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数据库营销模式及其特点

在线数据库营销模式及其特点

一、在线数据库营销模型及其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戎卿文[1](2020)在《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自1950年代由布兰迪(Cesare Brandi)引介入建筑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始终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预防性保护理论自2009年左右引介入中国学界,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在政策制定、科研和工程实践层面逐渐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显着,包括:对预防性保护概念的片面化、碎片化认识,重技术、轻理念,重硬件、轻软件,重单体、轻区域,更有因时髦而冠“预防性”之名者。这些问题使得国家的文化遗产政策和基础科研投入面临着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历史地、科学地、系统地重新认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藉此建构中国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第1章首先系统整理和深入阐述了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基本廓清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揭示出相关话语体系与国际实践网络的生成过程。第2、3章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研究评述的解读,结合在欧洲相关国家与学术组织的实地调研与观摩,发现并提炼了1950年代以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2条主要原生路径:1.以科学归纳、区域巡检与整体规划为特征的规划式保护;2.以高频度巡检与反馈行动为特征的预防性维护。本文考证发现,前者主要以意大利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思想的整体观;后者则主要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深层动因来自荷兰的社区联结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1990年代以来,预防性保护与当代保护理论语境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更显着地呈现出其科学面向和工具理性的特点。在第4章,笔者洞悉到近三十年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重构,其背后的趋势在于原生路径的交融与整合,以及对建筑保护运动在现当代发展的回应。本文提出并建构了P-MMI模式(P规划式—M监测、M日常维护、I巡检),对欧洲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有效提炼出其发展路径与趋势;通过该模式观察到,1970年代的两条原生路径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交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模式,包括:“风险地图”模式、“文化区”模式等,对中国形成了启发。面向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5章回顾指出,预防性保护引介入中国十年以来,并未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推广,但由于理念新颖、科技色彩浓厚,且与国内偏重硬件投入的科研运作模式相契合,预防性保护在重点建筑的监测领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预防性保护以对重点建筑的“科学保护”和预防监测见长,但忽视了区域面上的计划性预防,因此虽然在一些局部已具有“预防性”,但在宏观层面仍然是一种“应激性”保护;第5章后半部分进而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行机制为基础,吸收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规律与进展,根据P-MMI模式,初步建构了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以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语总结了本文提出并建构的当前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路径:加强整体观,参照P-MMI模式,发展区域规划式预防性体系,保持硬件监测的优势,推动软件建设,强化巡检与日常维护行动,促使目前的“科技——应激——预防”模式向“科技——计划——预防”模式转化。本文成果既响应了国家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为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AlhejiAyman Khaled B[2](2019)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生态城建设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沙特阿拉伯的城市发展和人口激增加剧了对环境和气候的挑战。对地球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会导致有限资源的枯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也会对气候模式造成永久性的改变。此外,传统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的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碳(CO2)排放物,这会导致全球变暖,反过来又会影响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和气候、对废物回收利用,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影响,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活;并且采用创新的土地使用规划和可替换式的交通运输系统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这项研究为沙特阿拉伯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设计框架,包括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城市概念的概述、沙特阿拉伯未来的规划和项目以及沙特阿拉伯愿景2030实现的贡献。这个设计框架包含一个对于生态城市最佳和适当选址位置的评估方针和指标的建议。此外,生态城市关键性能指标(KPIs)的制定和生态城市战略目标的发展都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并为实现沙特阿拉伯愿景2030做出贡献。此外,采取、确定和使用合适的可持续技术应用于生态城市、与KPIs目标相一致,并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定义输入和输出材料流。因此,这项研究提出了 4种评估准则,用于确定沙特阿拉伯生态城市建设的地理位置,此外在2017年到2050年这个具体的时间范围内还在各个部门制定了 10个战略目标,为沙特阿拉伯的生态城市KPIs规划了 40个目标。这项研究还采用并确定了生态城市居民材料流动的初始合适的可持续技术,包括能源供应、原生水、食品加工、废弃物处理和交通运输系统多个部门。这项研究使用了许多模拟分析工具来开发、设计和优化可持续技术系统,包括使用PRT-Hermes,T*SOL(?)2018(R1),PV*SOL(?)premium 2018(R9),HOMER Pro(?)and STOAT(?)5.0 等动态设计和优化仿真工具,以确定每一个系统的具体要求,并且满足系统性能。可持续性技术的使用提供了一种可再生资源,人均主要能源消耗减少63.08%,使用可持续性交通运输系统在内的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需求也大大减少,以及可再生原生水资源消耗也降低:人均生活用水量减少54%。并且此技术通过减少75%的MSW,以及回收利用废水、为人均用水量的44%提供原生水,来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它每年还可以产生超过349114kWh的能量、2206 m3的原生水和2650.7万m3的生物沼气。因此,生态城市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用多种可持续性技术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平衡的健康的环境。

郭仲元[3](2018)在《IP化运营视角下的A出版社运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典型国有出版企业——A出版社在IP经营理念指导下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新的运营模式,为国有出版社从传统图书出版企业转型升级为有能力进行IP化经营的现代文化企业找到一条可行之路。论文将阐述IP化运营的基本概念,结合国内外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理论及实践成果,提出“版权代理人”这一新型企业模式,并设想了将这一模式运用到A出版社IP化运营转型中去的可行性和必要措施。本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评价,并明确论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为A出版社运营模式现状。主要通过对A出版社当前主要业务模式进行分析,指出A出版社运营模式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成因。第三章探讨A出版社IP化运营的条件。主要分析A出版社进行IP化运营所应具有的内外部条件,并使用SWOT分析方法,找出了适合A出版社的IP化运营方向,初步提出建立版权代理人型企业的思路。第四章讨论A出版社建立版权代理人企业的具体方法,明确构建版权代理人企业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并从组织结构的搭建,读者、作者群体开发与维护、建立已出版为起点的IP商业渠道三方面具体阐述了A出版社建立版权代理人企业的具体手段。第五章为A出版社IP化运营模式的保障措施。将从组织保障、人力保障和资本保障三个方面,讨论A出版社社如何确保版权代理人业务的顺利开展。第六章为结论,归纳A出版社进行IP化运营的可行性、必要性与要点。

易军[4](2014)在《长沙窑事物原型获取与数字化表征》文中认为长沙窑是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唐代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附近石渚的瓦渣坪一带,是极富湖湘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长沙窑事物原型及其数字化表征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其基本研究思路是采用原型理论和数字化方法来获取和表征长沙窑事物,构建理论模型,并通过设计实践试图解决长沙窑面临的文化延续和发展问题。本研究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子课题之一《基于数字化和湖湘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设计共性关键技术》,并以作者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虚拟原型与反求模型实验室的部分研究工作为基础。本文研究长沙窑的事物原型、数字化和设计三个理论与实践问题。“事物”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基于原型的长沙窑事物结构,长沙窑的“物承文化”和“事承文化”及其关系。事物原型研究的三个层面是:长沙窑的文化现象;“事”和“物”的关系;认知模式和“深层”文化模式。数字化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基于长沙窑事物结构,采用数字化方法来获取、表征和应用长沙窑的事物原型;设计研究的关键问题是:长沙窑事物原型驱动的设计创意模式,基于原型启发和原型匹配的设计创意机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设计创意扩散过程。论文以长沙窑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实验、案例分析和数字化方法等研究过程论证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正确性、可用性和实用性。论文研究的基本结构为:第一章以文献综述为基础,定义了本文研究的研究范畴、术语与关键问题。第二章从设计角度分析长沙窑事物与事物原型,提出长沙窑的事物原型框架,以及长沙窑事物原型的基本应用范式,即原型匹配和原型启发,并且讨论具体的数字化方法和技术基础。第三章以文献资料为研究证据和史料资源,结合博物馆考察和实地调查等方式,主要研究长沙窑的事与物。在长沙窑事物研究的证据和史料来源的基础上,研究长沙窑事物结构的各项具体内容。第四章根据长沙窑事物特点研究物原型和事原型获取与数字化表征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路线,提出长沙窑事物原型获取流程,进行事物原型获取与数字化表征实验,初步构建了长沙窑事物原型素材集框架。第五章以长沙窑文化空间和原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事物原型启发和基于事物原型匹配的设计创意机制。面向长沙窑创意产品设计,提出了事物原型驱动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流程,探讨了事物原型特征应用的创意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第六章重点研究了长沙窑事物虚拟现实展示和人机实时交互的软件技术选择与应用、硬件设备选型与展示环境构建,并在实验室进行了部分演示案例模拟。研究的成果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层面上,探索一套基于事物原型理论的地域文化数字保护和创意产品设计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提出了事物原型和数字化方法研究长沙窑的研究范式,将长沙窑文化研究视角从考古学拓展到设计学。研究采用事物结构、事物原型获取和数字化表征的研究路线,通过分析长沙窑事物与事物原型,提出长沙窑的事物原型框架和长沙窑事物原型的基本应用范式,并且以长沙窑文化空间和原型启发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事物原型启发和基于事物原型匹配的设计创意机制。研究和案例分析表明,该研究范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具有设计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第二,在长沙窑事物原型的层面上,以考古资料、研究文献和实地考察等为研究的证据和史料资源,主要研究长沙窑的事与物。在确认长沙窑事物研究的证据和史料来源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长沙窑事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文化影响、信息交流和目的意义及长沙窑物的形成原理、结构形式、胎釉材料、制作工艺和器物造型。根据长沙窑事物特点探讨了物原型和事原型数字化表征具体方法与技术路线,物原型数字化表征通过形态、色彩和纹饰三个原型特征数字化实现,事原型数字化表征通过数字载体描述典型行为或事件实现,提出了长沙窑事物原型获取流程并进行了实验,初步探讨了长沙窑事物原型素材集框架。第三,在长沙窑事物原型驱动的设计创意模式的研究上,以长沙窑文化空间和原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事物原型启发和基于事物原型匹配的设计创意机制。面向长沙窑创意产品设计,提出了事物原型驱动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流程,探讨了事物原型特征应用的创意设计的意义和价值。构建一个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的框架。在长沙窑事物数字化展示环节上,以长沙窑谭家坡遗迹馆的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现状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三维虚拟演示的软硬件设计方案,构建人机交互控制与数字化艺术空间交互系统,包括动作信息获取、图像引擎的动作信息映射三维模型、动作映射虚拟现实。

罗曼[5](2013)在《数据库出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果将1951年美国调查局建立的数值数据库视为数据库出版的发轫的话,全球数据库出版如今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了。在这60多年里,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据库出版取得了长足而深远的发展,从最初的一项政府支持扶助的活动,逐步走向了商业化,产业化。从检索功能方面来看,数据库出版也经历了从最初简单低级的对穿孔卡片进行物理存储、处理和数据管理,到脱机检索,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网络检索等阶段。从服务方式来看,经历了最初的文献,信息存储管理服务,到提供简单的文献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阶段。知识服务阶段又涵盖了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信息解决方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本文旨在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数据库出版取得以上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做一些探究,同时对这些变化和发展进行总结和归类,从而分析得出了数据库出版的三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数据库产品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数据库出版产业的宏观状况进行研究,重点是对数据库出版成熟阶段的研究,这一阶段不仅涉及到数据库出版实现和提供知识服务的具体方式,还谈到了数据库出版的趋势。最后结合我国数据库出版的实际情况,指出其发展现状和困境,并将其放在全球数据库出版格局的宏大视角中,对自身情况和地位做一个观照,借鉴国外数据库出版的经验,探索我国数据库出版的发展出路。本论文主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引言部分探讨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内容、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在理论基础中,本文借鉴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将数据库出版产业发展划分为形成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第二章,数据库及数据库出版探析,主要是介绍数据库的定义、分类,数据库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数据库出版的定义、模式、特点与优势。其中数据库出版模式一节在全论文中起着统领作用,第三、四、五、六章都是在这一出版模式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三、四、五章分别为数据库出版产业形成阶段,数据库出版产业成长阶段和数据库出版产业成熟阶段。这三个章节的逻辑与思路是一致的。首先对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概述,然后运用PEST分析法,分析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背景和动机。最后以第二章中的数据库出版模式为依据,从内容提供商,集成商,产品,用户和终端几个方面,对每一阶段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示数据库出版产业在这几个方面,后一阶段较前一阶段有着怎样的发展。第六章,我国数据库出版产业探析,则是探讨我国数据库出版的发展历程,现状。在对现状进行分析时,主要探讨了数据库出版商和数据库产品两个方面。最后将我国数据库出版产业和全球数据库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能够看出我国与欧美等国的差距,和在全球数据库产业中的位置。第七章,数据库出版发展的经验分析和应用,主要是总结了数据库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经验,然后针对我国数据库出版产业的现状,结合这些经验,给出了我国数据库出版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赵玉梅[6](2012)在《试论网络营销新特点》文中认为网络营销是一种新型营销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通过互联网这种载体,利用新的营销理念实施营销活动。改变了传统消费者的价值观念,规避了一定程度的商业竞争,体现了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网络营销不同于传统的营销手段,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可以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或者部分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

张健[7](2010)在《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与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顾客为中心理论的发展,使得企业的营销理念逐步从产品导向转变为顾客导向,吸引、维系优质顾客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顾客在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的同时,顾客资产也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商业网站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服务的特点,顾客在网站的经营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网站经营效果的指标也从网络市场占有率转变为网站所拥有的顾客资产上,因此,运用顾客资产理论,在对顾客资产进行系统测量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以实现顾客资产的提升,对商业网站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考虑商业网站在顾客特征、经营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与实体企业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分析了商业网站顾客资产的特征及驱动要素,全面深入地探讨了顾客资产驱动要素在商业网站领域的新内涵。其次,在对传统顾客资产测量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传统测量模型无法应用于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的原因,并提出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的思路与方法。再次,以时间序列模型ARIMA作为具体算法,以我国某商业网站为例,对该网站的顾客资产进行了测量,对本文提出的顾客资产测量方法进行了应用。最后,针对顾客资产驱动要素的四个维度,提出了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提升的具体策略。

刘洋[8](2010)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数据库营销是一种低成本且精准的营销方式,数据库营销系统则是开展数据库营销的平台。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一方面为数据库营销的开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和知识。如何让这些信息与知识真正为企业所用,提高企业营销的工作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营销必须解决的课题。虽然企业可以运用数据库营销来提高竞争力,国内外学者尝试着从多个方面提出数据库营销的内涵、作用以及实施过程,不管从技术工具、方法手段,还是从过程、系统。但始终没有借助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工具来指导数据库营销实践。知识管理作为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强调通过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借鉴知识管理的观点,充分发挥企业外部信息和知识在营销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企业制订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计划,提高企业的营销效果。本研究首先对众多的数据库营销和知识管理的定义进行梳理和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归纳演绎以及综合评价等方法,探讨企业获取、应用、创新营销信息及知识的能力的形成机制,提出了数据库营销系统的框架结构,接下来总结了知识管理和数据库营销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系统设计的原则、目标、特点、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完成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包括了客户接触点管理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营销知识管理子系统以及运营管理子系统,并进一步研究了子系统之间的运行机制。最后对系统实施前的企业组织机构重组以及重要岗位的设置进行了分析,并对系统运营和实施的流程进行了相应分析。提出了,数据库营销应该以管理决策为指导前提,以最终的绩效为依据,对实施的各个流程进行优化和调控,能持续对营销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营销知识库并进行营销活动,有效测评和反馈营销结果,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阐明了数据库营销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知识管理和数据库营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提出了面向用户、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框架和模型,并给出了完整的数据库营销实施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霍嘉[9](2011)在《中国中小企业网络销售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虽然近年来国内互联网络以及电子商务都相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销售的情况还不容乐观,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应用,调整营销策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发网络销售技术,寻求以多种渠道打开产品销路,利用网络来快速地调整生产,以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研究中小企业网络销售模式出发,仔细考量了发达国家已经成功运作的销售模式,采用定量及定性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目前网络环境和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提出我国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模式,作出一定的评价,希望能从中摸索出一些中小企业开展网络销售的新道路。本文对目前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首先对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总结。其次,对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政策法律环境,消费环境,做了全面的分析,并论述了这种环境下中小企业网络销售所面临的机遇及障碍。尤其是针对目前的消费环境下,消费者特征及行为的变化,沟通模式和客户关系的变化做了深入研究,为以下讨论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模式进行了理论铺垫。本文着重讨论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模式问题。首先,讨论了国外成熟的网络销售模式,这是可以借鉴的经验。其次,以消费者为导向,结合企业网络销售策略,构勒出消费刺激模式,互动沟通模式,数据库营销模式三个类型并分别做了阐述。消费刺激模式下,企业可采用的策略有网络广告策略,虚拟社区发布策略,网站设计策略及在线拍卖策略等。在互动沟通模式,企业可采用的策略有E-mail营销策略,FAQ设计策略,BBS销售策略,博客互动营销策略等。在数据库营销模式下,企业可采用的策略有数据营销策略,SEO营销策略。并就这些策略的应用做了进一步分析。本文试结合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模式讨论企业网络销售评估方法及对策。首先,对中小企业网络销售评估的必要性作了分析,阐述了评价指标。其次,总结了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对策。宏观层面上应注意做好规划工程,加强信息建设,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微观层面上应注意因时制宜地采用合适的网络销售模式及制定网络销售策略。

赵丹[10](2009)在《基于网络消费者角度的企业网站可信度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电子商务发展空前繁荣,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已成为潮流,电子商务交易额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新的商务模式,竞相在Internet上构建起自己的网站,从事商务活动,以期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然而,企业网站的质量不容乐观,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企业网站应有的价值。电子商务本质上就是信任经济。企业网站可信度是网站浏览者(消费者)是否会产生进一步行为的评判依据之一,会对其购买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网站可信度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关于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而网络消费者如何合理、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网站可信度,企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网站可信度,对于其电子商务的持续、健康、蓬勃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网络消费者的角度,遵循“什么是企业网站可信度,如何评价企业网站可信度,怎样提升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基本思路,对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与提升问题做出全方位的研究。除引言与总结外,全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企业网站可信度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对信任与网络消费者的概念的梳理与整合,界定了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含义,并分析了企业网站可信度的特点;其次,分析了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然后,将企业网站可信度的构成要素分解为三个部分:网站形象可信度、信息内容可信度、商务功能可信度;最后,构建了一个基于网站可信度评估的消费者网上购物流程。第2章是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网站可信度的三个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通过三轮消费者问卷调查,构建了一个由目标层、3个准则层、8个分准则层、29个方案层指标构成的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第3章是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模型的构建。首先,确定方案层指标的评价方法。因指标都是定性指标,所以采用基于德尔菲法的等级论域方法来评价。其次,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鉴于层次分析法的特点与优势,在消费者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每个指标的权重。最后,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具有模糊性,故可以采用基于消费者咨询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对企业网站可信度进行评价。第4章是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实例。考虑到数据量与时间限制,仅选择三家企业网站作为实例,运用构建的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这三家企业网站的网站可信度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第5章是提升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对策。首先,分析了提升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基本目的,包括发展新客户、维持老客户和赢回失去的客户;其次,建议企业提升网站可信度应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诚实守信、整体规划、动态调整、关注细节和量力而行等原则;最后,提出了提升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具体措施,分别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产品整体质量、加强企业网站站点建设、提升企业网站服务质量、营造企业网站安全环境、优化企业网站营销模式、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

二、在线数据库营销模型及其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线数据库营销模型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与由来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时空网络生成:概念、话语与定义
    1.1 两个关键词:“预防性(preventive)”与“规划式(planned)”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与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区别
    1.3 定义的认识变迁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
    1.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时间脉络
    1.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网络的生长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话语以及国际网络的生成
2 从整体规划控制出发:欧洲“规划式”预防性保护的原生路径
    2.1 艺术作品的潜在统一性:布兰迪的艺术与史实评价
    2.2 突破单一对象的保护思路:从布兰迪到乌勒巴尼
    2.3 新世纪的可持续综合性设计方法:斯特法诺·戴拉·托雷的“文化区”理念与实践
    2.4 1964和1975——意大利预防性保护思想与威尼斯宪章、整合式保护的时间耦合
    小结:“规划式”——整体性思维下的预防性保护
3 从行动与反馈出发:欧洲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原生路径及其多元求解
    3.1 百年修复实践为根基:荷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3.2 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英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3 文物古迹监护组织最成功的追随者:比利时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4 德国和丹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简述
    3.5 预防性维护路径的适应性推行:“MOWA现象”与不同借鉴者
    小结: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两条重要的原生路径
4 批判性反思: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4.1 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重构
    4.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反思与转变
    4.3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面向与工具理性
    4.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模式建构与模式整合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P-MMI模式建构
5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初步建构的尝试
    5.1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5.2 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的回顾:基于P-MMI模式的观察
    5.3 规划式预防性保护(P)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与总体框架
    5.4 巡检(I)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
    5.5 培育日常维护(M)的制度与支撑体系
    5.6 监测(M)体系的适应性建设策略
    5.7 中国背景下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PPC)框架延展的思考
    小结: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P-MMI框架初步建构的思考
6 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应用研究
    6.1 北京昌平区作为预防性保护实践案例的意义和代表性
    6.2 北京昌平区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框架构思
    6.3 北京昌平区遗产风险地图绘制与生态敏感性初步评价
    6.4 由北京昌平区推及一般情形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思考
    小结:基于保护管理规划的预防性保护构思
结语
附录
    附录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的主要国际会议
    附录2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1-8 中与建筑预防性保护或其强调的风险防范、监测等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
    附录3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以外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主要研究项目
    附录4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与实践大事记
    附录5 “全球战略”的提出到“5C”目标的确定
    附录6 荷兰乌特勒支省文物古迹监护组织(MOWA-Utrecht)的检查记录样本(建筑平面标示)
    附录7 比利时MOWAv(安特卫普)和英国Maintain our Heritage使用的检查清单
    附录8 比利时MOWAv的培训方案
    附录9 译文: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
    附录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与规划式维护典型工作流程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德文文献
    3 )英文文献
    4 )意大利文文献
    5 )荷兰文文献
    6 )西班牙文文献
    7 )法文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沙特阿拉伯王国生态城建设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奉献
第一章: 研究范围
    1.1. 引言/背景
    1.2. 问题阐述
    1.3. 研究合理性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问题
    1.7. 创新点
    1.8. 研究方法
    1.9. 研究区域描述
    1.10.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引言
    2.2. 环保城市发展的背景
        2.2.1. 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
        2.2.2. 城市化
        2.2.3. 有限资源消耗
        2.2.4. 乱砍滥伐
        2.2.5. 经济增长
    2.3. 可持续发展概述
        2.3.1. 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
        2.3.2.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2.3.3. 生态城市
        2.3.3.1. 运行定义
        2.3.3.2. 生态城市概念
        2.3.4. 生态城市规划与发展要素
        2.3.4.1. 城市结构
        2.3.4.2. 交通运输
        2.3.4.3. 物流
        2.3.4.4. 社会经济
        2.3.5. 指标
        2.3.5.1. 定义
        2.3.5.2. 可持续发展指数(SDI)
    2.4. 评价工具
        2.4.1. 国际生态城市框架和标准(IEFS)
        2.4.2. 用于评估城市的生态和低碳指标工具(ELITE)
    2.5. 简析全球生态城市特征
    2.6. 研究案例
        2.6.1. Masdar生态城
        2.6.1.1. 关键绩效指标(KPIs)
        2.6.1.2. 城市结构
        2.6.1.3. 交通运输
        2.6.1.4. 物流
        2.6.1.4.1. 能源
        2.6.1.4.2. 水
        2.6.1.4.3. 废物
        2.6.1.5. 社会经济
        2.6.2. 中新天津生态城(SSTEC)
        2.6.2.1. 关键绩效指标(KPIs)
        2.6.2.2. 城市结构
        2.6.2.3. 交通运输
        2.6.2.4. 物流
        2.6.2.4.1. 能源
        2.6.2.4.2. 水
        2.6.2.4.3. 废物
        2.6.2.5. 社会经济
        2.6.3. 结论
        2.6.3.1. Masdar生态城
        2.6.3.2. 中新天津生态城(SSTEC)
第三章: 研究方法论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方法论
    3.4. 研究设计
    3.5. 数据收集
        3.5.1. 原始数据
        3.5.2. 二级数据
    3.6. 分析的框架
    3.7. 遇到的问题
    3.8. 指标
    3.9. 金融与投资
    3.10. 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章: “沙特阿拉伯”的地理背景
    4.1. 引言
    4.2. 研究区域概况
        4.2.1. 沙特阿拉伯的来历
        4.2.2. 地形和地理区域
        4.2.2.1. Tihamah
        4.2.2.2. Hejaz
        4.2.2.3. Najd
        2.2.2.4. 北阿拉伯
        4.2.2.5. 东阿拉伯
        4.2.2.6. 大沙漠
        4.2.3. 气候
        4.2.4. 社会经济
        4.2.5. 宗教与文化
        4.2.6. 人口结构
        4.2.7. 人口密度
        4.2.8. 交通运输
    4.3. 城市遗产
        4.3.1. 中部地区风格(Najd风格)
        4.3.2. 西部地区风格(红海盆地风格)
        4.3.3. 南部地区风格(Al-Sarat风格)
        4.3.3.1. Al-Hadaba区域
        4.3.3.2. Al-Sarat区域/高地
        4.3.3.3. Al-Asdar区域
        4.3.3.4. Tihamah和红海南部区
        4.3.4. 东部地区风格(阿拉伯海湾风格)
    4.4. 环境政策和方案
    4.5. 城市建立
        4.5.1. 新城市的必要性
        4.5.2. 当前的城市危机
        4.5.3. 经济城市
    4.6. 生态方面
        4.6.1. K.A.CARE
        4.6.2. 沙特阿拉伯愿景2030
        4.6.3. 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
第五章: 现场定位
    5.1. 引言
    5.2. 背景
    5.3. 方法
    5.4. 替代地点
        5.4.1. Jazan经济城
        5.4.2. Thuwal
        5.4.3. Tiran & Snafir群岛
        5.4.4. Hofuf
    5.5. 方案比选
    5.6. 评价
    5.7. 位置描述
        5.7.1. 气候
        5.7.2. 能源资源
        5.7.3. 水
        5.7.4. 交通运输
    5.8. 优势与劣势
    5.9. 机遇与挑战
    5.10. 限制因素
        5.10.1. 人口
        5.10.2. 地理和地区维度
        5.10.3. 目标类别
第六章: 政策声明与KPIs
    6.1. 引言
    6.2. 方法
    6.3. 战略
        6.3.1. 目标
        6.3.2. 措施
        6.3.3. 战略目标
    6.4. 指标与目标
        6.4.1. 保护自然资源
        6.4.1.1. 能源供应
        6.4.1.2. 原生水资源
        6.4.1.2.1. 饮用水
        6.4.1.2.2. 供水
        6.4.1.3. 建筑材料
        6.4.2. 限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6.4.2.1. 建筑及拆迁(C&D)废物
        6.4.2.2. 城市固体废物(MSW)
        6.4.2.3. 污水/废水
        6.4.2.3.1. 污水污泥
        6.4.2.3.2. 生活污水
        6.4.3. 保护环境
        6.4.3.1. CO_2排放
        6.4.3.2. 空气污染
        6.4.3.3. 碳平衡
        6.4.4. 生物多样性
        6.4.5. 高效的交通
        6.4.5.1. 低速模式
        6.4.5.2. 机动车模式
        6.4.5.3. 高速模式
        6.4.6. 土地利用效率
        6.4.6.1. 土地利用
        6.4.6.2. 街道
        6.4.6.3. 开放绿地
        6.4.7. 民族认同
        6.4.7.1. 能源市场
        6.4.7.2. 遗产
        6.4.7.3. 能源合理化
        6.4.8. 精细的生活
        6.4.8.1. 失业率
        6.4.8.2. 女性劳动力
        6.4.8.3. 非营利部门
        6.4.8.4. 住房
        6.4.9. 健康社区
        6.4.9.1. 营养
        6.4.9.2. 身体活动
        6.4.10. 智慧城市
        6.4.10.1. 电子监控
        6.4.10.1.1. 社交数据库
        6.4.10.1.2. 物流
        6.4.10.1.3. 家庭自动化
        6.4.10.2. 电子商务
    6.5. 关键绩效指标(KPIs)
第七章: 物流
    7.1. 引言
    7.2. 方法
    7.3. 原材料
        7.3.1. 能源
        7.3.1.1. 基础负荷
        7.3.1.2. HVAC负荷
        7.3.1.2.1. 风能
        7.3.1.2.2. 传统元素(被动式冷却)
        7.3.1.3. 水加热负荷
        7.3.2. 原生水
        7.3.2.1. 饮用水
        7.3.2.2. 供水
        7.3.3. 食用产品
        7.3.4. 可再生燃料
    7.4. 废物管理
        7.4.1. MSW
        7.4.2. 废水
        7.4.2.1. 水处理
        7.4.2.2. 固体污泥处理
    7.5. 效率
    7.6. 交通运输
        7.6.1. 公共交通
        7.6.1.1. 轻轨(LRT)
        7.6.1.2. 个人快速交通(PRT)
        7.6.2. 共享车辆
        7.6.2.1. 自行车
        7.6.2.2. 汽车
    7.7. 物流
        7.7.1. 太阳能
        7.7.1.1. 太阳能热能
        7.7.1.2. 太阳能光伏能
        7.7.2. 风能
        7.7.3. 废物管理
        7.7.3.1. 水回收
        7.7.3.2. 生物处理
第八章: 结论
    8.1. 引言
    8.2. 关联
    8.3. 评估
    8.4. 结果
        8.4.1. CO_2排放
        8.4.2. 废物
        8.4.3. 自然资源
        8.4.4. 溢出
    8.5. 研究成果
    8.6. 结论
    8.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3)IP化运营视角下的A出版社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
第2章 A出版社运营模式现状
    2.1 A出版社简介
        2.1.1 组织结构
        2.1.2 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2.1.3 基本财务状况
    2.2 “国民合作”的出版模式
        2.2.1 选题策划模式
        2.2.2 市场营销模式
        2.2.3 图书发行模式
        2.2.4 A出版社运营模式特点
    2.3 A出版社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2.3.1 合作式出版逐渐式微
        2.3.2 产品价值链发掘不到位
        2.3.3 版权开发形式单一
    2.4 A出版社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2.4.1 版权观念陈旧
        2.4.2 人才结构单一
        2.4.3 激励机制存在不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P化运营视角下的A出版社运营环境分析
    3.1 内部条件分析
        3.1.1 组织条件分析
        3.1.2 人力资源条件分析
        3.1.3 财务环境条件分析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策环境分析
        3.2.2 市场环境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A出版社优势分析
        3.3.2 A出版社弱点分析
        3.3.3 A出版社机会分析
        3.3.4 A出版社威胁分析
    3.4 A出版社IP化运营的思路
        3.4.1 版权代理运营模式的总体思路
        3.4.2 版权代理人企业的基本架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出版社IP化运营模式构建
    4.1 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4.1.1 构建的目标
        4.1.2 构建的原则
    4.2 构建以“IP化运营”为指向的组织结构
        4.2.1 以IP化运营理念建立营销部门
        4.2.2 以IP项目化思想改革编辑部门
        4.2.3 以IP价值保全为目标建立法务部门
    4.3 建立特色化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
        4.3.1 特色化的作者群体建设
        4.3.2 粉丝化的读者群体开发
    4.4 建立以出版为起点的IP商业渠道
        4.4.1 以IP化运营为目标的图书制作与出版流程
        4.4.2 实时化的IP商业价值开发
        4.4.3 建立和维护相关行业IP销售渠道
        4.4.4 引入下游行业资本合作参与IP产品开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出版社IP化运营模式的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
    5.2 人力保障
    5.3 资本保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长沙窑事物原型获取与数字化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内容
        1.1.1 课题来源和研究基础
        1.1.2 课题研究内容
    1.2 论文研究范畴、术语与关键问题
        1.2.1 论文研究范畴
        1.2.2 事物的概念与关键问题
        1.2.3 原型的概念与关键问题
        1.2.4 长沙窑历史溯源
        1.2.5 数字化的概念与关键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事物研究简述
        1.3.2 原型研究简述
        1.3.3 长沙窑研究简述
        1.3.4 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简介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和研究框架
        1.4.1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4.3 论文创新
第2章 长沙窑事物原型与数字化表征理论
    2.1 长沙窑事物与事物原型
        2.1.1 设计领域的事物
        2.1.2 长沙窑事物的结构
        2.1.3 设计领域的原型
        2.1.4 长沙窑事物原型的特征属性
    2.2 设计领域的长沙窑事物原型
        2.2.1 长沙窑事物原型的内涵与外延
        2.2.2 事物原型的启发性
        2.2.3 事物原型匹配与类属识别
        2.2.4 事物原型与信息表达
        2.2.5 事物原型驱动的设计创意
    2.3 长沙窑事物原型的数字化表征
        2.3.1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2.3.2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问题和思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沙窑的事与物
    3.1 长沙窑事物研究的证据和史料来源
        3.1.1 长沙窑古窑址调查与发掘
        3.1.2 长沙窑的国内外出土器物史料
        3.1.3 长沙窑事物研究图片文字材料
    3.2 长沙窑事的辨析
        3.2.1 长沙窑事的历史背景(时间)
        3.2.2 长沙窑事的地理环境(空间)
        3.2.3 长沙窑事的文化影响
        3.2.4 长沙窑事的信息交流
        3.2.5 长沙窑事的目的意义
    3.3 长沙窑物的辨析
        3.3.1 长沙窑器物形成原理
        3.3.2 长沙窑器物结构形式
        3.3.3 长沙窑器物胎釉材料
        3.3.4 长沙窑器物制作工艺
        3.3.5 长沙窑器物造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沙窑事物原型获取与数字化表征
    4.1 长沙窑事物原型的数字化表征方法
        4.1.1 长沙窑物原型的数字表征技术路线
        4.1.2 长沙窑物原型的形态数字化表征
        4.1.3 长沙窑物原型的色彩数字化表征
        4.1.4 长沙窑物原型的纹饰数字化表征
        4.1.5 长沙窑事物原型获取流程
    4.2 事物原型获取与数字化表征实验
        4.2.1 物原型形态表征的数字化
        4.2.2 物原型色彩表征的数字化
        4.2.3 物原型纹饰表征的数字化
    4.3 长沙窑事物原型获取与表征
        4.3.1 长沙窑器物造型原型获取与表征
        4.3.2 长沙窑事原型获取与表征
    4.4 长沙窑事物原型特征的素材集框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事物原型驱动的设计创意模式
    5.1 设计创意与创意模式
        5.1.1 创意的含义
        5.1.2 创意过程和模式
    5.2 事物原型驱动的设计创意方法
        5.2.1 文化空间与事物原型
        5.2.2 事物原型与设计创意
    5.3 事物原型驱动的创意产品设计流程
    5.4 长沙窑文化产品的类别
    5.5 长沙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意义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沙窑事物的数字化展示
    6.1 长沙窑事物数字化展示系统构架
    6.2 长沙窑谭家坡遗迹馆展示系统
    6.3 长沙窑谭家坡遗迹馆三维虚拟展厅
        6.3.1 三维虚拟展厅总体构想
        6.3.2 三维虚拟展厅的硬件技术平台
        6.3.3 三维虚拟展厅的软件平台
        6.3.4 三维虚拟展厅的实时交互技术平台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B (长沙窑发掘资料)
附录C (长沙窑研究图书资料)
附录D (长沙窑研究学位论文资料)
附录E (长沙窑研究期刊论文资料)

(5)数据库出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同类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同类研究综述
        1.2.2 国内同类研究综述
        1.2.3 对国内研究现状的评析与小结
    1.3 理论基础与分析
        1.3.1 PEST分析法
        1.3.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数据库及数据库出版探析
    2.1 数据库及数据库出版的定义
    2.2 数据库的分类
    2.3 数据库出版模式构建
        2.3.1 理论基础
        2.3.2 数据库出版模式构建
    2.4 数据库出版的特点与优势
第三章 数据库出版产业形成阶段
    3.1 形成阶段发展概述
    3.2 形成阶段的发展背景与动机分析
        3.2.1 政府的扶持
        3.2.2 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3.2.3 技术的发展
        3.2.4 学术界的推动
    3.3 形成阶段数据库出版模式分析
        3.3.1 形成阶段数据库生产者分析
        3.3.1.1 政府机构主导
        3.3.1.2 美国全球领先
        3.3.2 形成阶段数据库服务商分析
        3.3.3 形成阶段数据库产品分析
        3.3.3.1 数据库数量少、规模小
        3.3.3.2 数据库类型单一、书目数据库为主
        3.3.3.3 数据库的主题局限
        3.3.3.4 数据库功能薄弱
        3.3.4 形成阶段用户和终端分析
        3.3.5 形成阶段收入模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库出版产业成长阶段
    4.1 成长阶段发展概述
    4.2 成长阶段的发展背景与动机分析
        4.2.1 政府引导
        4.2.2 技术驱动
        4.2.3 法律保护
        4.2.4 市场成熟
    4.3 成长阶段数据库出版模式分析
        4.3.1 成长阶段数据库生产者分析
        4.3.1.1 营利性组织领跑
        4.3.1.2 美国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4.3.2 成长阶段数据库服务商分析
        4.3.3 成长阶段产品与服务分析
        4.3.3.1 光盘数据库占主导地位
        4.3.3.2 数据库数量激增、容量扩大
        4.3.3.3 数据库类型多样化、全文数据库蓬勃发展
        4.3.3.4 数据库的主题不断延伸
        4.3.3.5 检索功能增强、服务模式有所突破
        4.3.4 成长阶段用户与终端分析
        4.3.5 成长阶段收入模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库出版产业成熟阶段
    5.1 成熟阶段发展概述
    5.2 成熟阶段的发展背景与动机分析
        5.2.1 完善的的风险投资机制
        5.2.2 技术因素
        5.2.2.1 多种技术共同推动
        5.2.2.2 技术与标准统一
        5.2.3 法律制度更为健全
    5.3 成熟阶段数据库出版模式分析
        5.3.1 成熟阶段内容提供商与集成商分析
        5.3.1.1 内容提供商更为丰富
        5.3.1.2 专业性集成商诞生
        5.3.1.3 内容提供商与集成商融合
        5.3.2 成熟阶段数据库出版商分析
        5.3.2.1 数据库出版商自身定位发生转变
        5.3.2.2 国际性数据库出版商涌现并引领变革
        5.3.2.3 数据库出版商之间的合作分析
        5.3.2.4 数据库出版商的竞争策略分析
        5.3.3 成熟阶段产品和服务分析
        5.3.3.1 网络数据库占主导地位
        5.3.3.2 图书数据库迎头赶上
        5.3.3.3 内容品质化与专业化
        5.3.3.4 开放性和互动性
        5.3.3.5 数据库结构与功能优化
        5.3.3.6 服务方式多样化
        5.3.3.7 提供信息解决方案成为服务趋势
        5.3.4 成熟阶段终端和用户分析
        5.3.5 成熟阶段收入模式分析
        5.3.5.1 一次销售收入模式
        5.3.5.2 二次销售收入模式
        5.3.5.3 三次销售收入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数据库出版发展探析
    6.1. 我国数据库出版产业发展概述
        6.1.1 探索期
        6.1.2 试验期
        6.1.3 市场化运作期
    6.2 我国数据库出版产业现状分析
        6.2.1 数据库出版商方面
        6.2.1.1 科技公司主导,传统出版机构参与不足
        6.2.1.2 自我积累的模式限制了其扩张速度
        6.2.1.3 产品生产和销售未面向市场
        6.2.1.4 面临国外数据库出版商的严重威胁
        6.2.2 数据库产品方面
        6.2.2.1 数据库规模小,容量低
        6.2.2.2 数据库结构不合理
        6.2.2.3 资源重复建设严重
        6.2.2.4 一站式检索平台推进缓慢
    6.3 我国数据库出版发展对比分析
第七章 数据库出版发展经验分析及应用
    7.1 数据库出版发展经验分析
        7.1.1 宏观层面
        7.1.1.1 政策指引发展的方向
        7.1.1.2 技术是发展的基础
        7.1.1.3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发展的保障
        7.1.2 微观层面
        7.1.2.1 传统出版机构积极参与转型
        7.1.2.2 数据库出版商定位清晰
        7.1.2.3 以内容为王为指导思想
        7.1.2.4 坚定不移走市场化之路
    7.2 对我国数据库出版产业的建议
        7.2.1 宏观层面
        7.2.1.1 成立宏观调控机构,进行统筹规划
        7.2.1.2 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民营资本介入的积极性
        7.2.1.3 重视对技术的研究,推动技术标准化建设
        7.2.1.4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版权保护力度
        7.2.2 微观层面
        7.2.2.1 传统出版机构需加快数据库建设进程
        7.2.2.2 做好自身定位工作,加快转型
        7.2.2.3 以内容为王,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7.2.2.4 产品设计和销售面向市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6)试论网络营销新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网络营销现状
二、网络营销发展前景
三、网络营销的特点
    1. 时域性
    2. 交互式
    3. 个性化
    4. 超前性
    5. 技术性

(7)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顾客资产国外研究现状
        1.2.2 顾客资产国内研究现状
        1.2.3 顾客资产研究成果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及其特点
    2.1 商业网站概述
        2.1.1 商业网站的分类
        2.1.2 商业网站的特征
        2.1.3 商业网站的盈利模式
    2.2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的特征及管理现状
        2.2.1 商业网站顾客的特点
        2.2.2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的特征
        2.2.3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管理现状
    2.3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驱动要素分析
        2.3.1 价值驱动要素
        2.3.2 品牌驱动要素
        2.3.3 关系驱动要素
        2.3.4 感知驱动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方法
    3.1 传统顾客资产测量模型介绍
        3.1.1 CLV基础结构模型
        3.1.2 Pareto/NBD模型
        3.1.3 营销收益模型
        3.1.4 顾客资产四维驱动测量模型
    3.2 传统模型在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中的局限
    3.3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方法
        3.3.1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总体思路
        3.3.2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实施步骤
        3.3.3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变量说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实例
    4.1 搜狐公司简介
        4.1.1 搜狐公司赢利点说明
        4.1.2 搜狐公司顾客资产管理现状
    4.2 数据获得与说明
    4.3 搜狐公司顾客资产测量
        4.3.1 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4.3.2 ARIMA模型
        4.3.3 顾客资产的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提升策略
    5.1 价值驱动提升策略
        5.1.1 质量
        5.1.2 价格
        5.1.3 便利性
    5.2 品牌驱动提升策略
        5.2.1 传播组合
        5.2.2 特殊事件
        5.2.3 品牌偏好
        5.2.4 品牌合作
        5.2.5 公益活动
        5.2.6 隐私保护
    5.3 关系驱动提升策略
        5.3.1 优惠政策
        5.3.2 特殊待遇
        5.3.3 团体活动
        5.3.4 知识学习活动
    5.4 感知驱动提升策略
        5.4.1 交叉购买
        5.4.2 口碑宣传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1.1.2 数据库营销系统研究现状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选题的创新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知识管理概述
        2.1.1 知识管理的内涵
        2.1.2 知识管理的原则
        2.1.3 知识管理的过程
        2.1.4 知识管理的框架结构
    2.2 数据库营销系统概述
        2.2.1 数据库营销的内涵
        2.2.2 数据库营销系统的内涵
        2.2.3 数据库营销系统发展的路径分析
        2.2.4 数据库营销系统的应用职能
        2.2.5 数据库营销系统的框架结构研究
    2.3 知识管理与数据库营销系统的关系
        2.3.1 知识管理与数据库营销系统的目标一致且相互促进
        2.3.2 数据库营销系统的实施是以知识管理为基础
        2.3.3 知识管理以数据库营销系统为实践平台
第三章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的功能设计
    3.1 系统功能的设计目标
    3.2 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
    3.3 系统功能的设计
        3.3.1 客户接触点管理
        3.3.2 运营流程管理和控制
        3.3.3 营销知识管理
        3.3.4 营销决策支持
        3.3.5 后端整合
第四章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的结构设计
    4.1 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
        4.1.1 协同
        4.1.2 个性化
        4.1.3 快速响应
        4.1.4 模块化
        4.1.5 智能性
    4.2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整体框架结构设计
    4.3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的子系统结构的设计
        4.3.1 客户接触管理子系统
        4.3.2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4.3.3 营销知识管理子系统
        4.3.4 运营管理子系统
    4.4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子系统之间的运行机制
第五章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的组织与实施
    5.1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的营销组织架构重组
        5.1.1 内部营销组织架构重组
        5.1.2 对外营销组织架构重组
    5.2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的运营流程
        5.2.1 营销知识的获取
        5.2.2 营销知识的存储
        5.2.3 营销知识的共享
        5.2.4 营销知识的应用
    5.3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的现场管理
        5.3.1 人员管理
        5.3.2 现场辅导及质量控制
    5.4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的实施
        5.4.1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的实施策略
        5.4.2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的实施步骤
        5.4.3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的实施方法和技术
    5.5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
    5.6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实施的评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中国中小企业网络销售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现状及环境分析
    2.1 中国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 我国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环境及其产生的机遇及障碍
        2.2.1 技术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政策法律环境
        2.2.4 消费环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模式架构
    3.1 国际上成熟的网络销售模式
    3.2 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销售模式架构
        3.2.1 消费刺激模式
        3.2.2 互动沟通模式
        3.2.3 数据库营销模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评价及建议
    4.1 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的评价
    4.2 网络销售综合评价指标
    4.3 中小企业开展网络销售的对策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10)基于网络消费者角度的企业网站可信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论文选题背景
        0.1.2 论文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当前研究现状述评
    0.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0.3.1 研究范围界定
        0.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3 论文内容体系
        0.3.4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0.3.5 本文的创新点
1 企业网站可信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内涵
        1.1.1 信任的含义
        1.1.2 网络消费者的含义
        1.1.3 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含义
        1.1.4 企业网站可信度的特征
    1.2 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形成机制
        1.2.1 技术机制
        1.2.2 法制机制
        1.2.3 声誉机制
        1.2.4 交流机制
    1.3 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影响因素
        1.3.1 消费者因素
        1.3.2 企业因素
        1.3.3 网站因素
        1.3.4 环境因素
    1.4 企业网站可信度的构成要素
        1.4.1 构成要素的识别
        1.4.2 网站形象可信度
        1.4.3 信息内容可信度
        1.4.4 商务功能可信度
        1.4.5 企业网站可信度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
        1.4.6 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基本框架
    1.5 基于网站可信度的网络购物流程
        1.5.1 网络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般过程
        1.5.2 网络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1.5.3 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一种新流程
2 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的目的
    2.2 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2.4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2.5 评价指标体系的消费者调查
        2.5.1 消费者的选择标准
        2.5.2 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
        2.5.3 调查实施的流程
    2.6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2.6.1 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系统的结构
        2.6.2 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3 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单个指标的评价
        3.1.1 指标评价思路
        3.1.2 指标评价标准
    3.2 设计指标权重
        3.2.1 权重设计的基本原理
        3.2.2 确定各子要素的指标排序
        3.2.3 确定各子要素的指标权重
    3.3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3.3.1 评价模型的选择依据
        3.3.2 评价数据的模糊处理
        3.3.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3.3.4 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分析
        3.3.5 评价结果的排序
4 企业网站可信度评价实例
    4.1 A、B、C企业网站简介
        4.1.1 A企业网站
        4.1.2 B企业网站
        4.1.3 C企业网站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网站可信度的具体评价过程
        4.3.1 A企业网站可信度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4.3.2 B企业网站可信度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4.3.3 C企业网站可信度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4.4 A、B、C企业网站可信度简要分析
        4.4.1 A企业网站可信度分析
        4.4.2 B企业网站可信度分析
        4.4.3 C企业网站可信度分析
5 提升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对策
    5.1 提升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基本目的
    5.2 提升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基本原则
    5.3 提升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基本思路
    5.4 提升企业网站可信度的具体措施
        5.4.1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4.2 提高企业产品整体质量
        5.4.3 加强企业网站站点建设
        5.4.4 提升企业网站服务质量
        5.4.5 营造企业网站安全环境
        5.4.6 优化企业网站营销模式
        5.4.7 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在线数据库营销模型及其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D]. 戎卿文. 东南大学, 2020
  • [2]沙特阿拉伯王国生态城建设体系研究[D]. AlhejiAyman Khaled B. 天津大学, 2019(01)
  • [3]IP化运营视角下的A出版社运营模式研究[D]. 郭仲元.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4]长沙窑事物原型获取与数字化表征[D]. 易军. 湖南大学, 2014(09)
  • [5]数据库出版发展研究[D]. 罗曼.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6]试论网络营销新特点[J]. 赵玉梅.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2)
  • [7]商业网站顾客资产测量与提升研究[D]. 张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6)
  • [8]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库营销系统研究[D]. 刘洋. 山东大学, 2010(09)
  • [9]中国中小企业网络销售模式研究[D]. 霍嘉.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基于网络消费者角度的企业网站可信度研究[D]. 赵丹. 武汉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在线数据库营销模式及其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