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某高校新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广州某高校新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一、广州市一所高校大一新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路[1](2020)在《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为例》文中指出在《健康中国2030》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战略实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再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的话题。近些年以来,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当前学校体育领域指导思想与理论实践的反思。为了切实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与缓解社会矛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如《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并进一步支持对学校体育领域理论与实践改革研究。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数理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为问题导向,通过分析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本科层次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评定,以定量分析的方式对通过专家调查与学生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归纳总结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并提出具有群体针对性的体质健康改善路径。对研究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如下: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归纳,发现国内外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均不容乐观,其曲线波动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设计等方面,国外相较于国内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更具有创新型,同时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性别与性别之间等方面均呈现出较为显着的差异性。通过对体质测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身高与体重指标呈现上升趋势,并高于2014年同年龄段全国平均水平;2016级学生肺活量指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但2017年度体质测试男女生肺活量指标均高于2014年同年龄段全国平均水平;身体素质指标基本呈现先升后降的波动趋势,其中男生1000米与女生800米、50米三年呈下降趋势,但是2017年度体质测试身体素质平均值高于2014年同年龄段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专家调查与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确立了包含4维度20条目的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结构,其中4个维度为学校文化环境、家庭成长环境、社会发展环境与政策法规环境。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建议从强化与落实政策法规制度体系、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引导与优化家庭成长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发展环境以及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入手改善高校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状况。

肖蓉[2](2020)在《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意义与目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目前人们较多关注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评价,而对于精神生活质量,却缺乏客观的衡量和评价方法。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备受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目前少有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拟编制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量化评价我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水平和特点,深入考察其相关因素,为探索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策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依据。二、方法:1.通过对开放式调查的质性研究获取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综合文献法、访谈法、专家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形成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的条目池。以专家评价法评价其内容效度并对条目进行删减和修改,形成量表的预测版。2.对1573名大学生进行预测试,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条目并确定量表结构,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后确定量表的正式版本并制定量表的结果解释标准。3.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QOSLS-CS)、13条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13)、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生命意义感量表(MLM)、简式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患者健康问卷抑郁9条目(PHQ-9)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等对来自全国11省849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表现特点,与生活质量、心理、行为等身心健康变量的关系,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初步探索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三、结果:1.质性研究显示:精神生活对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极为重要,可表现为学习求知、精神追求、课外实践、人际和谐与休闲娱乐的五维结构,并可细分为13个亚维度。积极良好的精神生活是健康的重要组成。2.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QOSLS-CS)及其测量学性能:(1)QOSLS-CS共有32题,包括2个领域,10个因子。其中精神追求、精神信仰、精神成长、精神乐观、人生态度属于内隐性精神生活领域;学习进取、阅读求知、休闲实践、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属于外显性精神生活领域。(2)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10个因子可解释总量表变异的72.73%。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一阶与二阶模型拟合良好。χ2/df<3,RMSEA值<0.05,GFI、NFI、RFI、CFI值均大小0.9。各项参数值均达到统计学要求。10个因子间的相关在0.399~0.713之间,因子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684~0.829,量表的内部结构效度良好。(3)效标效度:量表总分、内隐及外显性精神生活与生活满意度、生命意义感及幸福感的相关在0.600~0.797之间,呈高度相关;量表总分与抑郁的相关为-0.356。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4)信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分别为0.950、0.907。10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7~0.854之间;分半信度在0.630~0.832之间。285名被试在间隔2周后的测得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9,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07~0.841之间,量表的各项信度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5)采用心理测量学中的标准参照分数进行QOSLS-CS的结果解释,将原始分进行百分制转换,得分<50分为很低水平,50~59.99分之间为较低水平,60~69.99分之间为中等水平,70~79.99分为较高水平,≥80分为很高水平。五级划分标准合理,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3.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表现特点:中国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得分为(66.22±13.67),各维度中亲密关系得分最高(74.88± 18.28),休闲实践维度得分最低(59.33±18.60)。精神生活质量水平很低者占10.9%,较低者占19.1%,中等者占29.4%,较高者占25.5%,很高者占15.1%。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1)除年级以外,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存在多方面的人口社会学差异,东部地区、女生、本科生、文科生和/或医科生、城市生源、是独生子女、汉族、有理想信念、有人生座右铭、有敬仰或崇拜对象、恋爱一次者及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好,父、母亲文化水平更高的大学生的总体精神生活质量更好(P<0.01)。(2)“有无人生座右铭”对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面最为广泛。此外“有无理想信念”、“家庭经济状况”、“地区”等因素的影响也较为广泛。人口社会学因素可解释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方差变异的9.8%。5.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心理、行为因素的关系。(1)与健康及积极心理因素的关系。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与WHO生活质量、生命意义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50、0.433、0.622。(2)与消极心理因素的关系。①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与抑郁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305。无抑郁者的精神生活质量总分(69.93±12.76)及其各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有抑郁者(61.13±13.23),精神生活质量越低者的抑郁筛查阳性率越高(72%VS 59.4%VS 42.2%VS 29.3%VS 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4.273,P<0.001)。②有自伤自杀意念者的精神生活质量(61.62±14.13)显着低于无自伤自杀意念者(68.46±12.86)。精神生活质量越低者的自伤自杀意念筛查阳性率越高(56.3%VS 43.7%VS 30.6%VS 25.0%VS 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927,P<0.001)。(3)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的关系。①运动频率越高者,在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的表现越好(P<0.001);中、大运动量者在精神生活质量表现上均优于小运动量者(P<0.001)。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大学生更多为中、大运动量者(χ2=155.276,P<0.001)。②每天网络使用时间少的大学生(0-3小时)的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得分更高。网络使用时间很多者(8小时及以上)的精神生活质量较其它人更低(P<0.001)。(4)心理行为因素较人口社会学因素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表现的影响更大,其解释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的方差变异高达53.7%。四、结论:1.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点。良好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元素。2.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性能和应用价值。3.中国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呈负偏态分布,40.6%的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处于良好以上水平。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人生态度、精神追求上的满足度较高,在学习进取与休闲实践活动上的满足度较低。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受到多种人口社会学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女生、本科生、文科生和/或医科生、城市生源、独生子女、汉族、有理想信念、有人生座右铭、有敬仰或崇拜对象、恋爱一次及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父、母亲文化水平更高的的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更高。人口社会学因素总体上对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低。5.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个体身心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大学生的总体生活质量更高,在生理、心理、社会领域上的表现上更好;他们有更高的生命意义感、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更少的抑郁情绪,更低的抑郁障碍阳性率;更少的自伤自杀意念;更多的体育运动行为;更少的网络使用。健康相关的心理与行为变量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具有高度的影响。

邵姚君[3](2020)在《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及人格特质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问卷调查芜湖市多所高校大学生多种健康危险行为现况,分析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焦虑、抑郁及人格特质的关联性,以期为高校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危险行为开展的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以芜湖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匿名方式对3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人口学信息;(2)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大学版);(3)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4)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5)网络成瘾诊断量表;(6)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问卷进行录入分析,了解大学生人群中危险行为现况并分析其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的关联。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取有效问卷2420份,其中,男生1086人(44.9%),女生1334人(55.1%);独生子女1177人(48.6%),非独生子女1243人(51.4%);年级分布:大一982人(40.6%)、大二931人(38.5%)、大三及以上507人(20.9%);生源地分布:城市798人(32.9%)、县城847人(35%)、农村778人(32.1%);学校类别:本科生1468人(60.7%),专科952人(39.3%);专业分布:医学类573人(23.7%)、师范类717人(29.6%)、理工类1130人(4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性别方面,男生出现尝试吸烟、尝试饮酒、吸烟天数多、低龄首次饮酒、严重饮酒、醉酒、不安全场所游泳、打架、饮料过量摄入、催吐、尝试性行为的比例更高(P<0.05),女生步行违规、上下学没有安全感、孤独感、学业压力大、甜品过量摄入、不吃早点、偏食、锻炼减肥、控制饮食、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和课外活动以及手机成瘾的比例更高(P<0.05)。学校类型方面,本科生低龄首次吸烟、低龄首次饮酒、孤独感、学业压力大、不吃早点、不喝牛奶的比例更高(P<0.05),专科生尝试吸烟、尝试饮酒、严重饮酒、醉酒、药物使用、不安全场所游泳、打架、控制饮食、绝食、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和课外活动、手机成瘾、尝试性行为(在19岁以前发生性行为)比例更高(P<0.05)。专业方面,师范生尝试吸烟、严重饮酒、步行违规、尝试性行为比例较高(P<0.05),理工生出现低龄首次吸烟、打架、不吃早点、不喝牛奶的比例更高(P<0.05),医学生出现不安全感、学业压力大、控制饮食、绝食、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及课外活动、网络成瘾、手机成瘾的比例较高(P<0.05)。生源地方面,城市学生严重饮酒、饮料过量摄入、不喝牛奶、控制饮食、尝试性行为的比例较高(P<0.05),县城学生尝试吸毒、偏食、绝食比例较高,农村学生更缺乏课外活动(P<0.05)。(2)尝试吸烟、过早饮酒、严重饮酒、醉酒、吸毒,药物使用、步行违规、不安全场所游泳、上下学没有安全感、打架、因学业压力而不开心、饮料摄入、不喝牛奶、不吃早点、油炸食品摄入、锻炼减肥、控制饮食、催吐行为、绝食、擅服减肥药、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和课外运动、手机成瘾、网络成瘾、尝试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怀孕/使怀孕等行为在抑郁情绪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尝试吸烟、尝试饮酒、严重饮酒、不安全场所游泳、打架、因学业压力而不开心、不吃早点、催吐、绝食、擅服减肥药、网络成瘾、怀孕/使怀孕等行为在焦虑情绪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精神质性维度上,尝试吸烟、过早饮酒、严重饮酒、醉酒、吸毒、使用药物、不安全场所游泳、打架、饮料摄入过量、油炸食品摄入过量、催吐、绝食、擅服减肥药、网络成瘾、尝试性行为、过早发生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强迫性行为、怀孕/使怀孕等行为的学生在精神质性上得分较低,有尝试饮酒、学业压力而不开心、不喝牛奶、不吃早点行为的学生在精神质性上得分较高(P<0.05)。外倾性维度上,有低龄吸烟、上下学没有安全感、有孤独感、因学业压力而不开心、偏食、绝食、擅服减肥药、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和课外运动、手机成瘾、网络成瘾,不使用安全套、怀孕/使怀孕行为的学生在外倾性维度上得分较高,不喝牛奶、不吃早点、锻炼减肥、控制饮食的学生外倾性得分较低(P<0.05)。神经质维度上,尝试吸烟、尝试饮酒、低龄首次饮酒、醉酒、药物使用、步行违规、上下学没有安全感、打架、有孤独感、因学业压力而不开心、饮料摄入过量、油炸食品摄入过量、偏食、锻炼减肥、控制饮食、催吐、绝食、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及课外运动、手机成瘾、网络成瘾、尝试性行为的学生神经质性维度得分较低,不喝牛奶、不吃早点的学生在神经质性维度上得分较高(P<0.05)。掩饰性维度上,尝试吸烟、尝试饮酒、低龄首次饮酒、醉酒、步行违规、下学没有安全感、打架、有孤独感、因学业压力而不开心、饮料摄入过量、偏食、锻炼减肥、控制饮食、缺乏中等强度运动及课外运动、手机成瘾、网络成瘾、尝试性行为的学生在掩饰性维度上得分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类专业(OR=1.728,95%CI:1.2192.450)、本科学校(OR=1.392,95%CI:1.0571.832)、抑郁(OR=1.519,95%CI:1.112.077)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女性大学生(OR=1.228,95%CI:1.0191.480)、城市和县镇居住地(OR=1.371,95%CI:1.1111.692;OR=1.265,95%CI:1.0311.552)、本科学校(OR=1.766,95%CI:1.4682.125)、精神质性维度(OR=1.064,95%CI:1.0171.114)和抑郁(OR=1.406,95%CI:1.1561.709)是喝牛奶行为的危险因素。师范类专业(OR=1.834,95%CI:1.4282.356)是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女性大学生(OR=2.215,95%CI:1.8012.725)、医学类专业(OR=1.558,95%CI:1.162.093)、抑郁(OR=1.309,95%CI:1.0491.633)、外倾性维度(OR=1.190,95%CI:0.9131.551)是课外锻炼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生人群中存在较多健康危险行为,情况不容乐观,并且与焦虑、抑郁情绪以及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都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公共卫生问题,开展各类危险行为危害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大学生建立健康的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完善高校和社会的心理咨询体系,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王艳秋[4](2020)在《安徽省5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安徽省大学生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的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大学生IA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大学生IA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引起各有关部门对大学生IA这一现象的重视。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5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家庭基本情况,Young网络成瘾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自伤行为问卷(主要包括高致命性自伤、造成组织损伤自伤、无肉眼可见伤自伤、具有潜在危害自伤、造成心理损伤自伤等五种自伤行为,共31个条目)。采用Epidata3.1、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与分析。数据的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多组间的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9638名大学生,其中男生4210名,女生5428名。网络成瘾总检出率为42.5%,轻度、中度、重度IA检出率分别为37.0%、5.2%、0.3%。男大学生IA检出率为40.3%(轻度,中度,重度检出率分别是34.8%,5.0%,0.5%),女大学生IA检出率为44.2%(轻度,中度,重度检出率分别是38.7%,5.3%,0.2%)。不同性别、年龄、地区、院校类型、性格类型、父亲职业、与父母关系好坏的大学生IA程度有区别(均有P<0.0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大学生(OR=1.224,95%CI:1.1121.319,P<0.001)、非医学院校(OR=2.058,95%CI:1.8872.244,P<0.001)、皖北地区(OR=1.626,95%CI:1.4591.812,P<0.001)是IA的危险因素;与大一年级学生相比,大二年级学生是IA的危险因素(OR=1.123,95%CI:1.0121.247,P<0.001);与和父母关系很好相比,与父母关系差、一般、好是大学生IA的危险因素(差:OR=2.230,95%CI:1.4583.572,P<0.001;一般:OR=1.995,95%CI:1.7622.322,P<0.001;好:OR=1.628,95%CI:1.5101.811,P<0.001);与大学生性格很内向相比,大学生中性、偏外向、很外向性格是大学生IA的保护因素(中性:OR=0.590,95%CI:0.4640.750,P<0.001;一般:OR=0.580,95%CI:0.4530.741,P<0.001;好:OR=0.611,95%CI:0.4570.819,P<0.001)。2.IA对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影响:调整个人、家庭基本情况等可能影响因素,IA程度是大学生抑郁的危险因素,IA程度越深,抑郁风险越高(轻度IA:OR=2.176,95%CI:1.9732.404,P<0.001;中度IA:OR=4.158,95%CI:3.4225.053,P<0.001;重度IA:OR=16.990,95%CI:6.39745.124,P<0.001);调整个人、家庭基本情况,IA程度是大学生焦虑的危险因素,IA程度越深,焦虑风险越高(轻度IA:OR=3.427,95%CI:2.7903.779,P<0.001;中度IA:OR=7.162,95%CI:5.6999.002,P<0.001;重度IA:OR=22.899,95%CI:10.77748.656,P<0.001)。3.IA程度与睡眠障碍:调整焦虑、抑郁、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等所有可能相关因素,大学生轻、中度IA是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轻度IA:OR=1.330,95%CI:1.2091.462,P<0.001;中度IA:OR=1.419,95%CI:1.1621.734,P=0.001)。4.IA程度与自伤:调整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等所有可能相关因素,轻、中、重度IA者自伤的发生风险高于非IA者,大学生IA程度越重,自伤的发生风险越高(轻度IA:OR=1.836,95%CI:1.4932.258,P<0.001;中度IA:OR=2.060,95%CI:1.4722.884,P<0.001;重度IA:OR=3.414,95%CI:1.4328.142,P<0.001)。结论:大学生IA检出率高,女性、皖北地区、高年级、非医学院校的大学生IA检出率高于男性、皖南地区、低年级、医学院校的学生。与父母关系差、性格内向是大学生IA的危险因素。大学生IA者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自伤行为的风险高于非IA者。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校应重视大学生IA现象,开展有关IA的宣传教育。

李秀英[5](2019)在《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研究》文中认为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领域,也是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是每个大学生无法回避的人际关系领域。然而,在现实大学生活中,寝室是发生人际冲突最多的场所。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科技网络日益创新,学习生活节奏紧张加快,一种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校园暴力特殊形式——冷暴力开始在大学校园蔓延。寝室冷暴力局限于大学生4-6人的小空间内,由于其自身的隐蔽性、长期性让大家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但是其对大学生造成的伤害如同“温水里的青蛙”一般,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现状、表现及特点等亟待学术界进一步去研究与探索。本文重点围绕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表现及特点、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的基本状况、以及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三大方面的问题展开。通过对12名大学生的个案访谈资料,分析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发生过程,包括冷暴力的开始时间点、开始的原因,当事人对冷暴力的察觉与处理等;归纳了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三种关系模式,即一对一的“摔跤”模式,三对一的“斗地主”模式和完全分散的“孤岛”模式;归纳了两所高校的学生寝室冷暴力产生的原因,包括寝室设置,个人的性格、人际交往能力及价值观,以及家庭背景等社会因素。同时,经过基于访谈资料的初始条目收集、两次试调查、条目确定等环节,最终编制了含19个条目的《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问卷》,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34.4%的大学生体验到至少一个冷暴力项目,平均体验到1.36个项目,标准差3.08;(2)大学生寝室冷暴力更多的反映在学生自我感受上,而非明显的他人冷暴力行为上;(3)遭遇冷暴力的大学生总体冷暴力体验水平较高,体验到4项以上项目的占36.1%;(4)寝室冷暴力体验水平方面无性别差异,但在体验部分内容方面,存在男生与女生的不同;(5)家庭收入与寝室冷暴力体验有关,收入中等以下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的程度要更高;(6)是否有集体住宿经历、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寝室冷暴力体验无显着性差异;(7)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越低遭遇寝室冷暴力的风险越大等等。通过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优势,从个案的生态系统分析制定总体的干预方案,从学生、班级以及学校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工作方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具体介入寝室冷暴力的策略与路径。

于超[6](2018)在《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流行特征;分析江苏籍大一新生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预防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策略和建议。方法:在江苏省范围内随机抽取14所普通高校,再在抽取的高校大一年级各班中随机抽取20个班级,将所抽到班级中的所有江苏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6276份,回收有效问卷5856份,有效率93.3%。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调查对象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和大一新生健康行为监测问卷。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统计方法有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健康危险行为总体状况:5856名江苏籍大一新生中没有健康危险行为的66人(1.1%);1种570人(9.7%);2种1878人(32.1%);3种1991人(34%);4种1019人(17.4%);5种285人(4.9%);6种47人(0.8%)。其中不健康饮食2565人(43.8%);缺乏体育锻炼4665人(79.7%);伤害464人(7.9%);物质滥用2181人(37.2%);精神成瘾1265(21.6%);不良性行为898人(15.3%)。2.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现况:饮食行为中:1.8%的学生经常喝饮料,10.3%的学生经常吃甜食,3.9%的学生经常吃快餐,2.2%的学生经常不吃早餐,6.0%的学生不喝牛奶,34.6%的学生偏食,1.3%的学生不健康减肥。锻炼相关行为中:79.7%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28.4%的学生经常看电视录像,59.4%的学生经常上网,27.2%的学生经常玩电子游戏。伤害行为中:14.6%的学生不安全骑车,1.5%的学生步行过马路违规,3.2%的学生非安全地方游泳,11.2%的学生被欺侮,4.4%的学生上下学无安全感,4.1%的学生打架,4.8%的学生孤独,12.6%学生学习压力大,5.6%的学生失眠,9.2%的学生抑郁情绪,4.2%的学生自杀想法,0.9%的学生自杀计划,0.3%的学生自杀未遂,9.6%的学生离家想法,0.8%的学生离家未遂,0.7%的学生离家出走。物质滥用行为中:16.2%的学生尝试吸烟,2.9%的学生低龄吸烟,4.6%的学生现在吸烟,2.6%的学生经常吸烟,65.6%的学生尝试饮酒,15%的学生低龄饮酒,35.3%的学生现在饮酒,14.8%的学生严重饮酒,16.5%的学生醉酒,1.7%的无指导服用镇静剂等物质。精神成瘾行为中:6%的学生玩电子游戏,14.8%的学生长时间上网,0.9%的学生网络成瘾,6.7%的学生参与娱乐性赌博。性相关行为中:9.4%的学生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26.3%的学生有异性朋友,2.9%的学生有过性行为,70.1%的学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75.5%的学生接受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和知道艾滋病病原体(病毒),38.5%的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感染者。3.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良饮食行为的危险因素是高职专科、女生、母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以上、BMI超重及肥胖的、伤害、长时间上网、孤独、抑郁情绪。缺乏锻炼行为危险因素是女生、学习压力大、BMI肥胖;母亲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上是缺乏锻炼的保护性因素,母亲文化程度高不易发生缺乏锻炼危险行为。饮酒行为的危险因素是男生、伤害、吸烟、长时间上网、孤独。长时间上网的危险因素是女生、饮酒、孤独、学习压力大;高中住校的学生不易发生长时间上网危险行为,是保护性因素;地区生源中苏北地区学生发生长时间上网危险低于苏南地区学生。结论: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危险行为普遍存在,在性别、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性,健康危险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制定宣教策略和干预预防措施时应综合考虑。

邓慧怡[7](2017)在《大学一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网络成瘾是指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欲望,从而导致个体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损害。有哪些因素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家庭关系和父母的态度对个体一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冲突和教养方式与孩子网络成瘾的关系,并着重探讨了孩子对父母冲突的感知评价以及其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在网络成瘾中的作用,以期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1571名大学一年级学生,以问卷形式采集数据,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网络成瘾量表、父母冲突感知评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情绪调节与管理能力测评量表。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Perso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父母冲突和教养方式与大学一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以及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1571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其中207人被判断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3.2%,男生和女生的成瘾率分别为12.2%和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3,P=0.311)。网络成瘾率在院校、情绪调节能力、父母冲突感知和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上均存在差异(P<0.05)。重点院校网络成瘾检出率较非重点院校高。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好的以及对父母冲突感知水平低的学生的网络成瘾率较低。网络成瘾组的父母表现出较多拒绝和过度保护的不良教养方式。2.有28.7%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处于低水平。情绪调节能力不存在独生子女、专业、院校等方面的差异,而与其对父母冲突的感知状况以及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联(P<0.05)。父母冲突频繁和激烈,孩子对父母冲突的感知度越高者,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越低。孩子感受来自父母越多的情感温暖和较少的拒绝,其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较好。3.大学一年级学生对父母冲突的感知状况、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与网络成瘾具有相关关系(P<0.05)。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孩子对父母冲突中的一些“涉己冲突”(OR=1.19,95%CI:1.111.28)、“威胁感知”(OR=1.07,95%CI:1.021.15)以及“三角关系(即孩子是否卷入父母的冲突)”(OR=1.11,95%CI:1.011.23)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对网络成瘾有保护作用(OR=0.75,95%CI:0.690.81),即情绪管理能力较好的学生网络成瘾率较低。4.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情绪调节能力、父母冲突感知和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冲突可通过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而对其网络成瘾的形成起作用,父母冲突越频繁和激烈,孩子对冲突的感知度越高,网络成瘾率也越高;相对于父亲而言,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更重要的影响,母亲采用拒绝或过度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孩子网络成瘾率升高。而父亲教养方式虽然对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产生直接影响,但与母亲的教养方式高度一致,而且与孩子的网络成瘾也有直接关联。模型拟合指数GFI、NFI、CFI值均在0.90以上,RMSEA值为0.063,表明模型拟合良好。结论1.本研究调查1571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3.2%,与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总检出率13.0%-18.4%相比较,成瘾率并不低,应引起家长、学校及有关部门的重视。2.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与网络成瘾存在关联,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较低者,更容易网络成瘾。3.父母冲突以及其对子女的不良教养方式都可能对孩子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在进入大学的初期阶段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生活,从而导致网络成瘾。

彭波[8](2016)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文中提出青少年是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关键阶段,占一国家总人口的1/5以上,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HRB)不仅与其当前及以后健康状况有关,且影响到人群的健康素养状况。做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促进工作,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性保障。AHRB监测依赖于被访者对自我行为报告的准确度与坦诚度,且相关报告涉及高度敏感的问题。欠发达地区调查难度高、可操作性低等原因导致其AHRB问题被关注的较少,成为AHRB健康促进工作的短板与盲区。因此,本研究选取一定样本,调查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深入剖析,并提出健康促进对策。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之方法,充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多视角地整理、总结国内外AHRB的研究进展。其次,在现有研究经验的指导下,利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于2013年选取属于政府划定的欠发达地区的广安市中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62份,其中男生628份,女生634份。用SPSS软件(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结论与现有文献报告加以对比,甄别欠发达地区AHRB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尝试对AHRB进行综合评分,总结特点、分析原因;继而评价现有AHRB的健康促进措施,结合欠发达地区AHRB问题与特点优化健康促进对策。文献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少子高龄化趋势严峻等问题,虽使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其成长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但也让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增多。AHRB已引起WHO等国际组织及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美国已于1990年建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并于1991年起每2年对全美青少年进行监测。而我国监测工作起步滞后、覆盖面不全、监测中断现象频发,北上广等大城市关注度较高,而西南、西北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地区成为监测与研究的盲区。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社会经济转型等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成为AHRB的高发地区,欠发达地区青少年是健康危险行为集聚性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做好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教育于健康促进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梳理发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主要以问题行为理论、危险保护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以及其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行为的产生机制、改变途径与干预方法。调查与对比研究发现:(1)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经常喝软饮料(≥1次/d,12.75%,95%CI:10.9114.59%)、经常吃甜食(≥1次/d,18.64%,95%CI:16.4920.79%)均低于发达地区报告情况,但经常不吃早餐(≥4d/w,7.05%,95%CI:5.648.47%)的检出率较高。经常不喝奶制品的报告率为21.08%(95%ci:18.8223.33%),奶制品的饮用频数分布出现“双峰分布”的两极分化现象,每天喝奶制品(19.81%)和每天都不喝奶制品(18.7%,95%ci:16.6920.72%)人数均较多。(2)欠发达地区青少年运动锻炼与体力活动强度较大,但仍有20.84%的青少年缺乏锻炼。经常看视屏(≥2h/d)的检出率达35.02%(95%ci:32.3837.66%)、经常玩游戏(≥1h/d)为40.79%(95%ci:38.0843.51%)等静坐行为生活方式均存在,但检出率较低。为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而静坐时间较长,70.44%的青少年学生每天至少需要1小时才能完成课外作业。(3)肢体暴力与语言暴力伤害的发生率较高,打架(31.45%,95%ci:28.8834.02%)、常被他人勒索财物(1.11%,95%ci:0.521.69%)、常受到肢体暴力伤害(1.36%,95%ci:0.722.00%)、常被恶意取笑(5.48%,95%ci:4.236.74%)行为存在。孤独感(12.60%)、自杀意念(19.26%)、离家出走意念(29.59%)等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4)步行违规(3.57%)、骑车违规(36.61%)等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较低,但易导致溺水的行为检出率(12.92%)较高。(5)吸烟行为(20.29%,95%ci:18.0722.51%)与现有报告相近,但饮酒行为检出率较高(57.23%,95%ci:54.5059.96%)。初次吸烟与饮酒行为有低龄化趋势。在欠发达青少年中检出了毒品(1.03%)、镇静安眠药(5.15%)等精神成瘾类物质的使用行为,与大部分发达地区的报告率相似,但低于武汉与杭州等地的报告率。(6)57.53%的研究对象至少有一方面网络成瘾的表现,上网大多以聊天、娱乐、游戏为目的。赌博的自报率为12.83%。(7)不健康音像与书籍制品观看、边缘性行为以及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均低于2005全国报告率。研究对象的ahrb平均得分为38.865(95%ci:38.07539.655),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大于高中生。除高中生组与亚组外,其他各组平均分都高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结果。ahrb具有性别上的差异性:男生吸烟、饮酒、喝软饮、玩游戏、违规骑车、危险游泳、网络成瘾、接触色情制品的检出率大于女生;而女生在孤独感、失眠、吃甜食、“向胖认同”、厌食、缺乏运动的检出率高于男生。一些ahrb具呈现学龄段方面的差异性:初中生喝软饮、遭受恐吓威胁等语言暴力、被冷漠对待、不行违规、骑车违规的报告率大于高中生;而高中生接触色情制品、赌博、喝酒、学习压力大、缺乏运动的检出率更高。青少年吸烟、饮酒具有年轻化趋势。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突出,但目前缺少积极、健全与系统的监测与干预措施。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欠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人口将迅速增多,其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健康促进任务艰巨。因此,应在政策、法律、制度设计方面,形成保障,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医院、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立体的、动态的监护网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与力量成立相关机构,促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干预与研究工作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闫宏微[9](2013)在《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家用电脑的发展与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深入到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网络不仅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工具、交流沟通的平台、休闲娱乐的手段,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于网络成瘾而对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而造成负面影响的案例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为严重的则是对网络游戏的成瘾,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成长造成了重大的危害,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如何有效预防与矫治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这一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在研究中,对游戏与网络游戏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分类、特征以及功能进行了学理性的探寻,对成瘾与网络游戏成瘾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涵义、诊断依据与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为指导,充分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学术资源,努力搭建起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跨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展开研究,力求做到宏观审视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相统一。实证研究中,采用二阶段式设计整合量化与质化研究,第一阶段以量化研究的范式和方法主导整个研究过程,先建立研究假设,然后在南京7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通过调查数据结果验证假设,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其网络休闲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第二阶段以质化研究的范式开展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开展研究,对15位辅导员进行访谈,获得了大量的访谈资料以及样本推荐,先后积累了29个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样本,从当事人的视角探寻他们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的发生原因。对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笔者从宏观的价值层面、中观的教育层面与微观的个体层面展开多维解析。从宏观价值层面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令人堪忧的问题,例如政治信仰的淡漠、理想信念的缺失、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迷茫无措,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容易到网络游戏的世界中寻找寄托;从教育层面来看,错误的家庭教育目标与教养方式、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的培养目标都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对学生休闲、游戏的愿望进行了长期的压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厌学情绪,他们把大学当作了多年应试教育之后的休息站,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下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以及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是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发生的重要原因;从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个体特征来看,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通常具有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在出现应激性生活事件时往往会采取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而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也是网络游戏成瘾发生的直接原因。除了网游成瘾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外,网络游戏自身的游戏性也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多维的探讨,而如何开展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预防与解决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与最终目标。本文认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预防与解决,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休闲思想的科学指导,同时离不开正确游戏观的树立。在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时,应该把握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强化疏导、疏堵结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四大原则。大学生网游成瘾问题的预防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立法与监督,离不开网络游戏企业的自律与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应当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最后,笔者对如何开展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预防与矫治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探索性建议。

陈铎,张继明,沈丽莉,廖振华[10](2009)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方法使用社交焦虑自评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收集数据。结果①浙江省在校大学生中存在网络成瘾,其中高危险网络成瘾倾向者占3%;②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交焦虑存在显着正相关;③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性别、年级和文理科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焦虑有紧密关系。

二、广州市一所高校大一新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市一所高校大一新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
        2.1.1 区域间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
        2.1.2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价研究
        2.1.3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对比研究
        2.1.4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研究
    2.2 国外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
    2.3 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
        4.1.1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2016级本科生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
        4.1.2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2017年本科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
        4.1.3 2017 年本科生体质健康测试与《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对比分析
    4.2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定
        4.2.1 身体形态
        4.2.2 身体机能
        4.2.3 身体素质
    4.3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4.3.1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选取
        4.3.2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验证分析
        4.3.3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4.4 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路径选择
        4.4.1 强化与落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政策体系
        4.4.2 引导与优化家庭成长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4.4.3 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4.4.4 持续改善社会发展环境
        4.4.5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条目库
附录 B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C 受访专家名单及基本信息一览表
附录 D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客观认识和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目标
        (2)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民众的精神生活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3)大学生空心病与精神空虚现象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变迁下的普遍问题。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所导致的后果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精神生活的相关认识与研究
        1.2.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的研究
        1.2.3 国外对精神生活的认识及相关的测评工具
        1.2.4 生活质量的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设想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表现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预测版的编制
    3.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3.1.1 量表编制的原则
        3.1.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方法
    3.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初始条目池的建立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3 对初始条目池的内容效度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对象
        3.3.3 研究方法
        3.3.4 研究结果
        3.3.5 讨论
第四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的编制与评价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工具
        4.3.2 统计方法
    4.4 研究结果
        4.4.1 项目分析
        4.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4 信度分析
        4.4.5 结构效度分析
        4.4.6 效标效度分析
        4.4.7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结果解释
    4.5 讨论
第五章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及表现特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2.1 样本量的确定
    5.3 研究工具
    5.4 研究方法
        5.4.1 调查方法
        5.4.2 统计方法
    5.5 结果
        5.5.1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的条目应答分析
        5.5.2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得分
        5.5.3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5.5.4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
    5.6 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心身健康的关系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工具
        6.3.2 统计方法
    6.4 研究结果
        6.4.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6.4.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6.4.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
        6.4.4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抑郁的关系
        6.4.5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自伤自杀意念的关系
        6.4.6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6.4.7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6.4.8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5 讨论
        6.5.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6.5.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积极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
        6.5.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消极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
        6.5.4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之间的关系
全文总结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的相关资料
    附录1: Delphi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QOSLS-CS)及其使用说明
    附录4: QOSLS-CS的原始分数与百分制标准分转换对照表
    附录5: 调查所使用的部分量表
附录二: WHO生活质量测评工具
    附录1: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的修订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附录2: 修订的13条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13)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及人格特质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内容及测量工具
        1.2.1 人口学基本特征
        1.2.2 测量工具
    2 调查方法
        2.1 抽样方法
        2.2 人员培训
        2.3 现场调查与质量控制
    3 数据录入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
    2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基本情况
        2.1 性别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2.2 学校类型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2.3 学校类型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2.4 生源地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3 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分析
        3.1 调查对象焦虑、抑郁状况
        3.2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的抑郁得分比较
        3.2.1 物质成瘾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2.2 非故意伤害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2.3 故意伤害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2.4 饮食相关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2.5 减肥及运动相关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2.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抑郁情绪上的比较
        3.3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3.1 物质成瘾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3.2 非故意伤害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3.3 故意伤害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3.4 饮食相关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3.5 减肥及运动相关行为在焦虑情绪上的比较
        3.2.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焦虑情绪上比较
    4 健康危险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分析
        4.1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在精神质性(P)维度上的比较
        4.1.1 物质成瘾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1.2 非故意伤害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1.3 故意伤害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1.4 饮食相关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1.5 减肥及运动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1.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精神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2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在外倾性(E)维度上的比较
        4.2.1 物质成瘾行为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2.2 非故意伤害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2.3 故意伤害行为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2.4 饮食相关行为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2.5 减肥及运动相关行为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2.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外倾性维度上的比较
        4.3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在神经质性(N)维度上的比较
        4.3.1 物质成瘾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3.2 非故意伤害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3.3 故意伤害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3.4 饮食相关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3.5 减肥及运动相关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3.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神经质性维度上的比较
        4.4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在掩饰性(L)维度上的比较
        4.4.1 物质成瘾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4.4.2 非故意伤害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4.4.3 故意伤害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4.4.4 饮食相关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4.4.5 减肥及运动相关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4.4.6 精神成瘾及性相关行为在掩饰性维度上的比较
    5 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及人格的回归分析
        5.1 变量赋值表
        5.2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3 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4 大学生不良减肥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5 大学生危险性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6 大学生伤害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7 大学生吸烟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8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健康危险行为人口学因素的分析
        1.1 不同人口学因素与物质成瘾的分析
        1.2 不同人口学因素与故意伤害、非故意伤害行为的分析
        1.3 不同人口学因素与不健康饮食、运动减肥行为的分析
        1.4 不同人口学因素与精神成瘾、性相关行为的分析
    2 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2.1 物质成瘾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2.2 故意伤害、非故意伤害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2.3 不健康饮食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2.4 减肥及运动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2.5 精神成瘾及危险性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结论
    1 健康危险行为人口学因素分析
    2 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的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安徽省5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相关定义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大学生IA现况
        1.1 不同性别间大学生IA检出比较
        1.2 大学生年龄间IA检出比较
        1.3 不同地区间大学生IA检出比较
        1.4 不同民族间大学生IA检出比较
        1.5 不同院校类型及年级间大学生IA检出比较
        1.6 不同性格类型间大学生IA检出比较
        1.7 是否独生子女间大学生IA检出比较
        1.8 不同家庭类型间大学生IA检出比较
        1.9 父母文化程度间大学生IA检出比较
        1.10 父母职业间大学生IA检出比较
        1.11 与父母关系间大学生IA检出比较
    2 IA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 IA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 IA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IA对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影响
    4 IA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5 IA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讨论
    1 大学生IA检出率
    2 大学生IA的影响因素
        2.1 性别、院校类型、年级、地区、与大学生IA
        2.2 与父母关系好坏与大学生IA
        2.3 性格类型与大学生IA
        2.4 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父母文化程度、职业与大学生IA
    3 IA与大学生焦虑、抑郁
    4 IA与大学生睡眠障碍
    5 IA与自伤行为
    6 建议
    7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研究
        2.1.1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现状与特点
        2.1.2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2.1.3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
        2.1.4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干预
    2.2 冷暴力的研究
        2.2.1 什么是冷暴力?
        2.2.2 不同情境中冷暴力的表现及特点
        2.2.3 冷暴力的后果及影响
        2.2.4 冷暴力的原因
        2.2.5 冷暴力的干预
    2.3 研究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核心概念界定
    3.2 理论依据
        3.2.1 社会交换理论
        3.2.2 生态系统理论
    3.3 研究内容及思路图
    3.4 研究方法
        3.4.1 个案访谈法
        3.4.2 问卷调查法
4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表现及特点
    4.1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事件的发生过程
        4.1.1 寝室冷暴力事件开始的时间点
        4.1.2 寝室冷暴力事件的起因
        4.1.3 当事人对冷暴力的觉察
        4.1.4 当事人对寝室冷暴力的应对
    4.2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事件中的关系模式与行为表现
        4.2.1 “摔跤”模式寝室冷暴力现象中的关系模式及行为表现
        4.2.2 “斗地主”模式寝室冷暴力现象中的关系模式及行为表现
        4.2.3 “孤岛”模式寝室冷暴力现象中的关系模式及行为表现
    4.3 寝室冷暴力遭遇者的情绪体验及受到的影响
        4.3.1 寝室冷暴力遭遇者的情绪体验
        4.3.2 寝室冷暴力对当事人的影响
    4.4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原因分析
        4.4.1 寝室设置
        4.4.2 个性因素
        4.4.3 家庭背景
5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状况
    5.1 全样本中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的基本状况
        5.1.1 全样本中寝室冷暴力体验水平的基本状况
        5.1.2 全样本中寝室冷暴力体验内容的基本状况
    5.2 遭遇寝室冷暴力的大学生的冷暴力体验状况
        5.2.1 遭遇寝室冷暴力的大学生的冷暴力体验水平
        5.2.2 遭遇寝室冷暴力的大学生的冷暴力体验内容
    5.3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的人口学差异
        5.3.1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的性别差异
        5.3.2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的年级差异
        5.3.3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的民族差异
        5.3.4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的来源地差异
        5.3.5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在是否独生子女间的差异
    5.4 寝室冷暴力相关因素的分析
        5.4.1 个体因素与寝室冷暴力体验的关系
        5.4.2 寝室设置因素与寝室冷暴力体验的关系
6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寝室冷暴力社会工作介入对策
    6.1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现实意义与优势
        6.1.1 大学生应对寝室冷暴力的现状
        6.1.2 社会工作干预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优势
    6.2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依据
        6.2.1 生态系统理论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新视角
        6.2.2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寝室冷暴力原因分析
        6.2.3 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社会工作干预的总方案
    6.3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寝室冷暴力的方法
        6.3.1 个人层面——以受害者为案主进行个案工作干预
        6.3.2 同辈群体层面——小组工作方法介入
        6.3.3 家庭层面——寻求家庭资源的支持
        6.3.4 学校层面——社区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寝室冷暴力体验问卷试调查问卷
附录3 寝室冷暴力体验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6)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调查工具
    2.4 主要术语及界定标准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江苏籍大一新生基本人口学特征
    3.2 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现状
    3.3 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危险行为总体现状
    4.2 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本研究的优缺点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一 调查问卷

(7)大学一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网络成瘾的概述
    1.2 网络成瘾的诊断与测量
    1.3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研究
    1.4 网络成瘾与自我情绪管理和调控能力的相关研究
    1.5 网络成瘾与父母婚姻冲突相关研究
    1.6 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1.7 本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估计
    2.3 抽样方法
    2.4 研究工具
    2.5 调查的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本研究使用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3.2 大学一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 大学一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分析
    3.4 大学一年级学生父母冲突感知度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3.5 父母冲突感知、教养方式、情绪调节和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
4 讨论
    4.1 大学一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的总体现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4.2 大学一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与父母冲突和教养方式的关系
    4.3 情绪调节能力在父母冲突及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
5 结论
6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自编基本信息调查表
    附录Ⅱ 网络成瘾中文量表
    附录Ⅲ 自我情绪管理量表
    附录Ⅳ 父母婚姻冲突量表
    附录Ⅴ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与课题
致谢

(8)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样本代表性及研究可行性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与路线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概况
        (二)国外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进展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小结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二)测量指标、测量工具与调查要求
        (三)数据收集、处理及质量控制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健康促进理论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及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二)健康促进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理论
        (一)问题行为理论
        (二)危险和保护理论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四)行为与行为管理假设
        (五)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相关的其他理论
第三章 基于广安市样本的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一般人口学情况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基于广安市的调查
        (一)不良饮食行为
        (二)缺乏运动和锻炼行为
        (三)故意伤害行为
        (四)非故意伤害行为
        (五)物质成瘾行为
        (六)精神成瘾行为
        (七)危险性行为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基于现有文献的对比
        (一)营养缺乏型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突出
        (二)体力活动参与率高而运动锻炼少,因学习而静坐的时间较长
        (三)故意伤害行为与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
        (四)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低,但溺水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高
        (五)吸烟、饮酒等物质成瘾行为有低龄化现象
        (六)上网等精神成瘾行为检出率与现有报告相似,赌博检出率较低
        (七)危险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较低
    四、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有特征与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普遍性
        (二)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集聚性与多样性
        (三)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关性
        (四)不同性别、学段等亚群中差异明显
第四章 量化评分探究及影响因素与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探究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方法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得分频数分布情况
        (三)基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比较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甄选
        (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一)缺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的政策支持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方法的存在瓶颈
        (三)欠发达地区客观环境带来诸多健康促进工作的难题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一、现有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评析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主要范式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优点
        (三)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缺陷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一)以“互联网+移动设备+监测哨点”构筑大数据监测系统
        (二)以家庭为纽带的健康危险行为的矫治:情、知、信、行
        (三)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促进作用
        (四)协同构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防控屏障和诊疗干预网络
        (五)重视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一)本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9)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创新之处
2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游戏的涵义与特征
        2.1.2 网络游戏的涵义与特征
        2.1.3 游戏、网络游戏的功能
        2.1.4 成瘾的概念、诊断与机制探讨
        2.1.5 网络游戏成瘾的概念、诊断与机制
    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论
        2.2.2 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论
        2.2.3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思想
        2.2.4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3.1 价值相关概念梳理
        2.3.2 人的价值及其危机
        2.3.3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2.3.4 价值澄清理论的借鉴
    2.4 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路径
        2.4.1 “戏剧论”与狂欢理论
        2.4.2 沉浸理论
        2.4.3 标签理论与污名理论
3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实证研究
    3.1 研究方法说明
    3.2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量化研究
        3.2.1 研究回顾
        3.2.2 研究目标、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
        3.2.3 抽样方法、问卷发放与统计方法
    3.3 问卷调查结果
        3.3.1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人口学特征
        3.3.2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休闲状况
        3.3.3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网络休闲状况
    3.4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质化研究
        3.4.1 质化研究的资料收集与抽样方法
        3.4.2 辅导员访谈提纲与访谈内容归纳
        3.4.3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访谈记录节选
4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多维解析
    4.1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价值层面分析
        4.1.1 信仰危机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4.1.2 错误价值取向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4.1.3 社会公正缺失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4.2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教育层面考察
        4.2.1 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4.2.2 应试教育的危害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4.2.3 高等教育的困境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4.3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个体层面剖析
        4.3.1 大学生个人特征与网络游戏成瘾
        4.3.2 网络游戏的“游戏性”与网络游戏成瘾
5 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综合系统构建
    5.1 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基本理念
        5.1.1 以马克思主义休闲思想为指导思想
        5.1.2 游戏精神的探寻与正确游戏观的树立
    5.2 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基本原则
        5.2.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原则
        5.2.2 强化疏导,疏堵结合原则
        5.2.3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5.2.4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
    5.3 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力量整合
        5.3.1 政府部门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立法与监管
        5.3.2 网络游戏企业优化行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
        5.3.3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
    5.4 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具体策略
        5.4.1 理想信念塑造与价值观教育
        5.4.2 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5.4.3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5.4.4 高校入学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规范与普及
        5.4.5 优化群体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5.4.6 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
        5.4.7 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10)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1.2.2 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 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倾向基本情况
    2.2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关系
    2.3 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倾向在性别、年级和文理科上的差异
3 讨 论
    3.1 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基本情况
    3.2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关系
    3.3 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倾向在性别、年级和学科性质上的差异

四、广州市一所高校大一新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为例[D]. 刘振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2]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肖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焦虑、抑郁及人格特质的关联性研究[D]. 邵姚君.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4]安徽省5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王艳秋. 皖南医学院, 2020
  • [5]大学生寝室冷暴力体验研究[D]. 李秀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6]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于超. 东南大学, 2018(01)
  • [7]大学一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 邓慧怡. 暨南大学, 2017(02)
  • [8]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D]. 彭波.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9]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D]. 闫宏微.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2)
  • [10]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 陈铎,张继明,沈丽莉,廖振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02)

标签:;  ;  ;  ;  ;  

广州某高校新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