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区注射高多糖联合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肿瘤区注射高多糖联合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一、瘤区注射高聚生协同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弘,颜丽萍[1](2013)在《高聚生在晚期肝癌腹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高聚生在晚期肝癌腹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临床46例诊断为肝癌并恶性腹腔积液的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及抽取腹腔积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聚生腹腔注射。观察治疗后腹腔积液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78.26%,高于对照组的47.83%(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47.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1.30%(P<0.05)。结论化疗基础上配合高聚生,能够有效缓解恶性腹腔积液,同时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郭光辉[2](2011)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和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大肝癌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和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I)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研究2005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接受TACE、MWA及PEI治疗的80例大肝癌患者,共175个瘤灶,分为三联组(试验组)和两联组(对照组)。三联组40例采用TACE联合MWA和PEI治疗,两联组40例采用MWA联合PEI治疗。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先行TACE治疗,2-4周后再行PEI和MWA治疗;两联组和三联组在行PEI和MWA治疗方面没有差异,均先行瘤内PEI治疗,待无水酒精充分弥散后行MWA治疗,MWA治疗以覆盖肿瘤及其周围5mm-10mm的正常肝组织为治疗目标,完成MWA治疗后对非保险区再补充PEI和(或)MWA治疗。两联组共93个瘤灶,共进行了87次MWA治疗,109次PEI治疗;三联组共82个瘤灶,共进行了63次TACE治疗,76次MWA治疗,92次PEI治疗。治疗后4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AFP的变化情况;以超声造影和增强CT/MRI检查结果判断治疗后瘤体坏死情况、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患者治疗后生存期和生存率及并发症;采用生存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生存率。结果①治疗一个月后,两组病例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肝功能均有好转,食欲增加,生活质量均有提高。②三联组与两联组治疗后1个月瘤体总有效坏死率分别为87.5%、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优于两联组。③治疗后三联组与两联组AFP平均下降率分别为71.7%、4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优于两联组。④三联组与两联组治疗后0.5年、1年、2年、3年、4年的累积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5%、12.5%、30.0%、52.5%、57.5%和20.0%、27.5%、57.5%,72.5%、8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三联组出现复发转移高峰时间(2-3年)较两联组出现的时间(1-2年)延迟。⑤三联组与两联组0.5年、1年、2年、3年、4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4%、88.9%、83%、63.8%、42.5%、8.9%和85.0%、87.5%、48.8%、29.3%、9.8%、0%;三联组中位生存期45个月,两联组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优于两联组。⑥两组病例主要并发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①TACE联合MWA和PEI治疗大肝癌在致瘤体坏死率、AFP下降率、延迟复发转移时间、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存率方面优于MWA联合PEI组;②联合TACE治疗大肝癌可以提高疗效,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不增加毒副作用。

邹宁[3](2010)在《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TLR9激动剂治疗CT26结肠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近10年来增加更为明显。目前,癌症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和农村居民的第二位死因,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临床首选治疗方法。然而,70%以上的肿瘤病人入院确诊时常由于肿瘤负荷较大,病人的身体状况或心肺等功能不能承受大的创伤性(开胸、开腹)手术,失去了根治手术治疗的机会。因而,以直接灭活肿瘤细胞消除肿瘤负荷为目的的微创局部消融治疗手段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局部消融治疗可以为失去常规手术根治性治疗机会的实体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在很多中晚期肿瘤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微创消融技术的开展,对于主要瘤体消融后的残余病灶及影像学难以显示的亚临床病灶的序贯治疗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临床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局部肿瘤组织消融后,对残余病灶局部药物注射(如低浓度乙酸、低浓度氢氧化钠、高渗盐水、酒精、化疗药物等),可以加强局部治疗效果。但氩氦刀冷冻治疗和微波消融后对局部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如何提高治疗后局部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是近年来局部消融免疫研究的重点。CpG ODN是一个人工合成的强大免疫激活剂。它在肿瘤治疗中最具特征性的免疫活性是它能激活DC,使其活化、增殖、分化,增强对初始T细胞的激活,诱导多种细胞因子特别是IL-12和IFN-γ的产生,调节免疫应答向Th1型分化。此外,CpG ODN能诱导多克隆B细胞增殖;也能刺激NK细胞,使其产生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产生免疫调节作用;也能激活T细胞,启动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这些是其发挥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机制。本课题设计采用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治疗BALB/c小鼠皮下移植CT26结肠癌模型,在消融后1h瘤周注射TLR9激动剂-CpG ODN,观察这种联合治疗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第一部分TLR9激动剂-CpG ODN对于小鼠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及对DC成熟的影响目的:检测CpG ODN对BABL/c小鼠脾来源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及CpG ODN刺激后DC表面分子表达情况方法:分离小鼠脾中的淋巴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CpG ODN刺激该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69+CD4+T细胞、CD69+CD8+T细胞和CD69+CD19+B细胞所占的比率。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出DC, CpG ODN刺激后,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分子的比率。结果:1.不同浓度的CpG ODN均能活化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表现为CD69+CD4+T细胞、CD69+CD8+T细胞和CD69+CD19+B细胞水平较空白对照组中相应的细胞水平显着性增高(相应地F=10.501,F=16.570,F=1564.965,P均<0.001)。2. CpG OND刺激后的D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分子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均较未加刺激剂的DC明显增高(相应地,F=59.680,P<0.001;F=47.233,P<0.001;F=18.674,P=0.003),LPS促成熟的DC与CpG OND刺激后的DC的表面分子CD80, CD86和MHCⅡ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第二部分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TLR9激动剂-CpG OND对小鼠CT26结肠癌的治疗作用目的:观察微波消融或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ND对小鼠结肠癌CT26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选用BALB/c小鼠及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造模。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成瘤周注射PBS组、瘤周注射CpG ODN组、微波消融组、微波消融联合CpG ODN组、氩氦刀冷冻组和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组六组。观察小鼠肿瘤的生长趋势、计算小鼠的中位生存期、体积抑瘤率。观察微波消融组、微波消融联合CpG ODN组、氩氦刀冷冻组和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组四组小鼠的肿瘤局部复发率。计算治愈小鼠针对CT26再挑战时的成瘤率。结果:1.微波消融治疗、微波消融联合CpG ODN、氩氦刀冷冻及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这四种治疗对于小鼠控制肿瘤的生长都具有显着作用,能够完全消融掉皮下移植的肿瘤。与对照组(PBS组)相比,抑瘤率分别为97.64%、97.84%、96.22%、97.75%。与对照组相比,单纯瘤周注射CpG ODN对小鼠的控制肿瘤生长没有显着性作用。2.微波消融治疗组、微波消融联合CpG ODN组、氩氦刀冷冻组及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组这四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较对照组(PBS组)显着性延长(P=0.000),CpG ODN组与PBS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756)。3.微波消融治疗组小鼠的局部复发率为26.7%,而微波消融组联合CpGODN组的局部复发率为6.7%。但两组的局部复发率无显着性差异(P=0.330)。氩氦刀冷冻治疗组小鼠的局部复发率为33.3%,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组肿瘤局部复发率为6.7%,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02)4.在肿瘤再攻击实验中,微波治疗组小鼠在肿瘤完全治愈后再次给予CT26细胞攻击时成瘤率为75.0%,微波联合CpG ODN组的成瘤率为25.0%。后者的成瘤数量少于前者,但两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132)。氩氦刀治疗组小鼠的成瘤率为75.0%(6/8),联合治疗组治愈的小鼠成瘤率为12.5%(1/8),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41),后者成瘤率较前者低。第三部分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TLR9激动剂-CpG OND对荷瘤鼠免疫状态的影响目的:研究局部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ND对荷瘤鼠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小鼠的处理分组与第二部分相同。小鼠行不同治疗后21天处死,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的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外周血中IL-2、IL-12、IFN-γ的含量。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种治疗后的小鼠肿瘤组织中CD3+T细胞、CD45R0阳性细胞的浸润情况及颗粒酶B、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PBS组)相比,无论是局部消融还是局部消融联合CpG ODN对荷瘤小鼠外周血中的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的比例都没有显着性差异(相应地,F=0.768,P=0.588;P=2.447,P=0.057;P=2.040,P=0.136)。但局部氩氦刀冷冻和局部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治疗对CD3+CD4+T/CD3+CD8+T细胞的比率有影响,治疗后小鼠外周血中CD3+CD4+T/CD3+CD8+T细胞的比率较对照组(PBS组)有显着性升高(相应地,P=0.019;P=0.007;P=0.002)。虽然微波消融组该比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着性,但是其P=0.051。CpG ODN组与PBS组该细胞比率无显着性差异(P=0.921)。2.瘤周单次注射CpG ODN对荷瘤小鼠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12和IFN-γ的水平无明显影响(相应地,P=0.581;P=0.445;P=0.799)。局部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及局部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后小鼠外周血中的IL-2、IL-12和IFN-γ的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而且局部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后小鼠外周血中IL-2、IL-12和IFN-γ的水平较单独局部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组高。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局部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后小鼠肿瘤组织中CD3+T细胞的浸润较对照组显着升高(相应地,P微波=0.028,P氩氦刀=0.007),但仍较局部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低(P均<0.05),差异有显着性。局部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组肿瘤组织中CD45RO+细胞较其余四组显着性增高(P均<0.05)。其余四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99)。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组的小鼠肿瘤局部颗粒酶B较单纯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组显着升高(P均<0.05)。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组小鼠肿瘤局部CTL上FasL的表达水平较单纯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组显着升高(相应地,P=0.010;P=0.010)。本文结论:1. CpG ODN可以激活多种免疫细胞,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可以上调小鼠骨髓来源的DC上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率。2.与对照组(PBS组)相比,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及相应联合治疗组这四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但这四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之间无显着差异。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及相应联合治疗对小鼠肿瘤体积的抑瘤非常显着,但四组之间无明显差异。3.氩氦刀冷冻治疗联合CpG ODN组的肿瘤局部复发率较单纯氩氦刀冷冻组显着降低;氩氦刀冷冻治疗联合CpG ODN组的成瘤率显着低于单纯的氩氦刀冷冻治疗。微波消融联合CpG ODN有降低小鼠肿瘤局部复发率和再次成瘤率的趋势。局部消融联合CpG ODN治疗组的小鼠肿瘤局部免疫活性细胞CD3+增多,局部免疫活性增强,可能与联合治疗组的局部复发率下降有关。肿瘤特异性记忆性细胞的增多可能是联合治疗组小鼠对于同样肿瘤细胞再次攻击时抵抗力提高的原因。说明局部消融联合CpG ODN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4.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组及相应联合CpG ODN治疗组这四组小鼠外周血中CD3+CD4+T/CD3+CD8+T细胞的比率较对照组(PBS组)显着增高,然而该比率在这四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四组小鼠外周血中IL-2、IL-12、IFN-γ水平增高,且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CpG ODN治疗组的小鼠外周血中IL-2、IL-12、IFN-γ水平较单纯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组更高。这些细胞因子水平的增高可能与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有关。

全毅[4](2010)在《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的复杂过程,与机体的免疫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与T细胞的细胞免疫有关,但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不同程度地发生紊乱。多数学者认为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中细胞免疫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及功能变化与肿瘤的发展、扩散有明显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HCC患者外周血中CD3,CD4降低,CD8增高,免疫功能低下,恶变细胞所产生的免疫抑制是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肿瘤免疫主要与T淋巴细胞的细胞免疫有关,T淋巴细胞亚群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一个指标。T淋巴细胞是由不同亚群组成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在数量上的协调比例,特别是CD4/CD8的比值是反映细胞免疫平衡与否的敏感指标,有助于反映机体免疫反应的调节能力。其中CD4+T淋巴细胞一般认为处于细胞免疫的核心,以其主要分泌细胞因子调节肿瘤免疫被称之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Th),Th是人类主要组织相溶性抗原(MHC)Ⅱ类分子限制性T细胞,由于大多数肿瘤细胞不表达MHCⅡ类分子,故此类分子不能直接识别肿瘤细胞,而是依赖抗原提呈细胞如B细胞、巨噬细胞提呈相关抗原,对之进行特异性激发后,才分泌淋巴因子(如IL-2、r-干扰素等),激活B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并通过其活化的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Ts细胞(suppressor T cell)即抑制性T细胞在宿主免疫机制中起着复杂的抑制调控作用。当发生肿瘤后,Ts在功能和数量上都显着增强,抑制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效应,从而使肿瘤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大量体外实验证实,Th和Ts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恒定的比值,某一亚群变化可直接影响到群体功能,两者相互制约构成机体重要的免疫调节机制。肝癌的发生发展也同时与细胞凋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和体内发生的肝癌细胞均存在着细胞凋亡现象。未经治疗的肝癌会发生自发性癌细胞凋亡,恶性程度越高凋亡指数越大。肝癌时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从正常肝脏、癌前病变到肝癌,凋亡率随增殖率增高而增高,但其增高的幅度明显小于细胞增殖增高的幅度。肝癌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及癌周肝组织。细胞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双面作用:细胞凋亡可能抑制癌细胞生长;也可能通过凋亡筛除那些生命力低下或表型类似正常细胞的肿瘤细胞,而选择侵袭力强增殖旺盛的细胞克隆,促进肿瘤发生发展。所以研究细胞凋亡的机制及凋亡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不但可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更重要的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肿瘤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选择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on, TACE)是不能切除肝癌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后,肿瘤细胞被杀死,肿瘤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肿瘤细胞负荷减少,使肿瘤释放的TNF减少,免疫抑制因子的产生亦大大减少,减弱了对机体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机体免疫细胞指标有所改善。经手术和栓塞治疗后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抑减轻。但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常包括栓塞和化疗两部分,化疗则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所以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颇为复杂。另一方面,一般认为TACE作用机制是局部化疗和血管栓塞引起了肿瘤组织细胞坏死,但近年来发现栓塞引起的缺血缺氧是肿瘤细胞凋亡强有力的基因诱导动因,缺血数分钟就有即刻早期基因表达,缺氧也可以诱导凋亡基因表达增高,缺血至少可诱导80种以上的基因表达,包括促进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增高,抑制凋亡基因表达下降,使未凝固坏死的肝癌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因此,凋亡在TACE治疗肝癌所引起的肿瘤组织死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可能是TACE治疗肝癌的其中一重要机制。但由于肝癌易转移和复发特性,任何单一治疗手段均不满意。选择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但仍有大量病例常存在瘤灶栓塞不充分,TACE时经血管内注入的栓塞剂-碘油化疗药物混合乳剂少,致使瘤灶内碘油化疗药物沉积不充分,无碘油沉积部分病灶则在短期内快速增生,是此类肝癌患者治疗失败和局部复发进展的主要原因。近年,有研究直接将细胞毒药物或生物制剂直接植入肿瘤组织或其周围的间质组织内,对肿瘤细胞进行直接攻击的方法,即经皮穿刺瘤内抗癌药物注射间质治疗(interstitial therapy, IT)。在肿瘤局部缓慢释放,持续保持较高的浓度,杀灭肿瘤细胞,即为缓释化疗(slow-release chemotherapy)。碘油是一种碘含量37%-39%的脂肪酸乙脂亚麻子油,不透X线,具有X线透视下适时监测其弥散范围的优点,同时能选择性地较长时间滞留在肝肿瘤组织中,不像大多数生物载体那样在体内易被降解或失去活性,也不会因癌细胞突变而失去特异性,可以作为较好的载体进行瘤内药物注射。碘油作为粘稠的油性液体,可以完全包围癌细胞阻碍癌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及氧的获取,使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重度持续缺氧引发细胞凋亡和死亡。目前仅有少量文献报道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入碘油化疗药物乳剂进行肿瘤间质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其中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基础研究甚少。我们采用TACE联合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碘油化疗药物,进行肿瘤间质治疗,一方面探讨该序贯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及其病理变化,一方面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变化,所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变化,初探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该治疗模式中的作用,并预期是其重要的治疗机制之一。我们将该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结合在一起,这是本研究的特色创新之处,尚未见类似报道。目的研究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on,TACE)联合经皮肝瘤内碘油化疗药物注射肿瘤间质治疗(interstitial therapy, IT)肝癌的临床疗效,病理变化,介入术前后肝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探讨联合肿瘤间质治疗后诱导肝癌肿瘤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意义。材料与方法将60例肝癌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30例行单纯TACE治疗,实验组(B组)30例行TACE联合经皮肝瘤内药物注射碘油化疗药物肿瘤间质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发热等不良反应,术前及术后1周抽取2组患者外周血,常规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其变化,术后两月复查和随访,观察2组患者术后一月瘤灶内碘油沉积情况以及术后半年肿瘤局控率,1、2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期。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S+T、CD4+T/CD8+T),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水平变化,观察免疫功能的改变。术后一月肿瘤穿刺活检取材,病理染色观察病理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观察肿瘤细胞凋亡率、死亡率。结果A组患者术后体温正常者7例,低度发热者3例、中度发热7例、高度发热13例,B组体温正常16例、低度发热8例、中度发热4例、高度发热2例,χ2检验两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配对t检验显示B组白细胞、血红蛋白术前术后差值明显低于A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B组血小板术前术后差值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组白细胞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A组血小板、血红蛋白要低于术后B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对t检验显示B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术前术后差值明显低于A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B组总胆红素指数术前术后差值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血白蛋白术前术后差值低于A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指数均明显高于B组、血白蛋白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配对t检验显示B组血尿素氮术前术后差值低于A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血肌苷术前术后差值低于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尿素氮、肌苷A组均高于B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后碘油沉积率于<50%、50-75%、>75%范围者各为8、12、10例;B组分别为0、12、8例,A、B两组手术后碘油沉积率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后甲胎球蛋白降低率于<50%、>50%范围者各为13、17例,B组分别为5、25例,A、B两组甲胎球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A组手术后肿瘤缩小率于<25%、25%-50%、50-75%、>75%者各为23、6、1、0例;B组分别为17、12、1、0,但A、B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后6个月复查稳定无复发进展的为12例,复发进展的为18例;B组分别为20、10例,A、B两组手术后6月局控率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1,2年生存率80%,43%,中位生存期20.5月。B组1、2年生存率90%,60%,中位生存期22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结果显示A组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肝癌患者,手术后一周CD3、CD4及CD4/CD8升高,CD8降低,手术前后CD4及CD4/CD8差异有显着性(P<0.05),CD3、及CD8则无统计学差异;B组联合肿瘤间质治疗后,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较A组变化更为明显,手术前后CD3、CD4及CD4/CD8升高,CD8降低,手术前后具有非常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且A、B两组术后比较,除CD3外统计学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结果,A组术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有所升高,以IgG、IgA、C4升高明显,手术前后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但IgM、C3手术前后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B组手术前后仅IgG有所升高,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IgA、IgM、C3、C4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B组IgG、IgM手术前后差值较A组升高,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 IgA、C3、C4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A组瘤灶病理以大量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改变为主,B组则可见大量肿瘤细胞脂肪样变性坏死。A、B两组患者正常肝脏组织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凋亡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正常肝脏组织的坏死率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肿瘤组织凋亡率显着高于A组,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肿瘤边缘组织死亡率显着高于B组,两组死亡率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可以显着提高瘤灶碘油沉积率,提高肿瘤局控率,降低TACE术后残留瘤灶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减轻介入术后不良反应。单纯TACE治疗肝癌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影响较小。联合瘤内碘油化疗药物乳剂注射肿瘤间质治疗的方法可以更大程度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经动脉化疗栓塞诱导大量癌细胞进入凋亡,是TACE联合瘤内药物注射碘油化疗药物肿瘤间质治疗肝癌的重要机制,该治疗模式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对于进一步提高肝癌的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其所引致的急性凝固性坏死改变、大量急性肿瘤溶解坏死等不良反应较少,因此是一种相对安全、稳妥、有效、和具有前景的肝癌治疗模式。

张文辉,吴本俨,常青,董为民[5](2009)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在老年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超声引导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靶向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点,已成为临床肝癌非手术领域不可缺少的新技术。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微波消融、局部注射无水酒精、抗肿瘤生物反应调节剂等。在老年人这个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得到较多重视。本文就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在老年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做一讨论。

阎昭,陈军,赵文华,郭巍,刘昌孝[6](2008)在《高聚生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总结了近100篇发表的研究论文,述评了高聚生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高聚生属来源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产物中的超抗原。研究认为具有抑制和杀伤肿瘤,能明显的修复组织和细胞,升高白细胞,提高免疫功能等功效。其免疫学作用在于活化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淋巴细胞杀伤活力,并能升高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修复损伤的组织细胞,还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它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单独腔内灌注具有消除恶性胸腹水的显着作用,与化疗药物同时灌注,大大提高胸腹水消除率。它能提高放、化疗疗效,大大提高单独化疗和放疗的有效率。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因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因此其主要适应症为恶性肿瘤,白细胞减少,恶性胸腹水,以及具有降低放化疗引起的副反应和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张大鹍[7](2007)在《植入式微波消融肾脏肿瘤的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植入式微波在肾实质的消融形态和范围,研究微波消融肾组织后的作用和变化规律。探讨微波消融治疗肾肿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植入式微波消融正常猪肾实验研究水冷式微波针对猪肾实质进行消融实验,离体按功率、时间及能量因素分为13个实验组;活体按功率、时间因素分为6个实验组。观察消融灶的形状,测量消融区长径、宽径、体积和旁开天线不同点温度变化。第二部分:植入式微波消融兔VX2移植性肾癌的实验研究建立兔肾肿瘤模型26只,随机分为微波组、手术组和对照组,微波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手术组接收荷瘤肾全切除术,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对照组和微波组于疗前及疗后3天、1周、2周、3周观察肾肿瘤的大小、形态、回声特点,比较肿瘤体积。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查微波组和手术纽兔血肌酐和尿素。微波纽随机抽取2只兔于微波消融前、后行增强CT检查。微波组疗后即刻,1周、2周、3周、4周各抽取1只大白兔,处死行病理检查。统计各组生存时间,比较生存期差异。观察术后并发症。第三部分:植入式微波消融肾肿瘤的初步临床研究肾肿瘤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2-80岁),其中1例为右侧孤立肾肾肿瘤。透明细胞癌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嗜酸细胞性肿瘤1例。肿瘤直径范围0.5-5.7cm。患者于消融前1周内、消融后1月及消融后每3个月行CE-CT或MRI和CE-US检查及血、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结果:第一部分消融形状均呈类球形。活体消融灶剖面可分为组织炭化、消融凝固、充血反应和周围正常区四个区,中心炭化及消融区主要为凝固性坏死表现;反应区细胞轻度水肿伴肾小管肿胀,间质充血较明显。相同作用时间,随着作用功率的增大,消融体积增加,但呈非线性增加;功率超过60W时,消融体积增幅减小,中心炭化体积和长径明显增加,70W、80W与60W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消融形态逐渐逐渐呈椭球形。相同功率条件下,延长作用时间可使消融体积增大,但亦呈非呈线性改变,在420s-600s时段内体积增大和横径增加最明显;同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消融灶纵、横径均逐渐增大,但相同条件下横径增幅大于纵径,消融形状逐渐接近球形,在横径的增加上,600s时增幅最大。相同能量下,功率过低时体积明显减小;而高功率时,体积增大缓慢,但长径增加明显,形状不满意。增加功率时中心炭化范围增大,80W和70W与50W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同条件活体状态消融体积、横径、纵径均明显小于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微波组、手术组和对照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7.67±4.01天、31.20±1.53天、22.00±2.03天。微波组和手术组生存期均显着长于对照组(P<0.05);微波组生存期与手术组无显着差异(P>0.05)。手术组治疗后1周和3周肌酐水平高于疗前(P<0.05)。微波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微波组治疗后,肿瘤生长速度缓慢,相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微波组消融后即刻消融灶镜下呈大部分凝固性坏死,周边可见明显的充血、出血及炎性反应。微波治疗后增强CT显示消融区边界清晰,呈楔形无增强区,范围大于原肿瘤边界。第三部分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8例,开腹术中微波消融1例,随访时间87-368天。所有经皮微波消融患者均于治疗后1周内出院,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微波消融后CT检查消融灶为边界清楚、均质的低密度区,体积较疗前轻度缩小,增强扫描无强化表现。MRI检查:T2WI消融区呈低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消融区均无强化征象。超声造影消融区为无增强表现且大于原肿瘤大小。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无明显变化,随访观察均未见复发。结论::1.微波消融猪肾实质消融灶呈椭球形。2.随着功率或时间的增大,消融体积逐渐增加,但呈非线性改变。功率50-60W,时间600s左右可能是适合临床应用的能量组合。3.活体状态下消融范围均显着小于离体。4.微波消融活体猪肾实质后,从消融灶中心向外周依次为炭化区、消融凝固区、充血反应区和周围正常区,消融区为凝固性坏死表现。5.微波消融肾肿瘤可在肿瘤模型上造成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6.微波消融肾肿瘤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生存期,效果类同于手术。7.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肾肿瘤安全、可行、有效的。

卢艳[8](2007)在《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计算机辅助定位穿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计算体内肿瘤的形心/重心;计算它们与体表穿刺点的空间相对位置,为实施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手术穿刺路径提供准确定位,保证单电极治疗能适形覆盖直径<5cm的肿瘤,避免损伤过多正常组织,同时达到治疗效果最佳。材料和方法(1)本文收集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CT图像,通过eFilm软件中的工具对肿瘤层面进行面积、CT值、最大长径及最大垂直长径的测量以及每个层面上取任意点的坐标层数标记。(2)通过面积勾勒法和椭圆面积公式计算法计算沿X、Y、Z轴方向上每层面肿瘤的面积及重量。用直接比较法,沿X、Y、Z轴寻找肿瘤最大面积/重量层面,三个最大层面相交于一点即为体内肿瘤形心C0、C0’和重心C1。(3)用物体的形心/重心公式进行数学建模:基于面积勾勒法,用物体形心/重心公式计算的肿瘤形心为C2、重心C3;基于椭圆面积公式法,用物体形心公式计算的肿瘤形心为C4,用MATLAB编程实现体内肿瘤形心/重心的计算,并与直接比较法求得的形心C0进行比较。(4)确定体内肿瘤所在的肋间,标记体表穿刺点,利用空间点与点相对距离和向量方向角公式计算体表穿刺点与体内肿瘤形心/重心的相对距离和方位角度。结果1)用面积勾勒法与椭圆面积公式计算肿瘤层面面积值,两种方法计算的层面面积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用两种方法沿X、Y、Z轴对肿瘤层面面积进行直接比较,找到的形心C0(7.63±2.61,12.36±3.53,8.55±2.70)和C0’(7.63±2.61,12.36±3.53,8.55±2.70)均在同一层面;用面积勾勒法沿X、Y、Z轴求得的肿瘤重心C1(7.63±2.61,12.36±3.53,8.55±2.70)与形心C0相吻合。2)将不同方法求得的肿瘤形心C2(7.59±2.60,12.36±3.61,8.53±2.61)与C4(7.61±2.60,12.32±3.56,8.55±2.63)、C2与C0、C4与C0进行比较,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体表穿刺点与体内肿瘤形心/重心的距离和及其与坐标轴方位角的计算结果见附表7。结论在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计算机辅助定位计算中,用面积勾勒法或椭圆面积公式法计算肿瘤层面面积均是可行的;用直接比较法和形心/重心公式计算法所求得的形心与重心坐标基本吻合,这表明在临床上视直径<5cm的肿瘤为均质物体的影像诊断视合理的,而且在临床辅助定位时只需计算肿瘤形心即可,这样计算过程更为简便;对原发性肝癌,建议采用椭圆面积公式法+形心公式计算法来计算肿瘤形心;在本次研究中计算机辅助定位计算体表穿刺点与体内肿瘤形心的距离精确度达到10-4cm,空间方位角度达到0.1°。

程慧桢,王秀玲,郑慕白[9](2007)在《肝癌灭活后瘤周注射超抗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瘤区注射超抗原生物制剂高聚生(HAS)协同无水乙醇治疗肝癌的后临床疗效及局部免疫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7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的患者,其中39例行无水乙醇治疗后进行瘤区注射HAS组(治疗组),另39例为单纯无水乙醇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于无水乙醇治疗后3周、4周、7周分别进行瘤区局部注射HAS1600U,同时行肝穿组织活检,标本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随访观察其生存及复发情况,同时进行两组间累积生存率和未复发率的比较;并分析局部免疫细胞浸润与生存和复发的关系。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1、2、3、4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63%、83.04%、74.14%、61.78%,和88.89%、80.81%、65.69%、46.99%;治疗组生存率和未复发率虽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两组各19例患者近期未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术后,未复发组免疫细胞阳性浸润均高于复发组(P<0.05);治疗组近期未复发组免疫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复发组(P<0.05)。结论PHIT协助PECT治疗肝癌能够有效地进一步增强肝癌患者局部抗肿瘤细胞免疫;肿瘤患者局部细胞免疫影响其预后状态;PHIT作为PECT治疗肝癌后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进一步降低PE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复发率。

杨敬春,董宝玮[10](2005)在《肝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每年约有23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患者死亡数的53%。目前对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是综合治疗,其中免疫治疗成为热点。尽管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需要走。虽然在动物实验中对一些短期建立的肿瘤进行疫苗治疗取得了治疗效果,然而对癌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早期结果却不乐观。分析数据提示,癌症患者对疫

二、瘤区注射高聚生协同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瘤区注射高聚生协同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和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大肝癌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状况综述
        1.3.1 TACE、PEI及MWA单一治疗肝癌的有效性
        1.3.2 TACE、PEI和MWA两两联合治疗肝癌的有效性
        1.3.3 TACE、PEI与MWA三者联合治疗肝癌的有效性
        1.3.4 TACE联合PEI和MWA治疗肝癌的并发症
        1.3.5 影像引导方式的发展状况
        1.3.6 术后疗效评估的研究进展
        1.3.7 TACE、PEI与MWA联合治疗大肝癌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资料
    2.1 基本资料
    2.2 入组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仪器设备及造影剂
第三章 治疗方法
    3.1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3.2 无水酒精注射治疗
    3.3 微波消融治疗
第四章 疗效判定标准及统计方法
    4.1 实验室检查
    4.2 影像学检查
    4.3 近期疗效评定
    4.4 复发转移的判定标准
    4.5 中远期疗效评价
    4.6 随访
    4.7 统计学方法
第五章 结果
    5.1 基本资料
    5.2 肿瘤局部消融率
    5.3 治疗前后AFP变化情况
    5.4 复发转移情况
    5.5 生存时间
    5.6 治疗次数
    5.7 副作用及并发症
第六章 讨论
    6.1 局部消融效果比较
    6.2 AFP比较
    6.3 复发转移率比较
    6.4 生存期比较
    6.5 副作用及并发症的比较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TLR9激动剂治疗CT26结肠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TLR9激动剂-CpG ODN对小鼠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及对DC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TLR9激动剂-CpG ODN对小鼠CT26结肠癌的治疗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TLR9激动剂-CpG ODN对荷瘤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统计学证明

(4)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
    1 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对肝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概述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初探
    1 概述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6)高聚生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药理学特性
2 高聚生抗癌机理
3 肿瘤治疗中应用
4 临床结论

(7)植入式微波消融肾脏肿瘤的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植入式微波消融正常猪肾实验研究
    引言
    第一节 植入式微波消融正常离体猪肾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植入式微波消融正常活体猪肾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植入式微波消融兔VX2移植性肾癌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植入式微波消融肾脏肿瘤的初步临床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文献综述1 肾脏肿瘤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2 微波消融技术应用进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计算机辅助定位穿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体内原发性肝癌的计算机辅助定位计算
    第一节 体内原发性肝癌形心/重心的数学建模与计算
        1.1 体内原发性肝癌CT图像的数据采集
        1.2 用eFilm软件在个人电脑上实现原发性肝癌CT图像数字化读取
        1.3 体内肿瘤形心/重心的数学建模与计算
        1.4 MATLAB程序的实现
        1.5 统计学分析
        1.6 运行结果
        1.7 讨论
    第二节 体外穿刺点与体内肿瘤形心/重心的定位计算
        2.1 空间两点关系的数学方法
        2.2 体外穿刺点与体内肿瘤形心/重心的数学建模与计算
        2.3 MATLAB程序的实现
        2.4 运行结果
        2.5 角度测量固定器的研制
        2.6 讨论
    第三节 结论
    附表和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10)肝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因子
    1.1 白介素-2(IL-2)
    1.2 干扰素(IFN)
    1.3 其它细胞因子
2 非特异性主动免疫调节剂
    2.1 微生物及其产物
    2.2 胸腺肽

四、瘤区注射高聚生协同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聚生在晚期肝癌腹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李弘,颜丽萍. 实用癌症杂志, 2013(04)
  • [2]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和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大肝癌的疗效评价[D]. 郭光辉. 中南大学, 2011(01)
  • [3]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联合TLR9激动剂治疗CT26结肠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实验研究[D]. 邹宁. 南方医科大学, 2010(12)
  • [4]TACE联合肿瘤间质注射碘油化疗药物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D]. 全毅. 南方医科大学, 2010(12)
  • [5]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在老年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J]. 张文辉,吴本俨,常青,董为民.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9(03)
  • [6]高聚生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 阎昭,陈军,赵文华,郭巍,刘昌孝. 中国肿瘤临床, 2008(16)
  • [7]植入式微波消融肾脏肿瘤的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D]. 张大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7(02)
  • [8]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计算机辅助定位穿刺研究[D]. 卢艳. 中南大学, 2007(06)
  • [9]肝癌灭活后瘤周注射超抗原的临床研究[J]. 程慧桢,王秀玲,郑慕白. 实用癌症杂志, 2007(02)
  • [10]肝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J]. 杨敬春,董宝玮.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5(03)

标签:;  ;  ;  ;  ;  

肿瘤区注射高多糖联合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