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矿区含矿层羊场沟断面岩石微结构特征分析

四川某矿区含矿层羊场沟断面岩石微结构特征分析

一、四川某矿区含矿层羊肠沟剖面岩石显微构造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石永红[1](2020)在《柴北缘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构造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北缘中段,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柴北缘(裂谷)活动带的二级构造单元柴北缘裂陷造山带。其作为我国典型的SEDEX矿床,目前勘探已达超大型,不论是经济还是科研都具有很大的价值。但在找矿突破方面,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构造方面研究相对薄弱,且存有争议。文章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矿田构造理论开展研究工作,通过野外基础地质调查和相应的室内分析,基本查明了锡铁山铅锌矿床主要控矿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探讨了该矿床的控矿构造模式,为进一步深部找矿勘察提供了理论模型。取得的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1)区内不发育区域性的褶皱构造,层间褶皱较为发育,根据褶皱形成机制可划分为A型褶皱和B型褶皱,其中A型褶皱可分为两组:一组枢纽向NW倾伏,另一组枢纽倾SE倾伏,结合矿区演化历史,推测向SE倾伏的该组褶皱形成于加里东末期,时限约为400Ma;B型褶皱在区内各地层均有产出,以“S”或反“S”型、直立、倒转等褶皱形态产出,形成时代较为宽广,从加里东期-印支期均有产出。(2)查明了区内韧性变形与主要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韧性变形运动学为左行剪切;F1为断面倾向NE的双重逆冲构造;F2为断面向NE陡倾的逆冲断裂,局部带左旋走滑性质,F3为左旋走滑断裂,由NW→SE,其走向发生320°-330°→290°-300°转变,在其末端由一系列左旋正断组成“马尾状”构造;F4、F5为断面整体倾向NE的逆冲断裂,F6为断面倾向NE的活动逆冲断裂。(3)挤压剪切变形和断裂F1、F2、F3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挤压剪切变形使围岩发生强烈的片理化,层状矿体变为透镜状、脉状和似层状,并总体向SE侧伏,侧伏角为25-30°;F1断裂使矿体和赋矿围岩局部发生倒转;F2断裂使次含矿地质体(O3tnb岩性段)发生缺失,在平面和深部均无延伸,呈“楔形”状;F3断裂末端的分支正断层与F2相切,使得O3tnc岩性段地层呈现“大肚囊”状形态和矿区无矿带的产出。(4)基于对喷流口、原始成矿、围岩蚀变分带和矿体的产出特征等方面的识别,为矿区的矿床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认为其为典型的SEDEX型矿床。

杨小康[2](2017)在《煤层自燃对含煤盆地陆源碎屑岩的改造作用 ——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煤层自燃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主要产煤地层之一,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陆源碎屑岩受所含煤层在新生代自燃改造形成大规模发育的烧变岩。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煤系地层的研究,阐述了煤层自燃的产物并将其进行系统性分类,将煤层自燃的产物划分为以下三类:1、对煤层的改造产物—煤灰及烧变煤;2、对上覆或邻近陆源碎屑岩的改造产物—烧变岩;3、在干湿气候变化过程中可形成表生热液。论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神山沟、白流兔沟、大柳塔等地侏罗系延安组、直罗组烧变岩野外露头剖面及一些井下相关沉积的分布、岩性、矿物等特征分析,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其进行系统性分类。将其分为烧熔岩、烧烤岩、烘烤岩三类,炉渣角砾状或蜂窝状烧熔岩、板片状烧烤岩、中-高温层状烘烤岩、低温层状烘烤岩四种,并结合实际研究对其特征进行分类叙述,将煤层自燃与砂岩铀矿的“氧化带”红色砂岩砂以及其附近“褪色带”白色、灰白色砂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烧变岩。运用镜下分析、扫描电镜、有机质成熟度、粘土矿物分析、包裹体测试分析等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总结出煤层自燃对陆源碎屑岩的改造作用主要分为脱水作用、氧化作用、热变质作用、热液蚀变作用、元素迁移五种改造作用。以研究区神山沟地区为例,提出了神山沟地区煤层自燃对陆源碎屑岩的改造作用模式。通过对煤层自燃及其对含煤盆地陆源碎屑岩的改造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探讨盆地演化特征及古气候的变化。提出了鄂尔多斯东北部直罗组表生热液铀成矿模式,认为在中生代末期-新生代的干旱气候条件下,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煤层发生自燃现象,并随着气候变化(主要指相对湿润多雨的气候)形成表生热液,沿着高渗透性的砂岩层进行流动,期间自燃煤层及其高温作用的围岩中硒元素、六价铀及锰元素被热液携带,随着流体的温度将低或者受阻,这些元素会依次析出并富集。

罗德智[3](2016)在《南秦岭石泉北部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阴北部山区位于南秦岭石泉-神河韧性滑脱逆冲推覆带,区内发现有羊平湾、长沟、黄龙等金矿床,显示构造控矿的特征,为一大型金矿化带。石泉北部将军河金矿化异常区位于该金矿带西侧,出露的地层有志留系梅子垭组、斑鸠关组与寒武-奥陶系洞河群地层,其构造变形复杂,中酸性岩脉发育,前期工作中发现多处金矿化异常,但对赋矿规律及控矿因素等认识不足。论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陕西石泉—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项目》,通过构造岩相填图、岩石的光薄片鉴定、脉岩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测试、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等方法,研究区内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并取得了以下认识:(1)石泉北部将军河地区金矿化异常主要集中在斑鸠关组,赋矿地层岩性为绢云母石英片岩,以含炭为特征。(2)研究区中酸性岩脉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显示,岩脉为闪长岩类。锆石U-Pb测年显示:2239±36Ma的锆石年龄代表了本区的基底形成年龄;771.9±3.4Ma代表岩浆结晶年龄,形成背景为与消减作用有关的火山弧环境,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新元古代的岩脉与金矿没有直接成因关系。(3)研究区石英脉总共分为S1、S2、S3三期,其中第一期石英脉(顺S1面理产出)包裹体均一温度为中低温(170℃220℃)和较高盐度,第二期石英脉(顺S2面理产出)为中高温(270℃370℃)和较高盐度,第三期石英脉(顺S3面理产出)为中低温(170℃220℃)和较低盐度;金矿化与第二期石英脉关系密切。(4)研究区通过构造岩相填图与遥感解译,划分出三条北西向强变形带(含炭带),金矿化异常主要沿强变形带分布。遥感解译发现同时存在北西向、北东向、东西向的线性构造,构造交汇处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5)综合研究认为:黄铁矿化、黄钾铁矾化等多种蚀变带、石英脉密集发育带、强变形带(含炭带)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张娟[4](2016)在《陕西凤太矿集区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西秦岭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金矿床集中区,该区沉积岩和浅变质岩中赋存大量的金矿床,如凤县-太白(凤太)矿集区产有多个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前人对八卦庙金矿床的找矿勘查和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许多研究和找矿成果,但其成矿时代、成矿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还有待解决。本文在深入研究八卦庙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气液相成分分析、稳定同位素、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扫描电镜以及放射性间位素测年等方法,对八卦庙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成矿时代、成矿过程以及成矿机制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八卦庙金矿床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总体走向NWW向,向北陡倾。矿体赋存在条带状泥灰岩夹铁白云质粉砂质子枚岩中,矿石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成矿阶段分为:Ⅰ、NWW向近平直石英-铁白云石阶段;H、NWW向揉皱石英-铁白云石-硫化物阶段:Ⅲ、NE向平直石英-硫化物-铁白云石阶段;Ⅳ、NW或NE向张裂隙石英阶段4个成矿阶段;其中Ⅱ、Ⅳ为主成矿阶段。成矿的原始流体为低温、低盐度变质流体,沿断裂上升运移过程中有岩浆热液加入,形成高温、高盐度、富CO2的成矿热液,在与富NH4、碳质的围岩发生反应时形成N2和CH4,二者与沉积体系流体共同加入成矿热液,组成CO2-H2O-CaCl2 (NaCl)流体体系,并发育纯CO2±CH4包裹体、富CO2±CH4±N2±H2O包裹体;4个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峰值从成矿阶段Ⅰ(300-350℃)演化至Ⅱ(300~400℃)略微升高,然后逐渐下降至Ⅲ(250~300℃), Ⅳ(200~300℃),Eh值从早到晚呈现逐渐降低到最晚阶段略微上升的趋势(从Ⅰ→Ⅳ变化为:-0.35~-0.32→-0.34~-0.21→-0.08~-0.15→-0.13~-0.18),pH值从Ⅰ→Ⅳ具有从酸性→近中性→弱酸性的演化特征(Ⅰ→Ⅳ变化为:4.25~-4.26→4.88~5.02→537~5.56→4.9~5.11),硫逸度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不断降低(-11.25~-6.54→-9.31~-13.53→-15.72-14.56→-16.46~-14.98),氧逸度从Ⅰ→Ⅲ逐渐降低,在Ⅳ略有增高(Ⅰ→Ⅳ变化为:-28.61~-27.32→-30.12~-27.38→-39.35-36.77→-35.45~-32.38)。2)成矿阶段Ⅰ处于强烈的挤压状态(付林参数K=为0.5~1.1),古构造应力(63.0~93.2Mpa)、应变强度(0.6-0.8)较大,具有压剪变形的特点,成矿热液的运移和带入受限,成矿体系为紧闭体系(ΔV=0.02-0.33),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的范围有限,表现出对围岩中元素迁移能力较弱,不利于成矿元素沉淀。成矿阶段Ⅱ→Ⅲ,应力场由逐渐向伸展状态转变过渡为强伸展(K=1.2-3.3→K=2.2~5.0),古构造应力(99.4~123.0Mpa→24.8~53.7Mpa)发生骤降,岩石从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变,并以脆性变形为主,应变强度逐渐降低(0.5~-0,6→0.4~-0.6),成矿作用过程处于体积开放状态(△V=0.5~0.6→△V=0.2~0.5),有利于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充分的水岩反应,富集Au、Ag、As、Sb,弱富集Mo、Cu、 Pb、Bi、成矿Ⅳ伸展状态减弱(K=1.05~1.09),古构造应力及应变强度(22.9~58.0)较低,岩石变形为脆性变形,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ΔV=0.03~0.04),带走大量离子亲石元素及稀土元素,并使Au发生流失。成矿热液与围岩发生反应,引起强烈的氧同位素交换(成矿阶段Ⅰ→Ⅳ的18OH2O平均值分别为11.3‰、12.3‰、11.2‰、8.3‰),沉积体系流体的加入使氢同位素具有较低的数值(成矿阶段Ⅰ→Ⅳ的δD平均值分别为-83.1‰、-92.8‰、-87.2‰、-98.0‰),硫化物中的硫记录了容矿围岩贡献的硫(矿石中硫化物834S值为2.3~15.4‰,围岩δ34s为-0.4‰-30.5‰)。成矿热液与碳质围岩反应及流体体系发生沸腾作用使碳同位素具有显着富集的特征(成矿阶段Ⅰ→Ⅳ的δ13 Cv-PDB分别为-4.3‰、-7.1‰~2.4‰、-2.1‰~1.5‰、-1.7‰~1.5‰)。3)在金矿床中共识别出5期黄铁矿(PyO~Py4)和磁黄铁矿(PoO~Po4),分别对应沉积-成岩期和4个成矿阶段;3类成因的绿泥石,均主要与泥质碎屑岩围岩有关,并形成于偏还原环境。根据黄铁矿、磁黄铁矿的沉淀结晶顺序和交代关系、绿泥石的形成环境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以及自然金的赋存规律,综合获得金的形成温度上限为345℃,下限为225~240℃,且最有利于金矿化的温度为250℃±、环境为弱酸性至近中性。4)在蚀变千枚岩、或蚀变泥灰岩的泥质条带中普遍发育斑点构造,斑点以石英、铁白云石、黄铁矿、磁黄铁矿、黑云母、绿泥石为主,普遍遭受动力变形变质,同时受成矿热液交代而矿物组成发生变化。递进变形的程度及热液交代斑点的强弱与构造蚀变岩中的金品位呈正相关关系,泥质条带中石英的含量与斑点变形程度、斑点的密度及斑点状构造蚀变岩中的金品位呈负相关关系。5)成矿阶段Ⅱ、Ⅲ的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是209.3±4.2Ma、208.1±3.1Ma,与西秦岭地区的金矿床成矿作用和岩浆活动在时间上相耦合,显示八卦庙金矿床与凤太矿集区内金-铅锌矿同属于三叠纪区域大规模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6)成矿阶段Ⅰ金硫络合物[Au(HS)2]和金氯络合物[AuCl2]-的比例接近1:1,成矿阶段Ⅱ、Ⅲ、Ⅳ金均以[Au(HS)2]-的形式迁移为主,几乎不以[AuCl2]-形式迁移。引起金发生沉淀的主要机制可能为压力骤降导致的相分离、水岩反应、流体混合作用,而使金沉淀的主要物理化学条件是pH值从酸性变为近中性~中性,Eh值、fO2、fS2快速降低。当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时,金的沉淀机制更为高效。7)在西秦岭三叠纪碰撞造山过程中,凤太矿集区深层次韧性变形变质作用促使区内的泥盆系地层发生变质脱水,产生低盐度、富CO2的动力变质热液,围岩发生变形变质释放出的Au、As等元素进入变质流体形成含矿热液,金主要以[AuCl2]-和[Au(HS)2]-络合物形式迁移。随着晚三叠纪大规模构造-岩浆-流体的活动,成矿热液在构造应力和温压梯度驱动下不断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加入岩浆热液,这些热液流体上升至韧脆性剪切带,与区内地层发生水岩反应的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沉积体系流体,导致含矿热液系统的氧化-还原平衡及酸碱度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打破[AuCl2]-及[Au(HS)2]-的稳定性,使金析出沉淀,以裂隙金、粒间金的形式分布在Py、Po或石英的粒间,或以包裹金分布在Py中。

于志远[5](2016)在《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区古盐度和古地温恢复及与成矿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萨热克巴依次级沉积盆地内,富集大量铜矿和煤矿等多种资源。本文以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恢复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地层的古盐度和古地温,对该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的古盐度及古地温进行研究,探究其与砂砾岩型铜矿床成矿的关系。根据以上研究目的,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认识概括如下4个方面:1.铜初始富集与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具有较高古盐度有密切关系。铜初始富集程度与古盐度有一定关系,随着古盐度升高,具有铜初始富集程度增高趋势。通过Walker相当硼判定法对古盐度定量分析,该盆地内中生界的古盐度及沉积环境特征是:下侏罗统康苏组为9.8‰~31.1‰,中侏罗统塔尔尕组和杨叶组分别为11.5‰~34.9‰和10.1‰~29.60‰,三者主要为半咸水-咸水沉积环境。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二段为3‰~20.3‰,主要为半咸水沉积环境;库孜贡苏组一段为0.8‰~20.3‰。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为0.8‰~20.3‰,两者主要为淡水-微咸水和半咸水沉积环境。2.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具有异常古地温结构。通过绿泥石温度计恢复盆地内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地层的古地温,其中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为188℃~237℃,下侏罗统康苏组为214℃,中侏罗统塔尔尕组为211℃,中侏罗统杨叶组为210℃,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为121℃~238℃。3.在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绿泥石形成温度间接指示了铜富集成矿温度。铜富集成矿与沉积成岩期及后期的4个地质热事件关系密切,古地温由于成岩期(163℃~217℃)、盆地流体改造富集期(188℃~219℃)、辉绿岩群侵入期(236℃~238℃)和辉绿岩蚀变期(121℃~185℃)四期地质热事件而形成异常地温梯度。4.通过古盐度、古地温和铜富集成矿关系研究揭示,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床具有沉积-改造型铜矿床基本特征,受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控制作用显着,主要赋存在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紫红色铁质泥质砂砾岩中,即冲积扇扇中亚相。在4期主要地质热事件过程中铜主成矿期为盆地流体改造富集和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为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

陈道前[6](2015)在《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里伍铜锌矿田是扬子地台西缘众多铜矿中典型而又独特的一个大型铜多金属矿田。里伍铜矿床自1958年勘探开发以来已历经50余年,逐渐步入危机矿山阶段。本文以里伍铜锌矿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成矿理论与矿田构造理论为指导,对矿田内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其成矿的差异性,并对赋矿地层进行了原岩恢复及大地构造环境探讨。通过对矿田控矿构造解析研究,深度探讨了构造与成矿之间关系;通过对主成矿期的厘定以及构造形迹时空演化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矿田构造的演化;通过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确定了矿田成矿物质来源和矿田成因。在全面总结分析里伍铜锌矿田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地质条件、成岩成矿时代、矿田成因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矿田成矿模式,并进行了隐伏矿体预测。(1)通过对矿田内典型矿床的对比分析,将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划分为三级:一级控矿构造江浪穹窿背斜构造及不同年代地层之间拆离滑脱构造,控制了整个穹窿的构造框架,二级控矿构造控制了次级滑脱断层分布继而间接控制了主要类型矿石在穹窿的分布位置,三级控矿构造为片理控矿,直接控制矿体在地层中的产出位置。初始矿源层(火山-沉积构造)、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是里伍铜锌矿田最重要的控矿构造。(2)对赋矿岩系(里伍岩群)进行原岩恢复和大地构造环境探讨后认为,里伍岩群形成于稳定大陆边缘小裂谷环境,是一套快速堆积的陆源碎屑夹杂少量“双峰式”海相火山岩的岩石组合。(3)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硅、铅等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研究表明,里伍铜锌矿田物源可能来源于含矿岩系,与穹隆东北部的文家坪花岗岩亲缘性不强。同位素特征进一步揭示,矿田早期物源以地幔来源为主,晚期混染了地壳物质,如锇同位素的初始值分别为3.65、2.32,0.69,验证了壳幔混合来源。黄铁矿微量元素Co/Ni比值(1.93-89.35)也显示为内生矿床成因。氢氧同位素(投图)主要分布区为大气降水与热液交换区,显示早期以热液为主,晚期混合了海水和大气降水。研究认为,矿田内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早期火山活动(可能是来源于元古代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并在后期受到变质作用及热液作用的叠加。(4)在充分收集前人测年数据后,厘定矿田大规模成矿时间为149.6-101ma。基于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田以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矿石为主(含少量剪切型矿石)以及里伍岩群变质老基底提供成矿物质的地质依据,认为矿田成因为海相沉积-变质热液型。建立了矿田“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火山-沉积构造(原始矿源层)+早期韧性剪切塑性流变(矿质初步迁移富集)+晚期脆韧性滑脱(大规模成矿)三大主要因素叠加形成富矿。具体如下:(1)早元古代至古生代:早元古代“矿源层”形成,并在后期的多次火山活动中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2)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在二叠纪末期,伸展环境下形成贫矿体,贫矿体中可见较为发育的顺片理分布的受塑性变形的“剪切型矿石”。同期,峨眉热地幔柱活动,地幔物质上升将深源的cu多金属元素带到地壳堆积,并对早期形成的矿物质承载基体产生进一步的热液叠加作用,可能为里伍铜锌矿田提供了一定的矿物质。中生代时期,松藩-甘孜造山带经历着古特提斯造山阶段,其主要构造变形发生在晚三叠纪。在此时期,松藩-甘孜地体内的花岗岩浆活动持续约30ma(219±8-185±3ma),导致了印支晚期-燕山早期(190-160ma)松藩-甘孜地区变质核杂岩成穹事件的发生,形成了江浪、长枪等穹隆。江浪穹隆内花岗岩体锆石年龄(160.9-181.4ma)代表着区内第一次大的动力、热变质作用事件,即江浪穹隆早期隆升事件,并伴随着少量成矿物质的产生(里伍矿床石英脉中含矿石英测年得到191±18ma年龄)和同期金红石变斑的形成(184-190ma。(3)燕山中晚期(主成矿期):里伍铜锌矿田大规模成矿阶段(149.6-101ma。随着江浪穹隆不断抬升,早期韧性剪切转变为脆韧性断层,由于温度、压力、物理化学环境的突变,韧性剪切带中的成矿物质发生沉淀聚集,并定位于重力滑脱带中。此阶段最重要的控矿构造为重力滑脱构造。(4)喜马拉雅造山期:喜山期是松藩-甘孜地体的新特提斯造山期,区域上受造山带陆内持续挤压抬升,在研究区内主要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具体表现为北东向的高角度逆断层和北西向的左行走滑剪切断层,其次还出现一些表部层次的脆性变形。此阶段虽然有各种构造运动,但对已形成的富矿体改造影响不大。此期仍有少量成矿物质形成。(5)在综合前人资料及本次研究成果后指出,寻找“里伍式”矿田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为:初始矿源层(火山-沉积构造)、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并以此为基本原则划出找矿远景区:(1)江浪穹窿内远景区:在里伍岩群(赋矿地层)外围为甲坝岩组,其具备与里伍岩群相似的背景,并且经历基本相同的变质变形事件,有可能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找到与“里伍式”相似的富铜矿床;(2)江浪穹窿外围远景区:与江郎穹窿成因相似的恰斯、瓦厂、唐央、长枪、踏卡、三亚等一系列轴向nnw-sn的短轴穹隆体,从物源、成矿空间等来看,都与江浪穹窿有相似性,因此,在上述穹窿中也有可能形成与里伍铜锌矿田类似的富矿床。

陈绍聪[7](2015)在《西秦岭凤太矿集区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控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凤太矿集区是西秦岭金、铅锌矿产的重要产区之一。该区构造控矿已成为共识,但对具体的构造型式、控矿机制尚缺少详细分析,对区内岩浆活动对成矿的贡献认识也存在分歧。因此,本文以凤太矿集区内中生代(控矿)构造和中酸性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与构造解析,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分析,取得如下认识:1、凤太矿集区内发育断裂、褶皱、节理、线理等众多构造形迹,断裂以NWW向规模最大,主要表现为片理化带;复式褶皱非常发育,常呈紧闭线状;节理构造以NE向剪节理最为优势,线理主要为B轴线理,向SEE或NWW方向缓倾伏。NE向节理和B轴线理显示南北分带变化,矿集区中部(大致为古岔河-殷家坝主向斜轴以北,苏家沟-两河口二级背斜轴以南)NE向节理倾向为NW向,线理向SEE倾伏;该带南北两侧节理倾向为SE向,线理倾伏向为NWW向。不同构造形迹相互配套组合组成压扭性走滑双重构造,形成于左行走滑剪切衍生的NE向主压应力场中。2、构造变形发生于中生代,以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最为强烈。构造变形序列划分为6个阶段:①泥盆纪时期,碎屑沉积形成层理(So);②早-中三叠世,新生变质矿物白云母、绢云母等定向排列,构成千枚理(S1);之后形成NWW向褶皱、线理及褶劈理(S2);③左行剪切作用主导下,NWW向脆韧性剪切带形成;褶劈理S2局部变形呈褶劈理S3;④随构造层次向脆性域抬升,褶皱翼部地层滑脱形成NWW向脆性断层,核部发育纵节理;同时NE向断层、节理、破劈理叠加于早阶段构造之上;⑤NNW向断层形成于构造活动末期;⑥主期变形后,在垂向应力主导下形成少数张裂隙和正断层。3、区内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多为准铝质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显示Ⅰ型花岗岩特征。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可能来自两种源区,一类源区有石榴子石残留,而无斜长石残留,形成深度较大;另一源区残留相无石榴子石,但有斜长石残留,形成深度偏浅。花岗岩类形成于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末(250Ma左右)的俯冲环境、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的陆陆碰撞造山(约230-220Ma)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0Ma-190Ma)之后的后碰撞环境。4、凤太矿集区内金、铅锌(铜)矿化显示南北向分带:北带以金、铅锌为主,发育少量铜;南带以铅锌为主,发育少量铜、金。脆-韧性剪切带的发育为金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提供了动力和通道;剪切带内早阶段形成的压性构造及压剪性构造和晚阶段NNE向脆性裂隙系统,为矿质沉淀提供了空间。铅锌矿床主矿体的产出主要受背斜及岩性界面(硅钙面)控制,翼部矿体受层间断裂控制;晚阶段NE和NW向断裂矿化较弱,通常破坏矿体。变形变质引发区域地层脱水、成矿物质活化,形成动力变质含矿热液。在构造应力和温度梯度的驱动下,变质水及岩浆水沿NWW向断裂向上运移,形成混合流体。在脆韧性剪切带、背斜核部、NE向节理内,流体失稳导致金-铅锌等成矿物质沉淀,形成各类矿床。5、构造活动、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相耦合,集中于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30-190Ma)。在区域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以构造变形为主导,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相互促进、影响,形成了凤太矿集区现今的构造样式和金-铅锌(铜)多金属成矿系统。

郭欣[8](2012)在《滇东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文中认为以沉积岩为容矿围岩的铅锌矿床种类繁多,储量巨大,成因复杂。详细研究这类矿床的特征和成因,不仅有助于加深了解这类矿床的成矿作用,丰富铅锌矿床成矿理论,而且有助于揭示区域矿床成矿规律,为成矿预测和区域找矿提供科学依据。滇东北铅锌矿区是我国着名的川滇黔铅锌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已发现大量以沉积岩为容矿围岩的铅锌(银)矿床。本文系统收集了前人的研究资料,详细论述了区内5个典型铅锌矿床的矿区地质、矿床地质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铅锌矿类型划分方案,分析了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通过这些工作,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根据赋矿层位的不同,滇东北地区以沉积岩为容矿围岩的铅锌矿床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赋存于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中的铅锌矿床(代表性矿床如巧家县茂租铅锌矿床、永善县金沙厂铅锌矿床和会泽县五星厂铅锌矿床等)以及赋存于石炭系下统摆佐组中的铅锌矿床(代表性矿床如会泽县麒麟厂铅锌矿床和会泽县矿山厂铅锌矿床等)。第二类为赋存于泥盆系上统宰格组中的铅锌矿床(代表性矿床如彝良县毛坪铅锌矿床)。该类矿床受断裂控制十分明显,有的矿体直接产在断裂带中(如鲁甸县乐马厂铅锌矿床等)。第三类为赋存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碳酸盐中的铅锌矿床(代表性矿床如罗平县富乐厂铅锌矿床和会泽县大海铅锌矿床等)。各类矿床具有不同的赋矿地层岩性组合、控矿构造、岩相古地理以及矿石类型、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2)滇东北地区的铅锌矿床明显受地层层位控制,主要的赋矿层位有震旦系上统、寒武系中-下统、泥盆系中-上统、石炭系中-下统及二叠系下统。从空间上来看,从茂租到毛坪和会泽再到富乐厂(即从NW向SE),滇东北地区铅锌矿床的赋矿层位逐渐变新(即从Zbdn到D3zg、C1b和C2w再到P1m),岩性组合由复杂到简单(即从白云岩、灰岩、硅质白云岩、含磷硅质白云岩和硅质岩到白云岩、灰岩、硅质灰岩和硅质白云岩再到白云岩)。(3)寒武系中、下统及下伏地层是主要矿源层,为成矿提供了大量成矿物质,而奥陶系下统-二叠系下统及峨眉山玄武岩层是次要矿源层,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为次要矿源层。(4)滇东北地区铅锌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的断陷盆地和同生断裂控制,而北东向断裂不仅对产于盖层中的铅锌矿床进行改造作用,同时还为热液矿床(点)、矿化点的形成提供了热动力条件。(5)成矿流体来源复杂,包括深源岩浆水、基底变质岩系中的变质水和大气降水,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成矿流体性质为浅成中-低温、中-高盐度、中偏弱酸性的Na+-Ca2+-Cl-- SO42-型热水溶液。(6)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形成条件、成矿时代、控矿因素和成矿机制研究,将滇东北地区以沉积岩为容矿围岩的铅锌矿床按成矿作用划分为海底热水沉积-叠加改造型、热液型(可进一步分为非断裂带热液和断裂带热液亚型)和热水沉积型等三类铅锌矿床,对应于按赋矿地层划分的三类铅锌矿床。这三类铅锌矿床分别是由海底热水沉积-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热液成矿作用和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形成的。其中第一类型矿床数量多、规模大、品位高,是该区主要的矿床类型,而热液型中的断裂带热液亚型铅锌矿床在本区属于首次发现。

李洪奎[9](2010)在《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针对沂沭断裂带的研究现状和金矿勘查取得的成果,应用大陆动力学研究方法与成矿理论,采用野外调查与资料研究相结合、重点金矿区解剖与重要样品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解析构造研究的基础入手,对沂沭断裂带的控矿规律进行了探讨,对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提出了新的认识。沂沭断裂带是由四条主干断裂组成的具“二堑夹一垒”构造样式的组合型断裂。航磁△T异常图显示为一系列北北东-北东向线状和串珠状异常带,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重力梯度带。带内结晶基底的构造线方向与带两侧基底岩系具完全不同的构造特征,并控制着地层的展布和岩浆岩的发育程度。通过详细的构造剖面研究,沂沭断裂带活动方式于不同时期不同区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造成兼具韧性与脆性、挤压与引张、左旋与右旋等性质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结合地球物理探测资料,沂沭断裂带既具有深大断裂的切幔特征,又表现为浅层次的铲式断裂,在经历了漫长而多期的构造运动后,使之构造形态变得极为复杂。沂沭断裂带形成始于新元古代,当时具有古沂沭裂谷的性质,晋宁运动使古沂沭裂谷闭合,形成鲁东、鲁西统一的古陆。断裂带两侧地壳产生差异运动,鲁东地区长期隆起,以剥蚀为主,仅局部有些海相沉积。海西-印支期运动之后,原东西向构造线改变为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构造型式。中生代时期,中国东部开始了由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阶段,中生代是我国滨太平洋构造体系强烈活动阶段,致使中国东部发生地幔置换作用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同时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夹持下的秦-祁-昆洋盆消亡碰撞造山,使沂沭断裂带发生强烈的构造活化并发生大规模的左行平移,以及其后的推覆、右行平移及张裂作用。在这一大的构造背景下,沂沭断裂对该地区的构造格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以及矿产的形成与分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太平洋板块不断俯冲,沂沭断裂带处在大陆活动边缘裂谷中。上地幔深熔岩浆不断由该带涌出,为成矿送来矿源和热源。而在它的东侧由于板块热作用,地壳物质重熔形成大量的多期次的花岗质岩石,成为胶东金矿成矿的重要母体。’沂沭断裂带在古近纪时以左行平移为主伴有张裂,后期演化成裂谷;新近纪为左行平移,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第四纪则表现为差异性升降运动。沂沭断裂带强烈活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三大板块即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太平洋板块向NWW俯冲的大背景下,导致了沂沭断裂带的活化并发生左行平移,其最大平移距离超过300Km。新生代则以拉张、挤压(兼扭动)交替进行为特征,形成具裂谷特征的构造格架。沂沭断裂带内金矿按成因可分为岩浆期后热液破碎带蚀变岩型、岩浆期后热液裂隙充填石英脉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潜火山热液爆发角砾岩型和沉积型五种类型。蚀变岩型金矿主要分布于沂水-汤头断裂带内,矿(化)体多赋存于糜棱岩化花岗岩、花岗质碎裂岩和绿泥片岩中,矿与非矿界线不清,矿体的圈定由样品分析结果确定,矿体形态多受断裂构造及韧性剪切带控制。石英脉型金矿产于基底岩系或中生代岩体内的断裂裂隙中,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矿体为含金黄铁矿化石英脉。接触交代型金矿床成矿的母岩为中生代燕山期多阶段侵入的复杂岩体,为中偏基性或中偏酸性-酸性偏碱性组分的岩浆岩,成矿围岩主要为寒武-奥陶纪灰岩,矿体产在燕山期岩浆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内,矿体形态复杂多变,主要为似层状和透镜状,其次有扁豆状、囊状等。潜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分布于胶莱盆地与沂沭断裂带的交汇处,矿体主要产于青山群次火山岩、火山岩中,少量产于侵入岩中,矿化围岩为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凝灰质角砾岩、安山岩等,矿体产出于隐爆角砾岩筒中,与次火山杂岩体关系密切,次火山杂岩体是重要的导矿、容矿地质体。铜、铅锌矿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多分布于区域性深大断裂旁侧次级断裂构造中,形成于燕山晚期;蓝宝石矿产于沂沭断裂带内,多位于新近纪玄武质岩浆喷发中心部位。从成矿时序上,不同成因的矿床产出的构造部位、地质环境及成矿时间不同,总体上由老到新表现为金、铜、铅锌和蓝宝石的成矿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矿床类型,燕山期是区内重要的金矿成矿期,它形成了山东独具特色的金矿类型和成矿系列。按照成矿作用特征,可划分为3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和15个矿床成矿系列。沂沭断裂带内金矿床主要产于沂水-汤头断裂主裂面下盘的糜棱岩化碎裂岩和花岗质碎裂岩中。主要地质体中以泰山岩群与燕山期花岗岩金含量为高,其标准离差和变异系数较大,是区内金矿主要的成矿母岩,尤其是燕山期岩浆活动,是导致区内金矿成矿的重要因素。黄铁矿化、硅化、绢英岩化与金矿关系密切。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脉石英,其中早期黄铁矿为金矿物的主载矿物。金有自然金、银金矿两种,以角粒状为主,次长角粒状、树枝状、枝叉状及线状等,.金矿物的成色平均为816。通过对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中方解石、石英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包裹体有单一液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3种类型。其冰点温度变化于-2~-8.6℃之间,盐度在3.39wt%~12.39wt%之间,即中等盐度的岩浆流体(或深源流体)和低盐度的深循环的大气水流体;方解石中流体的盐度相对较低,推测为岩浆流体与大气水混合的结果。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宽,在107℃~550℃之间,可分为125℃~160℃、177℃~230℃和260℃~330℃三个温度峰值集中区,分别反映了早期以中温石英为代表的早期成矿阶段(260℃~330℃),以中低温石英和方解石为代表的中期成矿阶段(177℃~260℃)和以低温方解石为代表的晚期成矿阶段(125℃~160℃)。对区内典型金矿床硫、氢、氧、碳和铅等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资料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的变化为+2.7~+4.4‰,δ180H20值为-1.78~4.07‰,δD(SMOW)值为-74~77‰,δ13C平均值为-4.18~-5.1‰,铅同位素具有正常铅的特点,说明区内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地下深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为辅。蚀变矿物石英和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二者均为向右倾斜的平滑曲线,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但二者的差别也是明显的,长石中稀土元素的总量高,轻稀土元素富集更为明显,且表现为Eu的负异常;石英的稀土总量低,轻稀土元素富集不够明显,且表现为Eu的正异常。对南小尧金矿矿石中的锆石进行U-Pb同位素年龄测定,上交点2438±13Ma基本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下交点116±20Ma可能代表了区域成矿的大致时限。对龙泉站金矿、南小尧金矿和牛家小河金矿石中的钾长石矿物进行K-Ar法测定,其年龄值分别为141.92±2.06 Ma、94.29±1.38 Ma、95.92±1.40 Ma,本区金矿的形成应在早白垩世中-晚期。沂南铜井地区测定的20件全岩及单矿物K-Ar测年数据,年龄值在110-126Ma间,另外有一组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为113.4Ma。这些资料反映了金矿成矿时代应为白垩纪。通过对区内金矿成矿规律进行了概略总结,认为基底富含金质的矿源岩、晋宁期强烈的韧性剪切作用、燕山期大规模的火山-岩浆热事件是导致区内金矿成矿的因素。根据地质基础资料和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建立了区内金矿的成矿模式。

唐卓[10](2008)在《陕西省旬阳县张河磁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控矿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河磁铁矿矿床位于扬子板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隶属于南秦岭迭部-旬阳地层分区牛山地层小区。为近年来在陕南地区新勘查发现的磁铁矿矿床,矿床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东西追索长度约20km,南北宽约2km,矿区面积约为40km2。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现已发现13条矿体,全铁(TFe)平均品位约为20%,具有较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表明,张河磁铁矿矿床赋矿地层为晚古生代中泥盆统石家沟组。中泥盆统石家沟组可划分为三个地层段:D2s1 , D2s2 ,D2s3。其中磁铁矿主要赋存于D2s2 , D2s3地层段之中。各地层段主要岩性如下:D2s1 (中泥盆统石家沟组第三段):灰色绢云千枚岩夹薄层灰岩;D2s2 (中泥盆统石家沟组第二段):灰-灰绿色灰黑色灰岩夹薄层绢云千枚岩,含磁铁矿层;D2s3 (中泥盆统石家沟组第一段):灰黑色钙质板岩夹灰黑色薄层灰岩,含磁铁矿层。通过对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剖面、室内测试等已有工作资料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区内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张河磁铁矿矿床是产于晚古生代泥盆纪裂谷环境下热水沉积成矿与动力热液改造作用叠加成矿作用形成的铁矿床,热水沉积作用形成的钠长岩和动力热液改造作用形成的磁铁绿泥大理岩是成矿母岩。原岩为含棘屑石灰岩,石灰岩的重结晶是在变质分异和动力热液多种作用参与下进行的。钠长石、磁铁矿、菱铁矿等均是热水沉积作用期间同时形成的,又共同经历了后期变质分异过程和动力热液活动作用。原岩含棘屑石灰岩同磁铁矿、钠长石一起经历了中-低级区域变质和动力的压碎影像。变质过程中既具有重结晶且有多种流体溶液的参与和交代作用。通过对矿体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矿体主要受地层因素和构造因素以及变质作用控制,初步认为石家沟组和梅子垭组之间的韧性剥离断层和神河、吕河-茅坪断裂构造与张河磁铁矿矿床成矿具有密切关系。

二、四川某矿区含矿层羊肠沟剖面岩石显微构造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某矿区含矿层羊肠沟剖面岩石显微构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柴北缘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构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工作位置及交通
        1.3.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划分
        2.3.1 古-中元古界
        2.3.2 新元古界
        2.3.3 下古生界
        2.3.4 上古生界-中生界
        2.3.5 中、新生界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构造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活动
    3.4 矿体特征
    3.5 矿床成因
第四章 控矿构造特征
    4.1 褶皱变形特征
        4.1.1 B型褶皱特征
        4.1.2 A型褶皱特征
        4.1.3 褶皱形成时代探讨
    4.2 韧性变形特征
        4.2.1 显微构造特征
        4.2.2 EBSD组构分析
        4.2.3 变形机制
        4.2.4 变形时代
    4.3 断裂构造特征
        4.3.1 NW向断裂
        4.3.2 其他方向断裂
    4.4 主要断裂构造活动时间
    4.5 控矿构造的厘定及其对矿体的改造
        4.5.1 控矿构造的厘定
        4.5.2 挤压剪切变形对铅锌矿体的改造
        4.5.3 断裂构造对铅锌矿体的控制
    4.6 小结
第五章 控矿构造模式
    5.1 控矿构造特征
    5.2 控矿构造演化模式
结论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煤层自燃对含煤盆地陆源碎屑岩的改造作用 ——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新进展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3.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3.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演化
    2.2 沉积与地层特征
第3章 煤层自燃及烧变岩分类
    3.1 煤层自燃
        3.1.1 煤岩自身组分、变质程度、煤的厚度等自身物质组成因素
        3.1.2 煤层所赋存的地质环境
        3.1.3 人为因素
    3.2 煤层自燃的产物
        3.2.1 煤灰及烧变煤
        3.2.2 烧变岩的形成过程
        3.2.3 在干湿气候变化过程中可形成表生热液
    3.3 烧变岩的分类与特征
第4章 盆地东北部烧变岩特征
    4.1 烧变岩的分布及特征
        4.1.1 烧变岩的分布
        4.1.2 剖面地质特征
        4.1.3 研究区烧变岩类型
    4.2 烧变岩岩石学、矿物学性质
        4.2.1 普通薄片分析
        4.2.2 扫描电镜(SEM)分析
        4.2.3 有机质成熟度
    4.3 微量与常量元素分析
    4.4 包裹体测试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第5章 盆地东北部烧变岩研究意义及探讨
    5.1 盆地演化的意义
    5.2 蕴含的古气候信息
    5.3 资源矿产意义
    5.4 煤层自燃与铀成矿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南秦岭石泉北部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基础地质工作
        1.2.2 地质科研
        1.2.3 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野外调研及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及矿产
        2.4.1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
        2.4.2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石泉北部金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地层特征
        3.1.2 矿区岩石特征
    3.2 矿区构造特征
        3.2.1 面理
        3.2.2 褶皱
        3.2.3 断裂
        3.2.4 强变形带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化带地质特征
        3.4.1 矿化带特征
        3.4.2 矿区矿石特征
        3.4.3 蚀变特征
第四章 脉岩特征及年代学研究
    4.1 岩脉野外及镜下特征
        4.1.1 脉岩分布特征
        4.1.2 岩石组构与矿物组合特征
    4.2 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3 脉岩年代学特征
        4.3.1 年代学测试分析
        4.3.2 研究区脉岩年代学意义
第五章 石英脉包裹体特征研究
    5.1 石英脉野外特征
    5.2 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测温
        5.2.1 石英脉标本特征
        5.2.2 石英脉包裹体特征
        5.2.3 均一温度、盐度、密度
        5.2.4 形成压力及深度估算
        5.2.5 成矿带内包裹体综合对比分析
第六章 研究区金矿控矿因素及成矿预测
    6.1 研究区控矿因素分析
        6.1.1 构造与金矿关系分析
        6.1.2 石英脉与金矿化的关系
        6.1.3 中酸性岩脉与金矿化的关系
        6.1.4 地层岩性对金矿化的影响
        6.1.5 蚀变与金矿化的关系
    6.2 研究区成矿预测及找矿标志
        6.2.1 研究区遥感解译
        6.2.2 成矿预测
        6.2.3 找矿标志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主要结论与认识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陕西凤太矿集区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矿物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存在问题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秦岭造山带构造格架
    2.2 凤太矿集区地质概况
第三章 八卦庙金矿床成矿特征
    3.1 矿床地质特征
    3.2 成矿阶段
    3.3 斑点构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的特征和来源
    4.1 研究方法
    4.2 测试结果
    4.3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与演化
    4.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显微构造变形特征
    5.1 样品采集
    5.2 显微构造变形行迹
    5.3 有限应变测量
    5.4 变形-变质温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矿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
    6.1 绿泥石地质温度计
    6.2 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矿时代
    7.1 研究方法
    7.2 样品及测试方法
    7.3 测试结果
    7.4 凤太矿集区成岩成矿时代及意义
第八章 金的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
    8.1 金的迁移形式
    8.2 金的沉淀机制
    8.3 八卦庙金矿床成矿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学位申请人基本情况

(5)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区古盐度和古地温恢复及与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1.2.1 沉积盆地
        1.2.2 古盐度
        1.2.3 古地温恢复与沉积盆地关系
        1.2.4 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床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手段
        1.3.4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样品采集、加工和分析
        1.5.1 样品采集
        1.5.2 样品加工
        1.5.3 样品分析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特征
    2.2 区域构造
    2.3 岩浆岩
    2.4 矿产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萨热克铜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床特征
        3.4.1 矿体特征
        3.4.2 矿石特征
        3.4.3 围岩蚀变
    3.5 水文地质条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侏罗系及下白垩统沉积特征
    4.1 砾石特征
    4.2 胶结物类型
    4.3 典型剖面沉积相分析
    4.4 侏罗系和下白垩统沉积学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古盐度恢复
    5.1 硼元素法
    5.2 锶丰度和锶钡比值法(Sr/Ba)
    5.3 硼镓比值法(B/Ga)
    5.4 钾、钠质量分数及钾钠比值法(K/Na)
    5.5 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古盐度计算结果及其变化特征
    5.6 古盐度与卤水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
    5.7 关于古盐度与沉积环境的讨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古地温恢复
    6.1 绿泥石化学成分特征
    6.2 绿泥石温度计算
    6.3 绿泥石温度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古盐度和古地温恢复与砂砾岩型铜矿床关系
    7.1 古盐度与古地温的关系
    7.2 古盐度与铜富集程度的关系
    7.3 古地温热事件与铜富集成矿关系
    7.4 古盐度、古地温与铜富集成矿关系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6)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田构造研究进展
        1.2.2 里伍铜锌矿田的勘探与研究进展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矿田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矿田的矿床(点)空间分布特征
    2.3 矿田中里伍铜矿床概况
    2.4 里伍铜锌矿田矿床地质特征
        2.4.1 矿床产出岩系
        2.4.2 矿体形态特征与规模
        2.4.3 矿化与蚀变特征
        2.4.4 矿石类型
        2.4.5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2.4.6 矿石的矿物成分成矿顺序及矿物生成顺序
第3章 构造体系划分与分层构造解析
    3.1 构造体系划分
    3.2 区域构造特征及应力场分析
        3.2.1 区域构造的遥感影像特征
        3.2.2 基于物探异常的区域构造特征分析
        3.2.3 区域构造与化学块体的相关性分析
    3.3 矿田构造类型及成矿效应分析
        3.3.1 背形构造
        3.3.2 环状剥离断裂构造
        3.3.3 片理构造特征
    3.4 显微组构特征及指示意义
    3.5 控矿构造特征分层解析研究
    3.6 矿田形成主控制因素探讨
        3.6.1 矿体形成的容矿空间探讨
        3.6.2 韧性剪切-拆离滑脱构造与成矿
第4章 变质岩系地层与赋矿地层原岩恢复
    4.1 变质岩系地层特征
        4.1.1 三叠系西康群
        4.1.2 二叠系乌拉奚组
        4.1.3 晚元古界江浪岩组
        4.1.4 早元古界里伍岩群
        4.1.5 早元古界甲坝岩组
    4.2 赋矿地层原岩恢复
        4.2.1 野外地质法与岩石学方法
        4.2.2 岩石化学方法
    4.3 赋矿岩系形成构造环境的分析
第5章 矿田构造演化及构造控矿特征
    5.1 变质变形构造期次划分
    5.2 元古代时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3 古生代时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3.1 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5.3.2 古生代构造控矿特征
    5.4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4.1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5.4.2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控矿特征
    5.5 燕山中晚期-喜山期构造变形及控矿特征
        5.5.1 燕山中晚期构造变形特征
        5.5.2 燕山中晚期构造控矿特征
        5.5.3 喜马拉雅造山期构造变形及控矿特征
    5.6 矿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时空耦合
第6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6.1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1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1.2 硅、铅同位素特征
        6.1.3 硫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
        6.1.4 稀土元素特征
        6.1.5 锇同位素特征
    6.2 矿床地球化学的指示意义分析
        6.2.1 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
        6.2.2 矿体最终定位
第7章 构造控矿模式与矿田成矿过程分析
    7.1 多层次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7.1.1 剪切构造的控矿模式
        7.1.2 滑脱构造的控矿模式
        7.1.3 片理的控矿模式
    7.2 火成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2.1 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2.2 基性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3 矿田成矿过程分析
        7.3.1 构造应力驱动下的矿液运移势分析
        7.3.2 矿田成因探讨
        7.3.3 矿田成矿模式
第8章 隐伏矿体预测
    8.1 矿田原生晕及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1.1 成矿及伴生元素组合特征
        8.1.2 矿床地球化学分带的空间分布特征
    8.2 构造形迹的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3 物质场的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4 远景区预测
        8.4.1 成矿规律总结
        8.4.2 找矿标志及其找矿方向
        8.4.3 找矿远景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西秦岭凤太矿集区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控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第三章 凤太矿集区地质特征
    3.1 构造
    3.2 地层
    3.3 岩浆岩
    3.4 矿集区资源概况
第四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1 八卦庙-柴蚂金矿床
    4.2 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
    4.3 银洞山铅锌矿床
    4.4 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
第五章 岩浆岩特征
    5.1 岩相学特征
    5.2 地球化学特征
    5.3 锆石U-Pb年代学
    5.4 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意义
第六章 凤太矿集区构造变形特征
    6.1 褶皱系统
    6.2 断裂系统
    6.3 节理构造
    6.4 线理构造
    6.5 其它构造
    6.6 构造变形序列
    6.7 构造应力场分析
第七章 构造控矿分析
    7.1 成矿带的构造控制
    7.2 金成矿的构造控制
    7.3 铅锌成矿的构造控制
    7.4 构造-成岩-成矿时代
第八章 构造-岩浆-成矿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申请人基本情况

(8)滇东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工作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第一类铅锌矿床(以茂租铅锌矿床和会泽铅锌矿床为例)
        3.1.1 茂租铅锌矿床
        3.1.1.1 矿区地质
        3.1.1.2 矿床地质
        3.1.2 会泽铅锌矿床
        3.1.2.1 矿区地质
        3.1.2.2 矿床地质
    3.2 第二类铅锌矿床(以毛坪铅锌矿床和乐马厂铅锌矿床为例)
        3.2.1 毛坪铅锌矿床
        3.2.1.1 矿区地质
        3.2.1.2 矿床地质
        3.2.2 乐马厂银铅锌矿床
        3.2.2.1 矿区地质
        3.2.2.2 矿床地质
    3.3 第三类铅锌矿床(以富乐厂铅锌矿床为例)
        3.3.1 富乐厂铅锌矿床
        3.3.1.1 矿区地质
        3.3.1.2 矿床地质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
    4.1 常量元素
    4.2 微量元素
    4.3 稀土元素
    4.4 同位素
        4.4.1 硫同位素
        4.4.2 铅同位素
        4.4.3 氢氧碳同位素
第五章 成矿作用
    5.1 成矿时代
    5.2 成矿构造环境
    5.3 成矿流体
        5.3.1 流体包裹体类型与组合
        5.3.2 均一温度、盐度和压力
        5.3.3 流体包裹体成分
    5.4 成矿物质来源
    5.5 成矿作用
        5.5.1 矿床成因
        5.5.2 成矿模式
第六章 成矿规律
    6.1 矿源层与成矿的关系
    6.2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6.3 岩性与成矿的关系
    6.4 岩相古地理与成矿的关系
    6.5 构造控矿规律
    6.6 峨眉地幔热柱及岩浆活动的控矿作用
        6.6.1 峨眉地幔热柱对成矿的控制
        6.6.2 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控制
    6.7 找矿标志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创新性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附件

(9)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4 论文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
        1.4.1 对沂沭断裂带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1.4.2 对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进行了研究
        1.4.3 探讨了金矿成矿作用
    1.5 本章小结
2 沂沭断裂带基本特征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断裂带特征
        2.2.1 地质特征
        2.2.2 构造特征
        2.2.3 实测剖面中构造证据
    2.3 地球物理特征
        2.3.1 △T磁异常特征
        2.3.2 重力场特征
        2.3.3 岩矿石电性参数
    2.4 地球化学特征
        2.4.1 区域地化异常特征
        2.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4.3 水系沉积物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断裂带内典型金矿床特征
    3.1 蚀变岩型金矿
        3.1.1 龙泉站金矿床
        3.1.2 牛家小河金矿床
        3.1.3 南小尧金矿床
    3.2 石英脉型金矿
        3.2.1 成矿地质背景
        3.2.2 矿体特征
    3.3 矽卡岩型金矿
        3.3.1 成矿地质背景
        3.3.2 矿体特征
    3.4 潜火山热液型金矿
        3.4.1 成矿地质背景
        3.4.2 矿体特征
    3.5 其它矿床
        3.5.1 昌乐青上铜矿床
        3.5.2 安丘白石岭铅锌矿床
        3.5.3 昌乐蓝宝石矿床
    3.6 本章小结
4 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
    4.1 沂沭断裂带的演化与矿质来源
        4.1.1 沂沭断裂带演化
        4.1.2 成矿物质来源
    4.2 成矿动力学环境
        4.2.1 前中生代构造演化
        4.2.2 大陆边缘活化阶段
        4.2.3 断块发展阶段
    4.3 构造事件与成矿
        4.3.1 区域变质作用与成矿
        4.3.2 构造岩浆热事件与成矿
        4.3.3 张裂作用与成矿
    4.4 成矿系列
        4.4.1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4.4.2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4.4.3 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4.5 本章小结
5 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5.1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
        5.1.1 主要地质体金含量
        5.1.2 主要岩石类型金含量
        5.1.3 赋矿围岩的含金性
        5.1.4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5.2 矿石建造特征
        5.2.1 矿石物质成分
        5.2.2 矿石化学成分
        5.2.3 蚀变作用与蚀变分带
        5.2.4 载金矿物及金矿物特征
    5.3 成矿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5.3.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3.2 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与密度
        5.3.3 流体与成矿
    5.4 成矿物质来源
        5.4.1 稳定同位素特征
        5.4.2 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5.5 成矿时代与成矿模式
        5.5.1 成矿时代
        5.5.2 成矿阶段
        5.5.3 成矿模式
    5.6 金矿成矿规律
        5.6.1 成矿地质条件
        5.6.2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5.6.3 找矿标志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成果
        6.1.1 沂沭断裂带形成与演化
        6.1.2 构造与成矿关系
        6.1.3 成矿物质来源
    6.2 主要创新点
    6.3 问题、前景及展望
        6.3.1 问题
        6.3.2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项目
附录图版Ⅰ—光片
附录图版Ⅱ—薄片

(10)陕西省旬阳县张河磁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控矿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
        1.2.1 区调填图工作区位置
        1.2.2 论文涉及区域
    1.3 研究区地质调查研究程度
    1.4 研究方法及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区域构造运动
    2.4 区域磁场特征
    2.5 区域矿产概况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矿区地层和岩石组合
        3.1.2 矿区地层剖面特征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岩浆活动
    3.4 变质作用
    3.5 矿区磁场特点
        3.5.1 主要磁异常推断解释
        3.5.2 磁铁矿带ΔT 特征
第四章 矿体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分析
    4.1 矿体地质特征
    4.2 矿石自然类型及组构特征
    4.3 矿石化学成分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
    4.4 矿床成因类型探讨
        4.4.1 热水沉积成矿标志
        4.4.2 矿床的形成阶段
第五章 控矿条件研究
    5.1 构造控矿因素
    5.2 地层岩性因素
    5.3 变质作用因素
    5.4 岩相古地理条件
结论和讨论
    1. 主要结论与认识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主要收获
图版及说明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四川某矿区含矿层羊肠沟剖面岩石显微构造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柴北缘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构造特征研究[D]. 石永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煤层自燃对含煤盆地陆源碎屑岩的改造作用 ——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为例[D]. 杨小康.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3]南秦岭石泉北部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D]. 罗德智. 长安大学, 2016(02)
  • [4]陕西凤太矿集区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研究[D]. 张娟.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07)
  • [5]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区古盐度和古地温恢复及与成矿关系[D]. 于志远.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6]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D]. 陈道前.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1)
  • [7]西秦岭凤太矿集区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控矿研究[D]. 陈绍聪.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08)
  • [8]滇东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D]. 郭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9]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李洪奎.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7)
  • [10]陕西省旬阳县张河磁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控矿条件研究[D]. 唐卓. 长安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四川某矿区含矿层羊场沟断面岩石微结构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