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医疗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一、医药废水污染现状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洪流,杨武鹏,张开明,林锦棠,陈锋,杜星[1](2022)在《铁电解活化过一硫酸盐耦合低压膜工艺处理含抗生素医药废水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电解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原位电氧化/电絮凝体系(EC)耦合低压膜(LPM)工艺(EC-PMS-LMP)去除模拟医药废水中的抗生素-磺胺二甲基嘧啶(SMZ)及有机物(COD)。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pH=7.0,电流0.4A,PMS与电解产生Fe2+的摩尔比为1:1,对SMZ的去除率达100%。对COD的去除效果有限,但原水中SS含量和COD对SMZ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证明了对于SMZ和有机物的降解,起主要作用是活化PMS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羟基自由基(HO·)。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证明电氧化-絮凝过程有利于膜表面形成疏松多孔的滤饼层,缓解膜污染。该耦合工艺可为处理抗生素类医药废水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王林芳[2](2021)在《汾河流域典型抗生素污染特征及归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抗生素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可促进机体生长,使得其广泛应用于医疗、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养殖等领域。但过量的使用会导致抗生素母体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途径最终汇入流域。由于抗生素具有高水溶性、难降解性,使得其能够残留于流域中并长期积累,流域成为抗生素的最终归宿。流域中的抗生素能够对水中微生物群落及水生生物造成危害,提高病菌的耐药性,并最终对生态、人体健康带来较高的风险。本研究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23个断面,分别在丰水期、枯水期检测分析了5大类26种抗生素的含量,研究了其分布、分配、归趋及季节性差异,定量解析了污染源时空特征,评估了生态风险并揭示了风险来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抗生素在汾河流域水体和沉积物中均表现为枯水期含量高于丰水期,丰水期水体中共检出21种抗生素,检出总量浓度范围为114-1106ng/L,沉积物中检出15种,含量范围为25.1-73.2μg/kg;枯水期水体中检出25种,浓度范围130-1615ng/L,沉积物中检出17种,含量范围为121-426μg/kg。丰枯两期水体中主要存在类别均为磺胺类,而沉积物中则不同,丰水期以磺胺类为主,枯水期则为氯霉素类占比最高。空间分布上,地表水中的抗生素在丰枯两期没有差异,均为中游区域较高,而沉积物中的抗生素却在丰水期表现为下游区域含量较高,枯水期则为中游较高。就分配系数(Kp)而言,丰水期Kp范围为15.9-16687L/kg,枯水期为17.4-16106L/kg。受气候、水利条件等的影响,Kp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很大,丰水期部分抗生素的Kp在中游区域偏低,下游反而偏高,而在枯水期却与之相反。通过计算水相-悬浮相-沉积相的分配系数,结果表明抗生素在流域中基本迁移途径是进入水体后通过悬浮物进入沉积物,这种迁移趋势存在季节差异,枯水期相对较弱。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Kp与水温、水利条件、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沉积物p H以及沉积物粒径分布等存在着显着相关性,可以以此为基础建立Kp精准的预测模型。基于正矩阵因式分解(PMF)模型的源解析结果表明,汾河流域中抗生素主要来自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和医药废水,此外,丰水期农田排水也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丰水期抗生素主要来自医药废水,占比高达40.2%,而枯水期主要来自水产养殖,占比33.0%。从空间上来讲,上游区域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以医药废水为主,而中下游区域来源则较为复杂,丰水期主要为污水处理厂、医药废水以及水产养殖,枯水期则主要为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医疗废水。支流中抗生素的来源各不相同,其中杨兴河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太榆退水渠则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基于评估因子(AF)法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丰水期、枯水期汾河流域抗生素均达到中风险级别。就具体的抗生素物质而言,丰枯两期中磺胺甲恶唑和罗红霉素可以达到高风险级别,而5种喹诺酮类物质均达到了中风险级别。此外,丰水期的四环素和枯水期的磺胺嘧啶、甲砜霉素、克拉霉素等也达到了中风险级别。在空间分布上,干流上游区域在丰、枯两期均为低风险,而干流中下游及支流区域,丰枯两期有所差异。在枯水期,杨兴河为高风险区域,其它区域均为中风险。在丰水期,78%的区域为中风险区,但没有高风险区。从风险来源的角度来讲,总体而言丰枯两期均不存在抗生素高风险源,在丰水期医药废水为中风险源,枯水期水产养殖和生活污水为中风险源。基于对汾河流域水生生物调查并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方法得到的抗生素基准值整体偏高,比基于AF法确定的基准值高出1-2个数量级。相比AF法,SSD法考虑了当地的水生生物且综合了多个营养层次的物种,并选择保护95%的物种,其基准值的获取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整体性。以此为基准进行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仅丰水期的诺氟沙星和枯水期甲氧苄啶达到低风险级别,其它物质在丰枯两期均未达到风险级别。在空间分布上,丰枯两期均有52%的区域为低风险级别,主要集中在杨兴河、太榆退水渠支流以及中游祁县下游的区域。综上,本研究通过对汾河流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抗生素含量进行分析,发现汾河流域抗生素污染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主要分布在干流中下游区域以及杨兴河、太榆退水渠等支流,其中磺胺甲恶唑和罗红霉素为主要的风险物质,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以及生活污水为主要的风险来源。研究结果可以为汾河流域抗生素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郭辉[3](2020)在《医药中间体合成及废水处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化工医药行业发展迅猛,同时也会给环境带来各种各样的副作用,例如水体土壤污染、资源短缺等,对此类行业中产生的废水进行研究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医药中间体马来酰肼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多种功效的抑制成分,在作物和植物的种植和贮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论文分别以盐酸和硫酸作为酸性催化剂,合成了医药中间体马来酰肼,采用紫外、红外、高效液相色谱和核磁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对废水中所含污染物质进行分析检测,使用芬顿-电化学氧化法联合处理医药中间体马来酰肼合成反应产生的废水,处理过程更高效,满足相关的排放标准。另外利用不同的萃取技术和方法对一些植物例如萝卜、茶叶等进行马来酰肼残留量的检测。具体研究如下:(1)分别以盐酸和硫酸为催化剂,以水合肼和马来酸酐为原料,制备得到了马来酰肼。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吸收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废水中固含物。对比分析了盐酸和硫酸分别作为催化剂合成产物的产率。(2)根据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设计了处理合成废水的芬顿-电化学氧化方案,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了处理前后废水的化学需氧量。通过实验,得到合成废水的芬顿-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技术的最佳反应条件,经过分解去除污染物后的医药中间体废水满足此类废水的排放标准。(3)测定了萝卜和茶叶中的马来酰肼残留量。使用不同萃取方法进行萃取,然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两种植物中马来酰肼残留量。实验表明,经过优化预处理,各参数的对比调整,测定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满足萝卜和茶叶中马来酰肼测定。采用该方法,萝卜和茶叶中发现不同含量的马来酰肼。

张新[4](2020)在《煤矸石吸附材料结构调控与吸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苯的衍生物在不同结构的吸附材料中扩散吸附行为的不同,本文以陕西省彬州市侏罗纪煤矸石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采用高温煅烧、酸化处理及冷冻微波三种工艺方法对煤矸石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调控,从而建立煤矸石的结构调控与吸附行为之间的构效关系。首先,以不同工艺调控的煤矸石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为基准,优化了不同工艺的最佳参数;并使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BET)、X射线光电子谱(XPS)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手段,对在不同方法下得到的煤矸石吸附材料的组成、结构、比表面积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建立了活化方法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后,以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备的煤矸石为吸附剂,并选用了苯的衍生物作为吸附介质模拟工业医药废水,考查了煤矸石对邻氨基苯酚和对羟基苯磺酸两种物质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机制。结果表明:经高温煅烧600℃、保温时间5 h处理后的煤矸石材料对硝基苯酚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性能,去除率达93.17%;经水浴温度为80℃、时间为4 h、浓度为60%硫酸处理后的煤矸石对邻氨基苯酚及对羟基苯磺酸的吸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工艺,对两者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了 52.05%和85.34%。经高温煅烧、酸化处理和冷冻微波制备的三种材料对邻氨基苯酚和对羟基苯磺酸的吸附过程以准二级动力学为主;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适用于邻氨基苯酚的吸附过程,吸附等温线表现为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升,呈单分子层吸附;Freundlich模型适用于对羟基苯磺酸的吸附过程,即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协同作用的过程,表现为单层或非均质的多层吸附共同促进的吸附行为。

程晨[5](2020)在《面向高盐废水处理的高级氧化技术的改进及生命周期评价》文中提出当前水资源十分短缺,对废水的有效处理及回收再利用是改善水资源短缺的重要策略与手段。高盐度废水所含盐度较大并多数含有复杂的有机污染物质,处理难度较大。当前运用高级氧化的方法处理工业废水已经逐渐成熟,发展起来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具有高效、经济、适用范围广、便于工业应用等优点。本文通过真实的高盐度废水的治理工程项目,针对中国西部某煤化工高盐废水和东部某医药企业高盐废水,对其使用的高级氧化过程进行了探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中国西部某煤化工高盐废水的Fe/Al2O3催化臭氧氧化失活机理进行了探究,通过色密度分选、通过BET、XRD、XRF、XPS、ICP-MS、Py-IR等一系列表征发现,废水中的硅酸盐是Fe/Al2O3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通过DFT计算揭示了催化剂的失活机理,硅酸作为一种相对较强的Bronsted酸优先选择与Fe-O-Al、Fe-OOH等位置作用,致使催化剂表面的路易斯酸丰度降低,极大地影响了整体工艺的催化氧化效能并导致催化剂的失活。(2)针对氧化铝载体与硅酸盐作用性强,失活难以避免的问题,通过对球状活性炭的简单碱改性可制备臭氧氧化催化剂,优化其催化臭氧氧化的效能并对其催化动力学常数Rct进行了计算比较。结果显示,改性时温度梯度的选择和初始碱液的浓度对改性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使用10 M的氢氧化钠,温度梯度选择70℃和40℃时,获得了最高的Rct值(2.17×10-6)。在中性条件下,当臭氧投加量为4ppm,催化剂投加量为250ppm时,20min内对氯苯甲酸的去除率超过80%。(3)均相Fenton投药仍然是高盐处理废水中应用广泛的工程技术,选用CML2 baseline2000对中国东部沿海某化工企业产生的高盐度医药废水进行了均相Fenton工艺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找出芬顿工艺中环境敏感过程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发现,在整个环境影响最大的阶段为基础建设阶段占84.4%,其次为铁泥处理阶段约占9.24%。工艺运行阶段是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污染及损害毒性各项指标的主要贡献来源,其中过氧化氢是环境敏感因素。该过程中含铁污泥的处置也是环境影响的重要来源,主要表现为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及焚烧过程。

叶晨昊[6](2020)在《医药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光催化-吸附三级联合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盐城开元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头孢类抗生素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一套基于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光催化技术和吸附技术的三级联合处理工艺。首先,本研究制备了具有良好催化活性的Mo-Na催化剂并确认了其催化湿式氧化效果。其次,本研究制备了具有磁性,易分离的BiVO4@MS光催化剂并确认了其光催化活性。第三,本研究制备了易沉降的磷元素吸附材料微孔碳@粉煤灰(AC@FA)并研究了其对磷元素的吸附过程。最后,以Mo-Na催化湿式氧化催化剂,BiVO4@MS光催化剂和AC@FA磷吸附材料为基础,研究了可有效处理实际头孢类抗生素生产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光催化-吸附”三级联合处理工艺,废水处理后水质指标可稳定达到当地化工园区的接管标准。针对头孢类抗生素生产废水COD和TOC均高达约8000 mg/L的特点,制备了具有明显催化湿式氧化活性的Mo-Na催化剂材料。材料表征的结果表明:Mo-Na复合催化剂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催化剂的微观形貌呈现晶体棒状形态,微观长度为0.5-1.0μm左右,微观宽度和厚度约为0.1μm左右。催化剂材料主要由Na4Mo8O26·12H2O和Na0.9Mo O3H0.85矿物相组成。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初步的催化湿式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当Mo-Na复合催化剂投加量为3 g/L,反应温度为190℃,氧分压为1.6 Mpa,反应时间为1.8 h时,催化湿式氧化对废水TOC与COD去除残余率可至11.97%与16.99%。针对催化湿式氧化出水中COD和TOC仍达不到接管标准的问题,制备了具有良好光催化性能并拥有磁性的BiVO4@MS光催化剂材料。材料表征的结果表明:BiVO4@MS材料的矿物相主要以单斜白钨矿BiVO4和赤铁矿组成,并含有少量的石英和莫来石。BiVO4@MS材料的微观形貌呈50μm左右的球状颗粒,颗粒表面被BiVO4颗粒包裹,包裹在磁珠上的BiVO4颗粒约为100~500 nm。BiVO4@MS材料具有良好的磁性和光吸收性。亚甲基蓝模拟废水的光催化降解试验表明:BiVO4@MS光催化剂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其光降解过程可用符合一级动力学降解方程。针对光催化出水中磷元素仍然超标的问题,制备了易沉降的AC@FA磷吸附材料。材料表征结果表明:AC@FA材料具有不规整结构的微观形貌,呈现微观无定型形态,其表面具有丰富的多孔活性炭孔道结构。AC@FA材料的比表面积较大,高温下质量损失小,热稳定好。模拟磷溶液吸附结果表明:AC@FA材料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其对磷元素的饱和吸附量可达8.38 mg/g。较低的温度(20℃左右)和较低的溶液p H值(3~7)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磷元素在AC@FA上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模型。基于Mo-Na催化湿式氧化催化剂,BiVO4@MS光催化剂和AC@FA磷吸附材料,研发了可有效处理实际头孢类抗生素生产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光催化-吸附”三级联合处理工艺。催化湿式氧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和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有利于废水COD和TOC的降解。废水COD和TOC的降解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TOC与COD的最低残余率可至10.39%与13.71%(反应温度190℃,催化剂量1.5 g/L,反应时间3 h时)且催化剂复用后效果没有明显降低。光催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光催化反应过程,废水中的COD,TOC和色度可进一步的得到降低,光催化反应进行到60分钟时,废水中的残留的COD(459 mg/L)即可达到当地工业园区废水排放的接管标准,其降解过程可以用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磷吸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利用AC@FA材料进行静态磷吸附操作,可有效降低光催化出水中的磷元素含量,AC@FC投加量为6 g/L,吸附时间应为20分钟的条件下,处理后废水中磷元素可降至1 mg/L以下。总之,基于合适的催化材料和吸附材料,通过各项工艺参数优化,“催化湿式氧化-光催化-吸附”三级联合处理工艺可有效处理头孢类抗生素生产废水。

朱骏[7](2019)在《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制药废水因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差,因此其处理难度也十分大。本文围绕常州某制药企业的拟建污水站项目展开,通过对该企业拟排放污水中高浓度有机物成分的分析及判断,同时结合过往经验及实验数据,制定如下工艺路线:对于高浓度生产废水,采用多效蒸发预处理+厌氧UASB反应器+A/O法的生化处理工艺,并将生化后的废水采用TMBR+NF处理工艺进行回用;对于低浓度废水,采用厌氧UASB反应器+A/O法的生化处理工艺。生化处理作为以上集成工艺中的核心步骤,本文主要围绕生化段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了加强生化处理的效果,通过实验研究了涤纶填料、酶浮填料、软性填料、聚酯填料、弹性填料和组合填料等6种生物填料的性质,并对其进行了 SEM和XRD实验分析,以寻求最适合本工艺的生物填料。基于A/O工艺的以上6种填料组成的反应器对COD的去除效果在80%~92%之间,而氨氮的去除率在60%~82%之间,其中酶浮填料的去除效果最好,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了 92%和88.12%。此外,酶浮填料其上的生物量较大,硝化基因(amoA、NSR)的拷贝均明显高于其他5种填料。此外,为探究本设计核心工艺生化装置的处理效果,对已建成投产的常州某制药公司老厂制药废水利用厌氧+好氧生化装置进行了小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生化工艺对COD的去除率在94.7%~97.9%之间,对氨氮的去除率在59.5%~81.8%之间。根据以上小试研究结果,论文对该制药废水污水处理站进行了工程设计,介绍了各处理单元的构成,给出了各处理构筑物和配套设备的清单,详细设计了各处理构、建筑物及设备的尺寸、型号。此外,为了探究本设计工艺的实际处理效果,对已建成的该污水处理站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现场运行实验。实验初始,低浓度废水进水COD浓度为4000~6000mg/L,氨氮浓度均在70mg/L以下,出水COD浓度在200mg/L以下,出水氨氮浓度在30mg/L以下,满足国家污水直接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三级排放标准。高浓度废水进水COD浓度为5000~15000mg/L,氨氮浓度为100~200mg/L,经处理,生化系统出水COD浓度均在300mg/L以下,COD去除率在90%以上,出水氨氮浓度为20~100mg/L。生化出水经膜处理后可达循环使用标准(《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水水质标准》(HG/T3923-2007))。

刘超[8](2019)在《抗污染耐氯聚酰胺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渗透膜材料及其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被认为是减少工业水污染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但是常规聚酰胺(PA)反渗透膜材料表面的亲水性有限,同时存在易污染、氯化易降解、脱盐率与水通量相互制约以及分离机制不够明确等科学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本研究基于界面聚合和自由基聚合等技术,制备了一系列高性能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通过分离机制、耐氯机制和抗污染机制等多重机制协同作用,实现了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高效分离。期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高性能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设计制备提供有价值参考。基于“Graft to”辐照接枝方法,在芳香聚酰胺复合膜表面接枝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制备亲水性的PA-g-PVP反渗透复合膜。对接枝改性辐照条件、接枝剂的浓度和分子量及辐照气体氛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PVP接枝可改善膜表面亲水性和电负性,实现空间位阻机制和静电排斥的协同强化。接枝改性聚酰胺薄膜的化学成分和表面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接枝在反渗透膜表面的PVP分子刷可以显着提高膜的亲水性和防污染性能。制备的PA-g-PVP反渗透复合膜的静态水接触角减小到24.3°,抗污垢恢复率达到93.4%,在渗透水流量可接受的变化范围内无机盐截留率提高到99.3%。通过仿生构筑、界面聚合和自由基聚合法耦合,将水溶性烯烃N-乙烯基-2-吡咯烷酮(NVP)作为“种子剂”渗入低交联聚酰胺膜,制备亲水抗污染的PA-g/co-NVP反渗透复合膜。水溶性烯烃类单体NVP可向下渗透PA层,在辐照引发下形成高度稳定的PA-g/co-NVP结构,实现膜表面和主体微结构的协同调控。在加入1.0%的NVP后,制得PA-g/co-NVP反渗透复合膜对牛血清白蛋白(BSA)、海藻酸钠(SA)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量化通量回收率(FRR)值分别为91.23%、96.28%和93.67%。膜表面的亲水角降至18.8°,复合膜的表面亲水性得到极大的改善。制备的PA-g/co-NVP反渗透复合膜具有优异的分离稳定性,限制了基体膨胀和界面分层,处理实际医药废水时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性能和抗污染性能。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加入界面聚合水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与原位自由基聚合耦合策略,设计并制备PA-g/co-DADAMC反渗透复合膜。该膜具有纳米尺度的水通道和类似互穿网络的亲水分子分离层。自由基聚合的DADMAC,分散在PA功能层的内部和表面,形成具有聚烯烃互穿网络结构的功能层和亲水分子刷的亲水表层。同时引入DADMAC有针对性的将聚酰胺分子链上的酰胺键转化为酰亚胺键(N-H变为N-C),有效改善聚酰胺膜材料氯化耐受性。与传统薄膜复合膜(TFC)相比,PA-g/co-DADAMC反渗透复合膜的水接触角大幅降低到19.95°,表面粗糙度和负电荷也有所降低。与参比的TFC RO膜相比,PA-g/co-DADAMC反渗透复合膜的渗透通量增加了11.36%,盐排斥率较高,达到99.31%。在对实际纺织废水的分离测试中,表现出对低分子量有机物较高的去除能力(COD>99.3%)。此外,该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在长期分离中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稳定性。

王娅南,彭洁,黄合田,谭红,张爱华,杨鸿波,郭峰,何锦林[9](2018)在《贵阳市城市河流典型抗生素的分布特征》文中提出采用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分析贵阳城市河流南明河地表水中7类40种典型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其来源进行初步的分类与探讨.结果表明,南明河地表水中普遍检出抗生素,40种抗生素中共有34种检出,磺胺类平均浓度最高257 ng·L-1,其次为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和氯唑西林、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离子载体类,平均浓度分别为256、127、65.4、53.3、40. 8、0.480 ng·L-1;南明河检出抗生素空间分布趋势呈现ρ下游(1496 ng·L-1)>ρ中游(694 ng·L-1)>ρ上游(123 ng·L-1);来源解析表明南明河地表水主要受到人用抗生素的污染.生活污水、医药废水是南明河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畜牧养殖业.

陈龙军[10](2018)在《真空紫外耦合化学氧化法降解有机废水》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有机废水因为其组成成分复杂、起始COD高、可生化性差、副产物多等特点,一直是废水处理中的一个难点。有机类物质很多具有剧烈的毒性,未经处理排入水源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灾害。因此,本文从抗生素类废水着手,采用了真空紫外耦合化学氧化法处理此类废水,对水杨酸废水的降解进行了初步降解实验,对阿莫西林模拟废水和乙腈废水进行了探究实验,并对乙腈废水的降解过程进行了放大,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在实验中,采用了真空紫外耦合湿式催化氧化(CWPO)工艺处理水杨酸废水。其中,CuO-ZnO-CoO/γ-Al2O3作为湿式催化剂,H2O2作为产生羟基自由基(·OH)的供氧剂。实验中采用FT-IR、XRD、SEM与ED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降解实验中,以水杨酸降解率(%)、COD值(mg/L)及COD去除率(%)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的评价指标。探究了水杨酸废水浓度、催化剂使用量、溶液pH、H2O2用量、温度对耦合降解过程的影响,并获得了最优的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CWPO/H2O2/VUV耦合工艺对水杨酸的降解能获得较高的降解效率,在10min内可以降解100%的水杨酸,在20min内可以去除98.48%的COD。同时,真空紫外耦合化学氧化法降解阿莫西林模拟废水和乙腈废水效果很好。其中,乙腈实际废水的降解是一个放热过程,降解过程受溶液pH的影响较小,影响COD去除率最大的因素为H2O2和催化剂用量;为了对乙腈废水进行放大实验,对CuO-ZnO-CoO/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成型,探究了成型后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实验结果表明,当废水处理量达到550L时,此时催化剂的效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催化剂的效能经活化后会得到恢复。乙腈废水的放大实验表明,耦合降解60min后,即可以将COD值为98400mg/L的乙腈废水降低至5672mg/L,此时COD去除率达到了94.23%,结果表明耦合降解作为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预处理手段效率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降低废水的COD值。

二、医药废水污染现状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药废水污染现状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铁电解活化过一硫酸盐耦合低压膜工艺处理含抗生素医药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装置及方法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EPR分析
    2.2 运行条件对SMZ去除的影响
    2.3 COD的去除
    2.4 PMS投加量对出水pH和电导率的影响
    2.5 原水初始SS对膜污染的影响
    2.6 膜表面污染层SEM及EDS分析
3 结论

(2)汾河流域典型抗生素污染特征及归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流域中抗生素污染
    1.2 流域中抗生素的分配
    1.3 流域中抗生素源解析
    1.4 流域中抗生素风险评估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1.8 研究区概况
第二章 汾河流域抗生素时空分布特征
    2.1 样品采集、检测与分析
        2.1.1 样品采集
        2.1.2 样品测定
        2.1.3 质量控制
    2.2 地表水抗生素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2.2.1 水体中抗生素含量分布特征
        2.2.2 水体中抗生素时空分布特征
        2.2.3 水体中抗生素的分布成因分析
    2.3 沉积物抗生素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2.3.1 沉积物中抗生素含量分布特征
        2.3.2 沉积物中抗生素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汾河流域抗生素的归趋研究
    3.1 分配系数计算及分析方法
    3.2 汾河流域抗生素分配系数时空差异及成因探讨
        3.2.1 分配系数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探讨
        3.2.2 分配系数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3.3 抗生素在流域中的迁移路径探讨
    3.4 分配系数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建立
        3.4.1 分配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3.4.2 分配系数预测模型建立
    3.5 小结
第四章 汾河流域抗生素污染来源解析
    4.1 研究方法
    4.2 丰水期抗生素定量源解析及空间特征
        4.2.1 丰水期抗生素污染源类型识别
        4.2.2 丰水期抗生素的来源定量解析
        4.2.3 丰水期污染源空间差异分析
    4.3 枯水期抗生素源解析及空间特征
        4.3.1 枯水期抗生素污染源解析
        4.3.2 枯水期抗生素的来源定量解析
        4.3.3 枯水期污染源空间差异分析
    4.4 抗生素定量源解析时空分布差异
        4.4.1 抗生素源解析季节差异
        4.4.2 抗生素源解析空间差异
    4.5 小结
第五章 汾河流域抗生素风险评价及风险来源解析
    5.1 风险熵值模型
    5.2 汾河流域抗生素风险评价
        5.2.1 抗生素基准值计算
        5.2.2 丰水期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估
        5.2.3 枯水期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估
        5.2.4 风险评估季节性差异分析
    5.3 汾河流域抗生素风险源解析
        5.3.1 丰水期抗生素风险源解析
        5.3.2 枯水期抗生素风险源解析
        5.3.3 抗生素风险来源时空差异及成因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改进的汾河流域抗生素基准计算及风险评价
    6.1 SSD方法原理
    6.2 汾河流域水生生物调查
        6.2.1 水生生物调查方法
        6.2.2 汾河流域水生生物构成分析
    6.3 汾河流域抗生素基准及其风险计算
        6.3.1 汾河流域抗生素基准推导
        6.3.2 基于SSD法的风险评估
    6.4 AF法与SSD法的风险评估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医药中间体合成及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化工医药废水的分类与基本处理方法
        1.2.1 化工医药废水的分类与特性
        1.2.2 化工医药废水的基本处理技术
    1.3 医药中间体马来酰肼性质
        1.3.1 马来酰肼的合成方法
        1.3.2 马来酰肼的检测方法
    1.4 化工医药废水的检测标准
    1.5 芬顿氧化处理法反应机理与应用
    1.6 化工医药废水的多级联合处理
        1.6.1 臭氧氧化预处理-UNITANK生物法联合处理技术
        1.6.2 芬顿氧化-厌氧-接触氧化法联合处理技术
        1.6.3 混凝沉淀-电化学氧化法联合处理技术
    1.7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盐酸催化合成医药中间体马来酰肼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盐酸催化合成马来酰肼
        2.2.3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2.2.4 红外光谱测试
        2.2.5 高效液相色谱测试
        2.2.6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盐酸催化合成马来酰肼产率分析
        2.3.2 紫外可见光分析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3.5 氢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盐酸催化合成医药中间体废水分析处理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废水固含量的测定
        3.2.3 废水的循环使用
        3.2.4 活性炭吸附废水
        3.2.5 废水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3.2.6 废水红外光谱测试
        3.2.7 废水高效液相色谱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废水的固含量分析
        3.3.2 废水紫外光谱分析
        3.3.3 废水红外光谱分析
        3.3.4 废水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3.5 废水循环使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硫酸催化合成医药中间体马来酰肼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硫酸催化成马来酰肼
        4.2.3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4.2.4 红外光谱测试
        4.2.5 高效液相色谱测试
        4.2.6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3.4 氢谱分析
        4.3.5 硫酸催化合成马来酰肼产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植物中马来酰肼的分析测试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5.2.2 植物样品的预处理
        5.2.3 植物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样品预处理条件选择
        5.3.2 色谱条件选择
        5.3.3 标准曲线确定
        5.3.4 方法的准确度、回收率与检出限
        5.3.5 三种植物中马来酰肼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芬顿-电化学氧化处理医药中间体生产过程废水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6.2.2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量
        6.2.3 芬顿氧化法处理医药中间体生产过程废水
        6.2.4 不同影响因素的芬顿氧化法测定
        6.2.5 与电化学氧化法结合处理医药中间体废水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未处理前废水化学需氧量的分析
        6.3.2 不同影响因素对芬顿氧化法处理效果分析
        6.3.3 联合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煤矸石吸附材料结构调控与吸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矸石概述
        1.2.1 煤矸石的性质
        1.2.2 煤矸石的组成
        1.2.3 煤矸石的结构
    1.3 煤矸石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煤矸石的污染
        1.3.2 煤矸石的活化
        1.3.3 煤矸石应用现状
    1.4 医药废水的污染与治理现状
        1.4.1 医药废水特点
        1.4.2 常用医药废水治理办法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制备及工艺优化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煤矸石吸附材料制备工艺
        2.2.1 原料制备
        2.2.2 制备工艺
        2.2.3 活化煤矸石吸附材料的工艺优化
    2.3 吸附溶液的配制及吸附测试
        2.3.1 吸附溶液的配制
        2.3.2 标准曲线的测定
        2.3.3 吸附测试
    2.4 测试与表征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4.2 X射线衍射(XRD)
        2.4.3 比表面积(BET)
        2.4.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5 X射线光电子谱(XPS)
        2.4.6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
3 煤矸石吸附材料优化工艺选择及结构表征
    3.1 硝基苯酚溶液标准曲线计算拟合
    3.2 优化工艺选择
        3.2.1 高温煅烧处理
        3.2.2 酸化处理
        3.2.3 冷冻微波处理
    3.3 煤矸石的测试表征
        3.3.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3.3.2 X射线衍射(XRD)
        3.3.3 比表面积(BET)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4 小结
4 煤矸石材料吸附行为研究
    4.1 吸附溶液的标准曲线计算拟合
        4.1.1 邻氨基苯酚溶液标准曲线计算拟合
        4.1.2 对羟基苯磺酸溶液标准曲线计算拟合
    4.2 吸附动力学与吸附行为研究
        4.2.1 吸附动力学模型
        4.2.2 邻氨基苯酚吸附动力学与吸附行为研究
        4.2.3 对羟基苯磺酸吸附动力学与吸附行为研究
    4.3 吸附热力学研究
        4.3.1 热力学等温吸附模型
        4.3.2 邻氨基苯酚吸附热力学与吸附行为研究
        4.3.3 对羟基苯磺酸吸附热力学与吸附行为研究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面向高盐废水处理的高级氧化技术的改进及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盐废水的定义及研究历程
        1.1.1 高盐废水的定义
        1.1.2 高盐废水的研究历程简述
    1.2 高盐废水的来源
        1.2.1 自然源
        1.2.2 生活源
        1.2.3 工业源
    1.3 高盐废水带来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策略
        1.3.1 高盐废水带来的环境问题
        1.3.2 零液体排放(ZLD)策略
    1.4 高盐废水相关处理技术
        1.4.1 生物处理技术
        1.4.2 物理化学技术
        1.4.3 高级氧化技术
    1.5 生命周期评价在高氧化过程中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95]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Fe/Al_2O_3臭氧化催化剂在反渗透浓水中的失活机理:硅酸盐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催化剂色度分选
        2.2.2 废水组成
        2.2.3 催化剂表征
        2.2.4 催化剂失活机理分析—理论计算
    2.3 工业装置运转和催化剂失活情况
    2.4 催化剂的色密度分选
    2.5 催化剂表征结果
    2.6 催化剂失活机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表面高碱性球状活性炭的改性及其催化臭氧氧化效率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催化剂的改性
        3.2.4 催化剂表征方法
        3.2.5 催化臭氧化实验
        3.2.6 实验分析方法
    3.3 不同改性条件下球状活性炭的臭氧催化动力学
    3.4 球状活性炭的表征结果
    3.5 不同催化条件下改性球状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效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盐难降解医药废水均相Fenton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4.1 引言
    4.2 评价工具——Simapro软件
    4.3 评价目标的选取及系统边界
    4.4 清单数据收集及整理
        4.4.1 安装阶段清单建立及数据收集
        4.4.2 运行阶段清单建立及数据收集
    4.5 高盐有机废水芬顿氧化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4.5.1 芬顿系统的生命周期的特征化及标准化分析结果
        4.5.2 针对高盐医药废水芬顿氧化过程工程优化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医药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光催化-吸附三级联合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医药废水的来源及其危害
    1.2 医药废水的处理方法
    1.3 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及其局限性
        1.3.1 催化湿式氧化技术
        1.3.2 催化湿式氧化的发展
        1.3.3 催化湿式氧化的局限性
    1.4 光催化技术及其局限性
        1.4.1 光催化技术
        1.4.2 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技术中的应用
        1.4.3 光催化技术的局限性
    1.5 吸附技术
        1.5.1 吸附技术概述
        1.5.2 吸附在废水中磷去除中的应用
        1.5.3 吸附技术的局限性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7 本文的技术路径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方法和材料
    2.1 医药废水原水水质与水量
    2.2 试验材料及仪器
    2.3 Mo-Na催化湿式氧化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4 BiVO_4@MS光催化剂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5 AC@FA磷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6 催化湿式氧化单元试验
    2.7 光催化单元试验
    2.8 磷元素吸附单元试验
第3章 Mo-Na催化湿式氧化催化剂的制备
    3.1 Mo-Na催化剂的材料表征
        3.1.1 比表面积分析
        3.1.2 SEM-EDS
        3.1.3 XRD
        3.1.4 FT-IR
        3.1.5 TG-DTG
    3.2 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确认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性光催化材料(BiVO_4@MS)的制备
    4.1 BiVO_4@MS的材料表征
        4.1.1 XRD
        4.1.2 FT-IR
        4.1.3 SEM
        4.1.4 磁滞回线
        4.1.5 XPS
        4.1.6 UV-vis漫反射光谱
    4.2 BiVO_4/MS的光催化性能评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易分离磷吸附材料AC@FA的制备
    5.1 AC@FA的材料表征
        5.1.1 XRD
        5.1.2 比表面积
        5.1.3 TG和DTG
        5.1.4 SEM和 EDX
    5.2 AC@FA对模拟含磷废水的吸附处理
        5.2.1 磷的吸附效果确认
        5.2.2 溶液pH值影响
        5.2.3 吸附温度与时间的影响
        5.2.4 吸附动力学
        5.2.5 吸附等温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集成工艺研究
    6.1 工艺过程说明
    6.2 催化湿式氧化工艺试验
        6.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6.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6.2.4 反应动力学分析
        6.2.5 催化剂回用次数的影响
    6.3 光催化处理工艺试验
        6.3.1 投加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6.3.2 反应时间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6.3.3 光催化降解动力学
    6.4 磷吸附工艺试验
        6.4.1 AC@FC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6.4.2 反应时间对AC@FC吸附磷的影响
        6.4.3 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
    6.5 集成工艺效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制药废水介绍
    2.2 物理及化学处理工艺
        2.2.1 混凝沉淀
        2.2.2 气浮法
        2.2.3 铁碳微电解
        2.2.4 臭氧氧化法
        2.2.5 芬顿氧化法
        2.2.6 光催化氧化法
        2.2.7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2.3 生化处理工艺
        2.3.1 好氧生化处理工艺
        2.3.2 厌氧生化处理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项目概况及研究工艺预选
    3.1 废水水质、水量
    3.2 废水水质分析
    3.3 处理工艺预选
        3.3.1 处理工艺分析
        3.3.2 处理工艺介绍
第4章 项目试验研究与验证
    4.1 生物填料试验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微生物分析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小结
    4.2 预选生化工艺试验方案
        4.2.1 实验装置
        4.2.2 主要工艺参数及实验设备
        4.2.3 分析方法及分析仪器
        4.2.4 实验内容
        4.2.5 预选生化工艺实验结果
        4.2.6 实验总结
第5章 工程详细设计
    5.1 工程设计思路
        5.1.1 处理工艺流程图
    5.2 污水处理单元设计
        5.2.1 高浓生产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5.2.2 低浓废水处理系统
        5.2.3 污泥处理系统
    5.3 污水处理构筑物及设备清单
        5.3.1 构筑物清单
        5.3.2 污水处理设备清单
    5.4 项目运行及投资成本
        5.4.1 运行成本
        5.4.2 投资成本
    5.5 现场运行数据
        5.5.1 蒸发处理系统现场运行数据
        5.5.2 生化处理现场运行数据
        5.5.3 TMBR+NF处理系统现场运行数据
    5.6 现场运行效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抗污染耐氯聚酰胺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1.3 反渗透膜材料的发展概况
        1.3.1 反渗透复合膜材料
        1.3.2 膜分离机制
        1.3.3 膜污染及抗污染机制
        1.3.4 氯化降解及耐氯机制
    1.4 聚酰胺反渗透膜改性与多级结构调控研究现状
        1.4.1 聚酰胺反渗透膜改性与多级结构调控方法
        1.4.2 聚酰胺反渗透膜改性修饰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
        2.2.2 反渗透复合膜的表征方法
        2.2.3 反渗透复合膜性能测试
第3章 亲水抗污染PA-g-PVP RO膜的制备及其表面微结构调控研究
    3.1 引言
    3.2 PA膜表面亲水改性研究
        3.2.1 PA-g-PVP RO膜的自由基接枝反应
        3.2.2 PA-g-PVP 反渗透复合膜表面微结构分析
    3.3 PA-g-PVP 反渗透复合膜表面微结构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3.3.1 PVP分子量对反渗透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3.2 PVP浓度对反渗透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3.3 辐照对反渗透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3.4 气体氛围对反渗透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4 PA-g-PVP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功能层优化调控的PA-g/co-NVP RO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PA膜表面与本体微结构协同调控研究
        4.2.1 PA-g/co-NVP反渗透复合膜成膜后调控反应
        4.2.2 PA-g/co-NVP反渗透复合膜的微结构分析
    4.3 PA-g/co-NVP反渗透复合膜的分离性能增效机制
    4.4 PA-g/co-NVP反渗透复合膜的抗污染耐氯性能研究
    4.5 PA-g/co-NVP反渗透复合膜的医药废水分离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耐氯抑菌PA-g/co-DADMAC RO膜的原位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PA膜的接枝/共聚反应与结构分析
        5.2.1 聚酰胺亚胺化自由基反应与膜结构调控
        5.2.2 PA-g/co-DADMAC 反渗透复合膜的物理化学结构分析
    5.3 PA-g/co-DADMAC 反渗透复合膜分离及稳定性能研究
    5.4 PA-g/co-DADMAC 反渗透复合膜抗污染性能研究
    5.5 PA-g/co-DADMAC 反渗透复合膜的抗氯化降解机制
    5.6 PA-g/co-DADMAC 反渗透复合膜的抑菌机制
    5.7 PA-g/co-DADMAC 反渗透复合膜对纺织废水分离性能研究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贵阳市城市河流典型抗生素的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采集
    1.3 分析方法
        1.3.1 样品前处理
        1.3.2 液相条件
        1.3.3 质量控制
2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1 南明河抗生素赋存特征
    2.2 抗生素空间分布
    2.3 抗生素的来源解析
3 结论 (Conclusion)

(10)真空紫外耦合化学氧化法降解有机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制药废水种类和来源
        1.2.1 抗生素类生产废水
        1.2.2 化学合成类生产废水
        1.2.3 中成药类生产废水
    1.3 当前国内制药类废水主要处理技术
        1.3.1 气浮法
        1.3.2 吸附法
        1.3.3 混凝法
        1.3.4 膜分离法
        1.3.5 生化法
    1.4 真空紫外催化氧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真空紫外光概述
        1.4.2 真空紫外光催化氧化的原理
        1.4.3 真空紫外催化氧化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湿式催化剂的制备
        2.3.1 改性湿式催化剂的制备
        2.3.2 湿式催化剂的筛选实验
    2.4 催化剂表征及分析
        2.4.1 FT-IR分析
        2.4.2 XRD分析
        2.4.3 SEM与EDS分析
    2.5 水样的测试
        2.5.1 化学需氧量(COD)的快速测定
        2.5.2 水体中氨氮(NH3-N)的测定
        2.5.3 阿莫西林的测定
    2.6 废水降解过程评价与分析指标
        2.6.1 水杨酸废水的降解指标
        2.6.2 阿莫西林废水的降解指标
        2.6.3 乙腈废水的降解指标
第三章 真空紫外耦合化学氧化法降解水杨酸废水的研究
    3.1 引言
    3.2 水杨酸废水的降解
        3.2.1 不同工艺降解水杨酸废水的对比研究
        3.2.2 耦合反应在不同因素下降解水杨酸模拟废水的研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工艺降解水杨酸废水的对比研究结果
        3.3.2 耦合反应在不同因素下降解水杨酸模拟废水的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真空紫外耦合化学氧化降解制药废水的研究
    4.1 引言
    4.2 耦合反应对阿莫西林废水的降解
        4.2.1 阿莫西林模拟废水概述
        4.2.2 真空紫外耦合化学氧化降解阿莫西林废水
    4.3 耦合反应对乙腈废水的降解
        4.3.1 乙腈废水概述
        4.3.2 耦合反应降解及结果分析
    4.4 耦合反应的放大研究
        4.4.1 催化剂的成型
        4.4.2 催化剂的寿命
        4.4.3 耦合反应工艺设计
        4.4.4 耦合降解放大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医药废水污染现状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铁电解活化过一硫酸盐耦合低压膜工艺处理含抗生素医药废水研究[J]. 洪流,杨武鹏,张开明,林锦棠,陈锋,杜星. 水处理技术, 2022
  • [2]汾河流域典型抗生素污染特征及归趋研究[D]. 王林芳. 山西大学, 2021(01)
  • [3]医药中间体合成及废水处理研究[D]. 郭辉.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4]煤矸石吸附材料结构调控与吸附行为研究[D]. 张新.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面向高盐废水处理的高级氧化技术的改进及生命周期评价[D]. 程晨.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6]医药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光催化-吸附三级联合处理工艺研究[D]. 叶晨昊.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7]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D]. 朱骏.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8]抗污染耐氯聚酰胺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研究[D]. 刘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贵阳市城市河流典型抗生素的分布特征[J]. 王娅南,彭洁,黄合田,谭红,张爱华,杨鸿波,郭峰,何锦林. 环境化学, 2018(09)
  • [10]真空紫外耦合化学氧化法降解有机废水[D]. 陈龙军. 东南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医疗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