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中国电子商务纪事

2002中国电子商务纪事

一、2002中国电子商务记事(论文文献综述)

韩光彩[1](2021)在《论历史上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兴起和繁盛,都离不开文字材料的作用。人类社会从不发达的古代,到如今这快捷、便利的技术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经济的繁荣兴盛,乃至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经济的迅猛发展,可以说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越发达,社会越进步,经济发展的也就越快。近年来,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区块链、智能化等新兴科技风起云涌,影响着管理科学朝着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目标前进。作为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会计受新型科技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机器人的出现和各种软件、程序等的出现,改变了很多,取代了很多基础性的财会工作,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论断: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取代各行各类的低端人才,机器人将取代司机、保险业务员、银行业务员、政府职员、房地产经纪人、IT工程师、摄影师、律师、画家、作家、作曲家……当然也包括会计,而且会计被取代的概率还要大,速度还要快。会计的职能和使命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频频遭受质疑,甚至有人预言,会计职业将消亡,会计精神永存。社会上出现了会计职业消亡这一消极思想,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会计未来何处去?”千千万万的会计工作者人人自危,心中疑问无法释然。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定计乃定。五千年会计文明史告诉我们,无论是盛世王朝还是乱世迭代中,会计的管理经济活动的功能一直存在。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不过是会计树上的一枝,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技术,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会计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中国会计文明史与中华文明的步调几乎完全一致。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至少有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次文字材料革命利用原始的记录计量材料演化出了具有管理特质的会计基因,是会计的起源;第二次文字材料革命是利用甲骨材料将记录计量行为从生产活动的附带部分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中国会计早期的雏形;第三次文字材料革命是人类发明了简牍材料,为簿记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四次文字革命是人类发明了纸张并应用于记录计量经济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式会计的科学内涵;第五次文字材料革命是人类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完成了会计基因的突变与进化,进入了无纸化阶段。互联网计算机的普及,“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真正成为国家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文字材料革命中谈论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并探讨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效率和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恐慌,会计智能化就是如此。

刘伟达[2](2020)在《基于货票电子化的铁路货运网点业务流程优化探讨》文中认为铁路实施货票电子化有效提升了货运系统的信息化程度。在货票电子化条件下,为进一步提升铁路货运网点服务水平,在分析铁路货运网点业务流程现状的基础上,以简化作业流程、提升作业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对铁路货运网点货运业务办理岗位和作业流程进行整合,对现有货运网点的发送业务、交付业务及其他业务进行优化。通过对铁路货运网点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整合,提高基层货运网点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

宋红岩[3](2020)在《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文中研究指明微媒介是当下最具影响力和颠覆性的媒介形式,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化、智能化,同时也使人们更依赖媒介,它全方位重构着人们的生活,并将人类的生存方式带入到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今天身处微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切身感受着微媒介强大影响力的我们,不能不以理性的姿态,去探究微媒介对我们的生存方式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我们只有直面所身处时代的媒介变革及其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的透视社会、反观自身,同时看清微媒介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并带给我们哪些利与弊。本论文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展开探讨,试图从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微媒介对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话语权方式、感知方式、审美方式等角度深入分析微媒介的变革力量和颠覆性的影响。第一章从媒介的演变历程和微媒介的崛起入手,主要介绍了媒介的变革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不同影响。继而对微媒介的界定、形态、产生的逻辑背景以及本文探讨的微媒介对人的生存方式重构的几个维度进行界定和概述。第二章主要围绕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进行分析,探讨了微媒介如何重塑电子媒介人,分别从哲学主体性构建、传播学的主体延伸、文化学的文化身份等层面的主体“自我”实现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微媒介在重构主体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主体的“非我”异化和对主体人格重塑的过程。第三章主要着眼于微媒介对生产方式的重构展开,微媒介时代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论文从微媒介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当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生产时代,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化。微媒介同样对文化生产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使得当代的文化生产方式迥异于传统的文化生产,产生参与性、互动性、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草根性、共享性等特点,同时大数据的产生使得文化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化成为可能。第四章主要从微媒介对人的消费方式的颠覆与变革入手,着眼于当前消费主义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重点论述电子经济、电商平台与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的出现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颠覆性影响,探讨数字化经济在给人们带来全新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同时让人们陷入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之中。第五章从微媒介对话语权力的重构入手,分析微媒介的出现对话语权力变迁的影响。微媒介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使得“微”政治应运而生,同时新型的社会控制方式也随之产生,权力和非权力在博弈之间寻求着微妙的平衡。微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声音,媒介的赋权作用在微媒介时代更加明显,同时微媒介的独特性也使得大众在某种程度上复归“沉默的螺旋”。第六章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方式的重构展开论述。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不同感知方式,也会对人的审美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微媒介使人的感知方式产生媒介化、他者化、去时空化、感知偏向视觉化等特点;同时微媒介也使审美方式产生交互性、虚拟化、奇观化等特点,也出现审美泛化、审美体验浅表化和审美认知错位等审美困境。

于菁竹[4](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研究说明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陈谦[5](2019)在《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策略研究 ——以日经中文网的财经报道译文为例》文中指出财经报道是有关财政及经济贸易等问题的新闻报道。其受众的需求主要是获取财经信息。怎样做才能把日语财经报道更为恰当地翻译成中文,让更多的读者更好地接受?对于这一问题,日经中文网的《日本经济新闻》财经报道译文是很好的研究材料。本文首先概述了接受美学理论,分析了在财经报道翻译中应用接受美学理论的可能性。然后确认了日经中文网的读者群,阐明了如何选取财经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接着总结了财经报道及其译文的整体特征。最后,从标题、词汇、句子三个方面对财经报道的中文译文进行了实例分析,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财经报道翻译策略。译文报道需要得到译文读者的接受来实现其传播效果。读者的接受成为翻译行为的出发点,译者必须重视读者的反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标题的翻译,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从标题吸引读者的功能出发,在考虑到译语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将读者关注度高的、有趣的财经信息融入标题中,要译为具有新闻价值、有魅力、简洁明了的标题。词汇的翻译,可以发现有对专有名词补充信息或注释,明确时间的表达,使用生动的汉语词汇等策略。要活用目标读者群的期待视野,遵循译语的语言习惯,明确、准确、有感染力地翻译财经报道的词汇,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财经信息。句子的翻译,要从译文读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原文的意思和内容,根据译语的文化环境调整不合适的内容、省略不必要的内容、补充背景及省略部分等等,为读者提供必要有效的财经信息。

梁伟楚[6](2017)在《从垄断到竞争:香港通讯传播融合管制的演进研究》文中提出在媒介融合出现之前,香港通讯传播业一直处于分类管制的局面。广播电视业主要由广播事务管理局进行监管,电讯业则主要由电讯管理局监管。分类管制时期,香港的免费电视、收费电视市场尚处于被寡头垄断的阶段,缺乏竞争让广播电视业未获得长足的发展。在此阶段,电讯业虽然逐渐开放竞争,但效果平平。随着“下一代网络”和“一网三用”的出现,通讯传播业中广播电视与电讯业的分界日趋模糊:不少电讯营办商选择推行收费电视服务,而电视持牌机构也可提供电讯服务。媒介汇流使分类管制出现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等问题。因此在2006年,特区政府首次开始针对成立通讯传播业单一的规管机构——通讯事务管理局进行公众咨询。经过法案草拟、立法会讨论后,于2012年4月1日正式成立了融合监管机构——通讯事务管理局。通讯事务管理局成立后,逐渐开放本地免费电视、收费电视、流动电视市场,电讯市场则实现了全面开放。开放市场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引入竞争,,增发新的电视、电讯牌照,以市场为导向真正践行优胜劣汰原则,为香港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引入竞争让沉寂多年的香港电视市场重新焕发了活力。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香港通讯传播融合管制的构建过程,同时对比通讯局成立前后香港通讯传播业管制及其效果的流变。以融合管制出现之前-融合管制的构建历程-融合管制构建后的效果为逻辑主线,浅观融合管制构建过程中各利益集团的博弈,以及融合管制构建后对通讯传播业带来的新变化。本文将具体分析通讯局成立后对电讯、广播、电视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反思构建融合管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媒介融合管制的构建有所关照。

徐春燕[7](2015)在《信息消费的理论、测度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消费是人类一项古老的经济活动。在当前我国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新兴信息技术广泛和深入应用的今天,信息消费表现出新的内容与形式,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本论文基于当前新的信息环境,对信息消费进行再认识,揭示信息消费的新内容和特征,并对信息消费活动的基本要素进行重新界定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选择了适应当前信息消费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对2002—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水平和2013年我国各地区信息消费水平进行了测度的实证分析;最后对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与途径进行了分析,并以2002—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水平为样本,对2002—2013年间信息消费促进GDP增长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有关信息消费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为信息消费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在对信息消费相关概念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信息消费概念存在的局限性,并结合当前的信息环境,对信息消费进行了重新定义,包括对信息消费各要素的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信息消费的内涵、演进历程与特征。第三章为信息消费理论分析,主要对信息消费主体、信息消费客体、信息消费需求、信息消费供给、信息消费行为及信息消费力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在信息消费主体方面,主要对我国个人信息消费主体、企业信息消费主体、国家(地区)信息消费主体进行了研究;在信息消费客体方面,主要对信息内容消费、信息接入消费和信息平台消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信息消费需求方面,主要对信息消费需求的类别、满足信息需求的模式及信息消费需求函数及价格弹性进了研究和分析;在信息消费供给方面,主要对信息消费供给模型与函数、信息供给的影响因素和价格弹性以及对有效信息供给不足,无效信息供给过剩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在信息消费行为方面,主要分析了信息消费行为模型的演进,包括传统时代AIDMA模型、互联网时代AISAS模型,并结合当前信息消费的发展,总结出AISAS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E-ISIRMAS消费行为模型;在信息消费力方面,主要对信息消费力的概念与内涵、信息消费力函数与曲线及信息消费力与数字鸿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四代数字鸿沟的内容与形式和总结出了信息消费力鸿沟是导致当前我国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第四章为信息消费水平的测度。主要分析了当前信息消费水平测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对信息消费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优化的必要性及优化的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信息消费水平测度的内容,主要包括测度框架的确定、测度指标的构建以及测度方法的选择,在确定信息消费水平测度内容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消费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横向分析主要是对2013年我国大陆各省市及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各地区信息消费水平的分析,纵向分析主要是对2002—-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总体水平及信息消费二级指标指数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第五章为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并分析了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七大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第四章对2002—-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水平的样本数据,从拉动内需、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三个方面对信息消费促进GDP增长的作用进行计量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包括全文总结、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李长江[8](2014)在《电子商务金融的问题研究 ——以阿里巴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电子商务金融,究竟是电子商务金融化,还是金融电子商务化,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势力,在传统金融机构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并且,它们还有更可怕的潜力与想象空间。套用马克思《资本论》的那句经典:一个幽灵,电子商务幽灵,在传统金融机构上空徘徊。本文从阿里巴巴这家电子商务公司涉足金融业的角度,对电子商务金融这个融合了电子商务与金融两个领域的新兴模式进行剖析,及其所涉问题归纳、解决方案设计,希望未来对电子商务金融能有更全面深刻的分析。文章通过利基市场和双边市场论述了电子商务金融的理论依据,进而分析了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以及电子商务金融行业发展的现状,随后从宏观层面对电子商务金融这个细分行业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与展望。同时对阿里巴巴这家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做了总体的概括,对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领域做了详尽的介绍和论述。然后提出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领域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金融牌照与资金监管问题与分析;金融人才储备问题与分析;竞争者进入该领域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与分析;电脑终端转向移动终端带来的问题与分析。最后针对这四个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利用先驱优势,构建行业门槛;金融人才储备并集中力量做单一金融业务;提供优质高效产品体验和服务;发力移动终端抢占入口资源。希望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的研究能够对其它已经或者即将进入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的企业有所借鉴和帮助。

张景弘[9](2014)在《火电厂EAM信息系统研发项目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电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寻找一种适合自身发展和管理模式的信息系统己成为发电企业最迫切的需求。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发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出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在发电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方案。本文分析了管理信息化在火电厂应用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比了国内外研究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应用EAM理论提出了项目的实施目标及系统设计思想,分析了火电厂业务流程,设计了运行管理、以设备管理为核心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安全生产管理、物资管理、生产成本全过程管理、动办公等模块。并采用LIEMS技术平台进行了EAM系统实施。该系统以设备运行历史数据及台帐为基础,以工作单的提交、审批、执行为主线,以提高维修效率、规范维修流程、最大化资产使用率、最小化总体运营成本为目标。按照缺陷管理、计划检修、预防性维护、定期试验、两票管理等模式,将运行设备管理、项目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预算管理等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EAM系统能够对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将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提升为以资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EAM系统已经在大连泰山热电有限公司投入运营,一年多以来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固化管理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满足火电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周正[10](2010)在《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交易活动中,有些市场交易活动必须在某个平台(platform)上进行,这个平台通过一定的价格策略向交易双方(如消费者和商户)出售平台产品或服务,并努力促成它们在平台上实现交易,我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产业市场归属于“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具有上述特征产业市场中的平台企业类型很多,如计算机操作系统生产商,向两类消费群体(消费者和软件开发商)提供计算机操作系统平台,消费者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来运行软件开发商的应用程序,而软件开发商也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操作系统才能吸引消费者;再如电子商务平台厂商,它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服务,交易双方通过平台相互了解,促进交易的达成。经济学所讨论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大多基于传统工业经济中单边市场的理论,实际上在双边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导致垄断的发生。目前,反垄断规制的政策都是针对传统单边市场中企业而制定的,对于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平台厂商,由于理论的缺失,如果贸然依照单边市场规制理论来判断,则势必会造成判断的失误。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就是针对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电子商务平台厂商的竞争与规制问题。随着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兴起,中国电子商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9年8月易趣网的创立开始,我国的C2C市场就一直处于寡头垄断的格局中。目前该市场已不再是eBay易趣与淘宝网“两强对峙”的情形,而主要由淘宝网、TOM易趣、腾讯拍拍和百度有啊四家企业组成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由此,展开对电子商务平台运行的竞争机制和电子商务平台产业规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产业特征来看,电子商务平台是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但是它也有自己独特的产业特点,比如说,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是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有其核心业务,但它往往会被企业是一体化于电子商务平台。那么一体化效率是否高于非一体化,非一体化是否有利于市场竞争,其社会福利是否能够改善,这些重大理论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释。此外,交易积分制提高了消费者对网络价值的评价,但由于网络不能互联,增加了交易的多平台接入倾向。交易积分制对消费者来说增加了转移成本,对产业来讲提高了进入壁垒。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对双边市场的研究大多拘泥于研究双边不对称的价格结构和定价机制,对于不同平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特别是不同平台之间的非一体模块化生产还鲜有系统的研究。同时,已有对电子商务平台的研究大多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网络企业,研究内容局限在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等方面。而把它当做一个双边网络平台的研究对象,以及对其竞争机制和规制对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出现系统的研究文献。本文选题正是在此背景下,遵循产业组织理论的SCP研究范式,运用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和案例分析方法,探究电子商务平台产业的运行机制和定价的内在机理,分析其市场结构,研究厂商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行为,并分析比较其企业绩效和社会福利,最后对电子商务产业规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本文旨在为电子商务平台产业运行机制和竞争策略的研究做出理论探索,也为电子商务平台产业规制政策提供理论支持,这是本文研究的重大意义,也是价值所在。全文主体共分八章,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概述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提出问题,确定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对双边市场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综述。首先对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从外部性理论入手,介绍了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以及和经济学传统外部性的区别。在特征与分类中,从需求和供给等方面阐述了双边市场的基本特征。通过平台厂商的定价策略和平台偏好差异化与平台竞争引出目前反垄断规制的内容,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尚缺乏一个判断双边市场反垄断的理论体系。接下来是本文对双边市场的经济学解释,也是本部分的一个创新。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对双边市场的产生、市场和平台的关系、以及平台的集中交易进行了经济学的分析,解释了交易双方为什么会集中在平台上,平台如何保证生产以及平台服务由谁生产的问题。最后本部分对双边市场的市场结构类型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分别是基本结构、存在中间商的结构、用户多平台接入结构、平台互联互通结构、多平台服务结构。第三章对双边市场平台定价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已有的垄断竞争定价模型分析和总结,得出无论是垄断平台还是竞争平台,其价格结构的设计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吸引双边的成员到平台上来。随后,本部分研究从影响电子商务平台定价模式的需求价格弹性、用户多平台接入行为、网络外部性强度、平台竞争、信誉和模块化治理等方面入手,对电子商务平台厂商价格效应做出分析,为后续模型假设做出理论的铺垫。第四章研究了电子商务厂商横向差异化竞争和互联互通对福利的影响。本部分首先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了间接网络外部性和直接网络外部性的经济学意义,区分了金钱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并指出无论网络外部性直接还是间接,在双边市场上,通过平台交易都可以内在于价格机制。本部分通过垄断和竞争的数理模型对电子商务厂商定价做出辨析,得出网络外部性差异是导致电子商务平台双边价格结构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一边可能高于边际成本定价,另一半可能会给予补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厂商的社会福利比较分析,本章研究表明:竞争平台之间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用户之间跨平台交易,可以降低市场进入壁垒,使市场重新恢复到竞争性垄断的市场结构,有助于技术创新和社会福利改善,这是本部分的一个创新之处。第五章从转移成本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平台厂商中存在用户多平台接入行为的厂商竞争机制。本章系统分析了电子商务平台兼容的两个层次,这是本部分的一个创新点。第一层次是交易数据库的共享,第二层次的兼容是在第一层次交易数据库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互连,用户可以跨平台交易。通过对不同转移成本下电子商务平台定价及利润的分析得出,当转移成本存在时,用户单平台接入效用要大于多平台接入效用,高级用户将被锁定在原平台上。从整个市场来看,被划为两个层次,即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在第一层次兼容条件下,交易信用所形成的转移成本将不存在。此时,对网络评价较高的用户将选择多平台接入。在实现两个层次兼容的条件下,用户可以跨平台交易,用户将不存在多平台接入行为。从社会福利角度来分析,后者要大于前者。第六章主要研究电子商务平台模块化网络治理的可能性。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了电子商务平台非一体化治理的条件和可能性,认为电子商务搜索平台是其系统的主导企业,其模块供应商应当是支付平台、银联和物流平台。在主导企业电子商务搜索平台制定规则和标准下,价值模块之间进行“背对背”的竞争。研究表明,模块化比一体化有效率,对于消费者来说模块化能带来更多消费者剩余。电子商务平台选择一体化而非模块化的原因是系统模块之间的间接网络外部效应,即能够为厂商带来更大的进入壁垒和市场势力。第七章主要研究电子商务平台的规制与对策。从结构壁垒和行为壁垒两个影响因素提出了规制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议。一是互联互通。作为以促进交易为主要目的平台服务,由于网络外部效应和不兼容因素使双边客户不能跨平台交易,成为制约竞争和降低社会福利的主要因素。因此,互联互通可以降低市场进入壁垒,使市场重新恢复到竞争性垄断的市场结构,有助于技术创新和社会福利改善。是模块化网络生产。一体化会提高市场的进入壁垒,在位厂商可以采取交叉补贴打击潜在进入者。而采用非一体化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进入壁垒,促进竞争,有利于消费者剩余的提高和改善社会福利。第八章简要归纳了本文的基本结论,提出了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2002中国电子商务记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中国电子商务记事(论文提纲范文)

(1)论历史上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原始记录计量材料与会计发展
    2.1 原始记录计量材料产生的背景
    2.2 原始记录计量行为产生的原因
        2.2.1 原始记录计量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
        2.2.2 原始记录计量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文化的发展
    2.3 原始记录计量材料中的会计基因
第3章 甲骨文字材料与会计发展
    3.1 甲骨与中国文字
    3.2 殷商社会经济发展为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2.1 会计的产生是殷墟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2.2 殷墟时期会计记录的特点
    3.3 甲骨记录计量行为是中国早期会计的雏形
第4章 简牍材料与会计发展
    4.1 简牍材料出现的原因
    4.2 敦煌汉简中单式会计的产生
    4.3 简牍材料的出现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第5章 纸质账簿与会计发展
    5.1 纸张出现的背景
    5.2 “帐”与“账”的演变
    5.3 会计结算方法的发展历程
        5.3.1 盘点结算法
        5.3.2 三柱结算法
        5.3.3 四柱结算法
    5.4 纸张的出现对复式记账的影响
第6章 电子信息技术与会计发展
    6.1 电子信息技术完成会计基因的突变与进化
    6.2 会计发展的趋势
        6.2.1 会计电算化
        6.2.2 会计信息化
        6.2.3 会计智能化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货票电子化的铁路货运网点业务流程优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货票电子化条件下铁路货运网点业务流程现状
    1.1 现状分析
    1.2 货运网点业务流程优化因素
2 铁路货运网点业务流程优化分析
    2.1 业务流程优化
        2.1.1 发送业务
        2.1.2 交付业务
        2.1.3 其他业务
    2.2 优化整合效果
3 结束语

(3)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媒介演变的历程与微媒介的崛起
    一、媒介演变的历程
        (一)口传媒介
        (二)文字印刷媒介
        (三)电子媒介
        (四)网络媒介
    二、微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一)微媒介的界定
        (二)微媒介的主要形态
        (三)微媒介兴起的逻辑背景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一)生存方式内涵
        (二)媒介演变与人的生存方式变革关系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第二章 主体重构:微媒介重塑电子媒介人
    一、电子媒介人的崛起
        (一)生存场域媒介化背景
        (二)电子媒介人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三)电子媒介人的三种形态
    二、电子媒介人的主体性建构
        (一)主体功能的延伸性与解放性
        (二)主体交往的媒介性与虚拟性
        (三)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与易变性
    三、电子媒介人的主体异化图景
        (一)电子媒介人的“非我”异化
        (二)电子媒介人的人格重塑
第三章 文化生产方式重构:微媒介与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一、文化生产方式转型的背景
        (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特征
    二、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一)文化生产的碎微化
        (二)文化生产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三)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共生性与共享性
        (四)大数据与文化生产的新内容革命
    三、“微文化”时代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一)“微文化”的阅读与“反阅读”
        (二)文化的平面化与去深度化
        (三)文化的泛娱乐化与商业逻辑
第四章 消费方式重构:微媒介与电子消费方式构建
    一、微媒介与消费方式转型背景
        (一)电子商务的崛起
        (二)消费理念的转变
        (三)网络消费分层的出现
    二、电商平台与“线上经济”
        (一)购物模式的变迁
        (二)电商直播与网络购物
        (三)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
    三、电子移动支付与数字经济
        (一)货币支付方式的发展历程
        (二)电子移动支付与消费行为影响机制
        (三)知识付费经济与文化教育消费新趋势
第五章 话语权力重构:微媒介与社会话语权力变迁
    一、“微”政治的出现
        (一)“微”政治的内涵
        (二)微媒介与政务公开化
        (三)微媒介与公权力透明化
    二、无处不在的“凝视”:新型社会控制方式
        (一)全景敞视机制
        (二)非权力与反权力监督
        (三)后真相时代与“无影灯效应”
    三、网络舆情与媒介赋权
        (一)网络舆情与大众信任危机
        (二)乌合之众与“羊群效应”
        (三)“沉默的螺旋”的回归
第六章 审美方式重构:微媒介与审美方式的新拓展
    一、微媒介与人的感知方式重构
        (一)感知方式的演变历程
        (二)感知方式的延伸与拓展
    二、微媒介重构人的审美方式
        (一)审美过程的交互性
        (二)审美体验的虚拟化
        (三)审美效果的奇观化
    三、微媒介时代的审美困境
        (一)审美泛化
        (二)审美体验浅表化
        (三)审美认知错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三、蜡染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一、保家纹
        二、马蹄纹
        三、锅圈纹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小结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小结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小结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小结
结论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5)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策略研究 ——以日经中文网的财经报道译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要旨
はじぬに
第1章 先行研究
第2章 受容理论及び本稿への适用
    2.1 受容理论
    2.2 経济记事翻訳への受容理论の适用
第3章 日経中文网の読者层と研究对象の抽出
第4章 経济记事及びその欣文の全体的な特徵
第5章 受容理论から已见る経济记事の翻訳ストラテヅー
    5.1 経济记事见出しの翻訳ストラテヅー
    5.2 経济记事语汇の翻訳ストラテヅー
    5.3 経济记事の句の翻訳ストラテヅー
ぉねりに
参考文献
付录 日本経济新闻サイトの経济记事原文と日経中文网における訳文

(6)从垄断到竞争:香港通讯传播融合管制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呼唤融合:各司其职的通讯传播管制(1997-2005)
    第一节 回归以后香港通讯传播产业的发展
        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二、电讯业的发展
        三、数码港和“数码21”资讯科技策略
    第二节 香港通讯传播业的分类管制
        一、广播电视业的管制
        二、电讯业的管制
        三、政策局和立法会对通讯传播业管制的监察
    第三节 香港通讯传播业融合管制的构建背景
        一、技术催生媒介新格局
        二、分类管制带来的监管困境
        三、国际社会的融合监管趋势
第二章 探索融合:通讯传播融合管制的构建(2006-2012)
    第一节 建立通讯事务管理局的公众咨询
        一、融合监管公众咨询的主要内容
        二、公众咨询的业界反馈
    第二节 《通讯事务管理局草案》的立法筹备
        一、通讯事务管理条例草案委员会的成立
        二、通讯事务管理条例草案的立法讨论
    第三节 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的成立
        一、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的组织架构
        二、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的主要职能
第三章 通讯传播融合管制的实践(2012-2016)
    第一节 优胜劣汰——本地电视市场经历“大地震”
        一、消极影响:免费电视增牌事件上升为社会问题
        二、积极影响:本地电视市场全面开放竞争
    第二节 事倍功半——电讯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成效甚微
        一、积极影响:通讯局成立后采取的消费者保护措施
        二、消极影响:消费者投诉数量激增且难以解决
    第三节 公共导向——社区广播促使言论多元化
        一、积极影响:社区参与广播服务计划全面实施
        二、消极影响:商业广播续牌拖延严重
第四章 对香港通讯传播融合管制构建的反思
    第一节 融合管制的构建流程争议
    第二节 通讯局的职权及其独立性争议
    第三节 通讯局和行政会议的工作效率争议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信息消费的理论、测度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商业文明的崛起引领消费范式的变革
        1.1.2 消费成为破解经济发展困局的主要动力
        1.1.3 信息消费与经济生活的深度融合
        1.1.4 传统信息消费一落千丈,新型信息消费风起云涌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及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难点
        1.5.2 本文的创新点
2. 信息消费概念、内涵与特征
    2.1 信息消费概念的再认识
        2.1.1 对“消费”的认识
        2.1.2 对信息消费定义的梳理
        2.1.3 现有信息消费定义的局限性
        2.1.4 信息消费的重新定义
    2.2 信息消费的内涵
    2.3 信息消费的演进历程
        2.3.1 文献型信息消费时代
        2.3.2 电子型信息消费时代
        2.3.3 网络型信息消费时代
        2.3.4 移动互联型信息消费时代
    2.4 信息消费的特征
        2.4.1 消费主体的大众化
        2.4.2 边际消费倾向递增性
        2.4.3 消费需求的长尾化
        2.4.4 消费行为的碎片化
        2.4.5 消费过程的隐蔽性
        2.4.6 消费结果的理性化
    2.5 本章小结
3. 信息消费的基本要素
    3.1 信息消费主体
        3.1.1 个体信息消费主体
        3.1.2 企业信息消费主体
        3.1.3 国家(地区)信息消费主体
    3.2 信息消费客体
        3.2.1 基于信息内容的消费
        3.2.2 基于信息接入的消费
        3.2.3 基于信息平台的消费
    3.3 信息消费需求
        3.3.1 需求理论
        3.3.2 信息需求类别
        3.3.3 信息需求的满足模式分析
        3.3.4 信息需求函数及价格弹性分析
    3.4 信息消费供给
        3.4.1 供给理论
        3.4.2 信息供给及模型
        3.4.3 信息供给函数及价格弹性分析
        3.4.4 有效信息供给不足与无效信息供给过剩
    3.5 信息消费行为分析
        3.5.1 消费行为理论及模型
        3.5.2 信息消费行为模型的演进
        3.5.3 传统互联网时代AISAS消费行为模型存在的问题
        3.5.4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E-ISIRMAS消费行为模型
    3.6 信息消费力
        3.6.1 消费力经济学
        3.6.2 信息消费力的概念与内涵
        3.6.3 信息消费力函数及曲线
        3.6.4 信息消费力与数字鸿沟
    3.7 本章小结
4. 信息消费水平的测度
    4.1 信息消费水平测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1.1 信息消费测度的现状
        4.1.2 现有信息消费测度存在的问题
    4.2 信息消费水平测度指标与方法的优化
        4.2.1 优化的必要性
        4.2.2 优化的思路与原则
    4.3 信息消费水平测度的内容
        4.3.1 测度框架的确定
        4.3.2 测度指标的构建
        4.3.3 测度方法的选择
    4.4 我国信息消费水平测度分析
        4.4.1 横向分析
        4.4.2 纵向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信息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5.1 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
        5.1.1 经济增长的界定
        5.1.2 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5.2 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5.2.1 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型
        5.2.2 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5.2.3 优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5.2.4 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5.3 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5.3.1 生产交换精益化
        5.3.2 空间集约虚拟化
        5.3.3 市场运行高效化
        5.3.4 时间即时精准化
        5.3.5 制造装备软件化
        5.3.6 信息传递数字化
        5.3.7 产品价值知识化
    5.4 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4.1 分析框架的构建
        5.4.2 平稳性检验
        5.4.3 回归分析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4.4 经济增长模型的回归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2013年我国各地区信息消费三级指标情况
附录2:2002-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三级指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电子商务金融的问题研究 ——以阿里巴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电子商务金融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电子商务
        2.1.2 电子金融
        2.1.3 电子商务金融
    2.2 相关理论
        2.2.1 利基市场
        2.2.2 双边市场理论
第3章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经营环境分析
    3.1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概况与特征分析
        3.1.1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概况
        3.1.2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特征分析
    3.2 电子商务金融领域发展概况与特征分析
        3.2.1 电子商务金融领域发展概况
        3.2.2 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特征分析
第4章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现状分析
    4.1 阿里巴巴公司概况
        4.1.1 阿里巴巴公司简介
        4.1.2 阿里巴巴公司金融业务
    4.2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2.1 金融牌照与资金监管问题与分析
        4.2.2 金融人才储备问题与分析
        4.2.3 竞争者进入该领域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与分析
        4.2.4 电脑终端转向移动终端带来的问题与分析
第5章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5.1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问题的解决方案
        5.1.1 利用先驱优势构建进入壁垒
        5.1.2 金融人才储备且集中力量做单一金融业务
        5.1.3 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体验和服务
        5.1.4 发力移动终端抢占入口资源
    5.2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5.2.1 保持持续创新力
        5.2.2 建立核心竞争力
        5.2.3 警惕互联网的几何效应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9)火电厂EAM信息系统研发项目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EAM理论、项目实施目标及系统设计思想
    2.1 EAM理论
        2.1.1 RCM理论及其在EAM中的应用
        2.1.2 TPM理论及其在EAM中的应用
    2.2 EAM项目实施目标
        2.2.1 规范化生产管理
        2.2.2 整合生产和经营管理
        2.2.3 易于扩充和升级
    2.3 EAM系统设计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EAM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与设计
    3.1 运行管理
        3.1.1 交接班及运行日志
        3.1.2 巡检管理
        3.1.3 定期工作
        3.1.4 操作票管理
    3.2 以设备管理为核心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3.2.1 设备管理
        3.2.2 缺陷管理
        3.2.3 工单管理
        3.2.4 工作票管理
        3.2.5 点检管理
        3.2.6 预防性维护
        3.2.7 检修项目管理
    3.3 大安全生产管理
        3.3.1 安全管理
        3.3.2 培训管理
        3.3.3 “不符合项”管理
    3.4 物资管理
    3.5 生产成本的全过程管理
    3.6 移动办公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EAM系统实施
    4.1 表单开发平台
    4.2 BPM工作流
    4.3 报表技术
    4.4 系统管理工具
    4.5 EAM系统模块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2 双边市场平台理论的文献综述
    2.1 双边市场的经济分析
        2.1.1 双边市场理论基本概念的界定
        2.1.2 双边市场的特征
        2.1.3 平台厂商定价策略研究综述
        2.1.4 平台偏好差异化与平台竞争分析
        2.1.5 双边市场的反垄断规制
    2.2 双边市场的分类
        2.2.1 交易中介
        2.2.2 媒体产业
        2.2.3 交易支付系统
        2.2.4 操作系统平台
    2.3 实证研究的进展
        2.3.1 双边市场的经验研究
        2.3.2 简要述评
    2.4 双边市场的成因与市场结构
        2.4.1 双边市场成因的经济学解释
        2.4.2 双边市场的结构分类
    2.5 本章小结
3 双边市场平台定价研究
    3.1 双边市场定价的理论评析
        3.1.1 垄断平台和竞争平台的一般模型
        3.1.2 垄断平台与竞争平台的定价模型
    3.2 电子商务平台定价模式研究
        3.2.1 平台厂商的定价模式简评
        3.2.2 电子商务平台定价的影响因素
        3.2.3 电子商务平台的价格效应
    3.3 本章小结
4 电子商务厂商的横向差异竞争与互联互通研究
    4.1 电子商务厂商横向差异化竞争分析
        4.1.1 网络外部性的重新思考
        4.1.2 基本模型
        4.1.3 平台厂商定价差异化辨析
    4.2 电子商务竞争平台的互联互通
        4.2.1 平台厂商互联互通的基本模型
        4.2.2 福利分析
    4.3 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转移成本与多平台接入研究
    5.1 相关理论研究与现实背景
    5.2 转移成本与平台兼容性
        5.2.1 转移成本的内涵
        5.2.2 转移成本与客户锁定
        5.2.3 兼容性与平台互联
    5.3 存在转移成本的电子商务厂商竞争模型
        5.3.1 转移成本为零的竞争模型分析
        5.3.2 转移成本不为零的平台竞争模型
    5.4 互联互通的福利分析和比较
        5.4.1 平台之间互联互通
        5.4.2 互联互通的福利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电子商务平台厂商的非一体化治理研究
    6.1 网络经济与治理概念的考察
        6.1.1 网络分工与治理
        6.1.2 模块化治理的经济分析
    6.2 电子商务平台厂商的模块化治理研究
        6.2.1 有关一体化研究的简评
        6.2.2 电子商务平台模块化分析
        6.2.3 纵向一体化平台厂商的垄断竞争分析
    6.3 案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平台厂商的规制与对策研究
    7.1 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现状
    7.2 电子商务平台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
        7.2.1 临界容量
        7.2.2 正反馈
        7.2.3 路径依赖
        7.2.4 一体化
    7.3 电子商务平台规制及政策探索
        7.3.1 互联互通,增进市场活力
        7.3.2 非一体化经营,降低进入壁垒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2中国电子商务记事(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历史上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发展的影响[D]. 韩光彩.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货票电子化的铁路货运网点业务流程优化探讨[J]. 刘伟达. 铁道货运, 2020(11)
  • [3]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D]. 宋红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4]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策略研究 ——以日经中文网的财经报道译文为例[D]. 陈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
  • [6]从垄断到竞争:香港通讯传播融合管制的演进研究[D]. 梁伟楚.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3)
  • [7]信息消费的理论、测度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 徐春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8]电子商务金融的问题研究 ——以阿里巴巴为例[D]. 李长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8)
  • [9]火电厂EAM信息系统研发项目实施研究[D]. 张景弘.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10]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规制研究[D]. 周正.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2002中国电子商务纪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