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氮沉积对苗圃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模拟氮沉积对苗圃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一、模拟氮沉降对苗圃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马尚飞,红梅,赵巴音那木拉,赵乌英嘎,王文东,卢俊艳,杨殿林[1](2021)在《模拟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解析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贝加尔草甸草原设计了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在8个氮沉降梯度N0(对照)、N15、N30、N50、N100、N150、N200和N300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土壤动物于2019年牧草返青期(5月)、生长期(8月)和枯黄期(9月末)分别采集。结果表明,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动物群落有向深层土壤迁移的趋势。试验区植被生长期良好的水热条件更适合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发展。N200和N300处理下的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与氮沉降较低处理(P<0.05)。依据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分布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将氮梯度划分为3组,N0~N150处理一组,N200和N300各为一组,研究表明N200分布类群最多。冗余分析(RDA)表明,速效钾、全氮、NO–3–N、p H、有机质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而言,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存在阈值,本研究中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水平影响的阈值为N 200 kg/(hm2·a)。

马尚飞[2](2021)在《贝加尔针茅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氮沉降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之一,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土壤动物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功能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解析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设计了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0、15、30、50、100、150、200和300 kg·N·hm-2·yr-1等8个氮沉降梯度。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牧草返青期(5月)、生长期(8月)和枯黄期(9月末)采集了中小型土壤动物样品,分析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研究区共捕枯落物层中小型土壤动物1367只,其中优势类群为前气门亚目的巨须螨科和跗线螨科,分别占总捕获数的15.73%和11.41%。共捕获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2038只,其中优势类群为前气门亚目的微离螨科和膜翅目的蚁科,占总捕获数的28.61%。且枯落物和土层所捕获的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均为前气门亚目。(2)适量的氮沉降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发展,枯落物层和土层中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随着氮梯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拐点出现在N200处理,且N200处理显着高于对照N0和其他施氮处理(除N300处理外)(p<0.05)。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动物群落有向深层土壤迁移的趋势。试验区植被生长期良好的水热条件更适合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发展。(3)枯落物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随氮梯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显着(p>0.05),而丰富度指数的最大值和均匀度指数的最小值均出现在N200处理。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随着氮梯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拐点均出现在N200处理,且N200处理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N0和其他施氮处理(p<0.05)。(4)枯落物层土壤动物疣(虫兆)科、类群数、长角(虫兆)科、厚厉螨科和等节(虫兆)科,以及土层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若甲螨科、等节(虫兆)科、类群数和均匀度指数等特征指标均对氮沉降最为敏感,可以作为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指标。而枯落物层和土层中主要类群的分布均可将氮梯度有效的分为三组,N0-N150处理一组、N200和N300各为一组,且结果表明N200分布类群最多。(5)氮沉降背景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草地环境因子变化的相关性表明,枯落物C/N和枯落氮含量是驱动氮沉降对枯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变异的主导因素,而土层土壤动物群落变异是由土壤环境因子和植物群落组成共同驱动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土壤环境因子,长期的氮沉降通过影响土壤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而改变其群落结构。总体而言,氮沉降改变贝加尔针茅草原草地环境因子进而影响了枯落物层和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多度和多样性,且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存在阈值,本研究中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水平影响的阈值为200kg·N·hm-2·yr-1。

张淑花,周利军,魏雅冬[3](2021)在《施氮量对农田及防护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揭示不同氮浓度作用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特征,对施加不同浓度氮肥的农田和防护林进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一次性向样地中施加不同浓度氮肥,施肥后不同时间通过手捡法分离大型土壤动物,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2 583个,隶属于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2门、4纲、10目。施氮肥使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降低,不同浓度氮肥作用对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影响不显着(F=0.714,F=0.072,P>0.05),氮肥对防护林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影响存在一定的阈值现象,即中等浓度(LN2)较高,高浓度(LN3)较低;农田和防护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表现出中氮处理(N2)最高,高氮(N3)处理最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阈值现象;农田和防护林大型土壤动物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整体表现为5月>7月>9月的特点,差异分析显示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在不同取样时间差异十分显着(P<0.01);不同施氮量影响了大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特征,农田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除TN3样地表现为0~5层最多外,其他样地均表现为5~10 cm最高,农田样地类群数在不同土层相差不大;防护林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在不同土层无明显规律,类群数在各浓度样地表现为0~5 cm最多、向下减少的趋势。

于美佳,叶彦辉,韩艳英,张光祖[4](2021)在《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森林在生态系统中有大自然氧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于氮沉降的文献,从氮沉降对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和角度综述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介绍了相应的响应机制,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展望。氮沉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国际上对氮沉降研究方法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标准体系,世界各地氮沉降量测定的研究方法和仪器设备都不相同,导致研究结果会出现差异,所以对真实生态情况很难进行统一的定论和科学的比较分析。相比国外研究而言,国内研究虽然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监测网,但研究的技术手段缺乏确凿性和一致性,并且研究对象不全面,树种选择局限,对阔叶树种研究较少。

田娇娇,蒋璐,曾珍,陈良华,肖玖金,张健[5](2020)在《模拟氮沉降初期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为了解氮沉降初期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NH4NO3进行模拟施氮,设置CK:0 g/(m2·a)和T1:5 g/(m2·a)、T2:10 g/(m2·a)、T3:15 g/(m2·a)、T4:20 g/(m2·a)5个浓度梯度。分别在施氮2个月和4个月后,采用大型土壤动物手捡法和干、湿漏斗分离法对各样地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试验共捕获4 037只土壤动物,隶属于2门9纲30目。施氮处理2个月后,各样地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排序为:T2>CK>T1>T4>T3,类群数大小排序为:T3>CK=T2=T4>T1;施氮处理4个月后,各样地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的排序为:CK>T1>T4>T2>T3,类群数大小排序为;CK>T3>T1=T2>T4。施氮2个月后,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施氮处理4个月后,各样地间的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差异均达到极显着(P<0.01)。土壤动物类群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同时,氮沉降降低了各层土壤动物类群数。施氮处理总体上增加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了优势度和丰富度,其中,T3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着高于其它样地(P<0.05),而优势度指数显着低于其他样地(P<0.05)。【结论】氮沉降初期减少了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且适当浓度的氮沉降会使土壤动物多样性增加,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梁思维[6](2020)在《氮沉降对半干旱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草原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非常敏感,受氮沉降影响尤为严重。迄今为止,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影响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而对地下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还很薄弱。因此,本研究依托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氮沉降模拟试验平台,系统开展了氮沉降对不同季节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揭示了模拟氮沉降条件下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地上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线虫多样性的关系,探讨了氮沉降与刈割对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的交互作用。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氮添加能够显着降低不同采样时期草地土壤线虫总多度及4个营养类群多度;高量氮添加能够增加线虫群落的基础指数并降低线虫群落的结构指数,表明土壤食物网结构简化,处于退化状态。(2)氮沉降条件下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稳定性与线虫多样性、丰富度指数显着相关;氮添加通过降低土壤线虫丰富度和多度而间接改变了线虫群落的稳定性。(3)不同氮添加处理中草地生态系统地上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线虫多样性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地上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线虫多样性是紧密联结的,氮添加能够对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均产生不利的影响。(4)氮添加和刈割能够通过影响土壤pH值和土壤含水量进而对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但刈割不能减缓氮添加对土壤微食物网的负效应。由此可见,氮沉降能间接地对半干旱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刈割不能缓解氮沉降对地下生物群落产生的负效应。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氮沉降引起的环境变化对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史一飞[7](2020)在《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对鸡公山蚂蚁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氮沉降和降水格局的改变会对土壤食物网中各种土壤动物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过程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蚂蚁作为大型土壤动物,一方面,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的蚂蚁在食物网中发挥着上行效应的作用,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的动态循环,另一方面,蚂蚁作为捕食者在食物网中通过捕食作用产生下行效应以及营养级联效应。氮沉降、降雨格局改变可能会对蚂蚁群落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然而,针对氮沉降和降雨格局改变对蚂蚁的研究却是不多。并且,传统的模拟氮沉降和降雨对土壤动物的研究方法都是基于林下进行的,忽略了林冠层对氮和降雨的吸收、截留以及其他相关生态过程。不能够真实反映氮沉降和降雨格局变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实验依托于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野外实验控制平台,共设置7个实验处理:分别为:对照(CK)、林冠施低氮(25 kg N ha-1yr-1,CAN25)、林冠施高氮(50 kg N ha-1yr-1,CAN50)、林下施低氮(25 kg N ha-1yr-1,UAN25)、林下施高氮(50 kg N ha-1yr-1,CAN50)、林冠增雨(+30%本地降雨,CW)、林冠增雨+施氮(林冠施N 25 kg N ha-1yr-1+30%本地降雨,CNW)。通过陷阱法采集各处理样方内蚂蚁标本以计算蚂蚁群落多样性,主要探究以下科学问题:(1)不同的施氮方式和施氮浓度对蚂蚁群落多样性产生怎样的影响?(2)林冠氮沉降和增雨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如何影响蚂蚁群落多样性的?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处理间蚂蚁多度、多样性指标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各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1)林冠模拟氮沉降方式和林下施氮方式对蚂蚁多度和相对多度的影响有显着的差异。与林下施氮相比,林冠施氮显着增加蚂蚁多度,但是氮沉降对于不同蚂蚁物种的影响不一致,主要表现为:对于优势种,林冠施低氮显着增加了黑沟盲切叶蚁却显着降低了上海大头蚁的相对多度;而对于较常见种,林冠施氮相比林下施氮显着降低了大阪举腹蚁和黄足尼氏蚁的相对多度。不同施氮浓度对蚂蚁多度的影响表现为:低氮与高氮水平相比显着增加黑沟盲切叶蚁的相对多度。所有施氮处理下蚂蚁的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着增加,而优势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显着降低。林冠模拟氮沉降与林下施氮相比,尤其表现为林冠低氮水平显着增加了蚂蚁的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不同施氮水平间对蚂蚁的多样性各指标均无显着差异。我们的结果表现出,林冠模拟氮沉降与林下施氮相比,显着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微生物量碳氮、总有机碳和总磷等理化性质指标。这表明林冠氮沉降可能通过促进土壤各养分动态,进而有利于植物和其他土壤生物的生长,进一步为蚂蚁的食物来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导致林冠施氮方式下蚂蚁的数量以及群落多样性增加。(2)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对蚂蚁多度以及多样性各指标的影响有显着交互作用。林冠施氮和增雨处理与对照相比均显着增加了蚂蚁多度,但是在增雨的情景下,施氮对蚂蚁多度的影响却不显着。同样,在施氮的情景下,增雨对蚂蚁多度的影响也不显着。施氮与增雨共同处理下与对照相比显着增加了蚂蚁多度。不同蚂蚁物种对于施氮和增雨的响应不一致,主要表现为:施氮和增雨与对照相比,均显着增加了优势种黑沟盲切叶蚁,却显着降低了优势种上海大头蚁的相对多度。但是对于上海大头蚁,在增雨情景下,施氮却会显着增加其相对多度。较常见种黄足尼氏蚁对于施氮的响应仅在增雨情景下表现为显着增加,但是其对增雨的响应表现为显着降低。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对蚂蚁多样性各指标均有显着交互效应。无论是否增雨,林冠施氮均显着增加蚂蚁的香浓多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之相反,无论施氮与否,增雨均显着降低蚂蚁香浓多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施氮与增雨共同处理下,与自然条件相比,显着增加这两个指标,这说明林冠施氮对蚂蚁多样性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林冠施氮在无论增雨情景下均显着降低蚂蚁优势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在不施氮情景下,增雨显着增加蚂蚁的优势度指数却显着降低其物种丰富度指数,但是在施氮情景下,增雨对蚂蚁优势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影响均不显着。在施氮和增雨共同处理下,与自然条件相比,显着降低了这两个指标,这说明林冠施氮对蚂蚁优势度和丰富度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综上所述,林冠模拟氮沉降尤其是林冠施低氮对蚂蚁数量以及多样性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增雨尽管增加了蚂蚁的数量,但是不利于蚂蚁多样性的增加,可能原因是增雨显着增加了优势种黑沟盲切叶蚁的数量却显着降低优势种上海大头蚁和较常见种的数量,进而导致在增雨处理下蚂蚁的优势度指数增加。施氮与增雨共同处理下与自然条件相比,显着增加蚂蚁数量、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着降低其优势度和丰富度,这说明蚂蚁数量以及多样性对施氮的响应更加明显。这意味着在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氮沉降和增雨多因素共同发生相互作用更有利于蚂蚁的繁殖生存,进而也更有利于蚂蚁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作用。

李素莉[8](2020)在《氮沉降背景下蚯蚓对土壤非共生生物固氮过程的影响》文中指出生物固氮、氮矿化和氮沉降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可利用氮的三大来源。非共生生物固氮虽然在固氮效率上常低于共生固氮,但是其分布范围更广。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凋落物和土壤都有非共生固氮微生物。非共生生物固氮速率大致为1-20 kg N ha-1 yr-1,在固氮植物较少的生态系统中是外源氮输入的主要途径。生态系统的氮矿化与非共生固氮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权衡机制;而日益严重的氮沉降则会进一步改变氮矿化和非共生固氮的平衡。蚯蚓的活动对氮矿化过程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也有研究发现蚯蚓肠道中存在较多的固氮微生物和较高的固氮酶活性。探究氮沉降背景下蚯蚓对非共生生物固氮的影响,是土壤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研究的前沿。蚯蚓本身的碳氮比很低(4.0左右),所以氮对蚯蚓的生存特别重要。蚯蚓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有机氮的矿化和非共生固氮过程,而氮沉降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上述过程,仍不得而知。亚热带-温带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兼具了南北生物区系的特点,探究该系统中氮沉降、蚯蚓和土壤非共生固氮过程的关系,对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生物生态功能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再者,传统的林下模拟氮沉降忽视了林冠对氮的截留和转化过程,未能真实地反映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提出以下科学问题:蚯蚓的活动是否影响非共生固氮过程?氮沉降会不会削弱蚯蚓对非共生固氮过程的影响,而不同方式的模拟氮沉降(林冠vs林下)的作用又有怎样的差别?本研究依托2013年建成的河南信阳鸡公山“林冠-林下模拟氮沉降”野外控制实验平台,于2018年选取了野外对照(Without N addition,N0)、林冠加氮25 kg N ha-1 yr-1(Canopy addition of25 kg N ha-1yr-1,CN25)和林下加氮25 kg N ha-1 yr-1(Understory addition of 25 kg N ha-1yr-1,UN25)三种氮沉降处理的森林土壤和地表凋落物,在室内分别设置了包括对照(Contrast Check,CK)、添加蚯蚓(Earthworm addition,W)、土壤和凋落物灭菌(Sterilized,S)和在灭菌系统中添加蚯蚓(Earthworm addition and Sterilized,W+S)等四种处理的微宇宙实验。主要研究内容有:通过乙炔还原法测定了土壤固氮酶活性;通过分析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组成和含量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通过15N2标记技术量化非共生生物固氮过程;以及通过测定土壤碳氮含量变化反映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最终探究蚯蚓在不同氮沉降系统中对“氮矿化-非共生生物固氮”平衡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鸡公山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含量偏低,地表(土壤和凋落物)有明显的非共生固氮作用。乙炔还原法的结果表明,对照森林土壤和凋落物(N0系统)乙烯生成速率高于氮沉降森林土壤和凋落物(CN25和UN25系统),说明氮沉降对鸡公山落叶阔叶林森林地表非共生生物固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15N2标记实验表明,蚯蚓的15N丰度未见明显升高,说明蚯蚓本身未明显利用非共生固氮来源的氮。推测在鸡公山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中,蚯蚓可以从有机质分解中获得足够的氮。(3)15N2标记实验表明,CN25系统释放的N2O的15N丰度均值为8.9‰,而灭菌处理的CN25系统的N2O的15N丰度均值更是高达254.6‰,远高于N2O的15N自然丰度均值(-0.25‰),说明CN25系统有明显的非共生固氮作用。蚯蚓的存在显着降低了CN25系统N2O的15N丰度,说明蚯蚓活动抑制了非共生固氮过程。相反,不管是否灭菌,UN25系统释放的N2O的15N丰度均未见明显升高,说明UN25系统非共生固氮作用很弱。(4)三种氮沉降处理森林土壤中无机氮均以铵态氮为主,且其含量无显着差异;土壤灭菌显着提高了对照森林土壤(N0土壤)和CN25土壤的铵态氮含量,蚯蚓的存在则进一步提高了土壤铵态氮浓度。说明N0和CN25系统相比UN25系统可能有更多的易分解有机质;同时,蚯蚓活动可以显着促进有机质的矿化过程,进而抑制非共生固氮作用。(5)磷脂脂肪酸(PLFAs)的数据表明,不同氮沉降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明显差异。一方面,与N0和CN25系统相比,UN25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细菌胁迫指数均更高。说明UN25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处于相对的“稳定期”,其微生物生物量虽高但活性受到更多的抑制。这可能由于UN25系统长期输入较多的无机氮,在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的同时消耗了大量可利用有机碳,进而加剧了土壤微生物的碳限制。后者可能是UN25系统中非共生固氮作用很弱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蚯蚓活动明显降低了UN25系统的细菌胁迫指数并显着提高其细菌生物量,但对N0和CN25系统的影响明显更弱。这一定程度上说明UN25系统细菌可利用资源相对贫乏,而蚯蚓的活动可明显缓解细菌的资源限制。总之,鸡公山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N0)和林冠氮沉降系统(CN25)的地表均有明显的非共生固氮作用,但是,蚯蚓活动可能通过促进有机质矿化而显着抑制非共生固氮过程。然而,林下模拟氮沉降(UN25)可能通过降低碳的可利用性而抑制土壤细菌的活性及削弱非共生固氮作用,蚯蚓的活动则有进一步抑制非共生固氮过程的趋势。可见,林下模拟氮沉降不能真实反映氮沉降对鸡公山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及其主导的碳氮过程的作用。后续研究需要关注非共生固氮微生物随氮沉降处理和蚯蚓活动的变化,以进一步揭示它们调控非共生固氮作用的机制。

鲁显楷,莫江明,张炜,毛庆功,刘荣臻,王聪,王森浩,郑棉海,MORI Taiki,毛晋花,张勇群,王玉芳,黄娟[9](2019)在《模拟大气氮沉降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人类活动加剧了活性氮的生产和排放,并导致氮沉降日益增加并全球化。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氮循环的干扰已经超出了地球系统安全运行的界限。中国已成为全球氮沉降的高发区域,高氮沉降已经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待理清和解决的热点问题。对国际上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氮沉降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综述,并从生物学和非生物学两大过程重点阐述模拟氮沉降增加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自2000年以后才开始重视大气氮沉降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模拟氮沉降研究表明,持续高氮输入将会显着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威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处于氮沉降热点区域的中国中南部。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沉降效应依赖于系统的氮状态、土地利用历史、气候特征、林型和林龄等。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长期跟踪研究和不同气候带站点之间的联网研究,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对长期氮沉降响应与适应的过程机制、地下碳氮吸存潜力研究、以及与其他全球变化因子的耦合研究等方面,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依据。

申智锋[10](2019)在《鸡公山蚯蚓群落对模拟氮沉降和增雨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氮沉降和降水格局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作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蚯蚓对地上地下关键生态过程均有深刻的影响。蚯蚓群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是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了解氮沉降及降水格局对蚯蚓群落特征的影响,是系统开展蚯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河南信阳鸡公山地区,其生物群落兼具温带和亚热带的特征,对气候变化可能相对敏感。本研究基于2012年建立的鸡公山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实验平台,在施氮和增雨处理5年后,于2018年5月对蚯蚓群落、蚯蚓的潜在食物来源以及蚯蚓生存的环境条件(理化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因为蚯蚓营养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蚯蚓潜在的生态功能,本研究可以较全面的揭示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森林蚯蚓群落对氮沉降和增雨的敏感性。探究了蚯蚓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和营养级(13C和15N自然丰度)特征对施氮方式(林冠和林下)和施氮浓度(25 N ha-1yr-1和50 kg N ha-1yr-1)的响应规律;同时,探究了林冠低氮(CN25)和林冠增雨(+30%本底降雨,CW)对上述蚯蚓群落特征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尽管鸡公山地区的蚯蚓群落组成理论上可能兼具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特定,但本研究仅发现少量的古北界的蚯蚓类群(正蚓科蚯蚓),而东洋界的代表性蚯蚓(环毛类)为优势类群。林下林冠模拟氮沉降实验发现:1)林冠模拟氮沉降与传统的林下模拟氮沉降对蚯蚓群落结构的影响不完全一致。林下低氮处理未显着影响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林下高氮处理则显着降低了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但是,所有林冠施氮处理均未显着影响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可见,传统的林下高氮模拟氮沉降实验可能会高估了氮沉降对蚯蚓的负效应。2)施氮方式对两个代表性蚯蚓种类(Amynthas sp.1和Amynthas sp.2)的营养级没有显着影响,但林下和林冠高氮处理均提高了蚯蚓的营养级。3)林冠施氮显着增加了土壤总氮和硝态氮含量,显着降低了土壤pH值、土壤总磷和有效磷含量;林下施氮显着降低了凋落物钙含量,土壤pH值、土壤碳、总磷以及铵氮含量。4)施氮方式和施氮浓度对主要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没有显着影响。5)RDA的结果表明蚯蚓群落结构与凋落物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都有紧密的联系。凋落物的总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物量与蚯蚓群落大小负相关,而土壤pH值和DOC含量与蚯蚓群落大小正相关。可见,虽然土壤微生物与蚯蚓群落关系密切,上述氮沉降对蚯蚓群落特征的影响,并非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物量而实现,更可能与氮沉降对凋落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有关。林冠模拟氮沉降和林冠增雨实验发现:1)林冠施氮和增雨对蚯蚓数量和生物量均无显着影响,但施氮和增雨交互时显着降低了蚯蚓数量以及表栖型蚯蚓Amynthas sp.1的生物量。2)林冠施氮和增雨均对Amynthas sp.1营养级无显着影响,但增雨有提高Amynthas sp.2营养级的趋势(P=0.063)。3)林冠施氮显着降低了凋落物总磷、土壤总磷和钙含量及土壤pH值;增雨则显着提高了凋落物总磷和土壤总磷含量,显着降低了土壤铵氮含量;林冠施氮和增雨共同作用时显着降低了凋落物碳、氮和钙含量。4)林冠施氮和增雨均对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物量无显着影响,但在施氮的基础上增雨显着提高了土壤细菌胁迫指数。5)RDA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解释94.67%的蚯蚓群落结构的差异,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凋落物理化性质也与蚯蚓群落结构有一定联系。其中,凋落物氮磷比,土壤DOC与蚯蚓群落大小正相关,土壤有效磷和细菌胁迫指数与蚯蚓群落大小负相关。可见,林冠施氮和增雨共同作用下,蚯蚓群落和土壤细菌活性都被抑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但可能与氮磷有效性的明显增加有关。

二、模拟氮沉降对苗圃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氮沉降对苗圃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模拟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拟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
    2.2 模拟氮沉降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垂直分布的影响
    2.3 模拟氮沉降下中小型节肢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月动态变化
    2.4 模拟氮沉降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变化
    2.5 中型节肢土壤动物和解释环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PCA)及冗余分析(RDA)
3 讨论
    3.1 氮素添加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3.2 氮素添加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变化和阈值效应
4 结论

(2)贝加尔针茅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沉降现状
        1.2.2 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
        1.2.3 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内容
        2.2.1 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2.2.2 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2.3 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动态特征的影响
        2.2.4 氮沉降背景下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与草地环境因子的关系
3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研究方法
        3.3.1 中小型土壤动物的采集与鉴定
        3.3.2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3.3.3 植物样品采集及测定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长期模拟氮沉降对土壤特征和植物群落的影响
    4.2 长期模拟氮沉降对枯落物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4.2.1 枯落物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4.2.2 枯落物层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
        4.2.3 枯落物层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
        4.2.4 枯落物层中小型土壤动物主成分分析
        4.2.5 枯落物层中小型土壤动物与枯落物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4.3 长期模拟氮沉降对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1 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4.3.2 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与类群数垂直分布
        4.3.3 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年际—季节动态变化
        4.3.4 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
        4.3.5 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主成分分析
        4.3.6 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与草地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 讨论
    5.1 枯落物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对长期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5.1.1 氮沉降对枯落物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5.1.2 氮沉降对枯落物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1.3 氮沉降对枯落物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
    5.2 土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对长期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5.2.1 氮沉降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5.2.2 氮沉降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动态变化
        5.2.3 氮沉降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施氮量对农田及防护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样地处理
    1.2 样品采集及鉴定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浓度氮肥影响下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特征
    2.2 不同浓度氮肥影响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数
    2.3 不同浓度氮肥影响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时间变化特征
    2.4 不同浓度氮肥影响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特征
3 结论与讨论

(4)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氮沉降对森林植物的影响
    1.1 氮沉降对森林植物化学元素的影响
    1.2 氮沉降对森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1.3 氮沉降对森林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2 氮沉降对森林动物的影响
    2.1 氮沉降对森林土壤动物生物量的影响
    2.2 氮沉降对森林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3 氮沉降对森林微生物的影响
    3.1 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2 氮沉降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结论

(5)模拟氮沉降初期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
        1.2.2 调查方法
        1.2.3 土壤动物的鉴定
        1.2.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1.2.4. 1 土壤动物的多样性
        1.2.4. 2 土壤动物类群数量等级划分[25]
        1.2.4. 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2.2 土壤动物分布特征
        2.2.1 水平分布特征
        2.2.2 垂直分布特征
    2.3 土壤动物功能类群
    2.4 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
3 讨论

(6)氮沉降对半干旱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影响
        1.2.2 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地下生物群落的影响
        1.2.3 氮沉降对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1.2.4 氮沉降与刈割对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的交互作用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平台与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2.2.2 试验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添加对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2.2 氮添加对土壤线虫总多度的影响
        3.2.3 氮添加对土壤线虫营养类群的影响
        3.2.4 氮添加对土壤线虫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3.2.5 氮添加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地上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线虫多样性的关系
    3.3 讨论
        3.3.1 不同采样时期氮添加对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的影响
        3.3.2 草地土壤线虫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3.3.3 氮添加条件下草地地上植物生物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模拟氮沉降与刈割对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交互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添加和刈割对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4.2.2 氮添加和刈割对草地土壤线虫总多度的影响
        4.2.3 氮添加和刈割对草地土壤线虫营养类群的影响
        4.2.4 氮添加和刈割对草地土壤线虫多样性的影响
        4.2.5 氮添加和刈割对草地土壤线虫生物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氮添加和刈割对土壤线虫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4.3.2 氮添加和刈割对线虫营养类群碳分配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7)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对鸡公山蚂蚁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沉降和降雨格局改变的背景和趋势
        1.2.2 氮沉降和降雨格局的改变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1.2.3 蚂蚁的生态功能
        1.2.4 蚂蚁的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1.3 本研究的目的
        1.3.1 研究目的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括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蚂蚁样品采集及土壤样品采集
        2.3.2 蚂蚁样品处理及土壤样品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统计与分析
        2.4.1 蚂蚁多样性分析和群落结构分析
        2.4.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氮方式和浓度对蚂蚁群落的影响
        3.1.1 林冠模拟氮沉降对蚂蚁多度的影响
        3.1.2 林冠模拟氮沉降对蚂蚁多样性的影响
        3.1.3 林冠模拟氮沉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4 土壤理化性质与蚂蚁群落的关系
        3.1.5 小结与讨论
    3.2 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对蚂蚁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2.1 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对蚂蚁多度的影响
        3.2.2 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对蚂蚁多样性的影响
        3.2.3 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4 土壤理化性质与蚂蚁群落关系
        3.2.5 本章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氮沉降背景下蚯蚓对土壤非共生生物固氮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沉降对非共生生物固氮的影响
        1.2.2 蚯蚓对非共生生物固氮和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1.3 科学问题和科学假设
        1.3.1 科学问题
        1.3.2 科学假设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样地介绍
    2.2 依托的实验平台及其优势
3 实验方案
    3.1 实验设计
    3.2 野外样品的采集
        3.2.1 土壤和凋落物样品的采集
        3.2.2 蚯蚓样品采集
    3.3 土壤-凋落物微宇宙实验
    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4.1 土壤样品的测定及方法
        3.4.2 碳氮同位素丰度及其百分比含量
        3.4.3 土壤微生物PLFAs测定和分析
        3.4.4 氧化亚氮气体浓度和通量的测定
        3.4.5 土壤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3.5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蚯蚓生存状况及其碳氮含量和同位素丰度
        4.1.1 蚯蚓生存状况
        4.1.2 蚯蚓组织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变化
        4.1.3 蚯蚓组织碳氮同位素丰度变化
    4.2 氮沉降背景下蚯蚓和灭菌处理对土壤的影响
        4.2.1 土壤的理化性质
        4.2.2 土壤碳氮同位素丰度及其百分比含量
    4.3 氮沉降背景下蚯蚓和灭菌处理对氮气和氧化亚氮的影响
        4.3.1 氮气和氧化亚氮浓度
        4.3.2 氮气和氧化亚氮的~(15)N丰度
    4.4 氮沉降背景下蚯蚓和灭菌处理对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4.4.1 乙烯生成速率
        4.4.2 氢气浓度
    4.5 氮沉降背景下蚯蚓和灭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5.1 蚯蚓与灭菌处理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4.5.2 蚯蚓与灭菌处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5.3 蚯蚓与灭菌处理对细菌胁迫指数的影响
        4.5.4 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4.6 非共生生物固氮与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4.6.1 乙烯生成速率与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4.6.2 氧化亚氮~(15)N丰度与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氮沉降对非共生生物固氮的影响
        5.1.2 蚯蚓对非共生生物固氮的影响
        5.1.3 不确定因素
    5.2 结论
    5.3 创新点
    5.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9)模拟大气氮沉降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气氮沉降及其趋势
2 生态系统的氮沉降效应
3 国际上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氮沉降研究的历史概况
4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氮沉降研究概况
5 模拟氮沉降增加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5.1 氮沉降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5.2 氮沉降对植物化学元素的影响
    5.3 氮沉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4 氮沉降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5.5 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5.5.1 土壤微生物群落
        5.5.2 土壤酶活性
    5.6 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5.7 氮沉降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7.1 氮沉降对CO2排放的影响
        5.7.2 氮沉降对N2O排放的影响
        5.7.3 氮沉降对CH4吸收的影响
    5.8 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固氮能力的影响
    5.9 氮沉降对氮循环的影响
    5.1 0 氮沉降对磷循环的影响
    5.1 1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5.1 2 氮沉降对植物源有机挥发物的影响
    5.1 3 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碳吸存的影响
    5.1 4 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去向研究
6 结论和展望

(10)鸡公山蚯蚓群落对模拟氮沉降和增雨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沉降和降水格局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2.2 氮沉降和降水格局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1.2.3 蚯蚓群落结构和营养级的研究
    1.3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科学假设
        1.3.1 科学问题
        1.3.2 科学假设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样地介绍
    2.2 试验设计
3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样品前处理
    3.3 样品的测定指标与方法
        3.3.1 植物样品理化性质测定
        3.3.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3.3 土壤微生物性质测定
        3.3.4 稳定同位素丰度测定分析
        3.3.5 蚯蚓营养级的计算
    3.4 数据处理
4 鸡公山蚯蚓群落特征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4.1 模拟氮沉降对蚯蚓群落结构的影响
        4.1.1 蚯蚓物种组成
        4.1.2 模拟氮沉降对蚯蚓数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4.1.3 模拟氮沉降对鸡公山两种优势种蚯蚓数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4.2 模拟沉降对代表性蚯蚓种类营养级的影响
        4.2.1 蚯蚓及其潜在食物碳氮同位素自然丰度
        4.2.2 模拟氮沉降对鸡公山两种优势种蚯蚓营养级的影响
        4.2.3 模拟氮沉降对两种代表性蚯蚓组织碳氮以及碳氮比的影响
    4.3 模拟氮沉降对凋落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4.4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1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4.4.2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可溶性碳氮磷的影响
    4.5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5.1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5.2 模拟氮沉降对真菌/细菌比、G+/G-以及细菌胁迫指数的影响
    4.6 凋落物和土壤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群落与蚯蚓群落的关系
        4.6.1 凋落物与蚯蚓群落的关系
        4.6.2 土壤理化性质与蚯蚓群落的关系
        4.6.3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蚯蚓群落的关系
    4.7 本章小结
5 鸡公山蚯蚓群落特征对模拟林冠施氮和林冠增雨的响应
    5.1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蚯蚓群落结构的影响
        5.1.1 蚯蚓物种组成
        5.1.2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蚯蚓数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5.1.3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优势种蚯蚓数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5.2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蚯蚓营养级的影响
        5.2.1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蚯蚓以及其潜在食物碳氮同位素的影响
        5.2.2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蚯蚓营养级的影响
        5.2.3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蚯蚓组织碳氮及碳氮比的影响
    5.3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凋落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5.4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4.1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5.4.2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可溶性碳氮磷的影响
    5.5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5.1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5.2 施氮和增雨对土壤真菌/细菌、G+/G-以及细菌胁迫指数的影响
    5.6 凋落物与土壤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群落与蚯蚓群落特征的关系
        5.6.1 凋落物理化性质与蚯蚓群落的关系
        5.6.2 土壤理化性质与蚯蚓群落的关系
        5.6.3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蚯蚓群落的关系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模拟氮沉降对蚯蚓数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附录B 林冠施氮和增雨对蚯蚓数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致谢

四、模拟氮沉降对苗圃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模拟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J]. 马尚飞,红梅,赵巴音那木拉,赵乌英嘎,王文东,卢俊艳,杨殿林. 土壤, 2021(04)
  • [2]贝加尔针茅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D]. 马尚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施氮量对农田及防护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张淑花,周利军,魏雅冬. 江苏农业科学, 2021(04)
  • [4]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 于美佳,叶彦辉,韩艳英,张光祖.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3)
  • [5]模拟氮沉降初期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田娇娇,蒋璐,曾珍,陈良华,肖玖金,张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04)
  • [6]氮沉降对半干旱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D]. 梁思维.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对鸡公山蚂蚁多样性的影响[D]. 史一飞. 河南大学, 2020(02)
  • [8]氮沉降背景下蚯蚓对土壤非共生生物固氮过程的影响[D]. 李素莉. 河南大学, 2020(02)
  • [9]模拟大气氮沉降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 鲁显楷,莫江明,张炜,毛庆功,刘荣臻,王聪,王森浩,郑棉海,MORI Taiki,毛晋花,张勇群,王玉芳,黄娟.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9(05)
  • [10]鸡公山蚯蚓群落对模拟氮沉降和增雨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D]. 申智锋.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模拟氮沉积对苗圃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