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状手术 - 肝脏手术的最后领域

尾状手术 - 肝脏手术的最后领域

一、尾状叶外科——肝外科的最后领域(论文文献综述)

丁子纲[1](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安全性及可行性临床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旨在探讨LCLR对尾状叶病变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总结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经验,为尾状叶病变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实施肝尾状叶切除手术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肝尾状切除术11例,设为实验组(即LCLR组),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18例,设为对照组(即open caudate lobe resection,OCLR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ASA)分级、术前肝功能、上腹部手术史、病灶大小和基础疾病史),术中资料(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手术时间、肝门阻断率),术后资料(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花费、术后第1、3天肝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胆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切口感染、术后死亡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临床研究结论。结果:LCLR组和OCLR组在性别、年龄、术前ALB、术前AST、术前ALT、术前TIBL、ASA分级、肿瘤大小和基础疾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OCLR组比较,LCLR组显示更短手术时间(214.18±74.13min vs324.72±80.01min;p=0.001)和术后住院天数(7.73±2.2天vs 12.44±2.98天;P=0.0001),更少术中出血量(100ml vs 250ml;p=0.001),而两组住院费用(4.87±1.16万元vs 5.71±1.33万元;p=0.093)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AST及ALT均较术前升高,但LCLR组升高幅度较OCLR组低(67.94 U/L Vs193.23 U/L,p=0.006;54.18 U/L Vs 131.03 U/L,p=0.006),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肝功能呈恢复趋势(p>0.05),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差异。LCLR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OCLR组少(9.09%Vs 44.44%,p=0.096),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其中胆漏(p=1.000)、切口感染(p=0.268)、胸腔积液(p=0.512),腹腔积液(p=0.362)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有大出血、肝衰竭及手术后死亡病例。结论:LCLR与OCLR相比具有相同安全性,但其具有手术暴露好、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优势特点。因此在严格术前评估及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及可行的技术。

王翔[2](2019)在《尾状叶肝癌腹腔镜切除与开腹切除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尾状叶肝癌腹腔镜切除(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与开腹切除(Open hepatectomy,OH)的临床疗效,为尾状叶肝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03年04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诊治的临床及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尾状叶肝癌病人73例,其中LH组17例,OH组56例。并对他们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生存率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146.12±64.07min vs 186.6±60.64min,P=0.030)、术中出血量(150(50-300)ml vs 300(200-775)ml,P<0.001)、术中输血(0例vs 14例,P=0.030)、术后住院时间(7(5.5-9)d vs 13(11-17)d,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LH组发生术后并发症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OH组中术后并发症1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21%。使用Clavien-Dindo分级评估术后并发症,LH组ⅠⅡ级3例,ⅢⅣ级1例;OH组ⅠⅡ级13例,ⅢⅣ级0例。两组病人在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病理明确手术切缘干净,符合临床根治性切除标准。LH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4.88个月,OH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6.69个月。LH组中肝内复发6例,复发率为35.29%;早期复发2例,早期复发率11.76%。OH组中肝内复发27例,肝内复发并肝外转移2例,复发率为51.79%;早期复发20例,早期复发率35.71%。LH组复发病人中单发3例,多发3例;OH组中单发20例,多发9例。两组病人复发率、复发类型、复发时间和复发数目上无明显差异(P>0.05)。LH组病人1、2和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59%、41.18%和17.65%,1、2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35%、47.06%和29.41%;OH组病人1、2、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77%、44.23%、35.54%和15.38%,1、2、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0%、55.77%、48.08%和21.15%,两组病人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相比OH,LH具有手术时长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天数短的优点。2.LH具有术后与OH相似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近期与远期疗效相当。

袁宏军,刘凤永,李鑫,管阳,左太阳,王茂强[3](2017)在《超选择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治疗13例尾状叶肝癌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尾状叶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3例孤立性尾状叶肝癌患者,用2.6F的微导管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超液化碘化油。术后评估肿瘤供血动脉数量、超选技术成功率以及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状态。13例患者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肿瘤单支动脉供血者61.5%(8/13),多支动脉供血者38.5%(5/13),超选技术成功率为84.6%(11/13);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患者术后1个月完全缓解率63.6%(7/11);截尾随访期内,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的11例患者生存10例,未成功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的2例患者生存1例。结论超选择性TACE治疗尾状叶肝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值得肯定,且具有良好的疗效,对尾状叶肝癌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吴文广,吴向嵩,李茂岚,刘颖斌[4](2014)在《单独肝尾状叶切除的界限与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肝尾状叶作为一个单独的肝段,具有独立的血管供应及胆汁引流系统。因其解剖位置深在,与周围重要血管关系密切,肝尾状叶被认为是肝脏外科"最后的领域"[1]。至今,单独肝尾状叶切除仍是肝脏外科风险最大、最具挑战性的复杂手术。一、肝尾状叶的解剖分界及切除界限1.肝尾状叶的解剖及分界:肝尾状叶位于第一肝门与下腔静脉之间,左侧为静脉韧带,右侧与肝右后叶相连,头侧在肝中静脉和肝左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的左后方,尾侧是肝脏的脏面,前界是肝横裂的后缘,后界环绕下腔静脉。尾状叶可分为左尾叶与

李志鹏,曾兆林[5](2013)在《肝脏尾状叶的外科解剖及其增生》文中研究表明肝脏尾状叶是位于肝脏左右叶背部的部分,整体呈左大右小、前宽后窄的不规则形状。尾状叶有五个面:膈面(脏面)、腔静脉面、横沟面、静脉韧带面和背裂面[1],位于肝脏后部,以半环形包绕肝后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尾状叶位于肝脏大血管之间,其后方是下腔静脉,下方是门静脉三联(caudate portal triad,CPT)即第一肝门处,上方是三条主要的肝静脉(hepatic veins,HV)[2]。在肝脏,尾状叶像一"逗号"紧贴在出入肝脏系统的肝门上。其具有独立的血液供应及血液、胆管回流系统,在

邓志成,秦磊,钱海鑫[6](2011)在《肝脏尾状叶肿瘤手术切除一例及手术方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尾状叶切除曾被认为是肝叶切除的最后领域。近年来随着对肝脏尾状叶解剖及其与周边血管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肝血流控制技术的发展,尾状叶的切除率明显提高。但是,由于该手术要求高、风险大,对肝脏外科医师仍是一种挑战。我们曾结合左-右-前径入路进行尾状叶巨大肿瘤切除,并行以肝中静脉为标志的精准左半肝切除手术1例,现报道如下。

郭俊武,秦伟,戴勇[7](2011)在《肝尾状叶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尾状叶切除一直是肝脏手术的禁区。虽然近些年有关尾状叶切除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因其复杂的解剖位置,尾状叶切除术仍是肝脏手术的难点。解剖是外科的基础,只有在熟知该区域解剖的前提下,精确的尾状叶切除才能安全的进行。今对近些年肝尾状叶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闫培宁[8](2011)在《门静脉肝外分支解剖及“第四肝门”的命名》文中认为【背景】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门静脉主干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向肝脏方向走行并在第一肝门处分成门静脉左支、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干自发出后,走行较长,可分成横部、角部、矢状部、囊部四部分,沿途发出分支进入肝脏;门静脉右干走行较左干短,分成右前叶、右后叶支后进入肝脏。门静脉系统作为独立于体循环之外的循环系统,其肝外组成部分包括:⑴上述主要组成部分,⑵与体循环之间的四处交通支:胃冠状静脉与食管下端静脉丛吻合,通过奇静脉进入上腔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到直肠上静脉和直肠下静脉吻合,经过阴部内静脉入下腔静脉;脐旁静脉和腹壁上、下深静脉吻合,然后分别进入上下腔静脉;在腹膜后,肠系膜静脉分支和下腔静脉分支吻合(Retzius静脉),进入下腔静脉,⑶属支:肠系膜下静脉、胃网膜右静脉、结肠中静脉、胰十二指肠下静脉、胰十二指肠上静脉、幽门静脉、胆囊静脉,⑷分支:门静脉主干分叉部发出,供应肝尾状叶、肝Ⅳ、Ⅴ、Ⅶ段;门静脉左干横部发出,供应肝Ⅳ段、尾状叶;门静脉右干发出,供应肝Ⅴ、Ⅵ、Ⅶ段、尾状叶;门静脉右前叶支、门静脉右后叶支及门静脉左干角部、门静脉左干矢状部、门静脉左干囊部发出,供应临近肝段。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①门静脉主干分叉部发出,供应肝尾状叶、肝Ⅳ、Ⅴ、Ⅶ段的分支;②门静脉左干横部发出,供应肝Ⅳ段、尾状叶的分支;③门静脉右干发出,供应肝Ⅴ、Ⅵ、Ⅶ段、尾状叶的分支。所以下文中提及的肝外门静脉分支(或门静脉肝外分支)指代的即这三部分分支;不包括门静脉右前叶支、门静脉右后叶支及门静脉左干角部、门静脉左干矢状部、门静脉左干囊部发出的分支或是门静脉主要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支。门静脉在发育过程中与其它管道系统的发育一样会产生变异,门静脉主干及门静脉左右支在肝门部分离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普通型——门静脉右支发出门静脉右前叶及右后叶支;三支型——门静脉分叉部发出门静脉右前叶支;左支型:门静脉左干发出门静脉右前叶支。其它类型的比较罕见。对于三支型和左支型,因不存在门静脉右干,门静脉肝外分支指从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支横部上发出的分支。目前,临床医师对门静脉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体循环之间的交通支及门静脉的属支有着清楚的认识,而对门静脉肝外分支不够重视甚至忽略。随着肝胆外科切除技术的提高、肝切除指征及肝切除范围的扩大,涉及肝外门静脉分支处理的手术日益增多。在手术中若对其无足够的认识而简单处理,容易引起难以控制的术中渗血或大出血;其中一些分支血流丰厚,损伤后单独靠压迫手法止血不能奏效。以尾状叶切除为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尾状叶单独切除为标志的肝外科技术迅速发展。尾状叶切除例数及质量已经成为反映各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水平的重要观察对象,尾状叶外科作为肝外科的最后领域逐步被占领。但是尾状叶解剖位置深在、包绕下腔静脉,肝外门静脉分支难以游离等因素,致尾状叶切除术难度高、风险大。在尾状叶完整切除前首先需处理其肝外管道,包括回流入下腔静脉的尾状叶静脉、尾状叶胆管、供血的肝动脉及门静脉尾状叶分支。门静脉的尾状叶分支包裹在Glisson鞘中,其发出点所在门静脉与肝动脉、肝管伴行,位于肝门板深部,夹在尾状叶上前缘与大体肝之间,在手术过程中难以显露及处理;其本身管壁较薄,游离过程中容易因过度牵拉或利器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引发渗血及出血;游离门静脉时容易误伤门静脉肝外分支,引发渗血及出血;肝门板深部的渗血、出血会进一步导致术野模糊不清、止血困难、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延长手术时间。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肝外分支增粗,血流量丰厚、血流压力高,手术尤其危险。对门静脉尾状叶分支发出点及其去向的掌握有利于肝胆外科医师术中减少血管损伤、缩减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肝解剖结构研究是肝胆外科发展的基础。“肝门”的概念已经从最早的“一肝门”发展到现在的“三肝门”。第一肝门是最早的“肝门”概念,即肝蒂入肝的地方。肝蒂:肝脏脏面由结蒂组织包裹的出入肝脏的肝动脉、门静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广义的肝门则包括肝脏面的整个H形结构:右面为右切迹,左面的为左矢状裂,前部为脐静脉窝,后部为静脉韧带窝,前缘为肝方叶,后缘为尾状叶和尾状突。随着肝外科技术的发展,第二肝门被提出:腔静脉沟上端肝左、肝中、肝右静脉的短干注入下腔静脉处,此沟内还有若干肝小静脉注入下腔静脉,临床称此沟为第二肝门。之后出于临床工作需要,第二肝门被进一步分成“第二肝门+第三肝门”:肝腺泡边缘肝小静脉汇合成较大的肝静脉分支,最后汇合成为肝静脉主干,进入下腔静脉,这里称第二肝门;肝的后面肝短静脉有少至3-4条,多至7-8条小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称第三肝门。第三肝门理应包括粗大的尾状叶静脉,而不仅仅是下大静脉口(直径在5mm以上的静脉可以引流半个以上肝段,称作大静脉)。门,在解剖概念上可理解为有管道结构进出脏器的地方;肝门,可理解为有管道结构进出肝脏的地方。器官可通过“门”与机体其它脏器进行物质交流,协同发挥作用。“第三肝门”提出后,标志着临床医师对肝的静脉流出道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而不再局限于之前对几条主要肝静脉的认知。第三肝门的提出,使尾状叶肿瘤行前径路入路手术变为可行,使手术中处理第三肝门时术中出血减少、风险降低;第二肝门与第三肝门之间存在一个无肝短静脉区(肝后间隙),文献报道其距离平均(20.4±6.3) mm,动物实验证明,在此空间足以放置球囊并进行有效地阻断第三肝门血管和下腔静脉回流的静脉血,倘若应用于临床,因此法能够保障第二肝门血管的清晰显露,同时通过导管的侧孔可以将回流的静脉血回吸、通过转流泵及时输入上腔静脉系统、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量并有效地阻断来自下腔静脉和第三肝门血管回流的血液,使非体外循环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难度及风险降低。从“肝门”概念发展史来看,由一肝门理论发展到二肝门理论、由二肝门理论发展到三肝门理论,都是由于临床手术中发现在某一特定区域操作时容易出血,其原因在于该区存在血供丰富的血管,这些血管最终被发现有独特的分布范围、手术意义,不能继续混淆在旧有的解剖概念内。同样,姜小清、吴孟超根据临床经验及研究提出,第一肝门应该进一步分成“第一肝门+第四肝门”,将肝外门静脉分支从第一肝门的概念中分离出来,称之为“第四肝门”。第四肝门指从门静脉主干分叉部、门静脉左干横部及门静脉右干上发出的肝外门静脉分支。第四肝门概念与以往的肝门概念不同,不再指“结构所在区域”,而是指结构本身。第四肝门在肝的脏面,以门静脉分叉部为中心,近似圆形分布。肝门概念由“一肝门”发展到“四肝门”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第四肝门概念的提出,有利于肝胆外科临床医师在该领域的交流学习,有利于术中规范化处理,具有手术指导意义。在查阅相关文献时,有对门静脉尾状叶分支的研究报道,其着眼点在于区分尾状叶三个部分(尾状叶固有部、腔静脉旁部及尾状突)各自的门静脉尾状叶分支来源及门静脉尾状叶分支在尾状叶内部的分布,未见针对去向肝Ⅳ、Ⅴ、Ⅵ、Ⅶ段的门静脉肝外分支的特定解剖研究,亦未见将门静脉肝外分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文献。【目的】对门静脉肝外分支进行解剖学研究,与手术中表现、临床应用相结合,明确肝外门静脉分支的分布及其起点直径、游离部长度、入肝点及临床意义。使门静脉肝外分支的形象及概念有良好的呈现。为学术交流方便及手术医师充分掌握、重视这一解剖结构,姜小清、吴孟超根据各自临床手术经验及研究、根据肝门概念发展历史及门静脉肝外分支具有的独特的临床意义,建议将从“门静脉主干分叉部、门静脉左支横部以及门静脉右干上”发出的门静脉肝外分支定义为“第四肝门”。对第四肝门的理解有利于肝胆外科医师术中减少血管损伤、缩减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一、尸体肝解剖,采用第二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经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尸体(年龄19—64岁,性别不限,无肝胆系统畸形或肿瘤),经上腹部开腹,切断肝圆韧带、肝镰状韧带、左右冠状韧带、肝脾韧带、肝结肠韧带、肝肾韧带及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后上下腔静脉、肝后下下腔静脉,将肝脏从尸体中完整取出。肝十二指肠韧带切断时保留足够长度(2cm以上),避免损伤主干分叉部,影响对该部位肝外门静脉分支的解剖观察。将肝脏位置摆正,沿肝十二指肠韧带自下向上钝性分离门静脉主干至入肝,保留门静脉分支,将胆管、动脉、淋巴等其它组织去除。观察门静脉肝外分支的起点部位、入肝点,用电子游标卡尺(精确度0.01mm)测量起点直径三次,取平均值并记录结果。二、观察手术,选定术前拟行肝外门静脉部分骨骼化者(在科室临床手术中,以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尾状叶联合肝切除多见),观察手术中门静脉肝外分支的分布情况、其在手术过程中的意义及主刀医师如何处理。以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为例,看门静脉肝外分支的临床应用。【结果】共取得结构保存完整的尸体肝27例,经仔细分离后得到共计150支门静脉肝外分支。对这些分支进行发出点、走行、入肝部位的观察及直径测量等,结果如下:从单例标本起点部位计数:①门静脉左支横部发出分支2-3支,②门静脉主干分叉部发出分支1-2支,③门静脉右干发出分支1-2支;从单例标本入肝部位计数:①去向肝尾状叶分支2-3支,②去向肝Ⅳ段分支1-2支,③去向肝Ⅴ段分支0-1支,④去向肝Ⅵ段分支0-1支,⑤去向肝Ⅶ段分支1-2支;从单例标本分支起点直径及游离部长度计数:①门静脉左支横部发出的分支平均直径2.09±0.70mm,平均游离部长度6.01±2.13mm,②门静脉分叉部发出的分支平均直径2.24±0.93mm,平均游离部长度4.38±2.30mm,③门静脉右干发出的分支平均直径2.43±1.36mm,平均游离部长度3.55±1.32mm;④去向肝Ⅳ段的分支平均直径1.83±0.53mm,平均游离部长度5.53±2.20mm,⑤去向肝Ⅴ段的分支平均直径1.67±0.29mm,平均游离部长度2.83±1.60mm,⑥去向肝Ⅵ段的分支平均直径1.58±0.12mm,平均游离部长度1.35±0.12mm,⑦去向肝Ⅶ段的分支平均直径2.79±1.29mm,平均游离部长度3.89±1.39mm,⑧去向尾状叶分支平均直径2.21±0.83mm,平均游离部长度5.86±2.23mm。⑨所有门静脉肝外分支平均直径2.21±0.95mm,平均游离部长度4.98±2.28mm。从所有分支起点部位计数:①门静脉左支上发出的有72支,占48%,②门静脉分叉部上发出的有45支,占30%,③门静脉右支上发出的有33支,占22%;从所有分支入肝部位计数:①去向肝Ⅳ段的33支,占22%,②去向肝Ⅴ段的有12支,占8%,③去向肝Ⅵ段的有3支,占2%,④去向肝Ⅶ段的有36支,占24%,⑤去向尾状叶的有66支,占44%;从所有标本起点部位计数:①27例标本中,有24例门静脉左支上发出了分支,分支出现率为88.9%,②有21例门静脉分叉部上发出了分支,分支出现率为77.8%,③有21例门静脉右支上发出了分支,分支出现率为77.8%,④有12例在单一标本的三个部位同时有分支发出,在27例标本中所占比率为44.4%。从所有标本入肝部位计数:①27例标本中,有21例的肝Ⅳ段上有分支进入,分支出现率为77.8%,②有9例的肝Ⅴ段上有分支进入,分支出现率为33.3%,③有3例的肝Ⅵ段上有分支进入,分支出现率为11.1%,④有27例的肝Ⅶ段上有分支进入,分支出现率为100%,⑤有27例的尾状叶上有分支进入,分支出现率为100%。观察门静脉部分或全部骨骼化的手术50例。获得门静脉左支横部分支清晰视野25例,门静脉主干分叉部分支清晰视野32例,获得门静脉右干分支清晰视野18例。观察发现,术区内门静脉的肝外分支的均需游离、加扎,否则术中易损伤门静脉肝外分支,损伤后渗血不止、压迫不能止血,影响手术的进行。计数所有显露的分支起点部位、入肝点如下:①门静脉左支横部发出分支2-3支,②门静脉主干分叉部发出分支1-2支,③门静脉右干发出分支1-2支,④去向肝尾状叶分支2-3支,⑤去向肝Ⅳ段分支1-2支,⑥去向肝Ⅴ段分支0-1支,⑦去向肝Ⅵ段分支0-1支,⑧去向肝Ⅶ段分支1-2支。去向肝Ⅶ段的分支难以辨认其肝脏供血区,在新鲜离体标本中,经游离分支后,先用止血钳夹闭分支起点,再向分支内注射亚甲蓝,若观察到肝Ⅶ段迅速染色则证明其供血区为肝Ⅶ段。【结论】经尸体肝解剖和测量,门静脉的肝外分支平均直径2.21±0.95mm,平均游离部长度4.98±2.28mm。血管管径代表血流充盈程度,这些分支血供丰富、位于肝门板深部、术中显露困难、易损伤出血,是手术中的难点。在手术中需部分或全部骨骼化门静脉时,沿着门静脉在门静脉肝外分支的常见发出部位仔细游离、妥善处理肝外门静脉分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术后风险。在尸体肝解剖中,分支发出位置的分布有规律性,门静脉左支横部、门静脉分叉部及门静脉右干都是分支常见的发出位置。门静脉左支横部发出分支最常见,分支出现率为88.9%;分支支数最多,占分支总数目的48%,每例标本从门静脉左支上发出的分支平均为2-3支。其次为门静脉分叉部,分支出现率为77.8%,分支支数占分支总数目的30%,每例标本从门静脉分叉部发出的分支平均为2-3支。门静脉右支的分支出现率为77.8%,分支支数占分支总数目22%,每例标本从门静脉右支上发出的分支平均为1-2支。三个部位上同时有分支发出的标本例数占总计27例标本的44.4%。分支入肝点则以尾状叶和肝Ⅶ段最常见,两个部位分支出现率都为100%,平均分别是2-3支、1-2支。其次为肝Ⅳ段和肝Ⅴ段,分支出现率分别为77.8%、33.3%,平均分别是1-2支、0-1支。肝Ⅵ段少见,出现率仅为11.1%,平均是0-1支。肝解剖结构研究是肝胆外科发展的基础。从“肝门”概念发展史来看,由一肝门理论发展到二肝门理论、由二肝门理论发展到三肝门理论,都是由于临床手术中发现在某一特定区域操作时容易出血,其原因在于该区存在血供丰富的血管,这些血管最终被发现有独特的分布范围、手术意义,不能继续混淆在旧有的解剖概念内。同样,姜小清、吴孟超根据临床经验及研究提出,第一肝门应该进一步分成“第一肝门+第四肝门”,将肝外门静脉分支从第一肝门的概念中分离出来,称之为“第四肝门”。第四肝门概念与以往的肝门概念不同,不再指“结构所在区域”,而是指结构本身。肝门概念由“一肝门”发展到“四肝门”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第三肝门”提出后,标志着临床医师对肝的静脉流出道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而不再局限于之前对几条主要肝静脉的认知。第三肝门的提出,使尾状叶肿瘤行前径路入路手术变为可行,使手术中处理第三肝门时术中出血减少、风险降低;第三肝门与第二肝门存在的空隙催生出新的手术方法。第四肝门概念的提出,有利于肝胆外科临床医师在该领域的交流学习,有利于术中规范化处理,具有手术指导意义,标志着临床医师对肝脏管道结构进一步的掌握。

王敏,吴荣秀[9](2011)在《肝尾状叶形态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肝尾状叶因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不仅是肝叶,更被认为是"副肝"。大量研究表明,肝尾状叶形态体积在某些疾病中发生特征性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越

黄志强[10](2010)在《《学报》与我们共同成长》文中提出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军医进修学院学报》已从诞生至"而立"之年,她的成长见证了解放军总医院的发展,亦见证了肝胆外科的成长。1985年我加入了总医院人的行列,一转眼已经20多年。解放

二、尾状叶外科——肝外科的最后领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尾状叶外科——肝外科的最后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与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安全性及可行性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LCLR标准
        2.2.2 排除LCLR标准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式
        2.4.1 LCLR组
        2.4.2 OCLR组
    2.5 术后处理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2.8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术前临床数据比较结果
    3.2 术中临床指标比较结果
    3.3 术后临床数据比较结果
    3.4 术后并发症比较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对比分析
    4.2 手术时间的对比分析
    4.3 手术费用的对比分析
    4.4 术后住院时间的对比分析
    4.5 术后肝功能的对比分析
    4.6. 并发症的分析
    4.7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注意事项和经验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之处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肝尾状叶肿瘤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尾状叶肝癌腹腔镜切除与开腹切除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诊断标准
    3.入组标准
    4.排除标准
    5.剔除标准
    6.术前评估
    7.治疗方法
        7.1 腹腔镜尾状叶肝癌切除术
        7.1.1 腹腔镜联合尾状叶肝癌切除术
        7.1.2 腹腔镜单独尾状叶肝癌切除术
        7.2 开腹尾状叶肝癌切除术
    8.根治性切除判断标准
    9.资料收集及随访
    10.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2.两组病人实验室检查比较
    3.两组病人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4.两组病人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5.两组病人肿瘤复发情况比较
    6.两组病人生存情况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肝脏尾状叶的外科解剖及其增生(论文提纲范文)

1 尾状叶的解剖
    1.1 位置及分部
    1.2 尾状叶的CPT结构
    1.3 尾状叶的静脉回流
2 尾状叶的增生
    2.1 肝内胆管结石与尾状叶增生
    2.2 肝硬变与尾状叶增生
    2.3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与尾状叶增生
3 小结

(8)门静脉肝外分支解剖及“第四肝门”的命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门静脉肝外分支的解剖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门静脉肝外分支的临床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肝尾状叶形态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尾状叶解剖及毗邻
2 尾状叶供血系统
3 解剖学方法及影像诊断技术在尾状叶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3.1 传统解剖为解剖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8]。
    3.2
    3.3
    3.4
    3.5
    3.6
4 肝尾状叶形态、体积的变化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4.1
    4.2
    4.3
    4.4 肝尾状叶在脂肪性肝病中超声改变

四、尾状叶外科——肝外科的最后领域(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与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安全性及可行性临床对比分析[D]. 丁子纲. 南昌大学, 2021(01)
  • [2]尾状叶肝癌腹腔镜切除与开腹切除预后分析[D]. 王翔.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3]超选择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治疗13例尾状叶肝癌的疗效评价[J]. 袁宏军,刘凤永,李鑫,管阳,左太阳,王茂强.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7(10)
  • [4]单独肝尾状叶切除的界限与策略[J]. 吴文广,吴向嵩,李茂岚,刘颖斌. 中华外科杂志, 2014(01)
  • [5]肝脏尾状叶的外科解剖及其增生[J]. 李志鹏,曾兆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09)
  • [6]肝脏尾状叶肿瘤手术切除一例及手术方式探讨[J]. 邓志成,秦磊,钱海鑫.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11)
  • [7]肝尾状叶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J]. 郭俊武,秦伟,戴勇.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11)
  • [8]门静脉肝外分支解剖及“第四肝门”的命名[D]. 闫培宁. 第二军医大学, 2011(10)
  • [9]肝尾状叶形态学研究进展[J]. 王敏,吴荣秀.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02)
  • [10]《学报》与我们共同成长[J]. 黄志强.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0(03)

标签:;  ;  ;  ;  ;  

尾状手术 - 肝脏手术的最后领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