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先驱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先驱

一、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伟大开创者(论文文献综述)

李肇忠[1](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的价值逻辑及实现路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所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其深层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价值逻辑及探索到了有效的实现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逻辑及其实现路径。在未来,要想巩固和拓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就必须要继续弘扬并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所体现出的价值逻辑及其实现路径。

王蓉[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生乃为政、治国之根本。事实上,民生是一个国家根本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事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宣布其奋斗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民生接力棒”也在历代领导集体手中依次传递,步步推进,从未停止。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因为怀有对人民如此深厚的情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在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及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的基础上而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民生建设、政治民生建设、文化民生建设、社会民生建设以及生态民生建设“大民生观”的重要内容,揭示了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实践途径,内在蕴含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统筹兼顾、辩证思维以及问题导向等新时代民生建设方法论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对新时代民生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引领以及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新时代我国民生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吴荣生[3](2020)在《中国共产党群众语言的早期探索及时代价值》文中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擅长运用人民群众所熟悉的日常语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又赋予群众的日常语言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内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紧紧围绕"革命"主题,用饱含人民情怀和民族气派的群众语言承载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以"大众话"的表达方式、通俗化的"文本"、生活化的"哲学方法论",以此唤醒群众、动员群众、武装群众,实现了时代使命与话语功能的内在统一,这对新时代我们党用好"群众语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周芸帆[4](2019)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农村贫困问题始终是中国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面对农村贫困问题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语境和农村贫困实际,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开展了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农村贫困治理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农村贫困治理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由“发展”带动“减贫”的阶段转而进入“减贫”左右“发展”的新阶段。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征途上,中国取得的成绩越来越辉煌,但伴随发展所产生的各种新的矛盾、问题和风险也正逐步彰显。为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认真审视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赋予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崭新时代内涵。一是为从“人民”和“发展”的角度解释并解决根深蒂固的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了思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最大的发展困境,正是基于这样严峻的现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新时代中国农村的现实难题,针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沉疴”与“新疾”,突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人本目的性,强化农村贫困治理的人民主体性,确定将防止贫富分化、促进内部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的重点和关键任务,不仅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期的新需求与新期望,也有助于把发展中的问题消灭在发展中。二是为引领时代进步和实现世界整体繁荣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减贫领域开展的大政方针和战略路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先后提出并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打赢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战以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辟了全新境界,也承担起中国在新时代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责任与使命。三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治理进入了攻坚期,一系列与发展相伴而生的矛盾和问题愈加凸显,中国农村贫困治理难度也大大加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深刻认识和对农村贫困治理过程中正反两面的经验与教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农村贫困治理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提出了符合时代条件、反映时代脉动、突出时代主题、回应时代挑战的农村贫困治理理念和方案,在更好地指导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各项工作开展的同时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得到发展与创新。

任福义[5](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关乎一个政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本文系统梳理和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全面阐述和科学研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态势和现实境遇,旨在有针对性地找准进一步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全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本论文分六章节进行集中论述。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缘由及其意义,分析当前国内外有关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介绍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预期创新点,进而初步构造出全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线索。第二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理论概述。本章主要论述意识形态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意识形态概念的由来,它的科学涵义、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等,并由此揭示出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实质;在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问题探析的基础上,分析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史考察。概而观之,我们党的历代历届主要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本章着重梳理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与实践及其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与实践及经验启示,并着重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思想和新举措进行初步整理和总结。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章主要从阐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笔,辩证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来自内部消解以及外部冲击的严峻挑战,为后两章展开论述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考察。本章主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现状,主要包括取得的重大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刻原因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重大成就部分从理论建设、实际效果和社会认同三个层面进行总结,存在的问题部分则主要从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维度探寻问题的症结所在。第六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积极探寻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科学路径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所以本章亦是论文的重头戏。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尝试从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社会主义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路径。

张国宏[6](2018)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理论创新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多,可谓前所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何以能呈现出井喷之势?这既源于客观实践的动力,更要有精神的动力。当实践发生深刻变化,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客观基础的时候,能否实现重大理论创新,关键要看创新主体是否具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追求、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对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关切,等等这些方面一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体系。

姚驰[7](2017)在《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过程中,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可以说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这一思想具有其主客观条件、逻辑演进和现实启示。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依托于一定条件: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出现了重大挫折;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和平,上升为国际范围内的时代主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文革动乱转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社会主义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渊源;邓小平在经历动荡起伏的人生过程中培养了卓越的个人品质,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厘清邓小平为什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邓小平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利于我们对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思想的逻辑演进过程进行追本溯源,清晰还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历史性创举,是实践、理论和制度的三重探索。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具备一定的逻辑演进过程,即以“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为逻辑起点,以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逻辑展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逻辑归宿,清晰还原了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逻辑演进过程。廓清邓小平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探究,最终可以得出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价值,有利于我们认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最终彰显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现实启示。

奉清清[8](2016)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湖南篇章灿烂辉煌、任重道远》文中研究指明专家简介李佑新,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陈宇翔,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王伟光[9](2014)在《中国近代以来第三次伟大历史变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文中研究说明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中国人民发动了三次伟大的历史变革。第一次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第二次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基

王伟光[10](2014)在《中国近代以来第三次伟大历史变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文中研究表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掀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要领头一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创者,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人,邓小平同志对中国近代以来第三次伟大历史变革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是这次伟大历史变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实践上开拓进取,理论上深入思考,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理论创新和政治交代,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思想政治遗产。

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伟大开创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伟大开创者(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的价值逻辑及实现路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体现出的价值逻辑
    (一)追求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三)追求全民共同富裕
    (四)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价值逻辑的实现路径
    (一)善于根据矛盾论制定路线方针
        1.始终牢牢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善于准确判断和抓住社会主要矛盾
        3.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和革命形式
    (二)实事求是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革命道路选择的问题
        2.如何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
    (三)牢牢抓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题
    (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善于激发人的精神力量

(2)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现状
        1.2.2 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理论创新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创新
    1.4 民生建设的概念界定
        1.4.1 狭义的民生
        1.4.2 广义的民生
        1.4.3 民生建设
2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基础
    2.1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理论
        2.1.1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民生的起点
        2.1.2 社会实践是民生的基础
        2.1.3 利益分配是民生的关键
    2.2 传承了中华民族重视民生建设的优良传统
        2.2.1 富民的思想
        2.2.2 公平公正的思想
        2.2.3 扶弱的思想
    2.3 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
        2.3.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2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生思想
    2.4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产生的现实基础
        2.4.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4.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4.3 民生事业发展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3 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3.1 发展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3.1.1 立足民生事业新发展阶段
        3.1.2 贯彻新发展理念
        3.1.3 构建民生事业新发展格局
    3.2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3.2.1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3.2.2 就业增收是民生经济发展的基础
    3.3 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3.1 创业创新是经济民生建设的重要举措
        3.3.2 服务业、现代农业是经济民生的重要支撑
        3.3.3 小微企业是经济民生的重要形式
    3.4 调整优化分配结构
        3.4.1 创新民生收入增长链条
        3.4.2 制定差别化的收入分配政策
        3.4.3 注重初次分配公平
        3.4.4 加大再分配政策调节力度
4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4.1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1.1 健全民主制度
        4.1.2 完善选举制度
        4.1.3 扩大代表和选民权限
    4.2 加快民生政府建设
        4.2.1 以民生为导向深化政府改革
        4.2.2 规范民生政府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4.2.3 建立科学的民生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4.3 发展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
        4.3.1 拓宽民主协商渠道
        4.3.2 健全民主协商参与机制
        4.3.3 强化民主协商保障机制
    4.4 提高基层民主自治水平
        4.4.1 建立健全基层民主自治法律
        4.4.2 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4.4.3 健全基层群众工作机制
    4.5 推进民生法制化建设
        4.5.1 推进民生立法进程
        4.5.2 加强民生法治服务体系建设
        4.5.3 将民生建设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范畴
5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民生建设
        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民生理念
        5.1.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5.2 着力构建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2.1 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5.2.2 民生公共文化的发展路径
    5.3 健全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体系
        5.3.1 推动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发展
        5.3.2 健全文化民生市场体系
        5.3.3 创新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模式
6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6.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6.1.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6.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6.1.3 推进教育公平
        6.1.4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6.2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
        6.2.1 就业是民生之本
        6.2.2 多方努力,破解就业难题
    6.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6.3.1 保基础、兜底线
        6.3.2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6.3.3 格外关注困难群众
    6.4 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6.4.1 全民健康优先发展
        6.4.2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6.4.3 坚持公平性和公益性
        6.4.4 完善健康医疗制度保障
        6.4.5 发展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事业
    6.5 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6.5.1 坚持住房不炒基本定位
        6.5.2 多措并举形成住房新格局
        6.5.3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6.6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6.6.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治理
        6.6.2 追求秩序与活力的统一
        6.6.3 坚持公平正义
    6.7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6.7.1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6.7.2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6.7.3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6.7.4 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7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7.1 强调生态民生关切
        7.1.1 从保护环境到生态民生建设
        7.1.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1.3 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
    7.2 构筑生态民生发展规划
        7.2.1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7.2.2 狠抓生态环境生产力
        7.2.3 共建共享美好生态环境
    7.3 严抓落实,改善生态民生
        7.3.1 加强生态民生顶层设计
        7.3.2 以法治和制度保障生态环境
        7.3.3 强化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建设
8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方法论重要论述
    8.1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实事求是方法
        8.1.1 从民生实际出发推进民生建设
        8.1.2 调查研究是民生建设的基础
        8.1.3 遵循客观规律开展民生建设
        8.1.4 推进民生建设要讲求实效
    8.2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群众路线方法
        8.2.1 将群众路线视为民生建设生命线
        8.2.2 将群众路线视为民生建设根本工作路线
        8.2.3 将群众路线贯穿于民生建设工作始终
    8.3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统筹兼顾方法
        8.3.1 以系统思维统领民生建设
        8.3.2 加强各项民生措施的关联性和可行性研究
        8.3.3 民生建设各环节坚持精准施策
    8.4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辩证思维方法
        8.4.1 民生建设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
        8.4.2 民生建设坚持对立统一的方法
        8.4.3 民生建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8.5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问题导向方法
        8.5.1 着力解决民生建设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
        8.5.2 着力解决民生建设关键性和深层次问题
        8.5.3 循序渐进解决民生问题
9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9.1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9.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9.3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
    9.4 对新时代民生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引领
    9.5 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0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国共产党群众语言的早期探索及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用“大众话”的表达方式唤醒“民众大联合”
二、用通俗化的“文本”动员“劳苦大众”
三、用生活化的“哲学方法论”洗礼“广大农民”
四、中国共产党群众语言早期探索的时代价值

(4)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关于贫困概念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贫困成因的研究
        1.2.3 关于反贫困路径、对策的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贫困治理的基本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思想的形成条件
        2.1.2 马克思、恩格斯从本质规律层面上体现的贫困治理思想
        2.1.3 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运行层面上体现的贫困治理思想
    2.2 列宁的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
        2.2.1 列宁的贫困治理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2.2.2 列宁的贫困治理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
        2.2.3 列宁贫困治理的实践思路
    2.3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农村贫困治理思想
        2.3.1 毛泽东的农村贫困治理思想
        2.3.2 邓小平的农村贫困治理思想
        2.3.3 江泽民的农村贫困治理思想
        2.3.4 胡锦涛的农村贫困治理思想
第三章 十八大以前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历程和经验
    3.1 建国初期广义式农村贫困治理阶段(1949-1977)
        3.1.1 实施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3.1.2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3.1.3 确立社会主义救济制度
        3.1.4 阶段总结
    3.2 改革开放初期小范围救济式农村贫困治理阶段(1978-1985)
        3.2.1 启动农村改革
        3.2.2 重视农村、农民、农业问题
        3.2.3 实施专项扶贫计划
        3.2.4 阶段总结
    3.3 改革开放深化期大规模开发式农村贫困治理阶段(1986-2000)
        3.3.1 集中力量解决连片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问题
        3.3.2 制定详细扶贫计划,成立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扶贫资金
        3.3.3 鼓励自力更生,强化社会动员
        3.3.4 阶段总结
    3.4 新世纪以来攻坚式农村贫困治理阶段(2001-2013)
        3.4.1 重新划定国家贫困县、贫困村适应新的扶贫形势
        3.4.2 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3.4.3 巩固扶贫成果,缩小发展差距
        3.4.4 阶段总结
    3.5 十八大以前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基本经验
        3.5.1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农村贫困治理的组织基础
        3.5.2 立足国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贫困治理道路
        3.5.3 坚持人民立场,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农村贫困治理决策
        3.5.4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符合地区实际的农村贫困治理措施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现实的新境遇
    4.1 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具备的有利条件
        4.1.1 综合国力持续提升
        4.1.2 农村贫困治理政策与制度体系基本完善
        4.1.3 中国共产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4.1.4 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发展共识已经形成
    4.2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严峻挑战
        4.2.1 国家富强之路仍有突出“短板”
        4.2.2 民族振兴面临崛起难题
        4.2.3 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诉求
    4.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突出
        4.3.1 群体发展差别维度
        4.3.2 地区发展差异维度
        4.3.3 城乡发展差距维度
    4.4 推进中国农村贫困治理过程中面临治理难题
        4.4.1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
        4.4.2 相对贫困问题凸显
        4.4.3 减贫边际效益递减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思想的新内容
    5.1 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根本目标
        5.1.1 契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5.1.2 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5.1.3 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和优势
    5.2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关怀
        5.2.1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5.2.2 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5.2.3 实现人民的主体利益
    5.3 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5.3.1 全民共享,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5.3.2 全面共享,提升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5.3.3 共建共享,凝聚社会合力
        5.3.4 渐进共享,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5.4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基本要求
        5.4.1 现实关切和未来关照相呼应
        5.4.2 整体进步和个体发展相结合
        5.4.3 发展效率和社会公平相协调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实践的新战略
    6.1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落实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底线”任务
        6.1.1 “六个精准”的治理要求,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6.1.2 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实现“输血”与“造血”有效衔接
        6.1.3 “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塑造“大扶贫格局”
        6.1.4 以群众满意度检验治理成效,变“对上负责”为“对民负责”.
        6.1.5 总结与思考
    6.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发展”要求
        6.2.1 发展乡村产业,推动构建“富裕乡村”
        6.2.2 树立城乡等价思维,积极打造“幸福乡村”
        6.2.3 焕发乡风新气象,携手共筑“文明乡村”
        6.2.4 织牢社会“安全网”,统筹推进“和谐乡村”
        6.2.5 注重生态涵养,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6.2.6 强化人才支撑,共同构筑“活力乡村”
        6.2.7 总结与思考
第七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价值的新意蕴
    7.1 赋予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崭新时代内涵
        7.1.1 符合中国由“大国”到“强国”的国际定位
        7.1.2 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1.3 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同频共振
    7.2 为国际减贫与发展事业提供“中国方案”
        7.2.1 由减贫带动发展实现国家整体繁荣
        7.2.2 以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构筑社会合力
        7.2.3 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实现发展可持续化
    7.3 契合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
        7.3.1 “内外兼修”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
        7.3.2 “内外兼施”推动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理论概述
    2.1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建设
        2.1.1 意识形态的由来及其科学涵义
        2.1.2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2.1.3 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义
    2.2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2.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及其涵义
        2.2.2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权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2.3.1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题
        2.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本质体现
        2.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灵魂
        2.3.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史考察
    3.1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及启示
        3.1.1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3.1.2 经验教训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及经验
        3.2.1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3.2.2 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3.2.3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3.2.4 经验启示
    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探析
        3.3.1 形成依据
        3.3.2 主要内容
        3.3.3 重大意义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4.1.1 保证党长期执政的内在需要
        4.1.2 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
        4.1.3 书写“四个伟大”时代篇章的客观需要
        4.1.4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直接需要
    4.2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4.2.2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4.2.3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
        4.2.4 我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显着提升
    4.3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4.3.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严重威胁
        4.3.2 国内“多样性”的严重挑战
        4.3.3 党自身存在问题的严重考验
        4.3.4 互联网普及化的严重冲击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考察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5.1.1 理论成果丰硕
        5.1.2 实际效果显着
        5.1.3 国际社会认同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5.2.1 理论研究存在不足
        5.2.2 宣传教育有些脱节
        5.2.3 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外因
        5.3.2 内因
6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6.1 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以永葆先进性
        6.1.1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创新
        6.1.2 科学统筹国内国外文化资源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6.1.3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6.2 全力做好宣传工作以把控话语权
        6.2.1 理直气壮地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
        6.2.2 旗帜鲜明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作斗争
        6.2.3 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认同
        6.2.4 管好用好网络新媒体
    6.3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培养认同感
        6.3.1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6.3.2 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6.3.3 着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6.4 倍加注重实践活动以增强说服力
        6.4.1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
        6.4.2 持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两大实践活动
        6.4.3 广泛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6.5 建立健全保障措施以实现常态化
        6.5.1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6.5.2 倍加注重专门力量建设
        6.5.3 努力构建科学体制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之源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之魂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之核
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之脉
五、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之要
六、对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关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之重

(7)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条件
    一、历史依据: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 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
        (二) 从抓经济建设到“抓革命,促生产”
    二、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一) 何为时代主题
        (二)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对时代的分析”
    三、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一) 实事求是地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二)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四、思想前提: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求索
        (一) 邓小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求索
        (二) 邓小平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求索
    五、个人素质: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一) “三落三起”的独特人生经历
        (二)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第二章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演进
    一、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 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
        (二)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察视角
    二、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一) 逻辑起点的一般规定性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成为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三、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展开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四、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归宿
        (一) 逻辑归宿的一般规定性
        (二)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归宿
第三章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启示
    一、根据“三情”及时调整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一) 找准时代脉搏,迎接国际挑战与机遇
        (二) 把握基本国情,调整国家的工作重心
        (三) 科学判断党情,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二、认清实现途径,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二) 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遵循行动指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二) 始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依靠根本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二) 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湖南篇章灿烂辉煌、任重道远(论文提纲范文)

专家简介
1 马克思主义是解决近代以来中国问题的钥匙
2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否则会给中国革命带来南辕北辙的后果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宏伟乐章,“大部”由湖南人谱就
4 湘学学风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使他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创者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湖湘文化实事求是和注重实践两大基因
6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湖南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9)中国近代以来第三次伟大历史变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创者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开篇者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勇前进

(10)中国近代以来第三次伟大历史变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创者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开篇者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勇前进

四、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伟大开创者(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的价值逻辑及实现路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J]. 李肇忠. 桂海论丛, 2021(04)
  • [2]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王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中国共产党群众语言的早期探索及时代价值[J]. 吴荣生.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0(01)
  • [4]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D]. 周芸帆.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任福义.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1)
  •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J]. 张国宏. 观察与思考, 2018(05)
  • [7]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研究[D]. 姚驰.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湖南篇章灿烂辉煌、任重道远[N]. 奉清清. 湖南日报, 2016
  • [9]中国近代以来第三次伟大历史变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J]. 王伟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4(03)
  • [10]中国近代以来第三次伟大历史变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J]. 王伟光.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9)

标签:;  ;  ;  ;  ;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先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