚去除样品中的脂溶性成分,以苦杏仁苷为对照鉴别苦杏仁药材;以甘草酸为对照,取经离心处理的样品直接鉴别甘草药材。建立了方中各指标成分的HPLC定量分析法。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测定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5 mmol·L-1庚烷磺酸钠溶液(以磷酸调节至pH=3.3)(38:62,v/v),在210 nm波长处检测,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40μg·mL-1(r=0.9998)和2.5~20μg·mL-1(r=0.9995)。苦杏仁苷的测定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22:78,v/v),在215 nm波长处检测,线性范围为0.10~3.0 mg·mL-1(r=0.9998)。甘草酸的测定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0.2 mol·L-1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v/v/v),在250 nm波长处检测,线性范围为1.2~6.0mg·mL-1(r=0.9995)。采用钙黄绿素为指示剂,以0.025 mol·L-1的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EDTA)为滴定液测定样品中Ca2+的含量,定量范围为9.3~46.5 mg(r=0.9999)。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和豚鼠离体气管容积法为药理评价方法,对新工艺与传统工艺制备的麻杏石甘汤进行了初步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供试制剂和对照品溶液组均表现出明显的止咳平喘作用。供试制剂随剂量的增加止咳平喘效果总体呈现增强趋势,剂量与平喘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但与止咳作用不呈明显的量效关系。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原方进行了拆方研究,选取止咳和平喘两个药理指标对各组方进行评价。选择麻黄(A)、石膏(B)和苦杏仁(C)三味药材为影响因素,各味药材采用原药材比例的0、1和2倍量三个水平,按L9(34)正交表进行拆方,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和豚鼠离体气管容积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味药材对本方止咳作用的影响大小为A>C>B,对平喘作用的影响大小为A>B>C。

王晓晨[7](2006)在《甘草水煎煮工艺及最佳饮片粒径的研究》文中认为水煎煮工艺是浸出制剂最常用的工艺之一,汤剂的煎煮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十分密切。汤剂的浸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在有效成分从药材向水溶液转移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主要因素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等手段,从而获得优化的水煎煮工艺条件。本文选取根茎类中药材甘草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其指标性成分甘草酸的浸出率。采用正交试验,综合考虑饮片粒径、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加水量和煎煮次数等工艺参数,对甘草的水煎煮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草的饮片粒径对甘草酸的浸出率影响最显着,不同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饮片粒径、煎煮时间、煎煮次数、浸泡时间和加水量。提出了甘草的优化水煎煮工艺参数,即饮片粒径为2.5 mm左右,浸泡时间30分钟,煎煮时间为60分钟,煎煮次数为2次,加水量为12倍。在甘草水煎煮工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水煎煮工艺参数,研究不同饮片粒径条件下甘草酸的浸出率。结果证明:甘草的粉碎粒径在2.5 mm左右时,甘草酸的浸出率达到最大值。本文还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甘草酸的溶出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从理论上给出了甘草最佳饮片粒径范围存在的原因,为甘草饮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潘宏程[8](2004)在《金、金-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蛋白质等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绪论 介绍了光散射和共振散射研究现状。对近年来共振散射技术的研究情况、分析应用和本论文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 金纳米粒子共振散射与共振吸收的关系 粒径为 10nm 金纳米粒子的浓度在 0-35.4μg/ml 范围内,在 525nm 处分别产生一个吸收峰和一个共振散射峰。粒径为 50nm 金纳米粒子溶液在 0-17.7μg/ml 浓度范围内,于 530nm 处分别产生一个吸收峰和一个共振散射峰。高于浓度线性范围的金纳米粒子溶液中存在共振散射峰红移和猝灭现象。从光子与纳米粒子的界面超分子能带作用及光在纳米粒子之间发生多次散射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金纳米粒子共振散射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对应关系及其共振散射峰红移和猝灭的机理。第三部分: 金纳米粒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变色效应与光谱特性 粒径为10 nm 金纳米粒子溶液显红色,在525nm 处有一个共振吸收峰和共振散射峰。加入一些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金纳米粒子变为蓝紫色即存在变色效应,在550nm 和680nm 处有二个共振吸收峰;共振散射峰在525nm,但共振散射大为增强。采用共振散射光谱、吸收光谱和扫描电镜研究了金纳米粒子的变色效应。发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金纳米粒子溶液的变色作用与其疏水性强弱有关。结果表明,变色效应系金纳米粒子粒径增大、共振吸收和共振散射变化所致。采用共振散射光谱测定了某些电解质的溶胶临界聚沉浓度。第四部分:人血清白蛋白-丙酮(乙醇)体系的荧光光谱及共振散射光谱特性 采用双池法研究了pH7.4Tris-HCl-丙酮(或乙醇)-HSA 体系的荧光光谱及共振散射光谱。实验表明,丙酮对HSA 在325nm 处的荧光产生猝灭效应,其根本原因是丙酮的分子吸收。乙醇使HSA 在325nm 处的荧光增强,其原因在于乙醇破坏了 HSA 的高级结构, Trp 残基暴露于 HSA 的表面并形成氢键。实验表明,在pH4.8NaAC-HAC 缓冲溶液中,丙酮浓度大于30%或乙醇浓度大于40%时,HSA分子因高级结构被破坏而互相聚集,导致470nm 处的共振散射急剧增强。 1<WP=5>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中文摘要第五部分:铬天青S-铝(III)-聚乙二醇4000 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在pH 4.8 的 NaAC-HAC 缓冲溶液中,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0 的存在下,铬天青S与铝形成的络合物微粒,导致体系的共振散射急剧增强。体系在 400nm 和 530nm 处出现两个强的共振散射峰,且增加的 RS 值与 Al(Ⅲ)的浓度在 0.084~0.84μg /mL 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共存物质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共振散射光谱测定水中Al 的新方法。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结果与分光光度法基本一致。本文还探讨论共振散射增强机理。第六部分:盐酸小檗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缔合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在pH4.80 NaAc-HAc 缓冲介质中,盐酸小檗碱(BH)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由于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形成缔合微粒,在 470nm 处有一共振散射峰。随着 DBS 浓度增大,该峰急剧增强,即存在缔合微粒的散射光增强效应;345nm 处的吸光度减弱,即存在缔合微粒的减色效应。研究了共振散射光谱测定 BH 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测定 0.35-4.4×10-5mol/L 盐酸小檗碱的共振散射光谱新方法。用于复方黄连素片剂和针剂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并用超滤、透析和有机溶剂实验研究了缔合微粒的形成机理。

张胜花,詹国庆,成凤桂[9](2003)在《Ca2+沉淀-原子吸收光度法间接测定甘草酸含量》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在碱性水溶液中 ,甘草酸与 Ca2 + 定量生成甘草酸钙沉淀 ,利用原子吸收法 (AAS)测定 Ca含量 ,从而间接测定了甘草酸 .探讨了沉淀的最佳条件 ,测定结果与经典重量法比较 ,基本一致 .该法无需甘草酸标样 ,方法简便准确 ,精密度好

二、Ca~(2+)沉淀-原子吸收光度法间接测定甘草酸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2+)沉淀-原子吸收光度法间接测定甘草酸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甘草酸制剂主成分异构体含量差异分析及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甘草酸异构体研究进展
        1.1.1 甘草酸的异构体结构与性质
        1.1.2 甘草酸及其异构体分离检测方法的研究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中药牛黄中胆红素研究进展
        1.2.1 中药牛黄概述
        1.2.2 中药牛黄及其制剂中胆红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1.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HPLC法同时分离检测甘草酸异构体及有关物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色谱条件
        2.2.3 溶液的配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系统适应性试验
        2.3.2 方法专属性试验
        2.3.3 方法学考察试验
        2.3.4 改进方法对甘草酸单铵盐原料药及不同剂型制剂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结果与现行中国国家药品标准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2.4 讨论
        2.4.1 流动相的选择
        2.4.2 柱温和流速的选择
        2.4.3 改进方法与中国国家药品标准检测方法含量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
第3章 甘草酸制剂主成分异构体及有关物质含量差异分析与变化趋势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色谱条件
        3.2.3 溶液的配制
        3.2.4 样品处理
    3.3 方法与结果
        3.3.1 系统适应性试验
        3.3.2 方法学考察
        3.3.3 样品含量测定
        3.3.4 甘草酸制剂中各成分含量分析
    3.4 讨论
        3.4.1 样品处理条件的选择
        3.4.2 小结
    3.5 附图
第4章 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HPLC法
        4.2.3 UV检测法
    4.3 方法与结果
        4.3.1 系统适应性试验
        4.3.2 方法学考察
        4.3.3 HPLC法与《中国药典》2010版收载UV检测法对中药牛黄中胆红素含量测定结果的比较
        4.3.4 中药牛黄中胆红素含量分析
    4.4 讨论
        4.4.1 UV检测法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和检测条件优化
        4.4.2 HPLC法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和色谱条件优化
        4.4.3 小结
    4.5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金属离子为媒介的光谱法进行药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原子光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2.1 直接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1.2.2 间接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
        1.3.1 直接的UV-VIS法
        1.3.2 利用络合反应的UV-VIS法
        1.3.3 利用显色反应的UV-VIS法
        1.3.4 其他UV-VIS法
    1.4 其他常用的光谱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4.1 近红外光谱
        1.4.2 荧光分析法
        1.4.3 化学发光法
        1.4.4 共振瑞利散射法
        1.4.5 拉曼光谱
        1.4.6 磷光分析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Cu~(2+)络合萃取FAAS法间接测定布洛芬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药
        2.2.1 实验仪器
        2.2.2 药物与试剂
        2.2.3 基本储备液的制备
    2.3 实验方法与原理
        2.3.1 方法
        2.3.2 原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金属离子的选择
        2.4.2 萃取剂和萃取剂用量的选择
        2.4.3 萃取时间的测定
        2.4.4 Cu~(2+)溶液用量的选择
        2.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2.4.6 反应时间的考察
        2.4.7 酸碱度和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2.4.8 反应配比的测定及其稳定常数
        2.4.9 布洛芬标准曲线、检出限和精密度
        2.4.10 干扰实验
    2.5 实际样品的应用
        2.5.1 样品测定及回收实验
        2.5.2 方法对照验证
    2.6 小结
第三章 Ni~(2+)络合萃取FAAS间接测定萘普生的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及试药
        3.2.1 实验仪器
        3.2.2 药物和试剂
        3.2.3 基本储备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及原理
        3.3.1 方法
        3.3.2 原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金属离子的筛选
        3.4.2 萃取剂的选择和用量的影响
        3.4.3 萃取时间的优化
        3.4.4 酸碱度的优化
        3.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6 反应时间的选择
        3.4.7 络合配比及其稳定常数
        3.4.8 干扰测试
        3.4.9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及方法稳定性
        3.4.10 样品的测定
    3.5 小结
第四章 Ni~(2+)介入的分子光谱法测定氨苄西林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药物和试剂
        4.2.2 储备液的制备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降解氨苄西林的条件
        4.4.2 金属离子的筛选
        4.4.3 吸收光谱图
        4.4.4 氨水用量的优化
        4.4.5 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的影响
        4.4.6 酸碱度的优化
        4.4.7 优化试剂的加入顺序
        4.4.8 稳定常数及反应机理
        4.4.9 干扰实验
        4.4.10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的测定
    4.5 样品测定及回收实验
    4.6 小结
第五章 Cu~(2+)-羧甲司坦络合物的光谱特征及其分析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2 实验试药
        5.2.3 储备溶液的制备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络合金属离子筛选
        5.3.2 吸收光谱
        5.3.3 优化试剂加入顺序
        5.3.4 氨水用量的影响
        5.3.5 溶液酸碱度的优化
        5.3.6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5.3.7 干扰试验
        5.3.8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及稳定常数
        5.3.9 反应机理的探讨
        5.3.10 检出限和线性关系的考察
    5.4 样品测定
        5.4.1 样品含量测定
        5.4.2 回收试验
    5.5 小结
第六章 Cu~(2+)-甲状腺素络合物光谱特征及其在分析中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
        6.2.2 药物与试剂
        6.2.3 储备溶液的配置
    6.3 实验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金属离子的筛选
        6.4.2 吸收光谱图
        6.4.3 溶剂的选择、用量及溶解温度
        6.4.4 酸碱度的优化
        6.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6.4.6 反应时间的优化
        6.4.7 试剂加入顺序的考察
        6.4.8 配位稳定常数及反应机理
        6.4.9 干扰实验
        6.4.10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的测定
    6.5 样品回收实验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RP-HPLC法测定化妆品中黄芪、甘草、丹参有效成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草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及发展
        1.1.1 中草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1.2 中草药化妆品的优势及发展
        1.1.3 化妆品质量的检测现状
    1.2 中草药常用分析方法
    1.3 衍生化技术在色谱分析中的作用及原理
        1.3.1 高效液相色谱衍生化技术
        1.3.2 衍生化方法
    1.4 黄芪、甘草、丹参有效成分检测的研究现状
        1.4.1 黄芪
        1.4.2 甘草
        1.4.3 丹参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5.1 黄芪
        1.5.2 甘草
        1.5.3 丹参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2 黄芪类化妆品中黄芪甲苷的柱前衍生RP-HPLC法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黄芪甲苷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2.1.4 衍生化试剂的配制
        2.1.5 样品前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衍生化反应条件的选择
        2.2.2 色谱分离分析条件的优化
        2.2.3 黄芪甲苷的衍生化过程及黄芪甲苷衍生物最佳色谱分离条件
        2.2.4 色谱图
        2.2.5 黄芪甲苷测定的线性关系
        2.2.6 检出限的考察
        2.2.7 精密度试验
        2.2.8 加标回收率
        2.2.9 稳定性实验
        2.2.10 样品测定
    2.3 结论
3 甘草类化妆品中甘草酸的柱前衍生RP-HPLC法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标准储备溶液的配制
        3.1.4 样品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衍生化条件的优化
        3.2.2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3.2.3 甘草酸佳衍生化过程和最佳色谱条件
        3.2.4 色谱图
        3.2.5 甘草酸测定的线性关系
        3.2.6 检出限
        3.2.7 精密度实验
        3.2.8 加标回收率
        3.2.9 稳定性实验
        3.2.10 样品测定
    3.3 结论
4 丹参类化妆品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测定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丹参酮ⅡA标准溶液
        4.1.4 样品前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4.2.2 最佳色谱条件
        4.2.3 丹参酮ⅡA标准和样品色谱图
        4.2.4 丹参酮ⅡA测定的线性关系
        4.2.5 精密度实验
        4.2.6 加标回收率
        4.2.7 稳定性实验
        4.2.8 丹参提取液及化妆品中丹参ⅡA的测定
    4.3 结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药物分析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1 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1 利用沉淀反应的间接AAS法
        1.2 利用络合和离子缔合反应的方法
        1.3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间接AAS法
        1.4 利用置换反应或分解反应的间接AAS法
        1.5 利用杂多酸的化学放大效应的间接AAS法
        1.6 利用酶解反应
    2 流动注射-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及发展
        2.1 液液萃取
        2.2 沉淀
        2.3 固相萃取
        2.3.1 涉及化学反应的反应器
        2.3.1.1 氧化还原反应器
        2.3.1.2 络合反应器
        2.3.1.3 离子交换反应器
        2.3.2 不涉及化学反应的反应器
    3 原子吸收联用技术的发展
        3.1 气相色谱火焰原子吸收联用技术
        3.2 高效液相色谱火焰原子吸收联用技术
        3.3 流动注射火焰原子吸收联用技术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1 流动注射-在线固相萃取-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药物中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含量
        1.1 引言
        1.2 实验部分
        1.3 结果与讨论
        1.3.1 实验条件优化
        1.3.2 方法的分析特性
        1.3.3 干扰试验
        1.3.4 样品分析
        1.4 结论
    2 流动注射-在线离子对固相萃取-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药物中加替沙星的含量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条件优化
        2.3.2 络合比的测定
        2.3.3 方法的分析特性
        2.3.4 干扰试验
        2.3.5 样品分析
        2.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5)甘草酸的清洁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甘草的研究现状
        1.1.1 甘草的资源分布
        1.1.2 甘草的生态特性
        1.1.3 甘草的形态特征
        1.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1.1.5 甘草酸的应用
        1.1.6 甘草酸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现状
        1.1.7 甘草酸精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1.8 甘草酸的分析方法
    1.2 膜技术及清洁生产
        1.2.1 清洁生产
        1.2.2 膜技术
    1.3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1.4 甘草酸的传统生产工艺及其存在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第2章 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样品及来源
        2.1.3 实验仪器
    2.2 HPLC分析条件的确定
        2.2.1 标准品的配制
        2.2.2 检测波长的确定
        2.2.3 流动相的选择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5 重现性实验
    2.3 分析样品的制备
        2.3.1 含水量的测定
        2.3.2 提取条件的确定
    2.4 小结
第3章 甘草酸提取条件的确定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样品及来源
        3.1.3 实验仪器
    3.2 甘草酸浸提条件的正交实验
    3.3 小结
第4章 甘草酸提取液的膜除杂浓缩实验
    4.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与分析仪器
    4.2 实验料液的制备
    4.3 精密过滤器过滤-纳滤膜浓缩实验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4 一级膜除杂-纳滤膜浓缩实验
        4.4.1 微滤膜除杂实验
        4.4.2 超滤膜除杂实验
        4.4.3 纳滤膜浓缩实验
    4.5 微滤膜、超滤膜二级膜除杂-纳滤膜浓缩实验
        4.5.1 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果
    4.6 小结
第5章 纳滤膜浓缩液的酸沉实验
    5.1 实验设备与材料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仪器
    5.2 酸沉pH值的确定及甘草酸得率的计算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3 酸沉时耗酸量的计算
    5.4 上清废水的计算
    5.5 小结
第6章 酸沉上清液的膜处理工艺
    6.1 絮凝法前处理实验
        6.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6.1.2 絮凝剂的筛选
        6.1.3 PAC预处理甘草酸废水单因素实验
        6.1.4 PAC预处理甘草酸废水正交实验
    6.2 电渗析脱盐实验
        6.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实验结果
    6.3 浓缩-干燥实验
        6.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6.3.2 实验方法
        6.3.3 实验结果
    6.4 小结
第7章 膜的清洗
    7.1 实验试剂与仪器
        7.1.1 实验试剂
        7.1.2 实验设备
    7.2 无机膜的清洗
        7.2.1 实验方法
        7.2.2 实验结果
    7.3 有机膜的清洗
        7.3.1 实验方法
        7.3.2 实验结果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1.1 甘草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8.1.2 甘草酸浸提工艺的确定
        8.1.3 浸提液除杂浓缩工艺的确定
        8.1.4 酸沉上清液回用工艺条件的确定
        8.1.5 膜的清洗
        8.1.6 投资概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硕士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2.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麻杏石甘汤质量控制方法与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传统中药质量控制的现状
    1.2 止咳平喘药理研究方法概述
    1.3 麻杏石甘汤的研究概况
        1.3.1 麻杏石甘汤的组成与方解
        1.3.2 麻杏石甘汤中各味药材概述
        1.3.3 麻杏石甘汤的药理作用
        1.3.4 麻杏石甘汤质量控制的现状
    1.4 立题依据
第二章 麻杏石甘汤提取工艺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2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1 供试品的制备
        2.2.2 浸膏得率的测定
        2.2.3 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2.2.4 结果与讨论
    2.3 提取工艺的优化
        2.3.1 实验设计
        2.3.2 供试品的制备
        2.3.3 浸膏得率的测定
        2.3.4 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2.3.5 结果与讨论
        2.3.6 验证实验
第三章 麻杏石甘汤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2 麻杏石甘汤中各味药材的薄层鉴别
        3.2.1 供试品的制备
        3.2.2 麻黄的薄层鉴别
        3.2.3 苦杏仁的薄层鉴别
        3.2.4 甘草的薄层鉴别
    3.3 麻杏石甘汤中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3.3.1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测定
        3.3.2 Ca~(2+)的含量测定
        3.3.3 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
        3.3.4 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第四章 麻杏石甘汤配伍规律研究
    4.1 麻杏石甘汤初步药效学研究
        4.1.1 供试品的制备
        4.1.2 小鼠氨水引咳试验
        4.1.3 豚鼠离体气管容积试验
        4.1.4 讨论
    4.2 麻杏石甘汤拆方研究
        4.2.1 供试品的制备
        4.2.2 小鼠氨水引咳试验
        4.2.3 豚鼠离体气管容积试验
        4.2.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7)甘草水煎煮工艺及最佳饮片粒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目前国内中药的现状及中药饮片普遍存在的问题
    1.3 国外中药研究现状
    1.4 当前国内外在中药研究中的几个方向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甘草酸提取工艺研究概况及甘草酸的含量测试
    2.1 甘草的药理作用及甘草酸提取工艺的研究概况
    2.2 甘草酸的含量测试
    2.3 本章小结
3 实验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用品
    3.3 实验方法
    3.4 甘草酸含量的测定
    3.5 浸膏率的测定
    3.6 本章小结
4 甘草水煎煮工艺的实验研究
    4.1 正交试验设计
    4.2 正交试验结果
    4.3 单因素分析及甘草水煎煮优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4.4 甘草浸膏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甘草最佳饮片粒径的研究
    5.1 实验条件
    5.2 实验结果
    5.3 饮片粒径对甘草酸浸出率的影响
    5.4 粉碎方式对甘草酸浸出率的影响
    5.5 不同饮片粒径条件下甘草酸浸出率的理论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精密度实验中1~5 号实验色谱图
附录3 重现性实验中1~5 号实验色谱图
附录4 正交试验方案一实验色谱图及色谱分析图
附录5 正交试验方案二实验色谱图及色谱分析图

(8)金、金-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蛋白质等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绪论
    1 共振散射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分析应用现状及前景
        1.1 光散射研究的历史概况
        1.2 光散射的种类
        1.3 共振Rayleigh散射及其应用
    2 共振散射技术在液相纳米微粒研究中的应用
    3 共振散射技术的发展前景
    4 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4.1 金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
        4.2 蛋白质与小分子作用研究进展
        4.3 表面活性剂在共振散射光谱分析中的应用及共振散射法药物分析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金纳米粒子共振散射与共振吸收的关系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讨论
        2.1 金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
        2.2 金纳米粒子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共振散射峰红移及猝灭现象
        2.3 金纳米粒子共振散射光谱与吸收光谱的关系
    3 金纳米粒子的共振散射峰红移和猝灭现象的机理探讨
第三部分 金纳米粒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变色效应与光谱特性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讨论
        2.1 金纳米粒子的变色效应及其共振散射和吸收光谱
        2.2 无机电解质对金纳米粒子溶液的作用
        2.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金纳米粒子溶液的作用
    3 金纳米粒子的变色效应机理探讨
第四部分 人血清白蛋白-丙酮(乙醇)体系的荧光光谱及共振散射光谱特性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讨论
        2.1 丙酮、乙醇对 HSA 荧光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的影响
        2.2 丙酮、乙醇吸收对 HSA 荧光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的影响
        2.3 pH 和缓冲溶液影响
        2.4 丙酮、乙醇及其分子吸收对色氨酸荧光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的影响
        2.5 荧光猝灭和荧光增强机理与 HSA 构象变化的探讨
第五部分 铬天青 S-铝(III)-聚乙二醇 4000 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讨论
        2.1 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
        2.2 PEG 的影响
        2.3 pH 值的及缓冲溶液量的影响
        2.4 CAS 浓度的影响
        2.5 一些有机溶剂的影响
        2.6 工作曲线
        2.7 方法选择性
        2.8 样品分析
        2.9 铬天青 S-铝络合微粒形成与共振散射光增强机理探讨
第六部分 盐酸小檗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缔合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讨论
        2.1 体系的吸收光谱(AS)
        2.2 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RSS)
        2.3 pH 值的及缓冲溶液量的影响
        2.4 DBS 浓度的影响
        2.5 缔合微粒的形成与超滤实验、透析实验
        2.6 共存物质的影响
        2.7 工作曲线
        2.8 分析应用
总结
攻研期间主要完成的科研论文题录
致谢

(9)Ca2+沉淀-原子吸收光度法间接测定甘草酸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1.2 材料、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沉淀最佳条件的选择
        2.1.1 溶液pH值的影响
        2.1.2 CaCl2加入量的影响
        2.1.3 温度的影响
        2.1.4 甘草酸溶液浓度的影响
    2.3 Ca-AAS法与重量法测定甘草酸含量比较
3 结束语

四、Ca~(2+)沉淀-原子吸收光度法间接测定甘草酸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草酸制剂主成分异构体含量差异分析及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 石敏健. 河北大学, 2014(10)
  • [2]金属离子为媒介的光谱法进行药物分析研究[D]. 林瑜. 广西大学, 2014(02)
  • [3]RP-HPLC法测定化妆品中黄芪、甘草、丹参有效成份的研究[D]. 王改香. 东华大学, 2009(05)
  • [4]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药物分析研究及应用[D]. 宁美珍.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
  • [5]甘草酸的清洁生产工艺研究[D]. 崔朝亮. 湖北工业大学, 2007(11)
  • [6]麻杏石甘汤质量控制方法与配伍规律研究[D]. 刘涛.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5)
  • [7]甘草水煎煮工艺及最佳饮片粒径的研究[D]. 王晓晨.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8]金、金-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蛋白质等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D]. 潘宏程. 广西师范大学, 2004(01)
  • [9]Ca2+沉淀-原子吸收光度法间接测定甘草酸含量[J]. 张胜花,詹国庆,成凤桂.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标签:;  ;  ;  ;  ;  

Ca~(2+)沉淀-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测定甘草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