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屏障层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通量的关系

南海屏障层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通量的关系

一、南海障碍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通量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庞姗姗,王喜冬,刘海龙,邵彩霞[1](2021)在《热带海洋盐度障碍层多尺度变异机理及其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上层海洋,受盐度的影响,温度均匀层和密度均匀层并不一定重合,出现温跃层顶界深度明显大于密度跃层顶界深度的现象,即产生盐度障碍层。重力稳定度较高的障碍层对上层海洋热量的垂直交换具有"热障"作用,使混合层和温跃层无法进行有效的热量交换,导致局地海洋上混合层偏暖,从而影响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得益于全球海洋观测计划的实施,近20年来科学家已逐渐认识到盐度在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因此盐度障碍层在上层海洋热量收支中的作用等科学问题已成为物理海洋学的前沿研究热点。以障碍层多尺度变异为中心,围绕影响和调控障碍层变异的关键海洋过程,以及障碍层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天气、气候尺度变异的过程和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热带障碍层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以下3个方面的进展:全球不同热带海域障碍层的空间结构和多尺度变异特征;海洋动力过程和大气热力过程在障碍层变异中的作用及其机理;障碍层与天气、气候事件及海洋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和机理。强调了障碍层变异的海洋—大气耦合过程及其气候效应,最后提出了尚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梁昌硕[2](2020)在《热带太平洋障碍层的特征、演变机理及其与ENSO的关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2004~2017年Argo网格数据集(BOAArgo),系统分析了热带太平洋障碍层厚度的特征、演变机理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联。在年平均意义上,热带太平洋障碍层呈现出3条显着的从西太暖池区向东太平洋延伸的带状分布特征,分别位于以12°N、5°N、10°S为中心的纬度带上;其中西太暖池区存在着永久的、厚的障碍层(>20m),12°N和10°S纬度带上的障碍层分别以冬、夏季为主。暖池区的障碍层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动,其厚度变化幅度可达15 m以上。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MV-EOF)分解的主模态表明西太暖池区的降水与障碍层的异常场分布型态非常吻合,都呈现明显的东(正)西(负)的反相位分布型,降水的正(负)异常造成了障碍层的正(负)异常;且与ENSO事件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87),存在显着的2~4年的年际变化主周期信号。合成分析表明ENSO期间障碍层的变化主要局限于160°W以西的赤道太平洋,在厄尔尼诺(拉尼娜)年,异常偏厚(薄)的障碍层位于160°E以东,异常偏薄(厚)的障碍层位于160°E以西。在厄尔尼诺(ElNino)期间,由强降水、低盐水的水平输送以及下降的开尔文波导致的混合层深度(MLD)异常对赤道160°E以东异常偏厚的障碍层起主要诱导作用,该区域障碍层厚度的变化滞后Nino3.4指数1个月;而在拉尼娜(LaNina)期间,由海水辐聚、潜沉导致的等温层深度(ILD)异常是赤道160°E以西出现较厚障碍层的主要原因,该区域障碍层厚度的变化超前Nino3.4指数1个月。通过对比分析东部型厄尔尼诺(EPEN)和中部型厄尔尼诺(CPEN)期间障碍层的演变特征,发现在CPEN事件盛期,赤道太平洋异常偏厚的障碍层主要出现在日界线以西,厚度变化达到10 m以上,而在EPEN事件盛期,赤道太平洋异常偏厚的障碍层主要出现在日界线以东,厚度变化较CPEN更为显着,可达15 m以上。针对赤道太平洋障碍层的纬向迁移分析表明:对应El Nino(La Nina)年,赤道太平洋偏厚的障碍层位置显着东(西)移,并且与暖池东部边缘和海表盐度(SSS)锋的纬向迁移大致处于同一位相。在大多数情况下,较厚的障碍层局限于暖池的东部边缘内(170°W以西),位于SSS锋附近或者偏西,SSS锋附近的障碍层可能归因于水平平流、强降水以及开尔文波。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的9月到2016年2月期间,赤道中太平洋的SSS锋消失,对应着厚障碍层的消失,表明厚的障碍层的位置与西太暖池东部边缘内SSS锋的纬向位置密切相关,其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的数值模拟探究。对SSS锋断裂区域进行了盐度收支分析,发现该区域长时间的混合层盐度收支平衡主要是淡水通量外强迫与海洋过程自身调整的平衡。SSS锋消失的时间段,由于较强的降水使得淡水通量项较强的负贡献导致该区域盐度异常的变淡,而海洋平流对盐度变化的微弱正贡献并不足以提供该区域该时间段SSS锋生成的有利条件。并且该区域淡水通量项变化明显超前于平流输送项变化1个月,表明海洋平流是大洋对淡水通量强迫产生的被动响应。最后,从降水、海表流、风应力变化与障碍层的回归分析表明降水和风应力主要通过影响混合层深度来影响障碍层厚度,而经向流和纬向流可能通过海水的辐聚、潜沉来影响等温层深度从而影响障碍层厚度变化,厚障碍层倾向于在弱风、强降水、向西的强纬向流以及赤道两侧向赤道方向辐聚的经向流的条件下形成,对于赤道西太平洋障碍层的变化,降水可以解释其中的30%~35%,风应力的贡献可达20%左右,纬向流的作用可以解释15%~20%。

方祝骏,智海,林鹏飞,魏翔[3](2019)在《利用热带太平洋关键区海表面盐度指标区分两类厄尔尼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利用强化海洋数据(enhanceoceandata,简称EN4.4.1.f)1980—2016年的再分析逐月资料,根据海表盐度异常(SSSA)指标,找出与厄尔尼诺关系最为重要和密切的盐度变化区域,并区分两类厄尔尼诺。利用海表面温度作为两类厄尔尼诺的时间相关系数指标,通过研究其水平分布发现:在热带太平洋存在着多个能指示两类厄尔尼诺的盐度变化区域,在东部(EP)型厄尔尼诺时期,最显着的SSSA关键区主要出现在日界线附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区域东边缘,并以赤道和日界线为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而在中部(CP)型时期,关键区在日界线以西的赤道太平洋,且在日界线以东的SSSA分布则呈现沿赤道的经向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在东南太平洋出现了与EP型厄尔尼诺时期相比更为显着不同的正SSSA关键区。文章以此找到关键区域中能够较好代表并区分两类厄尔尼诺的区域,对挑选出的多个关键区进行有机组合,定义了一组以SSSA为指标进行有效区分两类厄尔尼诺的方法,并以此指数对近年来发生的两类厄尔尼诺进行合理再现。

陈俊尧,杜岩,张玉红[4](2015)在《基于HYCOM和遥感资料研究障碍层在促进台风海燕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台风海燕是历史上罕见的超强台风,本研究利用HYCOM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数据,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障碍层对台风海燕发展的促进作用。台风海燕在热带西北太平洋东部生成后向西移动,2013年11月3日到11月5日从热带低压发展为超强台风,此时经过的海域普遍存在深厚的障碍层。由于障碍层内暖水的存在,热带气旋引起的垂直混合作用和抽吸作用较难使温跃层的冷水进入混合层,海表面降温效应减弱。高的海表面温度通过潜热释放的方式持续提供能量给热带气旋,促进其强度提升。此外,在台风海燕过境时产生了大量降水,上层海洋层化加强,混合层变浅,又使得其路径及周边海域障碍层加厚。

郭敬,陈显尧,张远凌[5](2013)在《影响南海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1950-2012年的南海混合层盐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南海北部和南部盐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南海北部,影响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蒸发降水,其次是水平平流。随着逐步南移,蒸发降水对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递减,水平平流的影响逐渐增大;而在南海南部,水平平流的作用超过蒸发降水成为影响盐度的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在整个南海区域,冬季海水垂直混合变强,混合层变厚,下层高盐海水进入混合层,使混合层海水盐度变高,从而对冬季海水盐度的上升趋势产生促进作用;夏季南海北部混合层底存在上升流,南海东南部由于Ekman输运导致混合层变厚,都会将混合层以下高盐海水带入混合层,使混合层海水盐度变高,从而对夏季海水盐度下降趋势产生阻碍作用,但垂直混合对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大,远小于蒸发降水和水平平流。

田永青,潘爱军[6](2012)在《夏季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净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形成机理初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OAFLUX气候态月平均热通量资料及TMI云量、降雨、SST和QuikScat风场资料,对南海、特别是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净热通量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夏季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存在一局域净热通量极小值区,在7月份该海域海洋甚至呈现失热达20 W/m2情况.分析认为该局地净热通量异常可能与南海暖水的发生、发展有关,即由于西南季风爆发,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对流加强,一方面,蒸发增大使得潜热增大、云量增多,导致入射太阳短波辐射的减少;另一方面,降水的增大使得该海域出现障碍层现象,障碍层导致的局地海温正反馈进一步增强了局地对流,从而加剧海洋失热过程,促成了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净热通量局地异常的出现.进一步的经验正交模态(EOF)分析表明,在季节变化尺度上,南海净热通量的第一模态(89.1%)呈同位相变化,反映了南海受冬、夏季风的交替驱动特征;其中南海北部(海南岛至台湾海峡南段的带状海域)为振幅最大区,这与该海域存在年平均最大风速有关;第二模态(10.0%)以吕宋岛至雷州半岛一线为界,南北两侧反相,并具有显着的局域特征;不仅反映了黑潮入侵与南海环流的季节变化,而且还发现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存在一局地极值域,对应夏季净热通量异常区.

马应生,黄菲,黄健,王宏[7](2012)在《2006年春季珠江口海岸带近地面层热通量收支的观测研究》文中指出利用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在珠江口岸边2006年3—5月观测的气象资料,用涡动相关法计算了该区域近地面层的热通量(潜热和感热通量),同时分析了海面净辐射和净热通量的一些特征。经分析发现,热通量在观测期内逐月增大,其在5月份的增幅比前两个月更加明显。各个不同时段和天气过程的平均值显示,热通量的交换在此季节内以潜热为主。冷锋入侵时带来的干、冷空气活动引起的水汽蒸发、感热巨变的"脉冲"过程对热通量有较大的影响,观测期内冷空气出现的天数占总观测天数的16.5%,而在冷空气活动期间交换的热通量值占总观测期内的25.6%,其中潜热占17.4%。月平均的海面净辐射和净热通量从3月到4月有一个较大的增幅,净辐射从4月到5月也是增加的,增幅较小,但是净热通量的值在5月反而小于4月,只略高于3月,这归因于5月份热通量的交换能力增强,海水释放的热量增多,使得海洋储存起来的净热通量在5月份反而减少,表明春季该海域储存在海洋中的热量在4月份是最多的。在各月或者季节平均的日变化中,各通量在相同时次的量值都逐月增大。潜热在15时左右达到峰值,感热在9时前后达到最大,感热的最小值发生在夜间而非午间,二者均在夜间比较稳定、少变。海面净辐射与净热通量基本同步变化,都呈单峰型。白天,二者均为正值,且净辐射值大于净热通量值;夜间,二者均为负值,净热通量的绝对值大于净辐射的绝对值。在3—4月的日变化中,净辐射与净热通量之间的差值较小,5月份二者的差值增大,虽然净辐射强度在5月接近4月的值,但是感热和潜热在日变化中的相同时次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使得海洋净支出热量增多。

郭敬[8](2012)在《南海混合层盐度变异的特征与机制分析》文中认为盐度是南海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盐度变化对南海的水动力环境有重要影响。当水动力环境改变时,南海的环流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对中国气候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南海盐度变异的特征与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利用经验模分解方法,分析了南海混合层盐度的季节、年际变异与长期趋势。并初步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南海盐度变异的物理过程与机制。通过分析海面净淡水通量、水平平流和垂向混合等因素对南海不同区域盐度季节变化的贡献率,可以发现影响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在南海北部和南部存在很大差异。在南海北部,影响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蒸发降水,其次是水平平流;随着逐步南移,蒸发降水对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递减,水平平流的影响逐渐增大,而在南海南部,水平平流的作用超过蒸发降水成为影响盐度的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垂向混合对冬季海水盐度的上升趋势产生促进作用,而对夏季海水盐度的下降趋势产生阻碍作用,但整体上垂向混合对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远小于蒸发降水和水平平流。利用经验模分解方法,本文分析发现南海混合层盐度、海面净淡水通量和各海峡盐通量的年际变异与ENSO之间存在较强的的相关关系。南海海面净淡水通量对混合层盐度的年际变异起主要作用。其中,厄尔尼诺期间,吕宋海峡的盐通量存在西向输送异常,导致南海北部盐度上升;而民都洛海峡和巴拉巴克海峡的盐通量存在东向输送异常,导致南海中部和南部盐度下降,因此南海混合层盐度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空间形态。通过对南海混合层盐度的线性趋势分析,可以发现南海混合层盐度在19792008年中呈现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03psu/10年。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淡水通量的长期变化不能完全解释混合层盐度的下降,而混合层底部水交换减弱也是导致混合层盐度下降的原因之一。后者主要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南海上层海洋温度上升,上层海洋层结变得相对稳定,从而减弱了与下层海洋的垂向交换。

田永青[9](2012)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夏季净热通量极小值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南海海气通量中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特征及与我国南方降雨关系国内学者已做了大量研究,而有关净热通量的研究尚鲜见报道。众所周知,净热通量为海洋与大气进行热交换的总收支,潜热或感热只能反映海洋失热方面;另外净热通量可以直接改变海表温度场(密度场)分布,进而引发表层环流甚至热盐环流的改变。因此研究南海净热通量有其必要性。本文分析资料后首次明确提出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在夏季为一净热通量极小值区,进一步解释其形成机制为:夏季副热带高压退出南海,在受热带辐合带控制的大背景场下,天气过程容易发展;湿润的西南季风气流遇到菲律宾山脉和巴拉望岛山脉的阻挡而在此处抬升并聚集,出现厚云量的现象;厚的云层阻挡了太阳短波辐射到达海面,故使得短波辐射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出现极小值区;同时此处的高海温中心带促成了潜热高值中心形成。低短波辐射中心和高潜热中心的共同作用出现了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夏季净热通量极小值现象。EOF第一模态解释了季风对净热通量季节变化为主要贡献,方差贡献率89.1%。同时海洋热力及动力机制为:南海夏季东南强降雨所致障碍层使上层海洋偏暖作用加剧海洋失热,对高潜热中心、净热通量极小值形成有贡献;此区域负的风应力旋度和东南向Ekman平流输运利于暖水维持,对净热通量极小值的形成也有贡献。另外,在分析此区域热通量的影响时指出其高潜热中心可能是南海台风生成的诱因。潜热带走大量水汽,在高空凝结形成降雨时释放大量热量,热空气中心形成低压中心,进而诱导台风的形成。

黄华梅,王银霞,王强,谢健[10](2012)在《吕宋海峡Ekman输运和南海SST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在利用1950—2009年NCEP(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资料分析风场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吕宋海峡的Ekman输运,研究表明其存在显着的季节变化,除了夏季外,其它季节均为由太平洋向南海输运。分析吕宋海峡Ekman输运和南海海盆表征上层热力状况的海表面温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年内时间尺度上,两者不存在显着的同期相关,Ekman输运对SST的影响开始于一个月之后,从北部向南扩展,第二个月最为明显,并扩展至整个海盆,第三个月开始衰减,第四个月影响消失,且相关性为正;在年际尺度上,吕宋海峡Ek-man输运的异常同南海SSTA(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bnormal)的第二模态存在显着的相关联系,并且吕宋海峡Ekman输运和南海SSTA的相关关系在北部为正,南部为负。吕宋海峡Ekman输运调制南海大尺度环流,通过暖、冷平流的作用影响南海SST的变化。

二、南海障碍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通量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海障碍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通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热带海洋盐度障碍层多尺度变异机理及其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障碍层多尺度变异机理研究
    2.1 季节内变化
    2.2 季节变化
        2.2.1 边缘海
        2.2.2 半封闭海盆
        2.2.3 开阔大洋
    2.3 年际变化
    2.4 年代际变化与长期趋势
3 障碍层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3.1 对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
        3.1.1 热带气旋
        3.1.2 ENSO
        3.1.3 IOD
        3.1.4 季风
    3.2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尚需研究的科学问题

(2)热带太平洋障碍层的特征、演变机理及其与ENSO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带太平洋障碍层的基本特征
        1.2.2 热带太平洋障碍层与ENSO的联系
        1.2.3 热带太平洋障碍层的形成机制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资料
        2.1.1 Argo资料
        2.1.2 SODA资料
        2.1.3 CMAP资料
        2.1.4 OLR资料
        2.1.5 GODAS资料
        2.1.6 NCEP再分析资料
        2.1.7 OAFlux资料
    2.2 障碍层的计算
    2.3 盐度收支方程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经验函数正交分解
        2.4.2 小波分析
        2.4.3 线性回归分析
        2.4.4 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热带太平洋障碍层与背景场的基本特征
    3.1 障碍层的气候态分布特征
    3.2 障碍层的季节分布特征
    3.3 障碍层与降水
        3.3.1 障碍层与降水的MV-EOF分解
        3.3.2 Morlet小波分析
    3.4 障碍层与海温
        3.4.1 障碍层与海温的MV-EOF分解
        3.4.2 Morlet小波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热带太平洋障碍层年际演变与ENSO事件的关联
    4.1 El Ni?o和 La Ni?a期间障碍层的特征对比与机理分析
    4.2 ENSO期间障碍层变化的区域性分析
    4.3 东部型与中部型ElNi?o期间障碍层反馈特征及机理比较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赤道太平洋障碍层的纬向迁移及其机理浅析
    5.1 障碍层的纬向迁移及其与SSS锋、暖池东部边缘的联系
    5.2 SSS锋断裂区域的盐度收支分析
    5.3 障碍层厚度与降水、风应力、海表流的回归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热带太平洋障碍层的基本特征
        6.1.2 障碍层演变过程、机理及其与ENSO的关联
        6.1.3 赤道太平洋障碍层的纬向迁移及其与各变量的回归分析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利用热带太平洋关键区海表面盐度指标区分两类厄尔尼诺(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热带地区盐度表征并区分两类El Ni?o的关键区
    2.1 温度异常在两类El Ni?o时期的主要特征和差异
    2.2 盐度异常在两类El Ni?o时期的主要特征和差异
    2.3 热带地区SSSA与两类El Ni?o的相关关系
    2.4 超前滞后时间相关系数水平分布
    2.5 时间相关系数验证
3 盐度中太平洋指数/东太平洋盐度指数 (SCPI/SEPI) 特征
    3.1 SCPI/SPEI指数的构建
    3.2 SPCI/SPEI与SSTA的空间回归
    3.3 SCPI/SPEI指数的相关性
    3.4 SEPI/SCPI个例验证
4 讨论和结论

(5)影响南海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3 南海混合层盐度的季节变化
4 结果分析
5 结 语

(6)夏季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净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形成机理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海净热通量季节变化以及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净热通量的特征
    2.2 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净热通量的贡献项分析
    2.3 针对净热通量的经验正交模态 (EOF) 分析
    2.4 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净热通量特征的形成机理初析
3 结语与讨论

(7)2006年春季珠江口海岸带近地面层热通量收支的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热通量
    2.2 冷空气对热通量的影响
    2.3 海面净辐射与净热通量
    2.4 日变化
3 结论和讨论

(8)南海混合层盐度变异的特征与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南海的海洋学环境
    1.2 南海盐度的季节变化
        1.2.1 南海蒸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1.2.2 南海上层环流的季节变化
    1.3 南海盐度的年际变化
        1.3.1 南海蒸发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1.3.2 南海上层环流的年际变化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分析方法及资料介绍
    2.1 经验模分解方法(EMD)
        2.1.1 EMD 方法简介
        2.1.2 EMD 原理及算法
    2.2 相关性分析
    2.3 经验正交分解(EOF)
        2.3.1 EOF 的原理与算法
        2.3.2 EOF 的计算步骤
    2.4 资料介绍
        2.4.1 EN3 客观分析数据:EN3 Objective Analysis data
        2.4.2 Objectively Analyzed air-sea Fluxes(OAFlux)
        2.4.3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 (GPCP)
        2.4.4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ODA)
        2.4.5 NCEP 再分析数据:NCEP Reanalysis Derived data
        2.4.6 MLD 数据:Mixed Layer Depth Data
第三章 南海混合层盐度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机制分析
    3.1 EN3 盐度客观分析数据介绍
    3.2 南海混合层平均盐度的变化特征
    3.3 南海混合层盐度的季节变化
        3.3.1 南海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特征
        3.3.2 E-P 对南海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
        3.3.3 南海盐度季节变化的因素分析
        3.3.4 结果分析
        3.3.5 小结
    3.4 南海混合层盐度的年际变化
        3.4.1 ENSO 简介
        3.4.2 南海混合层盐度年际变化与 ENSO 的关系
        3.4.3 南海海面净淡水通量与 ENSO 关系
        3.4.4 南海各海峡盐通量与 ENSO 的关系
        3.4.5 小结
    3.5 南海盐度的长期变化趋势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本文主要结论
    4.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9)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夏季净热通量极小值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意义和进展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南海热通量研究进展
        1.2.1 南海热通量日内变化
        1.2.2 南海热通量逐日变化
        1.2.3 南海热通量季节内变化
        1.2.4 南海热通量季节及年际变化
    1.3 存在的科学问题
2 巴拉望岛西北海域热通量的季节变化
    2.1 基础数据
    2.2 研究方法
    2.3 南海背景场
        2.3.1 南海地理概述
        2.3.2 南海季风概述
        2.3.3 南海上层环流概述
    2.4 南海热通量的季节变化
        2.4.1 南海净热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2.4.2 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净热通量的贡献项分析
    2.5 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净热通量特征的形成机理初析
        2.5.1 大气对净热通量极小值贡献分析
        2.5.2 针对净热通量的经验正交模态(EOF)分析
        2.5.3 海洋热力和动力对净热通量极小值贡献分析
    2.6 南海春季暖池和净热通量的关系
    2.7 本章小结
3 巴拉望岛西北海域热通量的季节内变化
    3.1 基础数据
    3.2 经验正交模态(EOF)分解和小波功率谱分析
    3.3 海气演化过程
    3.4 潜热对降雨及台风的影响
    3.5 台风个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热通量的年际变化
    4.1 南海净热通量年平均及年际变化
    4.2 南海净热通量对 ENSO 的响应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论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吕宋海峡Ekman输运和南海SST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资料和方法
    3.1 资料
    3.2 分析方法
4 吕宋海峡Ekman输运的季节变化
5 吕宋海峡Ekman输运同南海SST的相关性
    5.1 季节相关性
    5.2 年际相关性
6 响应机制分析
6 结论

四、南海障碍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通量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热带海洋盐度障碍层多尺度变异机理及其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J]. 庞姗姗,王喜冬,刘海龙,邵彩霞. 地球科学进展, 2021(02)
  • [2]热带太平洋障碍层的特征、演变机理及其与ENSO的关联[D]. 梁昌硕.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2020(01)
  • [3]利用热带太平洋关键区海表面盐度指标区分两类厄尔尼诺[J]. 方祝骏,智海,林鹏飞,魏翔. 热带海洋学报, 2019(02)
  • [4]基于HYCOM和遥感资料研究障碍层在促进台风海燕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 陈俊尧,杜岩,张玉红. 热带海洋学报, 2015(04)
  • [5]影响南海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的因素分析[J]. 郭敬,陈显尧,张远凌. 海洋科学进展, 2013(02)
  • [6]夏季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净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形成机理初析[J]. 田永青,潘爱军. 台湾海峡, 2012(04)
  • [7]2006年春季珠江口海岸带近地面层热通量收支的观测研究[J]. 马应生,黄菲,黄健,王宏. 热带海洋学报, 2012(04)
  • [8]南海混合层盐度变异的特征与机制分析[D]. 郭敬.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012(12)
  • [9]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夏季净热通量极小值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 田永青.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12(10)
  • [10]吕宋海峡Ekman输运和南海SST的相关性分析[J]. 黄华梅,王银霞,王强,谢健. 海洋预报, 2012(02)

标签:;  ;  ;  ;  

南海屏障层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通量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