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员工教育培训

谈员工教育培训

一、谈谈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杭玉婷[1](2021)在《华西村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

明永欣[2](2020)在《天津市武清区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公路工程建设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筑路工艺日益求精,处处展现“工匠精神”。武清区地处京津冀之间,立足京津冀协同大背景,以道路先行,公路工程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对筑路工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提升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效果作为研究对象,从职工培训参与者的视角出发,对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效果提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梳理了有关职工培训的相关概念及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相关概念综述,对国内外职工教育培训进行了简单陈述,通过统计分析法,对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的分类及开展数据、公路工程服务站人员构成进行归纳总结,从干部职工参与度、职工培训开展次数、职工培训考核等方面分析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现状,选取本单位全部干部职工发放调查问卷,从干部职工的基本情况、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参与情况、满意情况、需求情况、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汇总分析了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培训效果提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培训对人员普及性不够强,培训课程形式相对单一,职工培训统筹性较差,职工培训后的实践性及评估考核不佳。通过访谈法,本着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目标,选取不同身份的职工培训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剖析了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制约培训效果存在的上述问题的深层面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单位整体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动力不足,三是开展职工培训的保障不够充分,四是培训的依附性较强。根据存在问题及原因,为了进一步促进工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提升培训效果,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强化培训意识,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二是健全培训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三是创新培训形式,请进来走出去有的放矢;四是提高保障能力,做好人财物保障并使其作用最大化;五是提升培训效果,以科学考核公正评估助推培训成效。

刘茜晨[3](2020)在《LJ持续照料养老社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基于传统理念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模式供不应求,同时国外前沿的养老理念也陆续被引入到国内,目前备受热捧的美国持续照料养老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以下简称“CCRC”)这一模式旨在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因此该模式的引入为探索并推动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由于持续照料养老社区为新兴的养老运营模式,朝阳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未形成完整的人才供应链,且在全国范围内仅存一个品牌下较为成熟的4个实体运营业态,故本文在综述了需求预测的方法和步骤后,以在天津市建设的第一个LJ持续照料养老社区为例,首先分析地域位置对LJ社区未来发展产生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基于对社区的业务功能、组织架构等筹开阶段的现状描述,结合社区的发展战略并对标行业发展情况,分别采用定型分析法和定量预测法对社区运营后保守、中性、乐观入住率下的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进行预测,最后根据预测结果为满足社区的人力资源持续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建议。本论文关于LJ持续照料养老社区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研究,期望为社区领导者掌握社区运营后的人力资源需求趋势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也希望为行业内持续照料养老社区这一运营模式下的人力资源建设提供参考思路,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刘澹远[4](2020)在《扶贫开发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基于D镇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自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开发提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议事日程。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直接效果。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因此,立足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开展扶贫开发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研究,乃是扶贫开发实践中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反贫困理论为直接理论依据,试图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贵州省D镇的个案研究,揭示政府扶贫、市场扶贫、社会扶贫与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政府有关部门调整未来的扶贫开发政策提供决策咨询依据。扶贫开发是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行动主体运用一定的扶贫资源、采取一系列扶贫手段,以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与生存环境、激发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目的的正向社会变迁。由于扶贫开发的行动主体具有多元性特征,因此,本研究根据扶贫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将扶贫开发划分为政府扶贫、市场扶贫和社会扶贫三种基本样态。获得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获得感是指社会成员因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而获得一定的社会资源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开发活动而使自身经济地位、福利地位与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后所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感受。据此,本研究将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划分为经济获得感、福利获得感与社会获得感三种基本样态。经济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活动而获得就业机会和资产收益导致经济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加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福利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活动而获得政府福利(如低保救助、医疗救助等)导致基本生活条件改善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社会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活动而获得社会地位提升导致总体生存环境改善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扶贫资源配置是扶贫开发的关键一环。扶贫资源配置是指对用于扶贫开发活动的各种资源(主要指资金等)的分配过程。它可以分为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和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两种类型。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是指对来源于公共财政的扶贫资金的分配过程,它包括配置渠道与配置方式两个方面。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是指对来源于经济组织(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的扶贫资金的分配过程,它包括配置渠道与配置方式两个方面。扶贫资源配置不仅影响着扶贫开发的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研究发现:第一,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具体表现为:政府扶贫强劲、市场扶贫式微、社会组织扶贫零参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福利获得感较强、经济获得感缺乏、社会获得感微弱。第二,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生成机制是外生机制与内生机制的统一体。外生机制是:获得—满足—获得感机制;内生机制是:公平—认可—获得感机制。从获得感的生成机制来看,必须坚持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实际获得和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公平性认知双管齐下,双管共同发力,才能有效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第三,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较大。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表现为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的双重影响。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是行政—权力机制。第四,市场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式微。市场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是资本—效率机制。第五,社会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微弱。社会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是网络—认同机制。第六,行政—权力机制、资本—效率机制和网络—认同机制三种机制的失衡导致了扶贫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而扶贫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又导致了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的不平衡。只有确保行政—权力机制、资本—效率机制和网络—认同机制三种机制平衡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扶贫资源均衡配置,才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的平衡。要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2020年后中国扶贫开发就必须做到:一是要积极倡导以资产为基础的新时代扶贫开发政策;二是要尽快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扶贫资源配置方式;三是要努力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福利的供给制度;四是要着力增强2020后农村相对农村贫困人口识别的公正性。

李凯赟[5](2020)在《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建设,更好的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离不开一支专业过硬、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税务干部队伍。特别是2018年税务机构改革后,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发展好这支队伍,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税务部门一直很重视队伍建设工作,在管理方面多有创新,但是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一部分,受体制、观念、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在实施效果方面不太理想。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正步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这也为税务部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注入了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数字人事这一创新管理手段。数字人事作为干部综合管理机制,它涵盖了入职、日常考评、组织绩效关联、培训、晋升、奖惩等各个方面,体系庞大,内容众多,层级广泛,它的推行可以有效提升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笔者从2014年开始在税务部门专职从事绩效管理工作,从最开始的组织绩效管理到个人绩效管理再到后来的数字人事,亲身参与了税务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绩效管理方面的一步步探索和实践。本文就是立足于笔者自己的工作实际,在学习到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立足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基于数字人事分析该局目前在传统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这一创新手段,开展其对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有效性分析,最后从数字人事的先进理念引导、信息化改进、个人成长账户建设、客观数据运用、智能化分析等角度,提出对该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的对策建议。笔者选用数字人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的切入点,是因为虽然它目前仅在税务部门推行,但它所蕴含的现代管理理念和采用的新信息化手段,对整个行政机关干部管理体系的改革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当下,乘着国家大数据战略东风,通过数字人事这一先进手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正当其时。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可以对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完善提供帮助,特别是在解决机构改革后干部队伍管理问题方面起到作用,着力实现税务部门人才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助力新时代高质量税收现代化建设。

王金凤[6](2020)在《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Y市X区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党风政风持续好转。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对夺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着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双重职能,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就必须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因此,研究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十分必要。本文以Y市X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其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通过调研得出,Y市X区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干部配备、教育培训等举措,使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思想政治建设不到位及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实效性不强等原因,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干部结构不合理、履职能力有待提高等主要问题。为此,应以列宁干部队伍建设理论、习近平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等有效对策促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健康发展。

卢祥玉[7](2020)在《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现阶段老龄化问题与经济社会转型相矛盾,“老有所养”国家战略的实现已从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为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社会养老服务模式。通过社会化途径解决家庭养老的实际困难,有利于实现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养老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使得老年人度过健康幸福、生活有保障的晚年。本文从S市老年人口现状出发,侧重对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阐述,通过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界定,对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保障制度等方面现状进行阐述,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总结出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根据S市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优化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和思路,提出了通过规划专业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加强社会组织培育进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服务主体的优化;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养老服务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进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服务对象的优化;通过提供精准化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籍服务进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服务内容的优化;通过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医疗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智慧养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发展旅居养老进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服务方式的优化。通过优化服务主体、优化服务对象、优化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几个方面对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行整体的优化设计。最后提出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制度保障、政策保障、思想保障三方面内容。为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设计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持。

郝佳媚[8](2020)在《F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辽宁省教育厅发布文件《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文件》,明确指出推进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能够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使学校与企业共享双方优质资源,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各地教育、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方法模式、具体举措和实际进度都不一致,实际效果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本文以F市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执行为研究对象,找出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对于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提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论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问题的缘起及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状况,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并说明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对职业教育、教育政策和政策执行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内涵的四个维度。为论文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执行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介绍F市校企合作政策执行的现状,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校企合作政策可操作性差、政策执行机构效能偏弱、企业政策参与程度不高、校企合作政策资源不足;第四部分,整合调研结果,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分析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政策本身的缺陷、执行机构执行力不足、校企双方对政策未达成共识、政策执行环境存在不利因素;第五部分,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包括:提高校企合作政策可操作性、提高政策执行机构执行效能、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营造有利的校企合作外部环境。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查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的文献材料,并针对F市中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结合F市校企合作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具体需求,找出影响F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将理论结合实际,对校企合作政策执行提出优化策略,减少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使政策执行达到更好的效果。

高毓薇[9](2020)在《统计工作队伍建设与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1949-1956)》文中研究表明统计工作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中的特定群体,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逐渐走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轨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一切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数据便没有依据、无法开展;要获得正确的数据,就需要有统计工作。而要全面开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统计工作,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的统计工作队伍。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许多艰巨的任务,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党中央正确决策、苏联外部援助、人民群众甘于奉献等原因以外,统计工作队伍的贡献绝对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的相关史料,从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任务及统计队伍状况出发,系统回顾了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开展情况,并通过考察第一次人口普查、“一五”计划实施、增产节约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统计工作队伍的贡献,进一步地探讨在中国共产党由革命转向执政的过程中,统计工作队伍是如何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做出应有的贡献的。并且,本文还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探索新时代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方向,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任务及统计队伍状况。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对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当时统计工作队伍存在的许多问题,如数量严重缺乏、专业素质不足、统计工作队伍整体稳定性差、在机关单位地位不高,不得重视等。第二部分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进行的实践探索。主要有统计工作队伍的建立与健全,教育与培训、管理与监督这三个方面。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统计工作队伍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考察统计工作队伍在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情况检查、增产节约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贡献,更生动地揭示统计工作队伍是如何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四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及服务进行了反思,并得出了启示。首先对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过程中政治性与专业性的平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然后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启示,为新时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如必须实现政治性和专业性的统一,结合各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加强教育与培训等。

胡兵[10](2019)在《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共内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处于政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层级重要位置,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具有一定权力并能对政党和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属于中共执政骨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井冈山、延安、浦东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培训执政骨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于2018年进行合并,继续积极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其它几所干部学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特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执政骨干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在中国的“政党——政府”体制下,中共执政骨干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和具体职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要求他们从属于中共的领导和组织体系,而具体职位身份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即使是非中共党员的领导干部,对中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是他们工作的基本政治前提。因此,几所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强调执政骨干政治意识和人民立场并重,既要忠诚于党的领导,又要忠诚于为人民服务;既要提升政治素养,又要提升行政能力。相比之下,国外的美国联邦行政学院、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新加坡公务员学院等培训机构,以中高级公务员为培训对象,在进行文官培训的时候,并不要求个人政治上的忠诚和偏好,重点突出职业素质和个人发展方面内容,强调提高行政官员的国家意识、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作为培训执政骨干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共中央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自1933年马克思主义学校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党校在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因中共的中心任务变化,在发挥宣传、培养和教育干部方面的作用也各有侧重。建党之初,中共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鼓动和宣传人才”以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延安时期,中央党校通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解决“思想不统一、行动不统一”的问题,从而达到“改变作风”、“团结干部,团结全党”的目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央党校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口号,由短期轮训干部转向正规化培训部干部主,重视执政骨干能力提升。新形势下的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再次回归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题,将培养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党性锻炼作为主要任务。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突出“理论基础”和“党性修养”两方面内容,重视提高执政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为此,中央党校先后进行几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大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分量,突出主业主课,强调“用学术讲政治”,以保证执政骨干不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除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之外,中共中央党校也重视培养执政骨干各种能力,全面增强其执政本领。在重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把学员管理当作是促进中共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员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员全面负责学员管理,深入了解学员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反映学员意见和要求。除此之外,中共中央组织部也选派联络员到中央党校,深入考察学员,对学员学习期间表现情况作出评价,并协助组织员共同开展学员管理工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积极创新学员管理方式,进一步严格学员管理。首先,探索建立党性教育贯通机制、学员党性锻炼成果系统集成机制和党性教育保障机制,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其次,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从学风、作风、纪律等方面对加强学员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再次,完善学员管理机制,健全学员常规管理机制、创新学员互动交流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沟通协商机制、严格学员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学员到课率、就餐率和请假情况进行逐月检查,督促学员学习期间严格自律,强化党性锻炼,提升管理效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对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旨在通过灌输中共意识形态和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再塑执政骨干“信仰”、“忠诚”及相关品质。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强调“主义”认同与问题研究并重,统一思想与能力提升并重,理论宣传与组织培养并重,党性锻炼与党性教育并重。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也是促使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手段,从技术层面体现了中共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重视坚持“党校姓党”,坚持政治优先,坚持与时俱进,以保证再塑执政骨干的效果。

二、谈谈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2)天津市武清区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3 文献综述评述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职工培训
        2.1.1 职工培训的概念
        2.1.2 职工培训的种类
        2.1.3 职工培训的作用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管理理论
        2.2.2 培训评估理论
第3章 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的现状分析
    3.1 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的基本情况
    3.2 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具体数据分析
        3.2.1 理论素养培训
        3.2.2 专业技术培训
        3.2.3 后勤保障培训
    3.3 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现状小结
        3.3.1 理论素养培训相对比较侧重
        3.3.2 培训工作受时间影响较大
        3.3.3 培训效果的考核相对较薄弱
第4章 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影响培训效果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4.2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4.3 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提升效果的问题分析
        4.3.1 部分培训对人员普及性不够强
        4.3.2 培训课程形式相对单一
        4.3.3 职工培训统筹性较差
        4.3.4 职工培训后的实践性及评估考核不佳
    4.4 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单位整体重视程度不够
        4.4.2 与时俱进的创新动力不足
        4.4.3 开展职工培训的保障不够充分
        4.4.4 培训的依附性较强
第5章 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提升培训效果的对策
    5.1 强化培训意识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5.2 健全培训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5.3 创新培训形式请进来走出去有的放矢
    5.4 提高保障能力做好人财物保障并使其作用最大化
    5.5 提升培训效果以科学考核公正评估助推培训成效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二 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提升培训效果研究的访谈提纲

(3)LJ持续照料养老社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1.3.1 关于国内养老行业人力资源现状的研究
        1.3.2 关于国外养老行业人力资源现状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LJ社区概况简述
    2.1 LJ社区运营模式简介
        2.1.1 CCRC养老社区运营模式
        2.1.2 日式精细化照料服务理念
    2.2 LJ社区概况
        2.2.1 LJ社区基本情况
        2.2.2 组织架构情况
        2.2.3 人才队伍现状
        2.2.4 LJ社区的经营环境分析
    2.3 LJ社区业务发展规划
第三章 LJ社区人力资源需求定性预测
    3.1 定性预测的主要方法
    3.2 医疗护理人员需求分析
    3.3 后勤服务人员需求分析
    3.4 职能管理人员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J社区人力资源需求定量预测
    4.1 定量预测的主要方法
    4.2 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社区人员需求总量
    4.3 用标杆对照法对医疗护理人员进行需求预测
    4.4 后勤服务人员及职能管理人员需求预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J社区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5.1 人力资源的获取
    5.2 人力资源的培养
    5.3 人力资源的激励
    5.4 人力资源的运用
第六章 结论及后续研究
    6.1 本文的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扶贫开发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基于D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2.1 核心概念
        2.1.1 扶贫开发行动主体
        2.1.2 扶贫资源配置
        2.1.3 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
    2.2 研究方法
        2.2.1 个案访谈法
        2.2.2 文献研究法
        2.2.3 田野图景
3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新时代中国扶贫开发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理论
        3.1.1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
        3.1.2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3.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的基本观点
        3.1.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对中国新时代扶贫开发的指导价值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反贫困理论
        3.2.1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3.2.2 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
        3.2.3 江泽民的反贫困理论
        3.2.4 胡锦涛的反贫困理论
        3.2.5 习近平的反贫困理论
        3.2.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反贫困理论对新时代扶贫开发的指导价值
4 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现状分析
    4.1 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获得感
    4.2 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福利获得感
    4.3 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获得感
    4.4 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基本特征
        4.4.1 经济获得感缺乏,市场扶贫式微
        4.4.2 福利获得感较强,政府扶贫强劲
        4.4.3 社会获得感微弱,社会组织扶贫零参与
    4.5 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生成机制
        4.5.1 获得和获得感的关系
        4.5.2 获得感的生成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5.1 D镇的政府扶贫
        5.1.1 D镇政府扶贫的历史过程
        5.1.2 精准扶贫阶段政府扶贫对D镇的影响
    5.2 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分析
        5.2.1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获得感
        5.2.2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福利获得感
        5.2.3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获得感
        5.2.4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总体获得感
        5.2.5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不公平感
    5.3 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市场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6.1 D镇的市场扶贫
    6.2 市场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分析
        6.2.1 市场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获得感
        6.2.3 市场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不公平感
    6.3 市场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7.1 D镇的社会扶贫
        7.1.1 社会扶贫概述
        7.1.2 D镇的社会扶贫情况
    7.2 社会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分析
        7.2.1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获得感
        7.2.2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福利获得感
        7.2.3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获得感
        7.2.4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总体获得感
        7.2.5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不公平感的产生
    7.3 社会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
    7.4 本章小结
8 扶贫资源配置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8.1 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8.1.1 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经济获得感的影响
        8.1.2 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福利获得感的影响
        8.1.3 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社会获得感的影响
    8.2 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8.2.1 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经济获得感的影响
        8.2.2 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福利获得感的影响
        8.2.3 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社会获得感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基本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积极倡导以资产为基础的新时代扶贫开发政策
        9.2.2 尽快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扶贫资源配置方式
        9.2.3 努力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福利的供给制度
        9.2.4 着力增强2020后农村相对农村贫困人口识别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获得感访谈问卷
附录2 村干部访谈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后记

(5)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二 行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三 数字人事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创新点
        四 研究的思路框架
第二章 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第一节 S税务局基本情况
        一 机构设置情况
        二 人员构成情况
    第二节 S税务局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 侧重年轻职工的人才管理规划
        二 凡进必考的招录选拔机制
        三 相对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
        四 基本固定的薪酬福利制度
        五 较为创新的绩效管理模式
        六 创造性的数字人事管理模式
第三章 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情况
        一 问卷调查情况
        二 实地访谈情况
    第二节 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 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
        二 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
        三 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
        四 奖惩激励作用发挥不足
        五 信息化智能程度还不够
    第三节 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 管理理念滞后
        二 行政体制制约
        三 管理模式弊端
        四 改革叠加影响
第四章 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数字人事对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有效性分析
        一 数字人事是转变传统人事管理的有效契机
        二 数字人事系统是提高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手段
        三 数字人事是激发干部个人成长的有效动力
        四 数字人事是确保科学客观考评的有效保障
        五 数字人事是充分体现正向激励的有效导向
        六 数字人事是早日实现智能分析的有效途径
    第二节 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对策
        一 以先进理念为支撑,达到科学化管理流程再造
        二 以数字系统为切入,着力增强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 以个人账户为基础,搭建好税务干部成长平台
        四 以客观数据为保障,努力提升考核考评公正度
        五 以激励奖惩为重点,打破结果运用的“大锅饭”
        六 以科学分析为突破,实现干部队伍管理智能化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实地访谈问题提纲
个人简历
致谢

(6)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Y市X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基本概念阐释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二、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概述
    (一)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
        2.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3.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的现实需求
        4.是加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新时代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1.新时代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2.新时代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新任务
        3.新时代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三、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以Y市X区为例
    (一)Y市X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1.Y市X区纪检监察系统建设概况
        2.Y市X区纪检监察机构及干部队伍产生的新变化
        3.Y市X区纪检监察干部配备情况分析
    (二)Y市X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2.强化党性教育
        3.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配备
        4.开展培训活动
        5.完善制度建设
    (三)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2.干部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3.履职能力有待提高
    (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建设不到位
        2.选拔任用机制不完善
        3.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4.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
        5.管理监督机制实效性不强
四、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素质
    (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优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结构
    (三)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
    (四)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激发纪检监察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五)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增强纪检监察干部勤政廉政约束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Y市X区纪检监察干部调查问卷
附录2 :Y市X区纪检监察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3 :基层党政机关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4 :普通群众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7)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特色
第2章 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定义
        2.1.2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
        2.1.3 需求层次理论
    2.2 S市社会养老服务主体
        2.2.1 政府老龄工作机构及非政府性老年组织
        2.2.2 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
        2.2.3 基层养老服务队伍
    2.3 S市社会养老服务对象
        2.3.1 高龄老人
        2.3.2 煤炭行业退休老人
    2.4 S市社会养老服务内容
        2.4.1 生活照料服务
        2.4.2 医疗康复服务
        2.4.3 精神慰藉服务
    2.5 S市社会养老服务模式
        2.5.1 机构养老
        2.5.2 居家养老
        2.5.3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2.6 S市社会养老服务保障制度
        2.6.1 社会养老服务运行制度
        2.6.2 社会养老服务保险制度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调查分析
    3.1 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调查分析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
    3.2 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 社会养老服务组织作用有待加强
        3.2.2 老年人社会养老意识不强
        3.2.3 社会养老服务内容单一
        3.2.4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不规范
    3.3 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力量不足
        3.3.2 家庭收入和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影响较大
        3.3.3 社会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3.3.4 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方案设计
    4.1 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方案的设计目标与思路
        4.1.1 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方案的设计目标
        4.1.2 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方案设计思路
    4.2 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方案
        4.2.1 强化教育培训培育力度
        4.2.2 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社会养老服务环境
        4.2.3 分类按需提供精准服务内容
        4.2.4 完善设施搭建平台优化服务方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5.1 思想认识保障
        5.1.1 加大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5.1.2 加大社会养老服务行业宣传力度
    5.2 资金投入保障
        5.2.1 强化养老服务资金支持
        5.2.2 加大养老产业扶持力度
    5.3 运行管理保障
        5.3.1 建立健全评估机制
        5.3.2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5.3.3 建立健全扶持政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F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实地访谈法
        0.3.3 问卷调查法
    0.4 创新点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职业教育
        1.1.2 教育政策
        1.1.3 政策执行
    1.2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内涵
        1.2.1 理想化的政策
        1.2.2 执行机构
        1.2.3 目标群体
        1.2.4 政策环境
2 F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执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F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执行现状
    2.2 F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2.2.1 校企合作政策可操作性差
        2.2.2 执行机构政策执行效能偏弱
        2.2.3 企业政策参与程度不高
        2.2.4 校企合作政策资源不足
3 F市校企合作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校企合作政策本身的缺陷
        3.1.1 政策明晰度不高
        3.1.2 政策缺乏吸引力
    3.2 政策执行机构执行力不足
        3.2.1 执行机构间协调配合不力
        3.2.2 执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3.2.3 缺少完善的监督考评机制
    3.3 校企双方对政策未达成共识
        3.3.1 企业对于政策存在认知偏差
        3.3.2 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存在困难
        3.3.3 校企之间缺少信息共享
    3.4 政策执行环境存在不利因素
        3.4.1 政府财政支持不足
        3.4.2 未发挥行业协会调节作用
        3.4.3 职业教育未得到应有重视
4 F市校企合作政策执行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提高校企合作政策可操作性
        4.1.1 提高政策的明晰度
        4.1.2 制定校企合作奖励标准
    4.2 提高政策执行机构执行效能
        4.2.1 加强政策执行部门间协调配合
        4.2.2 打造高水平的政策执行队伍
        4.2.3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量化考核制度
    4.3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4.3.1 形成互利互惠的利益驱动机制
        4.3.2 探寻现代化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4.3.3 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
    4.4 营造有利的校企合作外部环境
        4.4.1 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
        4.4.2 优化行业协会的监督指导作用
        4.4.3 加强宣传以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9)统计工作队伍建设与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研究现状
        2.研究总体性评价
    (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
        1.概念界定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之处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任务及统计工作队伍状况
    (一)新中国成立之时社会状况及党的任务
    (二)新中国成立之时统计工作队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时统计工作队伍的人员及组织状况
        2.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探索
    (一)统计工作队伍的建立与健全
        1.国家统计局与各地统计局的成立
        2.其他行业统计部门的配备与完善
    (二)统计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1.参加统计干部学校或训练班
        2.在职参加函授或进夜大学
        3.在职自学
        4.其他培训方式
    (三)统计工作队伍的管理与监督
三、统计工作队伍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统计工作队伍与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
        1.统计工作队伍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搜集
        2.统计工作队伍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审查
        3.统计工作队伍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综合
    (二)统计工作队伍与“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检查
        1.统计工作队伍与“一五”计划的编制
        2.统计工作队伍与“一五”计划执行情况的核查
    (三)统计工作队伍与增产节约运动
        1.利用数据搜集指导生产
        2.利用数据分析减少浪费
    (四)统计工作队伍与社会主义改造
        1.统计工作队伍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统计工作队伍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统计工作队伍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4.统计工作队伍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作用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及服务的反思与启示
    (一)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政治性和专业性的思考
        1.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政治性问题
        2.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专业性问题
        3.关于政治性与专业性平衡的思考
    (二)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2.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中共干部教育培训研究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框架思路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第一节 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概念
        一、干部与中共执政骨干
        二、干部教育培训
        三、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第二节 国内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一、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
        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三、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第三节 国外高级公务员培训比较
        一、美国联邦行政学院
        二、法国国立行政学院
        三、新加坡公务员学院
    小结
第三章 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发展历程
    第一节 宣传与培养并重:建党初期的党校教育
        一、建党初期对党校教育的认识
        二、各地创办党校的尝试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教育
    第二节 统一思想: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一、初到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二、六届六中全会后的党校教育方针和任务变化
        三、整风运动中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第三节 素质提升: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央党校干部正规化教育
        一、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提出
        二、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内容
        三、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改革发展
    第四节 主义认同:新形势下的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
        一、“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定位
        二、“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
        三、党校工作“九条经验”
    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概况
        一、教务部
        二、教研部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主要内容
        一、党的理论教育
        二、党性教育
        三、能力培训
    第三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调整:
        二、教学方法创新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概况
        一、学员管理部门
        二、学员部主要职能
        三、组织员
        四、联络员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创新
        一、在学员管理中贯穿党性教育
        二、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
        三、完善、创新学员管理机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长沟流月去无声——致谢

四、谈谈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西村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D]. 杭玉婷. 江南大学, 2021
  • [2]天津市武清区公路工程服务站职工培训效果研究[D]. 明永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5)
  • [3]LJ持续照料养老社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研究[D]. 刘茜晨.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扶贫开发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基于D镇的个案研究[D]. 刘澹远.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5]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对策研究[D]. 李凯赟. 郑州大学, 2020(02)
  • [6]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以Y市X区为例[D]. 王金凤. 渤海大学, 2020(05)
  • [7]S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 卢祥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F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郝佳媚. 辽宁大学, 2020(01)
  • [9]统计工作队伍建设与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1949-1956)[D]. 高毓薇.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10]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 胡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谈员工教育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