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预防严重煤矿事故

做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预防严重煤矿事故

一、搞好煤矿安全监察 防止煤矿重特大事故(论文文献综述)

乔万冠[1](2019)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分析及提升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安全管理理论的逐渐完善,数据挖掘技术在安全管理决策领域中受到了众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面临着员工日益提高的安全需求以及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煤矿企业不得不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如何精确、高效和客观的评价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并对其进行有效性提升是当前煤矿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在《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国办发﹝2017﹞3号)指出“应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测、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等预警监控能力”。表明当前政府和煤矿企业对大数据技术和方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显得极为迫切。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结合安全管理、系统工程以及数据挖掘等理论和方法,从大数据背景出发,对当前中国煤矿安全管理研究基础变革,煤矿安全管理内涵、范式及事故发生机理,煤矿安全管理影响要素深度挖掘、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和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提升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来解决煤矿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效率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发展路径及相关策略。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研究基础变革方面,本文主要从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效率、安全管理方法以及安全管理思维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安全管理念方面,指出安全管理理念具有事故致因、传统安全、系统安全、大数据安全四种视角,而这四种视角下安全管理理念具有一定的时序性,但又在各自时期存在交叉重叠现状。在安全管理效率的变革方面,认为当前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研究缺乏全面型、前瞻性和时效性,并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安全管理效率研究基本框架。在安全管理方法的变革方面,从知识驱动、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三个方面梳理了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的研究模型和方法,并提出基于混合驱动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最后,从经验、制度、风险预控以及大数据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安全管理思维的变革。发现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思维正在由因果-相关,静态-动态,逆向-正向,经验-数据思维转变。(2)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内涵、特征及事故机理分析方面,首先,定义了煤矿安全管理数据化内涵,认为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对象由传统的实物个体转向对个体产生的大数据管理,并指出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既具有大数据的主要特征,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其次,从煤矿安全管理数据的结构、来源和属性的不同,对煤矿安全管理数据进行总结和分类。然后,从数据大小的角度对煤矿安全管理的大数据和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和规律转化模型,结果显示煤矿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和规律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型结构,而是以安全知识为中介的三角转化模式。最后,引入数据场理论,从数据角度阐释了煤矿事故发生机理。结果发现,当煤矿安全数据时间效应产生的关联规则存在误差则有可能会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当通过煤矿安全数据空间效应产生的新的煤矿安全数据、信息、知识和规律与原有的煤矿数据空间不匹配,也会导致安全信息不对称或者安全规律不稳定,引发事故。当煤矿安全时间数据和空间数据相互碰撞交叉而产生时空交叉效应,会造成煤矿生产系统中人-机-环-管交互的不稳定,产生煤矿事故。(3)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方面,首先从安全生产操作维、方法维和领域维三个方面提出了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挖掘的三维结构模型,同时给出了大数据的六大主要功能以及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十大领域。其次,从问题定义、数据预处理、建模、模型评估及模型应用和优化五个方面阐述了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的基本流程。然后利用决策树中的分类功能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数量进行分类挖掘。结果发现:培训、出勤、经验和年龄都是影响人类不安全行为频率的因素。培训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最大。最后利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对煤矿安全隐患数据中的部门、时间、位置、月份和风险水平等影响因素进行挖掘,发现多个维度之间的强关联规则,避免或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4)在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及预测方面,将数据驱动方法和模型驱动方法相结合来评估和预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首先介绍了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评估方法优缺点。然后,提出DEA-BP神经网络混合驱动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预测模型。通过利用DEA-BBC模型的对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再利用DEA-Malmquist指数进行动态的分析。然后,将DEA模型得到效率评估结果进行编码作为二次评估预测的期望输出。最后,运用BP神经网络进一步对不同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进行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呈现出震荡上升的趋势,说明当前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并不稳定。同时,安全管理效率有效的企业数量也呈现出震荡上升趋势。在进行动态分析过程中,煤炭企业在对待企业改善安全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注意到安全效率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技术效率下降而技术进步效率上升或者是技术效率进步而技术进步效率下降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产出不足的煤矿企业应加大对事故以及隐患数据的管理,找出煤矿事故和隐患之间存在的强关联规则,利用这些规则来提高煤矿隐患排查率和减少事故伤亡人数。对于投入冗余的煤矿企业应把重点放在人员结构和安全投入效率上面,适当减少投入增加规模效益上。(5)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仿真优化方面,首先,利用系统动力学将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系统边界定义为员工安全管理子系统、隐患管理子系统、事故管理子系统和安全投入管理子系统4个层面,并引入大数据影响系数作为调节变量构建因果关系图和流图。最后,以王楼煤矿为例进行应用,得到以下结论:大数据影响系数的增加与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性,不同的因素其影响系统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变化速度存在差异。其中大数据对员工安全管理的影响较为明显,大数据对矿工安全管理影响系数的增加必定带来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提高,但在达到一定的系数后,安全管理效率水平提高的越来越慢,这表明在大数据对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影响是有限地,在达到一定的范围内,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单纯的改变单一大数据影响系数难以带来明显的效率增加。在改变多个大数据影响系数后发现,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大幅增加,其中同时改变所有影响系数带来的效果最明显,其次是改变三个子系统大数据影响系数,最后是改变两个子系统影响系数。通过调整不同大数据影响系数的比例,比较不同方案条件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变化速率,可以为煤矿企业进行大数据应用提供参考意见。该论文有图63幅,表35个,参考文献257篇。

丛志明[2](2019)在《中英政府安全监管历程及困境对比分析与借鉴》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安全监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政府安全监管的研究分析也尤为重要。目前已有的分析只是对政府安全监管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并没有对政府安全监管的整体现状趋势进行把握并改善分析。首先,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我国政府安全监管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目前我国政府安全监管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其次,利用文献沉淀方法梳理中英政府安全监管的发展历程及困境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基于系统思考的方法对英国监管困境进行系统的研究。最后,借鉴英国监管困境的分析及解决办法,提出改善我国政府安全监管所遇问题的建议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政府安全监管成为热点研究内容,但相关研究并不集中,研究程度较浅,属于研究前沿阶段。2、中国政府安全监管经历了四阶段、两困境,英国政府安全监管经历了三阶段,两困境。对比分析发现中英政府安全监管具有相同的监管起源形式且经历过相似的监管困境,但监管起源本质、监管困境的解决措施以及监管改革重点不同。3、基于系统思考的方法,英国政府安全监管所遇困境符合饮鸩止渴基模。可通过两方面对英国政府安全监管困境进行缓解:明确划分HSE与地方政府的安全监管职能,分级监管;立法明确安全本质的内涵,严格控制第三方机构,消除不良补偿文化。4、借鉴英国政府安全监管困境的分析及解决措施,可以从分级立法、完善安全监管机制以及积极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等3方面来改善我国目前的监管难题。

梁玉柱[3](2019)在《弹性责任与国家转型 ——中国安全生产责任模式变迁研究(1949-2018)》文中研究说明安全生产是国家为维护生产秩序和社会权利所提供的一种公共物品,责任制是安全生产的关键。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包含领导责任、属地责任、部门责任、执法人员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劳动者自身责任、中介组织服务责任等,这些责任在不同时期形成差异化的责任网络。安全生产责任模式是对某一时期责任网络特点的高度提炼。对中国安全生产责任网络70年的历史分析发现,责任模式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显示出权力与权利关系一直在调整,也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缩影。本文的问题在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全生产责任模式演变的路径是什么?背后有何逻辑?对研究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有何意义?学术界对上述问题从国家体制、运行机制、监管能力、政策过程、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展开,对本文研究富有启发。然而,从内容上看,已有研究忽视了国家治理结构中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关系演变,也没能从中国政党—国家结构的角度反思安全生产责任模式的演变原因。从方法论上看,以往大多研究属于对某一截面的静态分析,缺少在历史变迁中的动态分析,这样难以发现政府运作机制的“变”与“常”。同时,以往研究更多从宏观上,如国家体制分析,而缺少对中观机制的分析。本研究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全生产管理历史为主线,建立起以履责组织、履责方式、责任追究为核心的责任模式三元分析框架,试图以此分析中国安全生产责任模式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展现的中国现代国家转型历程。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安全生产责任模式经历了单位化、行政化和公共化三个阶段。在1949-1977年之间,尤其是1956年之后,新中国建立起党、政、企、社高度重叠的国家治理结构。不仅“双轨制”的行政监管机构建立滞后,人员配备不足,而且履责方式单一且依赖于单位自身资源,行政权虚弱。同时,责任追究缺少程序化、法治化规定,司法权尚未制度化的介入到监管之中。这套安全生产责任模式导致监管中有力且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难以彰显,国家治理结构不清晰不完善,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安全生产责任模式呈现出单位化的特点。这套责任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以革命形式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尝试。由于国家治理过程缺少程序化、制度化的规范,法治落后,国家能力建设不足,导致生产事故高发,并随着政治形势波动。1978年之后开始的安全生产责任模式改革,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背景下,推动的国家治理结构调整的过程。在党和国家快速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下,行政权快速扩张,深度介入经济发展之中。然而,安全生产监管领域的行政组织建设滞后,人员配置、权力位阶等难以满足工业化进程中的监管需求。政府监管的履责方式虚弱,行政、经济、社会等手段发挥有限。监管立法有一定进步,司法权力也开始介入生产责任事故的查处,为规范行政权力、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利益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两者介入有限,尤其是与行政权的扩张相比。这一时期形成了以行政权为中心的责任网络,安全生产责任模式显现出行政化的特点。这种治理结构使得经济增长高歌猛进的过程中,生产事故高发。2003年之后,面对高昂的经济发展成本,以及监管失效对政权合法性的侵蚀,执政党改革发展理念,日益强调安全发展,推动监管能力的提升。一是自上而下建立起五级监管组织网络和专职的监管队伍,监管能力显着提升。二是行政、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手段多举并用,发挥多主体的优势,形成新的责任网络。三是责任追究的力度增强,范围扩大,部门协同提升,为新的责任网络的运行提供保障。从国家治理结构看,转型机制在于对行政权的扩张、规范、改革和重塑,对司法权介入责任事故的重视、提升和制度化,以及在立法上的改革和推进。多类型履责方式的调动与介入使安全生产责任网络走向多中心,责任模式呈现公共化的特点。从2003年起,安全生产实现了连续16年的事故发生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安全生产管理成效显着。安全生产作为一项公共事务,责任模式的变迁是责任网络的调整,也即不同责任主体权力/权利—义务关系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本文将其概括为弹性责任。弹性责任是指在不同的责任模式下,责任主体所负有的制度规定的责任存在差异的现象。弹性责任的历史演变是国家核心决策者针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性选择。不同阶段的责任模式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国家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诉求。从70年安全生产治理结构的变迁看,中国监管结构中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呈现出不均衡的权力生长特点。改革开放之后,在发展主义战略下,政权建设侧重于以行政权深度介入经济发展过程,尤其是通过地方分权下的政治锦标赛机制,使地方政府为经济发展“搭台”,而对安全监管重视不足。司法权和立法权的不充分发育,导致行政权与市场力量密切配合,在演绎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生产事故高发,社会利益受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使命和超高的政党自主性,使其有意愿并且有能力,转变发展模式,调整国家治理结构,而转变的机制在于提高立法和司法权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以及相对于行政权的独立性,改革行政权以提升政府能力,构建新型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从安全生产责任模式的转型来看,中国国家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不均衡的国家治理结构走向均衡的国家治理结构。弹性责任是党和国家核心决策者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成绩与问题的调节器,也是中央政府回应社会及市场安全生产要求的方式。同时,弹性责任使中央能以责任为抓手,集中、快速地推动国家能力建设。中国独特的政党—国家结构是安全生产责任模式从单位化到行政化,再到公共化转型的政治基础,也是中国监管政治与西方监管政治重要差异所在。这一点塑造了中国独特的现代国家建设的发展历程,使中国国家治理呈现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赵子琪[4](2019)在《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依然是煤矿安全生产中最严重的事故类型,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方法之一,是对已发生事故进行事故致因分析,通过对历年相关文献阅读发现,以往的学者通过对井下不同工种类型的不安全操作制定了针对一线员工不安全动作的预防方案,重点提出了管理层对一线员工不安全动作的决策性影响等。大多数研究虽然方法多,但是却缺乏深入研究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某一层面原因,比如组织层面原因,或者个人层面原因。本文将重点深入研究导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个人层面原因分析,追溯每条一次性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习惯性不安全行为,运用统计学方法结合计算机软件找出企业员工安全作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与相互影响关系,最后对其结果提出假设并进行科学验证,为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提供针对性的参考。(1)得到了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584起事故样本的宏观规律趋势图。依据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官方事故点评集与事故报告建立了我国建国以来煤矿发生的重大以及特别重大(死亡10人以上)瓦斯爆炸事故完整数据库,通过分析其信息可知:从时间上来看,每年的12月、2月、3月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高发期;从空间上来看,事故集中发生在山西省,发生了 117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20%;乡镇煤矿发生了 350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60.3%;从煤矿合法运营性来看,非法经营的矿井有209个,占总事故矿井的35.79%,等相关结果;在584起事故样本中,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30人以上)共发生129起,占所有事故起数的22.09%。(2)构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流程图。以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为样本,运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了样本的所有事故致因,以此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基于此构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流程图并以此为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3)识别出了个人层面原因中出现的不安全动作,找出了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不安全动作。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的定义,研究分析了 2007年至2016年间我国煤矿发生的63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识别出了 76类不安全动作,追溯不安全动作的特征将其细化为了四级指标;并列出了违反的具体《煤矿安全规程》条目;根据统计不安全动作的发生频次,76类不安全动作共累计出现了 494次,并得到了关键不安全动作分别是违章操作的未检查瓦斯(32次)、违章行动的违规或未安置通风设施(23次)、违章指挥的超层越界开采(28次)。(4)分析了不安全动作间的相关性与影响关系。所选用的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法结合STATA 15.0软件分析的结果表明,违章放炮与安检作业不到位、通风系统管理混乱、人员的配备与管理均呈显着正相关;违规放顶与安检作业不到位、未检查设备设施、未完善建井生产系统与违法生产呈显着正相关等其他相关关系,并以此绘制了各类不安全动作间的影响关系图。(5)分析出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原因与发生频次并对其进行了指标细分。基于“2-4”模型中对个人层面行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定义,结合第4章的四级指标下的所有不安全动作,共识别出了 178类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其中,安全意识不高在所有不安全动作中出现了 71次,安全心理不佳出现了 44次,安全知识不足出现了 34次,安全习惯不佳出现了 29次;最后根据员工应具备的安全作业能力把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细分为了 14类表现形式。(6)分析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的相关性并得出了相关性图谱。运用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法结合STATA 15.0软件算出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混沌型与省能心理、自负心理、侥幸心理均呈现显着正相关;自恃型与侥幸心理、省能心理、专业知识呈显着正相关等其他相关性分析,并以此绘制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图谱。(7)提出假设并检验了一次性不安全行为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联度,总结出了相应预防措施。基于识别出的不安全动作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指标,利用卡方检验与SPSS分析软件对不安全动作指标A中每个指标与所有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指标B均建立了假设检验,10组指标间均证明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可以影响不安全动作的发出状态,并且有可能是不安全动作的危险因素;根据所得结果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检查表,为预防同类事故发生的安全培训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郭启光[5](2016)在《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研究:形成机理、双重影响与治理效果》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煤炭消费国,同时也是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近年来在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的背景下,中国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虽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矿难伤亡水平,并且重特大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规制俘获现象在煤矿安全规制实践中普遍存在,是导致国家煤矿安全法律法规难以有效落实进而矿难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立足我国具体国情,系统深入地研究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剖析其形成机理、实证研究其影响并探析其治理路径对于防范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发生,提高煤矿安全规制效果,扭转我国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对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第一,系统阐释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形成机理;第二,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第三,衡量和评价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煤炭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第四,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的治理研究。以上四部分内容构成了本文四个核心章节,各核心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3章借鉴Tirole(1986)提出的PSA分析框架,构建并系统论述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实践中存在的"中央政府(委托人)-地方政府(监督者)-煤矿企业(代理人)"双层委托代理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详细剖析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形成的理论机制:一方面,为了提高煤炭产出和增加利润,煤矿企业缺乏激励遵从安全规制;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和政治升迁机制下,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晋升利益的地方政府为了避免安全规制对地区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就业人口产生负面冲击,往往缺乏充分的激励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制。由于煤矿安全事故具有偶发性、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广泛信息不对称问题,加上中央政府惩罚机制不完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乏力、矿工监督机制缺失等外在约束弱化,于是煤矿企业与地方政府有激励进行合谋。煤矿企业积极进行规制俘获活动,向地方政府官员直接提供贿赂资金、煤矿干股等经济利益输送或者利用其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例如促进当地GDP增长、贡献财税收入、吸纳就业等)游说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则放松对煤矿企业开采的行政许可审批和安全生产日常监管,默许纵容企业安全投入不足、进行超设计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甚至在发生矿难后帮助企业隐瞒矿工伤亡情况,导致规制俘获发生,各类煤矿安全事故难以有效杜绝。第4章系统剖析了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2001-2011年中国25个主要产煤地区的各类矿难死亡人数数据,使用专门分析非负离散型计数数据的负二项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安全规制俘获对矿难伤亡水平的影响,同时也检验了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度、煤矿安全投入、矿工素质、产权结构、媒体监督、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等因素对矿难伤亡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造成了显着负面影响,且该负面影响在煤炭产值占GDP比重较高的地区更加突出,而在体制环境较完善的地区得以减弱。此外,研究还发现,缩小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程度、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提高矿工素质、增强安全监察机构的独立性等均对于遏制矿难具有一定作用,而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并不显着。第5章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了 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分别对安全规制和规制俘获两种情形下各地区煤炭行业的TFP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并通过将生产率指数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考察推动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情形下煤炭行业TFP增长均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利用技术效率改善来提升TFP增长率存在着较大改进空间。东部地区煤炭行业TFP增长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导致区域间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安全规制情形下TFP增长相比,规制俘获使得煤炭行业技术进步率提高的同时技术效率增长率下降,由于技术进步率提高幅度大于技术效率增长率下降幅度,于是在规制俘获情形下煤炭行业能够实现更高的TFP增长率,并且规制俘获对中西部地区煤炭行业TFP增长的影响更大。这从宏观层面上解释了煤炭行业以牺牲煤矿安全换取快速发展的原因。此外,本章将TFP增长对煤炭行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作为煤炭行业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并进行系统评价,发现TFP增长对煤炭行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平均仅有33.41%,远低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份额。表明煤炭行业发展过分依赖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TFP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煤炭行业发展方式呈现出"高投入、高事故率、低效率"的粗放和外延型特征,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势在必行。据此本章进一步探析了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为煤炭行业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6章分析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提高和安全规制周期对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说,基于2001年1月至2010年8月期间的相关月度数据,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有助于降低规制俘获发生概率,表现为规制波动水平出现了结构性变化,由高规制波动状态向低规制波动状态转变,波动幅度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矿安全规制效果。(2)安全规制周期对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产生了周期性影响,表现在全国"两会"、党代会、春节等对安全事故较为敏感的特殊时期,矿难发生起数和伤亡人数显着下降。煤矿安全水平的提高并非通过减少煤炭产量实现,而是地方政府强化安全规制执法的结果,表明安全规制周期能够周期性地影响规制俘获发生概率。最后借鉴美国煤矿安全规制经验,从安全规制职能重配与机构调整、安全规制机构人员异地交流、安全规制信息公开、安全规制模式转变四个方面进一步探寻防范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促进煤矿安全水平提高的长效机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以新规制经济学的规制俘获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转型期中国具体国情,对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形成机理、影响与治理展开了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发展中国家社会性规制领域中规制俘获问题研究。(2)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手工搜集整理了主要产煤地区的矿难死亡人数(含失踪人数)数据,实证研究了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影响在煤炭产值占GDP比重不同的地区以及制度环境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情况。此外检验了已有文献关于矿难频发的多个理论假说,为解答中国矿难频发之谜提供了实证依据。(3)尝试将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应用于煤炭行业TFP增长研究,通过设定不同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和评价了安全规制和规制俘获两种情形下各地区煤炭行业的TFP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增长率,并对煤炭行业发展方式进行了考察。(4)使用MS-VAR模型刻画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体制改革背景下规制波动存在的结构性变化,检验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提高对于防范规制俘获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安全规制周期对规制俘获产生的周期性影响。此外,本文提出了一套规制俘获治理方案,包括规制职能重配与机构调整、规制机构人员异地交流、规制信息公开、规制模式转变四个方面。

刘全龙[6](2016)在《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控制情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目前“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工作格局下,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间的多方博弈,且在这种多方博弈格局中,不同主体地位和谈判能力,导致各主体间利益冲突趋于隐性化,影响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煤矿重大事故频频发生。论文针对煤矿安全监察监管过程中各方利益冲突趋于隐性化且监察监管过程具有复杂动态博弈和多方参与的特点,以风险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与内部性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和博弈理论等为指导,采取理论分析与情景模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探讨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与控制情景问题。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形成和发展,将建国66年来的煤矿安全政府监察监管历程划分为六个历史阶段:建国初的煤矿安全生产初创期、“大跃进”及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和新体制形成时期(国家监察模式时期),并分析各个阶段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的变迁过程。然后,分析当前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现状和特征,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的新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从短期来看对于全国煤矿安全记录的改善具有负面作用,其中乡镇煤矿的负面作用程度最大,国有重点煤矿的负面作用程度最小;但从长远看来对全国煤矿安全记录的改善具有显着性的正面作用,其中乡镇煤矿的改善效果最明显,国有重点煤矿的改善效果最小;而后从1998年末关闭非法乡镇小煤矿政策和现行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的不足两方面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2)针对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存在的不足和国内外对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相关研究的缺陷,从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视角进行分析,将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演化博弈划分为单种群演化博弈、两种群演化博弈和系统演化博弈。具体而言,单种群演化博弈包括:国家监察机构之间监察行为的演化博弈、地方监管机构之间监管行为的演化博弈以及煤矿企业之间安全生产行为的演化博弈;两种群演化博弈包括:国家监察机构与地方监管机构之间的演化博弈、国家监察机构和煤矿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以及地方监管机构与煤矿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系统演化博弈则是指国家监察机构、地方监管机构和煤矿企业三个种群之间的系统性演化博弈。然后对上述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单种群演化博弈模型、两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和系统演化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单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和双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均衡点时系统的雅可比矩阵的行列式值和迹值的符号,判断其均衡点的稳定性;但是对于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此方法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计算量巨大繁琐,且系统演化博弈过程具有复杂动态性,对各局中人的策略也难以合理制定。因此,采用系统动力学(SD)来研究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的反馈结构,分析其系统演化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从而构建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SD模型,并对系统演化博弈的均衡点进行仿真以分析其稳定性,主要包括:纯策略均衡解稳定性分析、混合策略均衡解稳定性分析和一般策略演化博弈稳定性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过程出现反复波动、震荡发展的趋势,即演化博弈过程不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这从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解释中国重大煤矿事故多年处于频发态势的一个主要客观原因。(3)以提高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效果、降低煤矿企业违法行为为目标,针对上述不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问题进行有效稳定性控制情景研究,提出可以有效抑制系统演化博弈过程波动性的控制情景,即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并对该情景下的系统演化博弈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与仿真结果理论证明。结果表明:在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博弈过程的波动性得到有效控制,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但是在此演化稳定策略均衡状态下,煤矿企业仍存在一定比率的选择违法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变量进行分析与控制优化,从而提出优化动态惩罚-激励稳定性控制情景,并对该情景下的系统演化博弈有效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与仿真结果理论证明。结果表明:优化动态惩罚-激励稳定性控制情景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系统演化博弈过程的波动性,使系统演化博弈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且在此演化稳定均衡策略状态下煤矿企业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最后,在上述对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有效稳定性控制情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的改善对策。

高兴平[7](2014)在《我国煤矿企业重特大事故防控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以来,世界经济整体进入了一个快速下滑低速增长阶段,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转型成为其突出重围的唯一出路。2009年9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利用世界经济进入低谷徘徊的良好契机,出台了山西省煤炭资源实行重组整合的政策,于同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将“山西作为煤炭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于2010年底,山西省煤炭资源重组整合的政策在全国其它煤炭省份推广实施。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核心宗旨是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矿井的单井生产规模与装备水平,实现矿井的高产高效,减少和杜绝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护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事与愿违,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全国煤矿重特大事故连续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社会对矿工群体安全的焦虑情绪日益上涨。如何避免和杜绝全国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成了煤炭经济理论界与产业界的当务之急,相关政府部门对此更是忧心忡忡。本文将以此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相关事故致因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应急管理理论,首先详细介绍了四类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机理,建立了与之相应的四类重特大事故致因理论模型,然后在分析总结四类煤矿重特大事故致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煤矿重特大事故防控体系的基本理论模型,接下来本文以SM公司所属A矿井为例,在整理和总结A矿井重大危险源及安全预评价结论和建议的基础上,依据煤矿重特大事故防控体系的基本理论模型构建出该矿井的重特大事故技术防控体系,在总结已发生煤矿重特大事故经验教训和加强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薄弱环节防范的基础上构建出该矿井的重特大事故管理防控体系。该双控模式的提出,意在传统煤矿重特大事故防控体系构建中首先注重技术层面的分析研究再导出管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应同时强化管理在煤矿重特大事故防控体系构建中的另一主体地位,指出没有技术支持的管理是空洞的,没有管理相佐的技术是低效的,技术的职能是帮助人做正确的事,管理的职能是帮助人正确地做事,而重特大事故的避免正是人正确地做正确的事的结果,所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主次之分的,是必须同抓共管的。最后就管理防控体系的有效实施进行了阐述,指出班组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是其核心抓手。

冯群[8](2014)在《煤矿安全监管中寻租行为的生产力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实安全监管实践活动中,寻租行为广泛存在。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与煤矿企业间既可能表现为监管部门为谋取私利,不断利用手中权力向煤矿企业进行寻租活动,进而产生影响安全发展质量和效率的负向结果;也可能表现为监管权力的定向输出带来的煤矿企业“权力资源获得型”快速发展的正面结果;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由于煤矿企业掌握了监管部门的寻租信息而产生反向寻租行为。在错综复杂的作用关系下,中国煤炭经济依然出现2001-2011黄金十年发展期。本文力图探讨煤矿安全监管中寻租可能对生产力产生怎样的影响,构建中国管理实践背景下的安全监管制度系统运作中的寻租行为的生产力特征理论与实证分析模型,旨在从新的视角深入探寻突破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瓶颈的思路。目前的寻租理论研究广泛,本研究将寻租理论和生产力理论在煤矿安全监管实践中创新应用,界定煤矿安全监管的相关利益主体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管理部门,从行业壁垒、资源税、扶持政策等角度探寻煤炭产业寻租租金的来源,并根据煤炭产业十年黄金发展期与寻租现象盛行并存的基本事实,提出并验证了煤矿安全监管中的寻租行为存在的促进—抑制生产力双重作用特征的理论模型。而且,在成本约束、微观环境约束、文化情境约束条件下,建立基于中国管理实践背景特征的煤矿安全监管寻租利益相关者博弈模型、演化博弈模型,并将反向寻租纳入煤矿企业策略空间中,增加了煤矿企业应对寻租的选择范畴。通过研究完全理性假设和有限理性条件下国家、政府安监部门、煤矿企业的一般策略,找出他们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及临界值,进而通过煤矿安全监管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明确了安全监管中完全寻租行为的复杂情境。结合煤矿调研,界定、区分并检验了煤矿运营中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结构。以MATLAB为软件平台,开发自然情境、监察情境、寻租情境下的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管理部门在煤矿安全监管中的寻租行为呈现出的煤矿生产力特征仿真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层级较高的管理部门监察效率较高,而层级较低的管理部门监管效率偏低,国家级管理部门和省级管理部门的监察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程度高于市县级管理部门的监察提升的生产力。研究也发现,层级越高的管理部门的寻租行为带来的生产力变化越敏感,寻租行为产生的生产力波动幅度受到管理部门层级的影响。(2)一般情境下事故率与不同层级监管部门的寻租强度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当国家级、省级管理部门的寻租强度高于寻租强度临界点时,事故率随着寻租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市县级管理部门的事故率与寻租强度呈U型。尽管短期内市县级管理部门的寻租会带来生产力的促进,但综合三个层级、长期的寻租行为可以看出,在总体上寻租对生产力发挥着抑制作用。(3)煤矿企业更倾向于对市县级管理部门采取反向寻租方式。煤矿企业对国家级、省级管理部门的寻租行为较少采用反向寻租,反向寻租的生产力促进作用基本无法体现;而应对市县级管理部门的寻租行为时,反向寻租的生产力促进作用可以得到发挥,这也是市县级管理部门的寻租行为短期内有利于生产力促进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反向寻租是一种不健康的方式,不值得提倡。(4)从总体上看,寻租行为对物质生产力影响差别较小,对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工作动力的积极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几乎不影响管理水平产生的生产力,出现了寻租行为对管理者与员工影响的异位现象。(5)寻租行为的风险和成本主要影响市县级管理部门寻租行为对煤矿企业生产力的提升或抑制程度,并没有显着影响国家级、省级管理部门寻租行为对生产力的作用。管理部门与煤矿企业利益不相关的情境下,市县级管理部门的寻租行为对煤矿生产力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提出了基于三源健康监管的策略模型,分别从寻租行为抑制层面、生产力健康促进层面、健康关系的构建层面建立了策略模型。

张文杰[9](2013)在《论安全生产的法治化》文中提出本文以安全生产法治化为题,主要运用公法学的理论资源和知识,分析安全生产法治化的规范和事实层面的问题,核心命题在于论述安全生产法治化的重大意义及未来趋势,为安全生产法治化的正当性做论证,也为安全生产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这既是理论上的重要阐述,也是对策性分析的结果。为此,本文通过对立法、执法和司法以及法律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的分析,来研究安全生产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结构以及它们的运行情况。不仅从规范出发梳理和分析了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结构,尤其是对《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体制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也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具体论述了安全生产工作中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是法律和制度中的一些不足。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再结合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目标定位,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具体思路和设想。通过这些论述,本文首先希望能够对我国安全生产法治化的现实情况做条理性整理,对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基本情况以及面对的问题进行比较充分的说明。这是进一步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也是实践工作中必须清醒认识的内容。其次,本文通过梳理历史经验和域外经验,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治化提供非常有益的资料和理论基础,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治化提供有益借鉴。这也是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再次,本文也为安全生产法治化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正当性论证,指出了安全生产的法治化是我们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是保障和促进安全生产、实现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历史大势所趋,也是国际潮流使然,同时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最后,本文还在积极正面建构安全生产法治化的规范和制度,立足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大背景,在立宪主义和行政法治的理论资源指引下,对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原则、规范和制度进行了重构式的分析。除导论外,本文共分为七章,共计约15万字。第一章“中国安全生产法制的历史变迁”主要关注我国历史上安全生产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情形,既为清楚了解现实情况,也能够同现实进行对比,为当下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的历史经验。历史研究能够将历史展现在现代人的眼前,并为当下的改革提供指引。安全生产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我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工矿业生产并不发达,而且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水平低。近现代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步很快,利用法律和制度来规制安全生产既是我国工业近代化的重要表现,也给后来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和制度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安全生产的法治化工作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历史过程。在当代,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安全生产的法治化不断加快,并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安全生产法律和制度体系。安全生产的法治化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促进了计划经济向为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发展的背景下,安全生产法治化的意义更显突出。第二章“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域外经验”重点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生产法治化的规范体系以及实践经验,通过比较研究,为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智识指引。比较研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法治后发型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借鉴域外经验将是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安全生产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保证。美国的安全生产法治化主要表现在对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的完善立法和有效保护上。澳大利亚对职业安全与健康的保护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形成了以州为主体的安全生产监管结构。德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体系化的安全生产立法,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都承担了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采矿业发达的南非的安全生产工作成效也非常突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形成了现代的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监管体制也已较为完备。第三章“安全生产法治化的目标与原则”着重介绍安全生产法治化受到的价值层面的影响,以及这些价值进入规范后的具体表现以及产生的现实意义,并从价值和原则的角度论述安全生产法治化面临的任务以及在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角色。法的价值和原则决定了法的内容,也能影响法的适用。它们在一部法律或法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法的价值影响下,安全生产法治化的重要内在目标包括了保障人权、安全第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和谐和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安全生产法治化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了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这些目标和原则既是安全生产法治化的正当性基础,也是安全生产法治化实践中最重要的元素,指导具体的规范适用。第四章“安全生产法治化的规范依据”重点对当下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进行全面描述和结构性分析,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进行系统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法律体系的具体主张。宪法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决定了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基本构造。宪法的规定为安全生产法治化提供了基础,并影响和决定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主要原则和基本内容。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比较复杂,形成了多层次、不同角度的结构,并存在着和宪法、行政法、刑法和社会法相连接的问题。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以《安全生产法》为基础,涵盖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涉及到了综合类的、矿山类、危险物品类、建筑业类、交通运输类等不同的生产类型。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基本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要着力包括法律体系内部的逻辑困难、重构安全生产中的中央和地方权责、立法鼓励利用回应性管制手段、强化安全生产文化立法等。第五章“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制度结构”仍以规范性研究为主,主要介绍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下形成的基本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制度结构中的问题及其改进思路。制度是规范的内在要求以及规范运行的内在结果,也是实践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安全生产中现有七项基本法律制度,分别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制度、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安全生产违法责任追究制度。这些基本法律制度又可以引申出一些具体的制度,如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评价制度、安全设备测验制度等。这些制度又可以分为企业准入和淘汰机制、人权保障机制、监督机制、管理机制等。完善安全生产的法律制度结构要求重塑监督权和管理权的关系及其配置、改革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引入商业保险制度等。第六章“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完善”是基于前文的规范性研究而进行的实效性和对策性研究。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但它还有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是安全生产最基本的法律制度。监管体制是影响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要因素。改革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要厘清监督和管理的行政权力关系,并对安全生产监管权的横向和纵向配置进行改革。安全生产监管需要创新监管手段。在监管过程中要重视运用回应性管制手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引入商业保险机制补充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并让保险公司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第七章“结论”总结了前文的论述并对安全生产法治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张经阳[10](2012)在《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资源在我国分布较广,储量丰富,开采历史久远。长期以来,煤炭资源已经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煤炭资源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我国煤炭开采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大量的煤矿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煤矿建设项目的增加,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的不断发生,煤矿建设安全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影响着煤炭工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控制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基于以往对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及安全评价理论的不足,结合影响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因素和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进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形势依然很严峻,大量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系统是一个由人、机、环境、管理要素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要素子系统内部具有层级结构,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关系,这种作用关系推动着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系统的演化进程,对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影响深远。本文运用集成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协同、管理熵等相关理论,在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影响因素、集成管理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运用霍尔三维结构理论建立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结构模型。同时,在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不足的基础上,设计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是实现集成管理框架的基础。本文按照SIPOC协同模式理论,在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内部具有SIPOC协同过程的基础上,对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下的要素间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要素间的作用关系看,人的因素与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发展潜力、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机器要素与机器自身的状态、人力资源能力、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环境要素与自身环境条件的风险水平大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管理要素则与四个要素均有关系。本文按照上述逻辑分析,建立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协同演化数学模型,并建立了基于要素指标协同评价的模型有关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对协同演化模型数值模拟,找出了人因要素和管理要素是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的序参量,控制着系统的演化进程,对其系统的伺服过程和系统平衡点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协同控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是实施集成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协同控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安全风险的产生机理;二是建立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的概念模型;三是提出协同控制的对策措施。本文从安全生产法治与序参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建立了基于序参量协同控制的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法治框架,重点分析了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法治体系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基于问题导向分别提出了基于序参量协同控制相应的法治对策措施,并从政策、工程技术、效益三个层面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进行了案例研究,设计了集成管理的框架,分析了集成管理的运行模式,对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度进行了评价,对其集成管理模型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集成管理稳定性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建议。

二、搞好煤矿安全监察 防止煤矿重特大事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煤矿安全监察 防止煤矿重特大事故(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分析及提升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大数据背景下安全管理研究基础变革
    2.1 安全管理理念的变革
    2.2 安全管理效率理论的变革
    2.3 安全管理研究方法的变革
    2.4 安全管理思维的变革
    2.5 本章小结
3 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内涵、特征及事故机理分析
    3.1 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内涵
    3.2 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分类
    3.3 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与小数据特征
    3.4 基于大数据的煤矿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和规律的关系模型
    3.5 时空数据场理论下煤矿事故发生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分析
    4.1 数据挖掘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4.2 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基本流程
    4.3 基于决策树的煤矿不安全行为数据挖掘
    4.4 基于关联算法的煤矿隐患数据挖掘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DEA-BP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及预测研究
    5.1 常用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模型
    5.2 基于DEA-BP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模型构建
    5.3 模型应用
    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大数据背景下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仿真优化
    6.1 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系统边界的确定
    6.2 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影响因素及因果关系图
    6.3 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系统流图构建
    6.4 案例分析
    6.5 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提升对策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英政府安全监管历程及困境对比分析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工具及方法
    2.1 文献沉淀法
    2.2 CiteSpace可视化软件
    2.3 系统思考方法
        2.3.1 系统思考方法的原理
        2.3.2 系统思考方法应用现状
    2.4 对比分析法
    2.5 小结
第3章 中国政府安全监管研究现状、发展历程及问题
    3.1 中国政府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3.1.1 数据搜集
        3.1.2 数据分析
    3.2 中国政府安全监管发展历程及困境
        3.2.1 中国政府安全监管发展历程
        3.2.2 中国政府安全监管发展过程中所遇困境
    3.3 小结
第4章 英国政府安全监管发展历程及问题
    4.1 英国政府安全监管发展历程
        4.1.1 英国政府安全监管的起源(1800—1900)
        4.1.2 英国政府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1900—1975)
        4.1.3 英国政府安全监管的发展(1975—2013)
    4.2 英国政府安全监管的两个困境
    4.3 小结
第5章 中英政府安全监管对比及借鉴分析
    5.1 政府安全监管的起源形式
    5.2 政府安全监管困境形式及解决措施
    5.3 政府安全监管改革重点
    5.4 基于系统思考的英国监管困境分析
        5.4.1 系统要素确立
        5.4.2 监管困境的分析与讨论
        5.4.3 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
    5.5 借鉴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弹性责任与国家转型 ——中国安全生产责任模式变迁研究(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安全与国家
        (二)问题的提出:安全生产责任模式变迁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国家体制论
        (二)“分级试验、学习机制”的运行机制论
        (三)“监管体制、监管目标”的监管能力论
        (四)“政策变通、基层共谋”的政策过程论
        (五)“非正式制度、精英捕获”的社会因素论
        (六)文献述评
    第三节 分析框架:安全生产责任模式的三维框架
        (一)核心概念辨析
        (二)基于关键文本的责任模式解构
        (三)分析框架:“履责组织—履责方式—责任追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文章结构和研究发现
        (一)研究方法
        (二)文章结构
        (三)研究发现
第一章 中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认识与历史分期
    第一节 纵向的历史分析:安全生产形势波动起伏明显
        (一)政治动荡与安全生产事故波浪起伏期(1949-1977)
        (二)市场经济与安全生产新一轮事故高发期(1978-2002)
        (三)安全生产形势扭转并持续向好(2003-2018)
    第二节 横向的跨国比较:中国仍处于生产事故高发阶段
        (一)基于煤矿安全生产数据的跨国比较
        (二)基于整体安全生产数据的跨国比较
    第三节 中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判断:波动、高发
    第四节 中国安全生产责任模式:历史分期及依据
第二章 责任模式单位化:建构企业为中心的责任网络(1949-197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一)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与新兴政权组织建设
        (二)落后的经济基础与建立行政性经济组织
        (三)政党和国家调控下的组织化社会
    第二节 组织建设滞后的权力网络
        (一)“双轨制”的监管部门及部门间关系
        (二)配备有限的政府监管人员
        (三)政府监管部门的组织位阶
    第三节 弱化行政与依托企业资源的履责方式
        (一)监管部门权力配置与领导责任制
        (二)依托企业自身资源的“生产干预”与“劳动保险”
        (三)企业职工劳动纪律与群众性安全生产大检查
        (四)本节小结
    第四节 作为“企业事务”的责任追究模式
        (一)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为核心的责任追究程序
        (二)行政权力弱与企业自主权高的责任追究特点
    第五节 责任模式单位化、国家分殊性与国家治理结构
        (一)责任模式单位化:内涵与问题
        (二)单位中国、国家分殊性与国家治理结构
第三章 责任模式行政化:形成行政权为中心的责任网络(1978-2002)
    第一节 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着力推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二)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放权让利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四)社会结构的去组织化与个体化
    第二节 监管部门组织网络与组织人员
        (一)稳步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组织建设
        (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规模与专业化素质
        (三)安全生产监管组织的权力位阶
    第三节 行政扩权与减少干预并存的履责方式
        (一)行政扩权、行政执法与监管属地责任
        (二)减少经济干预并弱化“社会保护”
        (三)以法明责、规范权力与监管法治化
        (四)本节小结
    第四节 作为公共事务的责任追究模式
        (一)责任追究模式转型:从“企业事务”到“公共事务”
        (二)强调监管属地责任:领导干部与党纪政纪处分
        (三)推动追究刑事责任:司法机关介入安全生产监管
    第五节 责任模式行政化、国家治理结构与制度国家主义
        (一)安全生产责任模式行政化内涵
        (二)行政化责任模式下的国家治理结构与制度国家主义
第四章 责任模式公共化:走向多中心的责任网络(2003-2018)
    第一节 五级监管组织网络与专职监管队伍建设
        (一)监管部门的组织网络与组织位阶
        (二)监管人员规模、专业性与行政下沉
    第二节 多类型履责方式与新的责任网络
        (一)行政监管中的扩权、规权与集权
        (二)企业合规中的投入、保险与市场约束
        (三)法律规制中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化建设
        (四)社会参与中的专业资质组织、新闻媒介与大众
        (五)本节小结
    第三节 强化责任追究的力度、范围与部门协同
        (一)有限的行政处罚力度
        (二)强化的党纪政纪处分
        (三)推进的刑事司法追究
        (四)本节小结
    第四节 责任模式公共化、监管能力与国家治理结构
        (一)安全生产责任模式公共化的内涵
        (二)公共化责任模式下的国家治理结构与均衡政治
第五章 弹性责任与国家转型
    第一节 何为弹性责任
        (一)变迁过程:责任模式单位化、行政化、公共化
        (二)概念提炼:弹性责任
    第二节 为何弹性责任:中国现代化战略选择结果
        (一)中国追赶型现代化发展路径的要求
        (二)高度依赖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体系
        (三)国家能力建设的集中化与快速化
    第三节 弹性责任何以可能:政党—国家结构
        (一)执政党组织地位与组织使命
        (二)执政党对国家治理结构的引领和塑造能力
        (三)政党自主性是当代国家转型的基础
        (四)政党发展战略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第四节 弹性责任下国家转型的问题
        (一)国家偏好下的责任选择与发展成本
        (二)地方政府执行中的偏差与目标置换
        (三)社会治理体制中的社会权力和能力
    第五节 使责任运转起来:弹性责任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瓦斯爆炸事故物理致因研究综述
        1.2.2 瓦斯爆炸事故人因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事故样本选取与宏观特性
    2.1 事故样本选取
    2.2 事故样本宏观特征分析
        2.2.1 时间特征分析
        2.2.2 空间特征分析
        2.2.3 基本特征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事故分析方法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事故致因模型综述
        3.1.2 事故致因“2-4”模型
    3.2 事故原因分析方法
    3.3 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3.3.1 分析过程
        3.3.2 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瓦斯爆炸事故一次性行为原因及特征研究
    4.1 一次性不安全行为——不安全动作因素划分
    4.2 样本统计分析结果
        4.2.1 样本的不安全动作统计分析结果
        4.2.2 违章操作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4.2.3 违章行动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4.2.4 违章指挥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4.3 不安全动作的原因特征分析
        4.3.1 违章操作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4.3.2 违章行动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4.3.3 违章指挥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4.4 关键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
        4.4.1 违章操作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4.4.2 违章行动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4.4.3 违章指挥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4.5 不安全动作的指标与对事故重要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预防措施
        4.5.1 Pearson与Spearman相关性检验与结果分析
        4.5.2 不安全动作相关性与对事故影响关系图谱
    4.6 本章小结
5 瓦斯爆炸事故习惯性行为原因及特征研究
    5.1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识别与划分
        5.1.1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识别
        5.1.2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划分
    5.2 习惯性行为原因具体结果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5.2.1 安全意识不高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5.2.2 安全心理不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5.2.3 安全知识不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5.2.4 安全习惯不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5.2.5 安全生理不佳分析结果
    5.3 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Pearson与Spearman相关性检验与结果分析
        5.3.2 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影响关系图谱
    5.4 本章小结
6 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因素关联性研究以及预防建议
    6.1 分析指标对象的选择与确立
    6.2 卡方检验分析方法与数据准备
    6.3 指标A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具体分析
        6.3.1 指标A1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2 指标A2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3 指标A3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4 指标A4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5 指标A5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6 指标A6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7 指标A7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8 指标A8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9 指标A9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10 指标A10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4 基于检验结果提出预防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研究:形成机理、双重影响与治理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煤矿安全规制
        1.2.2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规制俘获理论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2.1 规制俘获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2.1.1 传统的规制俘获理论
        2.1.2 新规制经济学的规制俘获理论
    2.2 国外规制俘获问题研究新进展
        2.2.1 西方发达国家规制俘获问题研究进展
        2.2.2 转型国家政府俘获问题研究进展
    2.3 中国规制俘获问题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形成机理:基于中国情境的PSA理论框架
    3.1 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中的PSA框架
    3.2 安全规制俘获形成的内在激励分析
        3.2.1 煤矿企业的激励分析
        3.2.2 地方政府的激励分析
    3.3 安全规制俘获形成的外在约束分析
        3.3.1 中央与地方之间信息不对称
        3.3.2 惩罚不可置信
        3.3.3 地方新闻媒体监督乏力
        3.3.4 矿工监督机制缺失
    3.4 规制俘获形成机理的数理分析
    3.5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典型案例梳理
    3.6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安全水平的影响:理论与实证
    4.1 矿难为何频发:文献梳理
    4.2 规制俘获影响煤矿安全水平的机理分析
    4.3 实证准备:变量、数据与模型
        4.3.1 变量选取
        4.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3.3 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法
    4.4 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4.4.2 负二项回归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4.3 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影响的区域差异特征
        4.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的影响:基于Malmquist-Luenburger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5.1 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的影响机理与测算方法
        5.1.1 生产技术设定
        5.1.2 基于产出导向的方向性距离函数设定
        5.1.3 安全规制下煤炭行业TFP增长测算
        5.1.4 规制俘获下煤炭行业TFP增长测算
    5.2 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影响的衡量与评价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5.2.2 基于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5.3 煤炭行业发展方式的衡量与评价
        5.3.1 煤炭行业发展方式的评价方法
        5.3.2 各地区煤炭行业发展方式
        5.3.3 推动煤炭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探析
    5.4 本章小结
6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治理效果研究:基于M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6.1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治理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1.1 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提高与规制俘获治理
        6.1.2 安全规制周期与规制俘获治理
    6.2 模型、变量与数据
        6.2.1 MS-VAR模型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6.3 安全规制俘获治理的实证分析
        6.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6.3.2 MS-VAR模型设定
        6.3.3 MS-VAR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6.3.4 基于不同区制的脉冲响应结果与分析
    6.4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治理的进一步探讨——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
        6.4.1 安全规制职能重配与机构调整
        6.4.2 安全规制人员异地交流
        6.4.3 安全规制信息公开
        6.4.4 由单一安全规制模式向综合安全治理模式转变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控制情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案及方法
    1.5 研究特色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辨析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2.3 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3.1 煤矿安全生产初创期
    3.2“大跃进”及调整时期
    3.3“文化大革命”时期
    3.4 改革开放时期
    3.5 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3.6 新体制形成时期
    3.7 本章小结
4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有效性分析
    4.1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现状
    4.2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4.3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特征
    4.4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有效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5.1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的分类
    5.2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单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5.3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两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5.4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模型仿真与稳定性研究
    6.1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SD模型
    6.2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模型仿真与稳定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有效稳定性控制情景研究
    7.1 一般惩罚情景对系统演化博弈结果的影响
    7.2 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博弈稳定性仿真及结果理论证明
    7.3 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稳定策略均衡影响变量分析与优化
    7.4 优化动态惩罚-激励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博弈稳定性仿真及结果理论证明
    7.5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效果相关改善对策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我国煤矿企业重特大事故防控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框架
        1.3.1 论文研究框架
        1.3.2 论文逻辑结构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事故致因理论
        2.1.1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过程
        2.1.2 常见煤矿的致因理论
    2.2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2.1 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2.2.2 煤矿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2.3 应急管理理论概述
第三章 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防控体系理论模型构建
    3.1 重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因理论模型建立
        3.1.1 重特大煤与瓦斯突出机理
        3.1.2 重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因理论模型
    3.2 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理论模型建立
        3.2.1 重特大瓦斯爆炸的机理
        3.2.2 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理论模型
    3.3 重特大煤尘爆炸事故致因理论模型建立
        3.3.1 重特大煤尘爆炸事故的机理
        3.3.2 重特大煤尘爆炸事故致因理论模型
    3.4 重特大透水事故致因理论模型建立
        3.4.1 重特大透水事故的机理
        3.4.2 重特大透水事故致因理论模型
    3.5 重特大事故致因理论模型综合分析
    3.6 重特大事故防控体系理论模型建立
        3.6.1 理论模型建立的指导原则
        3.6.2 理论模型建立的方法和内容
        3.6.3 理论模型
第四章 SM公司所属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估及安全预评价
    4.1 SM公司及所属煤矿简介
    4.2 A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4.2.1 4#层瓦斯涌出量预测结论及建议
        4.2.2 10#层瓦斯涌出量预测结论及建议
    4.3 A矿井煤与瓦斯突出鉴定
        4.3.1 煤与瓦斯突出鉴定结论
        4.3.2 煤与瓦斯突出鉴定建议
    4.4 A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4.4.1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结论
        4.4.2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建议
    4.5 A矿井带压开采安全评价
        4.5.1 带压开采安全评价结论
        4.5.2 带压开采安全评价建议
    4.6 A矿井安全预评价
第五章 SM公司煤矿重特大事故防控体系构建
    5.1 A矿井双控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2 A矿井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技术防控体系构建
        5.2.1 A矿井瓦斯抽采设计
        5.2.2 A矿井瓦斯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
        5.2.3 A矿井瓦斯单元安全措施及建议
        5.2.4 A矿井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技术防控体系建立
    5.3 A矿井重特大透水事故技术防控体系构建
        5.3.1 A矿井水灾的预测预报
        5.3.2 A矿井水灾的综合治理
        5.3.3 A矿井重特大透水事故技术防控体系建立
    5.4 A矿井重特大事故管理防控体系构建
        5.4.1 A矿井瓦斯管理防控体系构建
        5.4.2 A矿井防治水管理防控体系构建
        5.4.3 A矿井机电管理防控体系构建
第六章 我国煤矿企业重特大事故管理防控体系构建的实施
    6.1 煤矿班组建设
        6.1.1 煤矿班组的职能定位
        6.1.2 煤矿班组建设的意义、要求和主要内容
    6.2 企业文化建设
        6.2.1 煤炭企业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6.2.2 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与要求
    6.3 研究展望
        6.3.1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6.3.2 本文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6.3.3 对本文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煤矿安全监管中寻租行为的生产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寻租理论研究现状 2.2
    寻租行为生产力特征研究现状 2.3
    煤矿企业的寻租研究现状 2.4
    文献系统性评析 2.5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煤矿安全监管中寻租行为的界定 3.2
    生产力内涵的界定 3.3
    煤矿安全发展阶段、事故致因及规制效果 3.4
    煤矿安全监管中寻租行为的分类与来源 3.5
    寻租行为生产力特征的理论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监管的寻租行为机制 4.1
    煤矿安全监管相关利益主体寻租行为博弈分析 4.2
    煤矿安全监管演化博弈分析 4.3
    煤矿企业群体寻租行为博弈 4.4
    基于博弈模型的寻租行为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监管中寻租行为的生产力体现 5.1
    寻租促进生产力的发生条件 5.2
    寻租抑制生产力的发生条件 5.3
    寻租双向作用于生产力的发生条件 5.4
    生产力概念模型检验 5.5
    煤矿安全监管中寻租与生产力的关联 5.6
    本章小结 6
    煤矿安全监管寻租行为生产力特征仿真设计 6.1
    仿真目标 6.2
    建模仿真方法适用性 6.3
    专家问卷设计 6.4
    寻租仿真
    MATLAB
    参数设置 6.5
    寻租仿真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寻租行为生产力特征仿真结果分析 7.1
    神经网络训练结果 7.2
    物质生产力仿真结果 7.3
    精神生产力仿真结果 7.4
    特殊情境下的生产力仿真结果 7.5
    寻租行为生产力特征仿真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基于寻租行为生产力特征的煤矿安全对策建议 8.1
    基于三源健康监管的策略模型 8.2
    策略实施与保障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论安全生产的法治化(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安全生产法治化与依法治国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背景下的安全生产
        (三) 安全生产法律关系
        (四) 命题与任务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四、写作思路与文章结构
第一章 中国安全生产法制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一、古代社会安全生产规范化概况
        二、古代社会重要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第二节 中国近代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一、清末民初的安全生产立法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三、革命时期民主政权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第三节 建国后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发展概述
        一、初创时期(1949—1957年)
        二、调整时期(1958—1965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恢复、整顿和提高时期(1976—1991年)
        四、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2002年)
    第四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安全生产法》:从设想到现实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及其演变
        三、现行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第二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美国
        一、职业安全与健康概况
        二、职业安全与健康的法律体系
        三、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监管体制
        四、职业安全与健康执法的发展趋势:合作执法行动
    第二节 澳大利亚
        一、职业安全与健康概况
        二、矿山安全监管体制
        三、矿山安全法律体系
    第三节 德国
        一、矿山安全法律体系
        二、矿山监管体制
    第四节 南非
        一、职业健康与安全发展概况
        二、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体系
        三、职业健康与安全监管体制
第三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安全第一
        一、生产安全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二、《安全生产法》中的“安全第一”方针
        三、“安全第一”的方针与安全和生产的平衡
        四、预防为主
    第二节 安全生产与人权保障
        一、安全生产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从业人员权利
        三、我国安全生产领域人权保障问题
        四、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人权保障
    第三节 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
        二、安全生产与社会保障
        三、安全发展的理念及其制度化
    第四节 安全生产与法治
        一、法治主义及其要求
        二、法治原则与安全生产立法
        三、法治原则与安全生产执法
        四、法治原则与安全生产法律文化
第四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规范依据
    第一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础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二、构建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意义
        三、构建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原则
    第二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结构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
        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
    第三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宪法中的安全生产结构
        二、安全生产的综合性法律
        三、安全生产的行政法结构
        四、安全生产的刑法结构
第五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制度结构
    第一节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结构
        一、重要制度概要
        二、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类型化分析
        三、法律制度变革的动力
    第二节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
        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的规范依据和地位
        二、安全生产条件保障
        三、安全生产人员与组织保障
        四、安全资金、安全设施和设备保障的投入保障
    第三节 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制度
        一、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二、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制度的依据和内容
        三、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的范围与法律责任
        四、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制度的完善
    第四节 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一、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历史与概况
        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主要内容
        三、企业和人员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程序
        四、许可证的管理与法律责任
第六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完善
    第一节 健全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更新的理论基础
        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不足
        三、法律体系更新的任务
        四、法律体系更新的程序
    第二节 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
        一、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的域外经验
        二、理顺监督和管理的行政权力关系
        三、综合监管与行业主管部门监管的权限划分
        四、安全生产监管权力的纵向配置
        五、结论
    第三节 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的创新
        一、重视运用回应性管制手段
        二、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三、安全生产领域引入商业保险制度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煤炭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1.2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
        1.1.3 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
        1.1.4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现状
        1.1.5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形势
    1.2 研究意义
        1.2.1 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
        1.2.2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1.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1.3.1 事故致因、事故发生机理的研究
        1.3.2 煤矿建设项目及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
        1.3.3 基于集成管理视角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
        1.3.4 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
        1.3.5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评述
    1.4 本文研究边界及有关概念的界定
        1.4.1 本文研究边界
        1.4.2 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7 小结
第二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理论基础
    2.1 集成管理的一般理论
        2.2.1 集成的基本概念
        2.1.2 集成的分类
        2.1.3 集成的作用
        2.1.4 集成的模式
        2.1.5 集成场思想
    2.2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
        2.2.1 系统安全分析
        2.2.2 系统安全预测
        2.2.3 系统安全评价
    2.3 协同理论
        2.3.1 协同效应
        2.3.2 伺服原理
        2.3.3 自组织原理
    2.4 管理熵理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界定
    3.2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3.2.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变革历程
        3.2.2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3.2.3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人因要素分析
        3.3.2 机器要素分析
        3.3.3 环境要素分析
        3.3.4 管理要素分析
    3.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趋势
        3.4.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素集成化趋势
        3.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素系统化趋势
        3.4.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素本质化趋势
    3.5 小结
第四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4.1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分析
        4.1.1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
        4.1.2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的不足
    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4.2.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复杂性
        4.2.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多元化
        4.2.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要素的知识化
    4.3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4.3.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原则
        4.3.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4.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结构分析
        4.4.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时间结构
        4.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空间结构
        4.4.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功能结构
        4.4.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霍尔三维结构
    4.5 小结
第五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
    5.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要素协同关系
        5.1.1 群体活动协同理论和SIPOC协同模式概述
        5.1.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人因协同
        5.1.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机器要素协同
        5.1.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环境要素协同
        5.1.5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管理要素协同
    5.2 协同学理论的数理结构
        5.2.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5.2.2 协同学理论的数理结构
    5.3 基于要素协同的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模型
        5.3.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的数理表达
        5.3.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间作用关系的数学结构
        5.3.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演化模型
    5.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5.4.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度评价方法
        5.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5.5 小结
第六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
    6.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稳定性分析
        6.1.1 协同演化模型数值模拟与序参量确定
        6.1.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的伺服过程
        6.1.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失稳风险的产生
        6.2.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运行模式
        6.2.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失稳风险的产生
    6.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模型
        6.3.1 安全控制论的研究现状
        6.3.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模型
    6.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序参量协同控制对策
        6.4.1 安全生产法治与集成管理系统序参量之间的关系
        6.4.2 基于序参量协同控制的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法治对策
    6.5 小结
第七章 案例研究—以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为例
    7.1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基本情况
        7.1.1 企业简介
        7.1.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井田位置基本情况
        7.1.3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建设区基本情况
    7.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形成
        7.2.1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7.2.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运行模式
    7.3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演化模型
        7.3.1 要素协同管理协同度评价的思路
        7.3.2 要素协同管理协同度评价的方法
        7.3.3 问卷调查与统计
        7.3.4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度评价
    7.4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稳定性分析
        7.4.1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要素协同演化模型
        7.4.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稳定性分析
        7.4.3 影响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集成管理稳定性的关键因子分析
        7.4.4 对策措施建议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项目安全协同评价调查问卷(样卷)
附录B 发表论文情况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搞好煤矿安全监察 防止煤矿重特大事故(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分析及提升仿真研究[D]. 乔万冠.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2]中英政府安全监管历程及困境对比分析与借鉴[D]. 丛志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弹性责任与国家转型 ——中国安全生产责任模式变迁研究(1949-2018)[D]. 梁玉柱. 武汉大学, 2019
  • [4]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D]. 赵子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2)
  • [5]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研究:形成机理、双重影响与治理效果[D]. 郭启光.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6]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控制情景研究[D]. 刘全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7]我国煤矿企业重特大事故防控体系构建研究[D]. 高兴平. 天津大学, 2014(03)
  • [8]煤矿安全监管中寻租行为的生产力特征研究[D]. 冯群.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 [9]论安全生产的法治化[D]. 张文杰. 武汉大学, 2013(01)
  • [10]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研究[D]. 张经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做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预防严重煤矿事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