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生态保护区植物群落盐分积累分布规律研究

天津滨海生态保护区植物群落盐分积累分布规律研究

一、天津滨海生态防护圈植物群落盐分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迪[1](2021)在《人工杨树林对盘锦盐碱地改良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颜培[2](2021)在《黄河三角洲土壤真菌的分布格局与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维持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分子生态网络和零模型分析方法,探究不同盐度梯度下土壤真菌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揭示土壤真菌的多样性维持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随土壤盐度的降低,土壤质量有不断改善的趋势。土壤全氮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壤盐度的降低而升高,经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得,土壤电导率(盐度)与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均呈显着负相关(r=-0.63,P<0.01;r=-0.69,P<0.01)。(2)黄河三角洲土壤真菌资源丰富,57个土壤样本中共获得1368200条有效序列,可归为8门34纲201属。在门分类水平上,不同盐度梯度土壤中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均为最高(67.82~75.87%);在纲分类水平上,极重盐土和重盐土中,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是优势真菌纲(17.69%、34.23%),中度盐土、盐渍化土壤和非盐渍化土壤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丰度最高(23.62%、31.97%、42.80%);在属分类水平上,极重盐土、重盐土、中度盐土中优势真菌属分别为曲霉属(Aspergillus)(14.99%)、枝孢属(Cladosporium)(16.25%)、被孢霉属(Mortierella)(9.47%),盐渍化土壤和非盐渍化土壤中优势真菌属均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14.96%、25.68%)。不同盐度土壤中共发现19个差异性指示种,其中,非盐渍化土壤中有8个,盐渍化土壤有5个,重盐土有4个,极重盐土中有2个,中度盐土中未发现差异性指示种。(3)土壤盐度显着影响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土壤真菌的多样性(Shannon、Simpson)随盐度的降低而升高。土壤真菌丰富度(Chao1、ACE)在中度盐土中最高,其后依次为非盐渍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极重盐土、重盐土。在同一盐度梯度,不同盐生植被间真菌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在不同盐度梯度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较大。(4)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降低土壤盐度梯度会扩大网络规模,增加网络连接数量,使得网络结构更加复杂;真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类操作单元)间更多的以偏利共生或互利共生的形式存在;子囊菌门类群可能是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最为重要的关键物种,对于维持真菌群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5)Mantel检验表明,电导率、全氮和有机质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具有显着影响(r=0.29,P=0.006;r=0.23,P=0.006;r=0.21,P=0.04),其它环境因子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均不显着。土壤真菌群落相似性存在典型的距离-衰减关系(r=-0.82,P<0.001),即真菌群落相似性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零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共同驱动黄河三角洲土壤真菌群落的构建,但随机性过程占绝对主导作用(89.39~100%),而确定性过程影响较弱(0~10.61%)。

李哲哲[3](2021)在《甘肃永靖县黄河绿道景观提升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道作为城市的生态走廊,不仅为市民提供景色优美的慢行和游憩空间,发挥整合区域破碎生境的生态廊道功能,同时也在连接沿线各生态游览景点方面发挥重要的游览组织功能,成为集游憩、生态、社会、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线性游览空间,在改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作为刘家峡水电站的所在地,清澈的黄河水穿城而过,沿岸的红色丹霞赤壁伟岸绵延,构成永靖县美丽壮观的山水画卷。永靖县委及县政府高度重视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工程,不失时机地于2017年在城区段的沿黄北侧建设了一条长约7km的绿色景观道,满足市民步行、自行车及电瓶车漫游,成为市民在闲余时间运动休闲不可或缺的绿色开放空间,因此成为了当地人们心目中的绿道。由于当时的资金及绿道认识的局限性,该绿道仅有一条6m宽的彩色沥青混凝土游览线路及两侧的绿化带,就其功能而言,只能算做是一条初级层面的绿道。随着永靖县区域经济转型、黄河南岸花卉旅游带的开发,城市旅游业空前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永靖良好山水格局的巨大潜力,当地政府拟围绕生态、人文、民生及旅游经济的提质升级,对现有的黄河绿道进行提升改造设计和建设。以期优化沿黄生态格局、提升城市景观风貌、振兴沿黄旅游事业和更好的满足市民及游客的绿色休闲游憩需要。本文以永靖黄河绿道为研究对象,从绿道的本质要求出发,深入解读该绿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研读和问题研究,进一步探索绿道改造提升的理论基础和技术问题,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永靖黄河绿道进行了提升设计的具体实践,得出相关结论如下:1.基于项目地的前期勘查与调研,提出永靖黄河绿道在提升改造中拟重点关注的6个方面的问题:滩地土壤贫瘠、植物乡土性差、绿地退化、廊道构架不完整等生态脆弱问题;黄河洪峰期出现的洪涝威胁问题;水位及强蒸腾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干旱胁迫带来的养护压力问题;绿道功能不完整问题;景观格局不合理问题,作为研究与设计的切入点。2.通过对黄河绿道功能及结构的理论探讨,指出:绿道的生态建设应关注廊道空间、植物多样性和景观稳定性三个方面的问题;绿道的游憩功能提升应着眼于民俗文化、到访者需求和特色空间的研究;绿道应具有整合社会旅游资源、衔接城市慢型系统、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服务市民生态游憩、振兴区域经济等社会功能;绿道景观结构应重点关注平面功能布局、立面空间展示及环境协调融合等关键环节。3.针对威胁环境的突出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有:植物景观营造应从注重乡土、适地适树、落稳定性、物种多样理论层面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应对干旱高寒等环境胁迫;防洪工程应采用软性与硬性防洪结合的方式对洪水进行综合管理;利用分区诊治、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采用“开源”与“节流”的节水技术,缓解园区缺水的问题。4.基于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的经验启示有:绿道设计应立足区域整体生态景观格局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绿道应有的整合生境、串接功能性主体、突出文化底蕴的作用;生态修复应注重系统性和过程性;防洪、盐碱化土地治理及节约型园林建设应立足学科理论及技术前沿,实现思路新、技术新、落地性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5.基于场地特征和相关理论探讨及案例分析,提出:保护优先、功能多样、文化主导的3个设计基本原则;区域综合开发、生态系统修复、用防结合治洪、分区诊治排盐、低成本开发、山水城市交融等6项设计策略;构建集生态安全、功能多样、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文化深厚于一体的城市滨河绿道指导思想。6.依据设计总纲的指导思想,形成“一轴、一道、一廊、两带、四园、七片区、十二节点”的永靖黄河绿道景观提升方案,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绿道整体设计、分区设计、节点设计、植物专项设计、建筑专项设计、景观设施专项设计、雨洪管理专项设计、盐碱治理专项设计、生态修复专项设计等9项具体设计成果。

赵倩[4](2020)在《结合滨海盐碱地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东营市东八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文中提出从鸭绿江到海南岛,我国拥有约18000km的漫长海岸线。这漫长的海岸线上有579.59万公顷近海及海岸湿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滨海景观。然而由于滨海地区盐碱程度高,生态环境脆弱,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成为一项既有挑战性又有其必要性的生态建设工作。如何在改良盐碱地的同时营造滨海湿地景观,并且借助植物群落的演替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归纳总结,结合东营市实际案例设计,为改善沿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稳定性,改良土地盐渍化,丰富滨海盐碱地的景观及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思路。本文将具有典型滨海盐碱地环境和丰富湿地系统的东营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东营市盐碱地环境的特殊性和湿地现状,系统地分析东营市的自然环境、政策条件、盐碱湿地景观等相关资料,从盐碱地修复设计、植物群落营造、动物栖息地构建三个方面综合探讨东营市盐碱地区湿地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希望能够从理论层面为今后东营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性意见。

徐文婵[5](2020)在《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和海平面持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强。如何构建一个有适应性的城市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传统规划中以抵抗为主防御思维,形成了灰色防御性基础设施占主体的风暴潮防御体系。这种体系不仅隔绝了城市生活与自然环境,同时增加了城市应对灾害时的风险与成本。因此本文欲引入城市韧性的视角,试图构建对风暴潮灾害具有适应性的景观设计框架,应用于我国各大沿海城市。首先论文对几个关键词进行剖析:对城市韧性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总结出提升城市韧性的理论原则以及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启示;剖析风暴潮的危害以及现代防御风暴潮的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城市韧性和风暴潮适应性景观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价值,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通过对风暴潮适应性景观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进行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雨水消化、海岸防御、生态环境、滨海空间和防灾避难体系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包括构建蓝绿网络系统,制定两栖海绵城市;海岸线韧性加固,建立多层次综合的防御网络;营造复合型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生境;增加海岸可达性和活力,优化空间利用;增设防灾避难空间,加强灾害监测。最后,本文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研究案例,对前文总结的策略进行应用,构建具有韧性的宝安西海岸,提高其风暴潮适应性。文章将城市韧性理论作为切入视角,以风暴潮适应性景观为研究对象,对文中总结的设计策略进行应用。并以应用实践总结相关经验,完善理论在海岸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促进沿海城市对风暴潮灾害的适应性、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韧性发展,营造更具有韧性、适应性的海岸带景观。

亓军红[6](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李慧杰[7](2018)在《天津滨海盐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盐碱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受自然及强烈人为活动影响。我国盐渍土资源多且分布广泛,其中“京津冀”地区是受土壤盐碱影响最强烈的区域之一,天津滨海新区自1994年建立以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北方第一个自贸区,随着土壤盐渍化问题不断加重,已严重影响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地进行盐碱地治理、开发盐碱地资源、进行植被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且有一定的现实经济意义。本文以滨海、典型内陆盐碱地为对象,综合利用“3S”技术,结合生态科学的相关技术与理论,以高分影像和外业采样为数据源,通过对影像的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等信息,结合对外业采样的检测结果,多因子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地适宜性,分析研究区绿化潜力并提出植被建设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天津滨海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中度盐碱地分布最广,其次是重度盐碱地,最后是轻度盐碱地。(2)对滨海新区土地适宜性分为四个等级进行评价: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一般不适宜,适宜性级别较低的区域所占面积较大,高度适宜区域基本不存在。(3)依据赵可夫、李法曾主编的《中国盐生植物》(1999)对耐盐碱植物等级的划分,以及适宜种植的土壤含盐量范围,得出一般不适宜地很难进行植被建设,基本适宜地在进行盐碱地改良后可以种植强耐盐碱植物,中度适宜地在进行轻微盐碱地改良后可种植较强耐盐碱植物。

列志旸[8](2017)在《华南地区7种园林植物的耐盐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盐胁迫作为一种主要的非生物逆境因子,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本实验对不同盐浓度水平下的7种园林植物(大红花Hibiscus rosa-sinensis、狗牙花Ervatamia divaricat?Gouyahua‘、龙船花Ixora chinensis、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朱蕉Cordyline fruticosa、花叶假连翘Duranta erecta?Variegata‘)的生长形态、生物量、养分变化和土壤肥力等指标进行研究,旨在了解这些植物的耐盐机制,寻找具有较高耐盐性的植物种类。结果表明:(1)随盐分浓度的增加,7种园林植物的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着减少。其中,大红花、狗牙花和龙船花的地上生物量均比地下生物量下降幅度大,而红背桂、鹅掌藤和花叶假连翘反之。任何盐浓度处理下所有植物的根冠比均小于1,盐胁迫使大红花、狗牙花、龙船花和朱蕉的根冠比均增加,而红背桂、鹅掌藤和花叶假连翘的根冠比减少。(2)除了朱蕉,盐胁迫使全部植物的总含水率增加,各植物不同器官含水率为叶>枝干或根。(3)各植物不同器官的Na、Cl、N、P和K浓度分别为0.66-19.66、0.12-27.5、7.41-25.32、0.92-3.05和4.17-27.29 g/kg。N或K浓度大于Na或Cl或P浓度,Na和Cl浓度变化幅度比N、P和K大。各植物不同器官的Na浓度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增幅最大的器官集中在叶和枝干,增幅最小的器官主要为根。除了鹅掌藤和花叶假连翘,各植物不同器官的Cl浓度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除了朱蕉和花叶假连翘,盐胁迫使植物各器官的N浓度增加。各植物受盐胁迫的不同器官P浓度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除了大红花,盐胁迫使植物叶的K浓度增加;除了大红花、龙船花和鹅掌藤,各植物枝干的K浓度减少;除了狗牙花,其他植物根的K浓度均减少。(4)各植物不同器官的N或K贮量大于Na或Cl或P贮量,Na和Cl的贮量变化幅度比N、P和K大。随盐浓度的增加,各植物及其不同器官的的Na总贮量增加,各器官中叶和枝干的增幅最大;除了鹅掌藤,所有植物的Cl总贮量增加,不同器官的Cl贮量增加部分主要集中在根;各植物大部分器官的N贮量逐渐减少,而P和K贮量均减少。(5)盐胁迫后的土壤pH值随植物种类而异。盐胁迫提高了狗牙花和鹅掌藤以外植物的土壤有机质和大部分植物的土壤全N、全P、碱解N和有效P含量,狗牙花和花叶假连翘以外的植物土壤速效K含量增加。盐胁迫降低了大红花以外的植物土壤过氧化氢酶,狗牙花和鹅掌藤以外植物土壤的脲酶活性,提高了狗牙花、龙船花、红背桂和鹅掌藤土壤的磷酸酶活性。(6)利用隶属函数法对7种园林植物的各项生长和养分指标进行了耐盐性综合评定,结果表明,0.3%盐胁迫下各植物耐盐性为狗牙花>鹅掌藤>花叶假连翘>朱蕉>大红花>龙船花>红背桂,0.6%盐胁迫的植物耐盐性为狗牙花>朱蕉>鹅掌藤>大红花>花叶假连翘>龙船花>红背桂。

蒋秀娟[9](2017)在《滨海盐碱地植物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一种土地资源,从内陆到沿海均占有很大比重。由于盐碱土的特殊性,导致该类土壤植被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差。再加上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盐渍化仍在逐年加剧,已经严重制约着滨海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合理开发改良盐碱地,在盐碱地区营造优美的植物景观,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景观和社会效益,对于推动滨海盐碱地区生态可持续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定性分析、案例总结等研究方法,在滨海盐碱地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了以下探讨:1.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文献,对盐碱地绿化改良、盐碱地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能够为滨海盐碱地区植物景观的营造和绿化配置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2.对北方滨海地区常用的105种耐盐碱园林绿化植物从耐盐碱性、生长特性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形成了从观花、观果、观叶等不同观赏角度的景观价值评价,可为北方滨海盐碱地的景观设计提供较为丰富的植物素材。3.以天津滨海新区某盐碱地区为例,提出植物景观营造应当遵循的设计原则,以滨海盐碱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合一及创造地域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植物景观为设计理念,在详细分析其气候、土壤、地貌、植被等自然环境条件基础上,根据其实际条件,进行整体区域规划,形成了以耐盐碱植物为主的景观营造方案设计和特色植物模式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滨海盐碱地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4.对景观营造方案中的特色植物配置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滨海盐碱地区斑块景观设计应遵循的以乡土耐盐碱树种为主、高观赏性耐盐碱植物的运用和注重群落物种多样化等三大植物选择配置依据及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高存活率植物的运用和注重植物景观层次感等两大植物选择配置依据,能够为北方滨海盐碱地区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示范案例。

江洪[10](2016)在《滨海盐土地人工林细根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大批快速发展的滨海新城多建立在吹填不久的滨海盐碱地上,盐度含量很高,很少有植物能正常生长;因此,研究植物对盐碱地的适应能力对滨海新城绿化树种的筛选具有重要的意义。细根是植物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最易受到土壤高盐分的伤害,其形态、生物量等特征的变化可以反映植物对土壤盐度的适应能力的差异。本文以上海临港新城新吹填的盐碱地为对象,在野外踏查的基础上,选取12个人工林样地;利用土钻法、挖掘法和内生长法按月和垂直深度采集人工林细根的样品,同时测定土壤电导率、水分、温度等生态因子并取样室内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最小显着差数法(LSD)、最小二乘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人工林细根(直径≤2mm)的形态结构、生物量的时空分布以及影响因素,探讨不同树种细根对土壤盐分的适应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在(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60cm)深度存在显着差异;细根分布受土壤盐分影响主要集中在0-10cm土层深度,40-60cm土层分布最低,细根呈表聚型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细根生物量呈指数递减(P<0.05)。活细根生物量为普陀樟林540.56 g/m2最大,最少是刺槐为148.17 g/m2,死细根生物量、细根根长密度和比根长变化趋势与活细根生物量一致。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乔木模式平均细根生物量为148.49 g/m2、乔灌模式为170.74 g/m2、灌丛模式为116.88g/m2,活细根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所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乔灌配置为78.29%、乔木配置为78.04%、灌丛配置73.11%。乔木配置和灌丛配置模式细根生物量在30-40cm土层出现细根生态位分化,可能是受土壤盐分的影响导致的。2、不同人工林细根生物量月动态变化呈现显着差异(P<0.05)。不同物种间出现双峰型或单峰型变化。由于受盐分影响细根生物量峰值主要集中在7月和9月。同一物种活细根双峰出现的时间也存在差异(P<0.05);不同人工林死细根也出现双峰或者单峰变化,当每次出现活细根峰值时,接下来就会出现死细根峰值。不同配置模式中细根生物量月变化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乔木配置和灌丛配置细根生物量峰值均出现在4月和9月,而乔灌植物配置则出现的峰值在7月和9月,8月份细根生物量均最低。3、通过四种植物细根年生产量、细根分解和周转研究,发现细根平均生产量在38.13~60.62 g·m-2·a-1,剌槐的年生长量较高为60.62 g·m-2·a-1、构树较低为38.13g·m-2.a-。不同植物细根的分解机制和周转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刺槐分解最快,分解速率为0.036 kg·kg-1·month-1,周转次数为0.91次·a-;构树最慢,细根分解率为0.018 kg·kg-1·month-1,周转次数为0.79次·a-。4、通过环境因子与细根生物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温度、有机质呈正相关与土壤电导率呈现显着负相关(P<0.05)。土壤盐含量是限制细根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经盐土地不同人工林细根形态结构分析,发现不同物种细根根长呈现显着差异,根长越长的植物生长就越快。细根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受盐胁迫时通过改变根系形态,降低生长为代价,增加抵抗盐胁迫,是植物适应盐胁迫环境的一种适应策略。细根综合指标经隶属函数排序和耐盐性综合评价,将耐盐性植物分为3类,第一类为杜英,第二类为水杉和落羽杉、其余的分为第三类。其中排在前十位的是落羽杉林>水杉林>七叶树林>刺槐林>响叶杨林>夹竹桃林>银杏林>重阳木林>大叶女贞林>玉兰林。综上,滨海吹填土土壤盐分对植物细根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植被对盐土改良效应是一种正向持续反馈机制。三种不同植物配置对盐分的控制效果存在差异,乔灌组合配置对土壤盐分控制较好。同时,要解决滨海吹填土土壤生态修复问题,首先,考虑选择乡土耐盐植物优势植物群落(本文乔木推荐落羽杉、水杉、七叶树、刺槐、银杏、重阳木、旱柳、乌桕、女贞、玉兰种类;灌丛推荐夹竹桃、构树、滨柃等;配置类型以乔灌为主进行合理配置);其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从土壤盐分的角度充分考虑植物-根系-盐分的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生态恢复目的。

二、天津滨海生态防护圈植物群落盐分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滨海生态防护圈植物群落盐分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黄河三角洲土壤真菌的分布格局与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理论
        1.2.2 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
        1.2.3 黄河三角洲土壤真菌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 DNA提取、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1 统计分析
        2.5.2 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2.5.3 零模型分析
3 黄河三角洲土壤理化性质及相关性分析
    3.1 土壤的理化性质
    3.2 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4 黄河三角洲土壤真菌的分布格局
    4.1 真菌群落结构
        4.1.1 真菌群落在门水平的分布
        4.1.2 真菌群落在纲水平的分布
        4.1.3 真菌群落在属水平的分布
        4.1.4 真菌群落特有种-共有种分布
        4.1.5 真菌群落差异性物种分布
    4.2 真菌群落多样性
        4.2.1 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
        4.2.2 真菌群落Beta多样性
    4.3 讨论
    4.4 小结
5 土壤环境因子对真菌群落的影响
    5.1 土壤环境因子对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5.2 土壤环境因子对真菌门组成的影响
    5.3 土壤环境因子对真菌纲组成的影响
    5.4 土壤环境因子对真菌属组成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6 黄河三角洲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维持机制
    6.1 种间相互作用对真菌群落的影响
        6.1.1 分子生态网络的拓扑学属性
        6.1.2 分子生态网络的结构与组成
        6.1.3 分子生态网络的模块与关键物种
    6.2 环境过滤对真菌群落的影响
    6.3 地理距离对真菌群落的影响
    6.4 土壤真菌群落构建的驱动力分析
    6.5 讨论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3)甘肃永靖县黄河绿道景观提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县域层面
        1.2.2 国家层面
    1.3 城市滨河绿道理论研究综述
        1.3.1 城市滨河绿道概念
        1.3.2 城市滨河绿道的功能
        1.3.3 城市滨河绿道的构成
        1.3.4 城市滨河绿道国内外研究进展
        1.3.5 我国西北区域滨水景观研究进展
        1.3.6 我国西北地区滨河绿道建设存在问题
        1.3.7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滨河绿道研究小结和思考
    1.4 研究方法
        1.4.1 实地调查研究法
        1.4.2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归纳总结法
        1.4.5 实例论证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项目地现状特征调查及拟重点关注的相关问题提出
    2.1 项目地区域现状特征调查
        2.1.1 区位环境
        2.1.2 气候植被特征
        2.1.3 水资源分布
        2.1.4 土壤环境
        2.1.5 社会活动需求
        2.1.6 黄河绿道生态体系结构
        2.1.7 永靖文化特色
    2.2 场地调研及拟重点关注的相关问题提出
        2.2.1 绿道结构功能不合理问题
        2.2.2 绿道景观美感不佳问题
        2.2.3 场地洪涝问题
        2.2.4 土地盐碱化问题
        2.2.5 环境胁迫问题
        2.2.6 生态脆弱问题
    2.3 绿道现存问题分析总结
第三章 永靖黄河绿道相关理论及技术性探讨
    3.1 永靖黄河绿道相关理论探讨
        3.1.1 基于黄河绿道功能及结构的理论探讨
        3.1.2 环境胁迫下植物设计策略探讨
    3.2 永靖黄河绿道技术性措施探讨
        3.2.1 洪泛区治理技术性探讨
        3.2.2 盐碱地治理技术性探讨
        3.2.3 节水型园林建设技术探讨
第四章 城市滨河绿道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4.1 案例分析
        4.1.1 综合提升——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
        4.1.2 生态修复——斯坦福市弥尔河公园及绿色廊道
        4.1.3 盐碱治理——天津市泰丰公园
        4.1.4 雨洪管理——北京市永兴河绿道
        4.1.5 节约园林——北京市陶然亭公园
    4.2 案例总结
第五章 永靖黄河绿道景观提升设计总纲
    5.1 设计依据
    5.2 指导思想
    5.3 设计原则
        5.3.1 保护优先原则
        5.3.2 功能多样原则
        5.3.3 文化主导原则
    5.4 功能定位
        5.4.1 生态恢复
        5.4.2 组织交通
        5.4.3 科普天地
        5.4.4 游憩乐园
        5.4.5 驱动枢纽
    5.5 设计策略
        5.5.1 区域综合开发策略
        5.5.2 生态系统修复策略
        5.5.3 防用结合治洪策略
        5.5.4 分区诊治排盐策略
        5.5.5 低成本开发策略
        5.5.6 山水城景交融策略
第六章 永靖黄河绿道设计前期分析
    6.1 场地区位分析
    6.2 城市景观整体风貌分析
    6.3 场地用地性质分析
    6.4 区域用地管制分析
    6.5 周边用地情况
    6.6 周边风景资源
    6.7 城市蓝绿空间状况
    6.8 周边道路交通情况
    6.9 驳岸及水利措施
    6.10 公共服务设施
    6.11 场地竖向分析
第七章 永靖黄河绿道景观提升设计实践
    7.1 永靖黄河绿道提升设计方案
        7.1.1 总体布局
        7.1.2 景观结构分析
        7.1.3 功能分区分析
        7.1.4 交通流线分析
        7.1.5 景观节点分析
    7.2 黄河绿道专项设计
        7.2.1 植物专项设计
        7.2.2 建筑专项设计
        7.2.3 景观设施专项设计
        7.2.4 雨洪管理专项设计
        7.2.5 盐碱治理专项设计
        7.2.6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结合滨海盐碱地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东营市东八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盐碱地作为可开发的用地资源亟待治理
        1.1.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滨海盐碱地区湿地退化
        1.1.3 黄河三角洲湿地群建设及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归纳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调研分析法
        1.4.4 归纳总结法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5.1 滨海盐碱地景观绿化相关研究概述
        1.5.2 滨海湿地土壤盐渍化的研究概述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滨海盐碱地相关概念
        2.1.1 盐碱地相关概念
        2.1.2 滨海盐碱地相关概念
        2.1.3 滨海盐碱土分类
        2.1.4 滨海盐碱土的成因
        2.1.5 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
    2.2 湿地及滨海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2.2.1 湿地
        2.2.2 滨海湿地及其分类
        2.2.3 城市湿地公园
    2.3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3.1 生态修复理论
        2.3.2 生态系统演替理论
        2.3.3 自我设计和人为设计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生态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滨海盐碱湿地相关研究
    3.1 盐碱地绿化
        3.1.1 滨海盐碱地景观绿化模式研究
        3.1.2 滨海盐碱地绿化存在的问题
        3.1.3 研究区立地条件和植被群落特征
    3.2 滨海盐碱地地区湿地景观营造
        3.2.1 滨海盐碱湿地景观演变过程
        3.2.2 滨海湿地景观变化影响因子
        3.2.3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演替规律
    3.3 研究区滨海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案例研究
    4.1 案例一:天津中新生态城甘露溪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借鉴与启示
    4.2 案例二:天津中新生态城河岸修复景观工程
        4.2.1 项目概况
        4.2.2 借鉴与启示
    4.3 案例三:东营市明月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借鉴与启示
    4.4 案例四: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4.4.1 项目概况
        4.4.2 借鉴与启示
    4.5 案例五:英国伦敦湿地中心
        4.5.1 项目概况
        4.5.2 借鉴与启示
    4.6 本章小结
5 东营市东八路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概况
        5.1.2 自然条件
        5.1.3 资源概况
        5.1.4 城市上位规划解读
        5.1.5 场地现状分析
    5.2 规划构思
        5.2.1 规划依据
        5.2.2 规划目标
        5.2.3 规划理念
        5.2.4 规划策略
    5.3 总体方案设计
        5.3.1 规划布局
        5.3.2 方案总平
        5.3.3 方案鸟瞰
        5.3.4 景观结构
        5.3.5 功能分区
    5.4 分区设计
        5.4.1 生态展示区
        5.4.2 科普游览区
        5.4.3 管理服务区
        5.4.4 休闲活动区
        5.4.5 生态保育区
    5.5 专项设计
        5.5.1 盐碱地修复设计
        5.5.2 水环境设计
        5.5.3 动物栖息地设计
        5.5.4 植物景观设计
        5.5.5 道路和游线设计
        5.5.6 活动策划
        5.5.7 服务设施规划
        5.5.8 标识体系规划
        5.5.9 照明规划
        5.5.10 经济技术指标
6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规划设计方案

(5)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使风暴潮防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
        1.1.2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2 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2.1 城市韧性
        2.1.1 城市韧性理论
        2.1.2 相关理论: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
    2.2 风暴潮
        2.2.1 风暴潮与风暴潮灾害
        2.2.2 风暴潮的危害
        2.2.3 风暴潮防御手段
        2.2.4 风暴潮防御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3 适应性景观
        2.3.1 适应性景观的概念
        2.3.2 灾害和环境领域适应性
        2.3.3 气候适应性
    2.4 风暴潮适应性景观与城市韧性的契合度
        2.4.1 内在的动态适应性
        2.4.2 功能的复合多样性
        2.4.3 空间的网络层次性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所面临的问题
    3.1 风暴潮适应性景观中雨水消化利用问题
        3.1.1 城市绿地雨水消化利用能力差
        3.1.2 城市街道排涝压力大
    3.2 风暴适应性景观中海岸防御问题
        3.2.1 自然海岸线减少
        3.2.2 海岸侵蚀严重
        3.2.3 严重威胁城市安全
    3.3 风暴适应性景观中生态环境问题
        3.3.1 土壤盐碱化严重
        3.3.2 湿地景观的损失和退化
        3.3.3 河流污染严重
    3.4 风暴适应性景观滨海空间问题
        3.4.1 灰色基础设施对滨海景观的影响
        3.4.2 海岸空间破碎化,缺乏活力
    3.5 风暴适应性景观防灾避难体系问题
        3.5.1 缺乏防灾避难空间
        3.5.2 土地利用不合理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策略
    4.1 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地域性原则
        4.1.3 场地唯一性原则
        4.1.4 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4.1.5 “减、防、避”御灾原则
    4.2 设计策略
        4.2.1 构建蓝绿网络系统,制定两栖海绵城市
        4.2.2 海岸线韧性加固,建立多层次综合的防御网络
        4.2.3 营造复合型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生境
        4.2.4 增加海岸的可达性和活力,优化空间利用
        4.2.5 增设防灾避难空间,加强灾害监测
    4.3 本章小结
5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内容
    5.1 防洪海绵景观
        5.1.1 海绵城市格局
        5.1.2 针对不同区域布置雨水管理设施
    5.2 对海岸线的保护
        5.2.1 自然沙丘的保护
        5.2.2 红树林湿地的保护
    5.3 海岸带植物景观
        5.3.1 合理选择具有韧性的乡土树种
        5.3.2 不同区域的植物群落配置
    5.4 滨海公共空间系统性构建
        5.4.1 加强海岸带公共空间与周边的联系
        5.4.2 海岸带公共空间的串联组织
        5.4.3 海岸工程的景观化
6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实例——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
    6.1 项目背景
    6.2 宝安西海岸自然条件分析
        6.2.1 地理位置
        6.2.2 气候及降水分析
        6.2.3 地形地貌分析
        6.2.4 河流水系
        6.2.5 潮水位分析
    6.3 宝安西海岸风暴潮灾害分析
        6.3.1 宝安西海岸风暴潮历史
        6.3.2 宝安西海岸应对风暴潮相关工程设施
        6.3.3 宝安西海岸未来面临风暴潮的脆弱性
    6.4 设计策略
        6.4.1 活水策略——蓝绿交织的海绵城市
        6.4.2 韧性策略——硬质防护与软质防护的结合
        6.4.3 生态策略——构建复合生态体系
        6.4.4 连通策略——提升海岸带活力
    6.5 总体设计
        6.5.1 总体方案设计
        6.5.2 功能分区
        6.5.3 交通流线
        6.5.4 种植设计
        6.5.5 景观结构
        6.5.6 岸线利用
    6.6 节点设计
        6.6.1 都市港口区
        6.6.2 过渡区
        6.6.3 机场片区
        6.6.4 宽阔海岸区
    6.7 专项设计
        6.7.1 绿道设计
        6.7.2 驳岸设计
        6.7.3 铺装设计
        6.7.4 植物配置
7 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7.3 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6)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7)天津滨海盐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地形成机理及土壤盐渍化
        1.2.2 盐碱地改良治理
        1.2.3 土地适宜性评价
        1.2.4 盐碱地植被建设
        1.2.5 GIS技术相关应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概述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区基础数据库建设
    3.1 数据来源
        3.1.1 遥感影像数据
        3.1.2 土壤样品
    3.2 研究方法
        3.2.1 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3.2.2 土地适宜性评价
    3.3 遥感数据预处理
        3.3.1 正射校正
        3.3.2 辐射定标
        3.3.3 大气校正
        3.3.4 拼接裁剪
    3.4 遥感图像解译
        3.4.1 分割
        3.4.2 分类
    3.5 研究区遥感影像分类
        3.5.1 分类结果
        3.5.2 精度评价
    3.6 植被覆盖度提取
        3.6.1 归一化植被指数
        3.6.2 计算植被覆盖度
    3.7 坡度提取
4 研究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4.1 单因子评价分析
        4.1.1 植被覆盖度分析
        4.1.2 坡度分析
        4.1.3 有机质含量
        4.1.4 电导率
        4.1.5 pH值
        4.1.6 土壤水分
    4.2 土地适宜性评价
5 研究区不同盐碱地绿化潜力差异及绿化建议
    5.1 滨海地区植被恢复相关理论
    5.2 不同盐碱地绿化潜力分析
        5.2.1 高度适宜地
        5.2.2 中度适宜地
        5.2.3 基本适宜地
        5.2.4 一般不适宜地
    5.3 植被建设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8)华南地区7种园林植物的耐盐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盐胁迫下植物器官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特性
    1.4 盐胁迫下植物的土壤养分特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指标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种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3.1.1 盐胁迫对各种幼苗单株生物量的影响
        3.1.2 盐胁迫下各种幼苗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
        3.1.3 盐胁迫对各种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干重及根冠比(R/S)的影响
    3.2 各植物的水分含量
    3.3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各植物的养分积累和分配格局
        3.3.1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钠(Na)浓度
        3.3.2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氯(Cl)浓度
        3.3.3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氮(N)浓度
        3.3.4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磷(P)浓度
        3.3.5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钾(K)浓度
    3.4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养分贮量
        3.4.1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钠(Na)贮量
        3.4.2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氯(Cl)贮量
        3.4.3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氮(N)贮量
        3.4.4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磷(P)贮量
        3.4.5 不同盐浓度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钾(K)贮量
    3.5 不同盐浓度下各植物的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
        3.5.1 不同盐浓度下各植物的土壤pH和有机质(SOM)
        3.5.2 不同盐浓度下各植物的土壤钠(Na)含量
        3.5.3 不同盐浓度下各植物的土壤氮(N)含量
        3.5.4 不同盐浓度下各植物的土壤磷(P)含量
        3.5.5 不同盐浓度下各植物的土壤(K)含量
        3.5.6 不同盐浓度下各植物的土壤酶活性
    3.6 多指标综合分析及耐盐性评价
4 讨论
    4.1 盐胁迫对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4.2 盐胁迫对各植物水分含量的影响
    4.3 盐胁迫对植物养分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
    4.4 盐胁迫对植物各器官的养分贮量的影响
    4.5 盐胁迫对植物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4.5.1 盐胁迫对植物土壤pH和有机质的影响
        4.5.2 盐胁迫对植物土壤钠(Na)含量的影响
        4.5.3 盐胁迫对植物土壤氮(N)含量的影响
        4.5.4 盐胁迫对植物土壤磷(P)含量的影响
        4.5.5 盐胁迫对植物土壤磷(K)含量的影响
        4.5.6 盐胁迫对植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6 多指标综合分析及耐盐性评价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滨海盐碱地植物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滨海土壤盐碱化及其成因
        1.2.1 盐碱土的概念
        1.2.2 滨海盐碱土的形成原因
    1.3 耐盐碱植物概述
        1.3.1 盐生植物的概念
        1.3.2 盐生植物的分类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北方滨海耐盐碱植物特性及景观效果分析
    2.1 耐盐碱植物特性分析
    2.2 耐盐碱植物景观效果评价
        2.2.1 观花植物组成分析
        2.2.2 观果植物组成分析
        2.2.3 观色叶植物组成分析
第三章 滨海盐碱地植物景观营造设计及其应用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气候条件
        3.1.3 地貌特征
        3.1.4 土壤状况
        3.1.5 植被状况
    3.2 景观设计原则
        3.2.1 生态性原则
        3.2.2 适地性原则
        3.2.3 艺术性原则
        3.2.4 经济性原则
    3.3 设计理念
    3.4 整体规划
    3.5 景观设计
        3.5.1 斑块景观
        3.5.2 道路景观
第四章 植物选择及配置模式分析
    4.1 斑块景观
        4.1.1 植物选择配置依据
        4.1.2 植物配置模式分析
    4.2 道路景观
        4.2.1 植物选择配置依据
        4.2.2 植物配置模式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滨海盐土地人工林细根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细根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1.3.2 影响细根生物量的因素
        1.3.3 细根动态研究方法
    1.4 目前细根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土壤
        2.1.3 物种及样地选择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2.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吹填土不同样地土壤盐分布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人工林林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特征
        3.2.2 同一林下土壤电导率垂直分布特征
        3.2.3 不同人工林林下土壤盐分动态特征
        3.2.4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土壤盐分垂直的特征
        3.2.5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土壤盐分时间变化
    3.3 讨论
        3.3.1 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3.3.2 不同人工林下土壤盐分动态影响
        3.3.3 不同植物配置土壤盐分动态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吹填土不同人工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人工林分细根生物量比较
        4.2.2 不同人工林分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
        4.2.3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细根垂直分布
        4.2.4 不同人工林细根根长密度和比根长及垂直分布
        4.2.5 不同植物配置类型细根根长密度和比根长
    4.3 讨论
        4.3.1 土壤盐分对不同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布的影响
        4.3.2 盐渍土不同配置模式对细根垂直分布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吹填土不同人工林细根生物量时间动态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人工林分细根生物量动态比较
        5.2.2 不同配置类型细根季节动态
    5.3 讨论
        5.3.1 土壤盐分对细根生物量季节变化的影响
        5.3.2 盐渍土不同配置模式对细根季节变化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吹填土人工林细根的生产和分解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动态
        6.2.2 人工林细根的分解规律
        6.2.3 人工林细根年生长量、年死亡量及其周转率
    6.3 讨论
        6.3.1 盐分对细根生产量的影响
        6.3.2 细根分解和周转率的影响因素
    6.4 小结
第七章 环境因子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7.1 研究方法
        7.1.1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环境因子对不同人工林细根的垂直分布的影响
        7.2.2 环境因子对不同植物配置细根的垂直分布的影响
        7.2.3 不同人工林根系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3 讨论
        7.3.1 环境因子对不同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7.3.2 环境因子对不同配置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细根对土壤盐分的适应
    8.1 试验方法
        8.1.1 根系挖掘方法
        8.1.2 根系分支率
        8.1.3 植物耐盐性
        8.1.4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盐胁迫下不同植物细根长度垂直变化
        8.2.2 盐胁迫下不同根序细根各指标变化
        8.2.3 盐胁迫下细根参数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8.2.4 盐胁迫下不同植物细根根系耐盐性综合分析
    8.3 讨论
        8.3.1 不同人工林细根形态对土壤盐分的适应性
        8.3.2 不同人工林耐盐综合评价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本研究的不足
    9.4 展望
参考文献
图31:附图1(试验地情况)
图32:附图2(根系图)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天津滨海生态防护圈植物群落盐分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杨树林对盘锦盐碱地改良效果研究[D]. 李晓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黄河三角洲土壤真菌的分布格局与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D]. 颜培.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甘肃永靖县黄河绿道景观提升设计研究[D]. 李哲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结合滨海盐碱地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东营市东八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D]. 赵倩.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D]. 徐文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天津滨海盐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D]. 李慧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华南地区7种园林植物的耐盐性评价研究[D]. 列志旸.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滨海盐碱地植物配置研究[D]. 蒋秀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2)
  • [10]滨海盐土地人工林细根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江洪.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天津滨海生态保护区植物群落盐分积累分布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