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童话:树“睡觉”

知识童话:树“睡觉”

一、知识童话:树木“睡觉”了(论文文献综述)

李赟兴[1](2020)在《《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新旧更替的特殊时期,也是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情况对于了解当时中国小学语文教育情况,以及推进当前语文教材改革和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受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当时的小学教材已经开始重视儿童的重要地位,出现了教材儿童化的趋势,“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因此,研究《国语新读本》不仅是对民国教育的关注,也是对于社会转型时期儿童地位发展的重视。本文从民国时期多样化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一个典型代表——《国语新读本》,通过对《国语新读本》的整体情况、编写背景的了解,对《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选用和编写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讨,分别从童话选择的篇幅、内容、思想、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教材中童话选用的特点如下:一、童话在数量、内容和编排上较为科学合理,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和社会生活相适应。二、教材中的童话反映出的教育思想背后是深刻的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及行为。三、童话背后蕴含着“儿童为本”的价值观,为儿童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而探讨童话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教材中所选用的童话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并通过和当前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教材进行对比,对教材中的童话选用及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得出现实启示,对当下教材中的童话选用标准提出自己的建议。

卢星辰[2](2019)在《幼儿科普图书内容及呈现形式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离不开公众的科学素质和能力。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公众科学素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科普图书是传播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幼儿时期是人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幼儿科普图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市场上幼儿图书品种繁多,尤其是作为家长图书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普图书,它承载着社会、家庭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同时也发挥着促进幼儿科学认知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探究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的特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普查市面上正在销售的幼儿科普图书。通过网络平台共计整理出幼儿科普图书1130本(套),在了解幼儿科普图书的基本概貌后,通过当当网、京东网和亚马逊网三大网络销售平台的童书畅销榜单上的幼儿科普图书进行筛选并选取研究对象,对上榜幼儿科普图书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主题分布不均衡。其中,综合类和生命科学类的幼儿科普图书占比最多,而技术与生活和地球与宇宙科学次之,物质科学的内容最少。(2)对幼儿科普图书的编着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国外引进的幼儿科普图书数量较多,对我国幼儿科普图书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国内原创的幼儿科普图书当中,同质化倾向严重。(3)在童书畅销榜中,幼儿科普图书的占比较小,重复上榜率最高的为《神奇校车》,综合类的幼儿科普图书的比例仍是占比最多的。第二部分是对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进行研究。采取内容分析法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幼儿科普从内容主题、科学概念及其与《指南》的契合度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幼儿科普图书内容主题分布广泛,以生命科学为主。绝大多数的幼儿科普图书内容主题分布广泛,一般由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内容主题构成,也有部分技术与生活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涉及部分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以及安全知识、卫生习惯等。(2)各个内容主题下,科学概念依据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在生命科学内容主题下,动物、植物和人体的概念较多;在物质科学内容主题下,物质、力与运动和光成为科普的重点;在地球与宇宙科学内容主题下,关于地球的内容较多;在技术与生活内容主题下,概念多贴近幼儿生活,如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3)通过将上榜的幼儿科普图书中的科学概念与《指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幼儿科普图书与《指南》的契合度的比值均超过50%,比较符合3-6岁儿童的发展和认知水平,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三部分是对幼儿科普图书的呈现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分别对幼儿科普图书的体例、文字和图片进行分析,并采取案例分析法对呈现形式的特点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结论如下:(1)上榜幼儿科普图书体例呈多元化。讲解类和其它类幼儿科普图书的体例多采用“标题+正文”“正文+栏目”的形式。而问答类幼儿科普图书的体例多采用“章标题+节标题+正文”的形式,也有“标题+正文+栏目”,栏目的类型多样,丰富了科学知识,并对知识进行了延伸。(2)幼儿科普图书以图为主,文字较少。文字的字数上看,绝大多数的幼儿科普图书平均每页字数在100字以下;从文字的种类来看,文字的呈现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标题一般用较大的字体和颜色进行区分和强调,正文的文字大小适中,而栏目一般用较小的字体来与正文进行区分;从文字的排列来看,正文一般采用循规蹈矩的方式进行排列,而部分图注则采用图形化文字的排列方式。(3)幼儿科普图书呈现形式富有趣味性,多种方式呈现知识。讲解类幼儿科普图书较多的是通常采用故事与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形式;问答类幼儿科普图书通常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进行呈现科学知识;其它类幼儿科普图书书采用翻翻页或胶片页等特殊材料来提升科学知识的趣味性。据以上的分析结论,关于幼儿科普图书内容及呈现形式研究的启示如下: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主题涵盖广泛,呈现形式往多元化发展,而我国的幼儿科普图书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应鼓励呈现形式的创新。

常婷[3](2019)在《小学语文科普类作品教学内容探究及学习活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语文学科一直采取以"选作"为基础的教材形式,使语文学科不像理科那样能够直观地呈现出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语文老师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出现了一定的困难,而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关键。科普类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科普类作品教学内容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科普类作品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搭建一个通向具体操作的实践桥梁,这对解决当前科普类作品在教学中面临的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帮助。本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选题的缘起和意义所在。首先用文献分析法进行了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核心概念的界定。澄清了?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又阐述了?科普类作品??学习活动?等核心概念,为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理论依据,王荣生教授和吴忠豪教授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为探讨科普文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撑;学习活动相关理论为本文第五部分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了研究基础。第三部分是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内容选定的依据,即站在课标的高度、依据文本体式、结合编者意图、以真实的学生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第四章进一步将科普类作品进行分类,以科普童话、科学小品和科学说明文为例,基于教学内容确定的四个依据,探讨这三类科普作品的核心教学内容,探索科普类作品应该?教什么?。第五章是学习活动设计,依据学习科学为现代课堂带来的启示,结合对优秀学习活动案例的分析,以此发现如何通过学习活动来落实教学内容,探寻科普类作品学习活动设计的规律和方式。最后结合研究成果自己再设计一篇具体的学习活动案例,探索具体的课堂操作途径。本论文从理论到实践,以科普类作品教学内容的研究为出发点,以学习活动设计为终点,探讨小学语文科普类作品的阅读教学,以期改进当前课堂学习活动实践,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韩冬[4](2018)在《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童话是一种凭借想象、拟人和夸张等手法塑造鲜明形象、讲述趣味故事的儿童文学体裁之一。童话故事因其趣味性、情节性等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所以在学龄阶段,童话选文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中日两国虽然地域上同属亚洲,但是由于两国历史渊源、人文风俗以及现行的文化政策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教科书的童话选文编排上,两国存在明显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日两国都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两国在文化教育的应有形态、课程构想等方面不断投入精力,展开讨论与研究。然而,仍然很少看到两国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以教科书为媒介而进行的比较研究。因此,本论文把备受学校教育重视,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的教科书作为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中日两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童话选文,寻找其共性与差异性,以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为达到我国语文教育中童话教学的课程目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进行反思,以求更加严格选定童话选文的内容,优化教材编写,更好地发挥语文教科书的教育功能,同时要吸收外来优秀童话故事,促进多元文化理解。根据上述思路,论文由前言和四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陈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述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一部分,概念界定和分析框架,界定语文教科书和童话的概念,确定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中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比较,运用内容分析法具体比较分析;第三部分,中日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比较,运用内容分析法具体比较分析;第四部分,对两版教科书童话选文的思考以及对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赵园[5](2016)在《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的现状分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2001实验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以其生动的语言,绮丽的想象和游戏化的精神,备受儿童和教育者的喜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修订稿更是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就将童话作为该学段阅读学习的首选文体。因此,人们对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的研究日益增多,角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关注小学语文童话选材和儿童的阅读心理,以便对小学语文童话选文及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选题意义及研究综述,主要阐述了童话及选文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从童话的本体出发,论述了童话所蕴含的审美性、教育性、游戏性等艺术特性和它对儿童及语文教学的意义。第三部分以新课改后人教版(2001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文为研究对象,结合新课改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993年)和新课改后的苏教版、北师大版三个版本的教材,依据童话的艺术特性,分析当前童话选文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第三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教学的角度对当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通过本研究,使语文教材编者和小学语文教师更科学、合理地审视教材中的童话这一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同时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赵伟[6](2014)在《新时期以来中国低幼童话中的游戏精神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革中被破坏殆尽的童话文体与童话意识在新时期的曙光里获得新生。新时期的中国低幼童话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尤为重要,目前为止儿童文学界对这一论题的探讨尚有不足。本文以新时期以来中国低幼童话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游戏精神“这一儿童文学应该秉持的审美追求的沉浮变化来梳理和总结三十余年来中国低幼童话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走向。拨开历史云雾,辨析游戏精神的真与伪,从而更好的观照当下的幼儿文学发展。正如中国幼儿文学的自觉相比西方要晚一些,幼儿文学对游戏精神的体认更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又复杂的过程。在我国很长一个时期中,幼儿文学的核心本质特征被认为是“教育性”。国内很多幼儿文学作品充满了说教与训诫意味,把幼儿文学当作单纯的语言教育或品德教育的工具,很多人对包括低幼童话在内的中国幼儿文学的印象与认识也正基于此。可当我们真正站到新时期以来中国低幼童话现场时,却会发现游戏精神在新时期的曙光下正一步步走向更为开阔的境地,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本论文在收集了大量新时期以来低幼童话作品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游戏精神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低幼童话进行了分期,以展现低幼童话发展的真实全貌。论文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游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以及游戏精神在新时期以来中国低幼童话中的消长起伏,同时还包括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新时期中国低幼童话中游戏精神的呈现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分为三大段时期:“游戏精神的萌发与勃兴(1977-1989)”、“游戏精神的渐趋自觉(1990-1999)”、“新世纪低幼童话中游戏精神的纷繁景象(2000年至今)”,对相应阶段中游戏精神的多样面貌及真与伪的梳理与探析构成了本文的后三章。结语部分基于论文主体,概括新时期中国低幼童话的历史之路并展望游戏精神在中国低幼童话中的发展前景。

杨沙沙[7](2014)在《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成人化问题研究 ——以人教版2001实验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体裁之一,以其轻盈的幻想,游戏的精神和拟人、夸张地表现手法,长期以来受到儿童和教育者的双重关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修订稿更是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将童话作为该学段语文教学的首选文体。但是,在童话进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与儿童渐行渐远的成人化倾向。这主要表现在:选文主题呈现出道德训诫与知识传递的单一面貌;在叙事视角上又多是冷静理智地对儿童世界进行旁观;克己复礼、少年老成的儿童被成人的价值所吞没,说着假、大、空的道德宣言;经典童话中丰富的故事情节、诗意的描述语言让位于字词先行的工具训练论。这种种成人化的表现都是对童话内涵中与儿童相契合的特质的剥离,现实主义的沉重写实代替了轻盈灵动的幻想,忧心忡忡的思考代替了无忧无虑的游戏,以居高临下的训诫代替了沉蕴朴素的隐喻。在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深思童话选文成人化表现背后的种种原因,便会发现“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使中国童话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为人生”的道路。教化已成为一种情节,嵌入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其次,成人的儿童观念存在严重的偏差,把儿童以形象为主的思维方式等同于成人以抽象为主的思维方式,并且低估儿童的审美能力,选编的童话轻薄短小,审美价值也单一,崇高美一统天下。再次,在应试教育的余波下,不仅知识童话只见知识不见童话,连文学童话也异化为知识童话。一篇文章一个主题,有时还直接点明。学生容易记、老师容易教、考试容易考。这种成人化的道德灌输岂不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最后,教材选编主体中儿童文学家、儿童文学学者的欠缺,同样制约着童话选文的儿童本位。为了增强本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在最后一章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篇目最多,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级下册为例,进行童话选文去成人化的重构尝试。以天真的童心去成人化的老成,推荐选文《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猜猜我有多爱你》;以轻盈的幻想去成人化的沉重,推荐选文《书本里的蚂蚁》;以蕴藉的隐喻去成人化的训诫,推荐选文《狮子的吼声》、《爱心树》;以《小红帽》、《三只小猪》、《豌豆公主》的经典原着去成人化的改编。在成人文化占领世界的今天,童话选文去成人化的研究等于为儿童攻城掠地,从成人的世界中夺回儿童的主题、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言、儿童的经典。从而还原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的价值,以轻盈的幻想、蕴藉的隐喻守护儿童永远不丧失自己特别的眼光,在成人世界的裹挟中凭借一种充满童趣的独特的话语空间的保护而慢慢长大。

沈其旺[8](2011)在《中国连环画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是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中国连环画艺术,正是这一关系的具体体现。本研究选择叙事学的角度,对美术史上的连环画艺术进行阐发;运用美术史学、文化史学以及形式分析等研究方法,使连环画回到历史现场,即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语境中,对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和辨析,对连环画艺术的图像和脚本结构作技术分析和理论研究,挖掘图像叙事和脚本叙事在本质上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由此探索连环画历史演变的内在因素及其逻辑关系。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首先从“语-图”关系的角度,回顾连环画的历史演变,发现图文关系贯穿了整个连环画史,并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其次对连环画艺术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概括出连环画五大特征:综合性、可视性、故事性、连续性及通俗性。第二章,先对连环画叙事题材的选择及价值进行探索,发现题材起着决定作品灵魂的作用。在对连环画叙事题材的表现形态予以梳理和分类之后,结合题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演绎推理,发现叙事人物是连环画的核心,叙事情节则是连环画的骨架,而叙事环境则是连环画的依托,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依托和有机结合的关系。第三章,首先对叙事图像的本质特征展开分析和研究,发现叙事图像具有三大本质特征:叙述中的叙述、空间的时间化和多元叙事谋略。然后重点分析连环画叙事图像的结构和艺术表现,进而展开对各类艺术风格的叙事图像创作进行探索,并力图证明:叙事才是连环画图像创作的根本目标。第四章,侧重对叙事脚本的特征和构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叙事脚本最主要的特征是绘画者的“蓝图”。在对脚本的编写作一般规律性探索的研究同时,对脚本“文学性”之争予以分析和探索,试图对脚本的“文学性”进行历史的还原。通过研究发现,叙事性才是中国连环画艺术的根本属性,而图像和脚本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连环画的叙事规律。由此,廓清了中国连环画历史演变的动因及路径。

白静[9](2007)在《论童话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文中指出在当今这个喧闹的时代,儿童的早熟、童年的消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变使得儿童过早成人化,另一方面,功利主义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儿童天性的自由成长。然而,童话为我们挽留住了“儿童”。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如奇心和求知欲、爱幻想等等,决定了儿童对童话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证实童话与儿童心理成长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笔者探讨了心理学视野中的童话和儿童之间的关系,以揭示童话之于幼儿心理成长的价值。本研究第一章从童话的起源与演变谈起,通过梳理其发展的历史脉络,证实童话中深藏着丰厚的心理意蕴。因此,在第二章就重点探讨了童话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统一性。笔者从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入手,以个体与类的精神的发生的一致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为理论支撑,结合对童话主题和情节模式的具体文本分析,揭示了童话的心理价值与儿童心理发展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第三章从童话引导儿童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儿童人格成长、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童话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多维价值,说明童话是儿童心理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理论只有在有效地指导实践的情况下,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在结语中,笔者对当今幼儿园童话教学的现状作简单分析,提出童话教学要挖掘其内在的心理价值,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希望能给幼教工作者一些启示与思考。

杜伟[10](2004)在《新时期巴渝童话论》文中提出重庆地区的童话创作,在新时期以来二十年里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本区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全国性的大奖也被本区作家屡屡获得。新时期巴渝童话呈现出不同于京沪童话的独特个性。本文从巴渝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和陪都文化、红岩文化等分析开去,追溯了巴渝童话的历史渊源,描述了现状和流变的趋势。论文主体对梁上泉、张继楼、崔英、谭小乔、李小海、王代轩、黄继先等实力派童话作家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其具体作品进行了细读和分析。 教育性、诗性以及幻想性、游戏性这些共性,无疑是京沪渝和全国各地的童话都具有的,本文不做详细分析。本文重点在于探讨在巴渝传统文化及当代儿童文学思潮影响下的新时期巴渝童话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特色,即: 1、独特的地方景物和风土人情。这是地方色彩的外在表现。本区的奇山异水如三峡等无疑是重要的题材对象,三峡传说、当地习俗和巴人文化的神秘感也为本区童话所特有的内容。 2、充满阳刚之美的地方性格。山地的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形成了巴渝文化性格中的阳刚之美,极富反抗精神。富含阳刚之气的童话对于培养下一代健全的民族性格是大有裨益的。 3、荒诞幽默又不失严肃的社会责任感。这除了受当代儿童文学文学思潮的影响外,还与本区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作家的使命感有关。 4、多元并存的审美风格。这源于本区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童话作家创作风格的丰富性,巴渝童话的文体和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目前的巴渝童话还处在自发的发展阶段,大多数作家还没有明确的地域风格追求。但随着作家创作风格的逐步成熟,研究者的分析和反思以及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巴渝童话即将迎来一个新的自觉阶段。

二、知识童话:树木“睡觉”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童话:树木“睡觉”了(论文提纲范文)

(1)《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直接选用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
        二、将民国时期和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做对比
        三、以当前发行教材为研究对象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语文教材
        二、童话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五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第一章 《国语新读本》及相关背景介绍
    第一节 《国语新读本》编写时期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教育背景
    第二节 吴研因与《国语新读本》的编写
        一、吴研因及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二、《国语新读本》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分析
    第一节 《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数量分析
        一、童话比例分析
        二、童话字数及插图数分析
    第二节 童话内容分析
        一、选用主题分析
        二、童话对象的编排分析
        三、童话课后习题分析
        四、童话反映的教育思想分析
    第三节 《国语新读本》中童话选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童话的人文价值
        二、童话中“动物”过多
        三、童话语言应更具有儿童语言特色
        四、部分童话导向存在消极暗示
        五、各年级教材中童话分布不均
    第四节 童话选用的现实启示
        一、部编版一到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童话
        二、部编版教材和《国语新读本》中童话的对比
        三、关于语文教材中童话编选的启示
第三章 《国语新读本》中童话特点与内涵
    第一节 童话的内容特点
        一、童话数量、形式不断变化
        二、丰富且各具特色的主题
        三、语言反复,加强记忆
        四、科学合理的编排
    第二节 童话的教育价值
        一、幻想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二、植根心灵渗透教育,养成行为模式
        三、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相结合
    第三节 童话的发展价值
        一、适应儿童需要
        二、符合社会需要
        三、社会转型中的童话
    第四节 童话的价值观导向
        一、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导向
        二、多样化的价值传递
        三、“儿童本位”的价值观
第四章 童话的意义
    第一节 童话的时代教育意义
        一、入选童话要符合主流价值观
        二、入选童话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入选童话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第二节 《国语新读本》中童话选用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一、《国语新读本》中童话的借鉴价值
        二、语文教材中童话选用的标准
参考文献
致谢

(2)幼儿科普图书内容及呈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科普
        1.2.2 幼儿科普图书
    1.3 文献综述
        1.3.1 引进版与原创科普图书的对比研究现状
        1.3.2 科普图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研究
        1.3.3 幼儿科普图书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总体设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幼儿科普图书分析框架及总体调研
    2.1 幼儿科普图书分析框架
        2.1.1 内容研究框架的构建
        2.1.2 呈现形式分析框架的构建
    2.2 幼儿科普图书总体调研
        2.2.1 调查实施过程
        2.2.2 幼儿科普图书总体内容分布情况
        2.2.3 幼儿科普图书编着形式的统计分析
    2.3 幼儿科普图书的样本选取
        2.3.1 选取流程
        2.3.2 幼儿科普图书分类
        2.3.3 摘选幼儿科普图书总体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1 讲解类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1.1 内容主题分布
        3.1.2 核心科学概念分析
        3.1.3 科学内容与《指南》的对比
        3.1.4 小结
    3.2 问答类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2.1 内容主题分布
        3.2.2 核心科学概念
        3.2.3 科学内容与《指南》对比
        3.2.4 小结
    3.3 其它类幼儿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3.1 内容主题
        3.3.2 核心科学概念
        3.3.3 科学内容与《指南》对比
        3.3.4 小结
第4章 幼儿科普图书的呈现形式研究
    4.1 讲解类幼儿科普图书
        4.1.1 体例研究
        4.1.2 文字、图片
        4.1.3 呈现形式的特点
        4.1.4 小结
    4.2 问答类幼儿科普图书
        4.2.1 体例研究
        4.2.2 文字、图片
        4.2.3 呈现形式的特点
        4.2.4 小结
    4.3 其它类幼儿科普图书
        4.3.1 体例研究
        4.3.2 文字、图片
        4.3.3 呈现形式研究的特点
        4.3.4 小结
第5章 研究总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总结论
        5.1.1 幼儿科普图书内容分析结论
        5.1.2 幼儿科普图书呈现形式分析结论
    5.2 建议
        5.2.1 转变科普转播观念
        5.2.2 以幼儿本位,合理选题
        5.2.3 呈现形式多元化
    5.3 研究不足及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小学语文科普类作品教学内容探究及学习活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概述
    2.1 教学内容理论
    2.2 学习活动理论
3 科普类作品教学内容确立的依据
    3.1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3.2 依据不同文体选择教学内容
    3.3 依据编者意图分析教学内容
    3.4 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4 基于四个依据探究科普类作品教学内容
    4.1 以科普童话为例
        4.1.1 科普童话文体特征
        4.1.2 科普童话的教学内容
    4.2 以科学小品为例
        4.2.1 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
        4.2.2 科学小品的教学内容
    4.3 以科学说明文为例
        4.3.1 科学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4.3.2 科学说明文的教学内容
5 科普类作品学习活动设计
    5.1 学习活动的价值体现
        5.1.1 学生是主动积极的投入富有情趣的活动中
        5.1.2 学生是在真实的活动中发展言语实践能力
    5.2 主张从学习活动设计入手落实教学内容
    5.3 不同类型科普类作品的学习活动设计
        5.3.1 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探讨科普童话的学习活动设计
        5.3.2 以《蟋蟀的住宅》为例探讨科学小品的学习活动设计
        5.3.3 以《鲸》为例探究科学说明文的学习活动设计
    5.4 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5.4.1 注重交际情境的创设和活动任务的布置
        5.4.2 合理安排小组合作讨论
        5.4.3 强调讨论中思维的参与和言语能力锻炼
    5.5 一个自主设计的案例---以一项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4)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童话”概念界定及影响
    第一节 中日两国“童话”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中日“童话”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
第二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比较
    第一节 数量的比较
    第二节 篇幅的比较
    第三节 内容的比较
第三章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比较
    第一节 内容的比较
    第二节 形象类型的比较
第四章 关于两版教科书童话选文的思考与启示
    第一节 关于两版教科书童话选文的思考
    第二节 对我国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的现状分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2001实验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童话的本体研究
        1.2.2 童话的教学研究
    1.3 研究方法
2 童话的特征与价值
    2.1 童话的特征
        2.1.1 童话的审美特征
        2.1.2 童话的教育特征
        2.1.3 童话的游戏特征
    2.2 童话的价值
        2.2.1 童话对语文教学的价值
        2.2.2 童话对儿童的价值
3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文状况分析
    3.1 童话选文的数量特征分析
    3.2 童话选文的来源特征分析
        3.2.1 时代性分析
        3.2.2 作品出处分析
        3.2.3 选文主题分析
        3.2.4 作品国别分析
    3.3 童话选文的艺术价值特征分析
        3.3.1 童话选文的文学性分析
        3.3.2 童话选文的幻想性分析
        3.3.3 童话选文的改写情况分析
        3.3.4 童话选文的人物形象分析
4 小学语文童话选文的使用建议
    4.1 原文引入,体会童话语言丰富性
    4.2 童话引路,拓展童话教学方法
    4.3 童话语境,用儿童的语言教童话
    4.4 感性解读,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
    4.5 读演结合,增强童话学习主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993年)童话选文一览表
附录2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2001实验版)童话选文一览表
附录3 小学语文童话选文各版本教材一览表
附录4 《月亮的大衣》全文
附录5 窦桂梅执教《丑小鸭》课堂实录

(6)新时期以来中国低幼童话中的游戏精神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游戏精神
    0.2 游戏精神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低幼童话
    0.3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及创新
1 游戏精神:幼儿文学的生命呼唤
    1.1 幼儿与游戏
    1.2 游戏精神的内涵
2 游戏精神的萌发与勃兴(1977-1989)
    2.1 老一辈作家新创作中的游戏道具
    2.2 中青年作家教育童话中的游戏缺失
    2.3 80 年代低幼游戏童话中的感染与解放
        2.3.1 低幼热闹童话兴起
        2.3.2 富有游戏色彩的低幼童话
3 游戏精神的渐趋自觉(1990-1999)
    3.1 “寓教于乐”:教育框架下低幼童话中的游戏精神
    3.2 90 年代“为儿童”的低幼童话
        3.2.1 “热闹童话”余温中的游戏欢闹
        3.2.2 “为儿童”的低幼童话的游戏密码
    3.3 从孙幼军到汤素兰:游戏精神的本体展现
        3.3.1 孙幼军:潜入孩子世界的故事大王
        3.3.2 汤素兰:在童真中寻找喜剧的灵魂
4 新世纪低幼童话中游戏精神的纷繁景象(2000 年至今)
    4.1 新世纪低幼童话中游戏精神的多元呈现
        4.1.1 淡化“童话逻辑”的开放想象
        4.1.2 幽默趣味中的哲思闪烁
        4.1.3 游戏精神的多色调
        4.1.4 绘本式童话书中的图画游戏互动
    4.2 新现象·新观察·新问题
        4.2.1 微童话的游戏呈现局限
        4.2.2 图画书中的童话故事原创经典的缺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成人化问题研究 ——以人教版2001实验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 概念界定
        1.3.1 童话
        1.3.2 童话选文成人化
    1.4 研究综述
        1.4.1 从童话的民俗学研究到童话的教育学研究
        1.4.2 童话的教育学研究
第2章 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成人化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
    2.2 接受美学理论
    2.3 语文课程标准
第3章 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成人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1 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成人化表现
        3.1.1 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主题成人化
        3.1.2 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叙事视角成人化
        3.1.3 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儿童语言成人化
        3.1.4 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改编成人化
    3.2 小学语文童话选文成人化原因分析
        3.2.1 “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
        3.2.2 成人儿童观的偏差
        3.2.3 应试教育的体制
        3.2.4 选编主体的限制
第4章 小学语文教材童话去成人化选文构想
    4.1 以天真的童心去成人化的老成
    4.2 以轻盈的幻想去成人化的沉重
    4.3 以蕴藉的隐喻去成人化的训诫
    4.4 以经典的原着去成人化的改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中国连环画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中国连环画的叙事史及其特征
    第一节 中国连环画叙事史
        一 以图言文的萌芽期——古代雕塑、壁画及卷轴画
        二 以图插文的雏形期——明、清的插图及版画
        三 以图仿文的形成期——民国时期的连环图画
        四 图文互仿的繁荣期——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
        五 重图轻文的蜕变期——八十年代中期至今
    第二节 中国连环画叙事的总体特征
        一 图文结合的综合性
        二 具体实在的可视性
        三 叙事情节的故事性
        四 环环相扣的连续性
        五 简单易懂的通俗性
第二章 中国连环画叙事题材研究
    第一节 叙事题材的选择及价值
        一 叙事题材的选择
        二 叙事题材的价值
    第二节 叙事题材的表现形态
        一 中国古代、近代题材连环画
        二 中国现代、当代题材连环画
        三 外国题材连环画
    第三节 叙事题材的三要素
        一 叙事人物
        二 叙事情节
        三 叙事环境
第三章 中国连环画叙事图像研究
    第一节 中国连环画叙事图像的特征和功能
        一 叙事图像的特征
        二 叙事图像的功能
    第二节 中国连环画叙事图像的结构
        一 时间顺叙
        二 倒叙和插叙
        三 交替叙述
        四 平行叙述
        五 “多银幕”叙述
        六 “对话式”叙述
    第三节 中国连环画叙事图像的艺术形式及创作
        一 叙事图像的艺术形式
        二 叙事图像的艺术创作
第四章 中国连环画叙事脚本研究
    第一节 叙事脚本的基本特征
        一 绘画者的“蓝图”
        二 完整的叙事结构
        三 分段的文字形式
    第二节 叙事脚本的改编与原创
        一 改编的叙事脚本
        二 原创的叙事脚本
        三 叙事脚本的编写
    第三节 关于“绘图参考”及“对话、独白”的误读
        一“绘图参考”的误读
        二 “对话、独白”的误读
    第四节 连环画叙事脚本的“文学性”
        一 “文学性”的两种声音
        二 脚本的特殊规定性
结语
参考文献及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论童话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童话的心理意蕴探究
    一、童话的起源与流变考究
    二、童话的心理价值的研究综述
        (一) 童话的概念界定
        (二) 心理学视野中的童话研究
第二章 童话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一、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 超现实的儿童幻想世界
        (二) 自我中心状态
        (三) “泛灵性”思维
        (四) “同化”心理
    二、童话心理价值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个体与类精神发生的一致性
        (二)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三)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三、童话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适应性
        (一) 童话主题与儿童心理需求的内在一致性
        (二) 童话情节的模式化与儿童心理历程发展轨迹的内在一致性
第三章 童话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多维价值
    一、童话引导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一) 童话以象征手法让儿童解决内心冲突
        (二) 童话的投射功能让儿童释放自我
        (三) 童话帮助儿童处理亲子关系
    二、童话促进儿童人格成长
    三、童话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
结语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时期巴渝童话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巴渝童话的历史渊源和现状
    1、历史渊源
    2、现状概观
二、新时期巴渝童话作家作品论
    1、梁上泉
    2、张继楼
    3、崔英
    4、谭小乔
    5、李小海
    6、王代轩
    7、黄继先
    8、其他作家
三、新时期巴渝童话的地方特色
    1、独特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
    2、富有阳刚之美的地方性格
    3、荒诞幽默又不失严肃的社会责任感
    4、多元并存的审美风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附2、后记

四、知识童话:树木“睡觉”了(论文参考文献)

  • [1]《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研究[D]. 李赟兴.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幼儿科普图书内容及呈现形式研究[D]. 卢星辰. 西南大学, 2019(12)
  • [3]小学语文科普类作品教学内容探究及学习活动设计[D]. 常婷. 杭州师范大学, 2019(12)
  • [4]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比较研究[D]. 韩冬. 聊城大学, 2018(10)
  • [5]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的现状分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2001实验版)为例[D]. 赵园.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 [6]新时期以来中国低幼童话中的游戏精神探析[D]. 赵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7]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成人化问题研究 ——以人教版2001实验版为例[D]. 杨沙沙.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8]中国连环画叙事研究[D]. 沈其旺. 上海大学, 2011(11)
  • [9]论童话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D]. 白静. 河南大学, 2007(06)
  • [10]新时期巴渝童话论[D]. 杜伟. 重庆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知识童话:树“睡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