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必须尽最大努力为观众服务

博物馆必须尽最大努力为观众服务

一、博物馆要努力做好为观众服务的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多[1](2021)在《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初探》文中提出达纳在博物馆学术史上是一个重要而被普遍忽视的人物。达纳的博物馆服务思想至今仍未有人进行过系统地探讨,本文试图厘清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的全貌。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明选题缘由,论述研究目的及意义,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的内容。分别从服务理念、对象、方式、原则对服务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第三章,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分别从时代背景、行业发展、思想资源及个人因素进行分析。第四章,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的历史地位。探讨达纳服务思想的历史贡献和思想的局限性,以及服务思想被忽视的原因。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并且就今后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研究提出设想。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2](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研究表明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晓航[3](2021)在《以观众需求的角度分析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提升——以驻马店市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优良场所。但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博物馆发展形势由于过于注重对于文物的展示而忽视了自身教育职能的发挥。因此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社会教育背景下,博物馆教育服务职能也在探究新的方式方法。在博物馆教育服务职能改进过程中,为了充分提高服务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匹配性,博物馆要明确观众的主体地位,在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杨莹[4](2020)在《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体系探研 ——基于广州市典型数字博物馆》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博物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文物博物馆工作中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其中,“教育”作为数字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主要任务而持续被关注。此外,青少年教育关系着文化的传承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数字博物馆应当将青少年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利用其资源优势、传播优势和互动优势来开展各具特色的青少年教育。本研究以此为启发,基于对广州市内典型数字博物馆的考察,试图建立一套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体系,来更准确合理地评估数字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具体表现与传播功能。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厘清了广州市内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脉络,其数字化历程是在政府政策支持、行业标准建立以及博物馆自身努力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演进的,资源与技术的极大突破也为数字化在博物馆的落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参与式观察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而从缺乏技术标准、巩固青少年主体地位和助力知识传播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建立数字博物馆青少年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再以广州市内多家典型数字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大众传媒传播力评估模型”、“社会组织传播力评估模型”、“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模型”的解构式剖析,提炼其中包含的与青少年知识传播相关联的指标因素,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前期评价:知识传播前”“中期评价:知识传播过程中”“后期评价:知识传播后”三个维度的传播力评估框架。重点采用了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十五位数字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进行了访谈,对其访谈文本进行编码的基础上构建出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模型,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每项指标的具体权重。该模型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体系。其中定性体系包含9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指传播前期的“传播主体:数字博物馆”“媒体平台前期宣传”;传播中期的“传播内容科学文化知识”“技术使用”“青少年参与过程”;传播后期的“后期跟进报道”“青少年受众反馈”“传播目标完成情况”和“社会影响力”。在定量体系中,有6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是:“传播主体:数字博物馆”“媒体平台前期宣传”“传播内容科学文化知识”“技术使用”“后期跟进报道”和“青少年受众反馈”。建立“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模型”为数字博物馆在青少年观众教育、知识传播和服务上提供一套可参考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对当前的传播现状予以科学客观的评估,还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终极目的,为数字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发展提供外部动力和体系支持。

钟桂花[5](2020)在《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段。但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印象和管理部门对博物馆的评价都偏重于观众总人数,而相对忽视观众的“回头率”,这样的印象和评价是不全面的,也不够完善。应该在重视总人数的同时引入“回头率”的概念,以更加全面、科学、准确地看待和评估博物馆,进而完善博物馆的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本论文在现有的博物馆观众研究基础上,对博物馆观众“回头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阐述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概念,以及与博物馆观众研究的相关概念,并探讨“回头率”与博物馆发展之间的关系。接着阐明笔者在全国27家博物馆所做的实地调查结果,从博物馆和观众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回头率”的相关策略和途径。结论部分是对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以下几条结论:观众的“回头率”大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回头率”与观众的性别、受教育程度、所从事行业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但每种类型的博物馆相关性程度差异较大;观众的“回头率”与其所在的城市密切相关,人们倾向于光顾常住地的文博机构。最后,本论文总结“回头率”在博物馆工作过程中的现实意义,并从博物馆的运营评估体系、博物馆的办展形式及文创品设计方面设想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的未来方向。期待越来越多的学者、业界人士能够注意到观众“回头率”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王婷[6](2020)在《产业文化博物馆的运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分支,在保护历史藏品、开展学术研究、寓教于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其经营模式和类别也不断丰富。在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下,产业文化博物馆应运而生。产业文化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博物馆形态,它区别于一般博物馆,与当地的产业密切相关。其需要通过多个环节的优化实现差异化运营,并推动地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对塑造区域品牌、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产业文化博物馆对行业自身的历史记录往往是社会历史的一部分,有些历史悠久的行业甚至是人类生产、技术、科学发展的一段缩影,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构成的重要因素,同时其经济属性又与企业的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相连接。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和品牌强国的战略部署下,对其发展规律和策略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博物馆信息传播方式和营销方式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探究新时代下博物馆的运营模式是本研究的实践价值本文在新博物馆学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营管理、品牌建设和体验营销的相关理论,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产业文化博物馆的运营环节进行分析,明确出产业文化博物馆在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对国内外产业文化博物馆的运营情况进行解析,梳理运营模式类型和国内运营现状,进一步证明了产业文化博物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文化博物馆的运营体系设计应着眼于企业视角和观众需求,针对企业和公众两类受众采用差异化的跨界创新运营策略,使博物馆既服务于公众,又反哺于周边产业。最后从新的技术应用和运营理念两方面对未来产业文化博物馆的运营趋势进行探讨,为我国产业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产业文化博物馆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环,作为引领者推动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在跨界创新的背景下,产业文化博物馆要平衡好博物馆和产业平台的双重身份,重视博物馆式营销策略,探索博物馆跨界创新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要提高博物馆服务水平,推动国民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胡绮[7](2020)在《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博物馆技术与艺术层面上的革新,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程度日益提升,为博物馆的数字展陈奠定了基础。传统博物馆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不足以满足观众日渐分化的参观需求,数字展陈作为重要的新媒介,为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搭建了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为博物馆和观众提供数字化的展陈环境和空间,使观众能在博物馆内有选择性地进行交互活动,从而实现信息接收与传递的双向交流,其展陈方式开始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展陈手段与方式的变革,不仅是博物馆展陈理念的重大革新,更是促进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紧密连接的重要法宝,同时也为博物馆在基础建设、文化传播和文化脉络的构建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时代背景,探讨了博物馆语境中的数字展陈在当代博物馆环境中的应用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归纳了博物馆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展陈的形式,与交互设计的思维与设计方法,提出了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旨在借助数字展陈和互联网手段,深入挖掘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交流互动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将博物馆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优势。首先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时间主线,归纳了博物馆经历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之后,从传统型到信息化、数字化再到智慧服务型的发展新阶段,而信息交流技术为数字展陈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其次分析了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性结构与交互设计的框架,提出了数字展陈的序列结构与交互设计用户感知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了交互设计的数字模型和以平衡为导向的交互设计原则。最后以江汉关博物馆为例,分析表明博物馆借助数字展陈环境和空间为观众提供“分众”的“峰终”交互式参观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体验博物馆,实现博物馆最大效能的文化传播、文脉传承与新兴文化构建。本文采用了博物馆学与新博物馆学、设计学、信息传播学、社会文化学为主要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上综合使用实地考察、观众调研和案例比较分析。在横向层面,以信息化的角度剖析博物馆中数字展陈信息序列结构,提出数字模型,以“分众”的视角提出以平衡为中心的交互设计原则。在纵向层面,引入“峰终”体验到博物馆的交互式参观中,以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平衡博物馆中数字展陈、观众、博物馆和交互设计四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致力于以更合适的数字展陈途径和交互方式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参观体验,营造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生。

张楚[8](2020)在《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当代博物馆主要包括征集与收藏、保护与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的背景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等特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趋向多样化,博物馆高投入低产出问题严重。对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进行分析与策略研究,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精神需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用。随着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基层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基层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作为广州市首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内容及效能关系着广州市增城区的文化发展。本文首先对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现状进行阐述,通过问卷调查与设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效能评估,得出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不高、管理服务理念落后、供给方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低、宣传推广渠道狭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成为影响其效能发挥的主要原因。其次,通过借鉴国内外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经验及其启示,统筹研究促进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通过对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有利于推动广州市增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发展。

陈曦[9](2020)在《非遗展示馆的体验(技艺类)服务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技术和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和发展,服务设计与体验设计的对象逐渐从企业商业化层面转向服务行业、和教育行业等,在二者普及化应用的过程中,服务设计和体验设计已经实践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如母婴服务、线下银行服务、医疗服务等。近年来,“非遗热”持续“升温”,推动了非遗展示馆的建设,观众对于非遗展示馆的体验优化需求愈加迫切。作为展示非遗的空间载体,非遗展示馆是非遗活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活动和展示馆空间关系的总和,因此,非遗展示馆体验与服务的研究既是优化非遗体验、提高非遗展示馆的吸引力和提升观众参观满意度的基础,也是考量非遗展示馆自身运营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体验与服务设计为契机,引入“服务设计”与“体验设计”结合的维度,探讨了非遗展示馆运营转型背后,服务与体验对观众服务优化发展的作用。在非遗展示馆展陈设计中概括其体验和服务环节要素,以设计学、心理学、管理学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展陈设计理论,提出了观众参观非遗展示馆过程体验感优化策略和发展建议。旨在非遗展示馆转型的背景下,以更加契合观众需求的方式,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体验感受。笔者从非遗展示馆展陈设计出发,梳理目前展陈现状与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从而生成针对运营层、真实体验层、虚拟体验层的服务策略。本文将从技艺类非遗为例,提出非遗展示馆体验型服务设计的思考,并适用于其他门类非遗展示馆服务设计策略。

李晓禾[10](2019)在《关于运城博物馆和晋城博物馆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文化意识逐渐觉醒和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度,催生了博物馆热潮。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正在被逐渐得到重视和认同,十几年间,我国新建一大批博物馆中,以地市级博物馆居多。然而在面对一座座新落成的博物馆欣喜之余,一定要以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地市级博物馆的发展,不难发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如何根据区域优势发展地市级博物馆、怎么规划博物馆的建筑结构和内部空间、陈列展览怎么布局能够突出地方特色、博物馆资金短缺、博物馆对观众吸引力小、文化商品无人问津、博物馆科研水平低等。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选取了山西省两个博物馆——运城博物馆和晋城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将两个博物馆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搜集了两个博物馆大量的一手资料,通过现场走访、调查、观察及比较两个博物馆,发现运城博物馆和晋城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总结优缺点,为我国有关地市级博物馆的建设、管理、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正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做了阐述。第二章围绕运城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展开论述。运城博物馆2013年建馆发展至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扎实稳步前进。同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简述了如今运城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基本陈列内容、藏品状况等。第三章围绕晋城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展开论述。晋城博物馆前期筹备阶段、十年求索阶段、稳固发展阶段,简要叙述了晋城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陈展内容、藏品状况等。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章节,重点比较了运城博物馆和晋城博物馆在藏品、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博物馆观众四个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得出结论。第五章提出两个博物馆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策略。最后提出可行性措施:综合提高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水平;加强博物馆专业性讲解员队伍建设;加大博物馆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利用地区旅游资源,带动博物馆旅游经济。第六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博物馆要努力做好为观众服务的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物馆要努力做好为观众服务的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2章 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的内容
    2.1 服务理念
    2.2 服务对象
    2.3 服务方式
    2.4 服务原则
    2.5 小结
第3章 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3.1 时代背景
        3.1.1 反对欧洲模式
        3.1.2 移民国家和工业城市
    3.2 行业发展
        3.2.1 图书馆的发展
        3.2.2 博物馆的发展
    3.3 思想资源
    3.4 个人因素
第4章 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的历史地位
    4.1 历史贡献
        4.1.1 对博物馆机构的认定
        4.1.2 对服务对象的界定
        4.1.3 对博物馆服务方式的认定
        4.1.4 对博物馆服务原则的要求
    4.2 思想局限
        4.2.1 受时代限制
        4.2.2 偏重纽瓦克博物馆
    4.3 被忽视的达纳及原因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3)以观众需求的角度分析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提升——以驻马店市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博物馆教育职能定位
2 观众对于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需求
    2.1 生理需求
    2.2 安全需求
    2.3 社交需求
    2.4 尊重需求
    2.5 提升自我需求
3 结束语

(4)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体系探研 ——基于广州市典型数字博物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综述
    1.4 本章小结
2 广州市内博物馆数字化历程及评估体系必要性分析
    2.1 政策支持、行业标准与个体驱动
    2.2 资源与技术的极大突破
    2.3 必要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广州市内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体系初建
    3.1 评估体系构建目的、原则和步骤
    3.2 评估体系指标框架初建
    3.3 本章小结
4 二级指标考查要点及指标权重确定
    4.1 定性评估指标体系及说明
    4.2 定量评估指标体系及说明
    4.3 指标权重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建议与展望
    5.1 结论和创新点
    5.2 建议与反思
    5.3 下一步工作与展望
    5.4 本章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2.1 行业背景
        1.2.2 学术背景
    1.3 研究意义
        1.3.1 完善博物馆观众体系的研究
        1.3.2 完善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
        1.3.3 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1.4 研究现状
        1.4.1 博物馆观众研究回顾
        1.4.1.1 理论研究
        1.4.1.2 方法研究
        1.4.1.3 案例分析
        1.4.2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研究概况
        1.4.2.1“回头率”的研究概况
        1.4.2.2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研究概况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特色与创新之处
        1.5.5 预期困难
第二章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概述
    2.1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概念
        2.1.1“回头率”的来源与定义
        2.1.2“回头率”的理论支撑
    2.2 相关概念
        2.2.1 博物馆分类
        2.2.2 博物馆观众
        2.2.3 博物馆观众调查
    2.3 观众“回头率”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探讨
        2.3.1 促进观众参观行为的常态化
        2.3.2 促进博物馆服务功能的社区化
        2.3.3“回头率”是博物馆观众研究新的探索
第三章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实地调研综述
    3.1 实地调研过程
        3.1.1 问题提出
        3.1.2 问卷设计
        3.1.3 实地调研过程
    3.2 综合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3.2.1 综合类博物馆概述
        3.2.2 综合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3.2.2.1 数据分析
        3.2.2.2 小结
    3.3 纪念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3.3.1 纪念类博物馆概述
        3.3.2 纪念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3.3.2.1 数据分析
        3.3.2.2 小结
    3.4 专题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3.4.1 专题类博物馆概述
        3.4.2 专题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3.4.2.1 数据分析
        3.4.2.2 小结
    3.5 艺术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3.5.1 艺术类博物馆概述
        3.5.2 艺术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3.5.2.1 数据分析
        3.5.2.2 小结
    3.6 遗址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3.6.1 遗址类博物馆概述
        3.6.2 遗址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3.6.2.1 数据分析
        3.6.2.2 小结
    3.7 调查的局限性、不足和后续工作展望
第四章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影响因素
    4.1 观众的心理因素——参观动机对参观行为的影响
    4.2 观众结构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4.3 博物馆环境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4.3.1 外部环境
        4.3.2 内部环境
    4.4 博物馆展览活动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4.5 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第五章 基于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的建议与对策
    5.1 发挥博物馆中枢功能——通过“回头率”密切馆群联系
    5.2 通过强化公众参与提升“回头率”
    5.3 通过灵活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回头率”
    5.4 通过“回头率”培养目标观众群体
        5.4.1 专注学生群体的目标观众设置
        5.4.2 根据需求设置目标观众群体
    5.5 品牌策划与“IP”经营
        5.5.1 利用博物馆资源提升“回头率”
        5.5.2“回头率”与品牌宣策
        5.5.2.1 以品牌创意性强化“回头率”
        5.5.2.2 以品牌亲民性强化“回头率”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在博物馆观众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6.1.1 结论
        6.1.2 实践意义
    6.2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今后研究方向的构想
参考文献
附录: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问卷
后记 远方不远——我的博物馆之旅
致谢

(6)产业文化博物馆的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六节 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文化博物馆的发展形势
    第一节 产业文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产业文化博物馆的服务主体
    第三节 影响产业文化博物馆发展的外在因素
    第四节 影响产业文化博物馆发展的内在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文化博物馆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产业文化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节 产业文化博物馆参与城市品牌塑造
    第三节 产业文化博物馆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第四节 产业文化博物馆促进文化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文化博物馆运营模式分析
    第一节 产业文化博物馆运营模式类型
    第二节 产业文化博物馆运营现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文化博物馆运营模式优化思路
    第一节 企业视角下的运营体系优化思路
    第二节 基于观众需求的运营体系优化思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文化博物馆未来运营趋势
    第一节 “新技术”:泛现实技术改革博物馆叙事方式
    第二节 “新理念”:打破界限建设无边界博物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待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导师评语
答辩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1 博物馆学和新博物馆学的交叉
        1.2.2 数字展陈的发展和应用
        1.2.3 交互设计理论及应用
    1.3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博物馆
        1.4.2 数字展陈
        1.4.3 交互设计
        1.4.4 观众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和结构
第2章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历史嬗变
    2.1 博物馆概述
    2.2 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与博物馆的转型升级
        2.2.1 2G时代的传统型博物馆
        2.2.2 3G时代的信息化博物馆
        2.2.3 4G时代的数字化博物馆
        2.2.4 5G时代的智慧服务型博物馆
    2.3 信息交流技术与博物馆数字展陈方式的变迁
        2.3.1 信息交流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陈的阶段性发展
        2.3.2 数字展陈普适性与交互性并驱发展
        2.3.3 数字展陈交织性与无痕性协同发展
    2.4 交互式信息空间的数字展陈应用现状
        2.4.1 系统性的分布式使用
        2.4.2 渐进的交互式参与
        2.4.3 补偿性的平等沟通
        2.4.4 虚实结合的复合体验
    2.5 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要素
        2.5.1 数字展陈的信息结构分析
        2.5.2 兼顾平衡的交互设计原则
        2.5.3 服务观众的峰终交互体验
        2.5.4 认知共享的交互式参观空间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的交互性结构分析
    3.1 博物馆数字展陈的主要形式
        3.1.1 屏幕显示系统
        3.1.2 触摸屏系统
        3.1.3 语音导览系统
        3.1.4 数字投影系统
        3.1.5 虚拟现实系统
        3.1.6 直播社交系统
    3.2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特点
        3.2.1 集成性
        3.2.2 感知性
        3.2.3 交互性
        3.2.4 可供性
    3.3 信息传递与交互体验方式的演变
        3.3.1 从知识罗列到故事叙述
        3.3.2 叙事中的时间和空间复合序列
        3.3.3 时空融合的交互式文化体验
        3.3.4 虚实共生的互联性文化共享
    3.4 数字展陈交互设计的主要客体
        3.4.1 观众与数字展陈系统之间的交互
        3.4.2 观众与博物馆环境之间的交互
        3.4.3 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互
    3.5 数字展陈交互设计的框架
        3.5.1 数字展陈子系统的集成应用
        3.5.2 观众群体的行为分析
        3.5.3 博物馆特色文化的挖掘
        3.5.4 交互方式的差异化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方法
    4.1 数字展陈的信息序列结构
        4.1.1 线性序列
        4.1.2 散点式序列
        4.1.3 离散式序列
    4.2 数字展陈的数字模型
        4.2.1 中心型数字模型
        4.2.2 轴辐式数字模型
        4.2.3 分布式数字模型
    4.3 数字展陈的“分众”交互设计方法
        4.3.1 交互设计思维方式
        4.3.2 数字展陈的用户感知模型
        4.3.3 “分众”的交互式参观行为分析
        4.3.3.1 观众目标
        4.3.3.2 观众任务
        4.3.3.3 观众活动
        4.3.3.4 观众体验
    4.4 “分众”的交互模式选择
        4.4.1 “请求-回馈”的触摸交互
        4.4.2 “操作-响应”的体感交互
        4.4.3 “获取-更新”的网络交互
    4.5 以平衡为导向的交互设计原则
        4.5.1 以观众为中心
        4.5.2 以活动为中心
        4.5.3 以文脉为中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中的峰终交互体验
    5.1 观众视阈下的峰终交互体验
        5.1.1 数字化的教育体验
        5.1.2 参与性的娱乐体验
        5.1.3 交互性的知识体验
        5.1.4 虚拟性的复合体验
    5.2 峰终交互体验中的信息冗余与过滤
        5.2.1 博物馆海量信息的状态
        5.2.2 馆内信息过滤与定制
        5.2.3 系统性的信息架构
        5.2.4 信息的可视化呈现
    5.3 交互设计提升博物馆峰终交互体验
        5.3.1 促进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连接
        5.3.2 拓展观众参观的复合体验
        5.3.3 引导观众关注博物馆文化
    5.4 博物馆中峰终交互体验的提升方法
        5.4.1 结合文脉的峰终交互体验
        5.4.2 峰终交互体验的关键接触点模型
        5.4.3 峰终交互体验的用户满意度模型
        5.4.4 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体验空间的超越
    6.1 体验空间营造分布式认知
        6.1.1 规避博物馆疲劳
        6.1.2 构建分布式学习
        6.1.3 实现认知共享
    6.2 促进博物馆的知识文化传播
        6.2.1 真实与虚拟信息的融合传播
        6.2.2 博物馆藏品文化的交互传播
        6.2.3 数字信息文化的分众化传播
    6.3 推动博物馆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6.3.1 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
        6.3.2 公共娱乐空间的发展
        6.3.3 公共社交空间的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7.3 研究不足
    7.4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A 中国国内分地区博物馆参观人次统计表
附录B 中国国内博物馆的在线数据库信息化开放程度表
附录C 江汉关博物馆访谈问题及回答

(8)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博物馆的含义与功能
        (一)博物馆的含义
        (二)博物馆的功能
    二、公共文化服务与效能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内涵
    三、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文化治理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现状分析
    一、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基本情况
    二、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
        (一)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二)四个常设专题展及各类临展
        (三)拓展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四)搭建志愿者平台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博物馆
    三、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调查分析
        (一)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调查
        (二)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情况调查
        (三)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情况调查
        (四)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利用情况分析
    四、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
    五、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不利的原因
        (一)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不高
        (二)管理、服务理念落后
        (三)供给方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低
        (四)宣传推广渠道狭窄,力量薄弱
        (五)专业人才匮乏
第四章 国内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经验
        (一)多元化供给模式,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活力
        (二)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三)以观众为中心,激活休闲娱乐功能
    二、国内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经验
        (一)故宫博物院:让文物“活”起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二)上海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延长开馆时间,提升服务水平
        (三)广东省博物馆:流动博物馆,拓宽展览模式,提升服务效能
    三、国内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启示
        (一)政府在博物馆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二)多元化发展是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必由之路
        (三)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
第五章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对策
    一、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目标
        (一)总体思考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二、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
        (一)转变管理、服务理念
        (二)建立需求反馈机制
        (三)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四)拓宽宣传渠道,提升文化影响力
        (五)以科促文,多元化提升内生动力
    三、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强化监督考核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9)非遗展示馆的体验(技艺类)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非遗展示馆展陈与体验型服务设计
    第一节 非遗展示馆展陈概述
        一、概念及发展历程
        二、非遗展示馆现状与困境
    第二节 体验型服务引入非遗展示馆的考量
        一、非遗展示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二、体验型展示在非遗馆中的角色
        三、引入体验型服务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 体验型服务在非遗展示中的场景类型
        一、体验在技艺类展陈场景中的应用
        二、体验在表演类展陈场景中的应用
        三、体验在民俗类展陈场景中的应用
第二章 体验型服务在技艺类展示中的应用设计
    第一节 技艺类展陈体验型服务设计过程与方法
        一、观众及场景分析
        二、观众的用户画像
    第二节 技艺类展陈场景的构成概述
        一、馆方运营与策划
        二、真实媒介体验
        三、虚拟仿真体验
第三章 技艺类展陈体验型服务设计思路
    第一节 运营策划的设计思路
        一、硬件软件共同建设,补充人文理念
        二、联通线上线下观众,无缝体验
        三、完善服务流程体验,改进服务细节
    第二节 参与体验的服务设计方法思路
        一、策划主题文化符号,创造内容沉浸
        二、应用新型展示技术,营造沉浸效果
        三、采取丰富展示手段,营造感官沉浸
    第三节 体验型服务设计思路达成效果
        一、模块化体验,沉淀观众社交
        二、虚拟仿现实,突破时空局限
第四章 非遗展示馆体验型服务设计思考
    第一节 非遗展示馆体验型服务设计原则
        一、以地域特色为核心,构建生活化情景
        二、展陈媒介多样化,丰富多感官体验
        三、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休闲与文化同兼顾
    第二节 非遗博物馆体验型服务设计的未来思考
        一、以协同效应来优化体验型服务设计
        二、以大数据信息完善体验型服务设计
        三、以人工智能来提升体验型服务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10)关于运城博物馆和晋城博物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运城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1 运城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2.2 运城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晋城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1 晋城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3.2 晋城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第四章 运城博物馆和晋城博物馆的比较
    4.1 关于藏品的比较
    4.2 关于陈列展览的比较
        4.2.1 运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
        4.2.2 晋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
        4.2.3 陈列展览比较
    4.3 关于社会教育活动的比较
        4.3.1 运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
        4.3.2 晋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
        4.3.3 社教活动比较
    4.4 关于博物馆观众的比较
        4.4.1 运城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
        4.4.2 晋城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
        4.4.3 观众比较
第五章 对运城博物馆和晋城博物馆的思考与展望
    5.1 运城博物馆和晋城博物馆存在的共性问题
        5.1.1 有关藏品方面
        5.1.2 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及公共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
        5.1.3 增强对文化产品开发程度
    5.2 对运城博物馆和晋城博物馆的展望
        5.2.1 综合提高博物馆文物藏品保管工作水平
        5.2.2 加强专业性讲解员队伍建设
        5.2.3 加大对博物馆的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5.2.4 利用地区旅游资源,带动博物馆旅游经济
第六章 结语
    6.1 运城博物馆和晋城博物馆比较总结
    6.2 当代两个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和对其提出的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博物馆要努力做好为观众服务的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初探[D]. 王一多. 吉林大学, 2021(01)
  • [2]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以观众需求的角度分析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提升——以驻马店市博物馆为例[J]. 王晓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02)
  • [4]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体系探研 ——基于广州市典型数字博物馆[D]. 杨莹. 暨南大学, 2020(04)
  • [5]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D]. 钟桂花. 上海大学, 2020(03)
  • [6]产业文化博物馆的运营模式研究[D]. 王婷. 深圳大学, 2020(10)
  • [7]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D]. 胡绮.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8]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D]. 张楚. 兰州大学, 2020(01)
  • [9]非遗展示馆的体验(技艺类)服务设计研究[D]. 陈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10]关于运城博物馆和晋城博物馆的比较研究[D]. 李晓禾. 山西大学, 2019(02)

标签:;  ;  ;  ;  

博物馆必须尽最大努力为观众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