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病因分析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病因分析

一、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病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伶俐[1](2021)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及难治性青光眼(refractory glaucoma,RG)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两种不同类型青光眼术后降眼压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POAG及RG的患者共36例(45眼),均行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根据患者青光眼类型分为POAG组17例24眼;RG组19例21眼,RG组病例包括抗青光眼手术失败的青光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色素性青光眼(pigmentary glaucoma,PG)、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uveitic glaucoma,UG)、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S)。收集其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种数、前房深度、滤过泡情况、手术成功率以及手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眼压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眼压分别与术前眼压相比,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眼压均于术后1个月左右趋于平稳。术后3个月,POAG组平均眼压由(30.30±6.29)mmHg降至(14.13±3.08)mmHg;RG组的平均眼压由(31.90±6.43)mmHg降至(16.05±4.63)mmHg。对患者术后眼压进行相比,发现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均明显减少(P<0.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BCVA比较,各时间节点视力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POAG组中有95.83%的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RG组中有85.71%的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POAG组3眼发生术后一过性低眼压性浅前房,2眼出现包裹性滤过泡;RG组3眼出现一过性低眼压性浅前房,3眼包裹性滤过泡,1眼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所有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POAG组患者术后3个月手术完全成功22只眼(91.67%),部分成功2只眼(8.33%),24只眼均达到手术成功率标准。RG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手术完全成功的共16只眼(76.19%),手术部分成功2只眼(9.52%),总手术成功率为85.71%。结论: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POAG及RG的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王青[2](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张映爽[3](2016)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护理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病原因及术后的护理注意事项。方法 39例(47只眼)接受单纯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浅前房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浅前房发生的原因、术后护理情况及发生浅前房后治疗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变化情况。结果发生浅前房的原因:滤过过强24例(28只眼),结膜瓣渗漏10例(11只眼),脉络膜脱离3例(4只眼),恶性青光眼2例(4只眼)。患者治疗后眼压及前房深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术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4%。结论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 ,可以有效阻止浅前房的发展,并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对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

张园,柯毅,彭红娟,周舟[4](2016)在《浅前房的形成与青光眼术后处置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形成之原因及处置措施之研究。方法:对50例69眼青光眼患者术后形成浅前房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后25例28眼形成浅前房,发生率40.6%,包括滤过过强15眼(53.5%),结膜瓣渗漏4眼(14.3%),脉络膜脱离3眼(14.7%),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1例(3.5%),其中药物保守治疗27眼,手术治疗1眼,视力及前房均恢复良好。结论:术后浅前房形成主要原因是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及脉络膜脱离等,正确诊断与及时处置能实现良好的预后。

傅顺杰[5](2016)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此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对象及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9例(46眼),其中:男9例,女30例。将术前眼压于发病时曾≥40mm Hg的患者纳入A组(15眼),<40mm Hg的患者纳入B组(31眼)。术前予以不同程度降眼压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并房角分离术治疗,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开放情况,并探讨术前高眼压对该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结果:A组与B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提高,A组与B组术前与术后视力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视力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术后视力提升较A组高。降眼压治疗后A组与B组术前平均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术前及术后眼压均有差异(P<0.05),A组与B组术后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术前前房深度有所差异(P<0.05),A组与B组术后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有所加深(P>0.05)。术后A组与B组房角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开放(Z=8.852,P<0.05),A组15眼中14眼房角完全开放(93.3%),1眼的房角存在约<180°范围的狭窄。B组31眼房角完全开放(100%)。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恢复、降低眼压、加深中央前房深度、重新开放房角均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术前曾有高眼压的患者也能得到较好的治疗结果。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较好而且安全。

王爽,宋子宣[6](2015)在《81例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青光眼行滤过术后浅前房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在我院接受滤过手术治疗青光眼的81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浅前房的疗效。结果单纯进行青光眼滤过手术比对青光眼,摘除白内障,以及人工晶状体联合手术引发浅前房的几率大。其中62例患者使用常规的青光眼治疗方法,经单纯常规治疗痊愈者52例,单纯常规治疗又转手术痊愈者10例;19例患者采用青光眼浅前房联合术,均痊愈。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满意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分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并发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能够起到显着的疗效,可做为临床应用的依据。

王卫平,常晓可[7](2014)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处理及其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164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最终结果。结果共行青光眼手术164眼,43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26.22%,,其中行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术20眼,发生率32.79%;以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行小梁切除术22眼,发生率28.57%;小梁切除加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1眼,发生率3.85%。其中,滤过过强33眼,滤过泡漏2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2眼,脉络膜脱离5眼,原因不明1眼。39眼浅前房经保守治疗前房形成4眼经手术治疗前房形成。结论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必要时需手术干预。术前、术中、术后采取有效措施,可减少其发生。

徐勤芝[8](2014)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护理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积极的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回顾总结对64例(69眼)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患者进行的护理干预。结果 64例(69眼),经积极护理干预和配合治疗后前房均在27天恢复。结论青光眼术后密切观察有无浅前房发生,及时做好治疗处理及护理干预,尽早使前房恢复,是保证青光眼手术成功的关键。

陈平,李随,陈颖,梁兵,阁汉东[9](2013)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126例(168眼)青光眼患者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对不同程度的浅前房进行病因分析并予以相应处理。结果 168眼术后出现浅前房54眼,发生率32.1%;滤过过强和脉络膜脱离是浅前房的主要原因。结论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多数浅前房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恢复,必要时需采取手术治疗。

杨健,殷义平,陈新,汪鸿,姚有根[10](2013)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33眼诊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32例(33眼)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283例375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32例33眼,发生率为8.8%。原因:房水滤过过强23眼,结膜瓣渗漏4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眼,恶性青光眼1眼,原因不明1眼。保守治疗30眼,手术治疗3眼。结论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发生率较高,针对病因进行及时合理治疗,大都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二、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病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术前检查
    1.5 术前准备
    1.6 手术方法
    1.7 术后处理与随访
    1.8 并发症处理
    1.9 评价标准
    1.1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一般情况
    2.2 眼压
    2.3 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
    2.4 BCVA
    2.5 滤过泡分型
    2.6 手术并发症情况
    2.7 手术成功率
3 讨论
    3.1 关于手术方式的改良
    3.2 手术疗效评价
    3.3 术后并发症
    3.4 改良手术的优势与思考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器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2)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术前检查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3.2 最佳矫正视力
        3.3 角膜散光度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3.5 眼压
        3.6 并发症
    4 讨论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4.5 眼压的控制
    5 结论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2 OSDI
        3.3 NifBUT
        3.4 NiaBUT
        3.5 TMH
        3.6 CFS
    4 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5 结论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BUT
        3.2 泪液TNF-α
        3.3泪液IL-6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护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发生浅前房后的护理方法
    1.3 满意度测评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发生浅前房的原因
    2.2 眼压、前房深度变化及满意度
3 讨论

(4)浅前房的形成与青光眼术后处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浅前房分级标准:
2 结果
3 浅前房临床处置思路与办法
4 讨论
    4.1 浅前房起因之房水滤过过强:
    4.2 浅前房起因之脉络膜脱离:
    4.3 浅前房形成之结膜瓣渗漏:
    4.4 浅前房起因之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

(5)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绪论
2. 研究资料及方法
3. 术前准备
4. 手术方法
5. 采集结果
6. 并发症
7. 讨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6)81例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诊断标准[4]
    1.3 治疗方法
    1.4 评定标准[5]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手术方式浅前房发生并发比较
    2.2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7)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浅前房分级
    1.3 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浅前房分级
    2.2 发生浅前房患者手术方式分类
    2.3 浅前房原因分类
    2.4 治疗结果
3 讨论
    3.1 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分析
        3.1.1 滤过过强
        3.1.2 滤过泡漏
        3.1.3 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
        3.1.4 脉络膜脱离:
    3.2 浅前房发生与手术方式的关系
    3.3 浅前房的预防

(8)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护理干预
        1.3.1 密切观察患者眼压
        1.3.2 心理护理
        1.3.3 生活指导
        1.3.4 术眼加压包扎
        1.3.5用药护理
        1.3.6 再手术的护理
        1.3.7 出院指导
2 结果
3 讨论

(9)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浅前房诊断标准
    1.4 浅前房的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10)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33眼诊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浅前房的诊断
    三、青光眼手术方法
    四、术后观察与治疗
结果
    一、浅前房的发生
    二、浅前房的治疗结果
讨论
    一、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早期最常见的[4]并发症, 发生率一般在4.8%-70%之间, 本组浅前房发生率为8.8%。
    二、滤过过强
    三、结膜瓣渗漏
    四、脉络膜脱离
    五、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
    六、原因不明
    七、浅前房的预防

四、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病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D]. 陈伶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3]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护理观察[J]. 张映爽. 中国实用医药, 2016(29)
  • [4]浅前房的形成与青光眼术后处置分析研究[J]. 张园,柯毅,彭红娟,周舟. 吉林医学, 2016(08)
  • [5]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D]. 傅顺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6]81例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 王爽,宋子宣.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5(04)
  • [7]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J]. 王卫平,常晓可. 医药论坛杂志, 2014(11)
  • [8]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护理干预[J]. 徐勤芝.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4(05)
  • [9]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J]. 陈平,李随,陈颖,梁兵,阁汉东. 中外医疗, 2013(24)
  • [10]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33眼诊疗体会[J]. 杨健,殷义平,陈新,汪鸿,姚有根. 实用防盲技术, 2013(03)

标签:;  ;  ;  ;  ;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病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