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仿自然生态林的建设

论仿自然生态林的建设

一、论仿自然生态林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黔府办函[2021]8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29日

张昕[2](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汤晓宇[3](2021)在《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现阶段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对小城镇绿地的重要性意识缺乏,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同样也缺乏合理性。这些都需要预先进行有效、科学的建设规划,才能有效完善小城镇绿地体系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进行优先规划。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小城镇绿地发展的现实背景,以苍南县藻溪镇为例,对目前绿地系统规划方法进行多层次的地深入研究。试图解决藻溪镇在绿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具有山地平原地貌特征的小城镇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指出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未来趋势,其中融合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规划前景广阔。对藻溪镇绿地建设现状以及小城镇现状绿地系统规划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镇绿地分类、绿地布局和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2)根据藻溪镇2018年卫星影像等资料,对藻溪镇绿地现状进行景观格局研究,分析藻溪镇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并提出空间要素优化建议,提出了优化“连接通道”建设,加强构建生态林网络构建的方法。(3)选择藻溪镇面积不小于0.5hm2的公园绿地,利用GIS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出行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并结合藻溪镇人口分布特点,综合评价小城镇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化建议。提出通过新建公园绿地等措施来消除公园绿地服务盲区和优化藻溪镇绿地布局方法。(4)根据藻溪镇现状条件,结合景观格局、绿地可达性及绿地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对策,确定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并针对镇域“中心控制区”、“连接通道”和“节点”提出具体的绿色空间优化方案。

宋国庆[4](2020)在《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公益林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是解决我国生态环保问题的关键所在。高质量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对我国生态公益林产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对生态公益林加以概述,分析了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开展的意义,提出现阶段生态公益林管护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此为基础探究了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对策,为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刘建文,刘艳美[5](2020)在《对加强生态林建设与保护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生态林建设不仅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资源的需要,同时也在发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作用,提高加强生态林建设的措施和方法,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何昀明[6](2020)在《试析林业工程中生态林建设的重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并且由于资源环境短缺的现象频繁出现,人们就越来越重视生态的建设,而生态林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有效的缓解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林业工程中建设生态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林建设的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阐述了生态林建设的重要性,并结合目前我国林业工程中生态林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加强生态林建设的策略。

储丽青[7](2020)在《徽州古村落人居林多样性结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于美丽乡村建设时期,乡村人居林是美丽乡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徽州古村落为研究区,对乡村人居林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对徽州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还是对徽州乡村景观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对全国其他地方的乡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采用层次抽样调查法,对徽州古村落道路林、庭院林、风水林、游憩林展开实地调查,分别从乡村人居林结构特征和乔木树种多样性两个角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构特征包括树种特征、优势种、应用频率、健康状况、径级结构,物种多样性包括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属皖南山区,乡村人居林植物组成比较丰富,共有74种,隶属43科65属。人居林植被的构建以乔木为主,灌木次之,花草及藤本的应用频率较少。优势种植物主要有木犀、乌桕、香樟、垂柳、枫杨、榆树、冬青、银杏等,主要由经济型、观赏型、生产生态兼用型等3类组成,以生产生态兼用型最多。(2)由于各类型人居林功能不同,所以在植物选择上也存在差异。其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乔木树种主要有木犀、乌桕、香樟、枫杨、玉兰、垂柳、银杏、榆树、三角槭、无患子等,但随着乡村绿化事业的推进,应用植物已不仅仅局限于乡土树种,红花檵木、海桐等适应性强的灌木也被大量引入。(3)植物健康状况总体表现优秀,乔木生长状况良好,整体以半成熟期、成熟期植株居多,年龄结构趋向于成熟化。胸径径级基本呈现规律性变化,Ⅴ>Ⅳ>Ⅲ>Ⅱ>Ⅰ;冠幅径级没有呈现规律性变化,但是树木株数与树种数量呈现正相关;从不同立木层次的种类分布来看,15m以下树种分布种类占绝大多数,15m以上大乔木树种分布种类不足20%。(4)徽州古村落人居林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值4.92,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iou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5、1.40、0.91,表明徽州古村落人居林整体物种多样性较高、但存在单种优势过强、树龄偏大、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胡绪垚[8](2020)在《陕西省韩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引发的诸多“城市病”逐渐的涌现,森林作为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载体,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已成为改善宏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森林城市”是1965年加拿大教授Rrik jorgensen首次提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森林城市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起森林城市已进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森林城市规划并不是单纯的绿化规划,其和传统的林业生态规划也有较为显着的差异和区别。所谓森林城市建设,指的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出发,重视建设理念以及要求的融入[1],结合生态文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相关理论、生态文化融合等理论,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森林城市建设相关文献、书籍、研究报告,对成熟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总结,以韩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突出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根据地方自然资源特点、历史文化背景、城市发展愿景和城乡居民需求,理清规划思路,重点突出森林城市建设对地方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挖掘和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通过分区指引、分类指导、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各行业、各群体优势,共同投身于森林城市建设。通过对韩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规划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突出大绿之美,通过西北部深山区暖温带华北落叶针阔叶林带的保护和培育,加强荒山绿化、水岸绿化、矿区生态恢复、道路绿化、镇村绿化等工作,不断提高城区、郊区、平原的森林覆盖率,优化全域森林资源空间布局,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实现韩城森林的益民作用。二是突出林产优势,大力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实现城郊近自然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花椒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等林产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提升产业富民能力,大绿大美的同时,实现韩城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的富民作用。三是要在保护文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森林、湿地的生态文化功能,建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载体,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质的同时实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真正发挥森林兴民的作用。四是根据河流功能差异和周围景观特色,科学进行功能定位、制定发展规划,例如韩城市通过建设生态景观长廊、生态文化绿带等不同类型的河岸绿化,结合“引黄入城济澽”和9个生态湖项目,构建林水相依、水水相连的森林生态网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传播提供平台,实现森林惠民。

梁书林[9](2019)在《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退耕还林是我国在新世纪生态建设方面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前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取得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上,我国于2014年开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虽然已经实施四年,但是要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并完全兑现现有补助政策要到2025年方才结束,要实现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的战略目标,稳定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有很多管理工作要做。本文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认识研究新一轮退耕还林,退耕还林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兼具公益属性和经济属性,政府承担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职责,同时用市场机制解决项目经济效益实现路径,提出通过政府部门、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和退耕农户的多元协作解决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面临现实问题的对策。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成果的指导下,首先从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背景、项目落地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经营管理情况等建设现状出发,对当前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归纳出目前存在的落实退耕还林土地越来越困难,退耕还林地用途和林木权属不明晰,后期经营管理责任没有全面落实到位、退耕还林建设成功巩固存在较大风险和充分实现项目经济效益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然后再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即土地利用政策不协调,退耕还林地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不及时,后期经营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不健全,财政补助政策无比较优势和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特殊优势。最后针对性的提出政府部门协同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地用途变更及确权登记,创新后期经营管理模式并建立考核机制,优化完善财政补助政策和引导鼓励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等五项对策建议,本研究能够为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尤其是后期经营管理、成果巩固和充分实现经济效益等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何乃翔[10](2019)在《基于GIA的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网络和实施路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号召下,如何在资源约束和生态压力下实现绿色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作为落实国土空间管制的重要手段,生态空间的界定和调控对于协调保护和发展的互动关系、维持空间发展的生态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县域生态空间调控作为国土空间管制体系中承上启下、整合传导的关键环节,当前尚未有一整套完整的调控方法和路径。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实现“生态环保的底线支撑”和“城乡发展的驱动引擎”良性互动的县域生态空间调控方法。本文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模型(GIA),首先探讨了其与生态空间调控的耦合关系,并结合空间弹性原理和组织理论,通过生态空间调控网路和实施路径构建,对基于GIA的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方法进行实证。本文按照“关联系统建立-生态基础分析-空间关系判别-路径体系构建”的思路展开。首先,基于对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空间的同构性分析,从背景共融、目标双赢、动力机制和技术支撑四个方面构建了GIA和生态空间调控的关联系统。其次,基于空间弹性原理,在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纳入空间异质性影响因子,进而得出夏河县生态本底及其形成机制。然后,以生态本底评估结果为基础,通过“识别生态源地-提取生态廊道-判别生态节点-评价网络要素-优化生态网络”的技术路径构建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网络。最后,基于组织理论“理性系统-自然系统-开放系统”三维视角,结合公共政策原理、空间弹性原理和复杂系统协同论,提出“理性-政策”、“自然-弹性”、“开放-协同”的空间调控理论导向和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夏河县“区划管控-边界导控-格局整控”的生态空间调控路径体系。

二、论仿自然生态林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仿自然生态林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2)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3)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困境
        1.1.2 温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构建“1650”新格局
        1.1.3 苍南县“大花园”建设的积极推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绿色基础设施
        2.1.2 小城镇
        2.1.3 小城镇绿地
        2.1.4 小城镇绿地系统
        2.1.5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2.1.6 景观生态学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1.1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历程
        2.2.1.2 国外城镇发展历程
        2.2.1.3 国外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现状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2.1 国内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历程
        2.2.2.2 国内城镇发展历程
        2.2.2.3 国内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现状
    2.3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与绿地系统规划
        2.3.1 绿色基础设施的内容及构成
        2.3.2 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2.3.3 绿色基础设施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
        2.3.4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系统规划基本步骤
        2.3.5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系统规划的优势
        2.3.6 小结
3 藻溪镇概况分析
    3.1 地理区位
    3.2 自然条件
        3.2.1 地形地貌
        3.2.2 土壤条件
        3.2.3 河流水系
        3.2.4 气候条件
        3.2.5 森林植被
    3.3 社会经济条件
        3.3.1 行政区划与人口
        3.3.2 国民经济现状
        3.3.3 交通现状
    3.4 历史人文
        3.4.1 历史发展沿革
        3.4.2 旅游资源
    3.5 藻溪镇绿地建设现状
        3.5.1 镇域范围绿化现状
        3.5.2 建成区范围绿化现状
        3.5.3 优势因素评价
        3.5.4 劣势因素评价
4 景观格局分析研究
    4.1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4.1.1 研究数据来源
        4.1.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与计算
        4.1.2.1 指数选取及生态意义
        4.1.2.2 指数的软件处理
        4.1.3 景观格局斑块分类
    4.2 景观格局分析
        4.2.1 景观斑块数据库的建立
        4.2.1.1 数据预处理
        4.2.1.2 数据库的建立
        4.2.2 斑块构成分析
        4.2.3 空间特征分析
        4.2.4 多样性分析
    4.3 景观格局分析总结评价
    4.4 景观格局优化建议
5 可达性分析研究
    5.1 可达性分析方法
    5.2 可达性分析
        5.2.1 建立数据库
        5.2.1.1 道路数据库
        5.2.1.2 公园绿地数据库
        5.2.1.3 人口数据库
        5.2.2 网络分析模型构建
        5.2.2.1 构建道路网络数据集
        5.2.2.2 构建公园绿地服务区
        5.2.2.3 不同出行方式对可达性分析的影响
        5.2.2.4 等时面数据分析
        5.2.3 人口密度分析
        5.2.3.1 构建人口密度分布图
        5.2.3.2 地形及人口对可达性分析的影响
        5.2.4 识别服务盲区
    5.3 可达性分析总结评价
    5.4 可达性优化建议
6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
    6.1 规划范围
    6.2 规划分析
        6.2.1 藻溪镇景观格局分析
        6.2.2 藻溪镇可达性分析
        6.2.3 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6.2.3.1 绿地系统规划局限性分析
        6.2.3.2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系统规划优化内容
    6.3 规划目标与规划原则
        6.3.1 规划目标
        6.3.2 规划原则
    6.4 规划布局结构
    6.5 中心控制区规划
        6.5.1 生态林建设规划
        6.5.2 森林防护规划
        6.5.2.1 有害生物防治
        6.5.2.2 森林防火
        6.5.2.3 森林资源监测
        6.5.3 特色产业规划
        6.5.4 湿地公园规划
    6.6 连接通道规划
        6.6.1 绿色通道规划
        6.6.1.1 镇域绿色通道建设规划
        6.6.1.2 建成区绿色通道建设规划
        6.6.2 生态水网建设
    6.7 节点规划
        6.7.1 森林村庄建设规划
        6.7.2 古树名木保护
        6.7.3 公园建设
    6.8 树种规划
        6.8.1 树种选择原则
        6.8.2 树种选择及分类规划
        6.8.2.1 公园绿地树种选择规划
        6.8.2.2 道路林网树种选择规划
        6.8.2.3 水系林网树种选择规划
        6.8.2.4 农田林网树种选择规划
        6.8.2.5 附属绿地树种选择规划
        6.8.2.6 景观林树种选择规划
        6.8.2.7 湿地树种选择规划
        6.8.2.8 荒地树种选择规划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索引
个人简介
致谢

(4)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公益林的内涵
2 生态公益林管护的意义
    2.1 推动我国经济事业发展
    2.2 提升国民的生活品质
    2.3 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3 生态公益林管护的问题
    3.1 生态公益林管护制度建设不完善
    3.2 生态公益林管护体系构建不健全
    3.3 生态公益林管护思想认知不深刻
    3.4 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能力不到位
4 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对策
    4.1 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制度,规范生态公益林管护行为
    4.2 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体系,保证管护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4.3 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宣传,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意识
    4.4 落实管护人员培训计划,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的专业能力
5 结束语

(5)对加强生态林建设与保护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林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维护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1.2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3 为保护生态环境打好基础
2 加强生态林建设和保护的措施
    2.1 提高对生态林建设和保护的重视程度,打好思想基础
    2.2 强化林业建设和管理的队伍结构,做好制度和人员保障
    2.3 开展营林造林时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3 结语

(6)试析林业工程中生态林建设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生态林建设的相关概述
    (一)生态林建设的概念
    (二)生态林建设的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
        2. 效益一致性原则
    (三)林业工程中生态林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林业工程中生态林建设的重要性
    (一)涵养水源并保持水土
    (二)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三)调节了气候
    (四)使生态环境污染得到防治
    (五)较好的生态、景观和经济效益
        1. 生态效益
        2. 景观效益
        3. 经济效益
四、目前林业工程中生态林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和法律规则方面
    (二)生态补偿方面
    (三)生态林建设模式方面
    (四)科技支持力度方面
    (五)生态林建设的监控方面
五、加强林业工程中生态林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生态林建设的意识
    (二)科学的进行育林造林工作
    (三)提高造林的质量
    (四)加大生态林建设的资金投入
    (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六)强化森林的管理保护工作
    (七)平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结语

(7)徽州古村落人居林多样性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研究
        1.1.1 人居环境
        1.1.2 村镇绿化
        1.1.3 乡村景观
        1.1.4 乡村人居林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乡村人居林研究进展
        1.2.2 国内乡村人居林研究进展
    1.3 徽州古村落研究
        1.3.1 徽州古村落定义与范畴
        1.3.2 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
        1.3.3 徽州古村落文化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1.1 政治制度背景
        2.1.2 徽州古村落自身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础理论
    3.1 乡村人居林内涵与建设思考
        3.1.1 乡村人居林的内涵与特点
        3.1.2 乡村人居林建设的必要性
        3.1.3 我国乡村绿色建设思考
    3.2 乡村人居林理论基础
        3.2.1 聚落理论
        3.2.2 森林生态学理论
        3.2.3 生物多样性理论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自然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生态建设情况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方法
        4.3.1 样地设置
        4.3.2 样方调查设计
        4.3.3 具体调查测定
        4.3.4 数据处理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人居林结构特征研究
        5.1.1 人居林科、属、种组成特征分析
        5.1.2 人居林优势种特征分析
        5.1.3 人居林应用频率特征分析
        5.1.4 人居林植物组成健康状况分析
        5.1.5 人居林乔木径级结构分析
    5.2 人居林乔木树种多样性指数特征研究
        5.2.1 物种丰富度分析
        5.2.2 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
        5.2.3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
    5.3 研究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8)陕西省韩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归纳分析法
        1.4.3 实际应用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文明
        2.1.2 森林城市
    2.2 森林城市规划理论
        2.2.1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学理论
        2.2.4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
        2.2.5 生态文化理论
        2.2.6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 森林城市规划特色研究
        2.3.1 森林城市建设是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有力抓手
        2.3.2 森林城市建设是以近自然模式为主导方向
        2.3.3 森林城市建设是提升远郊森林质量,提高自然森林系统健康度的有效手段
        2.3.4 森林城市建设是通过农林复合经营,实现城郊近自然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2.3.5 森林城市建设是控制城市无序扩张,提升城市整体品质的重要举措
        2.3.6 森林城市建设是全社会参与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平台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候
        3.1.4 土壤
        3.1.5 水文
        3.1.6 植被
        3.1.7 野生动物
    3.2 社会经济
        3.2.1 行政区划
        3.2.2 人口
        3.2.3 经济
    3.3 生态环境
        3.3.1 大气环境
        3.3.2 水环境
        3.3.3 声环境
第四章 韩城市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4.1 综合基础优势研究
    4.2 国家森林城市达标分析研究
    4.3 存在问题分析研究
        4.3.1 森林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3.2 城区绿量不足,城市森林生态功能有待完善
        4.3.3 城乡绿化发展不均衡
        4.3.4 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4.3.5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森林保育能效亟待加强
        4.3.6 森林文化载体培育不足,未能形成聚集效应
    4.4 韩城市森林城市规划思路研究
        4.4.1 规划依据
        4.4.2 规划期限
        4.4.3 规划目标
        4.4.4 规划指导思想
        4.4.5 规划理念
        4.4.6 规划原则
        4.4.7 总体布局
    4.5 森林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5.1 城市森林网络体系建设
        4.5.2 城市森林健康体系建设
        4.5.3 城市森林经济体系建设
        4.5.4 城市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4.5.5 城市森林管理体系建设
    4.6 规划体系及建设重点研究
        4.6.1 森林城市生态环境体系
        4.6.2 森林城市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4.6.3 森林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4.6.4 森林城市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远期效果展望
        5.2.1 韩城市将成为森林型森林城市
        5.2.2 韩城市将成为最佳宜居城市
        5.2.3 韩城市将成为全国旅游目的地之一
        5.2.4 生态GDP比重高,国民经济增长正面效应显着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退耕还林与新一轮退耕还林
        2.1.2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2.2 相关理论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第三章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的现状分析
        3.1.1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规划情况
        3.1.2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财政补助政策及落实情况
        3.1.3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管理协调机制及实施流程
        3.1.4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完成及经营管理情况
    3.2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落实退耕还林土地越来越困难
        3.2.2 退耕还林地用途和林木权属不明晰
        3.2.3 后期经营管理责任没有全面落实到位
        3.2.4 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巩固存在风险
        3.2.5 项目经济效益尚未充分实现
第四章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土地利用政策不协调
        4.1.1 事实耕种的部分坡耕地未进入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4.1.2 全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任务不利于新一轮退耕还林
        4.1.3 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不协调
    4.2 退耕还林地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不及时
        4.2.1 退耕还林地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程序和要求不清晰
        4.2.2 相关部门和乡镇村组干部主动服务不够
        4.2.3 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未纳入工作考核
    4.3 后期经营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4.3.1 经营管理模式单一
        4.3.2 经营管理考核指标单一
        4.3.3 经营管理考核制度不健全
    4.4 财政补助政策无比较优势
        4.4.1 与前一轮退耕还林直接补助比无优势
        4.4.2 与农业生产直接补贴相比无优势
    4.5 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特殊优势
        4.5.1 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融资优势
        4.5.2 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技术优势
        4.5.3 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市场优势
        4.5.4 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规模优势
第五章 加强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部门协同优化土地利用政策
        5.1.1 实事求是完善耕地面积
        5.1.2 依规调减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指标
        5.1.3 统筹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5.1.4 部门协同配合做好土地落实和管理工作
    5.2 加快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地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
        5.2.1 优化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办理程序
        5.2.2 加强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主动服务
        5.2.3 加强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工作考核
    5.3 创新后期经营管理模式并建立考核机制
        5.3.1 创新后期经营管理模式
        5.3.2 优化经营管理考核指标体系
        5.3.3 建立健全经营管理考核制度
    5.4 优化完善财政补助政策
        5.4.1 尽快出台后续财政补助政策
        5.4.2 优化财政补助政策支持方向
        5.4.3 统筹用好现有其他财政政策
    5.5 鼓励引导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
        5.5.1 营造新型主体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的政策环境
        5.5.2 鼓励引导新型主体采用流转方式实施规模化经营
        5.5.3 鼓励引导新型主体与退耕农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GIA的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网络和实施路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倡导绿色发展、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时代号召
        1.1.2 规划发展转型背景:新型城镇化下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同的革新驱动
        1.1.3 实证案例现实背景:夏河县“生态立县”与精明发展的转型诉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相关概念辨析
        1.4.1 绿色基础设施
        1.4.2 绿色基础设施评价模型(GIA)
        1.4.3 生态空间调控
    1.5 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
        1.5.1 复杂系统理论
        1.5.2 景观连接度理论
        1.5.3 生态空间理论
        1.5.4 组织理论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6.1 绿色基础设施及其实践研究
        1.6.2 生态空间调控研究
    1.7 研究内容和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2 GIA和生态空间调控的关联分析
    2.1 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空间的关系解读
        2.1.1 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释义
        2.1.2 生态空间的内涵释义
        2.1.3 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空间的同构性分析
    2.2 GIA应用于生态空间调控的适用性分析
        2.2.1 背景共融:“传统规划”和“反规划”两种思路的博弈
        2.2.2 导向双赢:“制约支撑”和“动力引导”两种系统的平衡
        2.2.3 动力机制:“效益-内涵-结构-体系”协同的驱动引擎
        2.2.4 技术支撑:“全域统筹”和“空间基础”的多元技术平台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GIA的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模型构建
    3.1 模型构建基础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2 调控尺度和对象
        3.1.3 调控原则和目标
    3.2 模型构建思路
        3.2.1 模型适用性分析
        3.2.2 模型构建框架
    3.3 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技术平台搭建
        3.3.1 生态基础分析:生态空间环境本底评价
        3.3.2 空间关系判别:生态空间调控网络构建
        3.3.3 路径体系构建:生态空间调控实施路径
    3.4 本章小结
4 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网络构建
    4.1 网络构建理论基础
        4.1.1 生态调控网络构建的空间内涵
        4.1.2 空间弹性网络构建的理论框架
    4.2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生态环境本底分析
        4.2.1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4.2.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4.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4.3 基于网络优先级的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4.3.1 识别生态源地
        4.3.2 提取生态廊道
        4.3.3 判别生态节点
        4.3.4 评价网络要素
        4.3.5 优化生态网络
    4.4 本章小结
5 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路径构建
    5.1 调控路径需求分析
        5.1.1 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需求
        5.1.2 空间发展行为的管制需求
        5.1.3 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需求
    5.2 调控路径理论基础
        5.2.1 生态空间“组织-调控”理论框架
        5.2.2 “理性-政策”视角下的生态空间功能完善
        5.2.3 “自然-弹性”视角下的生态空间边界控制
        5.2.4 “开放-协同”视角下的生境系统关系协调
    5.3 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实施路径
        5.3.1 区划管控:组织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空间政策导引
        5.3.2 边界导控:划定空间管制边界,建立潜力约束机制
        5.3.3 格局整控:协同生境空间网络,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5.3.4 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实施保障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及建议
    6.2 论文特点及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论仿自然生态林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2]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汤晓宇.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4]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 宋国庆. 种子科技, 2020(22)
  • [5]对加强生态林建设与保护的思考[J]. 刘建文,刘艳美. 种子科技, 2020(13)
  • [6]试析林业工程中生态林建设的重要性[A]. 何昀明. 2020万知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智慧工程二), 2020
  • [7]徽州古村落人居林多样性结构特征研究[D]. 储丽青.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8]陕西省韩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规划研究[D]. 胡绪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9]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梁书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10]基于GIA的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网络和实施路径构建研究[D]. 何乃翔.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论仿自然生态林的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