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胞嘧啶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1例

多胞嘧啶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1例

一、聚肌胞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1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伟刚,杨桂林,曾小斌,吴诗品,周伯平[1](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病毒药物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或SARS-CoV-2)是一种传染性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 目前已造成全球25个国家的5万余人感染, 1千余人死亡。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出现发热和咳嗽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脓毒症休克而导致死亡。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明确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 本文拟通过对近期国内外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抗病毒药物基础研究和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为临床更加有效地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新的思路。

王斌,张瑜,陈碧翠,钟明康[2](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的潜在抗病毒药物述评》文中指出目的为临床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治疗及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结合SARS-CoV-2的特点和可能的致病机理,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推荐的潜在抗病毒药物,以及中国药学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药学工作指导与防控策略专家共识》的相关内容,从这些药物的背景信息、药理作用、药物警戒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述。结果与结论通过综合述评,为临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抗病毒治疗及药学监护提供了药物治疗学相关知识,也为抗SARS-CoV-2的药物研究提供了参考。

王方平[3](2017)在《雌激素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RIG-Ⅰ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RIG-Ⅰ信号通路的研究研究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主要有6种基因型和超过70种亚型。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1.85亿人感染HCV,占世界人口的3.2%,同时每年大约有300到400万新发病例。急性丙型肝炎(Acutehepatitis C,AHC)大多是无症状的,其中55%-85%感染者不能清除该病毒并最终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经过20~30年的时间大约有10%-20%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7%患者发展为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但是抗病毒疗效不佳并且不良反应较大;新型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仍依赖聚乙二醇联合利巴韦林,且具有副作用及未知禁忌症。CHC的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探讨的热点。有研究表明,人感染HCV后,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这种性别与HCV感染转归差异的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固有免疫在机体清除病毒或抗病毒治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就性别与固有免疫中RIG-Ⅰ及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目的1.了解CHC患者和健康人RIG-Ⅰ与干扰素基因表达量的差异。2.了解不同性别CHC患者体内RIG-Ⅰ与干扰素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C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HCV基因型均为1b型,诊断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排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本研究所用引物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网站中提供的 RIG-Ⅰ、干扰素mRNA序列和BLAST进行引物设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IG-Ⅰ、IFN-α、IFN-β和 GAPDH mRNA 表达量。3.统计分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用SNK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正态分布)或Spearman法(非正态分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与健康人相比,CHC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PA、TP、ALB、GLB、TBIL和DBIL明显异常,且hs-CRP升高,PT-ac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HC患者RIG-Ⅰ、IFN-α和IFN-β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RIG-Ⅰ、IFN-α和IFN-β基因表达量在男性和女性CHC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育龄期女性CHC患者RIG-Ⅰ、IFN-α、IFN-β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绝经后CHC患者和男性CHC患者;而绝经后女性CHC患者和男性CHC患者RIG-Ⅰ、IFN-α、IFN-β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CHC患者RIG-Ⅰ基因表达量与IFN-β基因表达量成正相关,与IFN-α基因表达量无相关性。研究结论1.CHC患者RIG-Ⅰ、IFN-α和IFN-β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且RIG-Ⅰ基因可通过调节IFN-β基因表达量发挥抗病毒作用。2.育龄期女性患者IFN-α、IFN-β、RIG-Ⅰ基因表达量较高,抗HCV力强于绝经后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第二部分雌激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IG-Ⅰ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背景本课题前期研究表明,女性感染HCV后其体内RIG-Ⅰ及干扰素基因与男性相比无明显差异,但育龄期妇女较绝经后妇女和男性患者RIG-Ⅰ及干扰素基因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雌激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 RIG-Ⅰ 抗病毒信号通路的影响,为临床寻找新的更有效的CHC治疗方法提供有力证据。研究目的探讨雌激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RIG-Ⅰ及干扰素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研究方法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提取和培养: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且未治疗的CHC患者6例,男性和女性患者各3例,诊断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所有患者HCV基因型均为1b型,排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及感染性疾病。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6名作为对照,男性和女性各3名。采用Ficoll单次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在37℃ 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网站中提供的 RIG-Ⅰ、干扰素 mRNA 序列和BLAST进行引物设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IG-Ⅰ、IFN-α、IFN-β和GAPDH mRNA表达量。3.统计分析:用SPSS20.0软件分析雌激素对不同性别组间RIG-Ⅰ、IFN-α和IFN-β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用SNK检验,对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法,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在健康对照组中,男性PBMC加入干扰素刺激后RIG-Ⅰ基因表达量较未加干扰素刺激对照增加了 3.07倍;而女性PBMC加干扰素刺激后RIG-Ⅰ基因表达量较未加干扰素刺激对照增加了 5.28倍。2.单独用干扰素刺激男性CHC患者和男性健康对照者PBMC后,RIG-Ⅰ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P =0.45)。而单独用干扰素刺激女性CHC患者和女性健康对照者PBMC后,RIG-Ⅰ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P=0.01)。3.在男性CHC患者中,单独用干扰素刺激PBMC后RIG-Ⅰ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是未加干扰素刺激对照的2.58倍;干扰素预刺激PBMC后,再加入雌激素刺激,RIG-Ⅰ基因表达量较单独干扰素刺激对照显着增加(t=7.56,P<0.001);干扰素预刺激PBMC后,用雌激素拮抗剂ICI182780作用PBMC 4h,再加入雌激素刺激,RIG-Ⅰ基因表达量较未加雌激素拮抗剂作用对照显着下降(t=7.35,P<0.001)。4.在女性CHC患者中,具有与男性患者相同的结果。单独用干扰素刺激PBMC后RIG-Ⅰ基因表达量也明显增加,是未加干扰素对照的2.23倍;干扰素预刺激PBMC后,再加入雌激素刺激,RIG-Ⅰ基因表达量较单独干扰素刺激对照显着增加(t=8.98,P<0.001);干扰素预刺激PBMC后,用雌激素拮抗剂ICI182780作用PBMC4h,再加入雌激素刺激,RIG-Ⅰ基因表达量较未加雌激素拮抗剂作用对照显着下降(t=7.86,P<0.001)。5.单独干扰素,干扰素加雌激素以及干扰素结合雌激素拮抗剂加雌激素,分别刺激CHC患者PBMC发现,IFN-α、IFN-β基因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结论1.干扰素能增加健康人PBMC中RIG-Ⅰ基因表达量。2.干扰素能增加CHC患者PBMC中RIG-Ⅰ基因表达量,女性患者增加更显着。3.雌激素通过协同干扰素增加RIG-Ⅰ基因表达量机体抗病毒能力。4.雌激素对IFN-α、IFN-β基因表达量无影响。

赵会芳[4](2014)在《IFN-λ与丙型肝炎患者应用IFN-α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可引起肝脏急慢性炎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HCV,其中约有4250万感染者在中国。约有20%-30%的HCV感染者在急性期可以自发清除病毒,而大部分HCV感染者转化为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其中30%CHC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而且CHC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机会为正常人的20-30倍。因此CHC已成为值得关注的全球性公众健康问题,迫切需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机体细胞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后所分泌的一类特异性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细胞增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根据IFN的氨基酸序列和生物学活性可分为三类:I、Ⅱ、Ⅲ型。I型INF包括IFN-α、IFN-β、IFN-ε、IFN-κ、IFN-δ和IFN-ζ等,其中IFN-α为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病毒药物之一;Ⅱ型INF仅有1种为IFN-γ;Ⅲ型INF即IFN-λ,包括IFN-λ1(IL-29)、IFN-λ2(IL-28A)和IFN-λ3(IL-28B)。目前标准的抗HCV治疗方案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ylated interferon α, 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 RBV),治疗4周时HCV-RNA转阴(HCV-RNA<1000IU/ml)为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virologic response, RVR),若治疗治疗4周时HCV-RNA仍为阳性至治疗12周时HCV-RNA转阴(HCV-RNA<1000IU/ml)为早期病毒学应答(eralyvirologic response, EVR)。已有研究证实RVR和EVR能很好的预测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即治疗结束24周HCV-RNA小于1000IU/ml,其中获得RVR的患者约88%-100%可获得SVR,一旦达到SVR,99%以上可以维持病毒学应答5年甚至更久。但并不是所有丙型肝炎患者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抗病毒疗效,影响抗病毒疗效的因素有病毒因素(如HCV基因型、基线病毒载量等)、药物因素(如IFN-α种类、IFN-α和RBV有明显的血液学和神经系统抑制等不良反应、IFN-α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宿主因素[如对IFN-α耐受性不佳、免疫应答状态、IL-28B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orphism, SNP)等]。近几年一系列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报道了丙型肝炎患者的IL-28BSNP不同位点的基因型(rs12979860、rs8099917、rs12980275)与抗病毒治疗应答密切相关,携带保护性基因型的丙型肝炎患者自发清除病毒、获得SVR的机率比携带非保护基因型的患者高,同时发现携带保护性基因型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IL-29、IL-28A、IL-28B水平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的IL-29mRNA、IL-28AmRNA、IL-28B mRNA水平均高于携带非保护性基因型的患者,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9水平低于正常人、而IL-28A水平高于正常人,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IL-28A mRNA和IL-29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人。已有研究证实,IFN-λ与IFN-α的结合受体及分布不同,但它们可以通过相同的信号传导通路,传导活化信号、诱导一系列干扰素激活基因的表达,IFN-λ与IFN-α可协同发挥抗病毒作用。上述研究表明,丙型肝炎患者IL-28B SNP与抗病毒治疗疗效密切相关,丙型肝炎患者体内IFN-λ水平与抗病毒治疗疗效可能有相关性。已有研究证实,RVR和EVR可以很好的预测SVR,其中RVR能更好的预测SVR,本研究根据患者应用IFN-α治疗4周时HCV-RNA是否转阴分为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组和非快速病毒学应答(N-RVR)组,旨在探讨丙型肝炎患者体内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IFN-λ水平与其应用IFN-α抗病毒治疗获得RVR是否有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5例,根据患者应用IFN-α治疗4周时HCV-RNA是否转阴(HCV-RNA<1000IU/ml)分为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组21例和非快速病毒学应答组(N-RVR)组24例,另外设健康对照组(Normal)组15例。1病毒学指标检测: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检测抗-HCV,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CV-RNA水平。2收集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9、IL-28A、IL-28B的水平。3收集新鲜外周抗凝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收集PBMCs:Trizol法抽提提取PBMCs中的总RNA,应用RT-PCR法检测PBMCs中IL-29、IL-28A、IL-28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提取PBMC中总蛋白,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外周血PBMC中IL-29、IL-28A和IL28B蛋白表达水平。4留取丙型肝炎患者外周(含EDTA)抗凝全血,提取DNA,应用TapManMGB蛋白探针法检测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结果:1血清中IL-29、IL-28A和IL-28B的表达水平1.1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29、IL-28A、IL-28B的水平分别为(11.78±0.78)、(268.13±9.82)、(267.26±8.26)。1.2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治疗前(0周)血清中IL-29、IL-28A、IL-28B的水平:RVR组分别为(13.32±1.34)、(273.11±8.78)、(293.67±7.38);N-RVR组分别为(10.58±1.44)、(243.05±9.48)、(254.85±8.67)。1.3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治疗4周时血清中IL-29、IL-28A、IL-28B的水平:RVR组分别为(12.90±1.04)、(288.49±13.50)、(308.53±9.48);N-RVR组分别为(10.14±0.46)、(253.53±4.37)、(247.34±6.39)。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学处理以上结果得出:RVR组血清中IL-29、IL-28A、IL-28B的水平在治疗前、治疗4周时均明显高于N-RVR组,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le1);而健康对照组处于RVR组和N-RVR组之间,其中IL-28B的水平明显低于RVR组、高于N-RVR组,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le1);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治疗前与治疗4周血清中IL-29、IL-28A、IL-28B的水平变化不大。2将PBMCs中GAPDH的表达量设定为1.00,与GAPDH表达量相比,得出IL-29、IL-28A、IL-28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2.1健康对照组PBMCs中IL-29、IL-28A、IL-28B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6±0.02)、(0.68±0.02)、(0.70±0.02)。2.2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治疗前(0周)PBMCs中IL-29、IL-28A、IL-28B的mRNA表达水平:RVR组分别为(0.80±0.02)、(0.79±0.02)、(0.72±0.02);N-RVR组分别为(0.71±0.02)、(0.65±0.02)、(0.68±0.01)。2.3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治疗4周时PBMCs中IL-29、IL-28A、IL-28B的mRNA表达水平:RVR组分别为(0.80±0.02)、(0.79±0.01)、(0.74±0.02);N-RVR组分别为(0.70±0.01)、(0.64±0.01)、(0.66±0.01)。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学处理以上结果得出:RVR组PBMCs中IL-29、IL-28A、IL-28B的mRNA表达水平在治疗前、治疗4周时均明显高于N-RVR组,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le2);而健康对照组处于RVR组和N-RVR组之间,其中IL-28A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RVR组,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le2);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治疗前与治疗4周PBMCs中IL-29、IL-28A、IL-28B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不大。3将PBMC中内参β-actin相对表达量设定为1.00,与β-actin表达量相比较,得出IL-29、IL-28A、IL-28B蛋白的表达水平:3.1健康对照组PBMC中IL-29、IL-28A、IL-28B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67±0.12)、(0.58±0.13)、(0.70±0.11)。3.2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治疗前(0周)PBMC中IL-29、IL-28A、IL-28B蛋白的表达水平:RVR组分别为(0.73±0.01)、(0.69±0.03)、(0.73±0.03);N-RVR组分别为(0.52±0.02)、(0.48±0.03)、(0.53±0.03)。3.3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治疗4周时PBMC中IL-29、IL-28A、IL-28B蛋白的表达水平:RVR组分别为(0.73±0.09)、(0.70±0.11)、(0.77±0.09);N-RVR组分别为(0.55±0.09)、(0.50±0.10)、(0.57±0.09)。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学处理以上结果得出:RVR组PBMCs中IL-29、IL-28A、IL-28B蛋白表达水平在治疗前、治疗4周时均明显高于N-RVR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Table3);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治疗前与治疗4周PBMC中IL-29、IL-28A、IL-28B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大。4IL-28B rs12979860CC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PBMC中IL-29、IL-28A、IL-28B水平明显高于CT和TT型患者,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型患者血清和PBMC中IL-29、IL-28A、IL-28B水平介于CC和TT型患者之间,其中血清中IL-28B水平明显高于TT型患者,PBMC中IL-28A mRNA水平明显高于TT型患者,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Table4/5/6)。5Pearson卡方相关分析法分析三种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与RVR率的关系,结果:IL-28B rs12979860CC基因型携带者获得RVR率明显高于CT、TT基因型携带者(见Table7)。6将丙型肝炎患者HCV-RNA基线水平、HCV分型、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PBMC和血清中IL-29、IL-28A、IL-28B水平等多种因素与IFN-α抗病毒应答疗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8);6.1通过向后逐步排除法,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X3、X6、X12;卡方检验,χ2=32.183, P<0.01,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方程:logitP=-2.76+2.94X3+3.30X6+6.58X12。6.2X3、X6、X12的logistic回归系数反应对RVR/N-RVR的影响:IL28B CC基因型对获得RVR的优势比(OR)为5.06;PBMC中IL28B mRNA水平每增加一个等级对获得RVR的优势比为6.28; PBMC中IL28B蛋白水平每增加一个等级对获得RVR的优势比为13.87。结论:1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PBMC中IL-29、IL-28A、IL-28B的水平与RVR密切相关。2IL-28B rs12979860CC基因型与RVR密切相关。3IL-28B rs12979860CC基因型、PBMC中在基因和蛋白水平高表达的IL-28B可能是RVR的预测因素。

郭洁[5](2013)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型干扰素受体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α干扰素受体1(IFNAR1)基因启动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干扰素(IFN)α抗HCV治疗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1.选择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 (Peg-IFN α)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3例,治疗前行HCV RNA定量、HCV基因型、谷丙转氨酶(ALT)等检测,疗程48周,根据应答情况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2.对入选患者IFNAR1启动子区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双向测序。结果:1.抗病毒疗效:在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73例患者中应答组47例(64.39%),无应答组26例(35.61%),应答组与无应答组的性别、年龄、治疗前ALT及HCV基因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前HCVRNA PCR定量比较,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在IFNAR1基因启动子区测序发现-568、-408、-77、-3四个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分别为:-568G/C、-408C/T、-3C/T及-77GT双核苷酸重复序列(-77(GT)n),共10种基因单体型,其中单体型-568C/-408C/-77(GT)5/-3C和-568C/-408T/-77(GT)5/-3T出现频率最高(52.054%和15.068%)。3.IFNAR1启动子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的关系:非-568C/-408C/-77(GT)5/-3C者的抗病毒应答率为77.1%,高于-568C/-408C/-77(GT)5/-3C者56.2%(x2=4.773, P=0.029);-568C/-408T/-77(GT)5/-3T者的应答率90.9%,高于非568C/-408T/-77(GT)5/-3T者59.7%(X2=3.92,P=0.048)。结论:IFNAR1启动子基因型为-568C/-408T/-77(GT)5/-3T或非-568C/-408C/-77(GT)5/-3C者对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能产生更好的应答,患者IFNAR1启动子基因多态性可能与IFN α抗HCV治疗应答有关。

苏珊珊[6](2013)在《慢性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策略及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呈全球性流行,感染人数达1.8亿,我国HCV抗体阳性率约为3.2%。HCV感染后50%80%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感染HCV20年后,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10%15%,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每年肝癌的发生率为1%7%,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干扰素(interferon,IFN)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为目前国际公认的有效抗HCV方案,标准疗程(HCV基因2型、3型丙肝患者治疗24周,基因1型患者治疗48周)治疗基因2型、3型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率为55%60%,基因1型为CHC难治的因素之一,SVR率仅为38%41%。我国HCV感染以中老年患者居多,部分患者已进展为肝硬化或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而且,因为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的副作用,临床上约有3040%的CHC患者不能耐受标准治疗方案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情的进展,因此,亟待探索适于不同人群的CHC个体化治疗方案。宿主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状态与慢性HC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尤其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是影响治疗后早期及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重要因素。外周血单核细胞及T淋巴细胞免疫分子表达水平的观察可能有助于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优化,主要包括正向免疫调节因子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的表达,负向免疫调节因子T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的表达以及负向免疫调节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比率变化。另外,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3,Tim-3)/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Gal-9)系统也在HCV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探明免疫分子变化趋势及其调节机制将有助于预测慢性HC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应答及预后。我们结合我国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特点及免疫状况,探讨适于不同人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和体外细胞培养及干预实验,明确干扰素治疗前、治疗中相关免疫指标变化与治疗效果的关系,为CHC免疫调节疗法的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慢性丙型肝炎个体化抗病毒方案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适于中国人群慢性HCV感染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改善患者依从性、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采用前瞻、开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邢台市人民医院、邯郸市传染病医院住院CHC患者280例,记录患者感染途径。根据患者年龄(<65岁或≥65岁)、体重(<60kg或≥60kg)、合并疾病状态(是否有肝硬化、糖尿病、心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及患者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不同剂量、类型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个体化方案。研究包括IFNα-2b和PegIFNα-2a组,每组根据应用干扰素剂量又分为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根据治疗过程中完全病毒学应答时间确定疗程。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病毒学应答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HCV基因型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结果:输血/血制品感染者203例(72.5%),30例(10.7%)为其他途径感染包括手术/外伤、拔牙、针灸或内镜检查等侵袭性操作、穿耳洞等,47例(16.8%)感染途径不明。IFNα-2b组(n=171)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omplete earlyvirological response,cEVR)、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response,SVR)和不良反应率依次为52.0%,71.3%、57.9%和7.0%,PegIFNα-2a组(n=109)为69.7%、89.9%、74.1%和8.3%,PegIFNα-2a组RVR、cEVR率显着高于IFNα-2b组(P <0.01)。IFNα-2b小剂量组(n=68)RVR、cEVR、SVR和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4.1%、69.1%、57.1%和10.3%,IFNα-2b常规剂量组(n=103)分别为57.3%、72.8%、60.0%和4.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IFNα-2a小剂量组(n=48)RVR、cEVR、SVR和不良反应率分别为66.7%、85.4%、68.8%和12.5%,在PegIFNα-2a常规剂量组(n=61)分别为72.1%、93.4%、81.8%和4.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代偿期肝硬化CHC患者(n=16)RVR、cEVR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81.3%和6.3%,未发展为肝硬化患者(n=264)分别为60.6%、78.4%和7.6%,其RVR率显着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 <0.05)。146例进行HCV基因型检测的CHC患者中,1b型占62.3%。HCV基因1型感染者RVR、cEVR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3.2%、71.6%和8.3%,非HCV基因1型感染者分别为86.5%、83.8%和8.1%,非HCV基因1型感染者获得RVR率显着高于HCV基因1型感染者(P <0.001)。结论:根据CHC患者基线特征、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病毒学应答出现时间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获得较高病毒学应答率,改善预后。第二部分Tregs及表达PD-1、TLRs细胞亚群与慢性HCV感染及治疗应答关系的研究目的:探明CHC患者干扰素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不同细胞亚群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选择18~65岁CHC患者70例,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IFNα-2b/RBV)治疗者37例, 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PegIFNα-2a/RBV)治疗者33例,疗程4872周。另选择性别、年龄与CHC患者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及CHC患者不同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24、48周时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PD-1的CD4+和CD8+T细胞、表达TLR2、TLR3、TLR4的CD14+单核细胞比率变化,并分析其与cEVR的关系。结果:CHC患者外周血基线Treg细胞(P <0.05),表达PD-1CD4+T细胞(P <0.05)、表达PD-1CD8+T细胞(P <0.01),表达TLR2(P <0.05)、TLR3(P <0.001)、TLR4(P <0.05)CD14+单核细胞比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IFNα-2b/RBV或PegIFNα-2a/RBV治疗12周时,Treg细胞和表达PD-1CD8+T细胞比率较基线显着降低(P <0.05),治疗24周时表达PD-1CD8+T细胞的比率较12周进一步下降(P <0.05),治疗48周时,表达PD-1CD4+T细胞比率较前显着下降(P <0.01);IFNα-2b/RBV或PegIFNα-2a/RBV治疗12周时表达TLR2、TLR3、TLR4CD14+单核细胞比率较基线显着升高(P <0.05),治疗24、48周后降至基线水平。73.5%(25/34)的IFNα-2b/RBV治疗患者获得了cEVR;78.1%(25/32)的PegIFNα-2a/RBV治疗患者获得了cEVR。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较低水平的表达TLR3CD14+单核细胞比率为获得cEVR的独立预测因素(OR=2.11,95%CI:1.15-3.88,P <0.05)。获得cEVR的CHC患者较未获得cEVR者在抗病毒治疗前表现为更低水平的表达TLR3CD14+单核细胞(P <0.05)和表达TLR4CD14+单核细胞比率(P <0.05),在治疗12周时较未获得cEVR者表现为更低水平的Treg细胞(P <0.01)、表达PD-1CD4+T细胞(P <0.01)和表达PD-1CD8+T细胞比率(P <0.05)。结论:基线时外周血低水平的表达TLR3CD14+单核细胞比率为CHC患者抗病毒治疗获得cEVR的预测因素;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通过下调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PD-1CD4+T细胞、CD8+T细胞比率和上调表达TLR2、TLR3、TLR4CD14+单核细胞的比率协同抗病毒作用,使患者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为治疗CHC提供新的免疫靶点。第三部分Tim-3/Gal-9通路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目的:探明Tim-3/Gal-9通路在慢性HC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选择18~65岁CHC患者40例,并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对照组和CHC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血浆Gal-9、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水平。选择CHC患者和健康对照各1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行体外培养,给予Tim-3阻断剂联合TLR4激动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或TLR3激动剂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ly(I:C)]干预。所分离PBMC分为5组:空白组(Control):不予任何干预;TLR4激动剂组(LPS):加入LPS培养;Tim-3阻断剂+TLR4激动剂组(Anti-Tim-3+LPS):先加入Anti-Tim-3抗体培养30min后再加入LPS培养;TLR3激动剂组[Poly(I:C)]:加入Poly(I:C)培养;Tim-3阻断剂+TLR3激动剂组[Anti-Tim-3+Poly(I:C)]:加入Anti-Tim-3抗体培养30min后加入Poly(I:C)培养。细胞共培养24h,分离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IL-12、IFN-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培养细胞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2’-5’OAS)、粘病毒抗性蛋白A(myxovirusresistance protein A,MxA)和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1(suppressor ofcytokine1,SOCS1)mRNA表达水平。结果:CHC患者血浆Gal-9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抗病毒治疗第12、24、48周Gal-9含量均较基线水平显着降低(P <0.05),治疗后随访24周时与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Gal-9血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cEVR与未获得cEVR、获得SVR与未获得SVR患者Gal-9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基线IL-12血浆水平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2周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和基线水平(P <0.01),治疗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时与基线水平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获得cEVR与未获得cEVR、获得SVR与未获得SVR患者相比,IL-12水平均无显着差异(P>0.05)。健康对照与CHC患者各组PBMC培养上清中IL-12含量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与CHC患者培养细胞抗病毒因子IFN-α、2’-5’OAS及MxA表达均为干预组显着高于空白组(P <0.05);除Anti-Tim-3+Poly(I:C)组外,炎症因子TNF-α及免疫抑制因子SOCS1表达均为干预组显着高于空白组(P <0.05)。Anti-Tim-3+LPS组2’-5’OAS和MxAmRNA表达较单用LPS干预组显着升高(P <0.05),SOCS1mRNA表达则较单用LPS干预组显着降低(P <0.05)。Anti-Tim-3+Poly(I:C)组IFN-α、2’-5’OAS和MxA表达均显着高于单用Poly(I:C)组和Anti-Tim-3+LPS组(P <0.05),SOCS1mRNA表达则显着低于单用Poly(I:C)组(P <0.001), TNF-α在Anti-Tim-3+Poly(I:C)组含量最低,但与其他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Anti-Tim-3+LPS组IFN-α和2’-5’OAS表达、Anti-Tim-3+Poly(I:C)组2’-5’OAS表达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P <0.05),MxA和TNF-α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OCS1除在Anti-Tim-3+Poly(I: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P <0.05)。结论:1慢性HCV感染患者血浆Gal-9水平显着升高,抗病毒治疗早期可提高IL-12表达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逐渐降低Gal-9血浆水平,但治疗后随访24周时再次升高;2体外Tim-3阻断联合TLR3激动剂干预可显着提高抗病毒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抑制负向免疫调节因子表达,为CHC免疫疗法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科学依据。

张昕[7](2011)在《HIV/HCV共感染患者NK细胞数量与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相对于HIV和HCV单纯感染以及健康对照者,HIV/HCV共感染者的NK细胞数量、表达CD107a和IFNγ的NK细胞比例以及杀伤K562细胞功能的变化,阐述NK细胞对HIV/HCV共感染的影响,并探讨NK细胞在共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对肝脏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HIV/HCV共感染者18例,单纯HIV感染者30例,单纯HCV感染者2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18例,统计各组入选者的人口学资料、感染HIV、HCV的时间、AST/ALT水平、HIV/HCV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留取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NK细胞数量,用IL-12/15、PMA和K562细胞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分泌IFN-γ、CD107a勺能力,并用流式细胞毒性分析法检测NK细胞在不同效靶比条件下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率。对各组NK细胞的功能进行分析和比较。实验结果采用CHISS 2004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着性检验标准为双侧P<0.05。结果HIV/HCV共感染组、单纯HIV和HCV感染组的NK细胞百分率和绝对值都显着低于HC组;单纯HIV感染组、单纯HCV感染组和HIV/HCV共感染组的NK细胞百分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别,但HIV/HCV组的NK细胞绝对值(142±69)/ul显着低于单纯HIV组(199±56)/u1和HCV组(207±68)/ul(p<0.05)IL-12/15刺激后共感染组表达CD107a的NK细胞比例低于HCV单纯感染组,表达IFN-γ的NK细胞比例高于单纯HIV感染组;PMA刺激后,HIV/HCV共感染组、单纯HIV组和单纯HCV组的NK细胞IFN-γ表达频率都显着低于HC组,而前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CD107a+NK细胞和IFN-γ+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变化规律基本与NK细胞数量变化一致,三组病毒感染者均低于健康对照,而共感染组低于两种病毒单纯感染。在NK细胞杀伤功能实验中发现,随着效靶比的升高,K562细胞被杀伤的比例逐渐增大。在效靶比为10:1时,HIV/HCV共感染组NK细胞杀伤效率与HIV、HCV单纯感染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效靶比为30:1时,HIV/HCV共感染组NK细胞杀伤效率[(7.229±2.545)%]低于HIV单纯感染组[(13.451±8.802)%,p<0.05]和HCV单纯感染组[(12.989±9.563)%,p>0.05]。结论HIV/HCV共感染患者的NK细胞在数量和功能上明显低于HIV和HCV单纯感染的患者,NK细胞变化的原因和HIV和HCV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初步提示,NK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损害可能是HIV/HCV共感染者肝损害加重的原因之一,从而为共感染者可能的NK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张旭东,张淑慧,董占军[8](2009)在《干扰素抗肝炎病毒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朱喜增,裴旭东,张怀宏[9](2008)在《复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74例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复合干扰素(comb interferon,CITF)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对74例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复合干扰素15μg,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24周,观察治疗过程中、治疗结束时及停药半年后的临床症状、体征、ALT、丙型肝炎病毒持续免疫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72例患者完成治疗,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治疗结束后 HCV-RNA 持续阴转率分别为73%和37%(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江晓华[10](2006)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γ-IFN水平、HBV DNA载量、肝组织病理的关系研究及γ-IFN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γ-IFN与HBV DNA复制的关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含量与肝组织中HBV DNA的含量是否存在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HBV DNA和肝组织中HBV DNA的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探讨不同剂量γ-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 选取70名未经免疫或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20名年龄近似的献血员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患者和献血员血清中γ-IFN的水平。用荧光PCR法检测CHB患者血清、肝组织中HBV DNA的含量和常规肝功能生化检查,并与同期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对比分析,选择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其中观察组用普通护肝药,其它三组用不同剂量的γ-IFN治疗3个月,观察ALT、TBL、A/G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HBeAg、HBV DNA的变化。 结果 (1) 将正常对照组与CHB组进行比较,发现CHB组的γ-IFN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t=4.20,P<0.010);运用方差分析比较高、中、低载量组之间γ-IFN的含量是否有差异,结果F值=3.65,P<0.05,然后运用SNK-q检验分别比较高、

二、聚肌胞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肌胞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1例(论文提纲范文)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的潜在抗病毒药物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1.1 背景信息
    1.2 药理作用
    1.3 药物警戒
2 瑞德西韦注射剂(remdesivir)
    2.1 背景信息
    2.2 药理作用
3 阿比多尔
    3.1 背景信息
    3.2 药理作用
    3.3 药代动力学特点
    3.4 药物警戒
4 利巴韦林
    4.1 背景
    4.2 药理作用
    4.3 药代动力学特点
    4.4 药物警戒
5 磷酸氯喹
    5.1 背景信息
    5.2 药理作用
    5.3 药代动力学特点
    5.4 药物警戒
6 结语

(3)雌激素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RIG-Ⅰ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RIG-Ⅰ信号通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雌激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IG-Ⅰ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4)IFN-λ与丙型肝炎患者应用IFN-α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干扰素-λ与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型干扰素受体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试剂及仪器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仪器
    1.3 治疗方法
    1.4 标本采集
    1.5 观测指标
    1.6 抗病毒应答判断
    1.7 试验方法
        1.7.1 人基因组DNA提取
        1.7.2 人基因组DNA提取产物的鉴定及浓度测定
        1.7.3 IFNAR1基因启动子区片段的扩增
        1.7.4 IFNAR1基因启动子区片段PCR产物的纯化及测序
    1.8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2.1 抗病毒疗效
    2.2 IFNAR1基因启动子区片段测序结果
        2.2.1 IFNAR1基因启动子区片段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2.2.2 IFNAR1 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2.3 IFNAR1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应答率
三、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慢性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策略及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个体化抗病毒方案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regs 及表达 PD-1、TLRs 细胞亚群与慢性 HCV 感染及治疗应答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im-3/Gal-9 通路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反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im-3 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HIV/HCV共感染患者NK细胞数量与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HIV/HCV共感染患者NK细胞数量及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变化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第二部分 HIV/HCV共感染患者NK细胞杀伤功能变化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第一部分HIV/HCV共感染研究进展
综述 第二部分NK细胞在HIV/HCV共感染中的 作用与变化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语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编专着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交流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执行任务情况
致谢

(8)干扰素抗肝炎病毒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FN概况
2 IFN临床常用制剂
3 IFN制剂治疗肝病的临床应用
4 结语

(1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γ-IFN水平、HBV DNA载量、肝组织病理的关系研究及γ-IFN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γ-IFN水平、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DNA载量、肝组织病理的关系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5、讨论
    第二部分 γ-IFN的临床疗效观察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综述

四、聚肌胞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病毒药物临床研究进展[J]. 吴伟刚,杨桂林,曾小斌,吴诗品,周伯平.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05)
  •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的潜在抗病毒药物述评[J]. 王斌,张瑜,陈碧翠,钟明康. 中国药业, 2020(06)
  • [3]雌激素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RIG-Ⅰ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D]. 王方平. 武汉大学, 2017(06)
  • [4]IFN-λ与丙型肝炎患者应用IFN-α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 赵会芳.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型干扰素受体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D]. 郭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6]慢性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策略及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D]. 苏珊珊.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0)
  • [7]HIV/HCV共感染患者NK细胞数量与功能变化的研究[D]. 张昕.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0)
  • [8]干扰素抗肝炎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 张旭东,张淑慧,董占军. 中国药房, 2009(26)
  • [9]复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74例疗效分析[J]. 朱喜增,裴旭东,张怀宏. 中国基层医药, 2008(09)
  • [1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γ-IFN水平、HBV DNA载量、肝组织病理的关系研究及γ-IFN临床疗效观察[D]. 江晓华. 安徽医科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多胞嘧啶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