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兽药监管有哪些特点?

辽宁兽药监管有哪些特点?

一、辽宁兽药监管的特色在哪里?(论文文献综述)

马骏,孟海波,邵丹青,朱亚珊[1](2021)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绿色农业发展》文中认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可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在改善环境、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提高"三农"领域的金融可得性。目前,中国在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上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绿色农业的标准尚未统一和规范,金融支持绿色农业的范围不够明确,缺乏针对绿色农业融资主体的信用体系,缺少绿色农业供给端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绿色农业消费端尚待进一步激活。要解决以上障碍,需农业主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多部门协同合作。

兰红燕[2](2019)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举措。法治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并强调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工作重点。相对于城市社区,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处于落后状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仍将有几亿人生活在乡村社会是我国面临的特殊国情。如若乡村社会治理不能实现法治化,也就无从谈及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而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中任务最为艰巨的环节。城乡发展关系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典型特征之一。治理现代化和法治是在城乡发展关系转变,即走向城乡融合发展大背景下推进的。一方面城乡融合发展正是通过现代治理方式和法治途径得到逐步推进,另一方面,乡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是在城乡融合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和实施过程中得以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以及党和国家关于乡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思想与政策是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的理论基础,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目标,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重要内容,而乡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则通过党和国家关于乡村社会发展的思想与政策的形成以及实施得以推进。改革开发以来,“乡政村治”是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农业农村政策都是通过“乡政村治”的运行得以贯彻和实施。十八大之前,国家通过“乡政村治”机制的运行在乡村社会进行各种法律治理的活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乡政村治”模式遭遇新的困境。十九大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建构了适应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的崭新框架。在现代治理和法治理论的制度体系内,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是多元主体依据多样化规则在法治轨道内依法行使治理活动,发挥各自应有功能的有机共治。在当前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的背景下,由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镇)政府负责、村民自治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对乡村社会进行法治化治理是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高度契合性的治理机制。法治化治理机制的运行首先需要对治理主体的法治化建设,包括乡村基层法治型党组织的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和民主型的乡(镇)政府的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的依法产生和法定职责的确定,乡村社会组织和现代乡村精英的培育等方面。我国乡村社会客观存在的复杂差异性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由多层次、多样化的规则构成。国家立法在规则体系中处于效力最高位阶,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规则,各地方法规和规章将乡村社会治理的国家法律法规具体化和地方化,使各项治理法律规则在乡村社会得以具体实施。党和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尤其是立法空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乡村社会习惯法和村规民约是乡村治理的传统规则,对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多层次多样化的治理规则体系由于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需要对国家立法空白领域进行立法加强和关键领域进行法律规则修正。多元治理主体通过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在多样化法律制度体系内依法进行治理活动,包括基层党组织的依法领导和执政,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依法参与各环节有序有机运行。同时,农村法律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也是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的重要内容。

纪志国[3](2016)在《《中国医药报》综合新闻版内容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机关报,也是食品药品行业报——《中国医药报》的综合新闻版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和定量研究对2014年综合新闻版的文本要素与内容价值两大方面展开研究。文本要素层面,新闻源数量上,2014年综合新闻版省份分布极不平衡、着重报道市县两级系统,行业以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依次递减;体裁上,综合新闻版注重运用短消息告知信息、运用通讯讲故事、运用评论指导食药监管;内容编排上,综合新闻版注重通过版式、专栏、图片和广告服务于食药监管。内容价值层面上,本文从乔治·萨顿的科技人文价值观入手,科学技术理性下,分析了食药监管在人性价值实现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就制度与人性化、药监系统与新闻的价值、药监系统与新闻价值、食药行业与新闻价值、广告与广告价值5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中国医药报》综合新闻版在传递信息、加强行业交流、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人性价值、坚守新闻价值等方面可圈可点。然而由于当下市场坏境、政策体制改革、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依然曝露出一些不足,也存在这一些挑战,需要报纸经营者去面对和克服。

王薇[4](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于雯霞[5](2014)在《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文中认为中国有悠久的文明。“观象授时”源出上古,奠定了早期人文制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天文观念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基础,几乎伴随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它在阴阳五行哲学的影响下,紧密结合了对这个宇宙时空的物理特性和变化规律的观察,是一个上至天、下至地、旁通四时,出入六合、汇总三才的思想体系。不但切实影响了古代人文制度的建立,还是一切天人学说的基础。在历代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下,天学囊括着阴阳律历、三统五行、三才之道、天人感应等学说,作用于效法天常的社会制度、敬天事人的人文制度、奉时尊礼的国家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天象、岁时是古代天学的两个范畴。“天象”关注于空间,泛指宇体形态、宇空事物和天空中出现的自然现象;“岁时”代表了天体运动下时间概念的生起以及四时周流,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类生活的时空大环境。宋代天人之学发达,时空意识强烈,宋人对宇宙演化和天人关系作了理性的思考,对宇宙时空的形态和规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设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代天象岁时赋渊深典则,是建立在传统天文观念的基础上,结合了经学和宋代学术研究的产物。在宇宙时空联系人类社会、自然界变迁影响国家命运、时空变化中体验生命意义等方面,宋赋都进行了深沉的思索,进行了生动的表现,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同时,它又饱受自然、社会、历史、政治、思想文化、风俗和赋体流变的复杂影响,呈现着有宋一代的学术品格和人文风范。从流传下的赋作来看,主要包括:描写天文形态、宇体结构、天体星象、气象气候以及天文观测仪器等的天象赋,和描写天文历律、四时变化、节气月令等的岁时赋。有鉴于以上,本文写作并不是一篇单纯围绕文学研究开展的文学学科论文,而是融合多学科,着眼于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运作和哲学思维能力。它将时空观贯穿于文学现象分析,探讨其在宋代天象岁时赋中的折光。论文以古代的时空观念为经,天文与人文的有机联系为纬,穿插宋代学术,进行文史哲综合分析,展示宋代天象岁时赋的思想内涵。共分三部分六章,前两章为第一部分,主要针对空间理解和天象赋;第三、四章为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时间探索和岁时赋;最后两章为第三部分,提列二者学术、社会、艺术价值突出部分综合讨论。第一章论天象观念与宋代天象赋,重点讨论传统哲学和宋赋中的宇宙空间和天象意识。在阴阳五行观念下,中国古人对空间源起和空间形态做了独特解释,形成的宇宙体系具有完整、自足、秩序、闭合等观念性特征,为解释天体星象、气象及天人感应奠定了基础。宋代学术的性质对构建新型天地观念极为有利,它以自然之学、象数之学、动静之学的精神,突出地影响了宋人宇宙观的理论范式,并使得抽象性与形象性空前结合。借助先天易学,宋代理学家对宇宙形态进行了理论设定和易学验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假说。宋代天赋、天体赋创作充分发掘了“天”的理性形态、哲学意义和价值体现,既有传统观念的继承,又结合宋代的特点提出了创见性想法,并以易学手段加以学术论证。一些学术话题被拿来作专题讨论,对传统的天象赋创作形成重要突破。第二章论天人感应学说与宋代气象赋,重点讨论宋代天人感应学说与祥瑞灾异赋创作的联系,其中气象赋占的比重较大。宋代天人感应学说受到了多方冲击,但由于天人感应特殊的政治影响力和宋代天人之学的发达,也得到了尊重和强化。在宋代学术的补充和推动下,大致呈现五种基本形态。在宋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宋代祥瑞灾异赋境界阔大、学理精微、内涵丰富、形态多样,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其中,崔敦礼《大暑赋》就是借鉴《洪范》五行说表达时代政治理念的一个典型。但是天人感应不能包罗全部的气象赋创作,气象作为天象事物的一部分,非常贴近日常生活,为宋人发扬理性、上下求索提供了极好途径。宋赋由此打破自然空间限制,进行多维时空探索,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第三章论时间观念与宋代的岁时赋。中国古代的“时”不等同于现在的“时间”。它体现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重视,而与纪历活动密切相关。中国古人以阴阳五行说对宇宙运动、时空变异进行抽象把握,形成了四时与方位相配合、天行与礼法相变通的时间观念。在饱含哲学意味的时空体验下,时间具有虚拟性、逆向性、曲线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它有力制约了中国古代的制历法则,深刻影响了古人的社会发展史观。宋代学者关注万物的周流变化,具有强烈的时空意识,他们借助卦气、五行、数理等来推衍天地时空的运转变化、社会发展规律乃至命运个体,对宋赋有巨大启示和积极推动作用。宋代岁时赋结合了学术、人生和宗教,对时间展开了自由多样的讨论。着名的《秋声赋》正是欧阳修易学思想的传神写照,堪称以文学演绎宇宙天人观念的典范之作。而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时间观念特征的“月令”,在宋代节令赋里更是有充分借鉴和结合进当时学术水平、民俗风情的出色发挥。第四章论律历学与宋代律历赋。律历起源上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到了人文法宪的作用,其中一些数理法则问题为后世开启了讨论之源。律历学在宋代极受重视,在贯艮百余年的国家大讨论的背景下,在宋代天文仪器制作高度发达和理学家们对历法的热情关注下,宋代律历赋出自着名学者之手,吸收了律学、历学、象数易学和新兴理学的精神,围绕讨论的热点问题来阐述个人的学术观点。它弥补了宋代律历学史料的不足,体现出与唐人不同的人文观念,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第五章论宋代天象岁时赋中的理、心学赋。部分相关赋作已放入其它章节讨论,本章主要就有重要学术价值而未受应有重视的三篇赋进行专节讨论。分别是朱熹老师刘子翠的《溽暑赋》、朱熹《感春赋》、陆九渊大弟子杨简的《月赋》。《溽暑赋》是刘子翚先天卦气研究的重要成果,可以弥补刘子晕前期学术思想研究资料的匮乏。《感春赋》展示了朱熹写作《周易启蒙》《周易本义》前的思考过程和学术取向,对朱熹易学具有纲领性作用,是其理学精神的精华写照。《月赋》是杨简心学理论的高屋建瓴之作。它提出并自我解决了多个哲学命题,融炼杨简心学与易学于一体,体现了杨简心学对陆九渊心学的突破与提升,反映着杨简的学术精神和思想高度。第六章论宋代天象岁时赋中的哲学批判及人生思考。在阴阳五行调控下时空观载于经典,历代传习,尊若神明,奉为圭臬,渗透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里。它当然有博大精深处,但其实也有许多局限。在深沉的天人观照下,在玄奥的天地时空里,许多作者借天象岁时赋创作对文化、政治、社会、历史进行严肃的反思和批判。怎样使生命突破层层时空的限制,升华到高尚、明朗、自由、尊严的境界,宋代天象岁时赋讨论的许多话题,展示了不同的人生思考和人生态度,带给人们无尽的启示。最后论天象岁时赋的美学特征,通过所展示的道德、理性、幽深、摇曳、奇炫之美,反映这些赋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王凯艳[6](2013)在《中国政府对质检机构的分类监管研究》文中认为自质检机构产生以来,政府对质检机构的监管采用了两种分类监管方式:基于财政拨款的分类监管和基于工作质量的分类监管。这两类监管都没有办法解决当前质检机构盲目发展、公信力低下等问题。因此,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背景,找出完善分类监管的另一种思路,即以质检机构职能为划分依据,将公益性职能和市场性职能区分,政府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监管,以期推动政府监管效率的提高和监管效果的增强、质检机构科学发展和公信力的提高。本文就我国政府对质检机构的分类监管进行研究。首先,确定分类监管、质检机构的定义和范围,在明确我国政府与质检机构的关系的基础上,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质检机构分类监管历史进行梳理,分析每一阶段的演进特征,提高对质检机构分类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其次,阐述基于财政拨款的分类监管和基于工作质量的分类监管的划分依据、手段合理性等问题,并从意识和制度两个层面分析原因。再次,介绍美国政府对质检机构分类监管特色以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美国有较长的监管历史和丰富的监管经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有成功的事业单位改革经验,对本文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最后,确定以职能为划分依据,确定公益型质检机构的政府监管方式和市场型质检机构的政府监管方式。加强公益型质检机构的监管,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放松市场型质检机构的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并从质检机构分类体制改革、树立监管理念等角度为分类监管设计做准备,同时在财政、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为这一监管提供政策保障。

李凤麒[7](2013)在《建国以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对于国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通过对建国以来国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梳理得到一张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年代表”,研究选取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党报《人民日报》为代表,通过对其中的食品安全报道进行框架及文本分析,由此得出《人民日报》关于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较为细致的描述。研究的第1章绪论主要对于食品安全定义、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等几个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明晰概念,规范所研究的内容范围,综述学术界关于食品安全相关报道的研究进展。研究的第2至4章通过分析《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话语、特征,从而体现出报纸对事件的描述以及报纸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按照时间划分为3个章节,每章开始部分对该时期我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梳理与列举,按照时间顺序绘制出一张“年代表”。随后,以该章食品安全事件“年代表”为参照物,通过对《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用框架分析的方法进行仔细梳理,统计分析当时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概况,并对于此时期《人民日报》食品安全报道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第2章是1949年至1977年,由于历史客观原因,主要对此时期的四个时间区间里《人民日报》的相关食品安全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溯源了首篇食品安全方面报道、首篇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并对《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三年困难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食品安全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展示当时《人民日报》是如何进行早期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第3章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2002年,重点对于1988年上海因为食用受粪便污染的毛蚶引起的大规模甲肝事件、1998年山西假酒中毒事件的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分析。第4章是2003年以来的十年间,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日趋严重,通过媒体的报道,政府及国民越来越重视,发生了众多全国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通过选取“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几个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融入全球化进程日益发达的今天,是如何进行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第5章,通过对于六十余年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综合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归纳出历史必然性,借此对于现今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提供历史经验,体现现实关照。分析从建国以来至2012年《人民日报》关于食品安全事件报道话语流变、动因及其角色变换。对报道形式、主题、基调和时效的变化进行总结,并从食品安全事件的改变、政治语境的受制、经济因素的制约、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和新闻事业的改革等几个方面对其流变的动因进行分析,由此看出《人民日报》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有着纵横两条线的角色定位。第6章引入风险社会理论,思考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逐步进入风险社会的今天,媒体该如何更好地进行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根据人民日报》六十余年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得”与“失”,归纳总结各项特点,构建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理想维度”。最后以“圣元奶粉”和“味全奶粉”2个事件为案例,反思媒体在进行食品安全报道时所造成的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这种“风险的建构”是否会成为“建构的风险”,从而成为“新风险的来源”。这些经验对于指导当下食品安全报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迎平[8](2012)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 ——基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经济增长强劲态势与生态环境资源有限性间的矛盾,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增氏模式有着深远影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生态化等正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问题,协调县域产业内外部之间多样化与专业化的关系、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命题。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及提高利用效率,选择一条清洁环保的能源道路迫在眉睫,尤其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山区县,通过加快发展生态工业这一绿色县域产业平台,对解决山区能源短缺,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家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和原材料基地。随着生态文明的崛起,要求三明市走生态立市的道路。三明市具有地理区位独特、生态环境优美、技术人才雄厚、矿产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优势,拥有做强传统产业,开拓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三明生态工贸区是福建省十大新增长区中唯一着有“生态”两个字的工贸区。通过县域产业结构演变来带动产业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政府应该借鉴其他产业发展强县的先进经验,明确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坚持生态建城、产业进园、注重第三产业发展等与时俱进的策略以消除传统产业弊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完善政府的产业引导体系,调整县域三次产业的发展步伐,扎实产业基础,协调轻重产业比例,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处理好城市规划区、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三区一体的关系,构建具有竞争性的生态产业链,形成以生态产业集群的特色工业园区,为其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尽管生态工业园区这一新兴产业载体引起社会重大关注与热点解析,在学术研究领域,对如何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思路,以福建省三明市所属大田等11个县域经济体为典型区域和三明生态工贸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思路为:以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和生态文明崛起为切入点,引发对县域产业升级机理与生态工业园区政策的思索。通过对国内外产业演变状况、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对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与循环经济研究动态及成果的综合评述,结合三明市矿产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及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势与潜力为研究背景,强调走绿色高级化的产业道路是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必然选择,以及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新兴产业载体在政府产业政策中的重要性。其次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方向的审视,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布局提升和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县域经济产业内生机理分析,建议三明市所属县域经济以生态工业园这个绿色平台为载体,支持政府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向的政策思路,加快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最后通过对大田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典型个案,揭示了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并且以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借鉴及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典型案例分析,构建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的发展模型与指标体系,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作出分析,就如何加强相关产业政策的拟定与推动、为县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设提供决策建议。按照研究思路,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六部分内容展开:第一部分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和三明市整体产业背景的分析。首先介绍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外产业结构演变的的实践,并与中国产业演化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两者起点的不同,决定了路径的不同。其次,对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践进行分析,同时对国内外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查找异同点。最后,对三明市所属县域经济体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践及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第二部分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路径的机理分析框架。这一部分主要是基于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结构演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借鉴有关理论,分析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的“三个关系”和“九个因素”,即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因素的关系、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关系、县域产业分工与集聚的关系及其影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区位条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要素禀赋、技术条件、农户家庭经营、市场需求、制度与政策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的机理分析框架。“三个关系”、“九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独有的县域产业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道路。第三部分主要利用福建省三明市所属11个县域经济体1991-2010年的产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三明市县域竞争力进行评价;建立聚类分析模型对三明市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进行归类;通过灰色模型对三明市县域主要产业指标进行预测;利用偏离-份额模型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的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分析,明确三明市整个地区的产业状况;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按照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的机理分析框架,选择相关的指标,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运用产业重心轨迹分析法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两种模式:一是右旋模式,本文包括三明市辖区、永安市、大田县、将乐县、尤溪县、沙县和泰宁县;二是左旋模式,本文包括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和建宁县。第四部分个案研究。这一部分首先选择以三明市大田县为例,通过1991年-2010年大田县产业数据,对其县域经济产业演进历程进行分析,补充验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路径。对大田县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了解其轨迹。分阶段寻找其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以此研究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路径。研究发现,大田县虽然位于福建省中北部发展程度较低的三明市,其工业化进程却走在福建省山区县前列,走出了一条自发性、内生为主、外生拉动、县域三次产业发展并重、分工与集聚相结合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道路,补充验证上述研究结论。大田县以农业为起点的山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具有一般性的意义。其次是生态工业园的典型实践与经验分析。介绍了发达国家不同的生态工业园模式,如丹麦、美国和日本的模式,总结其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总体特征和经验。重点介绍了生态文明下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集中体现——三明生态工贸区的生态典型实践,主要对三明生态工贸区内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布局的分析,其中经济开发新兴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开发园区,作为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为三明市在生态文明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结构产业演变提供了模式借鉴。第五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以上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推进县域产业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若干对策建议:一、倡导低碳经济,突出战略性产业引领,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崛起;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构筑县域绿色生态屏障,引导县域产业结构生态化;三、突破传统产业模式,实施县域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向战略;四、依靠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与生态耦合,共建县域生态文明。三明市产业结构演变与产业发展态势为中国县域产业生态化提供了很好的观察样本与实践土壤,同时产业的生态化理论又为三明市产业机制调整与产业内部升级换代提供了很强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两者相互印证。

杨一[9](2012)在《哈尔滨市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品与人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有直接关系,因而,药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公共安全当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人们对药品的安全及有效性的关注程度逐年提高。药品属于一种特殊的产品,主要用于对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利用不同的药品种类、用法以及用量,有针对性的对人体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调控。药品监管是宏观领域的监督和管理,国家通过颁布的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药品质量保证体系来强制性的管理。药品监管是对医药研究和开发,生产,管理,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其目的是,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当性。上世纪起,各国相继授予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管机构及药政机构以药品监管职能的立法权。与此同时,中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药物安全性的相关政策。然而,在目前中国的医药行业,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同时揭示出中国的药品生产,特别是制药企业的质量保证,还存漏洞,说明我国的的药品监管应加以改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药品安全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针对哈尔滨市药品安全监管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家机构改革的思想,设计了具有哈尔滨特色的药品安全监管策略。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药品安全监管重要性和基本理论、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与国际借鉴、哈尔滨药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完善哈尔滨市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药品安全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我国的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演变和北京、广州以及其他一些药品安全监管比较成功的模式;对哈尔滨市的药品安全状况和现行体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认真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哈尔滨市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对策。从建立统一权威的监管机构到整合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从加强地方性立法,因地制宜制定建立综合配套的药品安全标准体系,深化和完善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制度到构筑药品安全社会监管网络。提出了一系列的系统监管体制的思路与框架的建议。希望本文的观点能够对哈尔滨市药品安全监管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赵鑫[10](2012)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评价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文中指出食品安全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政府监管部门、食品产业和消费者的重要问题。如果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出现,或者得不到妥善解决,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正常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妨碍消费者的正常生活,阻碍食品行业有序、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研究长沙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从整体出发,深入探究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评价的因素与消费者评价结果的关系,从中分析得出地方政府监督管理工作的不足,进而为调整食品安全管理的方针政策提供科学建议;另一方面,作为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一份子,以长沙市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中西部地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空白。本文立足于社会学基本理论,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与文献后,分析得出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评价的因素。运用社会学定量研究的方法,设计问卷开展调查,利用SPSS17.0软件全面深刻的分析消费者个人因素、消费者对食品链参与者及其监管部门的信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执行现状的信任、消费者对近期食品安全事件的记忆以及消费者对不同类别食品的安全感知这5个因素对消费者食品安全评价的影响。研究的结论表明:消费者个人因素、消费者对食品链参与者及其监管部门的信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执行现状的信任以及消费者对不同类别食品的安全感知对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评价影响是显着的,而消费者对近期食品安全事件的记忆对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评价影响不明显。本文在结合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4个方面给出了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评价的对策与建议,分别是:提高政府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净化食品链主体环境,保证食品在生产流通中的安全;提高消费者自身意识,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教育。

二、辽宁兽药监管的特色在哪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兽药监管的特色在哪里?(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绿色农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及发展绿色农业的必要性
二、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农业的实践不断深化
三、金融支持绿色农业的国际经验
四、金融支持绿色农业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绿色农业的标准尚未统一和规范
    (二)金融支持绿色农业的范围不够明确和完善
    (三)缺乏农业融资主体的信用体系
    (四)缺少风险分担机制
    (五)绿色农业消费端尚待进一步激活
五、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需多部门配合

(2)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治理理论
        (一)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
        (二)新时代党和国家的社会治理思想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轨迹和主要内容
        (三)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乡村社会治理新理念
        (一)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
        (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
    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社会治理
        (一)乡村社会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第二章 治理法治化: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应对
    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乡政村治”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
        (一)“乡政村治”模式的确立
        (二)“乡政村治”模式下“乡”和“村”的治理
    二、“乡政村治”治理模式下乡村社会法律治理基本状态
        (一)国家立法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的法制建设
        (二)“乡政”和“村治”实践中的法律治理
        (三)乡村社会的法律治理专项活动
    三、“乡政村治”在新时代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中遭遇困境
        (一)乡村社会成员普遍法律意识淡薄
        (二)乡(镇)与村庄治理主体关系异化
        (三)村民自治面临新问题
        (四)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滞后
    四、新时代乡村社会中的法治化治理
        (一)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
        (二)乡村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自治的关系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特殊涵义
第三章 多元共治: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的主体体系
    一、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多元主体体系的构成
        (一)多元主体在乡村法治化治理中的必要性
        (二)多元主体在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中的意义
        (三)我国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多元主体体系构成
    二、保障领导力量:建设乡村法治型基层党组织
        (一)法治型党组织的概念内涵
        (二)乡(镇)基层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是依法治党的要求
        (三)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原创于基层党建工作
        (四)乡村基层法治型党组织的建设路径
    三、完善主要责任主体:构建乡村基层法治政府
        (一)建设乡(镇)基层法治型政府
        (二)完善乡(镇)基层服务型政府
        (三)建构乡(镇)基层民主型政府
    四、健全基本主体:完善村民自治组织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村民自治组织依法产生
        (二)实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法治化
        (三)理顺村两委关系
    五、培育社会治理主体:乡村社会组织与乡村精英
        (一)乡村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思想基础:转变全能政府理念
        (二)乡村社会组织的制度空间: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三)创新体制机制:乡村社会精英回归的有效途径
第四章 多样化治理规则:乡村社会治理的法制体系
    一、乡村社会多样化治理法律规则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要求
        (一)法律多元主义
        (二)“软法亦法”理念
    二、乡村社会治理多样化法律规则制度体系的构成
        (一)国家法规则: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制度规则
        (二)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乡村社会治理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充实
        (三)党内法规: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规则
        (四)各级党政部门规范性文件: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组成
        (五)乡村传统规则:乡村社会治理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
        (六)乡村社会治理法制体系中各种规则的效力位阶
    三、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法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社会治理的国家立法不平衡
        (二)乡村社会治理的国家立法滞后于乡村社会发展
        (三)乡村社会治理法律规范之间存在冲突
    四、乡村社会治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国家法空白领域的立法工作
        (二)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关键领域的法律制度
        (三)加强党内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四)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传统规范的建设
第五章 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依法治理理念的培育: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的观念基础
        (一)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是法治教育的重点对象
        (二)建立多层次的法治教育责任主体体系
        (三)确定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内容
        (四)运用注重实效性的法治教育方式和载体
    二、基层党组织的依法执政: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的领导保障
        (一)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视域下基层党组织依法执政的必要性
        (二)完善党在法治轨道内对乡村社会治理的领导
    三、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的主要彰显
        (一)明确乡(镇)政府的法定行政职权
        (二)加强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
    四、村民自治组织的依法自治: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的核心要素
        (一)厘清村委会承担的自治性事务与政府性事务
        (二)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权力机构的法定功能
        (三)健全运行机制,保障村民依法进行村务治理
    五、完善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
        (一)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是乡村社会法治化治理的应有之义
        (二)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建设
        (三)发挥传统资源对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助力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中国医药报》综合新闻版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国医药报》是一张怎样的报纸?
    2.1《中国医药报》的历史与发展
    2.2《中国医药报》的发展与药监系统的变革
    2.3《中国医药报》整体结构
    2.4《中国医药报》与综合新闻版的功能和地位
第三章 综合新闻版文本要素分析
    3.1 新闻选题分析
    3.2 新闻体裁及结构
    3.3 内容编排
第四章 综合新闻版的内容价值
    4.1 人文价值的坚守与实现
    4.2 综合新闻版,制度下的人性关怀
    4.3 新闻的价值、新闻价值与药监系统的关系
    4.4 以新闻价值指导食品药品行业发展
    4.5 广告的价值
第五章 对综合新闻版改进的几点建议
    5.1 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保证新闻价值
    5.2 新闻要反映创新监管方式。
    5.3 新闻要注重制度的总结。
    5.4 新闻图片要提高审美和新闻价值
    5.5 评论要做好材料论证
    5.6 把好内容质量关做好内容渠道关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危机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2.1.3 危机防控能力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兼谈对古代天人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
第一章 天象观念与宋代天赋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天象观念
    第二节 先天易学影响下宋代的宇宙形态设计
    第三节 以《易》观象的宋代天赋
    第四节 奇思深蕴的宋代天体赋
    第五节 汪莘《月赋》《后月赋》中的天地结构图
    小结
第二章 天人感应学说与宋代气象赋
    第一节 天人感应学说在宋代的波折与发展
    第二节 宋代的祥瑞灾异赋
    第三节 宋代气象赋中的时空探索
    第四节 崔敦礼《大暑赋》中的治平境界
    小结
第三章 时间观念与宋代岁时赋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时间观念
    第二节 天人之学中的宋代时间理论
    第三节 宋代季节赋中的时间
    第四节 古代“月令”与宋代的节令赋
    第五节 欧阳修易学与《秋声赋》的天人建构
    小结
第四章 宋代律历学和律历赋
    第一节 律历的文化地位与宋代律历学
    第二节 宋代律历赋的学术内涵与文化观念
    小结
第五章 宋代天象岁时赋中的理学、心学赋
    第一节 刘子翚《溽暑赋》与先天卦气说
    第二节 朱熹《感春赋》与朱熹易着的写就
    第三节 从心学到《月赋》
第六章 宋代天象岁时赋的哲学批判及人生思考
    第一节 周紫芝《造雹赋》、王柏《喜雨赋》的文化与政治批判
    第二节 晁公遡、李曾伯及郑思肖等人赋中的社会与历史批判
    第三节 天象岁时赋中的人生思考及人生智慧
    第四节 宋代天象岁时赋的美学特征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国政府对质检机构的分类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质检机构的研究
        1.2.2 关于政府监管研究
        1.2.3 关于政府对质检机构监管的研究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政府对质检机构的分类监管概述
    2.1 相关名词概念和问题解释
        2.1.1 质检机构
        2.1.2 分类监管
    2.2 政府对质检机构的分类监管的历史演进特征解析
        2.2.1 分类监管的空白阶段(1980年——1992年)
        2.2.2 分类监管的萌芽阶段(1992年——2002年)
        2.2.3 分类监管的形成阶段(2002年至今)
    2.3 政府对质检机构分类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2.3.1 政府对质检机构分类监管的重要性分析
        2.3.2 政府对质检机构分类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第3章 政府对质检机构分类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政府对质检机构分类监管存在的问题
        3.1.1 政府分类监管划分依据的科学性问题
        3.1.2 政府分类监管的手段合理性问题
        3.1.3 政府分类监管中的角色冲突问题
        3.1.4 分类监管中的政府越位问题
        3.1.5 分类监管中的政府缺位问题
    3.2 政府对质检机构分类监管问题的原因解析
        3.2.1 政府分类监管意识缺失
        3.2.2 政府部门利益驱动
        3.2.3 政府职能不明确
        3.2.4 监管对象定位模糊
        3.2.5 法制环境不健全
第4章 政府分类监管的相关经验借鉴
    4.1 美国的政府监管的经验总结
        4.1.1 美国政府分类监管
        4.1.2 政府政策的合理性
    4.2 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
        4.2.1 文化分类发展
        4.2.2 明确政府职能
    4.3 对质检机构的政府分类监管的启示
        4.3.1 政府职能要明确
        4.3.2 质检机构定位要清晰
        4.3.3 政府政策要合理
        4.3.4 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5章 完善政府对质检机构分类监管的对策
    5.1 基于质检机构职能的分类监管的准备
        5.1.1 明确政府职能
        5.1.2 基于质检机构职能的分类改革
        5.1.3 树立科学监管观念
        5.1.4 注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5.2 基于质检机构职能的分类监管设计
        5.2.1 公共服务类质检机构的政府监管
        5.2.2 市场型质检机构的政府监管
    5.3 基于质检机构职能划分的分类监管的政策保障
        5.3.1 及时合理的社会保障政策是体制改革的稳定器
        5.3.2 完善的法制环境是制度保障
        5.3.3 制定科学的财政政策和收费政策
        5.3.4 灵活的人才政策
        5.3.5 颁布创新激励政策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7)建国以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食品安全相关概念
        1.2.1 食品安全定义
        1.2.2 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1.2.3 食品安全事故
        1.2.4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概念
    1.3 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2 研究类目建构
        1.3.3 食品安全报道研究综述
        1.3.4 相关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
        1.3.5 《人民日报》相关文本的研究综述
2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萌芽期——历史的失语(1949-1977)
    2.1 1949-1977我国食品安全事件
    2.2 1949-1977人民日报食品安全报道分析
        2.2.1 首篇食品安全报道: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2)
        2.2.2 首篇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5)
        2.2.3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与三年困难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5)
        2.2.4 停滞中的2个专版:“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2.3 1949-1977《人民口报》食品安全相关报道特点分析
3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发展期——从自然到工业的转变(1978-2002)
    3.1 1978-2002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
    3.2 1988年上海甲肝事件研究
        3.2.1 1988上海甲肝事件简介
        3.2.2 《人民日报》1988上海甲肝事件报道研究
    3.3 1998年山西假酒事件研究
        3.3.1 1998年山西假酒事件始末
        3.3.2 《人民日报》对1998年山西假酒事件报道研究
    3.4 1978-2002《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特点分析
4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勃兴期——现代化伤痛(2003-2012)
    4.1 2003-2012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
    4.2 2004 年阜阳大头娃娃事件研究
        4.2.1 2004 年阜阳大头娃娃事件
        4.2.2 《人民日报》对阜阳大头娃娃事件的报道研究
    4.3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报道研究
        4.3.1 三鹿奶粉事件始末
        4.3.2 《人民日报》对三鹿奶粉事件报道分析
    4.4 2011双汇瘦肉精事件研究
        4.4.1 双汇瘦肉精事件简介
        4.4.2 《人民日报》关于双汇瘦肉精事件报道分析
    4.5 2003-2012《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特点分析
5 建国以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流变分析
    5.1 流变形态分析
        5.1.1 报道形式的变化:消息一直是主力,形式越来越多彩
        5.1.2 报道主题的变迁:顺应时代需要,发挥角色功用
        5.1.3 报道基调的转变:从“胡乱鸣放”到“理性批判”
        5.1.4 报道时效的改变:明显提升,却仍未能“打响第一枪”
    5.2 动因分析
        5.2.1 事件导火索:传统自然威胁到非传统人为威胁
        5.2.2 政治语境下受制的话语空间
        5.2.3 经济浪潮中的起伏
        5.2.4 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
        5.2.5 新闻事业改革的推力
    5.3 《人民日报》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5.3.1 纵向历史维度:从宣教者到督察员
        5.3.2 横向比较维度:中央—官方—舆论领袖
6 结语与反思——风险社会中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
    6.1 六十余年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得”与“失”
    6.2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理想维度”
    6.3 反思——风险报道是否会成为“新风险的来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 ——基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深刻演变
        1.1.2 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与实践
        1.1.3 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目标、假设与内容
        1.2.1 研究的主要目标
        1.2.2 研究的假设
        1.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框架
    1.5 研究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数据来源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县域经济
        1.6.2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1.6.3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1.6.4 生态文明相关概念
        1.6.5 生态文明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1.7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7.1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之处
        1.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县域产业结构演变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2.2.1 生态经济产业
        2.2.2 生态产业链
        2.2.3 生态补偿机制
    2.3 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内外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动态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动态
    2.4 简要评述
3 研究背景分析
    3.1 三明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3.1.1 三明市县域经济GDP总量与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关性
        3.1.2 三明市县域经济GDP总量与三次产业产值的预测分析
    3.2 三明市县域经济特色与产业发展
        3.2.1 三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2.2 三明市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3.3 三明市县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
        3.3.1 三明市县域经济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3.3.2 三明市县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3.4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
        3.4.1 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3.4.2 顺应海峡西岸生态示范县(市)的构建
        3.4.3 满足市域生态安全布局的需要
        3.4.4 依照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
        3.4.5 遵循新型污染防控体系的要求
    3.5 三明市产业创新环境评价
        3.5.1 SWOTs分析法的引入
        3.5.2 战略选择
4 生态文明背景下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分析
    4.1 机理分析框架建立的理论借鉴
        4.1.1 生态贡献
        4.1.2 产业标准结构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4.1.3 产业发展模式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4.1.4 经济发展阶段与县域产业结构演变
    4.2 影响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三大关系”
        4.2.1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4.2.2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关系
        4.2.3 县域经济产业分工与集聚的关系
    4.3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4.3.1 区位条件
        4.3.2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4.3.3 投资结构
        4.3.4 市场需求
        4.3.5 劳务经济发展
        4.3.6 要素禀赋
        4.3.7 发展环境因素
        4.3.8 技术变动
        4.3.9 经济政策
    4.4 研究的理论基础
        4.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4.4.2 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
        4.4.3 产业经济理论
        4.4.4 区域经济理论
        4.4.5 非均衡性增长理论
        4.4.6 经济发展理论
        4.4.7 和谐发展理论
5 生态文明理念下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动力机制
    5.1 三明市主导产业与区域布局
        5.1.1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5.1.2 三明市的主导产业
        5.1.3 三明市主导产业区域布局
    5.2 三明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
        5.2.1 变量设置及释义
        5.2.2 数据获得
        5.2.3 模型建立及工具选用
        5.2.4 结果分析
    5.3 三明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实证分析
        5.3.1 模型的选取与分析
        5.3.2 数据的来源与分析
        5.3.3 三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
    5.4 生态文明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拓展的促进
        5.4.1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存在的问题
        5.4.2 生态文明对三明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拓展战略的提升
    5.5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分析
        5.5.1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重心的转移趋势
        5.5.2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水平的测度
        5.5.3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水平差异
        5.5.4. 三明市县域产业结构转换方向
    5.6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5.7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5.7.1 变量设置及释义
        5.7.2 数据获取
        5.7.3 模型建立及工具选用
        5.7.4 实证研究结果
        5.7.5 结果分析
        5.7.6 变量设置及释义
        5.7.7 数据获取
        5.7.8 模型建立及工具选用
        5.7.9 实证研究结果
        5.7.10 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个案分析——以福建省大田县为例
    6.1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6.1.1 大田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互动关系的历史轨迹
        6.1.2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与时期划分
    6.2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分析
        6.2.1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起步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
        6.2.2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成长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
        6.2.3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成熟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
    6.3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路径及大田县的启示
        6.3.1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主要内容与一般路径
        6.3.2 大田县产业结构演变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园区实践与运行——基于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观察
    7.1 生态工业园研究综述
        7.1.1 生态工业园的提出
        7.1.2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7.2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整体发展概况
        7.2.1 区域范围
        7.2.2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资源概况
        7.2.3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7.3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发展的方向
        7.3.1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存在问题及产业升级的基本原则
        7.3.2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战略
    7.4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外部生态环境建设
        7.4.1 生态建设
        7.4.2 污染治理
        7.4.3 环境保护
        7.4.4 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
    7.5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内部产业结构升级
        7.5.1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5.2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7.5.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7.5.4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7.6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典型实例
        7.6.1 三明市综合园区型生态工业园
        7.6.2 三明市联合企业型生态工业园
    7.7 本章小结
8 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提升的对策建议
    8.1 倡导低碳经济,突出战略性产业引领,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8.2 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引导县域产业结构生态化
    8.3 突破传统产业模式,实施县域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向战略
    8.4 依靠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与生态耦合,共建县域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致谢

(9)哈尔滨市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国际经验借鉴
    2.1 药品安全监管的概念
        2.1.1 药品的概念
        2.1.2 药品安全的概念
        2.1.3 药品安全监管的内涵
        2.1.4 其他相关概念
    2.2 国内药品安全监管分析
        2.2.1 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发展进程
        2.2.2 我国药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职能划分
        2.2.3 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体系
        2.2.4 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特点
        2.2.5 典型城市药品安全监管
    2.3 国外药品安全监管分析
        2.3.1 美国药品安全监管制度
        2.3.2 欧盟药品安全监管现状
        2.3.3 英国药品安全监管现状
        2.3.4 日本的药品监管体系
    2.4 国外药品监管体制的经验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市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分析
    3.1 哈尔滨市药品安全监管的基本状况
    3.2 哈尔滨市药品安全监管现行的体制
        3.2.1 药品监管的主体部门
        3.2.2 药品监管客体
        3.2.3 药品监管过程和方法
    3.3 现行体制下我市药品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我市药品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我市存在药品监管问题的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完善哈尔滨市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研究
    4.1 提高思想认识,提供组织保障
    4.2 建立健全地方性监管法规
    4.3 完善药品安全监管体制
        4.3.1 构建持续动态的准入制度
        4.3.2 建立统一的药品安全监管机构
        4.3.3 完善监管者制度
    4.4 完善药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4.5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4.6 构建药品安全的社会监管网
        4.6.1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4.6.2 加强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简历
致谢

(10)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评价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理论视角
    1.1 消费者理论
    1.2 食品安全理论
    1.3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评价理论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2.2 变量界定
    2.3 抽样调查情况
3.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评价的实证研究
    3.1 信度分析
    3.2 效度分析
    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对策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四、辽宁兽药监管的特色在哪里?(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绿色农业发展[J]. 马骏,孟海波,邵丹青,朱亚珊. 金融论坛, 2021(03)
  • [2]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D]. 兰红燕.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中国医药报》综合新闻版内容研究[D]. 纪志国. 长春理工大学, 2016(03)
  • [4]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5]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D]. 于雯霞. 山东大学, 2014(04)
  • [6]中国政府对质检机构的分类监管研究[D]. 王凯艳. 东北大学, 2013(03)
  • [7]建国以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研究[D]. 李凤麒. 安徽大学, 2013(11)
  • [8]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 ——基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实证研究[D]. 苏迎平.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4)
  • [9]哈尔滨市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 杨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6)
  • [10]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评价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D]. 赵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辽宁兽药监管有哪些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