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英翻译的理解与表达

论汉英翻译的理解与表达

一、论汉译英的理解与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张素敏,闫东雪,刘雪婷[1](2021)在《“续译”在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续译"在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中的作用。139名中国英语外语学习者13周的多轮"续译"结果显示:1)学习者英汉互译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均提高显着;2)英译汉中的英语理解及汉译英中的英语运用均提高显着;3)英译汉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达到了对称发展,而汉译英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依然发展不对称。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思维模式的有意识转换是"续译"高效促译、促学的根源;学习者主导性语言作为译出语或译入语影响翻译技巧的理解与运用,但非主导性语言水平的提升可促进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对称发展。

王可[2](2021)在《基于多模态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理论的相关研究在西方国家开始兴起,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因此,许多语言学家尝试将多模态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我国对多模态教学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随后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有调查表明,目前学生使用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机械且低效。在大多数英语课堂上,词汇教学仍然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广泛地运用所学词汇的基础上,注重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词汇记忆水平,并利用恰当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词汇的准确理解和确切表达的能力。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的媒体资源和模态体系,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运用多模态理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1)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的词汇学习效果有何影响?(2)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有何影响?笔者利用实习机会在哈尔滨市一所高中进行了一项为期十六周的实验,选取了两个班级的9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测试和访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利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证明,与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相比,第一,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可以改善高中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效果,并能促进高中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第二,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联想和语境策略。因此,对于高中阶段的词汇教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并与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的目的。最后,笔者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及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杨扬,穆雷,李雯[3](2021)在《“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30年成果、启示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第一届至第三十届相关资料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具体从历届参赛和获奖情况、参赛原文译文分析、评奖标准和译者要求等方面,总结赛事30年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提炼其对翻译实践、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启示,并对赛事提出展望。

黄力扬[4](2021)在《目的论视角下的“多彩贵州”旅游外宣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翻译活动,外宣翻译从广义上讲,涉及到外事、文化交流、经贸等,狭义上特指政府的翻译宣传、公司或城市概况、广告、旅游资料、文化宣传等。旅游资料的翻译是一种时效性、功能性及文化特异性较强的应用翻译,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与文学翻译有着极大的不同。旅游外宣文本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传递信息;第二是诱导行动。这一类文本在叠加两种功能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而其目的就是吸引外国游客前来旅游。传统的翻译“对等”理论由于两种语言文化上较大的差异,难以在这一类文本中得以应用,以实现其目的。因此,针对旅游文本的外宣翻译,可以考虑采用功能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无论是从翻译的过程、实际要求还有内容上考虑,都与旅游文本外宣这类应用翻译相契合。目的论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核心理论,摆脱了以原文本为中心的等值论限制,认为翻译最佳策略的选择应该以原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多彩贵州”作为贵州旅游“走出去”的重要名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的景观。第一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观赏景区,例如黄果树瀑布和小七孔等;第二是人文景观,包括各种社会环境、人民生活、历史文物、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等,例如青岩古镇和遵义会议会址。目前对此方面的汉译英翻译研究较少,而前期的相关研究多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且译文存有较多的问题,包括机械翻译,拼音过度使用和错误理解源语等。对于多次承办“东盟教育交流周”和“贵阳国际生态论坛”等国际性会议的贵州来说,提高旅游外宣翻译质量对其国际知名度和旅游形象的树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描述和对比分析了“多彩贵州”旅游宣传汉语源文与外宣翻译英译本,找出译文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究适当的外宣翻译策略及方法,以提高旅游汉译英文本的质量。外宣翻译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所以翻译的目的应该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从属于目的性原则,其中忠实性原则又从属于连贯性原则。因此在目的论首要原则的目的性原则指导下,“多彩贵州”旅游汉译英外宣翻译具有吸引国外游客和建立文化自信的目的,受众则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游客。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需要重视原文的表达效果,考虑译入语的交际环境和文化,把握原文的目的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可以结合归化异化对译文进行补偿和增添文化信息。在翻译方法的选取上,可以采用意译加注释的方法。在连贯性原则指导下,“多彩贵州”旅游文本具有特殊的风格和特色,往往会使用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表达,这时就需要考虑译文能否被受众所理解,需要考虑译文的可接受性,运用连贯性原则指导下的转换和重构的翻译方法对译文进行修饰加工。在忠实性原则指导下,“多彩贵州”旅游外宣文本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与译入语文化有差异。这就要求译文要在保持可读性的基础上,保留源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的差异。因此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这些要求。此外,本文还在目的性原则指导下,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译者在翻译外宣旅游文本时做了相应的要求。

徐歌[5](2020)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翻译方向性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翻译方向性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哪些因素造成了翻译方向的非对称性却并不清楚。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旨在分析705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产出能力与英汉双语句子翻译成绩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三种语言子能力对翻译方向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能力、英文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与汉英正向、逆向的翻译成绩都显着相关; 2)三种语言子能力对英译汉正向翻译成绩的预测力要高于汉译英逆向翻译成绩,表明中国学习者在不同的翻译方向上对语言子能力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差异; 3)高、低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译汉正向翻译方向上对语言子能力的运用表现趋同,在汉译英的逆向翻译中则表现出了从低水平组完全依赖词汇能力向高水平组转向语言产出能力的动态发展过程。本研究结果对翻译教学实践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刘艳春,李云[6](2020)在《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译英能力——以民族高校本科笔译教学为例》文中认为文章结合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本科生的特点和自身汉译英教学经验,阐述了汉译英能力的构成及培养途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其自身特点,在教学中,还应发挥民族高校的学科优势,将学校的特色领域引入翻译教学,为今后系统地学习翻译知识与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民族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丁文琴[7](2020)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以山西博物院资料英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中国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国文化面向世界。博物馆是以文化立本的非营利性场所,为世界人民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而我国的博物馆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当今时代潮流下,汉语博物馆文本外译意义重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以笔者参与翻译的山西博物院资料为研究语料,深入探讨了汉译英过程中笔者遇到的难点。翻译适应选择论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翻译活动,对不同类型的翻译实践都具有一定解释力。而山西博物院资料内容丰富、文本类型多样,适用于一个较宏观的翻译理论来作为指导。本翻译实践报告结合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从三个维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不同层面来说明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进行选择性适应,适应之后又如何进行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进而产出有质量的译文。通过研究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笔者深刻认识到翻译实践的确是一项综合复杂的活动,译者需要多方考虑制约翻译活动的因素,寻求最佳翻译方法,同时也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对笔者及其他译者日后的翻译实践具有切实可行的借鉴意义。

陈薪羽[8](2020)在《《灸境:温暖的四时人生》(第二章)汉译英翻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中医是经典人文医学,是中国历史的上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医文本富含哲学思想,多用比喻等修辞方式,文学色彩浓厚,因此中医文本的翻译难度较大,存在着翻译不准确,翻译过度,欠额翻译等许多问题。要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首先要重视中医药文本的翻译,将中医理论知识,经典实例,研究成果准确地翻译成英文,真正实现我国文化瑰宝——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推广。因此,如何确定中医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针灸名,模糊词以及经典养生名句,难句的翻译,既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保留中医文化特色,并且能让目标读者接受和认可中医文化,成为本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完成的是艾灸名家李其航所着的《灸境:温暖的四时人生》中的第二章《夏:若所爱在外》。笔者在报告中,选用典型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叙述了中医药文本的具体翻译过程。报告以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倡的接受理论为指导理论,分析在文本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以归纳总结相应的翻译策略及技巧。在翻译中医文化负载词时,多用直译法保留中医文化色彩,保留读者探索异域文化的兴味;翻译穴位名称时,采用音译法,并添加该穴位所属经络的缩写及其在所属经络走向的先后次序加以标注区分;翻译中医文本中的带有平行结构的句子时,采用直译法保留原文结构美;翻译引用中医典籍里的养生名句时,采用回译法,将两种版本的翻译文本加以比较分析;翻译难句时,多采用缩写法,增译法,替代法等翻译方法,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意,增加可读性。笔者希望能通过此报告,为中医药文本翻译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有效地传递中医药文化,传播传统民族文化。

杨晓瑜[9](2020)在《基于“句酷批改网”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反馈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翻译技能是大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中通常采用教师反馈,但是由于批阅工作量大,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难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及时且详细的反馈,同时也无法了解学生对反馈的看法和使用情况。因此,如何提高英语翻译反馈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句酷批改网”为例的自动评价系统的问世,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以福建某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的三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以交互假设理论、过程教学法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为理论基础,使用对比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就教师反馈和在线自动反馈及“在线自动反馈+教师反馈”对大学英语翻译成绩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教师反馈、在线自动反馈、“在线自动反馈+教师反馈”对学生翻译成绩的影响有无差异?若有,具体情况怎样?(2)三种翻译反馈方式中哪种方式最能有效提高翻译成绩?有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学生对现行教学反馈方式的认可度如何?实验结果表明:传统的教师反馈与“在线自动反馈+教师反馈”能更有效提高学生翻译成绩(控制组A与实验组C之间P值=0.432;控制组A与实验组B之间P值=0.029;实验组B与实验组C之间P值=0.001);“在线自动反馈+教师反馈”在帮助学生减少“词汇使用错误”发挥显着作用,学生用词准确性更高(控制组A与实验组C之间P值=0.029;控制组A与实验组B之间P值=0.045;实验组B与实验组C之间P值=0.000);“在线自动反馈+教师反馈”与教师反馈在帮助学生改善“严重语言错误”的教学效果显着,能有效提高学生输出的准确性(控制组A与实验组C之间P值=0.208;控制组A与实验组B之间P值=0.022;实验组B与实验组C之间P值=0.000);三种反馈方式在帮助学生减少“其他小错误”都发挥了作用,教学影响无显着差异(控制组A与实验组C之间P值=0.980;控制组A与实验组B之间P值=0.453;实验组B与实验组C之间P值=0.572)。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在线自动反馈+教师反馈”的认可度最高(实验组B与实验组C之间P值=0.046)。基于上述结论与相关理论基础,文章最后就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反馈来提高英语翻译教学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梁鹏程[10](2020)在《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今,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翻译能力等级量表已被纳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作为评估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直存在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和学习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这其中,面向翻译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建设亟待加强。双语学习词典是二语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而翻译学习词典对翻译学习者的帮助更具针对性。为更好地满足翻译学习者的需求,双语翻译学习词典应具备辅助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理解与产出的双重功能。然而,就国内外双语词典编纂情况而言,专门面向翻译学习者设计的专项类汉英翻译学习词典并不多见。因此,我国翻译学习者大多使用的是通用型汉英语文词典,而它们在适用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我国汉英词典编纂实践大多是依据汉语单语词典为蓝本,以汉英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译释为主,未能充分考虑用户翻译学习的特殊需求。其次,我国汉英词典编纂与出版多限于传统纸质媒介,未能充分对接当下信息时代学习者词典使用电子化的新需求。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双语电子词典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滞后。事实上,国内有关汉英电子词典或汉英词典电子化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更不用说是面向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电子词典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如何设计一款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对于翻译学习者的能力发展和双语词典编纂设计模式创新,都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就面向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创新编纂设计做初步探索,旨在探索目标词典的设计原则,具体包括三个研究问题,设计什么样的词典?这样的词典如何设计?词典设计效用如何?针对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路径。理论研究法主要用来厘清目标词典的设计特征,构建目标词典的设计框架及设计原则,实证研究主要用来测试词典设计效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为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设计特征、设计框架及设计原则,和设计效用的测试方法。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设计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编纂设计的关键要素,主要涉及词典类型定位、媒介功能和用户需求三个方面。其中,类型定位明确了词典类型特征,媒介分析有助于确定词典媒介在存储和呈现信息方面的特殊性,用户需求探讨可帮助确定词典内容选择和结构设计特征。我们的探讨结论是目标词典在类型上属于专项类学习词典,服务于非英语专业翻译学习者,应具备翻译学习过程中的解码与编码双重功能。作为电子词典,该类词典具有储存空间大、呈现界面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以及便于其他学习工具进行集成的特性,能够形成一部集成多类词典的翻译学习系统或学习工具箱。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及原则是本研究的最主要研究发现,这方面的探讨主要基于设计学的场景化设计理论,词典功能论和词典交际论。本研究的结论是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必须采用场景融合设计路径,即词典使用场景和设计场景进行融合的设计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认为,目标词典设计要以词典应有设计特征和现有类型相近的词典为起点,设计一个初始词典并对该词典在翻译过程中的使用场景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分析词典使用场景的基础上,归纳翻译学习场景中的词典使用过程模型。由此,结合词典设计视角和词典使用视角提炼出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使用特征,即该类词典功能的过程复杂性和词典交际的人机交互性。目标词典的场景使用特征则进一步催生了词典内容设计和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即词典内容设计方面的可学性、适用性和系统性原则,以及词典结构设计方面的灵活性、层次性和交互性原则。在这个设计框架中,词典设计始于翻译学习场景中目标用户词典使用过程之初,词典使用场景观察阶段就有了设计的介入,是一种过程性融合设计。在词典设计效用测试过程中,设计场景和使用场景的融合保证了词典设计评价的完整性。词典效用测试方法是本研究的第三个研究发现。根据场景融合设计框架,本研究提出词典原型的形成及词典设计可用性细则的确定要采用迭代设计方法,即设计-测试-再设计-再测试的过程。因此,效用测试包括了词典使用过程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来自用户的外部评价与来自编者的词典设计主体知识,这就保证了效用评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的多重启示体现在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引进了设计学中的场景化设计理论,对词典用户研究、词典功能理论和交际理论进行了有机整合,提出了一个基于词典设计场景和词典使用场景融合的创新设计框架,对于丰富(双语)词典设计研究理论有积极贡献。在实践方面,本研究确立了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原则,具有鲜明的应用指向。本研究针对设计原则的效用测试为词典编纂实践应用提供了一种可操作路径,而代表性样条设计则对电子词典编纂实践中的词典结构和内容设计也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将基于设计者视角的“自上而下”的设计路径和基于词典使用场景的“自下而上”的设计路径相结合,两种设计路径扬长避短、有效互补,具有设计方法创新优势。本研究还借鉴了设计学、词典学和翻译教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这种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对其他类型词典设计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论汉译英的理解与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汉译英的理解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续译”在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背景
3. 研究设计
    3.1 被试
    3.2 研究问题
    3.3 干预材料与实施过程
    3.4 测试材料及评分标准
    3.5 标注及统计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干预前后对比
    4.2 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英汉互译对比
    4.3 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对称性发展对比
5. 讨论
    5.1“续译”促学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
    5.2“续译”前后学习者英汉互译中的技巧理解及运用差异
    5.3“续译”前后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之间的关系变化
6. 结语

(2)基于多模态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多模态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外多模态理论相关研究
        2.1.2 国内多模态理论相关研究
    2.2 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2.2.1 国外英语词汇教学相关研究
        2.2.2 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相关研究
    2.3 多模态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综述
        2.3.1 研究现状
        2.3.2 研究小结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多模态与多媒体
        3.1.2 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
    3.2 理论基础
        3.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3.2.2 认知记忆理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方法
        4.3.1 问卷调查法
        4.3.2 测试法
        4.3.3 访谈法
    4.4 实验实施过程
        4.4.1 实验前阶段
        4.4.2 实验实施阶段
        4.4.3 实验后阶段
        4.4.4 实验数据收集整理阶段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调查问卷分析与讨论
        5.1.1 实验前后学生对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5.1.2 实验班学生对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态度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测试成绩分析与讨论
        5.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成绩的分析与讨论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成绩的分析与讨论
        5.2.3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的分析与讨论
        5.2.4 对照班前后测成绩的分析与讨论
        5.2.5 实验班和对照班短时记忆成绩和长时记忆成绩的分析与讨论
    5.3 访谈记录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发现
    6.2 教学启示
    6.3 研究不足
    6.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实验前调查问卷
    附录2 实验后调查问卷
    附录3 前测卷
    附录4 后测卷
    附录5 短时记忆测试卷
    附录6 长时记忆测试卷
    附录7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30年成果、启示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历届韩赛参赛和获奖情况
    (一)历届参赛情况
    (二)历届获奖情况
    (三)评审流程
三、历届参赛原文译文评析
    (一)参赛原文评析
        1. 英译汉
        2. 汉译英
    (二)参赛译文评析
        1. 英译汉
        2. 汉译英
四、评奖标准与译者要求
五、启示与展望
    (一)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二)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三)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四)对赛事的展望

(4)目的论视角下的“多彩贵州”旅游外宣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语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目的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目的论研究综述
        (二)国内目的论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宣翻译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宣翻译研究发展综述
        (二)国外外宣翻译研究综述
    三、“多彩贵州”旅游研究综述
        (一)国内旅游外宣翻译研究理论综述
        (二) “多彩贵州”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四、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一、目的论与外宣翻译
    二、目的论三原则及对应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一)目的性原则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二)连贯性原则下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三)忠实性原则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三、小结
第四章 “多彩贵州”旅游外宣翻译文本分析
    一、“多彩贵州”旅游汉译英外宣翻译文本特征
    二、旅游汉译英外宣翻译问题
        (一)拼音过度使用
        (二)语法和拼写错误
        (三)错误理解源语
        (四)专有名词不统一
        (五)望文生义
    三、小结
第五章 目的论视角下的“多彩贵州”旅游外宣翻译策略与方法
    一、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异化策略及其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1.完全音译
        2.音译加注释
        3.意译加注释
        (二)归化策略及其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1.文化信息补偿
        2.意译加注释
        (三)异化归化策略结合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1.音译加文内注释
        2.意译
        3.音译
        4.意译加重组加增译
    二、连贯性原则指导下的规化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成分转换译法
        (二)意译加注释
        (三)意译
        (四)增译
        (五)减译
    三、忠实性原则指导下的异化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直译法
        (二)音译加释义
        (三)意译加注释
        (四)音译加意译加注释
    四、小结
第六章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电子文献类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一、个人简介
    二、科研成果
    三、获奖情况
附录

(5)中国英语学习者翻译方向性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背景
    2.1 翻译方向性
    2.2 翻译能力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被试
    3.2 实验材料及实验过程
    3.3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5.1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5.2 对大学翻译教学的启示
6. 结语

(6)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译英能力——以民族高校本科笔译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翻译能力的定义及其构成
三、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译英能力的途径
    (一)通过目标明确的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汉英语言能力
    (二)通过课堂点评、讲授来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和策略能力
    (三)通过翻译任务选材来培养语言外能力和信息工具使用能力
四、结语

(7)汉译英过程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以山西博物院资料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改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生态翻译学简介
    3.2 翻译适应选择论
第四章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案例分析
    4.1 语言维
        4.1.1 保留原文语言形式
        4.1.1.1 顺译
        4.1.1.2 直译
        4.1.2 顺应译语表达习惯
        4.1.2.1 省译be动词
        4.1.2.2 时态转换
        4.1.2.3 语态转换
    4.2 文化维
        4.2.1 再现原文音形特征
        4.2.1.1 音译
        4.2.1.2 仿译
        4.2.2 诠释原语文化内涵
        4.2.2.1 音译加注
        4.2.2.2 意译
    4.3 交际维
        4.3.1 考虑译语读者的感受
        4.3.1.1 增译
        4.3.1.2 省译
        4.3.1.3 换译
        4.3.2 尊重翻译委托人的需求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灸境:温暖的四时人生》(第二章)汉译英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Report Description
    1.2 Significance of the Materials Selected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Analyzing Source Texts
        2.1.2 Adopting Reception theory
        2.1.3 Scheduling Translation Procedure
    2.2 Translating Process
        2.2.1 Utilizing Parallel Texts
        2.2.2 Employing Online Translation Tools
        2.2.3 Us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3 Proofreading and Revision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3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of Terms
        3.1.1 Terms Related with Chinese Philosophy
        3.1.2 Terms Related with Physiology
        3.1.3 Acupuncture Points
    3.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3.2.1 Sentence with Parallel Structure
        3.2.2 Translation of Complicated Sentence
    3.3 Selection of Classical Expressions of the TCM
Chapter4 Conclusion
    4.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4.2 Gains and Feeling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Glossary of TCM Terms
Appendix Ⅲ Letter of Authorization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T.I Degree

(9)基于“句酷批改网”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反馈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反馈
        二、教师反馈
        三、自动评价系统反馈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交互假设理论
        二、过程教学法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教师反馈研究述评
        一、国外教师反馈研究
        二、国内教师反馈研究
    第四节 国内外自动评价系统反馈研究述评
        一、国外自动评价系统反馈研究
        二、国内自动评价系统反馈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实验对象
        二、问卷调查对象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英语翻译试题与测试卷
        三、Microsoft Word文档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验研究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五节 研究过程
        一、实验时间安排
        二、翻译作业的提交、反馈及修改过程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前、后测翻译成绩情况
        一、前测翻译成绩
        二、后测翻译成绩
    第二节 后测译文中的错误情况
        一、实验组和控制组译文“词汇使用错误”的对比
        二、实验组和控制组译文“其他小错误”的对比
        三、实验组和控制组译文“严重语言错误”的对比
    第三节 实验过程的数据
        一、五次翻译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五次翻译作业成绩的对比分析
        三、句酷批改网未反馈的错误样例
    第四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学生对基于“句酷批改网”的现行反馈方式的看法
        二、学生对基于“句酷批改网”的现行反馈方式的修改意见的态度
        三、学生对反馈方式的期望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一、三种反馈方式对学生翻译成绩的差异性影响及其表现
        二、提高翻译成绩最有效的反馈方式及其有效性
        三、学生对现行翻译反馈方式的态度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
附录2 汉译英翻译作业
附录3 前测与后测试题
附录4 大学英语四级段落评分标准
附录5 控制组A前测与后测数据
附录6 实验组B前测与后测数据
附录7 实验组C前测与后测数据
附录8 控制组A实验过程数据
附录9 实验组B实验过程数据
附录10 实验组C实验过程数据
致谢

(10)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术语界定
        2.1.1 词典设计
        2.1.2 场景融合
        2.1.3 电子词典
        2.1.4 翻译学习者
    2.2 电子词典研究述评
    2.3 翻译学习词典研究述评
    2.4 汉英词典研究述评
    2.5 学习者翻译能力研究述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关键要素
    3.1 词典类型的场景化定位
        3.1.1 词典类型定位的复杂性
        3.1.2 词典目标定位与场景融合设计
        3.1.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类型定位
    3.2 词典媒介功能的场景化实现
        3.2.1 存储功能与场景化的信息集成
        3.2.2 动态特征与场景化的交互界面设计
        3.2.3 媒介功能与场景化设计的挑战
    3.3 词典用户需求的场景化锚定
        3.3.1 使用场景中的用户需求
        3.3.2 设计场景中的用户需求
        3.3.3 场景融合设计中的用户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4.1 场景化设计理论概述
        4.1.1 场景化设计的概念及优点
        4.1.2 场景化设计的理论框架
    4.2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的特殊性
        4.2.1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考察
        4.2.2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相关分析
    4.3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中的词典使用特征
        4.3.1 翻译学习场景中词典功能的过程复杂性
        4.3.2 翻译学习场景中词典交际的人机交互性
    4.4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构建
        4.4.1 场景化设计理论对词典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4.4.2 词典场景化设计的实践可行性
        4.4.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
    5.1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适用性原则
        5.1.1 语言知识的适用性
        5.1.2 翻译知识的适用性
        5.1.3 帮助信息的适用性
    5.2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可学性原则
        5.2.1 语言知识的可学性
        5.2.2 翻译知识的可学性
        5.2.3 语言和翻译知识的整合
    5.3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系统性原则
        5.3.1 语言知识的系统性
        5.3.2 翻译知识的系统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
    6.1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灵活性原则
        6.1.1 检索结构的灵活性
        6.1.2 存储结构的灵活性
        6.1.3 呈现结构的灵活性
    6.2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层次性原则
        6.2.1 检索结构的层次性
        6.2.2 存储结构的层次性
        6.2.3 呈现结构的层次性
    6.3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交互性原则
        6.3.1 检索结构的交互性
        6.3.2 存储结构的交互性
        6.3.3 呈现结构的交互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的效用测试
    7.1 场景融合设计的电子词典样条示例
        7.1.1 样条的内容设计
        7.1.2 样条的结构设计
    7.2 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的有效性测试
        7.2.1 测试目的
        7.2.2 测试材料
        7.2.3 测试用户
        7.2.4 数据收集
        7.2.5 测试过程
        7.2.6 结果和讨论
        7.2.7 词典设计效用测试总结
    7.3 修正后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及样条示例
        7.3.1 修正后的电子词典设计框架
        7.3.2 修正后的词典样条示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1.1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关键设计特征
        8.1.2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8.1.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样条的效用测试方法
    8.2 本研究的主要启示
        8.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8.2.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8.2.3 本研究的方法意义
    8.3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
    8.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论汉译英的理解与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续译”在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中的作用[J]. 张素敏,闫东雪,刘雪婷. 现代外语, 2021(06)
  • [2]基于多模态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D]. 王可.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30年成果、启示与展望[J]. 杨扬,穆雷,李雯. 译苑新谭, 2021(01)
  • [4]目的论视角下的“多彩贵州”旅游外宣英译研究[D]. 黄力扬.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5]中国英语学习者翻译方向性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J]. 徐歌.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3)
  • [6]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译英能力——以民族高校本科笔译教学为例[J]. 刘艳春,李云. 现代英语, 2020(17)
  • [7]汉译英过程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以山西博物院资料英译为例[D]. 丁文琴. 山西大学, 2020(01)
  • [8]《灸境:温暖的四时人生》(第二章)汉译英翻译项目报告[D]. 陈薪羽. 广西大学, 2020(07)
  • [9]基于“句酷批改网”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反馈效果研究[D]. 杨晓瑜.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D]. 梁鹏程. 南京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论汉英翻译的理解与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