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CP Tf 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CP Tf 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CP Tf CRP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君[1](2021)在《肿瘤相关血栓风险因素及抗血管生成药对肿瘤相关血栓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患者较正常人有着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其所导致的死亡率占肿瘤患者总死亡率的第二。准确评估患者发生VTE的风险可以有效的预防VTE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住院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评估模型非常有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成效,但在临床应用中被发现其会促进VTE的发生,相关的验证及其机制探索研究尚且不足。目的构建适合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模型,并探究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相关血栓发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临床研究:根据纳排标准纳入患者,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对纳入的所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建立适合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H-L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检验模型的拟合度和鉴别效度。并采用验模数据库的患者数据进行外部人群的验证。基础研究:(1)将裸鼠随机分为5个组:空白组(无处理)、对照组、贝伐珠单抗组、PAI-039组、贝伐珠单抗+PAI-039组;(2)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利用A549细胞构建皮下肿瘤模型,记录肿瘤生长曲线;(3)瘤体体积达500mm3时,按分组情况给药;给药结束后,所有鼠进行下腔静脉部分阻塞模型(inferior vena cava stenosis model,IVC)构建;(4)对空白组,对照组,贝伐珠单抗组术后8h及所有组术后24h的血栓块的体积和重量进行分析,并采用HE染色分析血栓溶解率;(5)对肿瘤组织进行C31免疫组化分析;(6)ELISA技术分析裸鼠血清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的浓度;(7)采用Western Blot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的PA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944例符合要求的肿瘤患者,其中血栓组472例,对照组4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随机分配到建模数据库和验模数据库。经过对建模数据库的分析,最终发现化疗、高血压,VTE病史,近一个月内的手术史,PICC置管处理、D二聚体≥1.805(μg/m L)、PT<12.85(秒)、血红蛋白≤114.5(g/L)和CRP≥7.575(mg/L)是肿瘤患者并发VTE的危险因素。利用上述的危险因素构建了一个专门针对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和较好的鉴别效度。利用验模数据库对模型进行外部人群的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能够较好的鉴别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基础研究:(1)成功构建了裸鼠皮下肿瘤模型;(2)由肿瘤组织生长曲线和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结果可知,贝伐珠单抗处理后,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生成数量明显减少,从而影响了肿瘤组织的生长过程;(3)通过对IVC术后血栓块体积和重量分析可知:肿瘤的微环境会促进血栓的形成,而贝伐珠单抗的使用会加剧肿瘤微环境中血栓的形成,且PAI-1在其中具有潜在作用;(4)HE染色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的使用会抑制血栓的自然溶解过程。(5)ELISA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会增加血液中肿瘤来源的PAI-1浓度水平和PAI-1抑制纤溶的活性;(6)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处理组的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中的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被抑制了,而PAI-1蛋白、PAI-1 m RNA的表达则被促进了。结论临床研究:我们从住院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了一种新的针对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系统,即根据9个风险因素:化疗、高血压,VTE病史,近一个月内的手术史,PICC置管处理、D二聚体≥1.805(μg/m L)、PT<12.85(秒)、血红蛋白≤114.5(g/L)和CRP≥7.575(mg/L)来评估住院肿瘤患者并发VTE的风险。基础研究:肿瘤微环境会促进血栓形成;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的使用会抑制肿瘤VEGF蛋白的表达,中断了VEGF对肿瘤细胞表达PAI-1的抑制,从而增加了PAI-1的表达,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严伟恒[2](2020)在《烧伤脓毒血症患者炎症免疫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探讨烧伤伴发脓毒血症患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皮质醇(CO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并评价上述指标用于预测和协助诊断烧伤脓毒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绵阳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重度及以上烧伤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共入组121例。依据sepsis3.0诊断标准,其中49例患者符合烧伤脓毒血症诊断(脓毒血症组),72例患者未发生脓毒血症(无脓毒血症组)。所有烧伤患者均于入院第1d、3d、1w、2w检测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皮质醇(CO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49例烧伤脓毒血症患者给与积极支持治疗,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44)和预后不良组(n=5)。搜集并对比所有研究对象PCT、hs-CRP、COR、WBC、NLR、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水平。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计算烧伤患者入院第一天测得PCT、hs-CRP、COR、WBC、NLR、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水平用于预测和协助诊断烧伤脓毒血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评价上述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烧伤脓毒血症组和无脓毒血症组各项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PCT、hs-CRP、COR、WBC、NLR、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无脓毒血症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无脓毒血症组(P<0.05);2.烧伤脓毒血症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各项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组PCT、hs-CRP、COR、WBC、NLR、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3.PCT、hs-CRP、COR、WBC、NLR、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用于预测和协助诊断烧伤脓毒血症的AUC、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1)PCT曲线下面积为0.836,特异度为87.5%,灵敏度为63.3%;(2)hs-CRP曲线下面积为0.793,特异度为63.9%,灵敏度为85.7%;(3)COR曲线下面积为0.810,特异度为89.9%,灵敏度为49.4%;(4)WBC曲线下面积为0.690,其特异度为40.9%,灵敏度为90.8%;(5)NLR曲线下面积为0.820,特异度为86.6%,灵敏度为69.2%;(6)CD3+曲线下面积为0.814,特异度为79.2%,灵敏度为75.5%;(7)CD4+曲线下面积为0.825,特异度为62.5%,灵敏度为89.8%;(8)CD8+曲线下面积为0.766,特异度为70.8%,灵敏度为76.6%;其中预测能力和协助诊断效能较高的指标是PCT、NLR、CD3+、CD4+T淋巴细胞。结论:1、PCT、hs-CRP、COR、WBC、NLR、CD8+T淋巴细胞水平在烧伤伴发脓毒血症患者中水平异常升高,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异常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上述指标对烧伤脓毒血症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2、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和体液回吸收期(急性感染期)是爆发烧伤脓毒血症的高峰,大量炎性因子释放和免疫抑制共同促进了烧伤脓毒血症病情的发展。经过积极地对症支持治疗以及早期切削痂手术,第2周左右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开始降低,免疫系统功能逐渐恢复,病情逐渐趋于平稳。因此,在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炎症和免疫相关指标变化,做好创面管理,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从而降低烧伤脓毒血症的发生率。3、PCT、NLR、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对重度烧伤伴发脓毒血症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效能,可应用于烧伤伴发脓毒血症患者的预测和临床诊断。监测重度烧伤患者PCT、NLR、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可更加全面地评估体内炎症反应程度和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周延[3](2020)在《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和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纳入154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实验室特征及治疗预后等,对生殖系统损伤的22例患者及115例儿童布鲁菌病,分别总结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等;2)以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流式细胞术、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等实验方法,分析invariant NK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并观察在治疗前、治疗6周、12周时间节点时的变化特点和其他指标的之间的关系;3)通过体外实验揭示invariant NKT细胞参与急性布鲁菌感染的潜在机制。结果:1)患者好发年龄19-45岁,多见于5-8月份;急、慢性患者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年龄≥45岁和血沉增快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生殖系统损伤以睾丸炎多见,女性可见阴道炎、宫颈炎;儿童除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外,体重减轻、厌食多见;2)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数量降低,以CD8+invariant NKT亚群降低为主;CD4-CD8-invariant NKT细胞与ESR呈负相关;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产生IFN-γ和IL-4的能力与健康人群相比无显着差别;急性期患者血清以IFN-γ、IL-23等升高为主,慢性期以IL-10增高为主;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与IL-10呈负相关)、CD4+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呈负相关;慢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IL-8和IL-23呈正相关,CD4-CD8-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IL-6和IL-8呈负相关、与TNF-α呈正相关;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随着治疗而逐渐恢复,以CD8+invariant NKT细胞恢复为主;在治疗12周时,≥45岁的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的恢复水平比<45岁慢;IL-6与CRP呈正相关,行ROC曲线,IL-6的最佳阈值为62.416ng/L,面积为0.758(95%CI:0.564-0.81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4.7%和86.2%;IL-6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各期比较有显着差异,TNF-α水平在治疗12周时,与各期比较有显着差异;3)rh IL-21能抑制α-Galcer对invariant NKT细胞的增殖;IL-21体外刺激患者PBMC能产生IL-6、IFN-γ和IL-10;invariant NKT细胞高表达CCR5和CCR6。结论:1)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各异,需要关注生殖系统损伤及儿童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对于无并发症患者治疗需要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6周,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12周;2)IL-6可以作为了解布鲁菌病活动度的一个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和临床治疗效果的指标;3)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的下降可能与高表达CCR5和CCR6有关。4)invariant NKT细胞参与了布鲁菌病的发生、发展,参与了布鲁菌感染的细胞免疫调节。

许惠敏,马志英,郭楠[4](2019)在《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转铁蛋白受体(TFR)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为观察组,选取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中铁蛋白(SF)、转铁蛋白(TF)、TFR的水平及TFR mRNA水平,并对TFR mRNA水平与急性白血病患儿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受试者的血清SF、TF、TFR蛋白水平及TFR 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白细胞(WBC)计数、白血病细胞计数、白血病危险分级急性白血病患儿的TFR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急性白血病患儿的TFR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完全缓解组患儿的TFR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部分缓解组和未缓解组,部分缓解组患儿的TFR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未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FR mRNA为急性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RR=1.276,95%CI:1.105~1.467,χ2=13.562,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的TFR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其表达水平与患儿的疾病程度、临床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

戴晓珊[5](2019)在《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和FAM89A和IFI44L在细菌和病毒感染儿童中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呼吸专业组一年内病房收治的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患儿,分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在年龄及季节等方面分布特点及流行特征,为临床医生判断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儿童病原体类型诊断思路,并对其临床综合诊治方面提供一定循证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儿科呼吸专业组病房2017.04-2018.03收治的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断的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周岁),幼儿期组(>1周岁,≤3周岁),学龄前期组(>3周岁,≤6周岁),学龄期儿童(>6周岁)。搜集资料:收集患儿性别、年龄、诊断及病原学资料,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血常规及CRP、痰或(及)肺泡灌洗液培养、鼻咽拭子七种呼吸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检测等病原学检查,并收集患儿性别、年龄、诊断及就诊时间。结果:1.共收集符合标准儿童1049例,男692例,女357例,男女比例1.94:1。婴儿组499例(47.57%),幼儿期组286例(27.26%),学龄前期组152例(14.49%),学龄期儿童1 13例(10.77%);中位年龄1岁(1月-14岁)。2.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排在首位的诊断符合“肺炎”共937例,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共60例,第一诊断符合“急性支气管炎”(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共46例。3.有424例至少检出一种病原体,检出率40.42%;其中检出呼吸道病毒感染90例(检出率8.87%),细菌感染196例(检出率19.31%),非典型病原体感染204例(检出率20.14%)。仅单种病原感染的有364例,混合感染有60例。4.呼吸道病毒感染中,共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73例,流感病毒感染14例,呼吸道病毒总检出率在各个季节有显着性差异(x2=13.5,p=0.004),秋冬季检出率较高。呼吸道合胞病毒在秋冬季检出率较高。呼吸道病毒感染检出率在各个年龄段有显着性差异(x2=47.736,p=0.000),≤1岁儿童检出率最高。5.细菌感染检出率前五位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布拉汉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细菌感染总检出率在各个季节有显着性差异(x2=10.922,p=0.012),在冬春季检出率较高。细菌感染总检出率及各种细菌检出率在各个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中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检出率在各个季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嗜肺军团菌感染在各个季节有显着性差异(p<0.05),好发于秋冬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检出率在各个年龄段有显着性差异(p<0.05),6岁以上儿童肺炎支原体检出率较高。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检出率在各个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我院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3岁以内的婴幼儿多见,病原学检出率最高的是非典型病原体(20.14%),其次是细菌(19.31%),病毒检出率低可能与检测方法有关。2.我院呼吸道病毒感染以3岁以下婴幼儿多见,秋冬季检出率较高。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3.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常见致病细菌为肺炎链球菌,在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在年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在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4.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已成为我院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学龄期儿童多见。目的:分析细菌感染或病毒患儿的全血IFI44L mRNA和FAM89A mRNA表达量变化,为临床判断病原体感染类型提供新的检测手段。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03-2018.03我院儿科病房以急性感染性疾病为主要表现的0-14岁住院患儿。研究方法:收集患儿病例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病原学检测作为依据,确定病毒感染组,细菌感染组,并另外选取常规健康体检的正常非感染儿童作为对照组,取全血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白细胞沉淀中IFI44L和FAM89A mRNA表达量。分析3组儿童的白细胞、CRP和IFI44L mRNA和FAM89A mRNA表达量的差异,并对IFI44L mRNA和FAM89A mRNA的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1.共收集符合病毒感染组儿童43例,符合细菌感染组儿童23例,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7例,正常健康组儿童49例作为对照组。2.WBC:细菌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和病毒组、病毒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RP值:细菌组和正常组、病毒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和病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23例细菌感染组和49例正常健康组儿童的CRP水平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95(95%CI:79.8%-99.2%)。3.FAM89AmRNA的△CT值:细菌组与正常组、细菌组与病毒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与病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23例细菌组和49例正常组儿童的FAM89A mRNA的△CT值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67(95%CI:54.6%-79.3%),约登指数为0.36,FAM89A mRNA的△CT值在0.5926时,诊断细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7%,特异度为49%。4.IFI44L mRNA的△CT值:正常组与病毒组、细菌组与病毒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菌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43例病毒组儿童和49例正常组儿童的IFI44L mRNA 的△CT值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5%CI:91.4%-99.7%),约登指数为0.846,IFI44L mRNA的△CT值在0.3334时,诊断病毒感染的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93.9%。结论:1.IFI44L mRNA表达量在判断病毒感染和非病毒感染有显着性差异,在病毒感染中,IFI44L mRNA表达量升高,其诊断病毒感染的灵敏度为和特异度较高,可作为判断病毒感染的指标。2.FAM89A mRNA表达情况在判断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有显着性差异,在细菌感染中,FAM89A mRNA表达减低,但诊断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FAM89A mRNA在细菌感染中的表达情况。3.本研究表明可以应用宿主基因表达情况判断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尚需进一步研究评估在不同临床环境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廖嘉仪[6](2018)在《NDRG1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NDRG1基因(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1,NDRG1)在不同类型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2.研究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经正规治疗不缓解,骨髓单个核细胞中NDRG1基因、转铁蛋白基因(transferring receptor gene,Tf R)以及铁蛋白信使基因(Ferritin gene,FN)的表达情况。方法:1.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期间,被诊断为AL的60例患儿,收集其骨髓标本,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34例AML,其中包括:M1型6例、M2型7例、M3型5例、M4型8例、M5型8例。根据样本收集和早期AL治疗的判断标准将其分为初始组、缓解组和非缓解组,初始组43例,缓解组14例,非缓解组3例。AML采用DAE(柔红霉素、阿糖胞苷、依托泊苷)化疗方案,其中M3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柔红霉素(DNR)联合治疗方案。ALL采用VDLD(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天冬酰胺酶、地塞米松)化疗方案。另外选取2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作为对照组。使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对上述80例儿童检测NDRG1基因表达水平;按选取时间的先后顺序,把首先入选的前5位ALL和AML患儿,应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NDRG2、NDRG3和NDRG4基因的表达水平。2.选取经过治疗的10例AML患儿,收集其骨髓标本,其中缓解组8例,非缓解组2例,并选取5例ITP组患儿作为对照组。使用RT-PCR方法检测NDRG1、Tf R和FN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AML患儿的NDRG1基因表达水平与Tf R、FN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1.60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NDRG1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66.7%(40/60),其中AML组阳性表达率最高(88.2%),明显高于ALL组(38.5%)和对照组(10%)(P<0.05),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类型AML的NDRG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排序从大到小为:M5>M4>M1和/或M2,未发现其在M3型表达。3.NDRG1基因在AML高危儿童中具有中度高阳性表达。AML初始组患者的NDRG1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非缓解组患者的NDRG1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缓解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AML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的NDRG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1.7%和84.6%,相应的NDRG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61±0.01,0.46±0.08和0.31±0.06,高危组NDRG1基因的相对表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5.NDRG1~4基因在AL儿童骨髓的表达程度不一,其中NDRG1、NDRG2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组NDRG1基因表达明显高于ALL组(P<0.05)。6.ITP组、缓解组、非缓解组NDRG1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0.08±0.03、0.17±0.06、0.64±0.03。显示非缓解组的表达量高于缓解组,缓解组表达量高于ITP组(均P<0.001)。ITP组、缓解组、非缓解组Tf R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0.37±0.05、1.84±0.11、1.41±0.02。ITP组、缓解组、非缓解组FN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0.25±0.01、0.39±0.05、0.61±0.12。结果显示Tf R基因缓解组的表达量高于非缓解组,非缓解组表达量高于ITP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均P<0.001)。FN基因非缓解组的表达量高于缓解组,缓解组表达量高于ITP组,差异也具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1.NDRG1基因的过度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儿童的发病密切相关,NDRG1基因在AML的表达明显高于ALL。2.NDRG1基因在儿童AML的高表达可能提示预后不良。3.在AML骨髓细胞中NDRG1、Tf R、FN基因均有表达。4.AML中NDRG1基因表达量与铁贮存量平衡有一定相关性。5.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表现为NDRG1基因表达上调者,可能是应用铁螯合剂辅助治疗、改善病情的一个用药方向。

夏添[7](2017)在《细胞因子谱与降钙素原在血液肿瘤患儿感染中诊断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感染是血液肿瘤患者常见且严重的临床问题。儿童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期免疫力低下,尤其在粒缺时易发生各种感染,且表现多不典型。寻找正确、快速、量化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并及时提供有效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感染相关性炎症指标。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采用流式细胞仪微球阵列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细胞因子在鉴别革兰氏阴性菌(G-菌)和革兰氏阳性菌(G+菌)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细胞因子与降钙素原在血液肿瘤患者感染中作用的比较国内外尚未进行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大样本比较细胞因子谱与降钙素原在血液肿瘤患儿感染中诊断作用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入住本院血液肿瘤科血液肿瘤病例共3023例次,共来自992例患儿。依据国际"STARD 2015"诊断研究标准流程,我院血液肿瘤科专家作出疾病最终诊断,病人被分成5组:(1)血培养阳性脓毒症组:基于急性系统性炎症症状及微生物血培养阳性确诊;(2)临床诊断脓毒症组:基于临床症状而微生物血培养阴性;(3)非脓毒症普通感染组:基于临床感染证据和/或影像学征象;(4)病毒感染(EBV、CMV感染等)组;(5)系统性真菌感染组。并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分为严重感染和轻症感染两组。严重感染组包括脓毒性休克、感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病例。采用CBA技术快速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和IFN-γ。常规进行血PCT、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超敏C反应蛋白、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范围)表示。两组间连续性变量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及以上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细胞因子和PCT预测病情准确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细胞因子与PCT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个分类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用卡方检验和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分析法。影响脓毒性休克病例结果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液肿瘤感染发热患儿病例特征2819例次(共来自828例病人)感染发热患儿依据病原学、影像学、感染部位等进行分组,分别为实验室确诊脓毒症320例次,临床诊断脓毒症1155例次,普通感染1324例次,病毒感染16例次,系统性真菌感染4例次。并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分为严重感染165例次,轻症感染2654例次。对照组为血液科同期收住无发热无感染普通血液肿瘤科患儿检测细胞因子204例次。2.不同感染类型疾病细胞因子与PCT水平比较血培养阳性脓毒症组IL-6、IL-10比对照组不同程度升高,且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普通感染组;血培养阳性脓毒症组血清PCT及CRP均明显升高。依据粒细胞计数分组除PCT外,细胞因子IL-6、IL-10、TNF-α、IFN-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临床诊断脓毒症依据感染部位分组仅IL-6具有统计学差异。ROC曲线示在G-菌感染组中IL-6、IL-10和PCT的AUC分别为0.686,0.747和0.657。当IL-6、IL-10和PCT的cut-off值分别设为302.3pg/mL、69.5pg/mL和0.48ng/mL时,G-菌组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3.5%和76.8%,53.5%和80.8%,53.5%和72.0%。在严重感染组中IL-6、IL-10和PCT的AUC分别为0.875,0.839和0.726(P值均<0.001)。3.细胞因子谱与PCT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合并脓毒症中诊断作用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热抽血前激素使用情况明显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激素应用,后者脓毒性休克发生率7.7%,较前者脓毒性休克发生率11.7%低(P值均<0.05)。ALL合并脓毒症组IL-10和TNF-α中位值均高于AML合并脓毒症组,PCT在两组中未见显着性差异。ALL和AML血流感染G+IL-10和TNF-α中位值及超过正常值高限有统计学差异;ALL和AML血流感染G-菌IL-10和TNF-α中位值及超过正常值高限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4.细胞因子谱与PCT在脓毒性休克疾病中作用比较脓毒性休克死亡病例组及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组细胞因子IL-6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而PCT水平在死亡与存活组中未见显着性差异,但在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组PCT水平明显升高。脓毒性休克病人中IL-6与PCT、IL-10与PCT、IL-6与IL-10、IL-6与TNF-α、IL-10与TNF-α呈正相关。当IL-6、IL-10和PCT的cutoff值分别设435.9pg/mL,50.0pg/mL,1.0ng/mL时各指标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46.6%和89.7%,54.5%和89.9%,42%和89.7%。脓毒性休克病人中采用Logistic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示IL-6、IL-10(OR 1.000 vs.0.999,P值0.025 vs.0.015)水平与死亡正相关;PCT水平与死亡无显着相关(P=0.665)。结论1.血液肿瘤粒缺合并脓毒症(实验室确诊)患儿IL-6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IL-6和IL-10鉴别G-菌感染特异性高于PCT,预测严重感染疾病敏感性高于PCT。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长期激素应用)粒缺合并脓毒症时IL-10和TNF-α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激素应用较少或无)粒缺合并脓毒症组,PCT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合并脓毒症中无明显升高。提示糖皮质激素应用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能导致脓毒症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升高,ALL发生感染时更应注意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3.脓毒性休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组IL-6、IL-10和PCT三者水平均升高。脓毒性休克死亡患儿IL-6和IL-10水平较存活病例组明显升高,而PCT水平在死亡与存活组中未见明显变化,提示IL-6和IL-10在脓毒性休克死亡预测能力高于PCT。

井远方[8](2013)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过程中部分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急性白血病是来源于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细胞因子的表达与调控异常可能参与了白血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如细胞因子能发挥抗肿瘤作用,但肿瘤细胞也可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导致宿主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或免疫抑制状态,从而在免疫应答诱导和效应的多个环节上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已证实其在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白血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该病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严重影响患儿日后的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白血病患儿生活质量,有关白血病发病机制和特异性治疗措施的探讨已成为当今儿童急性白血病领域研究热点之一。理论上讲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炎症局部可产生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促进中性粒细胞渗出到炎症局部,说明细胞因子与感染有密切关系。临床工作中国内外也已有较多研究证实细胞因子与感染之间紧密联系,研究热点定位在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早期诊断指标及预后的预测指标,临床工作中若要进一步提高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愈率必须提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合并感染的治愈率,因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合并感染是移植后或化疗后白血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缺乏特异症状,血培养等因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对临床指导意义有限,目前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早期判断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类型,很难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因此,有必要寻找早期判断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的预测指标,而细胞因子则是可能的早起预测指标之一,故本研究进一步研究细胞因子作为临床早期诊断、预防严重感染的指标提供理论基础,针对性使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等医疗资源的浪费。研究目的1.1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前后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探讨化疗前后免疫重建过程中C-反应蛋白、白介素(IL)-6、白介素-8、干扰素(IFN)-γ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的临床意义,为其可以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反应的监测指标提供理论依据。1.2从细胞因子的角度探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合并感染的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主要就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前后C-反应蛋白(CRP)、IL-6,IL-8,IFN-γ的变化规律、相关关系的临床意义,及其与感染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预防严重感染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1本着知情、自愿原则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病房中选择40例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分别在以下时间点化疗前的基础值(T0);化疗后3天(T1);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T2)、第3天(T3)、第7天(即抗生素使用第7天,T4)、化疗后缓解期(T5)采集血标本。1.2采集血标本分别进行下述检测:(1)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使用SYSMEX XE5000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采用血细胞五分类分析,计数上述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位109/L);(2)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严格按照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ROCHE COBAS6000仪器及ROCHE配套试剂的常规操作步骤,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上述不同时间点的CRP水平,CRP的正常值<5mg/L;(3)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肾移植免疫学实验室,采用液相芯片技术(美国Bio-plex悬浮蛋白芯片系统,本研究使用该公司Bio-Plex human cytokinemulti-plex试剂盒、Bio-Plex cytokine reagent试剂盒及检测仪器),检测上述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水平(包括IL-6、IL-8、IFN-γ),液相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同一标本中的多种细胞因子,在不同荧光编码微球上进行抗原+抗体、配体+受体、酶+底物、核酸杂交反应,通过红、绿两束激光分别检测微球编码和报告荧光来达到定性和定量的目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细胞因子共分为三步:第一步:探针分子的固定;第二步:检测反应;第三步:激光分析。数据分析应用了Bio-Plex的管理软件(version4.0),其敏感性在10pg/ml以下,能够准确检测的细胞因子浓度范围是1-32000pg/ml。1.3统计学方法及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IL-6、IL-8、IFN-γ同一指标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符号秩和检验,CRP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t检验。IL-6、IL-8、IFN-γ和CRP两指标间相关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CRP与IL-6之间相关关系采用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其余两指标间比较均采用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大剂量化疗前后CRP、IL-6、IL-8、IFN-γ的变化:1.1CRP、IL-6、IL-8、IFN-γ结果均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T0、T1、T5时相CRP值分别为(4.51±8.42) mg/L、(4.82±8.54)mg/L、(19.82±36.86)mg/L;T0、T1、T5时相IL-6值分别为(5.39±7.42)pg/ml、(6.45±9.69) pg/ml、(6.45±9.69) pg/ml; T0、T1、T5时相IL-8值分别为(72.38±135.04)pg/ml、(20.76±48.37) pg/ml、(20.76±48.37) pg/ml; T0, T1、T5时相IFN-γ值分别为(71.24±18.48) pg/ml、(56.47±27.08) pg/ml、(56.47±27.08) pg/ml。1.2CRP、IL-6浓度化疗后3天(T1)、化疗后缓解期(T5)与化疗前的基础值(T0)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o与T1时相相比较,IFN-γ、IL-8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02),T0与T5、T5与T1相比较IFN-γ、IL-8浓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T0、T1、T5时相IL-6、IL-8、IFN-γ、CRP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2、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时CRP、IL-6、IL-8、IFN-γ的变化:2.1CRP、IL-6、IL-8、IFN-γ结果均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2、T3、T4时相CRP值分别为(36.0±39.73)mg/L、(24.86±39.88)mg/L、(24.19±45.08)mg/L;T2、T3、T4时相IL-6值分别为(30.18±64.6)pg/ml、(17.65±33.93)pg/ml、(15.49±25.08)pg/ml;T2、T3、T4时相IL-8值分别为(14.94±14.8)pg/ml、(15.67±13.8)pg/ml、(18.35±16.25)pg/ml;T2、T3、T4时相IFN-γ值分别为(74.45±16.78)pg/ml、(66.19±16.43)pg/ml、(61.83±23.59)pg/ml。2.2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T2)、第3天(T3)与化疗前的基础值(T0)相比,CRP水平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中位值水平明显较化疗前的基础值To升高,出现发热后24小时CRP水平升至最高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7天(T4)与化疗前的基础值(T0)、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T2)、第3天(T3)相比,CRP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不同时相CRP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T2与T3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773,P=0.00),T4与T2无相关关系(P>0.05)。2.3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T2)、第3天(T3)与化疗前的基础值(T0)相比,IL-6、IL-8水平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水平在出现发热后初期开始下降,但IL-6水平发热后即有明显升高,24小时升至最高峰。IL-8和IL-6水平发热后7天(T4)与化疗前的基础值(To)、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T2)、第3天(T3)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T2、T3、T4不同时相IL-6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T2与T3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453,P=0.023),T4与T2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720,P=0.006),T4与T3无相关关系(P=0.54)。2.5T2、T3、T4不同时相IL-8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T2与T3,T4与T2,T4与T3均无相关关系(P>0.05)。2.6IFN-γ发热前后中位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CRP与IL-6相关关系: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CRP-T2/IL-6-T2)、第3天(CRP-T3/IL-6-T3)、第7天(CRP-T4/IL-6-T4)相比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 CRP-T2/IL-6-T2=0.621, r CRP-T3/IL-6-T3=0-805, r CRP-T4/IL-6-T4=0.955。2.8IL-6与IL-8相关关系: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IL-8-T2/IL-6-T2)、第3天(IL-8-T3/IL-6-T3)、第7天(IL-8-T4/IL-6-T4)相比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 IL-8-T2/IL-6-T2=0.670,r IL-8-T3/IL-6-T3=0.463,r IL-8-T4/IL-6-T4=0.724。2.9T2、T3和T4时相CRP与IL-8、CRP与IFN-γ、IL-8与IFN-γ、IL-6与IFN-γ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1.1IFN-γ水平可以反映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机体的免疫状态,参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免疫重建,可以作为监测小儿白血病治疗反应的一个指标,IL-8水平是否参与白血病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1.2CRP、IL-8、IL-6可以分别作为儿童白血病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之一,CRP、IL-8、IL-6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以早期诊断感染,发热后第1天与化疗前的基础值相比差异越明显,提示感染越严重、预后差。1.3CRP、IL-6峰值发生在发热后24小时,发热后3天、7天CRP、IL-6水平与峰值有关,峰值越高,下降越慢,可判断抗生素治疗疗效。1.4联合CRP与IL-6、联合IL-6与IL-8作为诊断、判断疗效指标的模型是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1.5IFN-γ可能在儿童白血病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孙富霞[9](2000)在《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CP Tf 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

信红亚[10](2007)在《DDAH/ADMA系统调节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血是急性白血病早期多见的临床表现,也是急性白血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危及生命的出血的发生与白血病细胞所致的组织因子(TF)水平升高有关。白血病细胞除了在其细胞膜上表达大量TF抗原外,还可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诱导内皮细胞表达TF,导致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此外,白血病患者极易合并和(或)继发细菌感染,而常见的感染致病菌中的脂多糖(LPS)成份可显着增强内皮细胞TF的活性及其表达,从而激活TF介导的凝血途径,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一氧化氮(NO)是维持血管内皮功能最重要的一种介质,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生成,发挥舒张血管、抗炎、抗血栓形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期研究显示,体内存在内源性NOS抑制物如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其在体内和体外均可抑制NO的合成,导致内皮功能不全。在一些心血管疾病中,血浆ADMA浓度显着升高,且与病理性血栓形成等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ADMA水平如何,是否与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紊乱有关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先前研究显示内源性NO可抑制内毒素或单核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TF的表达。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是ADMA的特异性水解酶,在调节组织和细胞内ADMA水平中起关键作用。因此,DDAH/ADMA通路被认为是一个调节内源性NO生成和内皮功能的新系统。那么,DDAH/ADMA通路是否参与了白血病细胞及LPS诱导内皮细胞表达TF中的作用也是本研究要讨论的内容。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首选药物,可迅速缓解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新近报道ATRA可上调内皮细胞DDAH mRNA的表达,增加内源性NO的生成。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DMB)是从中草药川东獐牙菜中提取出来的一种主要的(口山)酮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在氧化应激和炎症因素存在时,DMB可通过改善DDAH活性,降低ADMA水平发挥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先前研究显示(口山)酮化合物在内毒素诱导的鼠DIC中有保护作用。因此,我们对DDAH/ADMA通路在ATRA及DMB分别在抑制白血病细胞或LPS诱导内皮细胞表达TF中的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与调节DDAH/ADMA通路有关进行了探讨。基于上述设想,本研究对以下二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检测ADMA水平与血浆TF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并在白血病细胞与内皮细胞细胞共培养模型中探讨:DDAH/ADMA通路对白血病细胞诱导内皮细胞表达TF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2)研究DDAH/ADMA通路在LPS诱导内皮细胞表达TF的作用,及其在(口山)酮抑制LPS诱导内皮细胞表达TF中的作用。方法(1)选择1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健康对照组20例。(2)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s)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建立白血病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模型。(3)构建hDDAH2 cDNA表达质粒,脂质体法转染HUVECs获得过表达DDAH2的内皮细胞。(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DMA的含量;通过测定被酶代谢掉的ADMA的量评价内皮细胞DDAH的活性。(5)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检测血浆TF抗原含量。(6)MTT法观察细胞活力。(7)一期凝固法检测培养细胞冻融液的促凝活性。(8)RT-PCR法检测TF及DDAH2 mRNA水平。(9)Western Blot检测DDAH2蛋白表达。(10)荧光Ca2+示踪剂Fura-2检测细胞内Ca2+浓度([Ca2+]i)。(11)荧光发光法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ROS)生成。(12)凝胶电泳迁移率法(EMSA)分析核因子—κB(NF-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1)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ADMA水平及TF抗原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化疗后血浆ADMA水平显着降低(P<0.01);未缓解组和完全缓解组血浆ADMA水平明显低于初治组(P<0.01)。复发组与初治组血浆ADMA水平无显着差异(P<0.01);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ADMA水平与血浆TF抗原表达呈正相关(R=0.853,P<0.01)。(2)HL-60与HUVECs共培养后,混合细胞TF促凝活性显着增高,且增加的促凝活性来自于内皮细胞而非HL-60。外源性ADMA(1μM)预处理HUVECs细胞后可显着增强共培养所致TF活性及mRNA表达上调的作用;相反,过表达DDAH2可显着抑制此过程。(3)共培养上清可显着增加细胞内Ca2+浓度([Ca2+]i),此过程可被预处理ADMA(1μM)增强,被过表达DDAH2明显抑制。细胞内Ca2+螯合剂BAPTA-AM可抑制共培养上清和ADMA所致内皮细胞TF活性及mRNA表达的增加。(4)ATRA(10-7M~10-5M)预处理内皮细胞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共培养上清诱导内皮细胞TF活性及mRNA的表达,上调DDAH2 mRNA的表达。(5)LPS能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诱导HUVECs表达TF。外源性ADMA(1μM)后可明显增强LPS(1μg/ml)上调TF活性及mRNA表达的作用,相反L-精氨酸(50 mM)、过表达DDAH2及DMB可显着抑制此过程。(6)LPS(1μg/ml)能显着增高内皮细胞培养上清中ADMA的水平、降低内皮细胞DDAH活性,DMB(1μM~10μM)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此过程。(7)LPS可增加细胞内ROS生成并激活NF-κB,其作用可被ADMA(1μM)增强,被L-精氨酸(50mM)、过表达DDAH2与DMB抑制。结论(1)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ADMA水平显着升高,并与TF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内源性ADMA含量升高可能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2)DDAH/ADMA通路参与了白血病细胞诱导内皮细胞TF的表达,其作用与调节细胞内Ca2+信号有关。(3)ATRA能调节内皮细胞DDAH/ADMA通路,抑制白血病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TF的表达。(4)DDAH/ADMA通路可通过ROS-NF-κB依赖性途径调节LPS诱导内皮细胞TF的表达。(5)DMB可通过调节DDAH/ADMA系统、抑制ROS-NF-κB依赖性途径在转录水平抑制LPS诱导的TF表达。

二、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CP Tf CRP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CP Tf CRP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相关血栓风险因素及抗血管生成药对肿瘤相关血栓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肿瘤相关血栓风险因素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纳排标准
        1.3 数据收集
        1.4 统计分析
        1.4.1 建模数据库与验模数据库的建立与比较
        1.4.2 连续变量的转换
        1.4.3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1.4.4 评分系统的建立
        1.4.5 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评分系统的检验
        1.4.6 评分系统的外部人群验证
    2.结果
        2.1 人口学和临床资料
        2.2 建模数据库与验证数据库的建立与比较
        2.3 住院肿瘤患者发生VTE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1 连续变量的转换
        2.3.2 单因素分析
        2.4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2.5 评分系统的构建与检验
        2.5.1 评分系统的构建
        2.5.2 评分系统的检验
        2.5.3 真实性评价
        2.5.4 Logistic回归模型与评分系统的鉴别效度比较
        2.6 评分模型的外部人群验证
        2.6.1 鉴别效度验证
        2.6.2 真实性评价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相关血栓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1.4 实验设备
        1.5 实验药物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和处理
        2.2 A549 肿瘤细胞的培养
        2.2.1 细胞换液和细胞传代
        2.2.2 细胞冻存
        2.2.3 细胞复苏
        2.2.4 细胞给药处理
        2.3 皮下肿瘤模型的构建
        2.3.1 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2.3.2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2.3.3 肿瘤细胞的皮下注射
        2.4 下腔静脉部分阻塞模型的构建(IVC模型)
        2.4.1 实验器材准备
        2.4.2 实验人员的准备
        2.4.3 术前准备
        2.4.4 IVC模型构建手术
        2.4.5 术后观察和取材
        2.5 肿瘤组织和血栓块的石蜡包埋和切片
        2.6 血栓块切片的HE染色和溶解率分析
        2.7 肿瘤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分析
        2.8 蛋白免疫印迹法
        2.8.1 蛋白质的提取
        2.8.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8.3 蛋白质变性
        2.8.4 蛋白免疫印迹
        2.9 荧光定量PCR技术
        2.9.1 样本处理
        2.9.2 RNA提取
        2.9.3 RNA浓度、纯度测定
        2.9.4 逆转录
        2.9.5 荧光定量PCR
        2.10 ELISA技术
        2.11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组织生长的影响
        3.1.1 A549 细胞培养
        3.1.2 皮下肿瘤模型的成功构建
        3.1.3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组织生长的影响
        3.1.4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3.2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血栓发生的影响
        3.2.1 IVC模型的成功构建
        3.2.2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血栓生成的影响
        3.2.3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血栓溶解的影响
        3.2.4 PAI-1 在贝伐珠单抗促进血栓发生中的潜在作用
        3.3 肿瘤组织中PAI-1、VEGF表达情况
        3.3.1 Western-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PAI-1、VEGF蛋白表达
        3.3.2 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中PAI-1 mRNA的表达
        3.4 ELISA技术分析血清中PAI-1,t-PAIC浓度
        3.5 肿瘤细胞中PAI-1、VEGF表达情况
        3.5.1 Western-blot检测A549 细胞中PAI-1、VEGF蛋白表达
        3.5.2 荧光定量 PCR 检测各组 A549 细胞中 PAI-1 mRNA的表达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肿瘤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及其机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烧伤脓毒血症患者炎症免疫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的收集
    1.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记录内容
    1.5 主要仪器
    1.6 研究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烧伤脓毒血症组与无脓毒血症组PCT、hs-CRP、COR、WBC、NLR、CD_3~+、CD_4~+、CD_8~+水平变化情况
    2.3 不同预后脓毒血症亚组PCT、hs-CRP、COR、WBC、NLR、CD_3~+、CD_4~+、CD_8~+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2.4 检测指标的临床预测和协助诊断效能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1542例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1.2 布鲁菌病生殖系统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1.3 儿童布鲁菌病115例临床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invariant NKT细胞及其亚群表达的临床意义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及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外周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下降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制备
        1.2 invariant NKT细胞体外增殖实验
        1.3 rhl L-21 体外刺激PBMC产生细胞因子实验
        1.4 CBA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
        1.5 流式检测invariant NK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及TANSWELL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布鲁菌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和FAM89A和IFI44L在细菌和病毒感染儿童中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厦门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病原学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入选研究对象
        2.2 实验室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资料
        3.3 病原学检出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第二部分 FAM89A和IFI44L在细菌和病毒感染儿童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仪器设备和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病原学情况
        3.3 实验室指标
        3.4 FAM89A mRNA和IFI44L mRNA表达量比较
        3.5 混合感染中FAM89A mRNA和IFI44L mRNA表达情况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NDRG1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治疗效果有待改善
    1.2 难治性或复发性AML的预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受到挑战
    1.3 识别对疾病预后有影响的突变基因是研究包括AML在内的AL的方向
    1.4 AML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后缓解诊断标准
    1.5 原癌基因myc家族中的NDRG基因家族与白血病的关系
    1.6 小结
2 NDRG1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儿童中的表达水平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3 经治疗不缓解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儿童骨髓单核细胞中NDRG1、TfR以及FN基因的表达情况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NDRG1基因在人类肿瘤中的病理及潜在治疗作用(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细胞因子谱与降钙素原在血液肿瘤患儿感染中诊断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序言
第一章 血液肿瘤感染发热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不同感染类型疾病细胞因子与PCT水平比较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细胞因子谱和PCT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合并脓毒症中诊断作用的比较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细胞因子谱与PCT在脓毒性休克疾病中作用比较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过程中部分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10)DDAH/ADMA系统调节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正文
    前言
    第一章 DDAH/ADMA系统与白血病组织因子凝血途径的关系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ADMA水平与TF表达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DDAH/ADMA通路对白血病细胞诱导内皮细胞表达TF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DDAH/ADMA通路与LP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TF的关系
        第一节 DDAH/ADMA通路对LPS诱导诱导内皮细胞表达TF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口山)酮在LPS诱导内皮细胞表达TF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四、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CP Tf CRP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相关血栓风险因素及抗血管生成药对肿瘤相关血栓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文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烧伤脓毒血症患者炎症免疫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D]. 严伟恒.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3]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周延.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4]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J]. 许惠敏,马志英,郭楠. 癌症进展, 2019(23)
  • [5]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和FAM89A和IFI44L在细菌和病毒感染儿童中表达的实验研究[D]. 戴晓珊. 厦门大学, 2019(01)
  • [6]NDRG1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的探讨[D]. 廖嘉仪. 暨南大学, 2018(03)
  • [7]细胞因子谱与降钙素原在血液肿瘤患儿感染中诊断作用的比较研究[D]. 夏添. 浙江大学, 2017(08)
  • [8]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过程中部分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井远方.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9]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CP Tf 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 孙富霞. 临沂医专学报, 2000(04)
  • [10]DDAH/ADMA系统调节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信红亚. 中南大学, 2007(01)

标签:;  ;  ;  ;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CP Tf 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