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SiO_2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疏水性能分析

FAS-SiO_2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疏水性能分析

一、FAS-SiO_2纳米复合薄膜制备及其憎水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艳[1](2019)在《SiO2基电动纳米粒子超疏水膜制备及对钢筋混凝土耐蚀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工程建设领域起到了至关重大的作用,然而,由于结构本身的多孔性,导致氯离子进入其内部引起钢筋锈蚀,进而威胁其耐久性。改善混凝土的多孔结构,切断氯离子传输通道,以及在新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的钢筋表面构建一层稳定的耐腐蚀膜,避免氯离子接触并引起钢筋锈蚀,有望提升钢筋混凝土对氯离子等的耐腐蚀性。本论文制备荷正电的SiO2基电动纳米粒子,在钢筋表面构建超疏水膜,并在电场驱动下进入混凝土的孔结构,研究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腐蚀性能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硅溶胶、聚合氯化铝和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原料,采用搅拌、离心、多次超滤等方法制得粒径较小、分布均匀且稳定、荷正电的SiO2基复合电动纳米溶胶。当Al2O3/SiO2质量比为1:3、pH在3-5之间、电导率在2-4μS·cm-1时,制得的复合溶胶表现为正的Zeta电位且具有最好的稳定性,胶粒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即实现了Al2O3@KH560@SiO2电动纳米溶胶的可控制备。(2)选用Al2O3/SiO2质量比为1:3的Al2O3@KH560@SiO2,通过电沉积技术在金属表面构建粗糙的微纳米结构,低表面能、经济环保的硬脂酸修饰,制得超疏水膜。考察了沉积时间对涂层润湿性的影响,并研究了超疏水涂层试样在3.5 wt.%NaCl中的防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电沉积3 min的样品表现出最好的超疏水性,接触角达153.8°;超疏水试样的极化电阻(Rp)提高了11倍以上;未处理样品的腐蚀电流密度(Icorr)是超疏水样品3倍左右,腐蚀120 d,两者的比值变为5,即超疏水膜对金属基体具有长期的保护作用。超疏水膜腐蚀120 d后,接触角降至126°,失去了超疏水性但仍保持疏水状态。(3)通过直流电场的驱动,电迁移Al2O3@KH560@SiO2电动纳米粒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了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蚀性的影响与机理。通过14 d的电迁移,在混凝土内部5-10 mm深处可见球形纳米颗粒,混凝土的孔隙率从26.2%降至9.9%,最可几孔径值从96.3 nm降至40.3 nm。经9个月干湿循环,电动纳米粒子处理样品表现出更正的腐蚀电位、更低的Icorr和更大的Rp。腐蚀后,未处理样品钢筋表面可见明显的黄褐色腐蚀产物,腐蚀率较高;电动纳米粒子处理样品钢筋表面较为光滑,处理7 d样品钢筋表面可见少量点蚀黄斑,钢筋基本未遭到腐蚀。电迁移Al2O3@KH560@SiO2减缓了氯离子的传输速率,大大降低了其在混凝土中的含量,成功缓蚀了混凝土中钢筋。电沉积Al2O3@KH560@SiO2在钢筋表面制备超疏水膜,同时电场驱动Al2O3@KH560@SiO2填充了混凝土微纳米尺度的孔结构,阻碍了氯离子的传输,有效地抑制了氯离子对钢筋的侵蚀。这种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重保护作用对于土木工程材料长期安全服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2](2019)在《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2018年公开发表的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李冉[3](2018)在《硅基杂化处理剂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性能受环境影响是由表及里的过程,表层混凝土质量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性能,通过提高表层混凝土质量来提高整体结构性能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研究方向。通常,有机硅烷和无机硅酸钠分别在表层混凝土中形成憎水膜和生成水化凝胶等方式减少介质在其中的传输。然而,有机硅质材料耐候性较差,无机硅酸钠所含的碱金属离子可能增加混凝土性能劣化的风险。考虑到有机/无机硅质材料对提高水泥混凝土抗介质传输性的优势及不足,将二者复合可望实现作用效果的叠加。本文采用硅烷对纳米SiO2表面进行改性,形成硅基杂化材料(SiO2/PMHS、FAS/SiO2),用作硬化水泥基材料表面处理剂,探究其作用效果和机理。以期通过本研究为水泥基材料表面功能化改性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采用正硅酸乙酯作为纳米SiO2的前驱体,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作为纳米SiO2表面修饰用硅烷,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得硅基纳米杂化材料。且合成的硅基纳米杂化材料SiO2/PMHS为有机相无机相通过Si-O-Si键结合的材料。SiO2/PMHS作为水泥基材料表面处理剂,可以降低水泥基材料的传输性(吸水性、透气性),赋予水泥基材料表面憎水的功能,SiO2/PMHS处理后的水泥净浆表面静态接触角可达120o以上,有效的阻碍水分携有害离子浸入到水泥基体,因此杂化材料处理剂表面处理后的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显着提高。本研究讨论了硅基纳米杂化材料SiO2/PMHS在水泥基材料表面作用的微观影响及作用机理。通过微观形貌及孔结构结果可以看出,SiO2/PMHS表面处理剂可以密实水泥基材料,减小水泥基材料的孔隙率。采用SEM、TG、MIP等表征手段表明,微观作用表明纳米SiO2具有高火山灰活性特点,与水泥基材料中的氢氧化钙、C-S-H凝胶等水化产物发生反应生成C-S-H凝胶或低钙硅比的C-S-H凝胶。研究表明,硅基纳米杂化材料SiO2/PMHS增大了水泥基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使得杂化材料在降低固体表面能和构造微纳结构双重作用下稳固水泥基材料表面憎水的效果。通过对杂化材料有机相无机相组成的调控,优化了硅基杂化材料的组成,深入讨论了SiO2/PMHS系列硅基纳米杂化材料对水泥基材料作用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SiO2和PMHS协同作用下可有效降低水泥砂浆的吸水率,且在有机相/无机相质量比达1.2时,作用效果最佳。在硅基杂化材料对水泥基材料作用和机理基础上,研究设计了水泥基材料表面超憎水功能化硅基杂化处理剂FAS/SiO2,进一步探究了硅基杂化水泥基材料表面处理剂的机理。结果表明,从调控微纳结构入手,实现水泥基材料表面的超憎水,不仅可以赋予硬化水泥基功能化,而且显着提高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为硅基杂化材料应用于水泥基材料表面功能化提供了可能性。

张雪芬[4](2017)在《基于sol-gel电化学技术的超疏水表面及其在金属防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润湿性是材料表面的重要性能之一,取决于材料表面的微纳结构以及表面自由能的大小。超疏水表面是一种与水滴接触角大于150°且滚动角小于10°的特殊材料表面。在自然界中,超疏水现象无处不在,如荷叶"出淤泥而不染"、水黾在水面上可以自由驰骋等。深入研究荷叶结构发现,在微观结构上,荷叶表面由微米级的乳突构成,同时乳突上还有很多树枝状的纳米结构,这些微纳米结构表面均由低表面能的生物蜡所覆盖。受荷叶结构启发,人们设计出两种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一、将具有低表面能的物质表面粗糙化;二、采用低表面能物质修饰粗糙的材料表面。目前,人们已经开发出很多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方法,如水热法、刻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电沉积法,静电纺丝法等。其中,电化学辅助沉积法以其可控性强、易于重复等特点而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分析、传感器、金属腐蚀防护、超疏水薄膜制备等领域。本论文利用电化学辅助沉积技术在金属基体上构建超疏水表面,研究其对金属腐蚀防护功能;利用超疏水粗糙多孔的结构作为缓蚀剂存储器构建具有主动防护功能的超疏水薄膜;通过采用低表面能聚合物交联修饰或者超疏水纳米颗粒填充的方法,改善电沉积超疏水溶胶-凝胶(sol-gel)薄膜的机械耐磨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金属基体上电沉积超疏水sol-gel薄膜以及耐蚀性能研究。分别采用"一步"电沉积技术和"两步法"制备得到超疏水sol-gel薄膜,并采用接触角变化、铁离子溶出量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超疏水薄膜的防护性能。研究表明,超疏水处理的基体,其耐蚀性能明显得到提高,相对于"一步法"而言,由于电沉积无机SiO2薄膜的刚性强,使得"两步法"制备所得超疏水薄膜的机械性能和热修复性能均略胜一筹。(2)构建具有主动防护功能的超疏水薄膜及其相关研究。利用电沉积sol-gel薄膜粗糙多孔的结构特点,将其作为缓蚀剂的载体构建具有主动防护功能的超疏水表面。针对无机、有机两种不同类型的缓蚀剂,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缓蚀剂包裹方法。对于不溶于后续低表面能物质中的无机铈盐缓蚀剂,采用分步制备的方法,即先吸附无机缓蚀剂后修饰以低表面能物质,得到含有铈盐的超疏水薄膜;对于易溶于低表面能物质溶液中的有机缓蚀剂苯并三氮唑(BTA),则采用在前驱体溶液中加入缓蚀剂,通过一步电沉积的方法制备含有缓蚀剂的复合超疏水薄膜,BTA释放动力学曲线测试结果表明,金属腐蚀所引起的局部pH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引发缓蚀剂的释放。研究结果表明:无机/有机缓蚀剂的加入可以进一步降低金属的腐蚀速率,提高基体的耐蚀性能。(3)利用聚合物PDMS修饰或超疏水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填充的方法构建耐磨超疏水表面。采用PDMS作为修饰剂时,PDMS用量的过少时,薄膜的疏水性和耐磨性均不佳,而过量的PDMS又会覆盖电沉积SiO2的粗糙结构。适量的PDMS可以在保证良好超疏水性的同时有效地交联电沉积Si02颗粒,减缓超疏水表面在摩擦过程中受到的机械损伤。采用电泳的方式将超疏水SiO2颗粒填充在整个电沉积SiO2的多孔骨架中,从而制备得到超疏水薄膜,该薄膜兼具电沉积Si02刚性结构和超疏水Si02颗粒的超疏水性。和(2)中"两步法"超疏水薄膜相比,上述两种超疏水表面的耐机械摩擦性得到明显提高。此外超疏水Si02纳米颗粒填充的超疏水薄膜还具有优异的热水性、耐高温性以及自清洁性。

仇兆忠[5](2016)在《ZK60镁合金表面原位构筑耐腐蚀膜层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镁合金耐蚀性能较差,严重阻碍了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因而改善镁合金表面耐腐性能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采用电化学辅助沉积和微弧氧化技术在ZK60镁合金表面原位构筑耐蚀膜层,为ZK60镁合金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论文利用电化学辅助沉积技术,在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TMS)/正硅酸乙酯体系中,分别探讨了沉积电位、沉积时间和添加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SiO2硅烷薄膜厚度、疏水性和耐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沉积电位和沉积时间,可显着增加SiO2硅烷薄膜厚度,降低镁合金基体腐蚀电流密度。添加剂CTAB能够增强SiO2硅烷薄膜疏水性能,显着缩短膜层达到超疏水状态的沉积时间。利用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化学的方法分析了HTMS在镁合金表面成膜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HTMS在镁合金表面能够形成吸附,其吸附能为-76.03 kcal/mol。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HTMS分子的HOMO轨道与金属的空轨道形成成键轨道;其LUMO轨道易得到金属的电子形成反键轨道,成键与反键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HTMS分子吸附;分子前线轨道理论Fukui指数表明HTMS分子吸附活性位点为硅羟基。为解决电化学辅助沉积过程中存在膜层结合力较差,对镁合金形状具有依赖性的难题。实验中以Na2SiO3-KOH-NaF为电解液体系,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ZK60镁合金表面原位构筑陶瓷膜层,以增加镁合金器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首先,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电解液中各组分浓度,确定最佳电解液体系。分别研究了电流密度、频率、占空比和反应时间对微弧氧化膜层耐蚀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通过测试陶瓷膜层的形貌可知:陶瓷膜层表面含有大量的微孔及裂痕。由XRD和XPS分析可知,陶瓷膜层主要以Mg2SiO4相、MgO相及未完全反应的金属Mg相组成。耐蚀性能结果表明:微弧氧化技术能够显着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能;其中,陶瓷膜层腐蚀电位比基体提高0.25 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至7.60×10-8A/cm2。为实现不同形状镁合金连接件表面及螺纹强化处理,研究了丙三醇分子对微弧氧化反应过程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丙三醇分子的存在能够促进微弧氧化反应的进行,降低氧气气泡体积;并且能够有效解决反应过程中因电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局部放电现象。丙三醇添加浓度对陶瓷膜层微观形貌、元素组成、相组成及耐蚀性能有重要影响。当添加浓度浓度为100 m L/L时,陶瓷膜层具有较少的表面缺陷和较高的耐腐蚀性能,其腐蚀电流密度为4.30×10-8A/cm2,比基体耐蚀性能提高近万倍。此外,丙三醇的添加能够显着改善连接件边缘及盲孔螺纹表面膜层质量。实验利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丙三醇对微弧氧化过程及膜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丙三醇分子在镁合金表面能够形成强烈的吸附,改变溶液/基体界面的组成和性质,分割反应位点使得膜层表面放电均匀,降低放电斑点尺寸,在反应过程中起到“柔化”放电的作用。为改善微弧氧化陶瓷膜层表面质量,进一步提高陶瓷膜层的耐蚀性能,对陶瓷膜层进行表面改性研究。首先,在微弧氧化陶瓷膜层表面,实验分别研究磁场条件对四氧化三铁/HTMS复合薄膜构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磁场诱导作用下,四氧化三铁呈阵列结构,其疏水角为157°,实现超疏水复合膜层的制备。耐蚀性能表明,超疏水复合薄膜的腐蚀电流密度比基体降低4个数量级,仅为1.44×10-8A/cm2,显着提高镁合金基体的耐蚀性能;其次,利用改性Hummer法成功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并利用氧化石墨烯表面具有含氧官能团的特性,将氧化石墨烯溶液填充陶瓷表面微孔与裂痕处,原位组装形成化学稳定、耐蚀性较强氧化石墨烯薄膜。通过测试微弧氧化/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耐蚀性能可知,微弧氧化/氧化石墨烯复合膜层在3.5 wt%Na Cl溶液体系浸泡100 h不发生腐蚀,其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至1.45′10-8 A/cm2,比微弧氧化陶瓷膜层耐蚀性能提高5倍,实现进一步提高镁合金耐腐蚀性能。

周晨光[6](2014)在《聚醚胺改性纳米SiO2及其在PVA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是现代材料科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纳米复合能提高聚合物的性能,同时由于纳米颗粒独特的纳米效应,赋予了纳米复合材料一些新的功能。传统的表面功能化纳米粒子在无溶剂存在的情况下,基本都表现出固态行为。本文将介绍一种具有液体特性的SiO2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合成方法及其在PVA薄膜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本文首先通过酸碱中和法制备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离子型材料。这种材料是以SiO2为核,聚醚胺为壳组成,并通过调节聚醚胺的含量,使得这种表面功能化的SiO2在室温无溶剂条件下表现为流体,并对该材料进行了测试表征。红外和热重分析的结果表明聚醚胺成功改性了纳米SiO2;DSC分析结果表明,SiO2衍生物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比纯的聚醚胺低;流变分析结果表明,SiO2的加入对聚醚胺起到了增稠的作用,改性后的流体初始粘度和模量都比纯聚醚胺高出很多。pH=6.5的AC1830-SiO2的损耗模量和储能模量的交叉点所对应的温度比纯聚醚胺高8℃。其次,将上述SiO2离子型材料与PVA进行机械混合,制得SiO2含量不同的PVA薄膜,并对薄膜分别进行力学性能、热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分散性能、结晶性能探究,研究发现纳米SiO2离子型材料的含量低于5%时,SiO2在PVA薄膜中的分散性良好,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得到了提高,当SiO2含量为2%时,拉伸强度提高了68.7%;DMA测试结果表明共混膜的玻璃化温度提高了3℃,且随测试频率的不同,薄膜的模量和玻璃化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频率增大,损耗因子峰值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介电性能方面,PVA膜的介电常数因改性SiO2的加入明显变大,介电常数并表现出对频率一定的依赖性,在低频范围内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和低的介电损耗,表现出良好的介电性能;DSC研究表明加入纳米粒子后,薄膜的结晶度随粒子含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不同降温速率对薄膜的相对结晶度和结晶速率有影响,降温速率越大,结晶峰向低温方向移动,结晶速率加快。SEM图表明改性后的SiO2与PVA界面相容性较好,当含量低于5%时,SiO2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范围在300nm~600nm之间,当含量超过10%时,SiO2粒子出现团聚现象。

吴思达[7](2014)在《石墨烯基薄膜的气液界面自组装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石墨烯是由sp2杂化碳原子组成的一种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碳质材料。石墨烯基薄膜,作为石墨烯的一种重要宏观形态,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成膜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过滤法、旋涂法、LB膜法、界面自组装法等。我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提出的气液界面自组装成膜法是一种简便快捷的石墨烯基薄膜的自组装方法。本论文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对气液界面自组装机理、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的自组装制备以及石墨烯基薄膜材料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本论文首先围绕气液界面自组装成膜过程,通过调控成膜时间、原料组成、加热方式等,对相关工艺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优化了相关工艺。在此基础上,对气液界面自组装成膜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该过程的实质是通过热流、气泡、水汽蒸发的共同作用,在气液界面上形成多活性位点,多点共同生长成膜的。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采用气液界面成膜法直接自组装制备石墨烯/聚合物杂化薄膜。以聚乙烯醇(PVA)作为分散剂,石墨烯为原料,成功组装得到了结构性能可调的柔性石墨烯/PVA复合薄膜。研究表明,可通过调控石墨烯的浓度调节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能。PVA长链包裹石墨烯片层,使两相紧密结合,使得石墨烯在溶液中均匀分散。由于石墨烯与PVA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使得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相比于纯的PVA薄膜大幅提升。在石墨烯质量分数为20%时,薄膜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远高于文献报道值。与此同时,本论文继续研究了石墨烯与其他聚合物的成膜过程,并探究了不同种类聚合物材料与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的复合情况,分析了不同长链分子及官能团的影响。以聚丙烯酸(PAA)为例,与PVA相似,也可作为分散剂与石墨烯形成稳定溶液,但其形成的复合薄膜没有很好的强度。尽管如此,石墨烯的加入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AA的热稳定性,改变了其亲水性及溶胀性能。论文也对石墨烯基薄膜材料在光学和导热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以金镜为载体,成功地将多种石墨烯基材料引入超快激光系统,此法具有普适性,且在不同的激光系统形式及条件下均可产生调Q或锁模激光。此外,针对不同石墨烯的形态,如石墨烯基粉体、薄膜、块体材料等,对其导热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曲占庆,何利敏,王冰,李侠清[8](2014)在《支撑剂表面疏水处理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支撑剂表面进行疏水处理可以使其在支撑裂缝、防砂的同时起到降低油田产出水的目的。疏水表面处理方法共分为普通疏水及超疏水两大类。普通疏水表面制备方法分为表面活性剂、有机硅材料、含氟材料3个方面;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分为溶胶-凝胶法、电纺法、模版法、层层自组装法和刻蚀法。对其处理结果等进行对比,结合现场已有的抑水支撑剂应用情况,提出将疏水表面制备方法应用于支撑剂。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石英表面进行疏水性改造实验,发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效果最好,接触角由13.7°增大到73.2°。此时表面张力为48.88mN/m,吸附量为0.292mg/g。

郭媛媛[9](2013)在《氟硅氧烷修饰纳米SiO2耐高温超疏水涂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疏水涂层具有防污、防水、自清洁的特性,被广泛应用到汽车、建筑、国防等领域,表面能低的硅/氟材料是制备超疏水涂层的重要原料。本文以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FAS-17)修饰的纳米级二氧化硅为填料,选用不同的树脂为基体研制高速飞行器外表面防护用的超疏水涂层。首先,以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纳米级二氧化硅(FAS-Si02),经FT-IR谱图表征其修饰成功。以其为填料,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以及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为单体,经自由基聚合制备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为基体制备超疏水涂层,系统研究FAS-SiO2掺杂的比例和不同基底对涂层超疏水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氟硅氧烷修饰纳米级Si02填料对涂层的疏水性有重要作用。当涂层表面被FAS-SiO2填料覆盖后,涂层达到超疏水要求。选用联苯二酚、4,4-二氯二苯砜、烯丙基溴、三甲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以及二苯基硅二醇为单体,经亲核取代、硅氢加成及异官能团的缩合反应,制备出了含联苯结构聚醚砜-b-氟化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PBES-b-FPSO),经1H-NMR、FT-IR和19F-NMR表征其结构正确。以FAS-SiO2为填料,研制PBES-b-FPSO超疏水涂层,通过SEM、润湿性及耐温性分析表明,当PBES-b-FPSO共聚物:FAS-SiO2=1:1(wt)时,所得涂覆在玻璃基底上涂层水滴接触角最大可达155°。随着温度升高,涂层的疏水性下降,当在200℃下热处理1h后,涂层水滴接触角减小为147°。为进一步提高涂层的耐热性能,设计、合成了杂萘联苯型聚芳醚腈-b-氟化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PPEN-b-FPSO),经1H-NMR、FT-IR和19F-NMR表征其结构正确,对各步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FAS-Si02为填料,研制PPEN-b-FPSO超疏水涂层,通过SEM、润湿性及耐温性分析表明,当PPEN-b-FPSO共聚物:FAS-SiO2=1:1(wt)时,所得的涂层水滴接触角最大可达159°。涂层在200℃下热处理1h后,涂层表面水滴接触角为155°,仍表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能,满足高速飞行器外表面防护要求。

杨觉明,孔硌,张文鹏[10](2009)在《FAS/SiO2耐指纹透明薄膜的制备与性能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改善不锈钢表面的耐污染性,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盐酸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工艺,通过引入十三氟辛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FAS)降低薄膜表面自由能,制备出具有耐指纹性能的复合薄膜.并研究溶液配方、薄膜层数以及热处理工艺对薄膜性能的影响.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随无机膜层数的变化而先减小后增大,对薄膜的接触角有一定影响.制备出薄膜疏水角119.6°,疏油角76.2°,与衬底附着力为1级,可见光透过率90%以上.耐指纹测试色差值小于1.薄膜具有良好的耐指纹性能.

二、FAS-SiO_2纳米复合薄膜制备及其憎水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AS-SiO_2纳米复合薄膜制备及其憎水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SiO2基电动纳米粒子超疏水膜制备及对钢筋混凝土耐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SiO_2 复合纳米溶胶制备研究
        1.2.2 超疏水防腐蚀涂层应用研究
        1.2.3 电动纳米粒子应用于混凝土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Al_2O_3@KH560@SiO_2 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样品的制备
        2.2.4 稳定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l_2O_3@KH560@SiO_2 的结构形貌与成分分析
        2.3.2 Al_2O_3@KH560@SiO_2 带电性和电迁移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l_2O_3@KH560@SiO_2 的超疏水膜制备及其抗腐蚀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样品的制备
        3.2.4 疏水性能及机械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疏水涂层形貌与性能研究
        3.3.2 Al_2O_3@KH560@SiO_2 基超疏水膜的防腐蚀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_2O_3@KH560@SiO_2 对钢筋混凝土耐蚀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l_2O_3@KH560@SiO_2 处理对钢筋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和耐蚀性机理的研究
        4.3.2 Al_2O_3@KH560@SiO_2 对钢筋混凝土的电化学行为影响
        4.3.3 Al_2O_3@KH560@SiO_2 处理对钢筋/混凝土界面腐蚀产物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内容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2)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2 产品研发进展
    2.1 硅橡胶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2.1.2 热硫化硅橡胶
        2.1.3 加成型硅橡胶
    2.2 硅油
    2.3 硅树脂
    2.4 硅烷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3)硅基杂化处理剂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研究
        1.1.2 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研究现状
    1.2 混凝土表面防护研究现状
        1.2.1 有机类表面防护剂
        1.2.2 无机类表面防护剂
    1.3 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原材料、设备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及设备
        2.1.1 原材料分析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试样制备
        2.2.2 宏观性能测试
        2.2.3 微观结构表征
第三章 SiO_2/PMHS的制备、表征及其对水泥基材料表面处理效果
    3.1 SiO_2/PMHS硅基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3.1.1 SiO_2/PMHS硅基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
        3.1.2 SiO_2/PMHS硅基纳米杂化材料的表征
    3.2 对水泥基材料表面处理效果
        3.2.1 对水泥基材料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3.2.2 对水泥基材料传输性能的影响
        3.2.3 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O_2/PMHS对水泥基材料表面改性微观结构影响及机理研究
    4.1 微观形貌影响
    4.2 机理分析
        4.2.1 SiO_2/PMHS的火山灰活性
        4.2.2 孔结构分析
        4.2.3 矿物成分分析
        4.2.4 NMR
        4.2.5 水泥净浆的表面粗糙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O_2/PMHS系列硅基杂化材料组成和性能优化
    5.1 硅基杂化材料的制备优化
        5.1.1 形貌和粒度分析
        5.1.2 组成
    5.2 对水泥基材料表面处理效果优化
        5.2.1 表面接触角
        5.2.2 毛细吸水率
        5.2.3 耐冲刷性能
    5.3 机理分析
        5.3.1 量热分析
        5.3.2 火山灰活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憎水含氟硅基杂化处理剂的设计和性能
    6.1 硅基杂化材料设计、制备和表征
        6.1.1 形貌
        6.1.2 组成
        6.1.3 火山灰活性
    6.2 对水泥基材料表面处理效果
        6.2.1 憎水性
        6.2.2 毛细吸水率
        6.2.3 微观性能影响
    6.3 FAS/SiO_2与水泥基材料的反应
        6.3.1 与C-S-H凝胶的反应
        6.3.2 与水泥的反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基于sol-gel电化学技术的超疏水表面及其在金属防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体表面润湿理论
        1.1.1 基本概念
        1.1.2 滚动角和接触角滞后与固体表面形貌的关系
        1.1.3 表面润湿常用的理论模型
    1.2 自然界超疏水表面
        1.2.1 荷叶
        1.2.2 水黾
        1.2.3 玫瑰花
        1.2.4 壁虎脚掌
        1.2.5 水稻叶
    1.3 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1.3.1 模板法
        1.3.2 溶液浸泡法
        1.3.3 层层自组装技术(Lay-bay-layer: LBL)
        1.3.4 刻蚀法
        1.3.5 阳极氧化法
        1.3.6 溶胶凝胶法
        1.3.7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1.3.8 静电纺丝法
        1.3.9 电泳沉积法
        1.3.10 电化学沉积法
        1.3.11 其他方法
    1.4 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应用领域及现状
        1.4.1 自清洁
        1.4.2 防冰防雪
        1.4.3 油水分离
        1.4.4 流体减阻
        1.4.5 腐蚀防护
        1.4.6 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应用现状
    1.5 sol-gel电化学简介
        1.5.1 sol-gel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1.5.2 电沉积无机SiO_2膜
        1.5.3 电沉积有机硅烷薄膜
        1.5.4 电沉积复合硅烷薄膜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主要试剂与基体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实验用基体及表面前处理
    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技术
        2.3.1 电化学测试
        2.3.2 薄膜表征与测试
第三章 电沉积超疏水sol-gel薄膜的制备及其防护性能研究
    3.1 一步法超疏水薄膜的制备及其防护性能
        3.1.1 实验方法与步骤
        3.1.2 物理表征及防护性能测试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4 小结
    3.2 两步法超疏水薄膜的制备及其防护性能
        3.2.1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2 薄膜物理表征及防护性能测试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3.3 本章结论
    3.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具有主动防护功能的超疏水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实验方法与步骤
        4.1.1 前驱体溶液的配制
        4.1.2 含有无机缓蚀剂铈盐的超疏水硅烷膜的制备
        4.1.3 含有有机缓蚀剂BTA的超疏水薄膜的制备
    4.2 超疏水薄膜物理表征及防护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耐磨超疏水sol-gel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基于聚合物PDMS构建耐磨性超疏水薄膜
        5.1.1 实验方法与步骤
        5.1.2 样品表征测试
        5.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1.4 小结
    5.2 基于超疏水SiO_2纳米颗粒构建耐磨性超疏水薄膜
        5.2.1 实验方法与步骤
        5.2.2 薄膜表征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4 小结
    5.3 本章结论
    5.4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绩

(5)ZK60镁合金表面原位构筑耐腐蚀膜层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镁合金及其应用
        1.2.1 能源材料
        1.2.2 航空、航天、军事
        1.2.3 交通工具
        1.2.4 电子产品
        1.2.5 生物医学
        1.2.6 超导材料
        1.2.7 其他方面的应用
    1.3 传统镁合金表面处理及防护
        1.3.1 激光熔覆
        1.3.2 热喷涂技术
        1.3.3 气相沉积
        1.3.4 离子注入
        1.3.5 电镀
        1.3.6 阳极氧化
        1.3.7 化学转化
    1.4 电化学辅助沉积法
        1.4.1 硅烷薄膜掺杂改性
        1.4.2 电化学辅助沉积的特点
        1.4.3 有机硅烷薄膜的应用
    1.5 微弧氧化技术
        1.5.1 微弧氧化技术
        1.5.2 微弧氧化工艺机理
        1.5.3 微弧氧化技术特点
        1.5.4 陶瓷膜层的影响因素
        1.5.5 微弧氧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设备及仪器
        2.3.1 实验仪器
        2.3.2 微弧氧化装置
        2.3.3 微弧氧化电源
    2.4 测试方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5 能谱仪
        2.4.6 拉曼光谱分析
        2.4.7 陶瓷膜厚度测试
        2.4.8 耐蚀性能测试
        2.4.9 结合强度测试
第3章 镁合金电化学辅助沉积SiO_2硅烷薄膜及耐蚀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1 镁合金基体预处理
        3.2.2 有机硅烷前驱体制备
        3.2.3 超疏水膜层制备
    3.3 沉积电位对SiO_2硅烷薄膜表面形貌及性能影响
        3.3.1 沉积电位对SiO_2硅烷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3.3.2 沉积电位对SiO_2硅烷薄膜疏水性能的影响
    3.4 沉积时间对SiO_2硅烷薄膜表面形貌及性能的影响
        3.4.1 沉积时间对SiO_2硅烷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3.4.2 沉积时间对SiO_2硅烷薄膜疏水性能的影响
        3.4.3 沉积时间对SiO_2硅烷薄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3.5 添加剂CTAB对SiO_2硅烷薄膜表面形貌及性能的影响
        3.5.1 CTAB对SiO_2硅烷薄膜表面形貌及厚度的影响
        3.5.2 CTAB对SiO_2硅烷薄膜疏水性能的影响
        3.5.3 CTAB对SiO_2硅烷薄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3.6 SiO_2硅烷薄膜表面组成及结合力分析
        3.6.1 FTIR光谱测试
        3.6.2 XPS测试
        3.6.3 SiO_2硅烷薄膜结合力测试
    3.7 SiO_2硅烷薄膜疏水性能分析
    3.8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H_3C(CH_2)_(15)Si(OH)_3成膜机理
        3.8.1 有机硅烷薄膜形成机理
        3.8.2 H_3C(CH_2)_(15)Si(OCH_3)_3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9 量子化学方法分析H_3C(CH_2)_(15)Si(OH)_3分子活性位点
        3.9.1 HOMO与LUMO分析
        3.9.2 Fukui指数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镁合金原位构筑陶瓷膜层及表面均一性研究
    4.1 微弧氧化反应过程
    4.2 基础电解液体系的选择
        4.2.1 微弧氧化陶瓷膜层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
        4.2.2 微弧氧化陶瓷膜层相组成
        4.2.3 微弧氧化陶瓷膜层耐腐蚀性能
    4.3 丙三醇对陶瓷膜层组成和形貌的影响
        4.3.1 丙三醇含量对膜层生长的影响
        4.3.2 丙三醇含量陶瓷膜层组成的影响
        4.3.3 丙三醇对陶瓷膜层微观形貌影响
        4.3.4 丙三醇对微弧氧化反应的影响
        4.3.5 丙三醇对镁合金表面均一性的影响
    4.4 丙三醇对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
        4.4.1 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结合强度
        4.4.2 丙三醇对陶瓷膜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镁合金陶瓷膜层表面改性研究
    5.1 引言
    5.2 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2.1 Fe_3O_4纳米粒子与HTMS前驱体的制备
        5.2.2 Fe_3O_4颗粒XRD表征测试
        5.2.3 复合膜层表面形貌表征
        5.2.4 超疏水膜层XPS分析
        5.2.5 复合膜层表面超疏水膜层构筑机理
        5.2.6 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分析多巴胺与多巴胺醌反应位点
        5.2.7 动电位极化测试
    5.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3.1 氧化石墨烯简介
        5.3.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5.3.3 氧化石墨烯尺寸的选择
        5.3.4 GO/PEO复合膜层的制备
        5.3.5 氧化石墨烯XPS分析
        5.3.6 氧化石墨烯红外光谱谱分析
        5.3.7 氧化石墨烯拉曼光谱分析
        5.3.8 氧化石墨烯透射电镜分析
        5.3.9 GO/PEO复合膜层相组成分析
        5.3.10 GO/PEO复合膜层表面形貌
        5.3.11 GO/PEO复合膜层截面形貌
        5.3.12 氧化石墨烯组装机理研究
        5.3.13 GO/PEO复合膜层电化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聚醚胺改性纳米SiO2及其在PVA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1.1 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1.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2 纳米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及其表面改性
        1.2.1 纳米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
        1.2.2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处理
    1.3 纳米二氧化硅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
        1.3.1 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纳米 SiO_2/PVA 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二氧化硅类流体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二氧化硅离子化材料的制备
        2.2.4 AC1830/ SiO_2的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二氧化硅离子型材料的合成机理
        2.3.2 SiO_2‐g‐SIT,SiO_2‐1830 红外光谱分析
        2.3.3 聚醚胺接枝纳米二氧化硅的 DSC 分析
        2.3.4 聚醚胺接枝二氧化硅的 TG 分析
        2.3.5 聚醚胺接枝纳米二氧化硅的透射电镜(TEM)分析
        2.3.6 AC1830/SiO_2的流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iO_2/PVA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SiO_2/PVA 复合膜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iO_2/PVA 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3.3.2 SiO_2/PVA 复合膜的断面扫描分析
        3.3.3 SiO_2/PVA 复合膜的动态热力学分析
        3.3.4 SiO_2/PVA 复合膜的结晶性能
        3.3.5 SiO_2 /PVA 复合膜的介电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石墨烯基薄膜的气液界面自组装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石墨烯基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1.2.1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1.2.2 过滤法
        1.2.3 LB 膜法
        1.2.4 涂覆法
        1.2.5 自组装法
    1.3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
    1.4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制备方法
        1.4.2 材料性能
        1.4.3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仪器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表征手段
    2.3 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制备
第三章 石墨烯/氧化石墨烯成膜工艺研究及成膜机理初探
    3.1 不同工艺条件对气液界面成膜的影响
        3.1.1 成膜方法
        3.1.2 成膜原料
        3.1.3 表面活性剂
        3.1.4 加热方法
    3.2 成膜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烯/PVA 复合薄膜的研究
    4.1 复合薄膜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4.1.1 制备方法
        4.1.2 成膜机理
        4.1.3 宏观及微观结构表征
    4.2 复合薄膜的性能研究
        4.2.1 热学性能
        4.2.2 机械性能
        4.2.3 光学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研究
    5.1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薄膜
        5.1.1 与 PAA 复合
        5.1.2 与其它聚合物复合
        5.1.3 石墨烯与不同种类聚合物的相互作用
    5.2 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薄膜材料的气液界面成膜过程
        5.2.1 氧化石墨烯气液界面自组装成膜过程—动态平衡
        5.2.2 石墨烯气液界面自组装成膜过程—作用力筛选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墨烯基薄膜材料的光学及导热应用
    6.1 光学应用
        6.1.1 在超快激光领域的应用
        6.1.2 光伏应用
    6.2 导热应用
        6.2.1 石墨烯基膜材料的导热应用
        6.2.2 石墨烯块体材料的导热应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支撑剂表面疏水处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抑水支撑剂作用机理
2疏水表面制备方法
    2.1普通疏水表面制备
    2.2超疏水表面制备
3抑水支撑剂的压裂防砂应用
4结论

(9)氟硅氧烷修饰纳米SiO2耐高温超疏水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
    1.2 超疏水表面的理论进展
        1.2.1 静态接触角及Young方程
        1.2.2 接触角滞后现象
        1.2.3 滚动角理论
        1.2.4 Wenzel理论
        1.2.5 Cassie理论
        1.2.6 Wenzal理论与Cassie理论之间的关系
    1.3 超疏水表面的构筑方法及制备技术
        1.3.1 超疏水表面的构筑方法
        1.3.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技术
    1.4 超疏水表面制备中存在的问题、最新研究动态以及应用前景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最新发展动态
        1.4.3 应用前景
    1.5 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1.5.1 概述
        1.5.2 聚硅氧烷-聚醚嵌段共聚物
        1.5.3 聚硅氧烷-聚氨酯嵌段共聚物
    1.6 本论文选题及设计思路
2 氟硅氧烷修饰纳米SiO_2疏水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2.2.2 结构与性能测试
        2.2.3 聚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制备
        2.2.4 FAS-17修饰纳米二氧化硅(FAS-Si02)
        2.2.5 玻璃基底上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2.2.6 不同金属基底上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3.2 聚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性能表征
        2.3.3 FAS-17修饰纳米二氧化硅(FAS-SiO_2)的结构表征
        2.3.4 玻璃基底上制备超疏水涂层的SEM及润湿性性分析
        2.3.5 不同金属基底上制备超疏水涂层的SEM及润湿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PBES-b-FPSO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疏水涂层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3.2.2 结构与性能测试
        3.2.3 羟基封端PBES齐聚物(PBES-OH)的合成
        3.2.4 双丙烯基醚PBES(PBES-Allyl)的合成
        3.2.5 PBES桥连聚合物(PBES-Si)的合成
        3.2.6 PBES-b-FPSO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3.2.7 PBES-b-FPSO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3.2.8 超疏水涂层的耐热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羟基封端PBES齐聚物(PBES-OH)的结构表征
        3.3.2 双丙烯基醚PBES(PBES-Allyl)的结构表征
        3.3.3 PBES桥连聚合物(PBES-Si)的结构表征
        3.3.4 PBES-b-FPSO嵌段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3.3.5 超疏水涂层的SEM、润湿性及耐热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PPEN-b-FPSO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疏水涂层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4.2.2 结构与性能测试
        4.2.3 羟基封端PPEN齐聚物(PPEN-OH)的合成
        4.2.4 双丙烯基醚PPEN(PPEN-Allyl)的合成及工艺优化
        4.2.5 桥连聚合物(PPEN-Si)的合成及工艺优化
        4.2.6 PPEN-b-FPSO嵌段物的合成
        4.2.7 PPEN-b-FPSO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4.2.8 超疏水涂层的耐热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羟基端基PPEN齐聚物(PPEN-OH)的结构表征
        4.3.2 双丙烯基醚PPEN(PPEN-Allyl)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4.3.3 桥连聚合物(PPEN-Si)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4.3.4 PPEN-b-FPSO嵌段物的结构表征
        4.3.5 超疏水涂层的SEM、润湿性及耐热性分析
        4.3.6 超疏水涂层的耐热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FAS/SiO2耐指纹透明薄膜的制备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与过程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FAS水解液的优化设计
    2.2 红外光谱分析
        1) FAS, SiO2凝胶和复合凝胶的红外分析
        2) 不同温度SiO2凝胶红外分析
    2.3 薄膜的制备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2.4 薄膜的耐指纹性能分析
    2.5 薄膜的透光性
    2.6 薄膜的附着力分析
3 结 论

四、FAS-SiO_2纳米复合薄膜制备及其憎水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SiO2基电动纳米粒子超疏水膜制备及对钢筋混凝土耐蚀性研究[D]. 赵文艳. 东南大学, 2019(05)
  • [2]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19(03)
  • [3]硅基杂化处理剂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李冉. 济南大学, 2018(02)
  • [4]基于sol-gel电化学技术的超疏水表面及其在金属防护中的应用[D]. 张雪芬. 浙江大学, 2017(07)
  • [5]ZK60镁合金表面原位构筑耐腐蚀膜层及性能研究[D]. 仇兆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6]聚醚胺改性纳米SiO2及其在PVA中的应用[D]. 周晨光.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7]石墨烯基薄膜的气液界面自组装制备及应用研究[D]. 吴思达. 天津大学, 2014(11)
  • [8]支撑剂表面疏水处理方法的研究[J]. 曲占庆,何利敏,王冰,李侠清.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4(01)
  • [9]氟硅氧烷修饰纳米SiO2耐高温超疏水涂层研究[D]. 郭媛媛.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10]FAS/SiO2耐指纹透明薄膜的制备与性能分析[J]. 杨觉明,孔硌,张文鹏.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09(01)

标签:;  ;  ;  ;  ;  

FAS-SiO_2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疏水性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