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发抖病的防治

河蟹发抖病的防治

一、河蟹颤抖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周广东,孔令杰[1](2021)在《北方河蟹三种疾病防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对河蟹养殖中常见的纤毛虫病、"水瘪子"病和颤抖病3种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供广大河蟹养殖技术人员和养殖场(户)参考。

张岩,刘训猛,方苹[2](2019)在《2018年江苏省河蟹病害病情测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蟹(Crab)又名螃蟹、中华绒螯蟹和毛蟹等,属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弓蟹科,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种。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蟹类。江苏是河蟹养殖大省,2018年全国养殖产量800 000 t[1],江苏河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是全国河蟹养殖的主要产区。拥有"阳澄湖"、"固城湖"等享誉全国的着名河蟹品牌。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单品种、集

姜光明,顾雪林,魏宾,江晓中,宋学宏[3](2019)在《吴中区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发病现状调查与对策》文中指出苏州市吴中区水产养殖业发达,是河蟹养殖老区,蟹农养殖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但是令广大养殖户担心的是河蟹颤抖病似有卷土重来之势。2018年8月至11月,吴中区临湖镇现代渔业示范园、东山镇俞家厍、车坊镇澄湖养殖场共16个蟹塘先后发生程度不一的河蟹颤抖病病例。我们对疑似颤抖病的病蟹进行细菌学检测,同时送样到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采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PCR检测方法(SC/T 7220-2015)检测是否存在螺原体。本文报道2018年吴中区河蟹颤抖病发病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病对策。

汪建国[4](2016)在《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5)——河蟹疾病(一)》文中研究指明(一)病毒性疾病颤抖病河蟹的病毒性疾病是近年来随着对"颤抖病"深入研究而发现的传染性疾病。在此之前,国内严隽箕(1995)报道,在对虾养殖池的死蟹体内发现对虾杆状病毒,姜静颖等(1996)在辽宁池养河蟹体内观察到一种球状病毒粒子。美国曾在饲养的蓝蟹体内发现疮疹病毒和呼肠孤病毒。以下就河蟹"颤抖病"的病原、症

魏宝振,吕永辉,朱健祥[5](2016)在《8月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文中指出今年6月以来,我国多地遭受持续强降雨袭击,给渔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进入8月,正值夏秋交替,雷雨天气多发,气温变化幅度加大。沿海地区进入台风多发期,暴雨频发,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指导。根据近三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8月份需关注以下疾病。

王文[6](2016)在《虾蟹新型病原螺原体的发现和研究》文中指出螺原体是一种个体极小、形态多变、没有细胞壁的非常特殊细菌,它们20世纪70年代首次在植物和昆虫体内发现,有些是农作物(玉米、柑橘等)和有益昆虫(蜜蜂)的致病菌.从患有"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中分离到的螺原体是首次从水生甲壳动物中发现的新型病原,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 sp.Nov),它是"颤抖病"的致病菌.这一发现将人们对螺原体的分布由陆地扩大到水域.除河蟹外,螺原体对其他经济水生甲壳动物也具有广泛的侵染性,如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俗称青虾)中也相继发现了螺原体.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分析、交叉感染实验以及超微病理学特征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最终确定这些不同宿主来源的螺原体与引起河蟹"颤抖病"的螺原体为同一种类,表明该种螺原体可以在不同的水生甲壳动物物种之间进行交叉感染和传播.为了有效防控螺原体引起的虾蟹疫病,不仅需要开展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而且需要建立一个从快速诊断到实时监控再到有效防治的综合防控技术,本综述对这一新型虾蟹病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检疫与病害防治处[7](2011)在《9月份水生动物病害预测预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广大水产养殖生产者的要求,今年我们继续在4月至10月鱼病高发季节,组织我国主要渔业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及水生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开展水生动物疫病预测预报工作,并在本刊开设"病情测报"专栏,以引导水产养殖者及时采取有效病害预防措施,控制病害发生,减少经济损失。为确保该栏目的质量,我们特聘请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陈昌福教授对预测预报内容进行技术审核。

梁廷明[8](2011)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和研究及螺原体与WSSV的多重PCR检测技术》文中指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是首次在水生甲壳动物中发现的螺原体类病原微生物,是一种新型的水生甲壳动物病原体,归属于柔膜体纲(Mollicutes)、虫原体目(Entomoplasmatales)、螺原体科(Spiroplasmataceae)、螺原体属(Spiroplasma);在螺原体属内属于第XLⅢ血清族。它无细胞壁,具典型的螺旋形态,能透过0.22μm的滤膜,具运动性,还能在R2或M1D培养基中生长。该病原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能引起中华绒螯蟹颤抖病,也能侵染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并引发大规模的死亡,给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课题组前期已经对其生理生化性质、分类地位、病原检测、敏感药物的筛选和有效治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且完成了全基因组的测序和注释,但是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尤其是那些与该病原感染宿主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因此,本博士学位论文在前期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原代培养,并运用选择性捕获转录序列(SCOTS)技术在中华绒螯蟹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上开展了螺原体感染宿主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和研究,开展了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诱导刺激后,原代培养的血细胞的病变效应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的研究。此外,还选取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特异性的重要功能蛋白类螺旋蛋白SLP31进行了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最后构建了利用多重PCR技术同时快速检测克氏原螯虾体内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和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4个方面:1.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原代培养体系的建立为研究中华绒螯蟹螺原体与中华绒螯蟹在细胞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更好地阐述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病理以及螺原体的分子致病机理,本文建立了一种体外培养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方法。在实验中选用抗凝剂anticoagulant citrate dextrose solution B (ACD-B)和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结果显示ACD-B的抗凝效果优于PBS。实验中选择了在甲壳动物组织培养中最常用到的两种培养基(改良的L-15培养基和M199培养基)。结果显示,改良的L-15培养基能更有效地促进河蟹血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存活。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培养的合适生长温度是25-28℃高于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细胞的合适生长温度(16-20℃)。优化的血细胞原代培养体系最佳条件为:改良的L-15培养基(15%胎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素均为100 U ml-1, pH 7.2-7.4),5%CO2,28℃孵育。血细胞在培养箱中生长良好,存活且保持完整形态可达5周以上。此外,所培养细胞的细胞膜完整性和细胞大小也得到了荧光染色实验的证实。2.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诱导刺激下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原代培养血细胞的免疫反应分析根据以前建立的中华绒螯蟹颤抖病模型,本文研究了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发病过程中血细胞数量的变化。从症状上来看,在回感前期没有明显的变化,有的中华绒螯蟹在回感前期的活力甚至还要比对照组强。在回感中期,实验组的中华绒螯蟹活力明显下降;到了回感后期,中华绒螫蟹的活力下降更加明显,绝大多数都趴在原地,少有活动,基本都表现出了明显的颤抖症状,有些实验组开始出现集中死亡的现象。在血细胞的变化上,阴性对照组中血细胞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在1.13×107m1-1。回感2天时,血细胞的数量出现了一定的下降(3.65×106m1-1)。回感4天时,血细胞的数量出现了显着的上升(10.8×106m1-1)。回感8天时,血细胞的数量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8.75×106m1-1)。回感10天时,血细胞的数量出现了大幅下降(6.25×105ml-1)。回感12天时,血细胞的数量继续下降(5.0×105ml-1),此时实验组中出现了明显的颤抖症状和集中性的死亡本文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诱导刺激原代培养的中华绒螫蟹血细胞,探讨了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当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诱导刺激原代培养的血细胞之后,anti-lipopolysaccharide factor (ALF) 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在2-6 h时上调,并且在12h的时候达到峰值(10-fold, P< 0.05); Peroxinectin (Pox) 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在2-12h之间逐渐下调,随后迅速上升并在24h的时候达到峰值(36-fold, P<0.05),24 h之后又开始了下调。而对于clip domain serine protease (cSP) mRNA的相对表达丰度变化,首先在2h的时候出现下调,然后开始逐渐上调并且在48h的时候达到峰值(2.4-fold, P<0.05),随后在72 h的时候出现了明显的下调。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ALF, Pox和cSP的表达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Pox基因的变化最为显着,我们推测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感染血细胞的过程中Pox基因起到了比ALF和cSP更为重要的作用。3.基于选择性捕获转录序列技术的中华绒螯蟹螺原体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及类螺旋蛋白SLP31的原核表达通过利用SCOTS技术,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感染的不同样品中(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捕获到了57条有效序列,经过比对在基因组中找到了27个有功能注释的基因。在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中,有一些是与代谢相关的蛋白,如各种酶类等参与细菌的脂代谢,糖代谢以及核酸代谢。有一些蛋白是与病原的致病性相关的,如类黏附蛋白和EF-Tu与病原的粘附侵染相关。硫醇过氧化物酶、铁蛋白、甘油吸收促进蛋白、核酸内切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NAD依赖的甘油三磷酸脱氢酶、N-乙酰葡糖糖胺酶等与病原的代谢相关并通过相关的代谢调控实现毒力效应。此外还捕获到了螺原体的特有蛋白-螺旋蛋白。本论文基于选择性捕获的结果对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独特蛋白类螺旋蛋白基因(SLP31)进行了序列分析和克隆表达。该序列全长837bp,编码一个279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的蛋白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是31kDa和PI7.72。SLP31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螺旋蛋白的序列相似性提示它可能是螺旋蛋白家族中的一员。本文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基因组中克隆出了SLP31蛋白基因,我们也试图利用相同的引物序列从S. mirnm的基因组中克隆到该蛋白基因,然而却没克隆出来。这些结果显示SLP31蛋白基因是一个特异的基因,可以用来区分亲缘关系很近的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和非凡螺原体。SLP31被克隆后,经过从TGA到TGG的点突变,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全长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实验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SLP31还可以在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免疫诊断中作为一个很好的抗原应用。4.利用多重PCR技术同时检测水生甲壳动物螺原体和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和白斑综合症病毒是重要的水生甲壳动物病原微生物,近年来这两种病原都能感染克氏原螯虾并引起严重的疾病进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实验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利用多重PCR同时检测克氏原螯虾体内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和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方法。在一个PCR反应体系中,3对引物按照1:3:1比例混合分别扩增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白斑综合症病毒和克氏原螯虾的特异性DNA片段。利用两种病原体攻击实验组中的克氏原螯虾,提取DNA模板并用多重PCR进行检测,出现四种不同的结果。克氏原螯虾的特异引物扩增出1195 bp特异条带作为内部参照,衡量整个PCR体系的稳定性。(1)阴性对照组只检测到1195 bp特异条带说明没有这两种病原体感染。(2)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感染组检测到1195 bp和271 bp两条条带。(3)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组检测到1195 bp和530 bp两条条带。(4)两种病原体同时感染组检测到1195 bp、271 bp和530 bp三条条带。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检测两种病原微生物,这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监控很重要。实验证明直接利用多重PCR对这两种病原进行同时检测是可行的。本文提供了一种同时检测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和WSSV的新颖而实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高效、快捷,可以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检测。

顾伟,张秋萍,张莉,李菲,王文,陈辉,邹勇,吴霆,华伯仙[9](2011)在《江苏省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疫病的检测和普查》文中研究表明2008—2009年就江苏省范围内的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疫病进行了普查及跟踪检测,结果显示螺原体疫病在全省普遍存在,尤其是苏南的水产养殖重点县(市、区),螺原体疫病连年暴发,普查的60个县(市、区)中,阳性率达22%,随后的跟踪检测阳性率更高,达67%,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吴霆,华伯仙,顾伟,王文[10](2010)在《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诊断和防治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以下简称河蟹),河蟹颤抖病是对其养殖危害最大的重大流行病,自从1994年发现以来,每年都是各地的河蟹养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尽管近年来河蟹颤抖病发生有减缓趋势,但局部地区仍有大面积暴发,死亡率仍可高达50%以上,给河蟹养殖造成巨大损失。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已证实螺原体是引发河蟹颤抖病的主要病原,该病原也是水产新型病原,已经被国际上正式命名为

二、河蟹颤抖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蟹颤抖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河蟹三种疾病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纤毛虫病
    1.1 发病原因及症状
    1.2 防治方法
        1.2.1 预防:
        1.2.2 治疗:
2“水瘪子”病
    2.1 发病原因及症状
    2.2 防治方法
3 颤抖病
    3.1 发病原因及症状
    3.2 预防
    3.3 治疗

(2)2018年江苏省河蟹病害病情测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河蟹病害测报点设置情况
2 河蟹病害发生结果与分析
    2.1 监测面积和监测点放养密度情况
    2.2 监测点病害发生结果与分析
        2.2.1 监测点不同种类病害发生情况
        2.2.2 不同月份发病面积情况
        2.2.3 不同月份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3 对策与建议

(3)吴中区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发病现状调查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病症状与死亡情况
二、病原体分布状况
三、防治对策
    1. 加强抗病毒、螺原体、细菌的药物筛选与研发
    2. 强化早期诊断, 提高防治效果
    3. 优化养殖环境, 降低蟹病流行风险
    4. 投喂优质饲料, 提高河蟹抗病能力

(4)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5)——河蟹疾病(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毒性疾病
(二)细菌性疾病
    1. 黑鳃病
    2. 腐壳病
    3. 烂肢病
    4. 水肿病
    5. 甲壳溃疡病
    6. 弧菌病
    7. 水霉病

(6)虾蟹新型病原螺原体的发现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河蟹螺原体的发现及命名
    1.1 河蟹“颤抖病”病原的发现
    1.2 河蟹“颤抖病”病原的分离、培养及纯化
    1.3 河蟹“颤抖病”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4 河蟹螺原体的证实及命名
2 螺原体的分布
    2.1 其他水生甲壳动物螺原体病原的发现和确定
    2.2 不同水生甲壳动物螺原体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3 螺原体的致病机理
    3.1 虾蟹螺原体疫病感染模型的建立和感染特性及机制的研究
        3.1.1 螺原体致病的病理学特征
        3.1.2 虾蟹个体及血淋巴细胞螺原体感染模型的建立和感染后免疫机制的研究
4 虾蟹螺原体检测及螺原体疫病防控关键技术
    4.1 虾蟹螺原体检测技术
        4.1.1 光镜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4.1.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建立
        4.1.3 螺原体的微生物学培养及电镜检测技术
        4.1.4 ELISA检测技术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4.2 虾蟹螺原体疫病防控关键技术
        4.2.1 有效药物的筛选
        4.2.1.1 药敏试验
        4.2.1.2 药效试验
        4.2.1.3 药代动力学研究
        4.2.2 防控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
5 研究展望
    5.1 虾蟹新型病原——螺原体的生物特性研究
    5.2虾蟹螺原体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5.3虾蟹螺原体疫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7)9月份水生动物病害预测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警惕病害
二、防控措施建议
    (一) 草鱼出血病、车轮虫病
        1. 防治草鱼出血病的方法 (1) 预防方法
        2. 车轮虫病治疗方法
    (二) 河蟹肠炎病、黑鳃病、颤抖病防治方法 (1) 河蟹肠炎病防治方法
        1. 淡水鱼类出血性败血症、烂鳃病
        2. 大黄鱼弧菌病
        3.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
        4. 海水蟹类黄水病、白芒病、固着性纤毛虫病
        5. 黄颡、斑点叉尾等无鳞鱼细菌病会较重发生。
        6. 增加增氧机的开机时间, 尤其是安徽近两个月的
        7. 中华鳋、锚头鳋
        8. 粘孢子虫病
        9. 车轮虫病
        1 0. 鱼鲺病

(8)中华绒螯蟹螺原体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和研究及螺原体与WSSV的多重PCR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螺原体的分类现状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1.1.1 螺原体的分类现状
        1.1.2 螺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2 柔膜体纲细菌基因组及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柔膜体纲基因组研究进展
        1.2.2 柔膜体纲微生物致病性研究概况
    1.3 河蟹颤抖病的研究及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科学命名
    1.4 水生甲壳动物细胞培养研究进展
    1.5 甲壳动物先天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1.6 水生螺原体的诊断和防治技术集成
        1.6.1 水生螺原体的诊断技术
        1.6.2 水生螺原体的防治技术集成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原代培养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抗凝剂的选择
        2.2.2 河蟹血细胞合适的细胞培养温度
        2.2.3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细胞生长状态
        2.2.4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存活能力的鉴定
    2.3 讨论
第3章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诱导刺激下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原代培养血细胞的免疫反应
    3.1 材料
        3.1.1 主要设备
        3.1.2 主要试剂
        3.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 实验动物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培养
        3.2.1 实验动物
        3.2.2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培养
        3.2.3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培养
    3.3 实验方法
        3.3.1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诱导刺激下中华绒螫蟹的血细胞数量变化趋势
        3.3.2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诱导刺激下中华绒螯蟹原代培养血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免疫反应
    3.4 实验结果
        3.4.1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诱导刺激后血细胞数量的变化
        3.4.2 螺原体刺激中华绒螯蟹原代培养血细胞后细胞形态的变化规律
        3.4.3 螺原体刺激中华绒螯蟹原代培养血细胞后总RNA的提取
        3.4.4 Real-Time RT-PCR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基于选择性捕获转录序列技术的中华绒螯蟹螺原体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4.1.2 实验动物、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培养和血细胞的原代培养
    4.2 实验方法
        4.2.1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rDNA的克隆
        4.2.2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基因组的光敏生物素化
        4.2.3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回感后宿主总RNA的提取和捕获样品的制备
        4.2.4 选择性捕获转录序列实验(SCOTS)
        4.2.5 SCOTS捕获序列的基因组定位和序列分析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1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rDNA的克隆
        4.3.2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全基因组的提取和浓度测定
        4.3.3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基因组的光敏生物素化结果
        4.3.4 S.eriocheiris回感中华绒螫蟹后血细胞的电镜观察
        4.3.5 S.eriocheiris回感中华绒螯蟹和原代培养血细胞后总RNA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4.3.6 选择性捕获转录序列结果
        4.3.7 SCOTS技术在本实验中的应用
        4.3.8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与肺炎支原体致病性的比较分析
        4.3.9 SCOTS捕获部分重要功能蛋白的分析
        4.3.10 小结
第5章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螺旋蛋白(SLP31)的序列分析、克隆和原核表达
    5.1 材料
        5.1.1 主要设备
        5.1.2 主要试剂
        5.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5.2 方法
        5.2.1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和S.mirum的基因组DNA提取
        5.2.2 SLP31基因PCR扩增
        5.2.3 SLP31基因与pUC19载体的连接
        5.2.4 pUC-SLP31连接产物的转化
        5.2.5 菌液PCR鉴定阳性克隆、测序分析
        5.2.6 点突变实验
        5.2.7 表达载体的构建
        5.2.8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5.2.9 Western blot分析蛋白表达结果
        5.2.10 重组蛋白的纯化
        5.2.11 数据分析处理
    5.3 结果
        5.3.1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基因组DNA的提取、SLP31基因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5.3.2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LP31基因的点突变
        5.3.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5.3.4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5.4 讨论
第6章 利用多重PCR技术同时检测水生甲壳动物螺原体和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
    6.1 材料
        6.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6.1.2 实验动物
        6.1.3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和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准备
        6.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6.2 实验方法
        6.2.1 基于两种病原的克氏原螯虾回感实验
        6.2.2 总DNA的提取
        6.2.3 引物混合的比例
        6.2.4 多重PCR检测
        6.2.5 利用积分光密度integral ptiealdensity(IoD)分析评价克氏原鳌虾的病 原相对感染程度
    6.3 实验结果
        6.3.1 最佳引物混合比例
        6.3.2 多重PCR扩增结果
        6.3.3 相对感染程度的分析
    6.4 讨论
第7章 结论
附录A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江苏省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疫病的检测和普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华绒螯蟹样本来源
    1.2 中华绒螯蟹样本处理与检测
        1.2.1 主要试剂
        1.2.2 样本处理及检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四、河蟹颤抖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河蟹三种疾病防治技术[J]. 周广东,孔令杰. 黑龙江水产, 2021(01)
  • [2]2018年江苏省河蟹病害病情测报分析[J]. 张岩,刘训猛,方苹. 水产养殖, 2019(12)
  • [3]吴中区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发病现状调查与对策[J]. 姜光明,顾雪林,魏宾,江晓中,宋学宏. 科学养鱼, 2019(05)
  • [4]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5)——河蟹疾病(一)[J]. 汪建国. 渔业致富指南, 2016(18)
  • [5]8月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J]. 魏宝振,吕永辉,朱健祥. 中国水产, 2016(08)
  • [6]虾蟹新型病原螺原体的发现和研究[J]. 王文.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7]9月份水生动物病害预测预报[J].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检疫与病害防治处. 中国水产, 2011(09)
  • [8]中华绒螯蟹螺原体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和研究及螺原体与WSSV的多重PCR检测技术[D]. 梁廷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6)
  • [9]江苏省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疫病的检测和普查[J]. 顾伟,张秋萍,张莉,李菲,王文,陈辉,邹勇,吴霆,华伯仙.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1)
  • [10]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诊断和防治技术[J]. 吴霆,华伯仙,顾伟,王文. 中国水产, 2010(08)

标签:;  ;  ;  

河蟹发抖病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