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分析

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分析

一、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苗苗[1](2021)在《新时代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近10亿的中国人在网络上获取他们想要掌握的信息,交流他们对于某个热点事件的看法,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求知途径,还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同时,对于国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也会因其接受知识的不同而产生理念冲突。青少年网民是网络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比例占我国网民总数的二分之一强。而新时代的青少年任务艰巨,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而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过度的关键期,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传统的单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积极利用新时代网络带给我们的机遇,克服其负面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首先,从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新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着重指出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即新时代网络既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又强化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体现在新时代网络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工作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效果优化提升。挑战体现在弱化了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剧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针对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把重点放在积极发挥新时代网络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优势。学校要充分发挥其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家庭要重视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要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四方联动,形成合力,使得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到位、落到实处、收到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好入口关。

殷琳[2](2020)在《泛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处不在的网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有限的实体教育延伸至无限的网络空间。泛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过程的延续性、多维度的交流互动和教育元素的多元化特征。当前,泛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统筹规划缺乏、主流媒体影响力不足、信息质量难以把控、网络思政教育各主体之间缺乏循序联动等问题。因此,泛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引导,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强化监管,为学生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加强联动,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邵秀英[3](2020)在《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环境给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群体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网络和研究生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就成为一个非常必要而紧迫的课题,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在网络环境下扬长避短、促进高水平人才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推动“双一流”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任务。本文在查阅及总结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首先,交代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然后对与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其次,写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先从横向说明了网络环境下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又从纵向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及21世纪以来为节点说明了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历史演变,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再次,根据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现状,从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人四个角度归纳总结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徐焕[4](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环境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资源丰富性和复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虚拟性和真实性等特征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加大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这需要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以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是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政治辨别能力和理性的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保障。如何做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工作,是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都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基础性理论,包括网络环境和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内涵、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特征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阐述。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现状,得到一系列统计数据,掌握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知有待深化、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有待增强。大学生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环境复杂、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创新性不高、家庭政治素养教育责任缺失以及大学生利用网络提升政治素养的自主性较弱。在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形成“四位一体”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良性教育合力,增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具有崇高政治素养的优秀青年人才。

马李茜[5](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始终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和晴雨表,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大学生是建设美好生活的主力军,其社会心态状况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进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状况。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整体趋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但由于网络的纵深发展及其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影响越来越大,长期置身于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社会心态难免会受到网络的影响,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心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顺应时代要求,直面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着力探寻在网络环境下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有效路径。本文以阐释积极社会心态的理论内涵和理论依据为切入点,较为深入地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及其培育的双重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进行探讨。本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理论内涵。首先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涵义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大学生、高校、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进行培育的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理论依据。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理论、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理论、积极社会关系研究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其规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这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及其培育的双重影响,并探析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网络具有两面性,既强化了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又催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心态,对大学生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价值观以及自我调适能力都产生了双重影响。同时,网络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既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加强培育过程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培育资源的丰富性,有利于提高培育效果的针对性;又产生了消极影响,削弱了培育主体的权威性,增加了培育环境的复杂性,降低了培育效果的有效性。之所以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产生消极影响,既有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也有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原因。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选择,是本文的落脚点。在网络环境下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要进一步明确培育理念,为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提供科学指导;要强化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内容,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优化培育方式,拓展培育途径,保障培育有效实施;要提高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主体素质,适应网络带来的新变化;要营造培育的良好氛围,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培育合力。通过以上途径,促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形成积极的社会心态,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邵琪[6](2020)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政工作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教学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科,思想政治教材含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新的教育背景下,探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网络时代冲击下的教学优势,将教学过程变得有趣生动,使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地被表现出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王丹[7](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国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以来,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重任,他们的信仰追求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信仰追求。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诸多形式的影响,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和有意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言论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他们的心灵。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如何消除网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亟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论文首先阐述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现状,以此作为论文的写作支撑。其次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研究基础,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有助于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创新教育方法。再次主要从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一方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机遇: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了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所带来的挑战。最后通过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优化路径,主要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与实践教育,加强教育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岳恩莉[8](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从众心理是一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普遍的心理状态,从众心理分为积极的从众心理和消极的从众心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广泛性等特点的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情况下也给尚未形成完整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挑战,使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出在新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新对策,帮助大学生避免消极从众心理的产生,促生积极的从众心理。全文一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众心理概念的界定分类及影响因素。首先,从《说文解字》和《辞海》的角度对“从”和“众”进行解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从众的概念理解,对“从众”和“从众心理”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进而指出这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心理现象。其次,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分类——从众心理可分为理性从众心理和非理性从众心理。理性从众心理包括遵从、服从、顺从三种形式,非理性从众心理即盲目从众。在此基础上,对“从众”和“众从”两个概念进行对比,使相关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然后对大学生网络从众心理的独特性进行分析。最后,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包括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群体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四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现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对调查问卷及样本进行分析,对调查问卷和样本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其次,结合调查问卷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整合对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现象和网络从众心理认知度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大学生能够对从众心理有正确的把握,但仍然存在网络依赖现象较强和网络从众心理多发等问题。其次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分析。一方面,现实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为学习从众、择业从众、道德从众、恋爱从众、消费从众、入党从众等。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为盲目的跟风者、理性的沉默者和利益驱使的投机者。再次,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三是网络的独特影响,四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最后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带来的正面影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外化,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进一步融入社会。大学生从众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创新能力和道德责任感培养。第三部分是网络环境下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对策研究。首先,运用新媒体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第一、利用“议程设置”理论进行制度化调控与非制度化调控相结合、加强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完善网络传播伦理和管理网络传播的方式,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第二、利用“沉默螺旋”理论关注局部优势意见与构建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机制把握正确从众心理。第三、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底线思维、网络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教育以及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的方式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其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加强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教育。第一,通过在网络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群体规范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建设。第二,通过强化网络把关人作用、培养正确价值导向网络领袖、发挥榜样力量发挥带动作用,加强典范效应。第三,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和自主意识教育。最后,通过多管齐下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全面引导与教育。第一,通过发展优秀校园文化、发挥班级和宿舍的引导作用、构建校园德育科学体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二,通过增强教育意识、改善教育方式和加强家校共育的途径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第三,要发挥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带动作用。第四,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锤炼大学生品德修为,强化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

刘越[9](2020)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高校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社会大环境已经变为网络环境,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就变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建设好、管理好、引导好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内涵,深入调查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时提出有效的对策。从而不仅在理论上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新的参考,更能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实践提供更有益的指导。本论文从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入手,以网络环境作为社会大环境,运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调查的最新数据的支撑,深入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意义、现状、挑战以及对策。在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并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通过对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概念的层层梳理,最终概括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内涵;然后通过梳理文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论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论述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第二章从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以及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三个维度论述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意义。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则根据挑战所带来的问题,从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领导,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以及构建多元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三个大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邓琼[10](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网络时代的巨大变迁和网络社会的复杂多样,正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一方面,网络的广泛运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搭建信息化学生党员教育平台以及推动个性化党员教育,但另一方面,也让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受到冲击、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异化、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内化的侵蚀等挑战。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当前学生党员信仰教育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育内容比较完善,方法手段多样化,同时在网络与党员信仰教育结合方面也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少数教育者育人观念陈旧甚至出现偏差、网络信息素养不足等教育主体困境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部分教育方法实效性不足等现象,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缺陷以及学生党员自我教育不足。面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新形势、新特点,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因时而动,全面创新。在教育观念方面,坚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导向,与时俱进,树立网络环境育人观;教育途径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专业课,发挥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功能;教育方法方面,优化传统的课堂主渠道,将线上线下党校相结合,实现师生多平台互动,将信仰教育融入党员日常管理;通过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时代特征,筑牢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党员信仰教育。

二、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时代网络
        2.1.1 新时代
        2.1.2 网络
    2.2 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2.2.1 青少年及其生理、心理特征
        2.2.2 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2.3 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2.3.1 新时代网络满足了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2.3.2 新时代网络的负效应迫切要求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2.3.3 新时代网络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3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3.1 调查基本情况及调查数据分析
        3.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1.2 调查的数据分析
    3.2 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3.2.1 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2.2 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3.2.3 提升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3.3.1 挑战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权威
        3.3.2 冲击了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3.3 加剧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3.4 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原因分析
        3.4.1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不到位
        3.4.2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途径不适应新时代网络的要求
        3.4.3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
        3.4.4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
4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4.1 发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4.1.1 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4.1.2 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
        4.1.3 加强青少年校园网站建设和维护
    4.2 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网络环境
        4.2.1 加强红色网站建设
        4.2.2 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宣传体系
        4.2.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4.3 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4.3.1 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
        4.3.2 家长要以身作则
        4.3.3 加强家校联系
    4.4 新时代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4.4.1 青少年要提升网络认知水平
        4.4.2 青少年要提高网络道德素质
        4.4.3 青少年要加强网络法律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青少年部分)
附录2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访谈提纲(老师部分)
作者简历
致谢

(2)泛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泛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过程的延续性
    (二)多维度的交流互动
    (三)教育元素的多元化
二、泛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对网络平台的使用缺乏统筹规划,校园媒体影响力不足
    (二)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复杂,信息质量难以把控
    (三)网络思政教育主体间缺乏联动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引导,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二)强化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加强联动,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四、结语

(3)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网络环境
        一、网络环境的含义
        二、网络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 研究生与“三观”教育
        一、研究生
        二、“三观”教育
    第三节 实效性及“三观”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标准
        一、实效性
        二、“三观”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标准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及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规范研究生网络行为,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研究生“三观”教育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紧迫性
        一、加强网络监管,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一、成员构成的复杂性
        二、思想意识较独立
        三、心理压力较大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
        二、改革开放以来
        三、21世纪以来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现状
        一、调查问卷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现状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内容不适应网络环境
        二、家庭对网络认识不足,教育方式单一
        三、“三观”教育环境复杂多变,教育效果不明显
        四、研究生自身网络运用能力不足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网络环境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网络化教育方式的融入及家长传统的教育理念
        三、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网络信息对研究生“三观”的冲击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第一节 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网络监管
        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二、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网络监管
    第二节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对家长的网络教育
        一、加强对家长的网络教育
        二、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第三节 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活动,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
        一、净化网络环境,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活动
        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
    第四节 培养研究生群体网络应变能力
        一、研究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网络辨别能力
        二、提高网络应变能力,加强自我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政治素养概述
    第一节 网络环境的含义与特征
        一、网络环境的含义
        二、网络环境的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内涵
        一、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含义
        二、大学生政治素养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特征
        一、理想性与现实性交替
        二、稳定性和可塑性并存
        三、理智性与非理性交织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一、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呼唤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设计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有待深化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有待增强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网络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创新性不高
        三、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责任弱化
        四、大学生利用网络提升政治素养的自主性较弱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对策
    第一节 优化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网络社会环境
        一、加强社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政治素养提升氛围
        二、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构建网上政治素养教育阵地
        三、依法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第二节 推动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一、完善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内容
        二、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方式
        三、提高高校教师的网络素养和政治水平
        四、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建设
    第三节 重视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的引导作用
        一、营造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氛围
        二、更新网络环境下家长政治素养教育理念
        三、提高网络环境下家长网上网下的政治素养
        四、履行家长监督管理子女网络政治行为的职责
    第四节 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自我提升
        一、提高网络环境下政治素养的自我认识能力
        二、加强网上网下政治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强化网上网下政治活动的自我实践能力
        四、提升网络环境下政治素养的自我评价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理论阐释
    (一)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涵义
        1.社会心态的内涵
        2.积极社会心态及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内涵
    (二)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主要内容
    (三)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
        1.积极向上
        2.理智成熟
        3.开放包容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2.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有利于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理论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
        1.积极情绪和体验理论
        2.积极的人格特质理论
        3.积极社会关系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及其培育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双重影响
        1.大学生合理社会需求的满足与抑制并存
        2.大学生社会认知的清晰与模糊并存
        3.大学生社会情绪的正向与负向并存
        4.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明晰与偏颇并存
        5.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的提升与下降并存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双重影响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积极影响
        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消极影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1.网络环境存在消极因素
        2.高校培育体系有待完善
        3.家庭培育引导存在不足
        4.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的培育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培育理念
        2.坚持主体间性的培育理念
        3.坚持积极性的培育理念
    (二)强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内容
        1.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
        2.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3.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优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方式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培育过程的人文关怀
        3.建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动态监测体系
    (四)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主体的媒介素养
        1.提高教师媒介素养
        2.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五)营造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良好氛围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
        2.加强网络技术建设
        3.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4.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培育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政工作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策略
    (一)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二)积极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三)发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模式
        1.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优化教育者的教学方式
        2.创建网络教学平台,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7)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及重要性
    2.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1.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2.2.1 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
        2.2.2 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高校培养时代新人
        2.2.3 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高校创新教育方法
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
        3.1.1 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
        3.1.2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可接受性
        3.1.3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3.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3.2.1 教育环境存在隐患
        3.2.2 教育对象多样化
        3.2.3 教育主体角色弱化
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化路径
    4.1 增强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4.1.1 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权
        4.1.2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能力
        4.1.3 加强高校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建设
    4.2 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与实践教育
        4.2.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4.2.2 营造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
        4.2.3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
    4.3 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
        4.3.1 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
        4.3.2 提高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
        4.3.3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论文研究方法
        2.论文创新之处
一、网络环境下从众心理概念的界定分类及影响因素
    (一)从众心理的概念界定
        1.从众
        2.从众心理
        3.大学生网络从众心理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类
        1.理性从众心理
        2.非理性从众心理
        3.众从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1.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
        2.群体因素
        3.个体因素
        4.情境因素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现状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情况
        1.调查问卷设计
        2.样本情况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现状分析
        1.大学生网络依赖现象分析
        2.网络从众心理认知度分析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分析
        1.现实层面大学生从众心理具体表现
        2.网络层面大学生从众心理具体表现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3.网络的独特影响
        4.大学生自身原因
    (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影响分析
        1.大学生从众心理正面影响分析
        2.大学生从众心理负面影响分析
三、网络环境下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对策研究
    (一)运用新媒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众心理
        1.利用“议程设置”,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2.利用“沉默螺旋”,把握正确从众心态
        3.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二)通过心理引导加强大学生从众心理教育
        1.进行网络心理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2.发挥网络人物带动作用,加强典范效应
        3.加强大学生自我效能和自主意识教育
    (三)多管齐下,发挥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自信心
        3.发挥网络非正式群体带动作用
        4.锤炼品德修为,强化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学位论文类
    3.学术论文类
    4.会议论文类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意识形态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内涵
        (一)意识形态阵地的内涵
        (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界定和分类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内涵
    三、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论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论述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
        (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指导地位
        (二)有利于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三)有利于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一)有利于推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二)有利于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三、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一)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现状和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现状
        (一)调查方法与路径
        (二)调查结果分析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挑战
        (一)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
        (二)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传统育人渠道和环境受到冲击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急需提升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加强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领导能力
        (二)高校党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二、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形成和谐育人氛围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二)加强学生社团及群体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三)创新高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加强话语权的建设
        (四)完善网络技术,加强对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与引导
    三、构建多元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定位与发展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三)构建多元互动的育人平台
        (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特征
    二、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一)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
        (二)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第三章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的形成
        (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
        (二)网络社会的形成
    二、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性
        (二)有助于搭建信息化党员培育平台
        (三)有助于推动个性化培育
    三、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受到冲击
        (二)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异化
        (三)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内化的侵蚀
第四章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
    一、调查的实施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二、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一)目前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的成就
        (二)存在的不足
    三、当前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缺陷
        (三)学生党员缺乏自我教育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观念创新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导向
        (二)与时俱进,树立网络环境育人观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途径创新
        (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
        (二)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熏陶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专业课
        (四)发挥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创新
        (一)优化传统的课堂主渠道
        (二)线上线下党校相结合
        (三)实现师生多平台互动
        (四)将信仰教育融入党员日常管理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巩固和发展
        (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时代特征
        (二)筑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类
    四、报刊
附录A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调查问题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李苗苗.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2]泛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 殷琳. 商洛学院学报, 2020(05)
  • [3]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D]. 邵秀英. 青岛大学, 2020(02)
  • [4]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D]. 徐焕.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D]. 马李茜.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政工作途径[J]. 邵琪. 时代报告, 2020(05)
  • [7]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 王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研究[D]. 岳恩莉.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研究[D]. 刘越.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新研究[D]. 邓琼.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