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准设立天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复

关于批准设立天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复

一、关于同意筹建天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复(论文文献综述)

朱厢炜[1](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李天时[2](2020)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金融资源配置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同时扮演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组建。而近年来,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城市商业银行逐渐发展成为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从2003年末的5.3%逐渐上升到2018年末的12.80%。虽然总资产比例大幅度提高,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仍然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存在显着差异,因此,研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为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支持,并且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现有文献已对“银行竞争”、“信贷成本”、“银行风险”、“银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基础。但是,现有关于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一致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从非金融企业角度和从银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具有差异,而以不同类型的银行样本进行研究也具有差异。已有研究多以西方银行竞争理论和融资理论为理论基础,而中国的商业银行研究应该更加关注中国的制度环境和治理特色,尤其是针对亟待找到自身发展路径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论研究。2006年以后,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规则逐渐完善,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为本文研究基于中国情境的商业银行理论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因此可以缓解因商业银行作用于外部市场环境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监管政策的变化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外生场景,也有利于缓解内生性问题。另外,利用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性经营特征构建面板数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时间趋势问题。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多角度分析了省级区域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对城市商业银行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从省级银行市场集中度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因素和风险后果,以及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发挥的调节作用(第3章);从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配置的影响因素和风险后果,以及银行市场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发挥的调节作用(第4章)。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实现良好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任务,而拨备覆盖率衡量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本文进一步从跨区经营监管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的影响因素(第5章)。随着银行业监管趋严,商业银行倾向于通过表外业务隐藏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增长迅速,银行系统性风险随之扩大。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内部治理中的薪酬激励能有效调节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因此,本文最后从高管薪酬延期支付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因素(第6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银行市场集中度越高,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越低,不良贷款率越高。省级银行市场集中度较高,意味着该省银行市场被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垄断,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需要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贷款客户。并且,当银行市场集中度较高时,未实现跨省经营、非国有和未实施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的城市商业银行更倾向于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检验表明,当银行市场集中度较高时,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降低会吸引高风险客户,提高不良贷款率。第二,如果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或贷款行业属于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其贷款额度在银行贷款总计中占比反而偏低。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但是本文发现,省级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相关行业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尤其在银行集中度较高的省份更加显着。进一步检验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向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发放的贷款量越大,其不良贷款率越高。但是,当城市商业银行实施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后,由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引导的贷款发放不会导致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第三,城市商业银行,尤其是“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城市商业银行,在申请开设新的跨省分行前,会倾向于提高拨备覆盖率;而在完成新设跨省分行的申请和开业后,更倾向于调低拨备覆盖率。城市商业银行被定位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在申请设立跨省分支机构时,需要经过监管机构审批,因此,为了向监管机构释放积极信号,城市商业银行在准备申请开设新的跨省分行时,会倾向于提高拨备覆盖率。而在申请获得批复后,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拨备覆盖率向监管机构传递积极信号的动机降低,通过降低拨备覆盖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显着提高。第四,相比未实施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的城市商业银行,实施了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更小。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能够有效增强城市商业银行高管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敏感度。实施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后,城市商业银行的高管在拓展业务时会更加考虑未来潜在风险,在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时会更加谨慎,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会受到负向影响。并且,上述影响在业绩表现较差和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中更为显着。安慰剂检验排除了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时间趋势对上述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检验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现有关于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源需求方即企业的角度来切入,例如关注企业能否获得信贷融资、融资成本是否降低,以及获得信贷资源后能否促进企业的业绩的增长或投资效率的提高。本文则选择从中国金融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商业银行的角度来分析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和风险后果。因此,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金融资源配置的相关文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金融监管部门的商业银行监管提供决策依据。第二,从省级区域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双重维度研究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和风险后果。由于数据的限制,现有关于商业银行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上市银行和Bankscope等商业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城市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不仅本身在信贷规模、公司治理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银行监管政策也具有显着的地域特征。本文以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有助于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分析,从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出更有效的政策建议。第三,进一步梳理了从宏观政策到微观银行决策的传导机制。本文以区域环境作为切入点,将宏观政策与商业银行的行为决策相结合,探讨省级区域环境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决策的理论基础和传导机制,同时嵌入了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拓展了宏观政策与微观主体行为的研究框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期中国金融行业的重要工作,其中,“发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力金融体系结构优化”、“发力金融风险防范”是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首先,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应引导城市商业银行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商业银行在立足于服务本地经济的前提下,参与外地银行市场的竞争,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其次,针对商业银行的各项核心监管指标,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合理对待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处于不同发展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最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还需要从金融市场主体——银行出发,从内部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个体和银行业整体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城市商业银行这一中小型银行代表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优化地方金融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借鉴意义。

罗先锋[3](2018)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就世界许多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而言,非营利性私立高校是主流,但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从改革开放复兴后至今仍非常弱小,其发展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本论文以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为研究主题,以美国的非营利性私立院校发展为借鉴,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分析维度,将组织发展理论、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应用历史、个案、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美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历史时期的非营利性私立(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外部发展环境、院校发展情况、院校发展成效和问题为研究内容,探究外部环境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对环境变化的回应,基于此归纳发展经验、教训,并提出发展建议和展望。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1)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是指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适应协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作为兼具非营利性组织特征和大学组织特征于一体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若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根据组织发展理论(本尼斯)、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维度。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影响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的几个重要环境力量,即法律环境、政府各级组织、市场以及公立和营利性高校等组织的影响。组织自身主要关注办学理念和目标、内部治理、资源以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3)根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定义界定,论文对我国近代59所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国人自办38所,教会大学21所)、当代38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当代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作为个案就其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研究发现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经验主要是民智民力兴办私学的传统传承与创新、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以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形成了私立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适应性等独特品质;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是社会传统带来的观念障碍长久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困境以及组织合法性存疑的困境等。(4)为便于借鉴,论文选取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自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以来近400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其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宗教慈善兴学传统的巨大影响、适宜制度环境的形成和美国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独特品质私立性、非营利性、多样性、精英性和适应性的形成;其发展的历史教训是政府干预下的私立性隐忧、过度市场导向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营利性对非营利性的侵蚀。(5)研究认为中美两国的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院校,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外部环境方面,还是在使命与价值观、治理结构和组织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面对观念变革乃是改善环境的首要之举和制度完善才是发展保障的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积极地影响、改变和创造发展环境并直面产权问题。对于组织自身,研究建议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明确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完善治理结构、增强争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以早日破解组织合法性困境。对于当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身份的确认,研究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完善及实施、举办者规范、公益产权明确及监督机制实施。(6)基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和社会认知方面的时间差异,本研究把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观念建立到制度建立再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阶段。目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处在从观念建立阶段转向制度建立的发展阶段,要想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可还需相当长的时期。研究提醒对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忽视其所处的阶段性特征。(7)研究认为未来我国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也将增强。但需关注“大学公私界限模糊”可能导致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办化”问题。目前尽管弱小的、但独具特殊发展价值和意义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群体成为一流的民办大学的愿景值得期待。

张光润[4](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表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张勇[5](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林盟翔[6](2014)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制之发展动向》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金融之蓬勃发展,有可能成为非法集资之不法手段、金融交易纠纷之出现频繁、平台经营之诈骗行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之侵害、个人信息之不当利用或泄漏、诉讼类型之增加,均为主管机关不得不面对之严重课题。综合上述问题后,首先本文从非法集资之相关规定出发,剖析现行法规之适用状况,厘清争议问题。其次从监管之发展出发,分别以总体与个别法规监管内涵,与政策、方式、强度之配合进行研究。再次从争端解决机制剖析,人民法院借由调解制度适时减低诉讼之累,并借此提高争端解决之效能,实属正确之做法。但后续是否扩及所有互联网金融类型,则尚待调解功效之持续追踪,以及中央即将出台之互联网金融监管意见,均应考虑到本文揭示之问题,进行某程度之监管响应,以确实强化互联网金融之管理效能。最后提出本文之结论。

朱兰春[7](2015)在《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文中研究指明从1985年5月起,至2014年12月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约8000件民事裁判文书或案例,与多数人的想当然所不同的是,其中绝大部分是最高人民法院自己审理的案件。这是一个日益巨大且十分宝贵的司法资源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发掘,总结审判经验,理清法理逻辑,洞悉裁判思维,辩明发展方向,必将直接、持久地惠及于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把案例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准。本书认为,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海量司法资源,欲保持实践对理论的丰富和滋养,又不失理论对实践的统摄和把握,首先应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革新,这是衡量案例研究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提高案例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通行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实务取向的案例汇编解析法,还是理论层面的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体系法,均是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对应的是个案研究,遵循的或是从特殊到一般,或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路径,其特征是微观分析,其优势是分析透彻。但面对司法资源信息浪潮的冲击,以现有研究方法应对,沧海拾贝绰绰有余,总揽全局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后者的困境如长期存在,将全面解构前者的存在价值。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只是整体”,我国哲学家王太庆先生进一步引申为,真理是全体,不是鸡零狗碎的东西。哲学如此,法学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研究的危机,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危机。提出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通盘把握更为深刻的裁判思维,正是本文的全部目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危机,迫使笔者不得不另寻研究制高点,最终立足于民法基本理论体系,以“主体、行为、权利、责任”为基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炼出四元结构分析法,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部民事案例,以四元结构重新归类、多次归类,遵循的是从一般(大理论)到一般(大实践)的认识路径,使得极为浩繁的实证研究,获得了相当清晰的方向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述困惑,为理论重新找回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四元结构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在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提精取萃中,基本理清了最高法院三十年来民事审判的历史脉络,证实了笔者长久以来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最高法院民事审判思维已初步成型,但尚不固定,且未来走向仍不确定,由此形成了本文的中心命题:作为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四元结构既是统领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的总线索,也是揭示最高法院民事审判规律的总钥匙。显然,这一中心命题由两个相互缠绕的子命题组成。笔者紧紧围绕上述中心命题,按双螺旋线索展开全文,一方面论证,四元结构能否以及如何起到统领作用;另一方面实证,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是否以及如何相对成型于四元结构。开篇从以往的研究经验出发,上升至方法论的高度自我反思,在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四元结构方法的分析框架,再以此切回到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梳理,以该分析框架的每一基元为标准,提取案例公因式,构筑了四个子系统,依次分别为“界定民事主体”、“判断法律行为”、“保障民事权利”、“划分民事责任”。而每一子系统项下,又不断细分若干裁判元素或类型,继续细分和提取案例公因式,如“界定民事主体”子系统项下,又可细分出“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判断法律行为”子系统项下,最终可细分出“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等等。理论结构从主干一直延伸到毛细血管,在案例诸元素的重新归纳、逐级整合中,图景脉络越来越明晰,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总体驾驭。与此同时,看似杂乱无章的海量案例,也经由毛细血管的吞吐、梳理,开始井井有条,显出内在的机理,并经由主干直通理论结构,体现出实践为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论与实践的穿梭往来,最后合而统之于有机之四元结构,并收于对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的整体考察中,得出全文结论。各章的实证研究表明,三十年来,最高法院在界定民事主体时,开放中有规范;在判断法律行为时,宽松中有反复;在保障民事权利时,绝对中有限制;在划分民事责任时,承担中有平衡。笔者相信,如果不从四元结构方法的理论自觉出发,很难从容俯瞰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在长时段中的总景图,传统研究方法的乌龟再努力,也永远追不上司法的兔子;更难深入探究最高法院法官群体审判思维的模块要素,一块砖头研究得再仔细,仍可能对整座大厦的结构一无所知。相较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以四元结构梳理和分析最高法院三十年来全部民事判决,在此基础上总结民事审判思维以及审判规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一研究有如下四个特征:覆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方法新,理论张力强。覆盖范围广,是指研究对象包括最高法院迄今公布的全部民事判决,把以往民事判决的类型化研究,推进到全口径研究的更高层面;时间跨度长,是指研究案例上溯1985年5月起,下至2014年12月止,历时整整三十年;研究方法新,是指突破了现有实务和理论方法的局限,提出了四元结构作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统摄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涵盖案件审理主要环节;理论张力强,是指四元结构本身脱胎于民法理论,既是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也是民法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强大的理性思辨力,与万花筒般的司法现实之间,构成必要的张力,二者未来的互动将演绎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案例库数量巨大,加之这一研究方法本身,对首创者的识见和意志均要求极高,笔者虽竭尽全力,但兼受学识、专业和精力所限,学术勇气有余,学术水平有限,故本项实证研究尚存诸多不足,尤其在个案的的法理生成路径、案例之间的内在机理关联、审理模式的历史节点转换、法官心证判断的识别依据等深层次领域,均无力涉及或浅尝辄止,一定程度上限制、削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品质。对此,笔者完全有自知之明,将正视不足与缺陷,并以此为动力,听从命运的召唤,继续投入到这项永无止境的研究事业。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8](2013)在《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1.引言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万多家"老字号"传统品牌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如今勉强维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1]传统品牌如何应对现代市场,长葆品牌的生机与活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下面从消费者与经营者两个角度对该

杨峰[9](2010)在《天同证券风险处置研究》文中认为自1985年我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逐步发展,证券公司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扩大,但由于风险管理薄弱,违法违规行为频繁,证券公司的风险也在逐步积累。从2002年至2005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得证券公司经营风险逐渐凸现。自2002年以来,先后有近40家高风险证券公司被监管部门处置。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其不同于一般公司的最大特征即其风险具有扩散性、放大性和社会性,单个或局部的金融困难容易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甚至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妥善处置高风险证券公司、以及如何防范高风险证券公司的出现,对我国证券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天同证券风险处置为题。阐述了风险处置的概念及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并分析了国内外对风险处置有关问题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了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模式,以及国内不同时期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模式。重点是以天同证券风险处置为例,通过对天同证券的风险成因、处置方案及处置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我国高风险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情况。最后,对天同证券风险处置的特色之处及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了证券公司防范风险、规范发展的建议。

孙明明[10](2007)在《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重组模式选择》文中提出根据中国证监会统计资料,截止2007年9月,我国在历时三年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过程中,共处置高风险证券公司31家。其中,27家实施了重组,使得中国证券公司总体上达到了持续经营标准。基于证券经营行业的高风险特征,此次集中风险处置并非一劳永逸,及时分析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成因,总结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并完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模式,建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目标与评价体系,对于防范和更好地化解证券公司风险,同时为金融业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逻辑脉络如下:首先,给出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一般模式,即政府救助、重组、破产清算、行政处罚和接管等;其次,建立经济学模型,论证了我国国情下采用重组方式进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必要性;再次,实证研究了三种具体的重组模式(收购重组、政策性重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重组),对每种模式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剖析,为得出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奠定基础;最后,本文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对不同的重组模式进行集中比较分析,进而得出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目标取向与政策建议,为降低风险处置成本、提高风险处置效率、实现证券公司行业整合提供政策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大量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比对,从中提炼共性因素,为整个论文的展开奠定基础。而对于“为什么要把重组作为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主要方式进行研究”这一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在第二章建立了经济学模型,通过数理分析得出结论,这在目前国内有关研究中尚属首次。本文研究表明,各国(地区)采取何种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方式,一般是根据证券公司的风险程度及其对市场和社会的影响状况而确定的。无论采取何种风险处置方式,监管部门的目的都是尽量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尽可能降低处置成本,同时维护社会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经济占控制性地位的特征,高风险证券公司倒闭对于我国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巨大的政治成本,这种政治成本使得监管当局只能对高风险证券公司采取过度宽容的监管态度,推动其重组而不是大量关闭,其决策临界点远远偏离于社会最优值。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主要包括收购重组、政策性重组和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重组等。对于如何选择具体的重组模式,本文在第三、四、五章分别对三种重组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第三章集中探讨了历年来我国证券公司收购重组的基本模式: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和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政府主导型重组对于迅速处理掉风险券商的不良资产,解决债务问题,稳定公众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证券公司发展初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行为在券商重组问题上的弊端和局限性也将逐步显现。政府主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券商在委托代理、授权经营、风险防范等方面内在的矛盾,未来我国证券公司的并购重组工作还有赖于市场化手段的运用。第四章对汇金和中建投公司参与的政策性重组进行了详细分析。汇金公司、中国建投参与证券公司重组是一项政策性任务,尽管初期社会舆论争议较大,但随着重组进程的不断推进,事实证明汇金公司参与证券公司的重组工作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汇金公司、中国建投注资和参与重组,对于所选择的证券公司具有明确的政府支持信号,有很强示范效应,可以引致其他资金投入证券公司股本中,对于化解和防范证券公司的系统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五章围绕着证券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重组模式展开。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国企自身存在的多种优势和参与券商重组而存在的多重收益,决定了国企是未来券商重组过程中的一支主力军。国企参与券商重组模式,相对于汇金、建银模式来说更加市场化,而且可以抓住当前的政策机遇和有利环境,利用公共资金为重组券商解决一部分债务的支付问题,以减少进入证券行业所需支付的代价。第六章对上述重组模式作出总结和对比,提出了我国证券公司重组的政策目标取向,建立了证券公司风险处置评价体系,确立了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选择的主要考察指标。最后,在第七章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重组模式选择提出政策建议。

二、关于同意筹建天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同意筹建天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复(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2)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市场环境与金融资源配置
        2.1.1 银行市场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
        2.1.2 产业政策与金融资源配置
    2.2 银行市场准入与金融资源配置
    2.3 银行薪酬激励与金融资源配置
        2.3.1 股东-高管激励与金融资源配置
        2.3.2 债权人-高管激励与金融资源配置
    2.4 研究评述
第3章 银行市场集中度、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与不良贷款率
    3.1 引言
    3.2 研究假设
        3.2.1 银行市场集中度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3.2.2 跨省经营、银行市场集中度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3.2.3 产权性质、银行市场集中度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3.2.4 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银行市场集中度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3.3 研究设计
        3.3.1 研究样本
        3.3.2 研究设计
        3.3.3 描述性统计
    3.4 主要研究结果
        3.4.1 银行市场集中度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3.4.2 跨省经营、银行市场集中度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3.4.3 产权性质、银行市场集中度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配置
        3.4.4 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银行市场集中度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3.4.5 稳健性检验
    3.5 进一步检验——不良贷款率
        3.5.1 银行市场集中度、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与不良贷款率
        3.5.2 分组讨论:银行市场集中度、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与不良贷款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配置与不良贷款率
    4.1 引言
    4.2 研究假设
        4.2.1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配置
        4.2.2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银行市场集中度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配置
    4.3 研究设计
        4.3.1 研究样本
        4.3.2 研究设计
        4.3.3 描述性统计
    4.4 主要研究结果
        4.4.1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配置
        4.4.2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银行市场集中度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配置
        4.4.3 稳健性检验
    4.5 进一步检验——不良贷款率
        4.5.1 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配置与不良贷款率
        4.5.2 银行市场集中度、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配置与不良贷款率
        4.5.3 高管薪酬延期支付、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配置与不良贷款率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商业银行跨省经营申请与拨备覆盖率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
        5.2.1 城市商业银行跨省经营申请与拨备覆盖率
        5.2.2 审计师特征、城市商业银行跨省经营申请与拨备覆盖率
        5.2.3 跨省机构所在地银行市场、城市商业银行跨省经营申请与拨备覆盖率
    5.3 研究设计
        5.3.1 研究样本
        5.3.2 研究设计
        5.3.3 描述性统计
    5.4 主要研究结果
        5.4.1 城市商业银行跨省经营申请与拨备覆盖率
        5.4.2 审计师特征、城市商业银行跨省经营申请与拨备覆盖率
        5.4.3 跨省机构所在地银行市场、城市商业银行跨省经营申请与拨备覆盖率
        5.4.4 外生冲击检验
    5.5 进一步检验
        5.5.1 城市商业银行跨省经营申请与盈余管理行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延期支付与影子银行业务
    6.1 引言
    6.2 研究假设
        6.2.1 城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延期支付与影子银行业务
        6.2.2 城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延期支付、风险水平与影子银行业务
    6.3 研究设计
        6.3.1 研究样本
        6.3.2 研究设计
        6.3.3 描述性统计
    6.4 主要研究结果
        6.4.1 城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延期支付与影子银行业务
        6.4.2 城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延期支付、风险水平与影子银行业务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7.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7.3.1 本文的局限性
        7.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统计说明
附录 B 省级银行市场集中度统计
附录 C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全国分布统计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636-1818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819-1943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1944年以后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882-1952年我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982-2009年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2010年以后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四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厦门华厦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五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与传承
    第三节 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情况

(4)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导论四元结构: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有研究方法分析
        1、实务研究方法
        2 、理论研究方法
        3 、现有方法的优点与局限
    三、四元结构分析法
        1、逻辑起点:法的重新理解
        2、逻辑中介:回归民法理论
        3、逻辑终点: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4、理论观点与司法统计
        5、体例说明
第一章 界定民事主体
    一、主体资格的司法扩张
    二、主体资格的扩张依据
    三、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
        1、直接权利义务
        2、合同相对性
        3、当事人选择
        4、以工商登记为准
        5、以资质为准
        6、以专营制度为准
        7、以中央文件为准
    四、几种特殊主体的认定
        1、分支或内设机构
        2、吊销营业执照和破产企业
        3、指挥部等临时机构
        4、外国代表处
        5、职工持股会
        6、业主委员会
        7、国家机关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一 地方政府的民事主体资格认定:以最高法院椒江大桥航道通行权案为例
第二章 判断法律行为
    一、审查诉讼请求
        1、不告不理原则
        2、诉求的识别、释明与选择
    二、查明案件事实
        1、待查事实的影响因素
        2、无法查明事实的处理方式
        3、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区分
        4、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摇摆:以土地使用证为例
        5、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冲突:以民刑交叉证据为例
        6、视为与推定
    三、定性法律关系
        1、性质决定审理方向
        2、不同法律关系能否合并处理
        3、法律关系的内外之别
        4、法律关系的流变与转化
    四、认定行为效力
        1、区分成立和有效
        2、法院能否主动审查合同效力
        3、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
        4、合同效力:渐宽与反复
        5、论无效合同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二 从合同成立之诉到合同效力之诉:以最高法院布吉公司股份代理转让合同案为例
第三章 保障民事权利
    一、物权
        1、物权确认基本原则
        2、关于物权追及力
        3、土地与房屋分别确权
        4、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
        5、几类特殊物权归属
        6、担保物权若干问题
        7、相邻权
    二、股权
        1、工商登记与股权认定
        2、审批手续与股权认定
        3、出资与股权认定
        4、股权行使诸问题
    三、债权
        1、债权债务转移
        2、代位权与撤销权
        3、外部善意债权人
        4、外部过错债权人
    四、知识产权
        1、司法保护取向
        2、平衡与限制
    五、民事权益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三 从利益平衡到禁止权利滥用:以最高法院采乐商标案为例
第四章 划分民事责任
    一、主体性质与责任归属
        1、职务行为
        2、管理过错
        3、个人行为
    二、各方责任的分别认定
        1、违约中的责任认定
        2、侵权中的责任认定
        3、公平中的责任分担
    三、民事责任的连带与扩张
        1、恶意串通
        2、挂靠关系
        3、追加开办单位
        4、验资等中介机构责任
        5、人格混同或否认
    四、民事责任的加重、减轻与免除
        1、加重
        2、减轻
        3、免除
    五、强制执行中的民事责任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四 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以最高法院普华凯达公司执行监督案为例
结论
    一、四元结构是统摄宏观司法资源的有效理论工具
    二、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已相对成型并正在转型
    三、司法实践是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相对成型的最终塑造者
    四、相对成型的最高法院审判思维,尚不稳定和不确定
    五、审判思维的未来走向,受制于最高法院复杂多元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8)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2.1 事件概述
        2.2 事件起因
        2.3 事件经过
        (1) 舆论批判, 信誉受疑
        (2) 专项治理整顿动员部署大会
        (3) 合资经营药店降低后期成本
        2.4 事件结果
        2.5 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
        3.1 事件概述
        3.2 事件动因
        3.3 事件经过
        (1) 四大争议
        a.活熊取胆:无痛还是虐待?
        b.活熊取胆真的没法替代?
        c.活熊取胆质量真的好吗?
        d.归真堂滥用活熊取胆了吗?
        (2) 法理博弈
        a.反对
        b.支持
        (3) 熊场开放日
        3.4 事件后续
        3.5 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自主宣传不到位
        4.2 品牌所有者缺位
        4.3 传统品牌保护存在法律盲点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5.1 品牌自身建设
        (1) 靠文化勾“魂”
        (2) 以技术创“心”
        (3) 凭国际开“眼”
        5.2 社会参与
        (1) 行业协会对传统品牌的保护
        (2) 消费者和社会团体对传统品牌的包容与保护
        5.3 法律保护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二、本土品牌的国际拓展问题
    1. 引言
        2.1 事件概述
        2.2 事件起因
        (1) 开拓国际市场, 提升国际影响力。
        (2) 收购竞争对手, 形成优势互补。
        2.3 事件经过
        (1) 阶段1:“大象”急寻买家, 业内暗潮涌动
        (2) 阶段2:三一公布收购, 业界疑云四起
        (3) 阶段3:路条之争, 工人抗议, 并购困难重重
        (4) 阶段4:排除困难, 完成交割
        2.4 事件结果
        2.5 后续发展
        经受考验未现消化不良
        “优势叠加”助推国际化
        2.6 事件点评
        英国《金融时报》彼得·马什:收购后的挑战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苏子孟:此前难以想象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这是一大进步
    3.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阶段1:收购传闻不断, 徐工讳莫如深
        (2) 阶段2:首次得到确认, 细节仍留悬念
        (3) 阶段3:正式签署协议, 收购进展顺利
        (4) 阶段4:双方交割完成, 收购尘埃落定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肖慧娟:应对欧盟相关兼并政策充分调研
        匿名市场分析人士:各大型机械制造商抢滩登陆欧美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品牌战略方向问题
        (2) 品牌整合管理规划问题
        (3) 品牌价值变动问题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选择稳健适当的国际品牌战略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整合计划
        (3) 重视跨国并购后品牌的维护管理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三、线下品牌的上线之路问题
    1. 引言
    2. 典型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京东挑起电商价格战
        (2) 电商价格战中各方反应
        1京东商城
        2苏宁易购
        3国美电器
        4消费者
        5供应商
        (3) 电商大战的战火由线上烧到了线下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节前造势
        (2) “双11”光棍节变成“狂购节”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互联网品牌生命周期在缩短
        (2) 价格战不是树立电商品牌的、争夺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3)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不够稳定
        (4) 利益之下, 无视网络品牌诚信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了解电子商务市场
        (2) 建立网络品牌, 制定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展开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品牌营销
        (4) 完善供应链, 应重视消费者需求
        (5) 加强网络自律, 建立诚信品牌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四、中外品牌的权利冲突问题
    1. 引言
    2.典型品牌事件1:iPad商标权争夺案升级, 苹果唯冠品牌是非难解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注册商标
        (2) iPad商标转让
        (3) 产品上市侵权唯冠, 苹果初审败诉
        (4) 初次交锋
        (5) 案件升级
        (6) 最终结果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典型品牌事件2:意大利上门讨伐假品牌, 自主品牌缺乏自信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发现问题
        (2) 了解情况
        (3) 达芬奇家具事件
        (4) “伪意大利”品牌集体亮相
        (5) “伪意大利”品牌的对策
        (6) 中国政府官方态度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特殊心理
        (2) 商家缺失诚信一味逐利
        (3)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我国自主品牌的宣传
        (2) 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3) 加大监管部门的职能落实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五、文化品牌的价值塑造问题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小成本铸就国产品牌电影
        (2) 电影《人在囧途》
        (3)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品牌节目爆发惊人热度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中国好声音》节目形态:新鲜、刺激、悬念十足
        (2) 《中国好声音》专业的品质
        (3) 《中国好声音》选手:具备人际吸引的魅力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文化品牌传播工具
        (2) 文化品牌传播水平
        (3) 文化品牌传播的沟通特点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为品牌塑造一种恰当的文化
        (2) 品牌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
        (3) 品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六、体育品牌的破困突围问题
    1.引言
    2.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乔丹公开起诉乔丹体育
        (2) 乔丹体育公司回应
        (3) 乔丹体育欲反诉乔丹
        2.4事件后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2004—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2) 2010年之后的低谷期
        (3) 原CEO张志勇下课, 李宁重拾大权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4.1事件概述
        4.2事件起因
        4.3事件经过
        (1) 沃尔沃签约林书豪
        (2) 林书豪中国行
        4.4事件结果
        4.5事件点评
    5.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创立品牌走捷径, 忽视品牌的法律风险
        (2) 名人效应褪去, 产品定位不清
        (3) 品牌与体育的融合
    6.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品牌经营要有远见, 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2) 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
        (3) 品牌要理智的与名人合作, 实施清晰发展战略
    7.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七、授权品牌的资产管理问题
    1. 引言
    2.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从危机中走出, 打开共赢局面
        (2) 在销售奇迹中产生矛盾, 对簿公堂争夺“中国第一品牌”
        (3) 分道扬镳, 两版凉茶商标战继续进行
        2.4事件结果
        2.5后续发展
        (1) 加多宝:有证据显示红罐为其原创
        (2) “第三份协议”仍在仲裁阶段
        (3) 法律专家:知名商品应与商标分开
        2.6事件点评
    3.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缺乏战略眼光, 品牌意识淡薄
        (2) 过分依赖广告
        (3) 品牌法律风险管理的失误
        (4) 一元化企业战略法律风险管理失误
    4.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设计可行的品牌战略
        (2) 寻找到准确定位
        (3) 注重产品的质量
        (4) 维护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统一
        (5) 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中
        (6) 要有品牌危机意识, 加强品牌管理
    5.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八、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问题思考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获批,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2.1事件概述
        2.2事件由来
        2.3事件经过
        (1) 筹建规划阶段 (1984—1988年12月)
        (2) 起步阶段 (1 9 8 8年1 2月-1991年)
        (3) 快速发展阶段 (1992—1999年)
        (4) 光谷建设阶段 (2000年后)
        2.4事件结果
        2.5后续发展
        2.6事件点评
    3. 典型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3.1事件概述
        3.2事件由来
        3.3事件经过
        (1) 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探索绿色生态经济 (1998-2005年)
        (2) 树立区域品牌,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2005-2009年)
        (3) 全民参与, 打造“最佳人居地” (2009年至今)
        3.4事件结果
        3.5后续发展
        3.6事件点评
        (1)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2) 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3) 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高水平编制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2)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5) 大力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
        (6) 倡导全民生态环保理念。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九、国内品牌的海外维权问题
    1. 引言
    2. 典型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初次交锋底气虚
        (2) 再次交锋遭打击
        (3) 终获胜利维权益
        2.4事件结果
        2.5后续发展
        2.6事件点评
    3. 典型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主动出击维权益
        (2) 再次庭审立场清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中国品牌难赢国际信任
        (2) 人才短板难抵国际考验
        (3) “怕麻烦”却吃尽哑巴亏
    5.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自我提升为品牌维权撑腰
        (2) 完备人才为品牌维权护航
        (3) 积极态度为品牌维权助力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十、食品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媒体曝光, 相关企业纷纷否认
        (2) 权威调查, 百胜被曝知情不报
        (3) 公开致歉, 期待挽救信任危机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胶囊被曝铬超标, 药企声明撇干系
        (2) 药监公开抽检结果, 修正发布道歉通告
        (3) 召回焚毁问题胶囊, 再次致歉难解危机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的诚信补救不力问题原因分析
        (1) 体制不全、规则不硬致使监管不力, 培养了企业的“傲慢”
        (2) 速度太慢、力度太小难消负面影响, 加剧了公众对企业的不满
        (3) 后续动作乏力难给消费者信心, 品牌诚信补救任重道远
    5. 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对策思考
        (1) 用体制和规则破除企业傲慢
        (2) 用速度和力度减轻公众不满。
        (3) 用实际行动补救品牌诚信。
    6. 食品品牌诚信补救问题展望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 (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典型品牌事件2: (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法理博弈)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三一重工收购德企巨头, 民企品牌兼并全球老大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典型品牌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苹果唯冠iPad商标权之争
    典型品牌事件2:“伪意大利”品牌集体曝光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打造国内品牌电视节目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已获批复,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典型品牌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典型品牌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9)天同证券风险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风险处置概念的界定及与风险管理的区别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
    2.1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
    2.2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的演变
第三章 天同证券风险成因分析
    3.1 天同证券沿革
    3.2 天同证券风险成因
第四章 天同证券风险处置分析
    4.1 方案提出的背景
    4.2 方案的内容
    4.3 对齐鲁证券的规范
    4.4 天同证券的托管
    4.5 天同证券的行政清算
    4.6 天同证券的司法破产
第五章 对天同证券风险处置的思考
    5.1 天同证券风险处置的特色
    5.2 对证券公司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重组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的界定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4. 研究方法
    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6. 文章结构
第一章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及其现有模式
    1.1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成因
        1.1.1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形成的体制性因素
        1.1.2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1.2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历史与现状
        1.2.1 2002年8月前证券经营机构风险处置情况
        1.2.2 2002年8月后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情况
    1.3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现有模式
        1.3.1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主要模式
        1.3.2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过程中的配套措施和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的理论分析: 决策模型
    2.1 模型的结构
    2.2 基本假设
    2.3 模型结论及引理
        2.3.1 对高风险证券公司进行救助或者关闭的最优决策
        2.3.2 监管当局身兼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体系时的最优决策
    2.4 模型的政策含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实证研究之一: 收购重组
    3.1 证券公司收购重组的背景
    3.2 证券公司收购重组的几种主要方式
        3.2.1 托管后收购资产
        3.2.2 优质券商通过市场收购风险券商资产或者股权
        3.2.3 尝试性的市场化收购
    3.3 证券公司收购重组的优势
    3.4 收购重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实证分析之二:政策性重组
    4.1 汇金、中建投参与证券公司重组概况
        4.1.1 汇金、中建投参与证券公司重组工作的背景
        4.1.2 汇金、中建投参与证券公司重组工作概况
        4.1.3 汇金、中建投参与证券公司重组的意义
    4.2 汇金、中建投政策性重组方案实证分析
        4.2.1 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
        4.2.2 南方证券
        4.2.3 华夏证券等其他证券公司
    4.3 汇金、中建投政策性重组特点分析
        4.3.1 重组与改制工作相结合
        4.3.2 汇金、中建投政策性重组制度上创新研究
        4.3.3 重组后证券公司后续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实证研究之三: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重组
    5.1 典型案例:国家电网公司重组蔚深证券
        5.1.1 重组背景
        5.1.2 国家电网公司对蔚深证券的重组过程
    5.2 证券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参与重组的动因
        5.2.1 中国证券市场面临全面转折
        5.2.2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需要
        5.2.3 对国企本身成长具有巨大价值
    5.3 重组的优势及重组后证券公司发展策略
        5.3.1 优势分析
        5.3.2 重组后证券公司发展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的比较分析
    6.1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目标取向
        6.1.1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存在的不足
        6.1.2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目标取向
    6.2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模式评价
        6.2.1 重组动因比较分析
        6.2.2 重组实现方式比较分析
        6.2.3 重组主体比较分析
        6.2.4 不同重组模式的比较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一般经验
        7.1.1 完善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法律法规体系
        7.1.2 基于资本充足性的证券公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7.1.3 多样化、市场化的处置手段
        7.1.4 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7.2 我国证券公司重组的政策建议
        7.2.1 鼓励证券公司重组主体多元化
        7.2.2 推动我国民商法律体系的完善
        7.2.3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7.2.4 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为优质公司收购重组创造条件
        7.2.5 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7.2.6 证券公司重组应始终将完善公司治理作为重点
        7.2.7 推动证券行业整合,提高收购效率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于同意筹建天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复(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研究[D]. 李天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D]. 罗先锋. 厦门大学, 2018(02)
  • [4]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5]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6]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制之发展动向[A]. 林盟翔.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年度论文集, 2014
  • [7]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D]. 朱兰春. 武汉大学, 2015(03)
  • [8]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J].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 商品与质量, 2013(24)
  • [9]天同证券风险处置研究[D]. 杨峰. 天津大学, 2010(01)
  • [10]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重组模式选择[D]. 孙明明. 复旦大学, 2007(08)

标签:;  ;  ;  ;  ;  

关于批准设立天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