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池塘养殖品种及发展趋势

我国主要池塘养殖品种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池塘主要养殖种类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孟得微[1](2021)在《中碱度雅罗鱼池塘围隔系统微藻培育与水质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

强朦朦[2](2021)在《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文中指出伴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全球众多国家开始管制渔业捕捞,并鼓励海水养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缓解渔业资源短缺尤为重要。但海水养殖却是高风险行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从稳定沿海养殖户的生计来说,海水养殖的风险管理都至关重要。因此,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这一渔业资源经济手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围绕两者承担的生产风险评估、保险定价与保险政策优化等工作,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展开研究。首先,利用分布拟合法对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思路。其次,基于精算原理,对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进行改进。再次,量化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讨论政府是否应该补贴、如何确定补贴比例和补贴是否可持续等重要问题。最后,以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为例,对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表明:第一,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要显着高于农作物,致灾因子来源复杂。保险机构应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且需要聚焦鱼类和甲壳类等高生产风险品种,而且类型上应以多灾种保险为主。第二,对于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分布拟合法要优于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而且,基于相邻地区的情况对费率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反映海水养殖生产损失的空间关联性。第三,从促进供需均衡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对海水养殖保险进行保费补贴,而且这种补贴是有效率的。最优的补贴比例和海水养殖户生产风险水平、风险厌恶程度和保险附加费率的高低有关。另外,即使中央财政不提供支持,地方政府也完全有财力去补贴海水养殖保险。第四,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是有效的,此类创新产品具有提高海水养殖户福利和降低收入尾部风险的潜力,且需要的补贴成本要比传统的损害赔偿保险低。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量评估了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并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本文首次运用参数和非参数分布拟合法从不同层面对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从致灾因子的危害性、海水养殖生产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等角度对评估结果进行了解释。同时,本文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承保体在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强调利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来科学的拟合单产分布和根据相邻地区的情况来调整费率。第二,提出了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测算方法。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海水养殖户的参保率,最优的保费补贴比例应该刚好使得海水养殖户购买保险和不购买保险的效用相等。同时,政府在确定保费补贴比例时,需要注意补贴效率的提高和减少过度补贴的程度。第三,优化了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分析此类保险有效性的原则。本文提出先基于水产科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指数触发值区间,然后基于海水养殖户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函数规划求解最优的指数触发值,该思路不仅有着较强的理论基础,而且计算过程客观。另外,从保险的本质来看,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是否有效不能只聚焦基差风险,最根本的还要看此类保险是否提高了海水养殖户的福利和降低了政府补贴的成本。

李发明,林小刚,周军,阮师,陈鸿生[3](2021)在《广东省海水养殖排污量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海水养殖的污染物排放问题是局部海域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之一,其中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产生的污染负荷量最大。本文利用污染系数和养殖产量对2003—2018年16 a以来广东省海水养殖中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2003—2018年广东省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的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网箱养殖排放N、P和COD的年均增长量分别为366.0 t、61.2 t和585.1 t,增长率均为6.6%,池塘养殖排放N、P和COD的年均增长量分别为90.5 t、9.1 t和636.1 t,增长率分别为14.2%,12.2%和13.1%。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种类和养殖区域的海水养殖排放的N、P和COD总量不同,网箱养殖高于池塘养殖;鱼类高于虾蟹类;粤西高于粤东和珠三角。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排放的N、P和COD分别占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的1.3%、3.7%和0.7%,是近岸海域海洋环境污染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分析海水养殖排污变化趋势及地域特点,可为近海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张紫英[4](2021)在《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文中认为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是保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水产动物养殖尾水处理用水生植物种类较少的问题,本文开展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试验,其中淡水处理分为室内静水实验和室外混养池塘生产试验两部分,海水处理为室内静水实验。通过比较与分析,探讨水生植物在养殖废水处理的应用前景,为建立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1.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对养殖水体碳氮磷去除效果研究本室内静水试验选取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作为供试植物,养殖尾水参考罗非鱼精养池塘水质、《淡水养殖水排放要求》及重度富营养河流的氮磷值,富营养水平设置低、中、高三组,定期测定植株的鲜重、氮磷含量以及水质指标:CODMn、TOC、NH4+-N、TN、SRP和TP,比较分析三种植物的生长状态、氮磷累积量和对水体碳氮磷的去除能力,得出结果如下:(1)绿狐尾藻生长和氮磷累积能力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增加,喜高氮磷;空心菜持续生长28d,生长随氮磷浓度增加而下降,喜高氮但不耐高氮;大薸在低、中营养水平组生长21d,高水平组仅14d,生长期随氮磷浓度增加而缩短,生长和氮磷累积能力随之下降,喜磷但对高氮敏感。(2)绿狐尾藻对养殖尾水CODMn、TOC、NH4+-N、TN、SRP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60.02-62.89%、34.59-53.35%、95.17-97.10%、69.53-87.40%、69.99-90.00%和68.87-84.42%,碳氮磷去除效果随氮磷浓度增加而上升,耐氨性强;空心菜去除率分别为39.32-46.79%、18.74-27.49%、78.93-89.88%、58.80-66.15%、39.97-46.99%和30.89-47.69%,碳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且去除能力次于绿狐尾藻;大薸对碳氮磷去除规律与空心菜相似,其去除率分别为30.24-53.00%、4.11-24.97%、39.37-72.67%、55.54-59.16%、39.13-52.17%和34.88-58.97%。总结得出:三种植物对养殖尾水碳氮磷去除能力依次为绿狐尾藻>空心菜>大薸,绿狐尾藻可用于各类氮磷超标养殖尾水的长期净化,尤其适用于高氮磷的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空心菜适用于高氮池塘养殖尾水的改善净化,大薸可考虑高磷养殖尾水的短期处理。2.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在罗非鱼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室外混养池塘生产试验在主养罗非鱼、混养鲢鳙的池塘中分别设置占塘面积10%的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三个浮床处理组和无植物对照组,定期监测池塘水体的水质指标:p H值、DO、叶绿素a、叶绿素b、NH4+-N、NO2--N、TN、SRP、TP、CODMn和BOD5,试验初末分别测定鱼类重量、植物生物量和植株氮磷含量,对比分析三种植物在罗非鱼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植物浮床组水体p H值、DO稳定在鱼类适宜生长的范围,叶绿素浓度大幅度削减;TN、TP变化范围分别为0.58-2.21和0.109-0.279 mg·L-1,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68.80%、64.61%、63.97%和53.76%、47.95%、36.51%,绿狐尾藻和水葫芦对氮、磷的净化效果优于大薸,植物浮床组TN、TP和BOD5均达到淡水池塘养殖尾水一级排放标准,CODMn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对CODMn的净化效果依次为大薸>绿狐尾藻>水葫芦。(2)水葫芦和大薸生长迅速但后期植株发黄腐烂,后期绿狐尾藻生长状态最佳;试验结束,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净增生物量分别为1071.4、2232.8和3545.1kg,氮磷移出量分别为0.31、0.25、0.17和0.17、0.04、0.07kg·m-2,绿狐尾藻每平米植株氮磷移出量最高,植物生长状态最佳;大薸组居中,水葫芦组较差。(3)三种植物浮床处理组池塘鱼单位净产量分别为14497.5、12857.5和11274.7 kg·ha-1,绿狐尾藻组池塘单位面积鱼产量最高,大薸组居中,水葫芦组较差。综上可知: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均可适用于浮床植物构建池塘水质净化系统构建,经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水质指标达到排放标准,渔产量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养殖周期内绿狐尾藻与池塘水质变化的适配性最佳、渔产量以及氮磷移出量最高,在生产中优先选取绿狐尾藻用于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3.海洋馆养殖尾水氮磷净化植物筛选研究本研究据上海海洋水族馆提供的室内养殖尾水的氮磷浓度和盐度配制模拟海洋水族馆养殖尾水,采用广西北海近海岸常见的四种大型海藻——细基江蓠、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为材料,培养采用500m L锥形瓶加入400m L试验用水,开展养殖尾水净化实验,试验期间定时测定藻体的鲜重、氮磷含量、抗氧化系统酶POD和SOD的活性,以及水体的NO2--N、NO3--N、NH4+-N和SRP含量,通过比较分析四种海藻的生长、氮磷去除能力和生理状态,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细基江蓠可以正常生长,真江蓠实验开始2d后开始腐烂,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从实验开始就发生腐解,无法生长。(2)细基江蓠在试验全过程8d对养殖尾水中氮盐的去除能力大小排序为NH4+-N>NO3--N>NO2--N,分别为99%、94%和76.1%,前期对水体中DIN的吸收较快,2d内对NO3--N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7.6%和70%;对SRP的去除率较差,试验结束对养殖尾水SRP的去除率仅59.06%。真江蓠仅在实验前2d内对N、P营养盐有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大小依次为:NH4+-N>NO3--N>NO2--N>SRP,分别为70.00%、50.03%、25.51%和19.55%;后发生腐解,至实验8d结束,失重率为2.28%,TN、TP分别释放了22.74%、10.47%。(3)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从实验开始即发生腐解,实验结束时,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失重率分别为39.75%和36.58%,处于早期腐解过程的两种藻体,TN释放率大于TP,且N、P释放不同步;至实验结束时,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腐解所释放的TN和TP分别达65.92%、62.69%和35.27%、28.53%。(4)POD和SOD酶活性:试验期间在细基江蓠和真江蓠早体内呈上升趋势,且细基江蓠两种酶活性均大于真江蓠,细基江蓠对高盐高氮的适应性强于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两种酶活性趋于下降,抗逆性差,不适于高盐高氮的环境生长。综上可知:高盐高氮养殖尾水中,细基江蓠的生长和N、P去除能力均优于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无法生长均发生了腐解,且刺状鱼栖苔腐解的程度和释放的N、P比浒苔的高。

鲍婷[5](2021)在《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淡水养殖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如何消减温室气体排放是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作物-鱼共作是我国典型的生态农作模式,通过作物与鱼的互补利用,可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但是其对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研究。不同作物由于生长特征和生物量的差异,在与水产动物共作中,对系统中碳氮转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盆栽模拟试验,选择四种作物(粳稻、籼稻、小白菜和空心菜)与黄颡鱼共作,研究不同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CH4和N2O排放、水体和底泥碳氮含量、功能基因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能为共生系统中作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CH4产生和排放的影响。籼稻-鱼共作处理显着增加了CH4排放量,比单养鱼处理增加了123.0%;粳稻-鱼、小白菜-鱼和空心菜-鱼共作处理CH4排放量与单养鱼处理没有显着差异。稻-鱼共作处理显着降低土壤孔隙水中CH4浓度。籼稻-鱼共作处理底泥DOC含量显着低于单养鱼处理。稻-鱼共作处理共作前期和后期mcr A基因丰度均显着高于单养鱼处理,其中籼稻-鱼共作处理共作前期mcr A基因丰度显着高于粳稻-鱼共作处理。结果表明稻-鱼共作处理促进了产甲烷菌的生长和繁殖,其中籼稻-鱼共作处理对产甲烷菌的促进作用强于粳稻。因此,籼稻-鱼共作处理对CH4排放的促进作用强于其他三种共作处理。2、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N2O产生和排放的影响。籼稻-鱼、粳稻-鱼、空心菜-鱼和小白菜-鱼共作处理N2O排放量显着低于单养鱼处理,分别减少81.6%、69.7%、67.1%和60.5%。稻-鱼共作同时减少上覆水和土壤孔隙水中N2O浓度,但菜-鱼共作仅减少上覆水中N2O浓度。稻-鱼共作显着降低养殖水体TN、NH4+-N、NO3--N和底泥NH4+-N、DON含量,菜-鱼共作仅显着降低养殖水体NO3--N含量。作物-鱼共作处理显着增加养殖前期底泥中nir K和nos Z基因丰度,对nir S基因丰度没有显着影响。与单养鱼相比,稻-鱼和菜-鱼共作均能显着减少N2O排放,籼稻-鱼共作的减排效应要优于其他三种共作处理。3、作物-鱼共作处理对全球增温潜势和养分收支的影响。籼稻-鱼共作处理GWP显着高于单养鱼处理,其他三种作物-鱼共作处理GWP与单养鱼处理没有显着差异。稻-鱼共作处理GHGI与单养鱼处理没有显着差异,但菜-鱼共作处理GHGI显着低于单养鱼处理。不同共作系统的氮磷利用率也存在差异。粳稻-鱼和籼稻-鱼共作处理氮、磷利用率均显着高于单养鱼处理;小白菜-鱼共作处理氮利用率显着高于单养鱼处理,而磷利用率与单养鱼处理没有显着差异;空心菜-鱼共作处理氮、磷利用率与单养鱼处理均没有显着差异。菜-鱼共作处理,特别是小白菜-鱼共作处理,在不增加GWP的前提下,显着减少GHGI,获得额外产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共作模式。

曹丽[6](2021)在《兴化市典型蟹塘养殖生长周期的污染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中华绒螯蟹(学名:Eriocheir sinensis),又称螃蟹、大闸蟹或河蟹等,是我国传统的名优水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和经济价值。江苏兴化作为全国最大的大闸蟹生产基地,有中国螃蟹第一县的美称。河蟹养殖产业给兴化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调节蟹塘水质是螃蟹养殖的关键,这关系到螃蟹养殖池塘的水和底泥环境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流域污染物的排放。关于螃蟹养殖排水时期的污染研究很多,但是对于螃蟹整个生长周期养殖塘的水和底泥环境中污染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较少。本论文根据2020年2-10月对兴化市5个同一水源的典型螃蟹养殖池塘进行一个养殖周期的跟踪调查实验数据,对各蟹塘水环境中营养盐(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pH、水温和底泥环境中营养盐(总氮、总磷)、重金属(Zn、Cr、Cu、Pb、As、Cd)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蟹塘中水质和底泥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一个养殖周期内,蟹塘中水质指标水温、pH和溶解氧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性,控制好这几个指标是螃蟹养殖的基础因素;蟹塘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TP、TN以及氨氮的浓度在一个养殖周期的变化趋势相似:在养殖前期小幅度提高,随着螃蟹的生长,投喂饲料量逐渐增加,其浓度也随之升高,到螃蟹捕捞期,则有一定的下降。蟹塘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和TP浓度超标严重,最大超标幅度分别是107%和101%;养殖前期蟹塘水体的水质比较好,而后期水质的污染水平开始超过警戒线,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在养殖期间,水源河流的氨氮浓度明显高于蟹塘,且水源水体TN和TP浓度的超标率较高;水源河流水体受周围养殖退水的影响较大,污染指数与蟹塘的变化趋势一致,总体的水质状况不如蟹塘。(2)螃蟹养殖池塘底泥中TN的含量变化趋势总体上是2-9月(养殖前期和中期)上升,9-10月(养殖后期)下降;螃蟹养殖池塘底泥中TP的含量变化总体上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从各时段蟹塘底泥中氮、磷的污染程度来看,TN的单项污染指数总体大于TP的单项污染指数,底泥中氮污染程度较磷的污染程度严重;随着螃蟹的生长,饲料投喂量的增加,蟹塘养殖的中后期给蟹塘底泥带来较大的氮磷污染负荷。(3)兴化螃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平均含量的大小为Zn>Cr>Cu>Pb>As>Cd;在一个螃蟹养殖周期中,蟹塘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有明显增加的是Zn和Cu;重金属污染评价中Cd的含量高于最大限值,属于轻度污染;Cr与Cu的含量接近限值,在警戒线附近;Zn、Pb和As的含量在安全限值内。

孙悦[7](2021)在《稻鱼共生对土壤微生境和鱼类内环境的影响及其互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稻鱼共生(Rice-fish co-culture)是“全球重要的农业遗产系统”之一,在亚洲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我国稻田养鱼也有160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华中、西南、华东、华南等地区。广东省粤北山区拥有充足的水源和经验丰富的水稻种植技术,是发展稻鱼共生的优良地区。同时,稻鱼共生模式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内外关于稻鱼共生系统土壤不同层级微生物与养殖对象肠道内环境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设置稻鱼共生组(RF)和水稻单作组(RM),分别对不同养殖时期(前期和后期)、不同层级土壤(0-2 cm、2-4 cm、4-6 cm、6-8 cm、8-10 cm、10-15cm和15-20 cm)进行采样,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系统分析。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对两种稻田系统的土壤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组稻田土壤及鱼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进行鉴定和分析;并利用生态网络分析了两种模式土壤微生物的系统稳定性。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稻鱼共生系统和池塘养殖鲤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组织结构差异,分析了稻田养殖对鱼类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了稻鱼共生系统中土壤环境因子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鱼类内环境的互作效应,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稻鱼共生对土壤理化因子和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稻鱼共生模式显着提高了前期土壤p H、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和后期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P<0.05);RF组与RM组土壤养分含量随分层变化的趋势一致,其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与0-10 cm相比,10-20 cm处显着降低(P<0.05);其中,有效钾含量在稻鱼共生后期逐渐积累在10-20cm处。(2)稻鱼共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门水平和属水平的细菌群落结构来看,稻鱼共生未改变0-20 cm土壤门和属水平的细菌物种组成,但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以及优势属的相对丰度上发生了明显变化。RDA结果表明,在土壤层级0-2 cm处,稻鱼共生全时期的硝氮和全磷含量显着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2-10 cm处土壤p H显着影响细菌群落结构;10-20 cm处土壤p H和铵态氮显着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后期RF组0-10 cm和10-20 cm土壤细菌群落分别聚集在全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区域。生态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稻鱼共生的前、后期,与RM组相比(80.00%和78.78%),RF组中的细菌微生物之间的互动更积极(89.89%和79.58%)。(3)稻田环境对鲤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组织形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同等条件下的池塘养殖相比,稻田环境显着提高了鲤的生长性能;降低了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稻鱼共生组肠道微绒毛长度较短,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池塘养殖的鱼类相比,稻鱼共生组鲤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显着提高了变形菌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的丰度,显着降低了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mycesbovi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丰度。(4)土壤理化因子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鱼类内环境的互作分析。结果表明,稻鱼共生模式下鲤肠道细菌种类与土壤0-10 cm和10-20 cm细菌种类相似度分别为30.52%和29.16%。鲤肠道微生物与0-10 cm土壤微生物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表明,共有8个菌属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8个菌属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与10-20 cm土壤微生物无相关性(P>0.05);禾花鲤肠道微生物与0-10 cm土壤理化因子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表明,共有4个菌属与理化因子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4个菌属与土壤理化因子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与10-20 cm层级环境因子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提高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改变了土壤和鲤肠道微生物物种丰度,提高了土壤和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性,保证了水稻和鲤生长的需求。鲤肠道细菌结构与土壤0-10 cm细菌物种组成更为接近,相关性更强。因此,稻鱼共生模式可促进土壤营养盐释放,土壤微环境更稳定,鲤肠道内环境更健康,值得大力推广。

吴俊男[8](2021)在《投喂策略对稻鱼共作系统气态氮排放和饲料氮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营养化是制约池塘养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稻鱼共作是我国典型的生态农作模式,在养分互补利用、减少氮污染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饲料投喂策略(饲料投喂率和饲料蛋白含量)是决定稻鱼共作系统氮投入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养殖鱼类生长及养殖系统中氮污染物排放。但是饲料投喂率和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鱼共作系统气态氮排放以及饲料氮利用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以黄颡鱼养殖池溏种稻模式为例,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饲料投喂率和饲料蛋白含量对气态氮(N2O和NH3)散失、水体和底泥不同形态氮含量、黄颡鱼生长性能以及氮利用率的影响,初步为稻-黄颡鱼共作系统饲料投喂率和饲料蛋白含量的采用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投喂率增加会促进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的N2O排放,对NH3挥发无显着影响。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不投喂处理呈N2O净吸收状态(-0.01 kg·ha-1),而2%投喂率(0.11 kg·ha-1)、4%投喂率(0.19 kg·ha-1)、6%投喂率(0.33 kg·ha-1)和8%投喂率(0.72 kg·ha-1)处理呈N2O净排放状态。在相同投喂率下,稻-黄颡鱼共作处理N2O排放量比黄颡鱼单养处理显着降低了32.10%。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随饲料投喂率增加而增加,表明投喂率的增加会削弱稻-黄颡鱼共作模式对N2O排放和水体氮污染的消减效应。2、饲料投喂率增加对黄颡鱼生长性能有促进作用。黄颡鱼特定生长率、粗蛋白含量和蛋白增加量随投喂率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黄颡鱼对饲料氮的利用率随投喂率增加呈下降趋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大黄颡鱼特定生长率、最大个体蛋白增加量和最低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对应投喂率分别为5.49%、5.16%和1.00%。结合生产实际,在保障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建议稻-黄颡鱼模式的投喂率不超过5.49%。3、饲料蛋白含量增加会促进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的N2O排放,对NH3挥发无显着影响。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而增加。投喂相同饲料的稻-黄颡鱼共作处理N2O排放量和水体氮含量均显着低于黄颡鱼单养处理。4、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对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黄颡鱼生长性能有促进作用。通过回归分析表明,饲料蛋白含量为25.00%-37.07%时,黄颡鱼生长性能、单位产量N2O排放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而增加,而进一步增加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生长的促进效应不显着。综合考虑N2O排放因素,稻-黄颡鱼共作模式饲料蛋白含量应尽量低于37.07%。5、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氨排泄和消化酶活性有显着影响。黄颡鱼胃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而增加,相反,淀粉酶活性随蛋白水平增加呈降低趋势。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脂肪酶活性无显着影响。饲料蛋白含量增加,黄颡鱼平均氨排泄速率也随之显着增加。其中,40%和45%蛋白含量投喂处理中平均氨排泄率高于25%、30%和35%蛋白含量投喂处理。

孙瑞萌[9](2021)在《模块化组合湿地设计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人工湿地已被广泛应用于池塘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和循环利用。池塘养殖尾水经湿地净化处理后进入养殖池塘中循环使用,形成池塘-人工湿地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是当前池塘绿色养殖模式之一。本研究构建了一组模块化组合湿地和养殖池塘结合,形成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了启动运行阶段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效果、湿地最佳运行参数、湿地内生物膜形成动态过程、池塘水质调控效果、以及人工湿地-池塘面积配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模块化组合湿地由前置区、进水区、上行流湿地Ⅰ区、汇水区、上行流湿地Ⅱ区和出水区串联而成。整体湿地底层及两侧铺设土工膜防渗,湿地基质采用页岩陶粒,粒径0.5~1cm,孔隙率为0.42。池塘养殖尾水经由一台进水提升泵泵入前置区经斜板沉淀,经预处理后的上清水通过溢流口流入进水区,再依次流经进水区、上行流湿地Ⅰ区、汇水区、上行流湿地Ⅱ区和出水区回流进入池塘。在出水区可设置臭氧消毒区,水质达标后排放或回用。2.通过测定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组合湿地水处理效果,讨论了模块化组合湿地最佳运行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5 h时,兼顾时间有效原则,系统对尾水的净化效率较好且水处理量较大,对TN、TP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6.07%、51.25%和51.6%。研究了启动运行期间组合湿地的运行效果和池塘水质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TN、TP、CODCr和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33.07%~51.55%、40.12%~72.58%、32.04%~56.98%、38.40%~78.40%。TAN、NO2--N和CODCr在上行流湿地Ⅰ区处理效率更高,NO3--N、TP和PO43--P在上行流湿地Ⅱ区的去除率更高,TN在上行流湿地Ⅰ区和上行流湿地Ⅱ区均有较好去除效果。试验后期,组合湿地对养殖池塘水质理化指标能有效调控,试验塘水中氮磷和CODc等指标显着低于对照塘。试验期间,花叶芦竹和美人蕉长势较好,植物覆盖率、植物株高和根长呈递增趋势。研究了植物对氮磷营养物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美人蕉对氮磷去除的贡献率仅为7.89%和5.40%,花叶芦竹长势较差对氮磷去除的贡献率仅为5.13%和1.00%;美人蕉相比花叶芦竹对氮磷去除的贡献率更高;且相比地下部分两种植物地上部分对氮磷去除的贡献率较高。计算了湿地与池塘的面积配比,结果显示:启动运行阶段,在一定淡水池塘尾水排放标准的范围内,系统人工湿地等净化面积占养殖面积的比例,一般吃食鱼养殖(400 m2净产450 kg)为30%~37%。3.研究了人工湿地内基质胞外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湿地植物根系、根区基质和非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可检测到15种与氮、磷和有机质降解相关的胞外酶活性,而且胞外酶种类数(N)、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酶综合指数(SEI)随运行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植物根系和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胞外酶降解能力在60 d基本达到稳定,非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胞外酶降解能力在80 d还未达到稳定;根系表面、根区基质生物膜的胞外酶种类数(N)、Shannon指数(H’)和综合酶指数(SEI)均显着大于非根区,但根系表面与根区基质之间差异不显着。

王珂珂[10](2021)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池塘富营养物归趋研究及其垂直流人工湿地治理技术优化》文中认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是我国淡水养殖最具代表性品种,过去几十年中其产量快速增长。草鱼是我国传统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其产量已达到550多万吨,占淡水养殖产量的18%左右;大口黑鲈由于生长迅速、肉质鲜美,也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肉食性鱼类品种,近年来更被誉为“第五大家鱼”,养殖总产量高达40万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目前,草鱼和大口黑鲈以投喂外源性饵料的池塘集约化养殖为主,其养殖过程产生大量残饵、粪便等,对养殖环境和周边水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由于草鱼和大口黑鲈食性和生理特性不同,其饲料营养成分也具有较大差异。本实验通过分别测定两种不同鱼类尾水特性及其最适基质比例和植物密度构建适合处理不同食性鱼类尾水的人工湿地;为了探究生态基对池塘富营养物的去除能力进行了生态基的原位水体修复实验。主要结论如下:(1)草鱼和大口黑鲈池塘富营养物归趋研究。当前,尾水处理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摸清不同养殖模式富营养物归趋则是处理养殖尾水的前提。本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典型植食性鱼类—草鱼和典型肉食性鱼类—大口黑鲈养殖系统的碳(C)、氮(N)、磷(P)归趋,结果显示:草鱼可吸收利用投喂饲料中22.80%的C、50.90%的N和14.34%的P,大口黑鲈吸收利用17.85%的C、30.40%的N和4.87%的P,其余生源要素均排放到养殖环境中。结果表明,养殖草鱼的环境负荷低于大口黑鲈。实验结果可为两种鱼类尾水处理系统设计、优化提供参考。(2)草鱼和大口黑鲈尾水净化基质、植物筛选及配比优化研究。为进一步解决水产养殖尾水排放问题,选取沸石、陶粒、椰壳炭3种基质,鸢尾、金鱼藻、风车草3种植物,分别比较不同组合基质和植物对草鱼和大口黑鲈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沸石、陶粒、椰壳炭组合可较好去除草鱼和大口黑鲈尾水中氮磷营养盐:对草鱼尾水中NO3--N、NO2--N、NH4+-N、T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8.86%、90.35%、81.23%、68.72%、85.93%、88.56%,对大口黑鲈尾水中NO3--N、NO2--N、NH4+-N、T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9.88%、34.98%、63.12%、41.77%、90.23%、85.13%;利用金鱼藻、鸢尾、风车草组合可较好去除草鱼和大口黑鲈尾水中氮磷营养盐:对草鱼尾水中NO3--N、NO2--N、NH4+-N、T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5.81%、89.12%、90.11%、66.75%、82.33%、70.97%,大口黑鲈尾水中NO3--N、NO2--N、NH4+-N、T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8.33%、34.59%、63.91%、42.15%、85.39%、89.18%。综合考虑经济成本,草鱼尾水净化基质的最佳配比为沸石:陶粒:椰壳炭=1:1:2,大口黑鲈尾水净化基质的最佳配比为沸石:陶粒:椰壳炭=2:1:1;草鱼尾水净化植物的最佳种植密度为金鱼藻5.2 kg/m2,鸢尾9.75kg/m2,风车草8 kg/m2,大口黑鲈尾水净化植物的最佳种植密度为金鱼藻5.2 kg/m2,鸢尾9.75kg/m2,风车草4kg/m2。(3)水力停留时间对草鱼和大口黑鲈尾水垂直流人工湿地治理效果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6 h时,人工湿地对草鱼养殖尾水氮磷营养盐的去除率最高,尾水中NO3--N、NO2--N、NH4+-N、T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49.38%、35.12%、28.33%、36.19%、25.67%、29.18%,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时,人工湿地对大口黑鲈养殖尾水氮磷营养盐的去除率最高,尾水中NO3--N、NO2--N、NH4+-N、TN、TP、PO43--P分别达到了31.56%、45.17%、43.91%、33.95%、37.65%、43.28%;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2 h时,草鱼尾水中Cr、As、Cd、Hg、Pb、Cu、Z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3.42%、40.14%、79.56%、62.33%、85.57%、72.36%、90.92%;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6 h时,人工湿地对大口黑鲈养殖尾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率最高,大口黑鲈尾水中Cr、As、Cd、Hg、Pb、Cu、Z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53.46%、45.93%、66.73%、68.21%、82.36%、71.43%、77.86%。(4)生态基对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氮、磷累积的影响。为了研究生态基对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氮,磷累积的影响,对大口黑鲈进行了6个月的室外池塘养殖试验。养殖期间不同时间段内分别对养殖水体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磷酸盐(PO43--P)、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养殖池塘底泥的TN、TP、TOC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养殖水体氮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TN、NO3--N、NH4+-N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N累积显着低于对照组;生态基处理组TP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水体P累积显着低于对照组。池塘底泥中碳、氮、磷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池塘底泥TOC、TN、TP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挂设生态基对降低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体氮、磷含量有显着效果。

二、我国池塘主要养殖种类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池塘主要养殖种类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渔业资源管理及其政策研究
        2.1.1 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2.1.2 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2.1.3 渔业资源管理的政策
    2.2 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基础
        2.2.1 生产风险评估理论
        2.2.2 保险定价理论
        2.2.3 政府补贴理论
        2.2.4 指数型保险理论
    2.3 海水养殖保险的实证研究
        2.3.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评估
        2.3.2 海水养殖保险市场的失灵
        2.3.3 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
        2.3.4 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
    2.4 综合述评
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说
    3.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
        3.1.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历史背景
        3.1.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历程
        3.1.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基础内容
    3.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分析框架
        3.2.1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研究的原因
        3.2.2 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的分析框架的提出
    3.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假说
        3.3.1 保险机构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3.3.2 政府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4 中国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4.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测度方法
        4.1.1 单产趋势
        4.1.2 分布建模
        4.1.3 概率求解
    4.2 研究区域与数据
        4.2.1 研究区域
        4.2.2 数据
    4.3 测度结果与解释
        4.3.1 海水养殖总生产风险分析
        4.3.2 四大种类的海水养殖生产风险分析
        4.3.3 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生产风险分析
        4.3.4 评估结果的解释
    4.4 评估结果对海水养殖保险开展思路的启示
        4.4.1 是否应该开展海水养殖保险
        4.4.2 应该开展什么类型的海水养殖保险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研究
    5.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的基本情况
    5.2 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5.2.1 经验费率法
        5.2.2 对经验费率法的改进
    5.3 研究区域与数据
    5.4 不同方法费率厘定结果的比较
        5.4.1 经验费率法的结果
        5.4.2 分布拟合法的结果
        5.4.3 费率结果的比较
    5.5 费率的调整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政策研究
    6.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的背景与问题
    6.2 政府补贴的分析方法
        6.2.1 保险机构定价
        6.2.2 海水养殖户的参保决策
        6.2.3 引入政府补贴
    6.3 研究区域与数据
    6.4 实证结果
        6.4.1 保险定价结果
        6.4.2 政府是否应该补贴
        6.4.3 政府补贴比例的分析
        6.4.4 政府补贴是否可持续
    6.5 本章小结
7 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7.1 天气指数保险及其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7.1.1 天气指数保险的缘起与特点
        7.1.2 天气指数保险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7.2 研究区域与数据
        7.2.1 研究区域
        7.2.2 数据
    7.3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的设计
        7.3.1 指数选择
        7.3.2 赔付结构
        7.3.3 保险定价
        7.3.4 参数优化
    7.4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有效性的评估方法
    7.5 实证结果
        7.5.1 赔付参数的选择与保险定价
        7.5.2 海水养殖户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7.5.3 政府补贴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广东省海水养殖排污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计算方法
    1.3 估算结果的不确定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广东省海水养殖现状
    2.2 海水养殖污染物排放量
        2.2.1 养殖模式的影响
        2.2.2 养殖种类的影响
    2.3 海水养殖排污的区域特点
    2.4 与其它陆源输入的比较
3 结论与展望

(4)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的水生植物净化研究进展
        1.2.1 淡水池塘水质污染特征及减排技术概况
        1.2.2 外来水生植物的应用
        1.2.3 水生蔬菜的应用
    1.3 海水养殖尾水的水生植物净化研究进展
        1.3.1 海水养殖尾水特征及其处理概况
    1.4 大型海藻在海洋馆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对养殖水体碳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浮床植物生长状况
        2.2.2 浮床植物对碳氮磷的去除效果
    2.3 讨论
        2.3.1 三种浮床植物对不同营养水平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
        2.3.2 绿狐尾藻、空心菜、大薸的应用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在罗非鱼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水生植物对淡水鱼塘水质的净化效果
        3.2.2 三种水生植物的收获及氮磷移除量
        3.2.3 池塘鱼类产量
    3.3 讨论
        3.3.1 水生植物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3.3.2 三种水生植物对池塘鱼类产量的影响
        3.3.3 三种水生植物对池塘养殖水质处理的应用前景
    3.4 小结
第四章 海洋馆养殖尾水氮磷净化植物筛选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藻体生长和生理响应
        4.2.2 藻体对养殖尾水氮磷的净化效果
        4.2.3 藻体的氮磷累积
    4.3 讨论
        4.3.1 江蓠属海藻对养殖尾水的生态适应特征
        4.3.2 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腐解规律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淡水养殖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1.1.1 淡水养殖系统的发展
        1.1.2 淡水养殖系统的CH_4和N_2O排放特征
        1.1.3 淡水养殖系统CH_4和N_2O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1.2 淡水养殖系统环境污染的植物修复
        1.2.1 植物修复的技术模式
        1.2.2 水生植物对淡水养殖系统环境污染的修复
    1.3 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3.1 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CH_4排放的影响
        1.3.2 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CH_4排放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采样与分析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CH_4排放特征
        2.2.2 上覆水和土壤孔隙水中CH_4浓度
        2.2.3 养殖水体和底泥碳含量
        2.2.4 底泥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功能基因丰度
        2.2.5 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N_2O排放特征
        3.2.2 上覆水和土壤孔隙水中N_2O浓度
        3.2.3 养殖水体和底泥中不同形态氮含量
        3.2.4 底泥反硝化细菌功能基因丰度
        3.2.5 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作物-鱼共作对全球增温潜势和养分收支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GWP和GHGI
        4.2.2 作物与鱼的生物量和氮、磷含量
        4.2.3 养殖周期内的氮收支平衡
        4.2.4 养殖周期内的磷收支平衡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兴化市典型蟹塘养殖生长周期的污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蟹养殖的研究现状
        1.1.2 兴化地区典型蟹塘养殖现状及问题分析
        1.1.3 兴化地区典型河蟹养殖技术的研究
    1.2 螃蟹养殖的影响因素
        1.2.1 水环境因子对螃蟹的影响
        1.2.2 沉积物中的影响因素
        1.2.3 水生植物的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水质污染特征分析
    2.1 实验方案
        2.1.1 采样地点及概况
        2.1.2 采样方法
        2.1.3 水质指标及测定方法
        2.1.4 水质评价标准
    2.2 水质特征分析
        2.2.1 水温的变化分析
        2.2.2 水体溶解氧(DO)的变化分析
        2.2.3 水中pH的变化分析
        2.2.4 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分析
        2.2.5 氨氮(NH_4~+-N)的变化分析
        2.2.6 总氮(TN)的变化分析
        2.2.7 总磷(TP)的变化分析
    2.3 水质污染评价
        2.3.1 评价方法
        2.3.2 评价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底泥污染特征分析
    3.1 试验方案
        3.1.1 采样地点
        3.1.2 采样方法
        3.1.3 样品测定方法
    3.2 底泥特征分析
        3.2.1 TN的变化分析
        3.2.2 TP的变化分析
    3.3 底泥污染评价
        3.3.1 评价方法
        3.3.2 评价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4.1 试验方案
        4.1.1 采样地点
        4.1.2 采样方法
        4.1.3 样品测定方法
    4.2 重金属特征分析
        4.2.1 重金属含量
        4.2.2 重金属的变化分析
    4.3 重金属污染评价
        4.3.1 评价方法
        4.3.2 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稻鱼共生对土壤微生境和鱼类内环境的影响及其互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稻鱼共作模式历史概述
        1.1.1 传统水稻种植与稻鱼共生模式的比较
        1.1.2 国外稻田养殖的发展状况
        1.1.3 国内稻田养殖的发展状况
    1.2 稻鱼共生效应
        1.2.1 稻鱼共生的生态价值
        1.2.2 稻鱼共生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3 稻鱼共生对养殖生物生理机能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稻鱼共生对土壤理化因子和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土壤样品采集
        2.1.3 土壤理化因子测定
        2.1.4 土壤酶活性测定
        2.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分析
        2.2.1 稻田养鱼后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化
        2.2.2 0-20 cm土壤水解酶活性变化趋势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稻鱼共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土壤样品采集
        3.1.3 土壤细菌DNA提取
        3.1.4 土壤细菌的PCR扩增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鱼共生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3.2.2 门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2.3 属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2.4 两种模式在不同土壤分层物种间显着性差异的LEf Se分析
        3.2.5 土壤理化因子与微生物分类之间的关系
        3.2.6 两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生态网络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稻田环境对鲤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组织形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概况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稻田环境对鲤生长特性的影响
        4.2.2 稻田环境对鲤血清生化指标及酶活性的影响
        4.2.3 肠道组织结构的变化
        4.2.4 稻田环境对鲤肠道微生物菌群Alpha和 Beta多样性的影响
        4.2.5 肠道物种丰度差异性分析
        4.2.6 鲤肠道细菌群落功能基因预测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土壤环境因子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鱼类内环境的互作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土壤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各层级与鲤肠道微生物相似性分析
        5.2.2 土壤各层级微生物与鲤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5.2.3 土壤理化特性与鲤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8)投喂策略对稻鱼共作系统气态氮排放和饲料氮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淡水养殖系统氮循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1.1 淡水养殖系统氮循环特征
        1.1.2 淡水养殖氮冗余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1.1.3 淡水养殖氮冗余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2 饲料投喂策略对淡水养殖系统氮利用的影响
        1.2.1 投喂率对淡水养殖系统氮利用的影响
        1.2.2 蛋白含量对淡水养殖系统氮利用的影响
    1.3 稻鱼共作系统的氮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1.3.1 稻鱼共作系统发展概况
        1.3.2 稻鱼共作系统氮循环特征
        1.3.3 稻鱼共作系统氮循环影响因素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饲料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气态氮排放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饲料投喂率对N_2O与 NH_3排放的影响
        2.2.2 饲料投喂率对水体氮含量的影响
        2.2.3 饲料投喂率底泥氮含量的影响
        2.2.4 气态氮排放与水体和底泥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饲料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饲料氮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料投喂率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稻鱼共作处理的适宜投喂率分析
        3.2.3 饲料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处理氮收支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气态氮排放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饲料配制
        4.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饲料蛋白含量对N_2O和 NH_3排放的影响
        4.2.2 饲料蛋白含量对水体氮养分含量的影响
        4.2.3 饲料蛋白含量对底泥氮养分含量的影响
        4.2.4 气态氮排放与水体和底泥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饲料氮利用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5.2.2 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氨排泄的影响
        5.2.3 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2.4 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处理氮收支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模块化组合湿地设计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池塘循环水养殖与人工湿地研究进展
    1.1 国内外池塘循环水养殖发展现状
    1.2 人工湿地及其应用于池塘养殖尾水处理
        1.2.1 人工湿地简述
        1.2.2 人工湿地的组成
        1.2.3 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尾水现状
        1.2.4 人工湿地存在的问题及现有解决措施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与构建
    2.1 试验系统组成
        2.1.1 模块化组合湿地系统的构建
        2.1.2 养殖系统构建
    2.2 系统工艺流程与特点
        2.2.1 工艺流程
        2.2.2 工艺特点
    2.3 植物的生长情况及对氮磷去除的贡献
        2.3.1 组合湿地运行初期植物生长状况
        2.3.1.1 方法
        2.3.1.2 结果
        2.3.1.3 讨论
        2.3.2 植物对氮磷去除的贡献
        2.3.2.1 方法
        2.3.2.2 结果
        2.3.2.3 讨论
第3章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运行
        3.1.2 池塘管理
        3.1.3 水样采集与分析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停留时间条件下组合湿地处理效果
        3.2.2 湿地启动期尾水处理效果
        3.2.3.1 水质常规理化指标
        3.2.3.2 氮化合物
        3.2.3.3 磷化合物
        3.2.3.4 化学耗氧量(CODcr)
        3.2.3.5 叶绿素a(Chla)
        3.2.3 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
        3.2.3.1 池塘水质常规理化指标
        3.2.3.2 氮化合物
        3.2.3.3 磷化合物
        3.2.3.4 化学耗氧量(CODcr)
        3.2.3.5 叶绿素a(Chla)
        3.2.4 用于池塘尾水处理的组合功能人工湿地的面积配比
    3.3 讨论
        3.3.1 最佳水力停留时间确定
        3.3.2 湿地启动期尾水处理效果
        3.3.3 养殖池水质理化特征
        3.3.4 面积配比
    3.4 小结
第4章 处理养殖尾水人工湿地微生物酶活性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基质酶活性测定方法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级湿地基质酶活性差异
        4.2.2 植物根区与非根区基质酶活性差异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池塘富营养物归趋研究及其垂直流人工湿地治理技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水产养殖现状及排放尾水的特点
        1.1.1 水产养殖业现状概述
        1.1.2 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及来源
        1.1.3 养殖尾水处理的迫切性
    1.2 养殖尾水处理技术
        1.2.1 物理处理方法
        1.2.2 化学处理方法
        1.2.3 生物处理方法
    1.3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研究
        1.3.1 人工湿地概念和发展
        1.3.2 人工湿地分类
        1.3.3 人工湿地组成
        1.3.4 人工湿地污染物净化机理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草鱼和大口黑鲈池塘富营养物归趋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指标测定
        2.2.3 元素分析
        2.2.4 营养要素收支
        2.2.5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草鱼和大口黑鲈摄食情况
        2.3.2 草鱼和大口黑鲈系统理化因子波动
    2.4 讨论
        2.4.1 草鱼和大口黑鲈系统营养要素收支
        2.4.2 草鱼和大口黑鲈系统理化因子及元素收支差异
    2.5 小结
第3章 草鱼和大口黑鲈尾水净化基质、植物筛选及配比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基质
        3.2.2 实验方法
        3.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草鱼养殖尾水处理效果
        3.3.2 大口黑鲈养殖尾水处理效果
    3.4 讨论
        3.4.1 草鱼和大口黑鲈系统基质配比
        3.4.2 草鱼和大口黑鲈系统植物配比
    3.5 小结
第4章 水力停留时间对草鱼和大口黑鲈尾水垂直流人工湿地治理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2.3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草鱼养殖尾水净化效果
        4.3.2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大口黑鲈养殖尾水净化效果
    4.4 讨论
        4.4.1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营养盐的去除效果
        4.4.2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4.5 小结
第5章 生态基对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氮、磷累积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试验管理
        5.2.3 样品采集及测定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悬挂生态基对鱼类产量以及成活率的影响
        5.3.2 悬挂生态基对水体碳、氮、磷的影响
        5.3.3 悬挂生态基对底泥碳、氮、磷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我国池塘主要养殖种类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碱度雅罗鱼池塘围隔系统微藻培育与水质调控技术研究[D]. 孟得微. 天津农学院, 2021
  • [2]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D]. 强朦朦. 浙江大学, 2021(01)
  • [3]广东省海水养殖排污量评估研究[J]. 李发明,林小刚,周军,阮师,陈鸿生. 海洋湖沼通报, 2021(04)
  • [4]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D]. 张紫英. 广西大学, 2021
  • [5]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鲍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6]兴化市典型蟹塘养殖生长周期的污染特征研究[D]. 曹丽. 扬州大学, 2021(08)
  • [7]稻鱼共生对土壤微生境和鱼类内环境的影响及其互作关系研究[D]. 孙悦. 天津农学院, 2021(08)
  • [8]投喂策略对稻鱼共作系统气态氮排放和饲料氮利用的影响[D]. 吴俊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9]模块化组合湿地设计构建与应用研究[D]. 孙瑞萌.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10]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池塘富营养物归趋研究及其垂直流人工湿地治理技术优化[D]. 王珂珂.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我国主要池塘养殖品种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