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 农业是否具备抵御冲击的能力

中国加入WTO 农业是否具备抵御冲击的能力

一、入世 农业是否具有抗冲击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1](2020)在《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出,是应近年来区域经济在金融危机、产业革命等外部因素冲击下不断出现经济运行模式调整的需要而产生的。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遇到的各种冲击或扰动:自然灾害的侵袭、资源能源的耗尽、周期性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等都可能使区域经济陷入困境。区域经济遭受外部冲击后,有的区域能够成功复苏,重新实现经济稳步增长,有的区域却从此锁定于经济下行轨道难以摆脱。一个区域经济如果具有较好的韧性,则不仅可以在外部冲击到来之际足以抵御这些冲击的影响而保持增长态势不变,而且可以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快速调整为适应新环境的经济运行方式,修复被冲击的增长过程并实现更良性的增长。因此,在面对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现阶段,构建具有良好韧性的区域经济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从已有研究来看,关于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起步较晚,除其定义有所进展外,但也无定论,有的关注经济增长的稳定,有的则强调经济增长的转型。各经济学者之间就区域经济韧性的交流并非基于同一概念和同一指标,从而导致相关研究的混乱,其主要形态、形成机理等理论研究也尚在探讨之中。近年来,东北经济遭受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第四次产业革命兴起等外部冲击后,长期处于下行态势,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引起社会关注。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老工业基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切入点,探讨区域经济韧性的定义、表现形态及其形成机制,对东北地区经济韧性进行研究,以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贡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将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界定为:区域经济系统应对外来冲击以维持或改善原有经济运行模式的能力,并将区域经济韧性分为抵抗力和重构力两种形态,东北经济现阶段所表现的区域经济韧性不足,归根结底是重构力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基于不完全市场、区域异质性、开放经济、新产业革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前提,将区域经济韧性视为区域经济系统的固有属性,区域经济系统作为区域经济韧性的物质载体,从区域供给系统、社会系统梳理了区域经济韧性的构成要素及其应对外部冲击的机理,从而确立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结合东北地区的外部冲击的背景,阐述了东北地区经济韧性的演进历程,并分别从东北地区产业体系、空间结构、技术能力、贸易体系四个层面深入剖析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特征的归纳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序列上看,2009至2012年,各经济韧性等级的城市所占比例变化不大,2013年以来,较低经济韧性和中等经济韧性城市所占比例迅速增长,较强经济韧性城市所占比例骤减;从空间演化上看,较低经济韧性城市和低经济城市呈“集聚化”的分布。沿海地区城市经济韧性高于内陆地区,南部高于北部,东中部高于西部。省际之间经济韧性吉林省最强,其次是辽宁省,黑龙江省最弱;从城市类型上看,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较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高于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型城市内部呈现综合型城市>森工型城市>石油型城市>煤炭型城市>冶金型城市的趋势;从城市规模上看,规模越大的城市经济韧性相对较高,其中超大城市的经济韧性远远领先于其他规模的城市,中小城市区位偏远,经济规模小,经济发展缺乏发达的经济中心的带动,经济韧性普遍较低;从增长速度来看,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快慢基本能反映城市经济韧性高低,同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韧性远高于其他城市。第三,基于面板回归方法,通过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总体样本回归结果表明,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区域创新水平、空间品质有助于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区域经济韧性;分区域回归结果表明,辽宁省区域创新水平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最强,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最弱;不同规模城市回归结果表明,大城市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幅度远高于中小城市,空间品质对大城市的经济韧性产生正向影响,对中小城市影响不显着;不同类型城市回归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区域创新水平对不同类型城市经济韧性均起到促进作用,空间品质、对外开放度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影响不显着。第四,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从产业多样化与产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韧性影响的视角,对东北地区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韧性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回归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产业多样化对本地的经济韧性起到了提升作用,但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显着。产业专业化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韧性都起到了提升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竞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证明,东北地区在产业选择上应因地制宜,追求少而精的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发展主导产业,通过区域内相关的配套产业建设带动临近城市的发展。产业选择既不能忽略当前需求的变化、新产业革命、产业政策等具有普遍性的影响要素,更不能忽略当前东北地区产业体系、资源禀赋、企业构成等特殊性的影响要素,各省根据自身源技术、资源禀赋的优势,构建存在技术支撑和产业关联度、符合当前新产业革命范畴内的创新型高附加值产业,最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建立具有韧性的区域经济系统。第五,结合东北地区经济特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东北地区经济韧性的建设路径和策略。在产业技术层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空间层面,打破行政界限,提高城市群协作水平;在社会系统层面,重视人才作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政府则应致力于营造创新环境,保护企业私有产权,降低企业的营商成本。

杨苹[2](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3月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中国股市整体上呈现出向下波动趋势。2018年3月23日,美国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等约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此项举措拉开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序幕。当天,全球股市出现了大幅度的跌幅,沪深三大股指大幅低开。2018年4月4日,中国决定以同样的规模、金额和强度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商品加征关税。此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征税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6月19日,美国宣布拟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2019年8月2日,美方表示将从9月1日起对来自中国的约30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消息一出,A股指数除了创业板指均出现下跌。期间,中美双方还积极的进行了十二轮贸易磋商谈判,就双方共同关心问题交换意见,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使得紧张的中美经贸关系有所缓和。理论部分,本文主要从投资者情绪、人民币汇率和利率三个角度来论述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股市波动的影响机制。从投资者情绪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投资者行为的改变来对股市波动产生影响的。从人民币汇率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会直接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通过资产组合机制、大宗商品价格机制以及贸易机制来影响股市的波动。从利率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进而通过改变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以及引起资金在市场间的流动来对股市波动产生影响。实证部分,本文首先利用事件研究法对比了中美贸易摩擦大事发生前后沪深300指数收益率的变动,研究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影响股市收益率。本文还利用了实证模型来检验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的影响。首先对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的影响进行了基准回归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广泛,中美双方发布的制裁公告也涉及多个行业,因此本文还选取了通信设备、农业综合、航天装备、专用设备、医疗器械这五大行业的日收盘价,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行业收益率波动的异质性影响。考虑到市场投资者从接收市场信心到做出投资决策期间存在时滞,因此本文还研究了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影响是否存在时滞效应。为了增强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建立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的冲击程度和贡献程度。研究发现,中美贸易摩擦会对股市波动产生正向冲击,并且这种正向的冲击具有持续性。从行业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医疗设备行业的正面影响更大,通信行业的正面影响较小。脉冲函数结果表明除了人民币汇率波动负向冲击股市波动,中美贸易摩擦、shibor利率以及投资者情绪对股市都会产生正向冲击,并且这种冲击具有持续性。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shibor利率、中美贸易摩擦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文章的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股市波动会产生持续的正向冲击,即中美贸易摩擦会加大股市波动,这对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中美双方都要本着平等的原则积极推进磋商谈判,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向前发展。此外,中国还要加快转变国内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靠内需拉动和科技创新推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对外经贸关系的多元化。预防股市出现大幅度波动对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防范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引起的跨境短期资本的流动风险,对股市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政策舆论指导,对经营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给予适当的支持。

李腾飞,周永刚,王志刚[3](2014)在《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入市转型:政策反思与发展启示》文中提出入世所带来的农产品贸易的全球化,使中国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进程大大加快,在主动调适与全面参与的政策指引下,农业对外贸易在规模和效益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入世10余年以来的贸易实践表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出口市场逐渐多元化、国内各地区贸易更加平衡。但不应忽视的是,入世也带来了国内农产品市场被挤占、农产品价格受打压以及产业安全受到威胁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在总结中国入世主要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未来农业的对外开放应在健全制度保障、优化贸易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李长璐[4](2010)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分析及调控管理》文中研究说明系的循环,不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展自已,想取得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是极为艰难的。唯有充分利用一切人类社会的建设成果,让能够创造财富的各类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三十年发展的实践反思,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权力过分集中、分配平均主义和经济发展效率不足等问题。因此,经济理论界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对于价值规律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所有制结构如何调整以及计划与市场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最终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经济周期形态特征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绝对量下降的的古典型大起大落变化为绝对量增长而相对量波动的增长型经济周期。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经济周期波动进入现代增长型阶段,峰位下降、谷位上升,平均位势有较大幅度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且振幅减小,周期扩张持续的时间延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长,抗冲击能力增强。为了揭示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和传导机制,本文引入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便从理论层面更深入地分析引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影响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准确判断政府“有形之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从而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理论判断,增强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经对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周期波动形态及投资、消费、出口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及其传导机制和作用的计量分析,本文验证了在消费、投资、出口等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投资变动与经济周期波动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对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而在中国模式下,由于政府掌握着资金、土地,并能够通过政策影响劳动力的配置,因而政府能够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影响投资规模,进而对经济周期实施有效的调控管理。通过对市场经济属性和政府宏观调控属性的分析,本文论证了对市场进行政府规制的理论可能性;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构成的坚实物质基础和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经验日趋成熟情况的分析,论证了调控管理经济周期的现实可行性;通过对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系的循环,不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展自已,想取得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是极为艰难的。唯有充分利用一切人类社会的建设成果,让能够创造财富的各类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三十年发展的实践反思,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权力过分集中、分配平均主义和经济发展效率不足等问题。因此,经济理论界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对于价值规律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所有制结构如何调整以及计划与市场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最终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经济周期形态特征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绝对量下降的的古典型大起大落变化为绝对量增长而相对量波动的增长型经济周期。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经济周期波动进入现代增长型阶段,峰位下降、谷位上升,平均位势有较大幅度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且振幅减小,周期扩张持续的时间延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长,抗冲击能力增强。为了揭示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和传导机制,本文引入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便从理论层面更深入地分析引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影响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准确判断政府“有形之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从而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理论判断,增强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经对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周期波动形态及投资、消费、出口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及其传导机制和作用的计量分析,本文验证了在消费、投资、出口等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投资变动与经济周期波动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对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而在中国模式下,由于政府掌握着资金、土地,并能够通过政策影响劳动力的配置,因而政府能够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影响投资规模,进而对经济周期实施有效的调控管理。通过对市场经济属性和政府宏观调控属性的分析,本文论证了对市场进行政府规制的理论可能性;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构成的坚实物质基础和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经验日趋成熟情况的分析,论证了调控管理经济周期的现实可行性;通过对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组合效果的分析,论证了调控管理经济周期的政策可操作性。面对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文指出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是如何利用未来较短的时间完成从全球经济的追赶者到全球经济的领跑者的转变,中国宏观调控需求管理的三个方面仍然是要处理好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关系,唯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国内消费能力,同时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化,调整外贸发展方式,才能管理好投资、消费和出口,保证国民经济始终处于高位运行,减少经济周期的波动,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

尤晓林[5](2009)在《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WTO后过渡期”,一些经过三年适度保护的产业领域将陆续结束过渡期,开始到达“入世”承诺的终极目标。在农业领域,我国步入“WTO后过渡期”以后,WTO规则下的农产品贸易要求各国只能通过有限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或尽量减少非关税使用。而随着各国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区域农业政策不同而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原则进行,随着加入WTO农产品贸易和市场更加开放,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降低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风险。本文以“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为题对黑龙江省在“WTO后过渡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即从WTO规则解读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出口与WTO规则应用,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及政策体系现状,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农业政策干预模型,并以设置不同参数组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粮食、畜牧产品和果蔬产品出口政策的评价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和拟合优度,并根据模型预测和评价,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整,提出建议。通过对WTO相关规则阐述与解释,国内外应对措施和相应效果与政策调整,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状况,分析黑龙江省运用这些规则和措施的效果,并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实证考查政策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贸易的影响,并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分析、黑龙江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模型实证与政策建议等几个层次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主要讨论贸易政策与格局演变下,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参考,提出本文的逻辑框架,并着重谈论农业协议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在入市后的调整与适应,应用规则前提下国内农业的支持内容与作用,与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不同与对比在内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历史分析和国内外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相应对策措施。再次,在前几部分中的理论阐述和中国应对农业开放对策措施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实际进行实证,并且通过建立出口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量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率,通过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考查了建立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和对策建议,主要对以上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利用规则前提下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措施。本文系统地对WTO规则、WTO后过渡期的特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区域政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国内支持、财政补贴、市场准入和动植物卫生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在WTO后过渡期政策层面调整应对复杂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其中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提出应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打好品牌战略。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及气候条件,发展本省的支柱产品出口,如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可以利用我国特殊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贸易加工产品的出口。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是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增强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是一项既扩大出口又解决过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好方法。继续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缘优势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管体制。现行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仍存在多头管理、分而治之的现象。如畜禽产品,出口过程中国内的商检部门要检测检疫,畜牧部门也要检测检疫,而且部门之间宽严不同,标准不一。这种多头检、重复检、矛盾检的做法,不仅令出口企业左右为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而且使出口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扩大农产品贸易强化硬件和改善软件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在俄境内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仓储基地或批发中心,同时发展果蔬产品的加工业务,开发果汁、罐头及各类深加工产品,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规避出口风险,改进企业管理和积极参加应诉工作,以确保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从区域农业品出口政策调整的角度来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不仅局限于对作为外因的WTO规则的解读,还进一步对显着影响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区域政策制度的演变和调整进行分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政策及其效应研究问题的性质,大量引入定性变量,以点带面,构建出完整并且真实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干预的影响,建立干预分析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问题,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预测。

陆建康[6](2006)在《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发展由原来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市场、资源、环境等多种约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业必将面临国外优质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和强力冲击,农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政府如何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由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重要作用,所有国家都对农业实行一定的干预和支持政策。各国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对农业的支持政策,而在于农业支持政策的方式不同、重点不同、强度不同。因此,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农业支持政策发展方向,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调整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是中国农业应对挑战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竞争力、农业发展战略以及WTO农业支持与保护等理论研究,并在江苏农业发展背景判断、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国外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比较的基础上,对政府农业支持的结构和效率以及江苏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提出提升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今后政府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农业支持的目标、水平、重点和具体政策措施)。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1.关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调整与选择。从长远看,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发展战略,由传统农业发展战略向农业竞争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转变,最终实现自给自足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为此,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的方式和重点都应作相应的调整,政府农业支持的目标应由干预生产市场向提高农业竞争力转变,从过去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和价格调控为主的方式全面向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幅度增加科技投资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方向转移;由现在补贴流通环节,转向支持和补贴农产品生产者,并重点从支持农业生产转向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运用“绿箱政策”来支持农业。WTO《农业协定》尽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但其中的“绿箱”政策则为各成员国加强国内支持提供了政策机

卢大勇[7](2005)在《抗冲击耐磨损堆焊焊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零件的耐磨性低,不仅会造成设备精度下降,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和低劣,同时也会大大影响生产率的提高。更严重的是,磨损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突然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生产损失。而对于处于恶劣工况的零部件,情况更是严重。例如用于矿石粉碎的颚式破碎机,其颚板是由抗凿削式磨粒磨损性能良好的高锰钢制造的。但是,由于颚式破碎机工作时受到矿石的强烈撞击和磨损,磨损仍然非常严重,几天就需要更换新的颚板。若采用硬度偏低的堆焊材料堆焊,则耐磨性低,耐磨寿命不高;若采用较高硬度的堆焊材料,堆焊金属在工作中会出现脆性脱落现象,降低耐磨寿命。这是由于堆焊金属随硬度的提高其脆性和产生裂纹倾向一般会增大,韧性和耐冲击性能一般会下降。为此,进行了对此类抗冲击磨损堆焊焊条的研究。本课题为多元复合强化抗冲击磨料磨损堆焊焊条的研究,该堆焊焊条属于铁基耐磨材料中的奥氏体堆焊合金,合金系为Fe—Mn—Cr—Mo—V系,其中的主要合金元素为锰,同时加入一些其它的合金元素,如铬、钼和钒等。此类合金堆焊后为单相奥氏体组织。通过耐磨性对比实验分析,其耐磨性能优于传统的堆焊焊条D256。经过加工硬化冲击试验,堆焊层硬度由HRC32升高到HRC45,经过冲击磨损试验,40分钟后,该焊条堆焊层磨损失重几乎不变。通过对该材料的加工硬化和磨损性能的实验研究,探讨了该堆焊材料的加工硬化及耐磨机理;以及合金元素对该焊接材料的耐磨性及耐磨机理的影响规律。该类合金的最大特点是加工硬化率高,在受到较大载荷冲击后,表层硬度可达HRC45~HRC55,同时加工硬化层也很厚,一般为5~20mm。因此,此类合金特别适合有冲击的高应力磨粒磨损的场合。

韩高举[8](2005)在《中国奶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业在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中是一个起步晚、基础薄弱的部门。改革以来,奶类总量和乳制品产量持续增长,逐渐成为农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行业,在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逐步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奶业经过五年高速成长已进入新阶段。据预计,“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奶业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正是我国奶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中国加入WTO,不仅意味着更深入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当中,也意味着对政府能力提出了全面挑战。面对乳品关税大幅度削减和乳品出口补贴取消的双重压力,我国奶业能否成功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立稳阵脚,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其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突出,将对奶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第三,目前我国奶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奶类生产增长速度趋缓,乳制品消费增长趋缓,奶牛养殖积极性下降,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压力加大等。面对上述问题,时代迫切需要对奶业发展问题的深入的相关理论研究,以指导实践,确保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本项研究包括导言在内共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总括性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为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奶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进行评估,并对中国奶业发展的产业障碍与产业定位做出明确判断。第三章主要介绍国际贸易自由化前提下世界奶业发展的现状,并分别研究了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的奶业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为我国奶业发展提供了若干借鉴。前三章是本论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在对中国奶业供给、需求及贸易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的前提下,重点研究WTO框架下中国奶业发展的竞争力。研究最终落脚于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意义,第六章在结论性述评的基础上,进行奶业政策实施的良性耦合。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有: 1.对我国奶业发展历程的特征进行精确归纳和概括,按照不同环节对其发展历程展开全过程的分析和纵向透视。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往往决定着对未来的把握能力,在奶业的发展问题上,亦是如此。研究奶业,必须对其产生的根基和过去的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寻找内在的演变轨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定位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从

任邦来[9](2004)在《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文中提出

高炜[10](2004)在《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是国家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内蒙古农业保险自1985年恢复试办以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发展迟缓,农业保险保障服务远远落后于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研究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战略环境既存在机会也存在风险,影响因素主要有: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特征、农业资源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损失的保障状况、法规和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入世及国内外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战略条件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主要有:农业保险的自身特点、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经营模式的探索及运行的主要矛盾。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战略的选择,就是要以内蒙古自身条件为基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内蒙古当前形势下发展农业保险要以地方政府为依托,最终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战略方案包括:积极创造条件,为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打好基础;确立完善的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体系;争取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特定经营策略和专业技术策略。

二、入世 农业是否具有抗冲击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 农业是否具有抗冲击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区域经济韧性的相关研究
        1.2.2 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2.3 东北地区经济韧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1.2.4 区域经济韧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测度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框架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2.1.1 增长极理论
        2.1.2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2.1.3 乘数理论和加速理论
    2.2 区域产业相关理论
        2.2.1 区域产业分工理论
        2.2.2 区域产业成长理论
        2.2.3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2.2.4 区域产业空间理论
    2.3 区域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2.3.1 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
        2.3.2 区域空间溢出理论
    2.4 自组织理论
第3章 关于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探讨
    3.1 研究的前提
    3.2 区域经济韧性的界定及其构成
        3.2.1 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
        3.2.2 区域经济韧性的构成要素
    3.3 区域经济韧性的类型
        3.3.1 脆弱型区域经济韧性
        3.3.2 复原型区域经济韧性
        3.3.3 创新型区域经济韧性
    3.4 区域经济韧性应对外部冲击的机理分析
        3.4.1 区域经济系统的外部冲击
        3.4.2 区域经济韧性的机理
    3.5 区域经济韧性的强化路径
        3.5.1 产业体系调整与韧性重建
        3.5.2 产业空间优化与韧性溢出
        3.5.3 社会系统调整与韧性支撑
第4章 东北地区经济韧性的演进与现状分析
    4.1 东北地区经济韧性的演进
        4.1.1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韧性
        4.1.2 “入世”阶段的经济韧性
        4.1.3 现阶段的经济韧性
    4.2 当前东北地区经济韧性存在的问题
        4.2.1 产业体系问题
        4.2.2 创新能力不足
        4.2.3 城市体系脆弱
        4.2.4 贸易体系问题
第5章 东北地区经济韧性的评价与特征分析
    5.1 区域经济韧性测度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
        5.1.1 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处理
    5.2 东北地区经济韧性指数及分析
        5.2.1 总体分析
        5.2.2 各省区域经济韧性分析
        5.2.3 东北地区经济韧性特征分析
    5.3 数量分析结论
第6章 东北地区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6.2 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设计及数据来源
        6.2.3 面板数据检验
        6.2.4 总体回归结果
        6.2.5 分区域回归结果
        6.2.6 不同规模城市回归结果
        6.2.7 不同类型城市回归结果
    6.3 数量分析结论
第7章 东北地区产业升级与经济韧性溢出效应分析
    7.1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韧性理论分析
    7.2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7.3 东北地区产业选择与转型升级
    7.4 实证检验
        7.4.1 研究假设
        7.4.2 模型方法
        7.4.3 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7.4.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7.5 数量分析结论
第8章 全面提升东北地区经济韧性的对策
    8.1 转换经济运行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8.2 重视人才作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8.3 突破体制固化,提升市场化水平
    8.4 打破行政界限,提升城市群协作水平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贸易摩擦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节 股市波动性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股市波动性的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机制与模型
    第一节 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股市波动的实证模型构建
    第三节 相关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第四章 中美经贸摩擦影响股市波动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中美经贸摩擦前后股市收益率变化研究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的基准回归分析
    第三节 分行业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第四节 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影响的时滞效应
    第五节 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文章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入市转型:政策反思与发展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从农产品贸易趋势来看
    (二)从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互补性来看
    (三)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方面
三、入世以来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点
    (一)贸易规模持续扩大,逆差成为常态
    (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三)进口来源地趋于集中,出口市场逐步多元化
    (四)国内各地区农产品贸易发展更为平衡
四、入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一)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的挑战
五、中国入世的主要政策经验
    (一)坚持理论创新带动政策创新,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二)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大力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三)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和重点
    (四)着力提升农产品进出口管理能力与市场调控水平
六、农业对外开放的启示与展望
    (一)建立健全农业增长支持保障体系
    (二)不断提高农业国际竞争的基础能力
    (三)强化农业贸易谈判、产业安全预警和贸易救济
    (四)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加强农产品贸易管理

(4)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分析及调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的事实基础
    2、研究问题的提出
    3、研究思路与方法
    4、研究框架与内容
    5、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1章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及文献综述
    1.1 西方古典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的源流
        1.1.1 萨伊—李嘉图阵营的均衡论
        1.1.2 西斯蒙弟—马尔萨斯阵营的质疑及危机理论
        1.1.3 简要评论
    1.2 马克思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
        1.2.1 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1.2.2 危机发生的现实性
        1.2.3 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1.2.4 危机表现的周期性
        1.2.5 经济周期的阶段性
        1.2.6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
    1.3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
        1.3.1 凯恩斯主义
        1.3.2 货币主义
        1.3.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3.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1.4 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1.4.1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1.4.2 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
        1.4.3 公共选择学派政治经济周期理论
    1.5 中国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探索
        1.5.1 中国经济理论界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研究情况
        1.5.2 中国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研究情况
第2章 中国改革开放前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原因分析
    2.1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当代经济史分期的理论依据
    2.2 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1949—1957 年)经济发展事实、波动特征及原因
        2.2.1 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经济发展事实
        2.2.2 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经济波动特征
        2.2.3 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经济波动原因
    2.3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58-1978 年)经济波动事实、特征及原因
        2.3.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波动事实
        2.3.2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波动特征
        2.3.3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波动原因
    2.4 对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的总体评价
第3章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原因分析
    3.1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79-1991 年)经济周期波动事实、特征及原因
        3.1.1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经济周期波动事实
        3.1.2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特征
        3.1.3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经济周期波动原因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1992-2002 年)经济周期波动事实、特征及原因
        3.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经济周期波动事实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特征
        3.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经济周期波动原因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时期(2003 年以来)经济周期波动事实、特征及原因
        3.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时期经济周期波动事实
        3.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特征
        3.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时期经济周期波动原因
第4章 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趋势分解
        4.1.1 对1978 年以来GDP 增长率时间序列的HP 滤波分析
        4.1.2 对未来10 年中国GDP 增长的分析判断
    4.2 改革开放以来及今后十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今后十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调控管理中国经济周期的理论分析
        4.3.1 调控管理中国经济周期的理论可行性
        4.3.2 中国经济周期调控管理的现实可行性
        4.3.3 中国经济周期调控管理的政策可操作性
第5章 调控管理中国经济周期的政策建议
    5.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调整优化投资需求
        5.1.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调整优化投资需求的原因
        5.1.2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5.2 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以拉动消费需求
        5.2.1 1978 年以来居民消费变化趋势分析
        5.2.2 1978 年以来居民消费变化原因分析
        5.2.3 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路径选择
    5.3 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以调整外贸需求
        5.3.1 世界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5.3.2 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对中国的影响
        5.3.3 后危机时期中国的对策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WTO 农业框架评述
    2.1 经济全球化与WTO 的概述
        2.1.1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发展沿革
        2.1.2 关贸总协定有关农产品贸易的缺陷
        2.1.3 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产品贸易谈判
    2.2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框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内涵
        2.2.1 WTO《农业协定》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2.2.2 WTO《农业协定》三大支柱的内容
        2.2.3 WTO《农业协定》的规则、义务和实施时间
    2.3 中国加入WTO 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
3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1 中国现行农产品贸易体制、政策及目标
    3.2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3 加入WTO 与中国农业及贸易政策调整
4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4.1 农业与国内支持政策
        4.1.1 农业政策的一般理论
        4.1.2 农业是一个需要政策扶持的特殊产业
    4.2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内外比较
        4.2.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
        4.2.2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比较
    4.3 WTO 规则下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4.3.1 加大力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的预算
        4.3.2 以WTO 规则为导向,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结构
        4.3.3 对“绿箱政策”支持的项目应择优重点扶持
5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5.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及分析
        5.1.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
        5.1.2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实证分析
    5.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2.1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
        5.2.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3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3.1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
        5.3.2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4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5 小结
6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效率评价
    6.1 “WTO 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6.1.1 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 农业政策干预模型的机理分析
        6.1.2 模型的相关假设与参数设定
        6.1.3 预测及模型质量评价
        6.1.4 小结
    6.2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6.2.2 评价目的
        6.2.3 指标筛选
        6.2.4 畜牧业产业链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3.1 层次分析法对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结果的评价
        6.3.3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7 基于WTO 规则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对策
    7.1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积极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
    7.2 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7.3 进一步增加“绿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7.3.1 增加“绿箱”投入
        7.3.2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7.4 积极利用WTO 贸易规则,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7.5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7.6 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
    7.7 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7.7.1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
        7.7.2 加强磋商和谈判,合理运用规则
        7.7.3 建立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7.7.4 提高产品质量,走发展品牌的道路
    7.8 健全黑龙江省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7.9 黑龙江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具体对策
        7.9.1 玉米
        7.9.2 大豆
        7.9.3 水稻
        7.9.4 畜产品
        7.9.5 蔬菜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基本框架
    六、研究的创新和难点
    七、研究结果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江苏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农业问题的症结
    二、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四、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五、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比较
    一、WTO的《农业协议》
    二、WTO农业国内支持规则
    三、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际比较
    四、中国农业国内支持的现状
第四章 江苏省农业支持结构与成效
    一、江苏农业投入支持的发展历程
    二、江苏农业投入支持的现状
    三、江苏农业投入支持的评析
    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与保护政策实施对农户的影响研究
第五章 江苏农业竞争力评价
    一、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二、农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主要农产品竞争力比较
第六章 农业支持促进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
    一、江苏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二、影响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三、农业支持对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四、围绕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调整农业支持政策
    五、现阶段农业支持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六、江苏农业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第七章 农业支持预测
    一、江苏省加大农业投入的可行性
    二、财政支农资金总量预测
    三、江苏省农业保险投入需求预测
    四、江苏农业科技投入需求分析
第八章 提升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二、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三、促进农业标准化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五、促进农业经营国际化
    六、加大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7)抗冲击耐磨损堆焊焊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耐磨损堆焊材料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1.2.1 按照用途分类
        1.2.2 按组织及合金系统分类
    1.3 课题研究内容、难点及意义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难点
        1.3.3 课题研究意义
2 焊条的设计及制备
    2.1 焊条配方设计
        2.1.1 焊条配方设计的原则
        2.1.2 焊条配方设计的内容
    2.2 焊条的制备
        2.2.1 焊条的制作工艺流程
        2.2.2 涂料制备与涂敷
        2.2.3 焊条的烘干工艺
3 焊条工艺性能及抗裂性
    3.1 焊条的工艺性能
        3.1.1 焊接电弧的稳定性
        3.1.2 堆焊层成形性
        3.1.3 在各种位置焊接的适应性
        3.1.4 脱渣性
        3.1.5 飞溅性
        3.1.6 焊条的熔化速度及药皮发红问题
        3.1.7 焊条的卫生指标
    3.2 焊条的抗裂性
4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4.1 试验材料
    4.2 实验设备、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冲击磨损试验
        4.3.2 试样硬度值的测量
        4.3.3 堆焊层金属金相分析
5 TKCE50焊条堆焊层金属抗冲击耐磨料磨损性能研究
    5.1 材料磨料磨损过程中的去除机制
        5.1.1 微观切削机制
        5.1.2 多次塑性变形(微观犁皱或微观压入)磨损机制
        5.1.3 微观断裂机制
    5.2 奥氏体组织加工硬化机理
        5.2.1 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硬化说
        5.2.2 孪晶硬化假说
        5.2.3 位错硬化假说
        5.2.4 动态应变时效硬化假说
        5.2.5 综合作用硬化假说
        5.2.6 Fe-Mn-C原子团硬化假说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TKCE50焊条堆焊金属硬度
        5.3.2 TKCE50焊条堆焊金属的耐磨性能
        5.3.3 Cr、MO、V对 TKCE50焊条硬度的影响规律
        5.3.4 Cr、Mo、V对 TKCE50焊条耐磨性的影响
        5.3.5 TKCE50焊条抗冲击耐磨料磨损机理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奶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中国奶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与方向定位
    第一节 中国奶业发展的历程分析
    第二节 奶业发展的障碍判断
    第三节 未来奶业发展的方向定位
第三章 国外奶业发展及启示
    第一节 世界奶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美国奶业发展及启示
    第三节 澳大利亚奶业发展及启示
    第四节 印度奶业发展及启示
第四章 中国奶业供需预测:基于“十一五”及中长期的分析
    第一节 中国原奶供给:模型、数据与产量预测
    第二节 中国奶制品需求:国内市场容量预测
    第三节 “十一五”期间我国奶产品供需均衡分析
    第四节 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目标与结构预测
第五章 WTO框架下的中国奶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中国奶业竞争力评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第二节 中国奶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解构
    第三节 中国奶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WTO框架下的中国奶业市场定位与市场策略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发展策略选择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中国奶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策略选择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篇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战略环境分析
    1.1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特征
    1.2 内蒙古农业资源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1.3 内蒙古农业损失的保障状况
    1.4 农业保险的法规和政策环境
        1.4.1 国外有关法规和政策
        1.4.2 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
        1.4.3 地方有关法规和政策
    1.5 农业保险的市场环境
        1.5.1 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
        1.5.2 农业保险的市场竞争
    1.6 入世与农业、农业保险
        1.6.1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
        1.6.2 加入WTO对国内、区内农业的影响
        1.6.3 农业保险是面对入世、保护农业的对策之一
    1.7 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特点比较
        1.7.1 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特点分析
        1.7.2 国内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特点分析
第二篇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战略条件分析
    2.1 农业保险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2.1.1 农业保险的基本内涵
        2.1.2 农业保险的地位
        2.1.3 农业保险的作用
    2.2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险发展状况
        2.2.1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历史
        2.2.2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经营效果
    2.3 内蒙古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探索
        2.3.1 杭锦后旗的联合共保试点
        2.3.2 乌盟察右中旗的防灾保险试点
        2.3.3 试办牧畜保险
        2.3.4 巴盟的民政救灾保险试点
    2.4 内蒙古农业保险运行的主要矛盾分析
        2.4.1 农业经营者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2.4.2 农业保险供给相对短缺
第三篇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战略选择
    3.1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战略目标
    3.2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应遵循的保障原则
    3.3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应遵循的经营原则
    3.4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
        3.4.1 可选择的模式
        3.4.2 模式选择
第四篇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战略方案
    4.1 积极创造条件,为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打好基础
    4.2 确立完善的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体系
        4.2.1 明确农业保险的管理主体,强化农业保险管理职能
        4.2.2 建立适合内蒙古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4.2.3 重视农业再保险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作用
    4.3 争取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4.3.1 实行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和补贴
        4.3.2 争取优惠的税收政策
        4.3.3 政策性业务及其相关业务的界定
    4.4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产品策略
        4.4.1 险种选择
        4.4.2 责任选择
    4.5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营销策略
        4.5.1 实行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营销方式
        4.5.2 加强农业保险知识的宣传
        4.5.3 加大农业保险新闻宣传力度
    4.6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特定经营策略
    4.7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专业技术策略-超赔分保
        4.7.1 业务经营管理的基础条件
        4.7.2 建立完善必要的技术基础和技术网络
        4.7.3 政策和市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入世 农业是否具有抗冲击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研究[D]. 张振.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D]. 杨苹. 南京大学, 2020(04)
  • [3]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入市转型:政策反思与发展启示[J]. 李腾飞,周永刚,王志刚. 新疆农垦经济, 2014(02)
  • [4]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分析及调控管理[D]. 李长璐. 吉林大学, 2010(05)
  • [5]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 尤晓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2)
  • [6]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陆建康.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7]抗冲击耐磨损堆焊焊条的研究[D]. 卢大勇. 沈阳工业大学, 2005(10)
  • [8]中国奶业发展问题研究[D]. 韩高举.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9]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J]. 任邦来. 甘肃农业, 2004(05)
  • [10]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战略研究[D]. 高炜. 内蒙古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 农业是否具备抵御冲击的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