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烟草丛枝病病原学及媒介研究初报

云南省烟草丛枝病病原学及媒介研究初报

一、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原及传媒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莫笑晗,徐萍,赵兴能,张丽芳,秦西云,夏振远[1](2015)在《烟草脉扭病毒与烟草丛顶病伴随RNA的互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草丛顶病是我国目前报道的唯一由幽影病毒属和黄症病毒科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植物病毒病害,给云南烟草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烟草丛顶病病原病毒复合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复杂的幽影病毒/黄症病毒复合体,其病毒粒子的外壳蛋白由烟草脉扭病毒(Tobacco vein distorting virus,TVDV)编码,病毒粒子中包含5种病毒RNA组分。本研究首次获得了烟草丛顶病病原病毒复合体中两种组分[TVDV和烟草丛顶病伴随RNA(Tobacco bushy top disease-associated RNA,TBTDa RNA)]的农杆菌介导的侵染性克隆,建立了这两种病毒组分的反向遗传学平台,并应用农杆菌浸润接种技术对它们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TBTDaR NA侵染性克隆是第一个马铃薯卷叶病毒属伴随RNA(Polerovirus-associated RNA)的农杆菌介导的侵染性克隆。结果表明:TVDV可以单独侵染本氏烟,但是在植株上不引起明显的症状;TBTDa RNA单独接种无法系统感染本氏烟,也不引起症状;TBTDa RNA和TVDV同时接种本氏烟时导致植株产生明显的病害症状,并且TVDV和TBTDaR NA同时感染了植株的系统叶。TVDV可以帮助TBTDa RNA在植物体内进行系统侵染,反之TBTDaR NA促进了TVDV感染的本氏烟病害症状的产生。

莫笑晗,徐萍,赵兴能,张丽芳,秦西云,夏振远[2](2015)在《烟草脉扭病毒与烟草丛顶病伴随RNA的互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丛顶病是我国目前报道的唯一由幽影病毒属和黄症病毒科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植物病毒病害,给云南烟草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烟草丛顶病病原病毒复合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复杂的幽影病毒/黄症病毒复合体,其病毒粒子的外壳蛋白由烟草脉扭病毒(Tobacco vein distorting virus,TVDV)编码,病毒粒子中包含5种病毒RNA组分。本研究首次获得了烟草丛顶病病原病毒复合体中两种组分[TVDV和烟草丛顶病伴随RNA(Tobacco bushy top disease-associated RNA,TBTDa RNA)]的农杆菌介导的侵染性克隆,建立了这两种病毒组分的反向遗传学平台,并应用农杆菌浸润接种技术对它们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TBTDa RNA侵染性克隆是第一个马铃薯卷叶病毒属伴随RNA(Polerovirus-associated RNA)的农杆菌介导的侵染性克隆。结果表明:TVDV可以单独侵染本氏烟,但是在植株上不引起明显的症状;TBTDa RNA单独接种无法系统感染本氏烟,也不引起症状;TBTDa RNA和TVDV同时接种本氏烟时导致植株产生明显的病害症状,并且TVDV和TBTDa RNA同时感染了植株的系统叶。TVDV可以帮助TBTDa RNA在植物体内进行系统侵染,反之TBTDa RNA促进了TVDV感染的本氏烟病害症状的产生。

王真辉,李光明,袁坤,陈秋波,林希昊[3](2013)在《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昆虫媒介的传毒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假臭草目前在海南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发生严重,而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在一些地区可以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研究专一昆虫媒介对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传毒的特性与机理,将有助于深入假臭草生物防治。本文用寻集法和网集法采集海南地区不同生境下单一假臭草群落中的昆虫,捕捉到具有刺吸式口器的主要昆虫有粉蚧(粉蚧科、棉粉蚧亚科、棉粉蚧属Phenacoccus spp.)和蚜虫(蚜科、缢管蚜属Rhopalosiphum spp.)2种,并通过PCR检测对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媒介及其传毒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蚜虫是传播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昆虫媒介。蚜虫获毒时间阈值为5 min,传毒时间阈值为0.5 h,传毒最少数量为10头,且随着时间、数量的增加,传毒率与获毒率均增加,但传毒率比获毒率低。

李光明[4](2012)在《海南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多样性与寄主传毒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假臭草乃是海南恶性入侵杂草之一,其侵占农田、森林,不仅会对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威胁着海南岛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防治措施,因此,研究假臭草丛枝病作为假臭草生物防治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假臭草丛枝病的发病情况,并且运用通用引物P1/P7进行了直接PCR,运用R16F2n/R16R2进行了巢式PCR,扩增了8个地区假臭草丛枝病的植原体16SrDNA片段,研究了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筛选并鉴定了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传播寄主,以及研究了其传毒特性。研究的基本结果如下:(1)假臭草已经遍布海南各个市县的不同生境,假臭草优势群落主要出现在路边、坡地、草地,以及密闭度较低的人工林等生境下。假臭草丛枝病在海南也普遍发生,其发病率为0.37%~3.01%,其发病指数为0.31~2.59。假臭草丛枝病株高仅为健康株高的33.3%~63.5%。说明假臭草丛枝病可以抑制假臭草的生长。(2)经过巢式PCR检测,在假臭草丛枝病植株的DNA中扩增出了一条长度为1248bp的目的片段,与所报道的植原体片段长度相同,并在测试的蚜虫DNA中检测出了同样大小的PCR产物片段,经过传毒实验,证明蚜虫可以传播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病原。(3)对扩增获得的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16SrDNA目的序列进行限制性酶切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假臭草丛枝病的酶切图谱基本一致,并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的酶切图谱一致,表明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应归属为植原体16SrRNAⅡ-A组。(4)对获得的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目的基因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和比对,结果表明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16SrDNA的序列分析结果与酶切分析的的结果基本相伺,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确实属于植原体16SrRNAⅡ-A组,与该组代表菌株的序列同源性均在90%以上,属于同一进化枝。(5)对蚜虫传播假臭草植原体的特性研究表明,蚜虫的获毒时间阈值为5分钟,传毒时间阈值为15分钟,最少传毒数量为10只。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假臭草丛枝病的病原微生物为植原体,并基本确定了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以及其传播寄主,为寻找有效的假臭草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自相[5](2010)在《保山市烟草丛顶病综合防治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云南保山烟区是烟草丛顶病发病重点区域,针对保山特殊气候环境对丛顶病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大量的试验示范研究,从农业措施、化学防治以及综防措施上制定一套防治保山烟区丛顶病的防治策略。通过几年来的研究,蚜虫是保山烟区烟草丛顶病传播的主要介体,发生流行与发病烟区的烟蚜的数量成正相关性,在防治上通过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是防治丛顶病行之有效的方法,避蚜技术切断传播途径措施之一,采用了3种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对烟草丛顶病的相对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烟草丛顶病的防治效果以嘧肽霉素最佳,其浓度为100倍、200倍和300倍时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8.05%、80.49%和51.22%;通过推广“以治避虫防病为主体,综合防治烟草丛顶病技术”,可使病原逐年减少,侵染源减少。

祝明亮,莫笑晗,汪安云,胡坚,白江兰[6](2008)在《烟草丛顶病野生毒株的致病力分化》文中指出为了确定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烟草寄主来源烟草丛顶病病原的致病力分化,采集了12个烟草丛顶病野生毒株样品,经纯化后在温室分别用蚜虫传毒和摩擦接种方法测定了它们的致病性。2种方法接种后第28天调查结果发现来自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TBTV-7野生病毒株发病率分别为17%和16%,其余11个野生病毒株的发病率均在70%以上,表明不同地区烟草丛顶病野生毒株存在致病力分化的现象。

祝明亮,莫笑晗,白江兰,夏振远,胡坚,汪安云,杨程[7](2008)在《漂浮育苗剪叶传播烟草丛顶病风险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评估漂浮育苗剪叶传播烟草从顶病的风险,以剪刀剪病叶后再剪苗和剪刀蘸取病烟汁液后再剪苗2种剪叶方法研究了漂浮育苗剪叶对烟草丛顶病和烟草普通花叶病的传播效果。调查数据显示,2种剪叶方法均不能传播烟草丛顶病,但能传播烟草普通花叶病,其平均发病率分别为36.67%和63.33%。实验结果表明,漂浮育苗剪叶不易传播烟草丛顶病,但易于传播烟草普通花叶病。

康听东[8](2005)在《应用丙森锌、吡虫啉防治辣椒、烟草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病毒病是各种农作物主要病害之一,其危害逐年上升,特别是辣椒、烟草等作物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己严重威胁到其产量与质量。黄瓜花叶病是一类特殊的病害,其传播与介体昆虫有关。在制定防治策略时,都把防治介体昆虫作为一种主要的手段。吡虫啉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效果好,持效期长,可减少介体昆虫传毒的机会。丙森锌是一种保护性的杀菌剂,富含作物可利用的锌。本文应用丙森锌、吡虫啉联合防治辣椒、烟草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取得以下实验结果: (1) 辣椒幼苗4叶期接种黄瓜花叶病毒后,超氧化物酶活力都下降,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力都是先上升再下降。辣椒叶通过吸收丙森锌中络合态的锌,能增强超氧化物酶的活力,能对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有些调节作用,但对多酚氧化酶的活力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 (2) 硫酸锌处理辣椒叶片中的锌含量为最高,可是在果实中的锌含量较低表明,硫酸锌的传导能力差,丙森锌有较好的传导效果,因而增强植株对病毒的抵抗能力而提高辣椒产量。丙森锌、吡虫啉联合防治辣椒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提供了理论根据。 (3) 通过喷施丙森锌、吡虫啉对辣椒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有很大的提高。 (4) 丙森锌和吡虫啉混用与吡虫啉单用对蚜虫的死亡率24h,48h分别高出4.2%和1%,但是差异不显着。吡虫啉、丙森锌联合施用能显着增加防治辣椒病毒病的效果。 (5) 烟草漂浮育苗法联合施用丙森锌、吡虫啉对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的防治效果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通过丙森锌补锌,同时吡虫啉控制蚜虫对黄瓜花叶病毒的传播。烟草两段育苗法联合应用丙森锌、吡虫啉防治烟草花叶病不如病毒必克,硫酸锌处理的防治效果不如丙森锌对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的防治效果。

李正跃[9](2005)在《云南烟田生态系统媒介害虫的生物学及其传毒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丛枝症病(Tobacco witches’ broom disease)是云南烟区为害烟草的重要虫传病害,本研究针对烟草丛枝症病的传播与流行规律,对当地烟田传播该病的主要媒介害虫的传毒特性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烟盲蝽(Cyrtopeltis tenuis(Reuter))、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和二条黑尾叶蝉(Nephotettix apicalis(Mots))是云南省烟区烟草丛枝症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害虫。在云南烟田生态系统中,烟蚜和烟盲蝽在烟草整个生育期中发生数量占优势,因此本研究中对烟蚜和烟盲蝽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并用数学函数方程拟合了烟蚜成虫平均寿命、生殖率和平均世代历期。在烟田采用黄板诱集和烟株整株调查法对烟蚜、烟盲蝽等媒介害虫的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烟蚜和烟盲蝽、白背飞虱成虫(长翅型)及叶蝉(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等主要媒介害虫对烟草丛枝症病害的传毒特性进行了系列量化测定。同时,从烟田生态系统出发,构建了烟田烟蚜、烟盲蝽、飞虱及叶蝉等主要媒介害虫的持续调控策略。主要结果归纳如下: 烟蚜、烟盲蝽等媒介害虫的种群数量动态 在烟田采用黄板诱集和烟株整株调查法对烟蚜、烟盲蝽等媒介害虫的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测定了烟蚜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田间不同方位和烟株不同方位及不同部位对烟蚜时空分布的影响,定量分析了不同生态环境对烟蚜种群动态的非处理因素影响,找出了烟株受烟蚜侵染率与烟蚜数量间的定量关系。田间调查结果显示,烟蚜和烟盲蝽两种传毒媒介昆虫在烟草整个生育期中发生数量占优势,由Taylor幂法则所测定的烟蚜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烟蚜无论在整株烟株上,还是在东南西北不同方位和烟株的上中下等不同部位上烟蚜均为聚集分布,并且协方差分析得知试验地点、方位和部位对建立公共回归关系式没有影响。黄板诱集烟蚜与整株调查烟蚜的结果在反映烟蚜种群动态上二者相关性不显着。采用改进的Wilson氏公式可根据烟株受烟蚜的侵染率迅速估计出烟蚜的种群密度。田间黄板诱集和整株调查结果表明,巍山县和宜良县烟蚜数量变动情况有很大不同,巍山县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宜良县,各方位烟蚜数量无明显差异,2000年单株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差异明显(巍山县,F=12.98,p<0.05,df=1,32;宜良县,F=10.87,p<0.05,df=1,22)。烟盲蝽的田间调查结果在不同方位取样间无显着差异,但年度间差异明显。田间烟株上单株烟盲蝽的平均虫口密度与烟草丛枝症病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虫口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烟草丛枝症发病的潜育期为4~5天。 烟蚜、烟盲蝽、白背飞虱及叶蝉(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对云南烟草丛枝症病的传毒特性 烟蚜等媒介害虫对采自云南省大理、红河和昆明烟区的烟草丛枝症病的传毒试验结果表明,烟蚜、烟盲蝽、白背飞虱及叶蝉(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均可传播烟草丛枝症病,其中白背飞虱、黑尾叶蝉和二条黑尾叶蝉成虫对烟草丛枝(症)病的传播为首次发现。每烟株上有3头带毒烟蚜成虫或3头带毒白背飞虱成虫或者1头带毒烟盲蝽时即可传播烟草丛枝症病毒。当每烟株为5头烟蚜成虫玄之卜、时,传毒效率为3头时的两倍;当每烟株上超过10头烟蚜时其传毒效率达到最大。烟蚜的最短获毒时间为巧min,而且传毒率随着获毒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获毒时间达到24h时传毒率最大。烟蚜的最短接种时间为7 min,其传毒率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接种时间超过12h其传毒率达到最大,为79%。通过对烟蚜进行不同获毒时间后的连续转移试验,结果发现无论获毒时间有多长,烟蚜成虫都要在获毒后的24h才可传毒,所以24h可作为传毒时间阑值,其中包括了烟蚜开始获毒的时间和丛枝病植原体在烟蚜体内循回的潜育时间。本试验结果显示丛枝症病的病原体在烟蚜体内为循回型。 烟盲蜷传播云南烟草丛枝症病的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烟盲蜷能够传毒的最少头数为1头,传毒效率随带毒虫数的增加而增加,单株虫量为1一3头时,传毒效率为50%;单株虫量为5一10头时,传毒效率为60%80%;单株虫量达15头以上时,传毒效率达100%。不同龄期烟盲蜷传毒测定结果表明,在112h范围内,随着烟盲蜷取食时间的增加其传毒率增强,在相同时间内若虫的平均传毒率高于成虫,但各龄若虫的传毒能力不同,4龄若虫传毒能力最强,获毒6小时就可使80%的烟株发病,3龄若虫传毒能力强于2龄和5龄,1龄若虫传毒能力最弱。烟盲蜷成虫和若虫能够获毒的最短时间均为lh,获毒时间在6h以上时成虫与若虫的获毒率相同,达90%以上,获毒时间在12h以上时,获毒率达100%。成虫和2龄以上若虫可传播病毒的最短取食时间为0.5h以上,1龄若虫则需lh以上,且其传毒能力均低于成虫及其它各龄若虫。从整体上看,在i一12h内,烟盲蜻随取食时间的增加其传毒率增强,相同时间内2一4龄若虫的传毒率均高于成虫。当取食时间超过最短时间时,传毒率随取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若虫取食时间达12h以上,成虫取食时间达24h以上时,传毒率达100%。 白背飞虱成虫(长翅型)传播云南烟草丛枝症的传毒特性研?

陈海如,李凡,莫笑晗,吴建宇,秦西云,杨程,程建勇[10](2003)在《云南烟草丛顶病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烟草丛顶病是1993年以来在云南西部主要烟区(保山、大理等)爆发并大面积流行的一类新烟草病害,病害的主要症状为:叶片先出现淡褐色蚀点斑并发展成坏死斑,随后的新生叶坏死症状减轻,叶片逐渐变小变圆并褪绿或黄化;有时可见叶面皱缩,产生疮斑,叶缘向背后翻卷;病株顶端优势丧失,腋芽比健株提早及过度萌发,植株矮缩,生长缓慢,株型成为密生小叶、小枝的丛枝状塔型。苗期

二、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原及传媒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原及传媒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2)烟草脉扭病毒与烟草丛顶病伴随RNA的互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2实验方法
        1.2.1 TVDV和TBTDa RNA的基因组c DNA全长序列扩增
        1.2.2 TVDV和TBTDa RNA的农杆菌介导的侵染性克隆构建
        1.2.2.1双元载体p CB301-CH载体骨架的制备
        1.2.2.2病毒侵染性克隆载体的构建和筛选
        1.2.2.3病毒侵染性克隆载体转化农杆菌
        1.2.3农杆菌浸润接种试验
2结果与分析
    2.1 TVDV和TBTDa RNA基因组c DNA全长序列的扩增
    2.2 TVDV和TBTDa RNA农杆菌介导的侵染性克隆的构建
    2.3农杆菌浸润接种试验
3讨论

(3)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昆虫媒介的传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1.1 昆虫的捕捉与饲养
        1.1.2 假臭草健康植株培育
    1.2 测定方法
        1.2.1 昆虫获毒能力的鉴定
        1.2.2 昆虫传毒能力的鉴定
        1.2.3 蚜虫获毒时间阈值测定
        1.2.4 蚜虫传毒时间阈值测定
        1.2.5 不同数量蚜虫的传毒效应测定
        1.2.6 DNA提取及PCR反应
2 结果与分析
    2.1 粉蚧、蚜虫获毒能力的测定
    2.2 粉蚧、蚜虫传毒能力的测定
    2.3 蚜虫获毒时间阈值
    2.4 蚜虫传毒时间阈值
    2.5 不同数量的蚜虫传毒
3 讨论

(4)海南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多样性与寄主传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论
    1.1 假臭草生物生态特性及危害性
        1.1.1 假臭草生物生态学特性
        1.1.2 假臭草对环境的危害性
        1.1.3 入侵植物假臭草的清除技术
    1.2 植原体与植原体病害研究进展
        1.2.1 植原体的发现
        1.2.2 植原体的检测
        1.2.2.1 电子显微镜检测植原体
        1.2.2.2 组织化学法检测植原体
        1.2.2.3 血清学技术检测植原体
        1.2.2.4 运用PCR技术检测植原体
        1.2.3 植原体的传播与假臭草丛枝病
    1.3 微生物分类中PCR-RFLP分析与16SrRNA序列分析研究进展
    1.4 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
        1.4.1 生物防治的必要性
        1.4.2 生物防治原理及应用方法
        1.4.3 杂草生物防治的发展概况
        1.4.3.1 利用昆虫天敌防治杂草
        1.4.3.2 利用微生物天敌防控杂草
        1.4.3.3 其它防治方法
        1.4.4 外来入侵杂草防治研究成果以及意义
        1.4.4.1 外来入侵杂草的预防措施
        1.4.4.2 外来入侵杂草的控制措施
        1.4.4.3 外来入侵杂草生物防治成果与意义
    1.5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主要内容
        1.5.4 研究技术路线
2 海南省假臭草入侵情况及其丛枝病发病情况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地点与方法
        2.1.2 数据分析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调查地点GPS坐标与假臭草分布情况
        2.2.2 海南岛假臭草入侵情况与丛枝病分布
        2.2.3 海南岛假臭草丛枝病发病症状观察与发病情况
3 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检测及其16SrDNA序列PCR-RFLP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DNA提取材料的来源
        3.1.2 主要药品及相关仪器设备
        3.1.2.1 DNA提取过程所需药品
        3.1.2.2 电泳检测所需药品
        3.1.2.3 直接PCR和巢式PCR所需要品
        3.1.2.4 植原体序列克隆所需药品
        3.1.2.5 PCR-RFLP所需药品
        3.1.2.6 实验所需药品的配方
        3.1.2.7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3.1 假臭草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3.1.3.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样品
        3.1.3.3 直接PCR和巢式PCR技术的操作步骤
        3.1.3.4 植原体目的片段的RFLP分析
        3.1.3.5 PCR产物的克隆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假臭草丛枝病株和健康对照DNA的提取
        3.2.2 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PCR扩增
        3.2.3 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PCR-RFLP分析
        3.2.4 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16SrRNA序列克隆与分析
4 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昆虫寄主的筛选与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昆虫寄主的捕捉、饲养
        4.1.2 昆虫介体获毒能力的鉴定
        4.1.3 昆虫传毒能力的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昆虫介体的筛选结果
        4.2.2 蚜虫、粉蚧获毒能力的鉴定
        4.2.3 蚜虫、粉蚧传毒能力的鉴定
5 蚜虫传播植原体的特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获毒时间阈值测定
        5.1.2 蚜虫数量的传毒效应测定
        5.1.3 蚜虫接种时间阈值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获毒时间阈值结果
        5.2.2 昆虫数量的传毒结果
        5.2.3 接种时间阈值结果
6 讨论
    6.1 海南岛假臭草的入侵情况及对海南生态环境影响
    6.2 假臭草丛枝病分布及对假臭草的抑制作用
    6.3 假臭草DNA提取过程讨论
    6.4 PCR反应体系的设置、结果讨论
    6.5 16SrDNA PCR—RFLP分析和序列分析的讨论
    6.6 蚜虫、植原体、假臭草丛枝病的关系
    6.7 蚜虫寄主专一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主要结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7.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项目资助
致谢

(5)保山市烟草丛顶病综合防治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2 国内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 烟草丛顶病发生流行规律研究
    1 烟蚜迁飞动态和种群消长规律研究试验(隆阳西邑点)
        1.1 西邑点研究结果(2006)
        1.1.1 春季越冬寄主调查
        1.1.2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1.1.3 烟蚜田间种群数量系统调查
        1.2 西邑点研究结果(2007)
        1.2.1 有翅烟蚜迁飞调查
        1.2.2 调查结果分析
    2 烟蚜迁飞动态和种群消长规律研究试验(昌宁鸡飞点)
        2.1 鸡飞点试验结果(2006年)
        2.1.1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2.1.2 烟蚜田间种群数量系统调查(逢5、10、15日进行)
        2.1.3 同田对比试验
        2.2 昌宁鸡飞点试验结果(2007)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分析
        2.2.3 烟田烟蚜种群数量消长
        2.3 昌宁鸡飞点试验结果(2008)
        2.3.1 烟蚜越冬寄主调查
        2.3.2 有翅蚜迁飞动态
        2.3.3 烟田烟蚜种群数量消长
第三章 烟草丛顶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
    1 不同移栽期对烟草丛顶病发病影响研究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不同移栽期试验小区丛顶病病株调查
        1.2.2 产值产量分析
    2 不同地膜覆盖对烟草丛顶病发病影响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地膜覆盖试验小区丛顶病病株调查
        2.2.2 产值产量分析
    3 用无纺布对烟草丛顶病发病影响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无纺布试验小区丛顶病病株调查
        3.2.2 产值产量分析
    4 避蚜试验
        4.1 材料和方法
        4.2 地膜覆盖避蚜试验
        4.3 无纺布膜隔蚜试验
    5 防治烟草丛顶病新型抗病毒剂的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药剂
        5.1.2 温室试验
        5.1.3 试验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烟草丛顶病预防控制技术大田示范研究
    1 云南保山市基本情况
    2 主要综防技术措施
        2.1 培育无毒烟苗
        2.2 田期防治传毒昆虫和田间管理
        2.3 重视技术培训
    3 防治效果
    4 保山市"烟草丛顶病预防技术研究"项目效益情况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烟草丛顶病野生毒株的致病力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田间野生病毒株的采集
    1.3 田间野生病毒株的纯化
    1.4 丛顶病野生病毒株致病力的测定
        1.4.1 蚜虫传毒法
        1.4.2 摩擦接种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蚜虫传毒法的致病性
    2.2 摩擦接种法的致病性
3 小结与讨论

(7)漂浮育苗剪叶传播烟草丛顶病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烤烟品种
    1.2 供试消毒剂及配制方法
    1.3 供试烟苗
    1.4 供试毒源
    1.5 带毒液制备
    1.6 剪叶工具
    1.7 实验处理和方法
    1.8 实验结果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剪叶处理后烟草丛顶病发病情况
    2.2 不同剪叶处理后烟草普通花叶病发病情况
    2.3 剪刀常规消毒处理后烟苗发病情况
3 讨论

(8)应用丙森锌、吡虫啉防治辣椒、烟草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病毒病的危害及防治
    2 辣椒病毒病
    3 烟草病毒病
    4 蚜传病毒病与控制蚜虫的关系
    5 作物对病毒病的抵抗能力与对作物补锌的关系
    6 吡虫啉与丙森锌的特性
    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丙森锌与吡虫啉联合作用对辣椒黄瓜花叶病的防效及作用机理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药剂
        1.3 丙森锌与吡虫啉对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1.4 辣椒大田小区试验
        1.5 辣椒幼苗接种CMV后叶中SOD、POD、PPO酶的影响
        1.5.1 SOD、POD、PPO酶液活力的测定
        1.6 辣椒叶和果锌含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6.1 锌含量的测定
        1.6.2 辣椒叶中的叶绿素含量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丙森锌与吡虫啉对蚜虫的死亡率
        2.2 辣椒在不同药剂处理下大田有翅蚜虫数和相对防治效果
        2.3 辣椒四叶期接种黄瓜花叶病毒后对SOD、POD、PPO酶活力的影响。
        2.3.1 辣椒叶片四叶期接种CMV处理1,2,5,ck对SOD,POD,PPO酶的影响
        2.3.2 辣椒叶片四叶期接种CMV处理2,3,4,5,6,7对SOD,POD,PPO酶的影响
        2.3.3 辣椒叶片四叶期接种CMV处理2,5,9,ck对SOD,POD,PPO酶的影响
        2.4 辣椒叶片中、果实锌含量分析结果
        2.5 辣椒大田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分析和辣椒幼苗接种CMV后的叶绿素含量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丙森锌与吡虫啉联合作用对烟草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防治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作物及药剂
        1.2 药剂处理
        1.3 方法
        1.4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云南烟田生态系统媒介害虫的生物学及其传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烟田媒介害虫种类及其传毒特性研究现状
    1.1 烟田媒介害虫与病毒病的关系
    1.2 烟草病毒病媒介昆虫的种类及传毒特性
        1.2.1 蚜虫类
        1.2.2 粉虱类
        1.2.3 烟盲蝽
        1.2.4 叶蝉类
        1.2.5 蓟马类
        1.2.6 其它传毒害虫
    1.3 烟田主要媒介害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4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概述
    1.5 烟草病毒病昆虫介体综合防治
        1.5.1 化学防治
        1.5.2 生物防治
        1.5.2.1 寄生性天敌昆虫
        1.5.2.2 捕食性天敌昆虫
        1.5.2.3 蚜虫病原真菌
        1.5.3 虫生真菌与化学农药的生物相容性
第二章 烟田媒介昆虫种类及主要种类的种群动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黄板诱集
        2.1.2 整株调查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媒介害虫种类
        2.3.2 烟蚜和烟盲蝽两种主要媒介害虫种类的种群动态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烟田媒介害虫传毒特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传毒机制研究方法
        3.1.2.1 烟蚜对烟草从枝病的传毒机制
        3.1.2.2 烟盲蝽、飞虱及叶蝉对烟草从枝病的传毒机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烟蚜的传毒机制
        3.2.2 烟盲蝽的传毒机制
        3.2.3 白背飞虱的传毒机制
        3.2.4 叶蝉的传毒特性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烟蚜与烟盲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烟蚜
        4.1.2 烟盲蝽
    4.2 数据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
        4.2.1 数据分析
        4.2.2 模型模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烟蚜生物学特性
        4.3.2 烟盲蝽生物学特性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球孢白僵菌和新蚜虫疠霉对传毒蚜虫的毒力评价
    5.1 材料和方法
        5.1.1 球孢白僵菌对传毒烟蚜的毒力
        5.1.2 球孢白僵菌与化学农药的生物学相容性
        5.1.3 新蚜虫疠霉对传毒蚜虫的毒力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球孢白僵菌对烟蚜的毒力评价
        5.2.2 几种杀虫剂和杀菌剂与球孢白僵菌三菌株的生物相容性
        5.2.3 新蚜虫疠霉对烟蚜的毒力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烟田生态系统中媒介害虫的持续调控策略
    6.1 烟田媒介害虫的防治方法
        6.1.1 自然控制
        6.1.2 物理防治
        6.1.3 农业防治
        6.1.4 化学控制
    6.2 烟田媒介害虫的持续调控策略
        6.2.1 建立烟草主要媒介害虫的防治阈值
        6.2.2 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害虫综合防治体系
        6.2.3 持续调控策略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四、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原及传媒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烟草脉扭病毒与烟草丛顶病伴随RNA的互作研究[A]. 莫笑晗,徐萍,赵兴能,张丽芳,秦西云,夏振远. 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 2015
  • [2]烟草脉扭病毒与烟草丛顶病伴随RNA的互作研究[A]. 莫笑晗,徐萍,赵兴能,张丽芳,秦西云,夏振远. 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5
  • [3]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昆虫媒介的传毒特性研究[J]. 王真辉,李光明,袁坤,陈秋波,林希昊.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6)
  • [4]海南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多样性与寄主传毒特性研究[D]. 李光明. 海南大学, 2012(07)
  • [5]保山市烟草丛顶病综合防治研究及应用[D]. 李自相.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2)
  • [6]烟草丛顶病野生毒株的致病力分化[J]. 祝明亮,莫笑晗,汪安云,胡坚,白江兰. 烟草科技, 2008(05)
  • [7]漂浮育苗剪叶传播烟草丛顶病风险研究[J]. 祝明亮,莫笑晗,白江兰,夏振远,胡坚,汪安云,杨程. 微生物学通报, 2008(02)
  • [8]应用丙森锌、吡虫啉防治辣椒、烟草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技术研究[D]. 康听东.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6)
  • [9]云南烟田生态系统媒介害虫的生物学及其传毒机制研究[D]. 李正跃.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3)
  • [10]云南烟草丛顶病研究进展[A]. 陈海如,李凡,莫笑晗,吴建宇,秦西云,杨程,程建勇. 第三次全国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标签:;  ;  ;  ;  ;  

云南省烟草丛枝病病原学及媒介研究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