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大学校园植物物种调查

呼伦贝尔大学校园植物物种调查

一、呼伦贝尔学院校区内植物种类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闫长艳[1](2020)在《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的借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关注少数民族教育。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作为蒙古民族基础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蒙古族小学的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到蒙古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蒙授中师从蒙古民族地区特点和蒙古族小学教学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师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技能高、信念强、知识广、善于教育的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对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升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职前教育的质量,优化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的教育素养,推动蒙古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搜集、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蒙授中师”、“课程设置”和“课程设置理念”进行了概念界定,以“教师教育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课程的发展阶段做了系统的梳理。文章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课程类型、课程门类、课程时间、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多个维度,阐明了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据,对蒙授中师课程设置所具有的民族性、实用性、协同性、思想性、技能性和教育性等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概括性的总结。文中评析了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脱离民族小学教育与生活实际、专业思想教育不足、轻视传统教学工具使用能力培养等情况;对蒙授中师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民族地区实际、融合民族文化开发隐形课程、合理组织加强技能训练等课程设置理念,进行了经验性的反思。在反思之余,笔者总结了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中一些值得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职前教育借鉴的地方。比如:因地制宜,密切联系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民族小学真正需要的老师;根据民族小学的教学需要来确定技术培训的内容;以蒙古族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依据,合理地组织教学技能的考核,还要善于利用教育认知、教育情感和教育意志对教育行为的推动作用,从多方面指导学生热爱本民族教育,全心全意为蒙古族小学教育事业服务等。

朱波[2](2019)在《福建近代幼儿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降,在区域社会变迁与西学主动宣行的过程中,福建幼儿教育演绎着百年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福建近代幼儿教育萌芽于晚清时期,流变于北洋时期,发展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式微于抗战时期,衰落于战后时期。西方教会幼儿教育藉以其附带殖民色彩的操作工具,并揭开了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序幕。由此,近代福建区域社会变迁则促使本土近代幼儿教育的西学东渐,进而展现出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中国化、本土化、科学化”的实践过程。同时,福建近代幼儿教育发展演变的不同时期,呈现出福建幼儿教育近代化转型与区域社会转型交锋中的不同价值导向。晚清时期,伴随着传教士在近代福建创办最早的一批幼儿教育机构的出现,福建近代国人自办幼儿教育在西方殖民工具理性的驱使下,逐渐从传统伦理理性的价值导向走出,并形成了具有日本模式的鲜明色彩。北洋政府时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这一时期福建近代幼儿教育加速西学东渐的发展进程,促使其伦理理性的价值导向进一步走向衰落。同时,由于怀德幼师和协和幼师的独立出现,早期福建幼儿教师群开始以专业化的职业者角色,促使这一时期福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福建近代幼儿教育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趋势,且其办学更加凸显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现代性特质和内涵,但是在国民党实施党化教育政策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福建近代幼儿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导向。抗战时期,福建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开始处于凋零状态,尽管临时省会永安创办各类儿童教育设施,但受战时局势的影响,福建近代幼儿教育事业不可避免地成为战时国家和政治的附属品。战后时期,福建政府当局及教会试图展开幼儿教育复员工作,却不得不遭遇现实困境与危机,进而导致福建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在国民党政府垮台前处于衰落的境地。历史表明,无论对国民党政府还是西方教会而言,福建近代幼儿教育都成为他们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为此,它由盛转衰最终走向消亡是必然结果。福建近代幼儿教育历经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既反映出福建区域社会变迁的轨迹,又展现出其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是福建教育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幼儿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娜日嘎拉[3](2019)在《草场不同利用方式下牧区人口迁移原因比较研究 ——以正镶白旗Z嘎查与太仆寺旗G嘎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迁移现象作为衡量人类活动、劳动、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扶持发展的重要区域,其牧区人口迁移现象也受到了普遍关注。据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内蒙古牧区一直是人口迁入地,但在90年代后,牧区牧业人口逐渐出现迁出现象。从迁出特征来看,自草场承包到户政策实施以来,人均草场面积越少迁出人口越多。但个别地区却有例外,如太仆寺旗,该地区在人均草场面积少的情况下,并未出现牧业人口大量迁出的现象。为解释这一问题,作者分别从两个旗县选择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当的两个嘎查,即正镶白旗照拉嘎查和太仆寺旗格日勒图嘎查进行对比研究,经研究证明牧业人口迁出与草场利用方式有关。作为研究对象之一的正镶白旗照拉嘎查,自20世纪90年代末草场承包到户政策实施后,一家一户用网围栏分割放牧草场,打草场由嘎查统一管理。经过二十多年的利用,该嘎查放牧场出现严重退化,产草量降低,载畜量下降,无法饲养保障一户家庭最低生活水平牲畜头数的情况,每逢灾年之际(内蒙古牧区“十年九旱”)牧民亏本经营或负债经营而破产转为失业牧民的现象发生频率较高。迫于生计,牧民被迫放弃畜牧,选择另谋出路。照拉嘎查被迫迁出牧民户数占嘎查总户籍牧户的35.71%。而太仆寺旗格日勒图嘎查,同时期内同样实施草场承包到户政策。打草场由嘎查统一管理,但放牧草场以“面积到户、位置未到户”(1)的共同利用方式来经营。经过二十多年的利用,放牧草场虽出现轻微退化,草场产草量也有一定的降低,但草场退化速度明显低于正镶白旗照拉嘎查,草场最低载畜量也能够保障格日勒图嘎查每一户家庭最低生活水平。以草场共同利用为基础,以合作经营畜牧业生产为手段,实现了经营成本低,抗灾能力强,牧业人口承载力高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从而该嘎查并未出现被迫迁出现象。所以,作者认为在草场面积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一家一户分割利用草场是牧民被迫迁出的主要原因。共同利用草场和合作经营牲畜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保障牧民生活需求。本文运用人地关系理论、推拉理论、牧草刺激再生机制、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蹄灾理论阐述了主要观点。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1)完善牧区承包草场“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草原所有权和牧户承包权前提下,通过流转、整合草场等措施,采取合作经营模式发展畜牧业。(2)构建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牧业的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部分牧民“离牧不离乡”,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协调“草-畜-人”的有机关系,(1)面积到户、位置未到户指在实施草场承包到户政策时,仅对牧民所承包草场面积做出明确规定,但并未就草场具体位置做出划分。改变“头数畜牧业”的旧观念,减轻草场放牧压力,恢复草原生态环境。(4)实施休闲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牧民人家、特色牧区,吸纳更多的“失业牧民”。

李铁绳[4](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认为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徐丰[5](2017)在《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研究 ——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为内蒙古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在此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锡林郭勒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是该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主动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它在充分结合当地资源、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下,在学校、政府与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以杜威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观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为理论支撑,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对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个别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对部分专任老师和应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形成了对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特色的具体认识。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该部分主要包括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特色研究的背景、现状、意义、理论基础、思路与方法、创新及不足等。第二部分阐述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具体体现:体现民族文化的专业设置、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已基本形成。第三部分,总结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高职教育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锡林郭勒高等职业教育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从学校、企业和政府三大主体出发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学校在机构建设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当地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高职教育产学合作中起到主导作用;企业主动的全方位的参与高职教育。

赵晓娜[6](2016)在《基于产业需求的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高等教育水平较国内发达地区存在显着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本文选取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现存问题展开系统剖析,提炼出影响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阻力因素,进而提出具有地域适用性的优化措施,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从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及特点,结果显示旅游企业现存较大的人才危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经营管理类人才极为匮乏。而且,旅游企业对于高等旅游院校毕业生实际工作表现认可度并不高,尤其是对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满意度整体较低。基于此,对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全面挖掘影响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症结,并在结合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具体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基于系统整体观提出了科学制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内容全面化、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推动实践教学内涵化、保障师资力量均衡化和提高教学资源适用性等具体优化路径。

李琳[7](2016)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研究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在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为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题。引导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成为了国家的战略选择,这是新时期高校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趋势。我国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同时教育部也表示“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内蒙古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有七所,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学院、赤峰学院、集宁师范学院、河套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针对本地的新建本科院校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缘优势、经济发展、民族特色及产业转型现状,对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迫在眉睫,从而满足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界定了相关概念,并规范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通过文献分析法,整理国内外关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经验进行了探索。同时对呼伦贝尔学院基本情况及转型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并构建SWOT分析模型以直观的看出转型的共性及个性。最后结合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特色,发挥内蒙古新建本科院校的地方性、应用性、独特性的优势,并汲取呼伦贝尔学院转型经验,从加强外部制度保障和提高内涵建设两大方面对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方向和理论及现实依据。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背景、意义、方法等为整篇论文垫定基础。第二部分为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包括错位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分类理论。第三部分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及对应的转型措施对呼伦贝尔学院进行了个案分析。第四部分为文章的核心,本章放眼全区,从外部的法律、制度到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内涵建设,全方位的为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王静静[8](2016)在《曹州牡丹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故乡村状况的好坏,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从事其他建设的根本前提。只有“乡村兴盛,全社会才能兴盛;乡村得到安定,全社会才能真的安定。”当今中国,以“景观文化”构建美丽乡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地方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对以“牡丹文化”构建的曹州美丽乡村景观的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牡丹文化”在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对曹州牡丹文化构建的美丽乡村景观的设想。通过大量文献研究考证和亲赴实地考察,本文着重从以下方面对以“牡丹文化”构建的曹州美丽乡村景观进行了研究探讨。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分析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则分别阐述了曹州牡丹文化的内涵,及其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第三章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论述了曹州牡丹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牡丹文化运用到曹州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及其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同时,牡丹文化的植入又促进美丽乡村景观的建设,带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第四章为结语,得出曹州牡丹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以及对其在未来景观设计中的发展前景给予展望。本课题的研究将对构建和谐社会,设计美丽乡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与理论指导意义。

王凯宏[9](2016)在《“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宋应星所着的《天工开物·陶埏》对陶器工艺有一段概括:“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象征,她伴随着华夏民族的成长历程。不论是在农业还是精神文化上都起到推动整个早期社会快速发展的作用,是人类革命性的产物。陶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是距今至少一万五千以前的先人第一次用火改变了泥土的性质,并将这脚下的泥土按照主观的意志赋予了形体、生命和思想,实现了泥土的“涅盘”新生!美国着名人类学家罗伯特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要单拿一种活动来判断一个民族的文化发达程度,陶器要算最合适的。”黑陶作为工艺美术中的重要艺术门类,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黑陶的形成基础及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最原始阶段。陶器最初并不是作为工艺美术品而出现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开始制作的陶器,主要是作为日常生活中功能性器具,为生活提供方便,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原始社会的陶器在人们生活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远远超过到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作用。陶器是原始社会人们重要的生活资料,陶器不仅可以作为划分考古学文化的标志,也是人们早期的工艺美术作品之一。在黑陶的装饰上,全国各地的方法是不同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的黑陶纹饰是用贝壳或者卵石做工具,在半干的陶坯体表面进行砑光的方法形成的;云南中甸的黑陶酥油壶是把破碎的瓷器按照纹饰样式打成形状规则的瓷片后,再把这些瓷片镶嵌到坯体上,通过瓷片的黑白对比,从而达到了装饰的效果;山东德州一些厂家生产的黑陶采用硬刻的方法诠释纹饰设计思想,景泰蓝的掐丝工艺也被恰当运用到黑陶的表面,丰富了纹饰的方法和工艺精神;绥棱的现代黑陶的装饰则是采用刻花和镂雕来完成的,镂空透雕技术是寇化林发明的。这点我们从杨永善教授的“绥棱黑陶产品的造型多为形体变化单纯的花盆、花缸、笔筒、花瓶和花罐等,又以双层透雕的产品最为别具一格。”这句话中找到佐证的。2009年8月,杨永善教授为侯力平《绥棱陶艺》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再次写到:“20世纪50年代末,绥棱寇化林创制了以装饰陈设为主的黑陶、红陶和土色陶器,其中以刻花镂雕的黑色陶器最为着名,并影响了国内许多地区。”关于绥棱现代黑陶的“双拉型”技术的发明过程,刘家弟先生一文中是有详细记载的。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技术在当时还是保密项目。”一种技术之所以要保密,就是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多层镂空技术是绥棱人的发明。杨永善教授在他的着作《说陶论艺》中写到,绥棱黑陶的风格特点不同于和龙山文化,绥棱陶器烧制最初是红陶,后期利用柴草等经过烟的熏制,进行碳素渗透,才演化成黑陶的。“不同于”、“烟的熏制”、“进行碳素渗透”等词语已经毫无疑问地告诉了我们,绥棱黑陶与“龙山文化”没有任何的牵扯关系。绥棱黑陶制作技艺与龙山文化毫无关系,绝对没有受到了龙山文化的影响,绝不是龙山文化的“嫡亲后裔”,也与黑龙江境内其它地方的黑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它是完全的土生土长的,是绥棱艺术沃野上的纯粹的的“土着”居民。对此,杨永善教授和刘家弟先生早有定论。做为绥棱现代黑陶发展的见证人和推动者的刘家弟先生在《绥棱黑陶回顾》中,也以不可置疑的语气说,寇化林把花纹刻上花盆的制作技术是无师自通,“纯属是他朴素审美意识的产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瞎鼓捣’出来的。”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黑陶》一书中也较为客观地承认“黑龙江绥棱地区作为当代黑陶发祥地之一制造黑陶的历史已有百余年。”笔者先后到了中国很多生产黑陶的地区,虽然都有透雕工艺,但其透雕的水平,能超过绥棱的几乎寥寥无几。中国现代黑陶制作工艺主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黑陶生产技艺,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地方黑陶技艺的使用和形成,成为了中国现代黑陶制作技艺的“奠基石”。绥棱,无疑是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我国现代黑陶制作工艺的萌芽、成熟和发展都是在这块土地上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裂变,并最终影响到我国现代黑陶的制作工艺和发展。

宋爽[10](2016)在《基于景观图式语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在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浪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学校园建设在经济推动、文化促进、政策导向下获得了飞速发展。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设计师始终在努力探索着自己的话语系统,力求提炼我国建筑、规划、景观中的设计语汇和生命精神。基于此本文引入了图式语言的思想,为校园景观的构建提供新的设计途径和理论支持。本文分为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两个部分。前三章节理论研究部分在交待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等的基础上,对景观、图式语言、景观图式语言等概念进行阐述和辨析,界定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和民族特色的景观表达,并对国内外关于图式语言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进行综述。同时选取国内外关于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和传统文化传承等五个不同侧重点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为设计实践提供启示和指导。第四、五章节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中国民族组成及其特色,同时归纳提炼基于中国民族特色的图式语言,而后进行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从不同尺度上融入第四章研究成果,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实现图式语言的景观转译,进而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特色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为载体的传承与发展。最后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并对基于景观图式语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提供更多思路与可能。

二、呼伦贝尔学院校区内植物种类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伦贝尔学院校区内植物种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的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蒙古语授课师范教育的研究
        2.蒙古语授课教师的研究
        3.蒙授中师课程及其设置理念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1.蒙授中师
        2.课程设置
        3.课程设置理念
    (六)理论基础
        1.教师教育理论
        2.多元文化理论
        3.生活教育理论
二、蒙授中师课程的产生发展
    (一)蒙授中师课程的产生
        1.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背景
        2.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原因
        3.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影响
    (二)蒙授中师课程的发展
        1.蒙授中师课程的探索发展(1966 年以前)
        2.蒙授中师课程的曲折发展(1966-1977 年)
        3.蒙授中师课程的恢复发展(1978-1999 年)
        4.蒙授中师课程升级(1999 年以后)
三、蒙授中师课程设置概况
    (一)蒙授中师的课程结构
        1.蒙授中师的课程类型结构
        2.蒙授中师的课程门类结构
    (二)蒙授中师的课程内容
        1.蒙授中师教育类课程内容
        2.蒙授中师技艺类课程内容
        3.蒙授中师通识类课程内容
    (三)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特点
        1.蒙授中师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
        2.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符合民族小学教学需要
        3.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综合完整各科协同并进
        4.蒙授中师课程设置注重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5.蒙授中师课程设置重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
        6.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突出了教书育人的特色
四、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借鉴
    (一)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培养的现状评析
        1.课程教学内容脱离民族小学教育与生活实际
        2.专业思想教育缺失,民族教育信念有待增强
        3.分科培养知识面窄,难以适应民族小学教学
        4.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牧区所需教学工具丢弃
        5.热衷教育理论学习,轻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
        6.教师资格考试面向社会,“准教师”根基不稳
    (二)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
        1.教学内容联系民族地区教育与生活实际
        2.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开发隐形课程
        3.引领思想,激发学生对民族教育的热爱
        4.科学规划课程,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养成
    (三)对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职前教育的启示
        1.面向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培养多科型教师
        2.增强技能训练,为民族小学培育优质师资
        3.从知、情、意入手,塑造学生的教育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福建近代幼儿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辨析与发展阶段划分
    三、研究现状和评价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晚清时期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萌发
    第一节 福建近代幼儿教育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福建商业社会的形成
        二、侯官新学的兴起
        三、福建社会风气初显新元素
    第二节 传教士与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发端
        一、早期幼儿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
        二、传教士在闽创办的最早幼稚园:福州毓英幼稚园
        三、中国近代幼儿教育之先声:厦门鼓浪屿怀德幼稚园
    第三节 福建近代国人自办幼儿教育的肇始
        一、福建古代传统蒙学教育
        二、近代国人自办幼儿教育的社会活动
        三、近代国人自办幼儿教育对福建早期幼儿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流变
    第一节 北洋时期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办学活动
        一、各类幼儿教育的办学活动
        二、华侨办学的典范:陈嘉庚与集美幼稚园
    第二节 福建近代幼儿教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演变
        一、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传播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化
        三、各种办学力量的调整及变化
    第三节 独立幼儿教师群的出现:区域社会下福建幼稚师范
        一、早期幼儿教师群的形成
        二、福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怀德幼稚师范与协和幼稚师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政府初期福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展开
        一、幼儿教育的整顿与发展
        二、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国民政府初期福建幼儿教育的办学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办学概况
        二、近代国人自办幼儿教育机构:三个办学实例
    第三节 国民政府初期幼儿教育的特点、缺陷及社会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幼儿教育存在的缺陷
        三、幼儿教育的社会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战时期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式微
    第一节 战时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变迁
        一、幼儿教育的办学概况
        二、幼儿教育的实践内容
    第二节 临时省会永安教育的亮点:战时的幼儿教育机构
        一、永安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永安幼儿教育机构的两个典型:闽省示范托儿所与永安省立儿童教育馆
    第三节 近代幼儿教育在战时福建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后时期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恢复与衰落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的战后福建近代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的整顿与恢复
        二、幼儿教育的困境及衰落
        三、公办幼儿教育机构:南靖县立幼稚园
    第二节 寻求“复兴”:战后福建教会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复员的开展及结局
        二、战后教会办幼儿教育机构:晋江私立华英幼稚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历史分析与启示
    第一节 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基本脉络
        一、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福建近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二节 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从全国的比较来看:地位较为凸显
        二、从内涵与形式来看:带有较强的现代性特征
        三、从办学力量影响来看:以教会办力量为主,国人自办力量为辅
        四、从区域文化特性来看:具有多样性特征
    第三节 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的现代启示
        一、促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
        二、推进幼儿教育中国化的改造
        三、实施多方办园的参与机制
        四、重视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结论
附录1 福建近代幼儿教育纪事简录
附录2 闽侯县幼稚园暨幼稚班设置施行细则
附录3 民国卅七年度晋江县私立华英幼稚园课程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草场不同利用方式下牧区人口迁移原因比较研究 ——以正镶白旗Z嘎查与太仆寺旗G嘎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理论
    2.1 人口迁移理论
    2.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3 牧草刺激再生机制
    2.4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概况
    3.3 社会经济
    3.4 草场利用情况
4 迁出人口概况
    4.1 不同研究区牧业人口迁出相同点与不同点
    4.2 非自愿迁出人口特征
5 研究区人口迁出原因分析
    5.1 照拉嘎查非自愿迁出原因分析
    5.2 格日勒图嘎查无非自愿迁出原因分析
6 讨论与结论
7 对策及建议
    7.1 完善牧区承包草场“三权分置”制度
    7.2 构建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4 实施休闲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研究 ——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高职教育特色的理论基础
        1.3.1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1.3.2 杜威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观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
        1.5.2 不足
    1.6 研究内容
        1.6.1 调查问卷内容
        1.6.2 访谈问卷内容
2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
    2.1 体现民族文化的专业设置
    2.2 锡林郭勒高职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2.2.1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2.2 依托地域特色打造品牌专业
        2.2.3 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优秀称职人才
    2.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已基本形成
        2.3.1 校内生产实训
        2.3.2 校外实训
        2.3.3 "订单式"培养
        2.3.4 "专家讲座"和"技能大赛"
3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特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力量的欠缺
        3.1.1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过低
        3.1.2 教师评聘标准侧重于学术研究
        3.1.3 兼职教师所占比例偏低
        3.1.4 工作压力影响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3.2 浅层次、低水平的校企合作
        3.2.1 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
        3.2.2 企业对学校教学工作参与度不足
    3.3 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3.1 课程体系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模式
        3.3.2 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存在不足
4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对策
    4.1 学校在机构建设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4.1.1 学校要建立起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有效激励机制
        4.1.2 学校要加强传统课程模式的改革
        4.1.3 学校要策划、设计、协调校企合作工作
        4.1.4 学校要树立服务企业意识,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吸引力
    4.2 政府积极扩大职能,在高职产学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4.2.1 政府要完善校企合作政策,做高职产学合作的推动者
        4.2.2 政府要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做高职产学合作的协调者
        4.2.3 政府要建立教学评价机构,做高职产学合作的验收者
    4.3 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高职教育
        4.3.1 企业要加强主体意识,建立长远的合作教育思想理念
        4.3.2 企业要多方位参与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的改革发展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简介

(6)基于产业需求的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
        2.理论基础
    (四)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五)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六)本文创新之处
二、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格局趋于完善
        2.旅游产业经济不断提高
        3.旅游产业地位显着提升
    (二)旅游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1.调查步骤说明
        2.调查数据分析
        3.调查结论
三、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评价
    (一)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总体概况
        2.培养目标
        3.专业设置
        4.课程结构
        5.师资队伍
    (二)学生对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评价
        1.课程结构评价
        2.教材使用评价
        3.师资队伍评价
        4.教学方法评价
        5.实习情况评价
        6.教辅资源评价
四、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现存问题及成因剖析
    (一)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现存问题
        1.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2.课程设置结构性失衡
        3.教学方法互动性不足
        4.实习实训形式化严重
        5.教师队伍供与需脱节
        6.教学资源适切性较差
    (二)成因剖析
        1.旅游高校价值取向缺乏科学性
        2.旅游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
五、产业需求下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优化策略
    (一)科学制定培养目标
        1.明确自身发展定位
        2.塑造院校特色品牌
    (二)促进教学内容全面化
        1.科学设置课程结构
        2.博专并重课程建设
    (三)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1.强化教学过程互动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四)推动实践教学内涵化
        1.开辟多元实习渠道
        2.完善实习实训机制
    (五)保障师资队伍均衡化
        1.规模层次协调适宜
        2.能力结构均衡发展
    (六)提高教学资源适用性
        1.优化专业教材结构
        2.配备适宜教辅资源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研究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发展概况及研究综述
        2. 国内发展概况及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
    (五) 概念界定
        1. 应用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
        2. 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理解
        3. 新建本科院校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理论基础
    (一) 错位式发展理论
    (二) 人力资本理论
    (三) 高等教育分类理论
三、呼伦贝尔学院转型发展的个案研究
    (一) 呼伦贝尔学院现状(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校企合作等)
        1. 办学定位
        2. 专业建设
        3. 人才培养
        4. 师资队伍
        5. 实践教学
        6. 社会服务
    (二) 呼伦贝尔学院SWOT分析
        1. 呼伦贝尔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优势
        2. 呼伦贝尔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劣势
        3. 呼伦贝尔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外部因素
        4. 呼伦贝尔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SWOT分析模型
四、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二) 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现状
    (三) 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存在的问题
        1. 对于转型的思想观念方面
        2. 专业设置方面
        3. 课程内容方面
        4. 师资队伍的建设
        5. 校企合作方面
    (四) 加强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外部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1.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法律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政府牵头,并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促进校企合作
        3. 政府引导,完善制度保障,做好监督工作
    (五) 加强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内涵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 明确办学定位
        2. 完善人才培养
        3. 推进专业建设
        4. 实践教学与评价体系共同改革
        5.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6. 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7. 积极服务地方
五、结语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曹州牡丹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曹州牡丹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基础研究
    2.1 曹州牡丹文化
        2.1.1 曹州牡丹文化内涵
        2.1.2 当前曹州牡丹文化现状
    2.2 美丽乡村景观
        2.2.1 美丽乡村景观概念
        2.2.2 美丽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第三章 牡丹文化构建曹州美丽乡村景观的运用研究
    3.1 曹州牡丹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的相互作用
        3.1.1 曹州牡丹文化是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素材
        3.1.2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是曹州牡丹文化的载体
    3.2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注意事项
    3.3 曹州美丽乡村景观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3.3.1 区位概况
        3.3.2 总体规划思路
    3.4 牡丹文化构建曹州美丽乡村景观的设计原则
        3.4.1 突出地域特色
        3.4.2 尊重牡丹文化
        3.4.3 生态优先性
        3.4.4 创新与融合
    3.5 牡丹文化元素在曹州美丽乡村景观中的具体运用
        3.5.1 曹州牡丹文化元素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3.5.2 曹州牡丹文化元素在建筑物之中的体现
        3.5.3 曹州牡丹文化元素在公共服务设施上的体现
        3.5.4 曹州牡丹文化元素在植被上的体现
    3.6 曹州牡丹文化对构建美丽乡村景观的贡献
        3.6.1 曹州牡丹文化在美丽乡村景观中的审美价值
        3.6.2 曹州牡丹文化在美丽乡村景观中的经济价值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黑陶文化生态系统分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生产方式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制度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风俗文化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黑陶文化的生态格局与形式演变历史
    第一节 中国传统黑陶文化生态格局
    第二节 中国传统黑陶形式演变历史
第三章 中国现代黑陶地域分布与艺术风格特征
    第一节 中国现代黑陶地域分布
    第二节 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风格与特征
第四章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绥棱黑陶的技艺传承与工艺创新
    第一节 绥棱黑陶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绥棱陶器装饰技法
    第三节 绥棱黑陶的成型技法
    第四节 陶窑及黑陶烧成工艺
    第五节 绥棱黑陶的艺术成就与价值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绥棱黑陶的文化生态位研究
    第一节 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的现状
    第二节 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的失衡原因
    第三节 解决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失衡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观的博物馆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10)基于景观图式语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调查分析
        1.4.2. 实践验证
        1.4.3. 比较研究
        1.4.4. 交叉学科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 图示语言与图式语言辨析
        2.1.2. 图式语言
        2.1.3. 景观
        2.1.4. 景观图式语言
        2.1.5.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2.1.6. 民族特色的景观表达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关于图式语言的研究进展
        2.2.2. 国内外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
        2.2.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盲点
3. 相关案例研究
    3.1.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3.1.1. 案例介绍
        3.1.2. 经验总结
    3.2.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工学院校园设计
        3.2.1. 案例介绍
        3.2.2. 经验总结
    3.3. 宾夕法尼亚大学休梅克绿地
        3.3.1. 案例介绍
        3.3.2. 经验总结
    3.4.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设计
        3.4.1. 案例介绍
        3.4.2. 经验总结
    3.5.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3.5.1. 案例介绍
        3.5.2. 经验总结
    3.6. 苏州拙政园典型空间图式语言
        3.6.1. 案例介绍
        3.6.2. 经验总结
4. 基于中国民族特色的图式语言研究
    4.1. 中国民族组成及其特色简介
        4.1.1. 中国民族组成
        4.1.2. 各民族特色简介
    4.2. 基于中国民族特色的图式语言提炼
        4.2.1. 以中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图式
        4.2.2. 各民族图式
5. 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5.1. 前期研究
        5.1.1. 项目背景
        5.1.2. 老校区解读
        5.1.3. 中央民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特殊性
    5.2. 设计理念
        5.2.1. 设计定位与目标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理念
    5.3. 总体景观设计
        5.3.1. 总平面图
        5.3.2. 鸟瞰图
        5.3.3. 景观规划结构
        5.3.4. 景观功能分区
    5.4. 专项规划
        5.4.1. 基于民族特色的图式语言景观转译
        5.4.2. 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5.4.3. 竖向设计
        5.4.4. 雨洪管理规划
        5.4.5. 植被规划
    5.5. 重点区域分析
        5.5.1. 入口形象区
        5.5.2. 中轴礼宾区
        5.5.3. 生态景观区
        5.5.4. 生活休闲区
    5.6. 经济技术指标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毕业设计图纸目录
附件

四、呼伦贝尔学院校区内植物种类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的借鉴研究[D]. 闫长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福建近代幼儿教育发展研究[D]. 朱波.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3]草场不同利用方式下牧区人口迁移原因比较研究 ——以正镶白旗Z嘎查与太仆寺旗G嘎查为例[D]. 娜日嘎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4]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研究 ——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D]. 徐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6]基于产业需求的内蒙古旅游高等教育优化研究[D]. 赵晓娜. 渤海大学, 2016(08)
  • [7]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研究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D]. 李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8]曹州牡丹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 王静静. 齐鲁工业大学, 2016(05)
  • [9]“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D]. 王凯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10]基于景观图式语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为例[D]. 宋爽.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呼伦贝尔大学校园植物物种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