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山岛文化旅游发展构想

福建东山岛文化旅游发展构想

一、关于福建东山岛文化旅游开发的构思(论文文献综述)

史韵荣[1](2020)在《艺术创意产业视角下影视旅游开发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沈亦婧[2](2020)在《气候舒适性对旅游需求影响的计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旅游需求研究是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候这一影响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传统旅游需求建模虽然也开始考虑气候变量的影响,但其研究范围小、时间粒度大、解释变量少,缺乏宏观性和普适性。本研究以中国大陆341个地级市/31个省区为国内/入境旅游需求的研究对象,以2001、2005、2010、2015年四个典型年份的数据为基础,以双对数线性模型为旅游需求模型,以气候舒适期为气候舒适性指标,研究国内/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气候舒适性对旅游需求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地域的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显示:1)气候舒适性对国内和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存在差异:气候舒适期对国内旅游需求有显着且长期的正影响、对入境旅游需求的正影响仅在早期时显着;冷不舒适期对国内旅游需求的负影响不显着、对入境旅游需求有显着且长期的负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在逐渐减弱;热不舒适期对国内旅游需求和入境旅游需求都有负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在逐渐减弱。2)气候舒适性对不同大洲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存在差异:舒适气候对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入境旅游需求都有显着正影响;不舒适气候(尤其是冷不舒适气候)对亚洲入境旅游需求有显着负影响;热不舒适气候对北美洲入境旅游需求有显着正影响;而对欧洲的入境旅游者来说,中国旅游目的地的气候舒适性对他们的旅游需求没有显着影响。3)旅游价格、旅游资源、交通因素、住宿条件、市场规模、地理距离、贸易开放度等也是影响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对国内和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存在一定差异。

王奕博[3](2019)在《福建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条件恶劣,岛民通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海岛水资源条件明显改善。但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城市建设与发展,导致区域水质恶化、鱼类资源减少、赤潮频发等生态问题的出现。西埔新区城市中心双东湖湿地公园的规划为人工围垦海湾水系生态恢复提供了契机,双东湖湿地不仅可以提供雨洪调蓄、涵养水源、调节区域小气候等多种生态职能,同时是海岛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健身、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本文以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为实际案例,对干旱缺水海岛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最终探讨海岛城市公园游憩活力的营造途径。本文首先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方法与相关案例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实际案例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通过梳理双东湖自然环境概况及历史变迁过程,结合西埔新区发展概况探讨双东湖湿地公园与城市发展关系。由于环东山岛经济中心及国际旅游海岛的定位,促使海岛新区的建立。双东湖要满足市民与游客的双重游憩需求、城市风貌、城市文化营造,但同时也面临海岛开发所带来的诸多生态问题。基于对双东湖与城市发展关系探讨,确定了生态优先发展并综合协调游憩功能的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为实现设计目标对现状场地进行评价并梳理相关问题包括气候条件、内外高差、内涝、水污染、缺水、现状植物单一、需满足城市综合性公园功能等,并通过相关原理、案例、文献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出人工干预恢复缺水海岛城市公园生机问题。通过人工营造湿地改善人工水系生态问题、营造咸淡水鸟栖湿地。利用场地统一开挖、土层分层利用实现最大化场地土方平衡措施。营造防风林带改善区域小气候,满足植物生长条件。基于双东湖生机营造,综合协调城市中心公园游憩功能布局、游赏交通规划、服务设施规划。将东山岛民俗文化融入到公园市民生活场景中,彰显地域文化魅力。建立公园与外围城市山水轴线关系筑山理水营造山水人文景观,从不同方位营造山水意境。气候与环境条件恶劣是制约海岛城市户外游憩环境活力的主要因素。将双东湖规划人文景观与外围自然风景资源巧妙联系营造风景,同时改善不同分区场地的气候环境条件满足游人舒适的户外游憩环境、多样的游憩方式、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带动海岛城市新区发展,向旅游海岛发展转型。本文主要对海岛城市综合性湿地公园规划阶段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在具体实施细节方面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刘济姣[4](2018)在《衡山风景园林理法研究》文中认为衡山是中国传统名山体系“五岳”之南岳,是着名的道教、佛教圣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衡山的自然景观雄伟秀美,人文景观神圣亲切。原始山岳崇拜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在此先后汇聚,与当地的自然风光融合,历经千年的兴衰交替,形成今天衡山的山岳风貌。本文以衡山为研究对象,按时间、空间和文化三个维度,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面对衡山的风景园林理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首先对衡山的自然基础与人文景观的形成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以时间和宗教兴衰作为节点,梳理衡山从上古至今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总结影响衡山人文景观发展的四点因素。第二,按照“宏观境域尺度——中观风景区尺度——微观寺观园林尺度”的逻辑框架研究衡山的风景园林理法。在宏观境域尺度,借鉴中国传统地理观,分析衡山在岳镇海渎、洞天福地、各朝都城和“南岳”体系中的空间关系。在中观风景区尺度,研究衡山自然与人文景观要素、景观结构和序列以及风景游线组织的演变与特征。在微观寺观园林尺度,全面分析寺观园林的整体空间分布、个体布局特征以及寺观的建筑、引导和环境空间理法。最后,梳理衡山的保护工作进展,总结保护更新工作对衡山的影响,结合前文研究成果,对未来衡山风景区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对衡山风景园林理法有以下五点结论:1.“三教合一、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2.“华夏之南、湖湘之巅”的空间定位;3.“自发演变、一脉相承”的结构序列;4.“形式多样、融入地域特色”的寺观建筑;5.“因山就势、灵活丰富”的园林理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ArcGIS地理信息系统与山体地形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对衡山风景园林研究的信息数字化;在衡山宏观系统性研究层面,填补了风景园林研究的空白,为衡山恢复名山氛围、构建具有地域特征的风景名胜区有积极意义;从时间、空间、文化视角对衡山的寺观园林理法进行全面的解读,拓展已有研究片面的思维定式,将衡山寺观园林的研究推向整体认知层面。

陈美海[5](2017)在《基于SWOT分析的平潭岛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海岛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业态,因其产品的独特性和深度的体验性,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和欢迎,成为当前旅游市场新的消费热点。平潭岛的面积在我国众多岛屿中居于第五位,在福建省属岛屿中居于第一位,其地理区位优越、资源禀赋良好,发展旅游业具备较好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空间。近年来,伴随国家开发平潭岛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平潭岛旅游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产业基础薄弱,目前平潭岛旅游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本文主要利用SWOT理论分析法,对平潭岛发展旅游业内外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和对策举措,希望能够对促进平潭岛旅游业开发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有所帮助。本课题共五个篇章:首先导论章节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创新的地方等。第二部介绍了与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海岛旅游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阐释,为平潭岛旅游业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对平潭岛旅游资源概况、近年来的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第四部分利用SWOT理论分析方法,对平潭岛发展旅游业所面临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以及发展机遇和外部威胁进行具体分析。第五部分针对平潭岛旅游业发展现状实际,提出了加快平潭岛旅游发展的五个方面的具体战略和对策措施。

赵梅红[6](2017)在《基于地质景观特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自1985年我国设立地质公园对地质景观进行保护与利用以来,笔者对此保持有十余年的动态跟踪,并主持或参与过20余项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地质景观游线及周边的服务设施往往距地质景观最近,其工程建设对地质景观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最大。鉴于当前国内对该方面问题的研究尚处碎片化的初始阶段,而国外受严格保护思想的限制在地质景观区又实行禁建制度;致使地质景区的有关设施建设缺乏标准与衡量。本文即以此为视角,首先对该类贴身破坏地质景观的建设设施对比摸查出其6大类、45个小类的清单,并提出用游线基础设施门类给予概括,以此探讨其基于特性保护的选址、布局、功能、视线、材料运用等的规划设计内涵。地质景观保护主要体现在其特性保护上,一般包含观赏性、科学性、稀有性、自然性,结合本文研究提出的脆弱性,本文即以该5种特性保护为立足展开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经验总结与规律探讨。由于地质景观的稀有性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其观赏性又离不开自然,本文故对5个特性进行属性归并并形成核心的第五、六、七章。主要结论如下。有关游线基础设施对地质景观科学性、稀有性的保护性规划设计。以国家地质公园验收标准规定的地质博物馆、地质科普广场、地质科普旅行线路、地质标识与解说系统为纲,总结了地质博物馆及科普广场的原址保护、异位保护、综合保护3种方式,认为其选址、外观及环境均需与上述3种方式遴选适合,并提出地质博物馆与地质科普广场建设规律为原址优先、移置次之,保护当先、综合补偿等主要观点。此外还围绕优秀地质博物馆的造型手法、地质博物馆室内陈展特点、科普旅行线路的布局规律、标识与科普解说系统的价值内涵等进行了经验总结。有关游线基础设施对地质景观自然性、观赏性的保护性规划设计。以反映地质景观自然性的原真、完整、协调3大属性为纲,以及以地质景观的山岳、峡谷、洞穴、微型景观、沙漠海岸5大类别为线索,分别进行经验总结与规律探索。提出了自然原真性保护应秉持举轻若重、原汁原味、点到即止的观点,而自然完整性保护应秉持精华禁建、整体呈现、轻描淡写、防微杜渐的理念;归结了其观赏保护的仰视、俯视、平视、360°环视以及其它创新型的观赏方式、观赏角度、观景点的规划设计规律。有关游线基础设施对地质景观脆弱性的保护性规划设计。分别从地质景观的稳固性及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性两方面,总结其脆弱性保护的规划设计经验与规律。提出地质景观稳定性的保护应秉承道路强制引导、安全设施防护、环境容量控制3种规划设计模式,总结地质景观稳固性的主动防护应秉承对崩塌防治保护的主动排险清渣治理、防护网防护2种方式;并针对地质景观环境不适应性的保护提出了道路强制引导、安全防护、温湿控制、科普警示4种保护方法,以及容量控制、卡口控制、安全防护3种承载力不适应的保护手段。课题研究还依据地质景观综合性与脆弱性评价,分别将地质景观保护划分为相应的四级,以此形成制约其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依据。提出游线基础设施要以地质景观评价为依据来确定其建设的强度,并以此为原则结合运用至地质景观各特性的保护性规划设计中。由于笔者长期从事地质景观规划设计实务,故而论文的创作秉承从设计中来到设计中去,而这也是当前地质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比较欠缺的研究方面;因此归纳总结方法便成为论文方法论的核心。此外论文研究还运用了情景模拟、田野调查及地质景观评价等方法。本文的创新有3点:(1)针对地质景观的贴身破坏,提出了游线基础设施门类的概念,并归结出其6个大类、45个小类的清单;(2)首次以地质景观特性保护为视角,考察其游线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3)较系统地总结了地质景观特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经验和规律,这在全国还不多见。

王冷[7](2016)在《觉华岛旅游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后,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动成为乡村发展的巨大动力。住建部倡导的美丽宜居示范村镇与特色景观示范村镇的评选,成功地将景观特色优势明显村镇的规划和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城市居民渴望逃离污染、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传统海滨的“3s”即享受阳光、沙滩和大海的单一旅游产品不再能满足当代旅游者的需求,远离内陆、旅游资源更为丰富的海岛成为颇具人气的旅游地。我国中小型人居海岛与乡村是密不可分的,海岛旅游与乡村旅游也呈现包含关系。本文侧重探讨体现北方海岛旅游度假区乡村特色的规划策略。现阶段国内对海岛旅游的研究多以南方热带海岛为研究对象,对海岛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研究广泛且比较深入,但以北方海岛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将海岛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的研究几乎呈现空白状态。论文首先以辽宁葫芦岛市觉华岛为实例基础,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依据特色景观村镇指导性要求对觉华岛的现状进行整理,包括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现状、空间布局与建设现状、优质资源与特色景观、综合管理与旅游服务、居民生活与需求五个方面,在现状中找寻反应当地地域特色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自然要素,并对经济、旅游发展、居民现阶段生活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其次,解读觉华岛已有的总体规划和旅游规划,归纳其优劣势,吸纳优势要素。以综合旅游服务型乡村为觉华岛总体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景观资源、人文资源和农业、渔业资源创新产业发展。规划以自由式布局为主,综合考虑交通与景观的联系,组织游览系统。利用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划定文化主题区,运用符合当地特色的相关要素塑造特色景观和乡土场景,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烘托主题氛围。确定市场辐射范围,因地制宜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模式相结合,配合土地管制、分期开发与管理策略,形成觉华岛的整体规划策略。最后,从产业发展、空间规划、乡土文化利用及特色塑造和运营管理四个方面,探讨能够引导北方海岛旅游发展的规划策略。

权莹[8](2013)在《广鹿岛休闲渔村景观设计》文中提出海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拥有独特的景观资源和文化特征。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性,一直吸引着内陆人们的目光。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海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开发阶段,景观资源和传统文化正在遭遇危机。我国北方海岛虽然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但是,海岛的村落景观并不尽如人意,建筑风格不明显,街巷空间也比较凌乱,这些违背了旅游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以发展旅游为目标的规划设计中,这些村落往往会被一笔抹掉,取而代之的是风格迥异的高档旅游度假区。同时,附着在原住民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消失。笔者在准备论文期间参与了大连广鹿岛的总体规划工作,深刻体会到脆弱的海岛文化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岌岌可危的处境,也体会到总体规划层面对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手段和力度的不足。希望能够找到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发展之间的平衡。因此,在广鹿岛总体规划进行期间,经过多次的现场调研,笔者开始思考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解决旅游发展与地域文化传承的问题。广鹿岛多落母村是一处风景优美、相对独立、尚未进行旅游开发的海岛渔村。设计研究以多落母村为基地,通过对海岛景观元素、渔民民俗文化价值、海岛建筑的地方性、海岛居民行为方式与场所精神以及休闲渔村等方面的研究,总结海岛渔村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场地现状分析,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问题,解决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矛盾。设计方案包括村域景观设计、村落景观设计和节点景观设计三个层面,景观设计以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本着生态的原则和最小干预原则,运用路径规划和景观分区的设计方法,通过景观设计使多落母村的功能和景观既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又能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使隐含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或是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通过景观设计继续生长在这块土地之上。文化不仅仅是表现在建筑、景观设计的符号当中,更多的是表现在居民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景观设计旨在创造某中场地与空间的关系,以此体现文化的意义。因此对居民原本生产生活的尊重是景观设计的基础。景观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为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的便利。同时针对于旅游者,还原一个自然原真的海岛渔村景观才是旅游目的地景观设计的目标。

张立生[9](2013)在《南海三沙岛屿旅游开发内陆市场偏好研究——基于郑州市场的调查》文中认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南海三沙海岛旅游开发意义重大。以内陆客源市场开发为对象,通过对郑州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对三沙海岛旅游开发的意义、居民旅游意愿、旅游时间与经济花费意愿、旅游吸引物、旅游方式、旅游产品偏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等视角系统分析内陆客源市场对三沙旅游的市场偏好,并从海岛旅游产品开发、拓展旅游市场、增加旅游客流等方面对南海三沙岛屿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郑虎[10](2013)在《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的趋海性越来越明显。热带、亚热带海区的海岛因其独的“4S”风光(阳光、沙滩、海水、海鲜)成为全球旅游主要目的地。但是与此同时,旅游型海岛由于其本身的封闭性、陆域面积有限,受海洋与陆地界面的影响而呈现资源环境的脆弱性,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更导致海岛旅游资源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型海岛的脆弱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已有的成果较多论述海岛生态、单体自然资源的脆弱性问题,较少考虑旅游因素(旅游开发、旅游流)叠加等对海岛旅游资源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考察,以人地关系地域理论、脆弱性循环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适应性等理论基础为支撑,遵循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和相关性原则,结合专家评分,建立了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3个二级指标,29个四级指标组成)。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分为5个等级,即潜在、微度、轻度、中度和重度。文章在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以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旅游型海岛——湄洲岛为例,运用RS、GIS空间技术,得出了湄洲岛脆弱性的空间分布图。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平均值为0.6627,整体属于中度脆弱区。这表明海岛旅游资源本身抵抗外界因素干扰的能力较小,自身的恢复和修复能力较差,旅游资源面临巨大的挑战。(2)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失衡、海岸侵蚀、旅游业的脆弱性等4个方面,与海岛敏感因子和恢复力因子紧密相关。(3)旅游海岛脆弱性不仅仅是海岛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更是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人地关系压力下(尤其是大规模旅游开发影响下)整个海岛环境和系统的脆弱性。(4)在湄洲岛资源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中,影响资源环境脆弱性强弱的要素中前六位的依次为人为压迫、经济能力、气候因子、自然环境、人力资本、地形因子。治理措施首先必须限制旅游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增强海岛防御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

二、关于福建东山岛文化旅游开发的构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福建东山岛文化旅游开发的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2)气候舒适性对旅游需求影响的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气候与旅游的关系
        1.2.2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
        1.2.3 气候对旅游需求(旅游流)的影响
        1.2.4 气候舒适性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变量、数据与方法
    2.1 旅游需求的影响因子
        2.1.1 被解释变量
        2.1.2 常规解释变量
        2.1.3 气候舒适性变量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双对数线性模型
        2.3.2 逐步回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候舒适性对国内旅游需求的影响
    3.1 国内旅游发展现状
    3.2 气候舒适性格局
    3.3 国内旅游需求建模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面板模型
        3.4.2 典型年份截面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舒适性对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
    4.1 入境旅游发展现状
    4.2 气候舒适性格局
    4.3 入境旅游需求建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面板模型
        4.4.2 典型年份截面模型
        4.4.3 四大洲分洲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3)福建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双东湖成为海岛新区中心湿地公园
        1.1.2 双东湖成为农业水库与纳潮沟盐田
        1.1.3 海岛气候特征对规划设计影响
        1.1.4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公园城市
        1.4.2 农业灌溉水库
        1.4.3 纳潮沟盐田
        1.4.4 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制度和建设机制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1.5.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实践
        1.5.3 纳潮型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1.5.4 城市中心区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
        1.5.5 小结
    1.6 典型案例分析
        1.6.1 台湾高雄市洲仔湿地公园
        1.6.2 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
        1.6.3 华侨城城市湿地公园
        1.6.4 小结
    1.7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论文结构
2 双东湖历史变迁研究
    2.1 双东湖湿地自然环境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水文条件特征
        2.1.4 动植物资源特征
    2.2 双东湖历史变迁研究
        2.2.1 新中国成立前发展状况
        2.2.2 木麻黄风沙治理
        2.2.3 农业发展下水量水质变化情况
        2.2.4 经济建设下围垦淤积情况
        2.2.5 向旅游业发展转型
        2.2.6 小结
    2.3 东山岛需要新的城市中心
        2.3.1 现海岛城镇区位度低、基础设施欠缺
        2.3.2 现城镇与旅游区发展脱节
        2.3.3 现城市文化彰显不足
        2.3.4 西埔新区规划发展
        2.3.5 小结
    2.4 双东湖湿地公园与新区发展关系
        2.4.1 双东湖在东山县绿地系统中的角色
        2.4.2 双东湖在全域旅游中的角色
        2.4.3 双东湖在改善户外游憩小气候的作用
        2.4.4 双东湖在城市发展中功能
    2.5 海岛生机营造与游憩活力问题
        2.5.1 双东湖生机条件缺失
        2.5.2 海岛城市游憩活力缺失
    2.6 小结
3 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前期研究
    3.1 公园规划设计定位及目标
        3.1.1 规划设计定位
        3.1.2 规划设计目标
    3.2 公园问题及可利用资源条件
        3.2.1 场地现状问题
        3.2.2 场地可利用资源条件
    3.3 公园现状问题解决措施研究
        3.3.1 人工营造咸淡水湿地
        3.3.2 基于湿地生态保护的公园空间布局
        3.3.3 城市中心的弹性游赏系统
        3.3.4 防风林体系的建设
    3.4 小结
4 双东湖海岛城市公园生机营造策略
    4.1 双东湖海岛城市公园生机问题
    4.2 海岛缺土的湿地地形设计
        4.2.1 淡咸水湿地地形设计
        4.2.2 土方平衡措施
        4.2.3 土壤结构调整
        4.2.4 水成土模块设计
        4.2.5 小结
    4.3 双东湖淡咸双水文系统重新建立
        4.3.1 双东湖水系统水域功能重新建立
        4.3.2 双东湖咸淡水水深控制
        4.3.3 水量平衡计算
        4.3.4 小结
    4.4 双东湖淡水湿地水质净化措施
        4.4.1 人工湿地规划
        4.4.2 曝气及荷风池规划
        4.4.3 防污染模式规划
        4.4.4 小结
    4.5 双东湖咸淡水纳潮湿地人工恢复途径
        4.5.1 西埔湾纳潮沟潮汐规律
        4.5.2 红树林湿地的生态系统特征
        4.5.3 纳潮湿地水系设计
        4.5.4 海岛栖息地规划
        4.5.5 小结
    4.6 防风植物体系规划
    4.7 小结
5 基于生机恢复双东湖城市中心公园空间布局研究
    5.1 海岛城市中心公园的活力问题
    5.2 山水构景营造
    5.3 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空间布局
        5.3.1 基于湿地功能的公园空间布局
        5.3.2 市民、游客复合场地规划
    5.4 满足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策略
        5.4.1 开放式公园游赏系统
        5.4.2 服务设施系统规划措施
        5.4.3 风景落花大道规划
    5.5 小结
6 文化结合风景的四季游憩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6.1 双东湖公园风景点规划
    6.2 风景营造下的游憩活力空间
        6.2.1 龙舟比赛
        6.2.2 北入口广场
        6.2.3 柳堤闻嬉
        6.2.4 梅香溪谷
        6.2.5 白鹭洲头
        6.2.6 渔村浔音
        6.2.7 观花、花田湿地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衡山风景园林理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衡山研究现状
        1.2.2. 风景园林理法研究现状
        1.2.3. 圣地类和山岳类风景名胜区研究现状
        1.2.4. 寺观园林研究现状
        1.2.5. 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对象
        1.4.1. 衡山
        1.4.2. 风景园林理法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图像分析法
        1.5.3. 田野调查法
        1.5.4. 跨学科研究法
    1.6.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2. 衡山自然基础与人文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2.1. 自然资源概况
        2.1.1. 地质
        2.1.2. 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水文
        2.1.5. 土壤及植物资源
    2.2. 衡山人文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2.2.1. 上古至西汉
        2.2.2. 东汉至南北朝
        2.2.3. 隋代至五代
        2.2.4. 宋代至清代
        2.2.5. 民国至1979年
        2.2.6. 1979年至今
    2.3. 本章小结——衡山人文景观发展的影响因素
3. 宏观境域尺度的衡山风景空间定位
    3.1. 中国传统地理思想与表现
        3.1.1. 中国传统宇宙观
        3.1.2. 道教宇宙观和世界观
        3.1.3. 古代地理空间秩序的表现
    3.2. 衡山在岳镇海渎体系的空间定位
        3.2.1. 衡山在岳镇海渎的空间关系
        3.2.2. 衡山在五岳的空间关系
    3.3. 衡山在道教名山中的空间定位
    3.4. 衡山与各朝都城、边界的空间关系
    3.5. 衡山与岳庙、岳市的空间关系
        3.5.1. 衡山与岳庙的空间关系
        3.5.2. 岳庙与县城的空间关系
        3.5.3. 衡山与岳庙、岳市的空间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中观风景区尺度的衡山风景演变与特征
    4.1. 自然景观的演变与特征
        4.1.1. 自然景观的演变
        4.1.2. 自然景观的特征
    4.2. 人文景观的演变与特征
    4.3. 景观结构序列的演变与特征
        4.3.1. 景观结构的演变与特征
        4.3.2. 景观序列的演变与特征
    4.4. 风景游线组织的演变与特征
        4.4.1. 进山路线的演变与特征
        4.4.2. 山中游线的演变与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微观尺度的衡山寺观园林理法
    5.1. 寺观的整体空间分布
        5.1.1. 寺观分布与地理环境
        5.1.2. 寺观分布与水文环境
        5.1.3. 寺观分布与交通系统
        5.1.4. 寺观分布与风水格局
    5.2. 寺观的个体布局特征
        5.2.1. 寺观的平面布局
        5.2.2. 寺观的竖向布局
    5.3. 寺观的建筑空间
        5.3.1. 寺观建筑的特征
        5.3.2. 院落的组合形式
        5.3.3. 建筑院落的规模尺度与D/H比例
        5.3.4. 寺观空间形成的构图
    5.4. 寺观的引导空间
        5.4.1. 引导空间的类型
        5.4.2. 引导空间的提示元素
    5.5. 寺观的环境空间
        5.5.1. 庭院环境空间
        5.5.2. 外部环境空间
    5.6. 本章小结
6. 衡山的保护与传承
    6.1. 衡山的保护工作
        6.1.1. 自然环境保护
        6.1.2. 人文景观保护
        6.1.3. 保护更新工作对衡山的影响
    6.2. 对衡山风景区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6.2.1. 宏观层面——加强衡山与“五岳”的关联性
        6.2.2. 中观层面——恢复全山风景的整体性
        6.2.3. 微观层面——保证局部景观更新建设的合理性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三教合一、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
        7.1.2. “华夏之南、湖湘之巅”的空间定位
        7.1.3. “自发演变、一脉相承”的结构序列
        7.1.4. “形式多样、融入地域特色”的寺观建筑
        7.1.5. “因山就势、灵活丰富”的园林理法
    7.2. 创新点
    7.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先秦至清光绪年间衡山祭祀沿革表
附录B 历代重修南岳庙表
附录C 各时期自然景观演变表
附录D 各时期“七十二峰”之名
附录E 各时期人文景观演变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基于SWOT分析的平潭岛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
一、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研究
    (一) 基本概念
    (二) 相关基础理论
二、平潭岛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平潭岛概况
    (二) 平潭岛旅游资源分析
    (三) 平潭岛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平潭岛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 发展优势(Strength)
    (二) 存在劣势(Weakness)
    (三) 发展机遇(Opporunity)
    (四) 面临挑战(Threat)
四、平潭岛旅游业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
    (一) 实施规划引领战略,强化旅游顶层设计
    (二)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建特色产品体系
    (三)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扩大对外开放格局
    (四) 实施改革创新战略,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五) 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强化旅游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地质景观特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阐述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相关概念阐述
        1.3.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4.1 国外方面的研究
        1.4.2 国内方面的研究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论文研究内容和框架
        1.5.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地质景观的分类、特性及其科学内涵
    2.1 地质景观的分类
    2.2 地质景观的特性
        2.2.1 科学性
        2.2.2 观赏性
        2.2.3 稀有性
        2.2.4 自然性
        2.2.5 脆弱性
    2.3 地质景观的科学内涵
        2.3.1 地质遗迹类景观的科学内涵
        2.3.2 地貌类地质景观的科学内涵
        2.3.3 地质灾害遗迹类地质景观的科学内涵
        2.3.4 地质景观特性的科学内涵
    2.4 地质景观特性保护的意义
    2.5 本章小结
3 地质景观的评价
    3.1 地质景观评价的意义
        3.1.1 地质景观综合性评价的意义
        3.1.2 地质景观脆弱性评价的意义
    3.2 地质景观综合性评价方法
        3.2.1 地质景观综合性评价方法的总体概述
        3.2.2 地质景观综合性评价鉴评标准
        3.2.3 地质景观综合性评价鉴评准备工作
        3.2.4 地质景观综合性评价鉴评方式
    3.3 地质景观综合定量评价方法
    3.4 地质景观脆弱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3.4.1 地质景观脆弱性概念
        3.4.2 不同类型地质景观脆弱性评价
        3.4.3 地质景观脆弱性评价体系
    3.5 本章小结
4 游线基础设施构成、特征、功能及对地质景观特性的作用
    4.1 游线基础设施类别的构成
        4.1.1 游线基础设施门类的构成
        4.1.2 游线基础设施中类的构成
    4.2 游线基础设施的特征及功能
        4.2.1 游线基础设施的特征
        4.2.2 游线基础设施的功能
    4.3 游线基础设施对地质景观特性的利用及分类保护作用
        4.3.1 游线基础设施对地质景观特性的利用
        4.3.2 空间容量有限性对地质景观特性的保护
        4.3.3 道路强制性对地质景观特性的保护
        4.3.4 安全防护设施对地质景观特性的保护
        4.3.5 标识及解说设施对地质景观特性的保护
        4.3.6 绿色游线基础设施对地质景观特性的保护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质景观科学性、稀有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5.1 地质博物馆
        5.1.1 原址保护性规划设计
        5.1.2 异位保护性规划设计
        5.1.3 综合保护性规划设计
    5.2 地质科普广场
        5.2.1 原址保护性规划设计
        5.2.2 异位保护性规划设计
        5.2.3 综合保护性规划设计
    5.3 科普旅行线路
        5.3.1 节点串珠
        5.3.2 线性强制
        5.3.3 生态环保
    5.4 标识与科普解说系统
        5.4.1 引导游览
        5.4.2 科学普及
        5.4.3 规范行为
        5.4.4 绿色地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地质景观自然性、观赏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6.1 自然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6.1.1 原真保护性规划设计
        6.1.2 完整保护性规划设计
        6.1.3 协调保护性规划设计
    6.2 观赏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6.2.1 基于地质景观观赏性的理论基础
        6.2.2 山岳型观赏的保护性规划设计
        6.2.3 峡谷型观赏的保护性规划护设计
        6.2.4 洞穴类观赏的保护性规划设计
        6.2.5 微型地质景观观赏的保护性规划设计
        6.2.6 沙漠、海岸类观赏的保护性规划设计
    6.3 本章小结
7 基于地质景观脆弱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7.1 地质景观脆弱性影响因素解析
        7.1.1 自然因素对地质景观脆弱性的影响
        7.1.2 人为因素对地质景观脆弱性的影响
    7.2 地质景观稳固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7.2.1 稳固性保护的规划设计
        7.2.2 稳固性的主动防护规划设计
    7.3 地质景观环境不适应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7.3.1 易风化性保护的规划设计
        7.3.2 承载力不适应性保护的规划设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课题研究总结
    8.2 本课题的创新结果
    8.3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科学研究成果
致谢

(7)觉华岛旅游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相关概念综述
        2.1.2 旅游理论基础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2.2.2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觉华岛现状分析
    3.1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3.2 空间布局与建设现状
        3.2.1 用地布局
        3.2.2 现状建筑
    3.3 优质资源与特色景观
        3.3.1 自然景观
        3.3.2 人文景观
        3.3.3 市场吸引力
    3.4 综合管理与旅游服务
        3.4.1 住宿
        3.4.2 餐饮
        3.4.3 游览
        3.4.4 购物
    3.5 居民生活与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觉华岛规划策略
    4.1 上位规划
        4.1.1 总体规划
        4.1.2 旅游发展规划
    4.2 产业规划策略
    4.3 空间规划策略
        4.3.1 总体构思
        4.3.2 规划结构
        4.3.3 功能分区
        4.3.4 道路及景观规划
    4.4 特色营造策略
        4.4.1 主题分区
        4.4.2 场景布置
        4.4.3 氛围营造
    4.5 运营与综合管理策略
        4.5.1 开发策略
        4.5.2 营销策略
        4.5.3 产品设计
        4.5.4 管理策略
第五章 北方旅游型海岛规划策略总结
    5.1 产业优化策略
    5.2 空间提升策略
    5.3 特色营造策略
    5.4 开发管理策略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特色景观旅游村指导性要求
    附录2: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3:居民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广鹿岛休闲渔村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项目来源
    1.3 问题的提出
    1.4 问题切入点: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
    1.5 问题的研究价值
    1.6 问题的局限性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海岛景观元素与设计方法研究
    2.1 海岛景观环境的认知与评价
        2.1.1 海岛景观的演变过程
        2.1.2 海岛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
        2.1.3 海岛现状景观的优劣势评价
        2.1.4 小结
    2.2 渔民民俗文化价值研究
        2.2.1 渔民文化构成要素
        2.2.2 海岛文化研究的现状
        2.2.3 旅游产业与海岛景观文化的关系
        2.2.4 小结
    2.3 海岛建筑的地方性研究
        2.3.1 地域性建筑与乡土景观
        2.3.2 我国渔村建筑地域性特点
        2.3.3 乡土景观设计研究
        2.3.4 小结
    2.4 海岛居民行为方式与场所精神研究
        2.4.1 环境心理及场所感
        2.4.2 海岛场所感独特性分析
        2.4.3 小结
    2.5 休闲渔村开发与建设
        2.5.1 我国休闲渔业的兴起
        2.5.2 我国休闲渔村经营模式研究
        2.5.3 渔村建筑特点分析
        2.5.4 小结
第3章 现状分析
    3.1 广鹿岛背景资料研究
        3.1.1 广鹿岛自然概况
        3.1.2 广鹿岛历史文化研究
        3.1.3 广鹿岛旅游资源及发展分析
        3.1.4 上位规划分析
    3.2 设计范围的界定
    3.3 现状自然概况
        3.3.1 气候
        3.3.2 地质土壤及植被
        3.3.3 潮汐及海洋资源
        3.3.4 地形地貌分析
        3.3.5 淡水资源
    3.4 现状用地与建筑分析
        3.4.1 现状用地综合分析
        3.4.2 土地使用功能分析
        3.4.3 现状建筑综合评价
    3.5 现状设施分析
        3.5.1 道路交通设施分析
        3.5.2 生活服务设施分析
        3.5.3 市政基础设施与环境卫生分析
    3.6 空间格局分析
        3.6.1 村域景观格局
        3.6.2 建筑风格研究
    3.7 现状景观综合评价
    3.8 居民与游客状况调查分析
        3.8.1 居民生活状况调查
        3.8.2 多落母村游客参与情况调查
    3.9 渔村文化分析
    3.10 现状总结
第4章 方案设计
    4.1 村域功能定位及景观设计目标
    4.2 村域景观设计
        4.2.1 设计范围
        4.2.2 设计立意
        4.2.3 景观分区与空间形态组织设计
        4.2.4 生态改造与环境整治设计
        4.2.5 滨海岸线利用设计
        4.2.6 生产、生活、游览路径设计
        4.2.7 开放空间的设计
        4.2.8 村域景观中的文化传承
    4.3 村落景观设计
        4.3.1 设计范围
        4.3.2 村落景观设计原则
        4.3.3 村落景观空间组织分析
        4.3.4 村落景观功能组织分析
        4.3.5 村落交通流线与街巷景空间观设计
        4.3.6 村落景观竖向与平台设计
        4.3.7 中央景观带设计
        4.3.8 渔家乐建筑改造设计
        4.3.9 院落设计
        4.3.10 村落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
    4.4 节点景观设计
        4.4.1 村落入口景观设计
        4.4.2 中心广场景观设计
        4.4.3 滨海广场景观设计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纸目录
致谢
附录 A 图板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南海三沙岛屿旅游开发内陆市场偏好研究——基于郑州市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三沙海岛旅游消费意愿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旅游开发态度及意义
    3.3 旅游意愿
    3.4 吸引因素与游览方式
    3.5 旅游花费意愿
    3.6 旅游时间花费意愿
    3.7 旅游产品偏好
4 结论与建议

(10)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海岛旅游发展趋势
        1.1.2 旅游型海岛自身特性的需要
        1.1.3 研究区域的社会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脆弱性
        1.3.2 旅游型海岛
        1.3.3 海岛旅游资源
        1.3.4 海岛旅游资源环境
    1.4 文献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文献研究总结
    1.5 研究理论与方法
        1.5.1 研究理论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我国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表现及成因分析
    2.1 海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表现形式
        2.1.1 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2.1.2 资源环境失衡
        2.1.3 海岸受到侵蚀
        2.1.4 旅游业的脆弱性
    2.2 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因子分析
        2.2.1 敏感性因子
        2.2.2 恢复力因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湄洲岛旅游资源开发与脆弱性评价框架
    3.1 湄洲岛区位概况
        3.1.1 湄洲岛旅游开发的优势
        3.1.2 湄洲岛旅游开发的劣势
        3.1.3 湄洲岛旅游开发历程
    3.2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评价框架
        3.2.1 评价原则
        3.2.2 指标选取和体系的建立
        3.2.3 指标解释
        3.2.4 权重值的确定
        3.2.5 脆弱性评价指标的权重
        3.2.6 脆弱性评价方法
        3.2.7 资源环境脆弱性的等级界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湄洲岛资源环境脆弱性计算与分析
    4.1 资料来源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4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4.4.1 旅游开发的迅速发展
        4.4.2 景区环境容量有限
        4.4.3 城镇化的急速推迸
        4.4.4 气候灾害
        4.4.5 地形因素
        4.4.6 特殊的生境组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整治与优化
    5.1 降低风险度的措施
        5.1.1 提高对气候的关注度
        5.1.2 控制旅游资源开发强度
        5.1.3 景区的时空分流
    5.2 降低敏感度的措施
        5.2.1 加强的绿化建设
        5.2.2 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5.3 增强适应度的措施
        5.3.1 防灾应急管理
        5.3.2 强化旅游行业监管
        5.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6.3.1 存在问题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关于福建东山岛文化旅游开发的构思(论文参考文献)

  • [1]艺术创意产业视角下影视旅游开发探究[D]. 史韵荣. 东南大学, 2020
  • [2]气候舒适性对旅游需求影响的计量分析[D]. 沈亦婧.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3]福建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王奕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衡山风景园林理法研究[D]. 刘济姣.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基于SWOT分析的平潭岛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D]. 陈美海. 厦门大学, 2017(02)
  • [6]基于地质景观特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研究[D]. 赵梅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7]觉华岛旅游规划策略研究[D]. 王冷. 北方工业大学, 2016(08)
  • [8]广鹿岛休闲渔村景观设计[D]. 权莹. 清华大学, 2013(07)
  • [9]南海三沙岛屿旅游开发内陆市场偏好研究——基于郑州市场的调查[J]. 张立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04)
  • [10]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D]. 郑虎. 华侨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福建东山岛文化旅游发展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