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组织与管理

技术开发组织与管理

一、技术开发中的组织与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易欢[2](2020)在《创新网络嵌入、数据赋能与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间信任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然而,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却成为制约提升我国制造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的关键瓶颈,创新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制造业创新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同时,随着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并不断跨越组织与地域界限,制造企业创新模式逐渐呈现网络化发展,创新网络嵌入成为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成为企业变革转型和难以割舍的要素,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制造业不仅是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市场,更是最迫切的需求市场。此外,企业网络嵌入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组织间信任也会带来不同影响。因此,如何利用创新网络嵌入,并借助信息与大数据技术赋能创新绩效等问题值得探究。鉴于此,本文力图深入研究创新网络嵌入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按照经典划分方式将创新网络嵌入划分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为揭示其中的作用机制,本文以数据赋能及其三个子维度(连接能力、分析能力、智能能力)为中介变量,以组织间信任为调节变量,构建起了“网络嵌入——数据赋能——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遵循“结构(S)——行为(C)——绩效(P)”这一经典研究范式,探寻了创新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的新路径。通过对制造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22.0和AMOS26.0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对数据赋能具有正向作用,对创新绩效也具有正向作用;其次,数据赋能及其三个子维度在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的同时,也架起创新网络嵌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桥梁”;最后,组织间信任对创新网络嵌入与数据赋能、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其中,组织间信任在结构嵌入与数据赋能中的调节作用并不够明显。

于王捷[3](2018)在《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性技术介于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之间,是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桥梁;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联结官产学研各方,是促进共性技术有效供给和加速转化的重要载体。上海按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正加快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但保障公共平台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尚在探索之中,制约着科技成果从创新链向产业链的关键一跃。回顾国内文献可知,关于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对公共平台的运行机制缺乏具体设计,对公共平台影响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关键因素与内在机理缺乏深入分析。本文在界定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概念的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下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和转化不畅为假设前提,以如何实现双边公共平台的多元治理和开放共享为观察视角,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出促进共性技术研发转化的针对性政策建议。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指出已有研究对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的理论着述相对匮乏、对公共平台系统构成和转化扩散的深入研究相对不足、对公共平台经费资助形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更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等缺憾之处。在扬弃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概念作出界定,指出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是由组织管理架构、经费资助形式、转化扩散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四个侧面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其次,通过理论研究,对市场失灵理论和双边平台理论的起源与演变、概念与原理、内涵与意义作了详细阐述,指出共性技术在供给和扩散中存在“多重失灵”,公共平台应将多方共享、多边参与、多元共治的精神理念奉为圭臬,为政府为何介入和如何介入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基于以上理论视角开展实证研究,对上海市公共部门管理人员和公共平台管理人员等两类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研究表明注重非盈利定位和企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架构、以逐步“退坡”的机构式资助为主的经费资助形式、以企业孵化器为主的转化扩散模式、基于合同的周期性绩效考评制度共同构成了当前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运行机制,但在组织管理架构的多元性、经费资助形式的灵活性、转化扩散模式的普惠性、考核评价方式的激励性上仍存在短板。通过依托访谈资料深入剖析公共平台的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较好回应了前述章节的理论研究。最后,对国际发达经济体和国内发达地区部分优秀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开展比较研究,指出成功案例普遍具有“半官半民”的组织管理架构,兼顾稳定性、效益性、聚焦度和阶段性的经费资助形式,秉持公益定位和需求导向的转化扩散模式,以及与用户评价和政府资助紧密挂钩的考核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前述章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上海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运作新机制提出了因应之策。

叶祥松,刘敬[4](2018)在《异质性研发、政府支持与中国科技创新困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突出表现为科技创新投入的大规模增长,并没有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显着提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识别政府支持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两类研发活动中的不同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本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确实存在:科学研究在短期内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没有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着抑制作用。(2)异质性研发导致了政府支持作用存在显着差异:政府支持科学研究在长期内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促进作用,政府直接支持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促进作用。(3)政府支持研发活动的作用机制为:当政府支持力度超过阈值时,科学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着促进作用;尽管政府直接支持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促进作用,但适度支持仍然是必要的,政府支持力度在合理范围内,可弱化技术开发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反之会强化这一抑制作用。本文研究表明政府支持要有针对性,应大力支持科学研究,放手技术开发于企业和市场。这样不仅可以规避异质性研发产生的不良后果,且有助于破解中国科技创新困境。

朱倩[5](2018)在《矩阵式管理在生物制药领域技术开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系统分析现阶段生物制药研发管理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此领域研发管理创新的探索。在生物制药领域技术开发中,将矩阵式研发管理对比传统的项目组式,并与生物制药研发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开展了矩阵式研发管理的应用探索,从中提出了转变项目组管理向矩阵式管理的新模式,并结合现实情况,将其运用于生物制药的技术开发中,以期推动相关技术开发的高效开展。

魏邦华[6](2017)在《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当前,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智能手机拥有量巨大,移动端技术开发需求量巨大。众多IT企业纷纷着眼于提升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的能力。同时,对于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谋求更好的发展,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需要对自身能力做出准确判断。胜任力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提供了较好的途径。本文利用胜任力相关理论,针对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展开科学系统的研究。全文基于实证调查数据,以心理学、管理学、和胜任力理论为依托,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的研究,以期探寻、分析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领客是作者公司)。本文基于关键事件访谈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得出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发现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包括4个因子27个胜任特征。这4个因子为:个人特质、工作技能、综合能力和知识掌握。在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中,个人特质因子包含良好心态、自信心、勇于挑战、坚韧性、灵活性、主动性、成就导向、勤奋敬业和求实进取9个胜任特征;工作技能因子包含团队合作、任务导向、注重质量、学习能力、项目管理、信息搜集、沟通交流、专业技能和客户服务9个胜任特征;综合能力因子包含综合分析、归纳演绎、概念思维、创新能力和人际协调5个胜任特征;知识掌握因子包含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行业知识个领客知识4个胜任特征。针对作者公司(领客)的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提出了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在员工胜任力评价、人才招聘、绩效评价和员工培训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郭艳飞[7](2016)在《价值链视角下的作业基础预算在3PLs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愈发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投入,而将其它边缘业务外包出去。面对外包业务的市场需求,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企业将其重点放在业务的拓展上,很少关注事前的规划和安排,由此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企业预算体系不健全,经营管理缺乏前瞻性,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本文以第三方物流企业—W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究价值链视角下的作业基础预算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应用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价值链视角下的作业基础预算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用的可行性,并对W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划分,重点剖析了集散、票务中心的作业。2、预算分析表明,为了适应预算年度公司业务拓展目标,案例公司为集散、票务及售后作业中心预留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即预算年度它们的供给大于需求,然而,公司忽视了职能类作业中心的生产能力,人力、技术开发中心供给能力不足,应增加投入,否则会变成制约公司业务拓展的瓶颈。3、盈利性预算表明,无论是省内业务还是省外业务预算年度均处于盈利状态;现金流量预算表明,W物流公司预算年度现金流量有大量盈余,管理者应从收益最大化的角度规划好资金的投向,避免资金的闲置;价值增值预算表明,预算年度的价值发生了增值。总之,将价值链视角下的作业基础预算应用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资金闲置,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

仇新明[8](2016)在《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06年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在辛辛那提大学采用合作教育策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理念开始在美国大陆传播。二战后,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教育领域备受关注,英国的“教学公司计划”、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日本的“官产学”,都是这种人才培养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产学合作教育以来,在民间组织的推动下、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引导下,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迅速,合作模式多样化,但也出现不少问题,表现为: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合作缺乏有效的选择机制;合作主体之间契约机制不健全,未能形成对契约人的合作行为形成规范与约束;合作运行过程中,政府未能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政策,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及科技研发中未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导致产学研合作层次浅、时间短、效率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的效果与预期相去甚远。本世纪初,我国政府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基本建设,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适应创新型国家战略需求。产学研之间如何建立一个稳定、长效、持久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值得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考察发现,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效运行。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功能的实现取决于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的能否有效运行,包括产学研育人资源能否有效集聚、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及相应保障措施的供给。基于此,本文以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为切入点,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提出产学研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结成战略联盟的构想,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研究空间,探讨如何实现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效集聚、处于集聚状态的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如何实现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产学研组织由于组织性质差异,存在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与目标追求的冲突,而易引致联盟风险,如何应对联盟风险,维持联盟持续稳定,以保障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效运行。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内外部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产学研主体之间能否为对方提供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异质性资源,是促进产学研结成战略联盟培养人才的根本动力;资源交易费用的降低是促进战略联盟形成的直接动力;市场竞争是企业参与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的主要外力;政策鼓励是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合作培养的重要外部推力。如何针对企业参与联盟合作培养人才动力不足的现状,黏合驱动产学研三者合作的动力因素,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本研究从政、产、学、研四个方面建构了一体化的“棱锥形”联盟动力机制,即政府“推拉结合”双向引导,吸引企业参与联盟;大学与科研院所延伸科研链,改革科研评价体制,形成面向市场的科研机制,推动企业参与联盟;产学研组织联合制定企业技术研发、产品改进与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保障制度,保证联盟运行的资源需求。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合作盟友的选择、联盟模式的选择及产学研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过程。联盟选择的本质是资源异质、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的选择。盟友间的资源异质是联盟的基础,联盟模式影响联盟资源配置,而利益分配维系着联盟的稳定与持续运行,是联盟选择的核心。这三者的选择依次递进,始于盟友选择,终于利益分配方式选择。根据盟友选择的程序,将盟友的选择分为信息互通、优势比较、盟友选择与联盟合约的形成与签订四个阶段。根据联盟双方资源投入的情况与联盟主体的综合实力,联盟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产学研互为主导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研方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方(政府等组织)介入模式或政府协调模式。不同联盟模式有不同的利益分配模式。产学研互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研之间科研成果转化收益适宜混合支付的利益分配方式、产品开发收益适宜按股分利、技术改进适宜提成支付的方式;学研方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研之间在技术改进收益分配上适宜分期支付或利润提成的方式、产品开发收益分配上适宜按股分利的方式、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上适宜固定报酬的方式;企业方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中,技术改进收益适宜按股分利、产品开发收益适宜采用提成支付的方式、科研成果转化收益适宜采用混和支付的方式;第三方(政府等组织)介入模式中,产学研彼此根据根据项目研究中的贡献大小达成一定的利益分配契约,由政府分期支付,产学研按比例获取收益。人才培养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是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运行的中心。本研究从学习过程、导师指导、主体互动三个不同的维度探讨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中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基于价值链理论,从学校理论学习、科研院所科研训练及企业实践工作三个方面,建构多环节链式学习机制,高校的课堂教学与理论研究被视为人力资本“价值链”的源头,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中获取应用性知识的探索、创新能力的科研训练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及实践工作则为人力资本“价值链”增值环节。基于网络化理论,根据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利用产学研导师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建构由产学导师、学研导师、产学研导师联合指导构成的相互渗透、相互嵌入的多导师联合指导机制。基于创新型人才对隐性知识的需求,运用组织学习理论,利用科研院所与企业不同的资源环境,建构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由不同主体构成的多元互动机制。在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运行过程中,由于产学研主体之间文化思想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利益追求的冲突,使联盟的稳定受到威胁。本研究基于产学研的文化差异、利益冲突和本位功能区别三个维度,构建联盟调适机制为人才培养资源有效运行提供保障。对于产学研文化三个层面的差异,即表层的物质与行为文化层面、里层的制度文化层面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层面,通过深度会谈建立产学研组织信任关系、通过联盟中产学研文化的相互借鉴与吸收,实现产学研文化相互融合,抵御文化差异造成的联盟风险。对于产学研主体职能差异,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高校发起、企业配合、校企共商”产学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协调员”制度,协调人员流动,设立人才培养资源部,整合产学人才培养资源,在大学与科研院所之间,以人才需求为契机、科研项目的合作为抓手建立主体协调机制,使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降低产学研组织本位职能差异对联盟的冲击。针对产学研利益冲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降低联盟主体风险损失;实施利益补偿,对利益损失主体形成利益救济;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平衡利益差异;通过法律、政策、制度等保障措施的建设,保障产学研利益平衡,防御利益冲突产生的联盟风险,增强联盟风险防御能力。产学研战略联盟培养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不仅需要产学研主体之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异质性资源的高效配置,还需要政府积极创设有利的制度环境,鼓励、规范、引导合作,克服因社会环境的不确定而产生的各种风险,促进产学研主体在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上稳定、持续、高效的运转,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具体表现为:政府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系统,为产学研之间合作伙伴的选择提供系统的信息资源;组织专家,成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认证组织,考查合作的真实性与合作主体的匹配性;切实积极制定具体、明确的资金资助与产学研之间人才流动的支持政策;委托产学研合作组织开发公共项目;制定相关法律,保证各种资助政策的有效贯彻,监督产学研合作契约的公平、公正及违约的制裁。

钱雯,施竞,李作生,王铭,陈玉秋,郑鑫,倪萍,柴俊东,马波[9](2015)在《矩阵式管理在生物制药领域技术开发中的探索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企业普遍面临产品以仿制为主、缺乏源头创新能力的问题,要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新药集成创新技术平台,除了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外,研发组织管理创新也尤为重要。文章就目前生物制药研发管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研发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以生物制药领域技术开发中传统的项目组式与矩阵式研发管理做比较,结合生物制药研发的规律进行了矩阵式研发管理的初步探索,提出了项目组管理向矩阵式管理模式转变方式,并应用于生物制药的技术开发中。结果显示,矩阵式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技术开发的专业性和效率。

钱敏,宁波,申时才,陈蕊,李丹桐,彭子芸,吕宏斌[10](2012)在《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在畜牧技术开发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以云南省贡山县实施的"滇西北农牧区生计改良项目"为例,概述了参与式畜牧技术发展过程,可分为村级参与式饲料技术试验、乡级参与式畜牧技术发展模式、县乡级参与式畜牧发展机制化3个阶段。介绍了参与式畜牧技术的监测与评估过程,首先是村级个人的跟踪采访,然后是乡级试验小组的交流会,最后是县级乡镇的交流会。总结出了包括技术、机制化体系、人员能力建设、效益4个层面的参与式畜牧技术检测与评估指标体系,下辖技术特征、优劣性对比、社区和农户、技术人员、项目人员、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等11个3级指标,为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在畜牧技术开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二、技术开发中的组织与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开发中的组织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创新网络嵌入、数据赋能与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间信任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嵌入文献综述
        2.1.1 网络嵌入的概念内涵
        2.1.2 网络嵌入的作用结果
        2.1.3 研究述评
    2.2 数据赋能文献综述
        2.2.1 数据赋能的概念内涵
        2.2.2 数据赋能的相关研究
        2.2.3 研究述评
    2.3 组织间信任文献综述
        2.3.1 组织间信任的概念内涵
        2.3.2 组织间信任的相关研究
        2.3.3 研究述评
    2.4 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4.1 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
        2.4.2 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2.4.3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网络嵌入与创新绩效
        3.1.1 关系嵌入与创新绩效
        3.1.2 结构嵌入与创新绩效
    3.2 网络嵌入与数据赋能
        3.2.1 关系嵌入与数据赋能
        3.2.2 结构嵌入与数据赋能
    3.3 数据赋能与创新绩效
    3.4 组织间信任的调节作用
    3.5 假设汇总与研究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4.1 问卷设计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问卷设计
        4.1.4 数据收集
    4.2 变量测量
        4.2.1 网络嵌入
        4.2.2 数据赋能
        4.2.3 组织间信任
        4.2.4 创新绩效
        4.2.5 控制变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
    5.2 信效度检验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检验
        5.2.3 共同方法偏差
    5.3 模型检验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回归分析
    5.4 结果讨论
        5.4.1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5.4.2 网络嵌入、数据赋能与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讨论
        5.4.3 数据赋能的中介作用讨论
        5.4.4 组织间信任的调节作用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与贡献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管理理论研究
        二、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组织管理架构研究
        三、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经费资助形式研究
        四、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转化扩散模式研究
        五、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考核评价方式研究
        六、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共性技术的概念分析
        一、共性技术
        二、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
        三、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双边平台理论
第三章 当前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总体情况
        一、计划经济时期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二、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三、新世纪以来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组织管理架构:非盈利定位与企业化管理相结合
        一、坚持非盈利定位
        二、注重企业化管理
    第三节 经费资助形式:在稳定资助的基础上鼓励自主发展
        一、以鼓励多元化为理念的多渠道经费筹集
        二、以稳定持续为重的机构式经费资助
        三、以前期扶持为主的“退坡”式经费资助
    第四节 转化扩散模式:以企业孵化器模式为主
        一、广建孵化基地
        二、积极参股企业
        三、以定向合作为主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第五节 考核评价方式:基于合同的周期性绩效考评制度
        一、基于合同约定明确考核指标
        二、基于考核指标实施定期评估
        三、基于评估等级作出支持决定
第四章 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管理架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类公共平台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缺乏统筹
        二、各类公共平台的治理结构存在短板
        三、对公共平台的行政干预和多头管理现象突出
        四、部分公共平台的选人用人制度不活
    第二节 经费资助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资助未向有市场需求的共性技术研究倾斜
        二、经费资助方式影响平台正常组建和运行
        三、经费使用规定依然刻板
        四、经费到位速度滞后
    第三节 转化扩散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联系不紧:平台方与需求方的对接不够紧密
        二、保护不周:平台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尚不健全
        三、政策不力:支持成果转化扩散的政策措施获得感不强
        四、内外不一:关联企业技术孵化与公开市场技术扩散亲疏有别
    第四节 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导向性不准
        二、手段不科学
        三、激励性不足
        四、威慑力不强
第五章 国内外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经验借鉴
    第一节 组织管理架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第三方专业管理
        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独立行政法人的本格研究
        三、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功能定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政会关系清晰的独立社团法人
        四、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财团法人制度
        五、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事业法人身份实行市场化运作
        六、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四不像”理论
        七、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完善组织管理架构的启示
    第二节 经费资助形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三元均衡的“弗朗霍夫财务模式”
        二、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基于前瞻规划的经费投入
        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前期“扶上马”+后期“浪淘沙”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改进经费资助形式的启示
    第三节 转化扩散模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专业化的成果转化策略
        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孵化器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丰富转化扩散模式的启示
    第四节 考核评价方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绩效与拨款对应
        二、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基于需求导向的定期评价
        三、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基于结果导向的绩效考核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优化考核评价方式的启示
第六章 优化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着力健全公共平台的组织管理架构
        一、分类完善公共平台功能定位
        二、加快探索各类多元制衡的组织架构
        三、加快创新政府管理的方式方法
        四、实施更加柔性的人才管理政策
    第二节 优化财政科研经费资助形式
        一、合理配置财政科研经费在创新链条不同环节上的比重
        二、健全更加适应平台发展的经费投入制度
        三、建立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财政科研经费使用制度
    第三节 促进公共平台转化扩散模式多样化
        一、加大政府对成果转化扩散公平性的干预力度
        二、加大政府对公开市场成果转化扩散的支持力度
    第四节 加快完善公共平台考核评价方式
        一、形成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评价导向
        二、实施以外部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标准
        三、建立“宽进严出”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加快探索“一台一策”的考核评价标准
        五、推广考核评价结果与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的挂钩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对象编号及信息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异质性研发、政府支持与中国科技创新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述评
三、理论分析
    (一) 科学研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及其政府支持的作用
        1. 短期内科学研究投入难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 长期内科学研究投入可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显着提升
        3. 科学研究活动中政府支持的主导作用
    (二) 技术开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及政府支持的作用
        1. 技术开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2. 技术开发活动中政府支持的作用
四、模型设计与变量构建
    (一) 模型设定
    (二) 变量测度及数据来源
        1. 关键变量的测度
        2. 控制变量的测度
五、计量结果及分析
    (一) 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 政府支持科学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三) 技术开发中政府支持对形成科技创新驱动的影响
六、政府支持异质性R&D活动的机制和力度分析
    (一) 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设定
    (二) 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检验
    (三) 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估计方法与结果
七、结论与启示

(5)矩阵式管理在生物制药领域技术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制药技术管理概述
2 矩阵管理在生物制药领域应用
    2.1 矩阵管理及其转变阶段
    2.2 矩阵管理与项目组契合
    2.3 生物制药领域技术开发中矩阵管理的应用
3 结语

(6)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分析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
    2.2 技术开发人员胜任特征总结
第三章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管理
    3.1 领客公司及产品
    3.2 领客技术人员发展战略
        3.2.1 组织架构及人员规模
        3.2.2 技术人员管理
        3.2.3 领客人才发展战略
    3.3 领客技术开发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领客融资后的产品发展策略
        3.3.2 领客技术团队扩建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章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4.1 关键事件访谈
        4.1.1 关键事件访谈法
        4.1.2 访谈小组
        4.1.3 实施访谈
        4.1.4 数据分析
        4.1.5 数据分析结果
    4.2 问卷调查
        4.2.1 问卷调查对象
        4.2.2 问卷设计
        4.2.3 问卷筛选
        4.2.4 因子分析
        4.2.5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4.2.6 问卷的效度分析
    4.3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
第五章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应用
    5.1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与公司战略的关系
    5.2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评估标准
    5.3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
    5.4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在员工绩效分析中的应用
    5.5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在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5.6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实施效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研究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价值链视角下的作业基础预算在3PLs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价值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ABB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价值链和ABB的相关理论
    2.1 价值链的相关理论
        2.1.1 价值链基本理论
        2.1.2 价值链分析方法
        2.1.3 价值链的分类
    2.2 ABB的相关理论
        2.2.1 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
        2.2.2 ABB概念
        2.2.3 价值链视角下ABB的提出
第三章 价值链视角下的ABB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应用
    3.1 第三方物流企业预算编制现状及问题
        3.1.1 第三方物流企业
        3.1.2 第三方物流企业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3.2 价值链视角下的ABB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应用分析
    3.3 价值链视角下的ABB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预算方法
        3.3.1 外部价值链分析方法
        3.3.2 内部价值链优化方法
        3.3.3 各作业中心预算分析方法
第四章 价值链视角下的ABB案例分析
    4.1 案例公司简介
    4.2 横向价值链分析
    4.3 纵向价值链分析
    4.4 W物流公司价值链上作业的分析优化
    4.5 W物流公司各作业中心预算编制
    4.6 W公司价值增值预算
    4.7 W物流公司各作业中心作业能力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2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研究进展
        1.3.2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研究进展
        1.3.3 产学研战略联盟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
        2.1.1 产学研合作
        2.1.2 产学研战略联盟
        2.1.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2 资源基础理论
        2.2.1 资源基础理论诞生的背景
        2.2.2 资源基础理论的形成
        2.2.3 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
        2.2.4 资源基础理论的适切性
    2.3 分析框架
第3章 国内外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分析
    3.1 国内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分析
        3.1.1 我国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类型
        3.1.2 我国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问题剖析
    3.2 国外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分析
        3.2.1 英国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3.2.2 美国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3.2.3 加拿大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3.2.4 日本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3.3 国外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启示
        3.3.1 政府:建立合作平台、完善政策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
        3.3.2 大学:人才培养结合市场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
        3.3.3 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协同培养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
第4章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合作培养动力分析
    4.1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合作培养的内部动力因素
        4.1.1 异质性资源
        4.1.2 交易成本
    4.2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合作培养的外部动力因素
        4.2.1 市场竞争
        4.2.2 政府政策
    4.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合作培养的动力机制构建
        4.3.1 政府“推拉结合”双向引导
        4.3.2 构建研发链,改革评价机制
        4.3.3 建立保障机制,整合培养资源
第5章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选择
    5.1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盟友选择
        5.1.1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盟友的选择原则
        5.1.2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盟友选择的条件
        5.1.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盟友选择的过程
    5.2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5.2.1 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5.2.2 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5.2.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类型
    5.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利益分配模式的选择
        5.3.1 利益分配模式选择的原则
        5.3.2 利益分配模式选择的类型
        5.3.3 利益分配模式的选择
第6章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运行
    6.1 链式学习机制
        6.1.1 链式学习机制构建
        6.1.2 大学人才培养链式学习机制运行
        6.1.3 科研院所人才培养链式学习机制的运行
        6.1.4 企业人才培养链式学习机制的运行
    6.2 导师联合指导机制
        6.2.1 导师联合指导机制构建
        6.2.2 产学导师联合指导机制运行
        6.2.3 学研导师联合指导运行机制
        6.2.4 产学研多导师联合运行机制
    6.3 多元互动机制
        6.3.1 多元互动机制构建
        6.3.2 产学人才培养互动机制运行
        6.3.3 学研人才培养互动机制运行
第7章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调适
    7.1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的文化协同
        7.1.1 产学文化协同
        7.1.2 学研文化协同
    7.2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的主体协调
        7.2.1 产学主体协调
        7.2.2 学研主体协调机制
    7.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的利益平衡
        7.3.1 利益平衡原则
        7.3.2 利益平衡举措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8.2.1 可能的创新
        8.2.2 存在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矩阵式管理在生物制药领域技术开发中的探索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制药的背景( 机遇和挑战)
2 生物制药技术管理的特点
    2. 1 矩阵管理的背景
    2. 2 矩阵管理的转变阶段( 图 1)
    2. 3 沃森生物的矩阵管理
3 矩阵管理与项目组的契合
4 矩阵管理在生物制药领域技术开发中的应用
5 结语

四、技术开发中的组织与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创新网络嵌入、数据赋能与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间信任的调节作用[D]. 易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D]. 于王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4]异质性研发、政府支持与中国科技创新困境[J]. 叶祥松,刘敬. 经济研究, 2018(09)
  • [5]矩阵式管理在生物制药领域技术开发中的应用[J]. 朱倩. 生物化工, 2018(01)
  • [6]领客移动端技术开发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D]. 魏邦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7]价值链视角下的作业基础预算在3PLs的应用研究[D]. 郭艳飞. 山西大学, 2016(06)
  • [8]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研究[D]. 仇新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9]矩阵式管理在生物制药领域技术开发中的探索与应用[J]. 钱雯,施竞,李作生,王铭,陈玉秋,郑鑫,倪萍,柴俊东,马波. 药物生物技术, 2015(01)
  • [10]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在畜牧技术开发中的应用[J]. 钱敏,宁波,申时才,陈蕊,李丹桐,彭子芸,吕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1)

标签:;  ;  ;  ;  ;  

技术开发组织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