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科技期刊参考文献的作用

浅谈林业科技期刊参考文献的作用

一、略论林化科技期刊中参考文献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靓[1](2021)在《模块化分工视域下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平台的构建》文中指出平台化构建是数字化环境下科技期刊适应当下科学发展场景和科研生态的重要举措。随着行业的演变,科技期刊产品、技术和知识逐步具备了可分解性,从而为科技期刊服务平台的模块化改造创造了条件。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平台根据价值创造和层级关系分为专业圈层化知识服务、产业创新性转化服务和"适媒介"信息服务三大模块,并从沟通层面、金融层面和人才层面保障该平台的有效运转,进而推进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的有效开展。

刘红霞,沈锡宾,刘冰,魏均民[2](2020)在《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新媒体运营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旨在调研国内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新媒体运营工作的现状,并探讨存在问题的根源及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式。通过对中国知网中主题有"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路径"及"科技期刊+新媒体+路径"的文献进行检索和针对性阅读,对其主要观点进行概括:科技期刊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核心工作,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是数字出版的必行之路,新媒体运营需多措并举,英文期刊过度依赖国外出版商将存在战略风险,科技期刊应强化数字版权保护意识。中国科技期刊想要得到更好发展,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有留住人才的机制和土壤;以集群化、集约化建设为手段,提升协同工作效能;不断拓宽、拓展新型运营策略。

杨旺平[3](2019)在《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协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增强出版是科技传播的重要发展方向,增强出版实践中应具备协同性思维。文章分析不同出版媒介和编辑流程在增强出版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探讨通过制度协作促进增强出版发展的措施。认为通过协调出版媒介间、编辑流程间及制度协作间的协同性合作,可发挥优势资源,提高磨合效率,扩大发展空间。

仇之聪[4](2019)在《信息计量视角下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的影响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如今,对于科研项目的影响力评价已经不局限于文献量、文献被引量等传统文献数据的指标。随着社交平台及各种新闻媒体的发展,科研项目在各类社会媒体上的影响力开始作为一种补充,加入科研项目的影响力评价中。各类社会媒体指标具有更新速度快、来源广泛、更具代表性等优点,这些指标使得科研项目的影响力评价更具全面性和综合性。本文以我国科技重大专项作为对象,选取其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首先利用文献数据指标评价专项在学术领域的科研产出及影响力,从专项领域及专项课题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文献量和文献被引量对我国科技重大专项进行全面性的评估;之后利用社交媒体提及次数、新闻网站提及次数、文献管理平台用户阅读数和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这些网络数据指标,同样从专项领域及专项课题两个角度出发,对我国科技重大专项在各个社会媒体上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进行评估分析。通过不同指标的多角度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的影响力现状。在文献数据指标下,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指标得分,在三年中每年都保持着第二的位置,而其他位次的专项领域都在不断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该领域无论是科研产出还是影响力比其他领域都要更强,且更稳定;在网络数据指标下,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取得的综合成绩比起其他专项领域要更好,三年中一直保持着前三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该领域在各类社会媒体上的影响力更强,且所受关注度也更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及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这些专项领域无论在文献数据指标还是网络数据指标下的影响力比其他领域都更强。依据不同的指标,项目及课题所具备的影响力也有所不同,可以看出指标的不同对科研项目的影响力评估有显着的影响,将这些指标加以综合分析,可以得到更加全面,更加严谨的结果。

沈锡宾,刘红霞,李鹏,季媛媛,包靖玲,王红剑,史红,刘冰[5](2019)在《数字化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探析》文中指出作为支撑知识创新和知识利用的重要传播载体,科技期刊的发展关乎国家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和软实力建设。面临中国正加速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机遇,面向科研人员逐步转变的科研需求,面对知名国外科技出版商技术、服务日趋完善的出版态势,中国科技期刊界亟须从根本上解决期刊的学术质量,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创新实现从传统出版向"互联网+知识服务"的快速转型。本文通过文献检索、访谈及经验回顾等方法,总结中国科技期刊现有知识服务的概况,并通过对其进行分类归纳,绘制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思维导图以及知识服务的资源分布及可行性分析量表,探寻当下适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知识服务策略,期冀对国内科技出版界开展知识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丁华[6](2017)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作为高校科研活动的“指挥棒”,对高校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体系,高校科技成果的整体水平很难获得持续改进和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对科研活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科技成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期盼以及大量的科技投入而言,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很低,与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脱节的现象,低水平重复、良莠不齐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本文从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入手,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其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是被评价者向评价人发出信号以及评价人对被评价者所发出的信号进行信息甄别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过程。这种信息不对称首先是由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它来自于高校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复杂性特点及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两个方面。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行政力量始终是评价活动的主体,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行政主导的评价体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是由实际用户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做出评价,行政官员和他们选出来的评审专家既缺乏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认真评价的足够动力,又缺少对高校科技成果实际情况的了解,因此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往往只能通过论文数量、期刊的影响因子、项目的行政级别等形式上的、简单量化的主观信息和高阶信息指标来间接判断高校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奖金、职称等行政噪声的干扰,使得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后导致行政主导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制不但不能有效克服已有的结构性信息不对称,反而更加剧了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经典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定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高校科技工作者会在权重大的指标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或者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甚至不惜采取学术造假和权力寻租的手段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那些在现行评价指标上不擅长,不擅于钻营,不屑于造假的高校科技工作者及其真实的科技成果却往往遭遇被埋没的命运,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道德风险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术造假和权力寻租问题,而行政噪声导致的信息差又是学术造假的源动力。最后本文提出了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建议。针对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取消当前“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这种不合理的课题划分模式,按照“科学课题”和“技术课题”来重新划分课题类型的主张。把原来“横向课题”的全部和“纵向课题”中的技术开发与应用部分统一定义为“技术课题”,把原来“纵向课题”中的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定义为“科学课题”。将“技术课题”成果交给市场去评价,只把“科学课题”成果的评价留在行政体系内。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用主观信息评价客观信息的问题,提出将主观信息客观化的的解决思路:即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高校科技工作者个体以及高校整体科技成果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用高阶信息评价低阶信息的问题,本文遵循“降阶”的原则,提出了剥离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淡化职称的资源分配功能的对策建议。根据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可知,在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客观信息差越大,信息不对称越严重,学术造假就越有利可图。要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学术造假行为,一方面要减少行政噪声的干扰,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惩罚措施。本文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学术造假问题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通过计算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发现:提高惩罚的严厉性与确定性、提高评审专家的奖励因子和降低评审专家的信息甄别成本能有效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学术造假问题。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寻租问题,本文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寻租问题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计算出了该博弈的均衡解。根据对纳什均衡解的讨论发现:增加对设租人和寻租人的惩罚力度以及增大监督成功的概率都有利于降低监督机关的最优监督概率;增加设租人的正常收益,可以减少设租人的设租行为;降低监督人的监督成本,可以有效减少寻租行为。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即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包括大力发展独立的“第三方”科技评价机构、建立学术市场的声誉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评价立法工作的步伐。

李建臣[7](2016)在《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新业态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特别是在科研成果的传播方面,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术期刊在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传播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从编辑主体到编辑客体,从编辑理念到编辑流程,从作者到读者,从评价到运营等等,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如何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如何建立新的管理模式。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传统学术期刊、电子期刊和和OA等类型的期刊,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网络计量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方法以及实证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学术期刊的综合评价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构建两大问题。本文绪论部分对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的历史、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扫描。正文中,首先梳理和识别了学术期刊的相关概念,包括学术期刊的内涵与特点、学术期刊评价的内涵和发展,以及学术期刊的作用、类型、原则、内容与体系,学术期刊管理的内涵与内容,进一步分析了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阐述了4个相关理论:学术期刊质量理论、学术期刊效率理论、学术期刊评价理论与模型、学术期刊管理理论与模式。围绕此4个相关理论,本文阐述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方法,阐述了国内外现有学术期刊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体系特征,分析了我国现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评价观念、评价实践、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量化原则、随机分布原则、认同原则、核心要素原则、分类和可比原则;分析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包含基于多视角,基于指标数量,基于质量要素的三种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在认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基于质量与效率的传统学术期刊、电子学术期刊和开放存取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从4个方面进行了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阐述了三种期刊的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的内涵以及机制的构成要素,从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三种期刊编辑出版基本流程,分别设计三种期刊的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最后构建了基于质量和效率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及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分为两个子系统,共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

周芬[8](2016)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意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在我国享有悠久历史,广泛使用于临床实践之中。随着循证中医药的迅速发展,临床及科研领域均迫切需要对该疗法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及评价,以为临床提供高等级的证据指导实践。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整理收集该疗法的现代临床研究,并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当前贴敷疗法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证据进行系统评价,同时调查当前贴敷使用者的临床特征及认知体验,为进一步深入临床科研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有三:1.系统地梳理现有临床研究证据,了解贴敷疗法不同类型临床研究的证据分布,探索贴敷疗法的研究热点疾病,分析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2.选取一个穴位贴敷疗法临床研究热点疾病或状态,评价该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和决策提供依据;3.探索贴敷疗法使用者的临床特征、对贴敷疗法的主观态度,为贴敷疗法循证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方法检索范围:五个中文数据库及两个外文数据库:CNKI(1911-1978,1979-2015)、Sinomed(1979-2015)、VIP(1984-2015)、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万方会议论文数据库、PubMed(1966-2015)、Cochrane图书馆(2015年第6期)。按照既定的中英文检索策略进行检索,纳入符合既定方案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开始,文献计量研究截止至2015年3月,系统综述截止日期为2015年6月。纳入研究对于发表语种及发表类型不作限制。共有四名人员进行文献检索及筛选,每名研究人员负责检索到的四分之一的文献筛选,并两两交换进行交叉检查。2.文献计量学方法按照既定的资料提取表,由四名研究者按照事先制定的资料提取表进行资料提取。提取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的基本特征、纳入研究者特征、试验类型、实施场所、干预/对照措施特征、治疗结果及结论。资料提取结束后,另一名研究者对提取数据进行核对,遇有分歧通过讨论协商解决。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定量分析。3.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两名研究者(ZF、YLJ)分别独立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遇有分歧时征求第三方(LJP)意见协商解决。质量评价标准根据Cochrane handbook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评价。4.Meta分析采用Revman5.2进行数据定量综合分析。结局测量后得到的等级变量数据均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报告测量的效应量,连续变量数据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CI报告效应量。根据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方法以及结局测量方面进行同质性检验,对于异质性较小的研究结果,运用Meta分析进行数据综合。运用倒漏斗图分析检测纳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5.横断面调查方法通过连续取样,在三家三甲医院呼吸科门诊进行问卷调查,每家医院不低于300例。调查内容包括:①社会人口学资料;②临床特征(所患疾病、疾病严重程度);③既往贴敷的使用情况;⑤对贴敷疗法的态度和期望。于次年2~3月进行疗效的随访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研究结果:1."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研究自1977年到2015年期间,共计获得937个临床研究报告:包括随机对照试验40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52篇,病例系列458篇,个案报告19篇以及横断面调查研究4篇,共计涉及来自两个国家的232,138例患者(年龄从2岁到90岁不等)。除1篇研究在瑞士实施,以中文发表外,其余99.89%的研究均在中国实施。所有类型的研究中,贴敷防治的疾病分布频次最高的依次为哮喘(401,42.80%),慢性支气管炎(146,15.58%),变应性鼻炎(117,12.49%),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73,7.79%)以及反复呼吸道感染(42,4.48%)。在502篇对照性临床研究中,以单独贴敷疗法对比其他疗法为主(16个种类,275个对照)。其中,最常见的对照类型为西药(187),安慰剂(41),传统中草药(36),不治疗(28)以及非药物中医疗法(24)。报告的临床结局指标中频次最高的为复合型结局指标(512,69.19%)。2."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稳定期哮喘防治效果: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共计纳入30个随机对照试验,涉及3313例稳定期哮喘患者。所纳入的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偏低。贴敷疗法+常规疗法与单纯常规疗法比较,在降低哮喘发作的次数上具有优势(MD:-0.79;95%CI:-1.27 to-0.31;次/三个月;REM;I2=92%;MD:-0.62;95%CI:-1.14 to-0.10;次/六个月;MD:-1.95;95%CI:-2.83 to-1.07;次/年;REM;I2=92%;n=4),贴敷疗法vs假贴敷(安慰剂)疗法的比较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效果(MD:-1.85;95%CI:-2.33to-1.37;n=1)。对于肺功能指标(包括PEF%,FEV1%以及FEV1/FVC),贴敷疗法+常规疗法较单纯常规疗法的效果明显。而贴敷疗法与假贴敷疗法相比,其在改善PEF和PEF%两项指标上更明显。仅7个研究报告了轻度的可以耐受的不良事件。3.呼吸科"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使用现状:基于多中心的横断面调查来自三所三级甲等医院共计949例贴敷使用者,女性占62.4%(n=592);年龄自2到96岁(中位数为52岁)。连续使用贴敷疗法在三年及以上的贴敷使用者占64.7%(380/587),且其对贴敷疗法改善其目标疾病的自我感知满意度从45.9%到77.7%不等。选择贴敷疗法的主要原因为对中医的积极态度。42.4%的贴敷使用者使用贴敷的动机为治愈其目标疾病,70.8%的使用者对贴敷疗法的疗效抱有很高的期望。研究结论:本研究系统地检索并评价了近四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研究报告并且对近千例贴敷使用者进行了现况调查。贴敷疗法的临床研究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多,并且绝大多数的研究结果显示,贴敷疗法在各科疾病,尤其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另一方面,贴敷使用者对贴敷的疗效有较好的主观感受及较高的期望,也提示科研人员值得对贴敷疗法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索其最佳的作用疾病和作用环节。但是,由于目前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今后的临床科研还需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杨婷婷[9](2015)在《“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及其科技传播》文中提出运用科学史考证、分析等方法对“文革”前期、“文革”十年以及“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的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与传播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历史考察,以期为高校科技期刊这一传播载体在“文革”前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传播态势与范式研究提供借鉴,填充“文革”前后科技期刊史相关研究的缺失与不足。文章较全面地调查了“文革”前期、“文革”十年、“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由高等学校创办的192种科技期刊,在总体概述的基础上选取每个时期创办、出版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此作为高校科技期刊在该时期的主要传播典型。主要从中选取了“文革”之前发表两院院士文章较多,以化学、物理、数学等为优势学科的《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革”时期两校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出版专版专刊以体现其建筑工程特色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作为主要的代表性期刊,对其分别进行系统的文献统计、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科技期刊在这三个时期的具体定位经历了——“文革”前期重视科学研究、鼓励“双百方针”,主张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服务;“文革”时期宣扬阶级斗争与个人崇拜,突出“两条路线”、“两种方向”,批判西方科学理论;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拨乱反正,重提“双百方针”——的变化轨迹,即从学术刊物,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再复归学术刊物的定位变化。研究结论认为:“文革”前后的高校科技期刊虽难逃政治的冲击而有“失范”之语,但就媒介组织形态来说,三个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介组织重心依旧在高校本身。就传播内容来说,一些高校科技期刊还是传播了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科研成果,如《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凭借自身的学术质量与专业权威性,刊登了大量反映其学科优势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术研究论文; “文革”时期两校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仍刊登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技术研究论文,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质地理、建筑工程、电子工程等门类,其中也不乏若干代表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前沿的学术论文; “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起步期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新登载反映其学科优势与特色的桥梁、建筑、道路、结构、材料、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探索基础理论的文章;以及“文革”时期在高校科技期刊中兴起的科学史研究与马克思《数学手稿》研究热潮等都对之后的科学研究、科技传播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这一特殊的期刊种群在反映高校科技研究重点与成就,完善高校学科建制,促进当时社会科技传播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张立伟[10](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略论林化科技期刊中参考文献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林化科技期刊中参考文献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模块化分工视域下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平台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块化分工视域下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
    1.1 基于流程的专业分工向柔性分工发展
    1.2 科技期刊企业向平台型组织演变
    1.3 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业态结构初步显现
2 模块化分工视域下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平台的构建
    2.1 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平台模块化的前提
    2.2 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平台基本结构与功能
        2.2.1 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平台的构成要素
        2.2.2 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
3 模块化分工视域下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平台建设的保障
    3.1 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结
    3.2 完善平台建设的金融支撑
    3.3 长效的人才流动机制
4 结束语

(2)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新媒体运营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及范围
2 国内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新媒体运营工作现状
    2.1 科技期刊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核心工作
    2.2 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是数字出版的必行之路
    2.3 新媒体运营需多措并举
    2.4 英文期刊过度依赖国外出版商,存在战略风险
    2.5 数字版权保护意识萌发
3 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3.1 吸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
    3.2 集群化期刊建设的优势凸显,加盟细节问题尚需不断磋商
    3.3 新媒体运营的融合与个性尚需思考
4 结束语

(3)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协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增强出版中的增强思维:协同性
2 出版媒介间的协同性
    2.1网站+增强出版
    2.2 微信+增强出版
    2.3 二维码+增强出版
3 编辑流程间的协同性
    3.1 约稿阶段的充分准备
    3.2 编辑加工环节的审慎判断
    3.3 出版后的深度挖掘及维护
4 制度协作间的协同性
    4.1 设置增强出版相关编辑岗位
    4.2 加快培养增强出版人才
    4.3 为增强出版提供经费支持
5 结束语

(4)信息计量视角下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的影响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二、文献综述
    2.1 基于文献数据的学术影响力评估
    2.2 基于网络数据的社会影响力评估
    2.3 基于同行评议的科研评估
三、数据采集
    3.1 研究对象与工具的选取
        3.1.1 样本的选取
        3.1.2 工具的选取
    3.2 数据采集策略
    3.3 专项数据概况
四、基于文献数据的科技重大专项影响力分析
    4.1 科技重大专项产出分析
        4.1.1 科技重大专项领域
        4.1.1.1 总体情况
        4.1.1.2 领域情况
        4.1.2 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4.1.2.1 总体情况
        4.1.2.2 课题情况
    4.2 科技重大专项影响力分析
        4.2.1 科技重大专项领域
        4.2.2 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4.3 科技重大专项主题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基于社媒数据的科技重大专项影响力分析
    5.1 基于社媒数据的科技重大专项分析
        5.1.1 社交平台指标
        5.1.1.1 引用量
        5.1.1.2 引用者类型
        5.1.2 新闻网站指标
        5.1.3 文献管理平台指标
        5.1.4 综合指标及动态变化
    5.2 基于社媒数据的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分析
        5.2.1 社交平台指标
        5.2.2 新闻网站指标
        5.2.3 文献管理平台指标
        5.2.4 综合指标及动态变化
    5.3 本章小结
六、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数字化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概念及外延
2 研究方法
3 中国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模式
    3.1 知识检索系统
    3.2 知识发现系统
    3.3 工具&应用
    3.4 移动/社交服务
    3.5 多媒体服务
4 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资源分布及可行性分析
5 结束语

(6)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1.4.1 提出“主、客观信息”、“高、低阶信息”的概念
        1.4.2 提出行政噪声导致的信息差是学术造假源动力的观点
        1.4.3 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2章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科技成果
        2.1.2 高校科技成果
        2.1.3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
    2.2 主要理论支撑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信息论中的信息传递模型与信息不增原理
    2.3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概述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历史沿革
        3.1.1 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的建立阶段(1958—1966年)
        3.1.2 科技成果评价的停滞阶段(1967—1977年)
        3.1.3 科技成果评价的恢复阶段(1978—1986年)
        3.1.4 科技成果评价的规范阶段(1987—2015年)
        3.1.5 科技成果评价的市场化改革启动(2016至今)
    3.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形式
        3.2.1 内部评价
        3.2.2 外部评价
    3.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方法的类型
        3.3.1 行政评议
        3.3.2 同行评议
        3.3.3 定量评价
        3.3.4 综合评价
    3.4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特征
        3.4.1 评价主体以各级教育、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为主
        3.4.2 评价目的服务于政府科技管理需要
        3.4.3 评价对象以政府科技计划内项目为主
        3.4.4 评价标准过于简单量化
第4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4.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
        4.1.1 委托人与成果完成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1.2 委托人与评审专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1.3 评审专家与成果完成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成因
        4.2.1 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2.2 用主观信息评价客观信息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2.3 用高阶信息评价低阶信息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样本与数据来源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假设与检验
        4.3.4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后果
    5.1 造成高校科技工作者行为的逆向选择
        5.1.1 逆向选择问题的理论模型
        5.1.2 逆向选择问题的现实表现
    5.2 增加了高校科技工作者的道德风险
        5.2.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道德风险的表现
        5.2.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道德风险的动力分析
        5.2.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学术造假问题的博弈模型分析
        5.2.4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寻租问题的博弈模型分析
第6章 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6.1 克服结构性因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影响
        6.1.1 取消“纵向、横向课题”的划分方式
        6.1.2 发挥市场对“技术课题”成果的评价作用
        6.1.3 缩减行政体系评价范围
    6.2 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6.2.1 增加对成果内容真实性的审查
        6.2.2 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6.2.3 注重开发应用类高校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与贡献
        6.2.4 实行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质量导向
        6.2.5 实行教学和科研并重
        6.2.6 增加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信息化指标
    6.3 科学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6.3.1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主观指标客观化
        6.3.2 运用熵值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6.4 降低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阶次
        6.4.1 剥离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
        6.4.2 淡化职称的资源分配功能
        6.4.3 减少行政噪声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干扰
    6.5 打击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学术造假行为
        6.5.1 对学术造假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6.5.2 成立负责惩处学术造假行为的专门机构
        6.5.3 建立学术造假举报奖励制度
        6.5.4 降低评审专家的信息甄别成本
        6.5.5 提高对专家发现学术造假行为的奖励
    6.6 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寻租行为
        6.6.1 加大对寻租行为的惩罚力度
        6.6.2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活动的透明度
        6.6.3 适当增加设租人的正常收益
    6.7 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6.7.1 大力发展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科技评价机构
        6.7.2 建立学术市场声誉机制
        6.7.3 加快科技成果评价立法工作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某高校理工科教师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B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指标体系
附录C 2013年辽宁省部分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统计
附录D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7)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整体情况概述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主要理论基础
    2.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1.1 学术期刊
        2.1.2 学术期刊评价
        2.1.3 学术期刊管理
        2.1.4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关系分析
    2.2 学术期刊质量与效率理论
        2.2.1 学术期刊质量理论
        2.2.2 学术期刊效率理论
    2.3 学术期刊评价理论与模型
        2.3.1 学术期刊评价理论
        2.3.2 学术期刊评价模型
    2.4 学术期刊管理理论与模式
        2.4.1 学术期刊管理理论
        2.4.2 学术期刊管理模式
3 学术期刊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3.2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3.2.2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3.3.2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1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3.4.2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 学术期刊分类评价实证研究
    4.1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实证研究
        4.1.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4.1.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1.3 评价方法与流程
        4.1.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2 开放存取期刊评价实证研究
        4.2.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4.2.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2.3 评价方法与流程
        4.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2.5 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趋势
5 学术期刊质量控制机制与动态管理机制研究
    5.1 学术期刊质量控制及动态管理概述
    5.2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5.2.1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5.2.2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5.2.3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5.2.4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5.3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5.3.1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5.3.2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5.3.3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5.3.4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5.4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5.4.1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5.4.2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5.4.3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5.4.4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5.5 本章小节
6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研究
    6.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架分析
        6.1.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内涵
        6.1.2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内容
    6.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建
        6.2.1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内涵
        6.2.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框架与价值标准
        6.2.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6.2.4 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与模型
        6.2.5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实施机制
    6.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6.3.1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内涵
        6.3.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流程分析
        6.3.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结构和功能分析
        6.3.4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内容构建
    6.4 本章小节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8)“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研究的概论
2 循证医学对干预措施评价的系统研究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论文正文
第一节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5 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节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稳定期哮喘的效果:基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5 创新点及不足
第三节 呼吸科"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使用情况:一项多中心横断面调查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5 创新点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及其科技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合述评
        1.3.1 专着
        1.3.2 期刊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革”前期(1960—1965年)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
    2.1 “文革”前期高校科技期刊调查统计
    2.2 “文革”前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定位:从事科研之园地
    2.3 培育科技“五朵金花”的《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1 出版概况
        2.3.2 匡亚明与《南京大学学报》
        2.3.3 传播内容
    2.4 “文革”前期:走出经济困境后的良好发展态势
第三章 “文革”时期(1966—1976年)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
    3.1 “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调查统计
    3.2 “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定位:“三大革命”斗争之工具
    3.3 高校期刊史上罕见两校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
        3.3.1 编辑出版与经营管理
        3.3.2 期刊版面与形式
        3.3.3 传播内容
        3.3.4 周培源与《北京大学学报》
    3.4 “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传播的两大特色
        3.4.1 高校科技期刊中的科学史研究热潮
        3.4.2 高校科技期刊中的马克思《数学手稿》学习热潮
    3.5 “文革”时期:全面凋零、缓慢复苏
第四章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1977—1978年)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
    4.1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高校科技期刊调查统计
    4.2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定位:学术科研性刊物
    4.3 以“专”显优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融冰复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期刊与杂志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略论林化科技期刊中参考文献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模块化分工视域下科技期刊复合型服务平台的构建[J]. 李靓. 编辑学报, 2021(04)
  • [2]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新媒体运营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 刘红霞,沈锡宾,刘冰,魏均民. 编辑学报, 2020(03)
  • [3]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协同性研究[J]. 杨旺平. 编辑学报, 2019(05)
  • [4]信息计量视角下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的影响力分析[D]. 仇之聪.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数字化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探析[J]. 沈锡宾,刘红霞,李鹏,季媛媛,包靖玲,王红剑,史红,刘冰. 编辑学报, 2019(01)
  • [6]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 丁华. 东北大学, 2017(01)
  • [7]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D]. 李建臣. 武汉大学, 2016(06)
  • [8]“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研究[D]. 周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7)
  • [9]“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及其科技传播[D]. 杨婷婷. 西北大学, 2015(10)
  • [10]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浅谈林业科技期刊参考文献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