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设置

论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设置

一、论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设置(论文文献综述)

景晓文[1](2021)在《普通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以四川省五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张晓霞[2](2021)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学龄儿童数量激增,学前教育的规模随之扩大,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幼儿师资的主阵地,其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为贯彻习总书记“扶贫要扶智”的精准扶贫理念,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了“一村一幼”、“9+3”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迎来了重大机遇,但也是重大责任。为此,提高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研究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内生式发展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四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选取欠发达地区的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48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名教师进行访谈,从而调查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评价考核机制固态化,评价指标不灵活。这些问题对欠发达地区本土幼儿教师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适配性和可行性高的先进经验,选取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共49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名教师进行访谈,总结发达地区的培养特点和可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启示。研究发现:发达地区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具体、培养过程较为系统、培养主体多元、培养评价体系相对完善,可从多方面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可执行的经验借鉴。结合欠发达地区独特的区域特色,借鉴发达地区的培养经验,为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要坚持构建精准具体、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建立系统、合理、科学的内生式培养过程,坚持“校政园”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和建立灵活多元评价体系等建议,进而为欠发达地区提高幼儿师资培养质量,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民族性”、“技能性”并行的高素质幼儿师资,教育脱贫攻坚而助力。

张美玲[3](2021)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以Q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拓展,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师范教育以及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培养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所必需的教师,即卓越教师,并提出小学阶段以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为主的改革思路。本研究通过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等相关文献的梳理,厘清小学全科教师的本质内涵、分析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要性、从而确定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依据。本研究以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和课程统整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Q师范大学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具体运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对小学教育全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除了对Q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研究更需要深入实践,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五个维度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Q师范大学存在培养目标的模糊、课程内容的局限、课程结构的不合理、课程实施方式的单一以及课程评价的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有待完善及师范院校准备不充分等影响和制约着小学教育全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针对于此,结合Q师范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实施方式和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等几个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张斌贤,位盼盼,钱晓菲[4](2021)在《从学科发展大局重新审视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意义与路径》文中提出通过对近20年国内学界有关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实践和学理探讨的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过去对于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实践探索和学理思考存在的利弊得失。从教育学专业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近年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对教育学专业建设所造成的不同方面影响来剖析,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应摆脱过去"以就业而论专业、就本科而论本科"的思维定势,树立整体、大局和战略观念,从教育学科建设、尤其是未来教育研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大局出发,构建由教育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三级学位所构成的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将教育学专业当作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完整体系的基础部分,制定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或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培养计划,通过贯通或一体化培养,造就不同层次的教育研究专业人才,实现教育学专业的重建和新生。

林琳[5](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毛巍伟[6](2020)在《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培养方案相较,具有培养目标聚焦新需求、课程体系凸显连续性和培养方案制定更具可持续性等优势。成果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可从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方面进行可操作性的建构,为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维和路径。

杨梦蓓[7](2020)在《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研究 ——以L省四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紧缺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多样发展,全面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的重要路径。本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基础,聚焦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对L省四所转型试点院校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与评价制度现状;同时,对德国、美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和主要措施进行研究;深度剖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发现,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未能突出社会需求、学生就业需求导向;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短板;企业参与、基于第三方社会评价的教育评估制度远未形成。为此,需要从高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强化改革措施:高校层面,应强化社会需求导向的办学理念、全面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观念、着力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继续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系统完善内部教学管理制度。企业层面,深度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强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的责任担当、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评估评价。政府层面,建立健全监管评价机制、制定完善办学绩效奖励政策、加强推广典型院校经验分享。

刘虹[8](2020)在《江西省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趋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日趋扩大,形势愈加复杂。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从新的角度重新思考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笔者在高校学习和工作了十几年,亲历了高校的改革变化,发现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相似性,人才培养趋同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已有的有关高校人才培养趋同问题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对某一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趋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更是少见。笔者认为,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重新定位,人才培养需要分化并形成特色。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江西省高校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趋同的程度、具体趋同表现、趋同成因以及优化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讨论。首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对江西省高校法学专业设置和就业现状进行了总体上的概括,阐明了法学专业设置和就业存在的问题;再次,对江西省各高校法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内容分析,探讨了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趋同的具体表现;第四,对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高校和市场调节的失衡是造成趋同问题的重要原因;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对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李冠男[9](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邹雪城[10](2020)在《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为提升本科教材质量,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教材改革与建设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聚焦点之一。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准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为实现职后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在课程中,实验法的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学生不太重视教育实验,学习成效较低。目前教育教学进入深化改革阶段,需要大量的教育实验,研究聚焦教材实验法章节有利于提高课程质量,推动教育教学实验发展,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精神。本研究将以全面质量观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分别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从静态文本和动态使用两个维度对30本我国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主要是实验法部分)和2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包含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和质量分析在内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就教材整体而言,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发展力量较为薄弱,整体质量水平偏低。就教材实验法的静态文本而言,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趋于一致但过度集中。在内容选取上,四个核心知识单元都以简单基础的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并且内容比较单调,不够丰富、全面和深入。在编写体例上,栏目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在图表系统上,图表数量较少且不同教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插图的类型以模式图和结果图为主,表格以非数据型表格为主,数据型表格在1998年后不再出现。事例和案例常被混淆,以国内、简单、简短的为主,数量较少,年代比较久,分布较为集中,研究主题没有反映当下学前研究热点。就教材的动态使用情况而言,学生对教材的不满意超过了满意,主要表现为内容不够全面、丰富和深入;案例和事例数量匮乏,质量较低;图表数量较少;内容可视化水平较低等。在学习成效上,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教育实验可望而不可及,对教育实验产生了比较消极的认识,同时所有的学生都表示自己的学习仍不够全面、深入、具体并在教材编写逻辑、内容的选取和呈现以及教学方式上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二、论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设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2)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创新点及局限性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构建依据
        一、着作、文献研究指标选取
        二、政策文本指标选取
        三、培养方案指标选取
        四、专家咨询指标选取
    第二节 核心概念厘定
        一、欠发达地区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内生式发展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地点
        三、研究工具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施测
        三、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
        四、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第三节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设计
        二、访谈实施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需求分析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描述分析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四、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相关性分析
        五、人才培养模式对各要素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六、问卷调查研究的结论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访谈结果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访谈的结果
        二、关于培养过程的访谈结果
        三、关于培养制度的访谈结果
        四、关于培养评价的访谈结果
        五、访谈结论
    第四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
        二、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
        三、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主体单一
        四、评价体系不灵活、考核机制固化
    第五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三、学生主体认知偏差
第五章 发达地区培养经验及对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第一节 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三、培养过程的现状分析
        四、培养制度的现状分析
        五、培养评价的现状分析
        六、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结论
    第二节 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
        二、系统化的培养过程
        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培养制度
        四、多元完善的培养评价体系
    第三节 对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细化培养目标定位,契合市场需求
        二、完善培养过程,保障培养资源
        三、校政企深度融合,拓宽培养主体
        四、健全评价指标,增加评价主体
第六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要求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条件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模型建构
    第二节 构建精准具体、特色化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具体化
        二、培养目标特色化
    第三节 建立系统、合理、科学的内生式培养过程
        一、建立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整合优化“外源式”和“内生式”教育资源
    第四节 坚持“校政园”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
        一、强化各利益主体的功能
        二、构建利益平衡稳定的专项培养平台
    第五节 建立灵活多元的培养评价体系
        一、拓宽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的全面性
        二、改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发展性
        三、更新评价指标,保障评价的时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我国近十年学前教育政策一览表
附录二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访谈提纲
附录四 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以Q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教育政策的推动
        (二)各地实践的探索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二)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四、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二)课程统整理论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理论分析
    一、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
    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一)实现小学教育的公平
        (二)适应西部农牧区的教育现状
        (三)符合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服务青海等五省涉藏地区的基础教育
    三、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路径
第二章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方案的文本研究
        (一)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
    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调查
        (一)课程设置的整体认知
        (二)培养目标
        (三)课程内容
        (四)课程结构
        (五)课程实施
        (六)课程评价
第三章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模糊
        (二)课程内容的局限
        (三)课程结构的不合理
        (四)课程实施方式的单一
        (五)课程评价的缺失
    二、原因分析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有待发展
        (三)师范院校准备不充分
第四章 改进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二、优化课程内容
    三、调整课程结构
    四、丰富课程实施方式
    五、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研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研究的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4)从学科发展大局重新审视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意义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既有思考和实践的“利”与“弊”
二、教育学专业改革的“危”与“机”
三、教育学专业改革的“道”与“器”

(5)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学
        (二)审核评估标准
        (三)价值
        (四)评价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五、调查结果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二)相关分析讨论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结论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与本科人才培养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启示
    (二)成果导向是我国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
二、成果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对优点
    (一)培养目标聚焦新需求
    (二)课程体系凸显连续性
    (三)培养方案的制定更具可持续性
三、成果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
        1.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
        2.毕业要求的制定
    (二)关于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关于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
四、结语

(7)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研究 ——以L省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二)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述评
        (三)现有文献存在的局限性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转型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数据统计分析法
    七、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本项研究中的应用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一)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能力本位教育在本项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宽泛灵活的专业设置
        (三)产教融合突出的教学方式
        (四)“双师型”特点突出的教师队伍
    二、美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多元化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实用为主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四)动员社会力量,发挥企业的关键作用
        (五)美国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
    三、德国、美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培养能体现区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实践性
        (三)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
        (四)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第四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工具
    二、调查实施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一)教师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学生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五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数据分析
    一、对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口统计分析
        (二)描述性分析
        (四)相关分析
        (五)回归分析
    二、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口统计分析
        (二)描述性分析
        (三)差异性分析
        (四)相关分析
        (五)回归分析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第六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未能突出社会需求、学生就业需求导向
        (二)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仍不理想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短板
        (四)企业参与、基于第三方社会评价的教育评估制度远未形成
    二、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层面
        (二)企业层面
        (三)政府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江西省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趋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与内容
第2章 概念与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人才
        2.1.2 人才培养
        2.1.3 人才培养方案
        2.1.4 人才培养趋同
    2.2 理论依据
        2.2.1 人才分类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3章 专业与就业:江西省高校法学专业现状概览
    3.1 专业设置分析
    3.2 毕业生就业分析
第4章 现状与问题:基于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分析
    4.1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析
    4.2 课程设置分析
    4.3 实践环节分析
第5章 失衡与趋同: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管理过度,专业设置趋同
    5.2 高校自主意识不足,人才培养定位特色不明显
    5.3 市场调节力度不够,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力度不足
第6章 平衡与分化: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6.1 政府统筹规划,适当放权
    6.2 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和特色,强化自主意识
    6.3 发挥第三方组织的作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9)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政策导向
        1.1.2 教育科研素养培养与发展的目标引领
        1.1.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使然
        1.1.4 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使用者的现实诉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2.1.2 教材
        2.1.3 实验法
        2.1.4 教育实验与教育试验
    2.2 教材评价的相关研究
        2.2.1 教材评价的本质
        2.2.2 教材评价的思维
        2.2.3 教材评价的主体
        2.2.4 教材评价的维度
    2.3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相关研究
        2.3.1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评介研究
        2.3.2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比较研究
        2.3.3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重构和开发研究
    2.4 内容分析法在高校教材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2.4.1 内容分析法的理论研究
        2.4.2 内容分析法在心理学教材研究中的应用
        2.4.3 内容分析法在教育类教材研究中的应用
    2.5 教育科研方法的相关研究
    2.6 已有研究评析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4 教材静态文本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教材概况研究
        4.1.1 出版时间
        4.1.2 出版性质
        4.1.3 编写目的
        4.1.4 编写原则
        4.1.5 读者定位
    4.2 教材实验法章节研究
        4.2.1 知识体系
        4.2.2 知识单元
        4.2.3 编写体例
        4.2.4 图表系统
        4.2.5 事例与案例
    4.3 小结
5 教材动态使用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使用满意度
    5.2 使用效果
    5.3 学生的期待
        5.3.1 编写逻辑
        5.3.2 教材内容
        5.3.3 教学方式
    5.4 小结
6 讨论、建议与反思
    6.1 讨论
        6.1.1 学习教育实验的意义
        6.1.2 教材中的教育实验案例与案例教学
    6.2 建议
        6.2.1 改进课程设置
        6.2.2 优化教材编写
        6.2.3 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
    6.3 反思
        6.3.1 研究对象
        6.3.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四、论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以四川省五所高校为例[D]. 景晓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D]. 张晓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3]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以Q师范大学为例[D]. 张美玲.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4]从学科发展大局重新审视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意义与路径[J]. 张斌贤,位盼盼,钱晓菲.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3)
  • [5]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6]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 毛巍伟.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20(03)
  • [7]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研究 ——以L省四所高校为例[D]. 杨梦蓓.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江西省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趋同问题研究[D]. 刘虹.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10]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D]. 邹雪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论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设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