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一、对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罗艺[1](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指出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宋红文[2](2020)在《关于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制度化建设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高校图书馆馆员通过知识技能培训的实践形式接受继续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面临诸多问题。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根本困境是制度性缺失,需要通过建章立制来实现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霍朋朋[3](2020)在《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作倦怠,作为一种消极的工作现象普遍发生在从事工作压力大、人际沟通频繁的个体当中,尤其是在服务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图书馆的工作内容类似于服务行业,其典型的工作特征,如工作时间长、负荷重、单调的机械程序等,是图书馆成为工作倦怠高发场所的关键因素。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担负着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其中馆员作为馆内文献资源、咨询服务与师生学习之间的纽带,其工作状态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对师生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而在学术界,对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工作内容及工作特性方面,罕见从自我认知角度以定量的方法对其工作倦怠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对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将以解决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问题为出发点,结合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等自我认知变量,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解决馆员工作倦怠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本文以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基本方法,确定以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的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四维度、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个人成就感三维度与自我效能感为研究变量,通过界定其内涵、划分其维度、编制测量量表,对高校图书馆员进行调查。通过对回收的465份有效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量表修订、结构方程建模与Bootstrap法检验假设,得出结论:(1)在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角色价值观、角色归属感对工作倦怠三维度有显着负向影响,职业价值观对人格解体、职业行为倾向对低个人成就感有显着负向影响;(2)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四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3)高校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三维度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4)高校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各相应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根据统计检验结果,结合高校图书馆员的特殊职业特征和环境,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方面:第一,制定资格准入制度;第二,完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制度的政策支撑。提升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方面:第一,落实培训工作,提高馆员职业素养;第二,实行多元激励,提高馆员职业动力;第三,采取双向评估,明确馆员自我认知;第四,进行心理疏导,缓解馆员职业压力;第五,重塑社会认知,提升馆员职业认同。进行自我调适方面:第一,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第二,强化自我管理。

鞠美杉[4](2020)在《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图书馆扮演着难以替代的角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为依托,是高校培养人才、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研究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对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研究进行宏观概述。针对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进行研究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调查与案例研究,对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理念、育人效果、如何更好融入“三全育人”体系进行探讨。针对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途径,分别从环境育人、知识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五种途径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大环境下,图书馆一方面延续着它的传统收藏与保存文献的功能;另一方面,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也得到大大的拓展与延伸。未来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不再将局限于“高校城墙”内部,而应坚持终身教育观,拥有国际视野、立足于服务社会,实现育人功能的超越。通过案例学校育人现状,从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理念与发展战略出发,创新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新途径。针对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融入人工智能创新理念,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及应用价值。同时提高高校图书馆对人精神的塑造、人文素养与道德品德等隐形知识的管理。并为未来实现“无人”图书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意见和建议。最后总结出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是以需求为本、行动导向、宏观视角而发展。既改良了高等教育中图书馆的单一作用,又超越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在教育功能中“工具论”的狭隘认识。

王雅倩[5](2020)在《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的基地之一。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其职业认知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随机抽取郑州大学图书馆各部门的馆员进行深度半结构式访谈,同时,向省内外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问卷发放,之后通过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和问卷资料进行编码与分析,构建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的影响因素模型。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提出问题,设计步骤,选取样本和设计访谈提纲,并进行编码的提取与归纳,研究过程符合信度、效度和伦理要求。第三章是基于编码的结果的模型构建与分析,从社会及高校、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阐释。第五章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并提出思考与展望。研究成果如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主要受到三个层面影响因素的作用:第一个层面是社会及高校层面,其影响因素有图书情报机构、图书馆法律法规、社会认可度、新时代的社会氛围、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和要求。第二个层面是图书馆层面,其影响因素有图书馆环境、继续教育政策、管理制度、岗位性质、学术性活动、团队建设。第三个层面是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层面,其影响因素有个人素养、个人能力、职业素养、组织归属感。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根据分析结果最终构建出了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影响因素模型,以此来提高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加强图书馆现代化进程,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并为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李思诗[6](2020)在《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福州主要高校的调查》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各行各业从业者的素质要求都有了更高的标准。高校图书馆员作为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双重建设者,新时代的素质与能力提升当然更加迫切。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推进器,同时是馆员自身发展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这一课题具有特别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福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发展还很不成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福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最后提出建议,将有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选取福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9所主要高校图书馆,通过文献调查、网络调查及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福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进行归纳分析。接着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优秀案例,结合福州本土特色,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能为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卢静[7](2019)在《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校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师生对图书馆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图书馆服务也正变得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化,这就对馆员各方面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馆员在专业素质以及信息技术、专业技能方面不断提高。提高馆员整体素质有两个途径,一是引进具有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二是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馆员的能力。而通过对馆员有效的在岗培训,则可以覆盖全馆员工,对于提高图书馆全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来说更为实际和有效。对馆员进行培训不仅是实现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馆员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六个部分对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馆员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九所高校图书馆和馆员的整体问卷调查和三所高校的重点调查分析,从宏观上了解目前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的情况。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主要阐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基于文献综述了解掌握国内外关于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的现状调查的研究现状并对内容进行了体统的梳理,说明本文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提出此次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通过终身教育理论阐述了培训的重要性,运用激励相关理论和学习路径图理论说明了对馆员培训的启示,为此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现状调查。主要采取了网络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的调查方法对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以及馆员为调查对象,从馆员培训组织与管理机构、馆员培训计划制定情况、馆员培训形式、培训内容、馆员的满意度、需求层次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开展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并选取了三个不同层次学校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并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发现问题。基于本次合肥地区高校馆员培训情况的调查结果,通过对问卷数据分析和访谈内容的梳理,从五个方面入手,探究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在馆员培训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五部分是提出对策。针对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在馆员培训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原因,结合国内外高校馆员培训开展的优秀之处和相关培训理论,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以促进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更好展开,馆员更好发展。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合肥地区馆员培训情况的调查做出总结,期望未来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培训能够更好展开,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周娟[8](2017)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调查与思考 ——以南京两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提高全民素质,提倡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当今我国,人民群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滞后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已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无疑不利于我国民众的终身教育,阻碍了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作为一种必然趋势,不仅为社会大众提供了阅读窗口,促进全民阅读社会风气形成,提高全民族精神文化素养,而且能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促进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有部分学者进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产生了大量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文献,其中不乏独到的,有建设性的优秀文献。但这些文献绝大程度拘泥于理论分析与策略构建,实证研究相对而言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丰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以南京两所所高校为例:N大学,Z大学,试图了解及分析目前南京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困境,以期为南京市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一定理论指导。本研究首先通过对N大学和Z大学周边的400名南京市民的问卷调查,了解其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效果现状,并通过网络调查以及访谈法了解N大学和Z大学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际运行状况以及政策内容。本研究从高校社会化服务内容、高校社会化服务规则、高校社会化服务宣传措施,高校社会化服务制度以及高校社会化服务效果五个维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有:高校信息资源共享意识薄弱、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政策缺失、社会化服务配套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化服务经费不足以及知识产权困扰。并提出通过加强高校社会化服务宣传力度、完善社会化服务制度体系、联合合作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大众的合力网、完善政策法规,拓宽融资渠道以更好的促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践发展。

郑小香[9](2015)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对承载社会各界寄托的高校教育,其肩负的责任越来越艰巨。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图书馆从自身资源的优势及现实可行性分析,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人才做贡献。首先,介绍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背景及研究现状。其次,论文概述大学生职业素养相关理论,并梳理现代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的特点及知识经济时代用户学习的特点,再次,阐明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及具体开展的内容。最后,论文结合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结合高校图书馆自身的优势,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包括高校图书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相应策略。

戴鸿志[10](2011)在《浅谈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理念》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图书馆终身教育理念的理解;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迫切性;以及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需要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基本素质的培养,二是知识素质的培养,三是技能素质的培养。

二、对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认识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
        二、素养与素质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四、教育支持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一、媒介素养
        二、数据素养
        三、网络素养
        四、信息素养
        五、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路线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三、调查对象概况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二、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关于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制度化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终身教育思想: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知识技能培训: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实践形式
三、规章制度缺失: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根本困境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馆员继续教育缺乏刚性保障
    (二)高校图书馆相关制度不完善,馆员继续教育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四、建章立制: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基本进路

(3)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2.1 职业认同相关文献研究
        2.1.1 职业认同内涵
        2.1.2 职业认同的结构
        2.1.3 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
    2.2 工作倦怠相关文献研究
        2.2.1 工作倦怠内涵
        2.2.2 工作倦怠的结构
        2.2.3 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
    2.3 自我效能感相关文献研究
        2.3.1 自我效能感内涵
        2.3.2 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2.3.3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2.4 职业认同、工作倦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2.4.1 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2.4.2 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2.4.3 工作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第三章 假设模型与问卷设计
    3.1 理论基础
    3.2 研究变量的界定
        3.2.1 高校图书馆员人口统计学变量
        3.2.2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变量
        3.2.3 高校图书馆员自我效能感变量
        3.2.4 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倦怠变量
        3.2.5 研究假设及分析模型
    3.3 变量测量和问卷设计
        3.3.1 变量测量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4 预调研问卷信效度分析
        3.4.1 职业认同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3.4.2 自我效能感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3.4.3 工作倦怠初始量表信效度分析
第四章 正式调研与检验假设
    4.1 调查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
        4.2.1 职业认同量表信度分析
        4.2.2 自我效能感量表信度分析
        4.2.3 工作倦怠量表信度分析
    4.3 正式问卷效度的因子分析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1 职业认同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2 自我效能感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3 工作倦怠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3.2.1 职业认同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4.3.2.2 自我效能感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4.3.2.3 工作倦怠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4.5 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4.5.1 职业认同四维度对工作倦怠三维度的影响
        4.5.2 职业认同四维度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5.3 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三维度的影响
        4.5.4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4.6 假设检验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分析
        5.1.2 职业认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5.1.3 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分析
        5.1.4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5.2 管理启示
        5.2.1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促进馆员工作有法可依
        5.2.2 提升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缓解馆员工作倦怠状况
        5.2.3 及时进行自我调适,理智正视工作实际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育人功能
        (二)高校图书馆
        (三)三全育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三)理论的创新
第二章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调查
    一、案例学校图书馆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结果分析
    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途径
        (一)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环境育人
        (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知识育人
        (三)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管理育人
        (四)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服务育人
        (五)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活动育人
    三、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效果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超越——不局限于“高校城墙”的图书馆
    一、高校图书馆坚持终身教育观
        (一)终身教育观是国家政策的导向
        (二)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为终身教育建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高校图书馆立足于社会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的国际视野
        (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校图书馆国际文献交换
        (二)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高校图书馆的共享资源利用
第四章 创新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新途径
    一、提升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现代创新理念
    二、人工智能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
        (一)现有阶段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刷卡入馆存在的问题
        (二)人工智能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中问题的解决及应用价值
    三、提高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育人功能
        (一)隐性知识的界定
        (二)隐性知识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积极作用
        (三)国外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经验
        (四)隐性知识管理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启示
    四、实现未来“无人”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
        (一)未来“无人”图书馆理念的提出
        (二)未来“无人”图书馆的育人服务
        (三)实现未来“无人”图书馆育人服务的具体措施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的设计
    2.2 材料的收集
        2.2.1 样本选取
        2.2.2 访谈提纲设计
    2.3 编码的提取与归纳
        2.3.1 逐级编码的概念
        2.3.2 开放编码的结果
        2.3.3 主轴编码的结果
        2.3.4 选择编码的结果
    2.4 信度、效度与伦理要求
3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1 社会及高校层面的影响因素模型
        3.1.1 社会及高校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1.2 社会及高校层面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3.2 图书馆层面的影响因素模型
        3.2.1 图书馆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2.2 图书馆层面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3.3 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模型
        3.3.1 个体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3.2 个体层面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4 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4.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4.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5 建议与展望
    5.1 社会及高校层面的建议
    5.2 图书馆层面的建议
    5.3 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层面的建议
    5.4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福州主要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必要性、目标与原则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终身教育
        2.1.2 职业培训
        2.1.3 继续教育
    2.2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2.2.1 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2.2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3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2.3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目标
        2.3.1 满足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2.3.2 满足馆员的职业发展需求
        2.3.3 满足师生信息服务的需求
    2.4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原则
        2.4.1 战略性与长期性原则
        2.4.2 针对性与多样化原则
        2.4.3 全员培训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原则
3 馆员的需求与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3.1 馆员的态度与期望
    3.2 继续教育的管理
    3.3 继续教育的内容
    3.4 继续教育的形式
4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4.1.1 缺乏经费保障机制
        4.1.2 师资力量不足
        4.1.3 馆员缺乏积极性
    4.2 继续教育缺乏制度化常态化建设
        4.2.1 缺乏制度化建设,继续教育开展无章可循
        4.2.2 缺乏常态化建设,继续教育呈现随意性
    4.3 上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的缺失
    4.4 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不够合理
        4.4.1 继续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4.4.2 继续教育形式不够丰富,缺乏创新
    4.5 缺乏科学的信息反馈与效果测评机制
5 深化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策略
    5.1 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
        5.1.1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5.1.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5.2 推动继续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建设
        5.2.1 成立专门小组负责继续教育工作
        5.2.2 制定继续教育规章制度
        5.2.3 建立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5.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2.5 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5.3 建立继续教育联盟,构建协调协作机制
        5.3.1 建立继续教育联盟
        5.3.2 构建一体化的继续教育体系
        5.3.3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5.4 改革继续教育内容与形式
        5.4.1 结合馆员需求,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5.4.2 选择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
    5.5 建立教学信息反馈与效果测评机制
        5.5.1 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5.5.2 教学效果测评机制的建立
6 结论
附录 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2 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的相关理论
    2.1 终身教育理论
    2.2 激励机制理论
        2.2.1 激励与激励机制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学习路径图理论
3 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的调查设计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步骤
    3.2 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的整体情况调查
        3.2.1 馆员培训组织与管理机构调查
        3.2.2 馆员培训计划制定调查
        3.2.3 馆员培训的形式调查
        3.2.4 馆员培训内容调查
        3.2.5 馆员培训的馆员调查与分析
    3.3 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个案调查分析
        3.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馆员培训调查分析
        3.3.2 安徽农业大学馆员培训调查分析
        3.3.3 安徽新华学院馆员培训调查分析
4 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馆员培训理念存在偏差,忽视馆员自身发展
    4.2 对馆员培训需求关注程度低,缺少交流
    4.3 培训形式过于传统,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不足
    4.4 培训内容不够全面,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
    4.5 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5 完善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的对策
    5.1 促进培训理念转变,关注馆员成长发展
    5.2 深入了解馆员培训需求,增加交流
    5.3 健全培训形式种类,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
    5.4 丰富培训内容,使其更加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
    5.5 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调查与思考 ——以南京两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综述
        (二) 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思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高校社会服务
        (二)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可行性
        (一)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量
        (二) 专业的人才队伍
        (三) 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理论基础
        (一) 高等教育职能理论
        (二) 终身教育理论
        (三)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理论
        (四) 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工具
        (四) 调查内容
    二、调查结果
        (一)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调查
        (二)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规则调查
        (三)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宣传措施调查
        (四)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制度调查
        (五)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效果调查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缺失影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积极性
    二、高校信息资源共享意识不强,落后思想制约实践
    三、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化服务难以纵深发展
    四、经费紧张,高校馆社会化服务难以开展
    五、知识产权困扰,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化服务提供立法保障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社会化服务提供资金支撑
    三、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化服务意识
    四、实行高校图书馆有条件有限制地开放
    五、建立完善制度体系,使社会化服务有序开展
    六、联合合作,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9)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职业素养概述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界定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冰山理论
        三、大树理论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现代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教育环境的多变性
        二、教育资源的多变性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被动获取知识
        二、主动获取知识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在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优势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势
        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优势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成本与效益的优势
        四、高校图书馆服务时间与空间的优势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大学生显性素养的教育
        一、大学生基本知识教育
        二、大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
    第二节 大学生隐性素养的教育
        一、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三、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
    第一节 一般服务方式
    第二节 创新服务方式
        一、利用资源并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大学生远程教育
        二、图书馆成为“第一课堂”
        三、发展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四、大学生终身教育的指导
第六章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障碍及对策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障碍
        一、高校图书馆对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馆藏建设针对性不足
        二、图书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
        三、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认知不足
    第二节 克服图书馆开展用户职业素养教育障碍的对策
        一、提高图书馆职业素养教育资源服务的水平
        二、加强馆员职业素养教育的素质
        三、加深大学生对图书馆的认知水平
        四、针对大学生个体职业素养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
        五、寻求政策对图书馆大学生素养教育作用的重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浅谈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对高校图书馆终身教育理念的理解
2、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理念培养的迫切性
    2.1 馆藏资源结构的变化。
    2.2 工作评价标准发生变化。
    2.3 用户服务方式发生变化。
    2.4 图书馆员角色的变化。
    2.5 图书馆组织管理发生变化。
3、终身教育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
    3.1 基本素质
    3.2 知识素质
    3.3 技术素质
        3.3.1 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
        3.3.2 外语水平。
        3.3.3 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
        3.3.4 营销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结束:

四、对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认识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2]关于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制度化建设的思考[J]. 宋红文.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03)
  • [3]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D]. 霍朋朋.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4]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 鞠美杉.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研究[D]. 王雅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6]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福州主要高校的调查[D]. 李思诗.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合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研究[D]. 卢静. 安徽大学, 2019(07)
  • [8]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调查与思考 ——以南京两所高校为例[D]. 周娟. 扬州大学, 2017(02)
  • [9]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D]. 郑小香. 广西民族大学, 2015(03)
  • [10]浅谈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理念[J]. 戴鸿志. 才智, 2011(22)

标签:;  ;  ;  ;  ;  

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